高尔基《母亲》的读后感范文(通用10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尔基《母亲》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尔基《母亲》的读后感 篇1
今天,我读完了一本书,名字叫《母亲》,读后受益匪浅。
这一书讲的是:以前工人们的生活中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忧愁,有一名叫威尔的工人,他的母亲很支持他的工作,并冒着危险来帮助他。一向胆小的母亲变得勇敢了,母亲一直帮助着他。
这位母亲为了自己的儿子,什么都不顾了,并从中变得坚强了。她很疼爱自己的孩子,有时候,她会为巴威尔的生活而哭泣。他遇到困难的时候,母亲心里一样心急如焚,巴威尔对她说了不好的话的时候,她会忍着,经常背过去,偷偷地流泪;当外人欺负巴威尔的时候,她会很愤怒。
这一点一滴,岂不是每一位母亲的形象,只不过我们平常没有仔细观察而已。如果我们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她们的每时每刻都对我们有着爱。
最后,祝愿天下每一位母亲都天天快乐。
高尔基《母亲》的读后感 篇2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叫《母亲》,这本书,教会了我要学会感恩。
这本书主要讲了:母亲是俄国一个普通的下层劳动妇女,儿子巴威尔是先进工人的代表,工人运动的领导者。年轻的巴威尔原先走着父亲性格粗暴、酗酒打人的老路,后来在革命书籍的影响下,开始尊重爱护母亲。巴威尔因呼吁工人反抗第一次被抓后,母亲承担起到工厂散发传单的任务,起初,母亲心中很害怕,后来,她为参与儿子的工作而骄傲,当母亲看到儿子高举着红旗时,她是那样的自豪。最后母亲面对那些抓捕她的宪兵们,她高呼:“真理是血海也不能埋没的!”
巴威尔的母亲是伟大的,我的母亲同样也是伟大的。
在我的心目中,我的母亲是最伟大的。我的母亲把我们家三个带到了世界上,所以干得自然要比别人累,别人家交学费只交一倍,而我们家的却要翻三倍,在别人眼中我的妈妈是一位事业上的女强人。每当妈妈回到家,筋疲力尽,有时甚至还不吃晚饭,看着那业绩越来越差,妈妈的黑眼圈也越来越重。妈妈同时也很重视我们的学习,只要别人推荐的补习班,妈妈总是二话不说地给我们报,她希望我们三个能够好好学习,将来有个稳定的工作,不会像妈妈这么累,可是我经常将妈妈的话当作耳旁风,有时还跟妈妈顶嘴。
读了《母亲》这本书,我们应该学会感恩,应该帮助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不让妈妈操心我的学习,有时妈妈的爱是严厉的,也有时是沉默的,所以我们都应该理解自己的父母,要像父母爱我们一样去爱他们。
高尔基《母亲》的读后感 篇3
为了信仰,为了人类美好的未来而奋不顾身;母爱的力量,总是如海一般,给人以超乎寻常的动力,一切困难,在最原始的永恒的母爱面前都微乎其微。
在乱世中,一位平凡的母亲身上,所发生得重大变化,让我震撼。尤其是母亲不识字,却比那些识字的理解真理的含义,理解俄国的未来。是啊,任何人在经历了苦难之后,都会对命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受难时,走投无路,昏暗的统治更是让她绝望,最后,她终于坚定了信念,靠自己,靠一腔热血,一个妇女竟会有热血男儿一样的报国理想,要想过上好日子,就必须推翻当时的残暴阶级的统治。让新的光明照亮前方的路!
当然,这些与她的儿子帕沙卡对他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她的儿子是工人的代表,是工人运动的领导者,不断对他的母亲灌输革命的真理,将母亲的思想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只有站在人民的高度上,才能有如此的认识。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情势所逼。倘若不是士兵们的不由分说,那么无情,又怎会使得一个薄弱的女子义无反顾地投身于革命的队伍?这场景使我想起了《水浒传》中,众多英雄被逼上梁山的事,要不是百姓生活的水深火热,要不是及时的觉悟,不知又会有多少无辜的性命,死于不白之中。那种巾帼英雄的气概,重情重义,不正是那个年代所缺的吗?
如果没有母亲对儿子的理解,对儿子所从事事业的信任,没有对儿子的自豪,对儿子深深的爱,也不会使她在儿子被捕后,下定决心走儿子的路,从而真正成为一个革命者,一个大造新时代的人。
真理是用血的海洋也扑不灭的!
多么朴实的豪情!
多么肺腑的呼喊!
我使得的母亲不辞辛苦的奔走街头的动力,就是信念。信仰高于一切,有着执著信仰的人会为它而抛弃生命。
是,我不得不承认,在这个衣食无忧的社会里,肯在国难当头的时候,明知会死,也不顾一切的扑上去,视死如归的人,也许已经淹没在繁冗的霓虹灯光中,所以,我感动于文中母亲如海般广阔无边的爱。
高尔基《母亲》的读后感 篇4
成功的时候,谁也是朋友;但是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铎的一句话,说出了多少成功者背后母亲的辛劳啊!但是每个人都有母爱,那并不是成功者们的专利。
《母亲》这一篇文章通过母亲的支持一点一点透露出母亲的用心良苦与小人书背后的辛劳。讲述了一个贫穷家庭中的小孩为讨回被警察没收的小人书而与母亲一起讨要且最终得以归还的故事,和作者向母亲要钱买小说的辛酸感触。我知道那种感受,当看见教育你多年的母亲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下,就为那一个月还不满30元的工资而受苦受累时心中如千万只刀在割。30元对于现在来说已经不值得一提了,随便一开口,只要是小康水准的家庭都会毫不吝啬的给出30元。现在还有谁会害怕遭到父母的责骂不敢开口要钱呢?我们不顾他们的辛苦而大把花钱。
而这篇文章并不是想说作者有多么不孝顺父母,更多一点的是他们的爱。母亲的静坐示威,一卷毛票还有她瘦小的身躯,谁会不为之动容呢?现在已经没有那样恶劣的环境了,可是他们的怨气又能向谁去倾诉呢?只有吞进肚中随着饭菜一起消化。看着他们脸上的强颜欢笑,摸着手中粗糙的钞票,谁的心中不会内疚呢?
然而内疚又有什么用呢?人们大都也只是说一说罢了,一阵欢笑后就觉得这是理所应当,又将父母对我们的期待变成了彻底的幻想。他们正在老去,发鬓上多出的几根银丝似乎是想让你意识到———体恤一下父母吧!
体恤这一个举动似乎很简单,用他们的方式赚来的钱买一点他们不太喜欢的补品,送他们进不太和谐的养老院,度过不太欢乐的下半生。在很多人眼中这应该就是体恤吧!可是你们真认为这就是身为子女该赋予他们的关爱吗?大家都懂的道理,为什么不尽力去做呢?
父母在这些人眼中就是棋子,已经尽完了他们该有的责任就丢弃在一边,走人生的下一步。可在我眼中的体恤却截然不同。
体恤,就是谅解父母;体恤就是关心父母;体恤,就是夜半归来的他们看见桌上冒着热气的饭菜;体恤,就是下班后,电话那头你传来的亲切呼唤。
体恤,并不需要你做得太多,只是你的一份真切的心意罢了。
想想他们对我们的关怀,你就知道如何体恤他们了吧!
高尔基《母亲》的读后感 篇5
“她们是渺小的`,但她们大爱无疆;她们是脆弱的,但她们的内心坚强;她们是卑微的,但她们有着浓厚的爱……”。我和妈妈紧挨着一起,手捧同一本书——《母亲》,缓缓翻开书页,仔细品读起来。
随着书页的流动,我看到了不辞辛劳50多年喂养着两个痴呆儿子的母亲;我看到了为顶替儿子而挥舞钢钎,炸石修路的60多岁的母亲;我也看到了在门前不分昼夜等待儿子归来的母亲……我体会着书中母亲们的那无私,自我牺牲的爱,感受着她们内心的沧桑与微笑。
我抬起头,望着散发温暖阳光的妈妈,她的面庞上已有一点斑纹了,我想一定是妈妈为了我而顾不上自己的美丽;她的头发上已伸出一两根银丝了,我想一定是妈妈为了我日夜操劳而过早的衰老;她的手是那么粗糙,我想一定是妈妈为我做得太多太多……我不禁热泪盈眶。直到此刻,我才真正悟出“母亲”两字的含义。
每个人的妈妈都是普通而平凡的,不需要豪言壮语,也不需要惊天动地的壮举,但她们用柔弱的双肩承接了天和地,用一颗平平常常的心,铸造起一座座不朽的丰碑。
母爱,像经年不息的泉水,无时无刻不在浇灌着孩子们的心灵;母爱,像慈母手中那条纤纤丝线,编织着保护孩子们的防身服;母爱,像一杯乳汁,注入了母亲的汗水与真情,抚育着孩子们茁壮成长。
无论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还是“手扶柴门日日盼,白发愁看泪眼枯”,或是“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又或是“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从古至今,母亲就是一个神圣,博大,无私的称号,她们一直融浸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不管孩子走到哪儿,她们永远都是孩子的保护神。
“妈妈,我一定会成为一棵参天大树,以不辜负您的谆谆教诲”。想到这儿,我不禁抚摸着妈妈的手,感受着她的温暖,一起读完了这本充满爱的书。
高尔基《母亲》的读后感 篇6
或许是因为对母亲有种特殊的情感,对母爱有种深刻的感受,看到货架上那么多的书,我却义无反顾的选择了高尔基的《母亲》。
在回家的路上,我曾不止一次的问:“大文豪高尔基会怎样描写母亲的形象?会怎样叙述母爱呢?”一个个问题更增加了我读这本书的欲望。回到家,急匆匆的放下东西,打开书,翻到正文第一页,仔细读起来。读着读着,便感到趣味盎然,原来并不是我认为的那种千篇一律的母爱,而是在革命道路中的母爱。
在那个动荡不安、苟且偷生的年代里,每个人都为争取那一点点可怜的面包而偷抢拐骗。我没有生活在那个年代里,但我可以想象那是一个怎样黑暗污浊的社会,令人厌恶、窒息。
小说的主人公尼洛夫那是工人巴维尔的母亲,一个逆来受顺,懦弱的妇女。丈夫生前,她受尽了丈夫残暴的殴打;丈夫死后,原来要过安稳日子的她,却得知自己的儿子成为了一名马克思主义者,她不能理解儿子的做法,她几次反对,几次劝阻,都是徒劳无功,她觉得那些年轻人简直就是不可理喻。但是,当她看到儿子与那些年轻人义无反顾的追求革命,追求民主自由时,她不由自主的被鼓舞,被感动,被真理所打动,最终也加入到这场伟大的而又神圣的革命战斗中。她那间简陋的小屋,成为革命者们商讨、研究计划,传递情报的中转站,尼洛夫那也成为了一名光荣的革命者。在她被捕的那一刻,她高喊的那句:“真理是用血的海洋也扑不灭的。”喊出了所有革命者的心声。
不管结局如何,在那个革命年代中,母爱的最大体现就是鼓励孩子、信任孩子、相信孩子、肯定孩子的所作所为。或许,正是因为母爱的缘故,巴维尔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工人历练成为一名优秀的马克思主义忠实的践行者。母亲的形象是伟大的,母爱的力量就像那浩瀚的宇宙,谁也不知道他究竟蕴藏着多少巨大的能量。
回到现实生活中来吧,现在的我们,无时无刻都被母爱包裹着,充盈着,我们整天都在学校中度过,但我们每一星期盼望的,不就是回家尝尝妈妈做的可口的饭菜,听听妈妈那不厌其烦的唠叨,看看妈妈那慈爱的鼓励的目光吗?现在的母爱,虽然没有战争时期那么悲壮,但足够让我们战胜学习中的困难,越过生活中的荆棘,度过每一次的心烦气躁,让我们在母爱中锻炼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每一位母亲都是天使,母爱是上帝送给孩子最宝贵的礼物。
我曾读到这么一个寓言故事:很久很久以前,一个小孩子将要降临人世,他问上帝:“他们说你会把我送到一个叫地球的地方,并送给我一个礼物,这是真的吗?”上帝解释说:“是的,这里有很多天使,我会选一个送给你,她会等你,会照顾你。你的天使会唱歌给你听,你会感到很快乐,很幸福。”小孩子又问:“那么我到地球上后,怎么听懂他们讲话,又怎么和他们沟通交流呢?”上帝说:“你的天使会告诉你许多很美好的单词句子,她会教你的。”
就在那时,有一个声音从很远很远的地球上传来,小孩子急急忙忙的问:“哦上帝!我将要走了,请你告诉我天使的名字?”
“这并不难记。”上帝不紧不慢的说:“你可以叫她‘妈妈’。”
妈妈是天底下最爱我们的人,是天底下最伟大的人;而母爱是所有爱中最无私的!让给我们感谢母亲,感恩母爱!
高尔基《母亲》的读后感 篇7
读完高尔基的《母亲》,按理说写出的读后感应该是关于赞美母亲的,可我却不想写那些,当然,母爱是值得永久歌颂的,知识在没有领会其真谛,没有触机灵魂的情况下写出的文章,只能是肤浅的,和那些无病呻吟的文章一样令人提不起兴趣。
读完母亲。确实在一些方面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反思,主要有以下几点。
1母亲——作为生活在当时俄国黑暗社会最底层的工人代表,从一个没有灵魂的麻木的
人,一跃而为一个具有先进思想,为推翻沙皇统治而站在第一线的人。
母亲身上,所发生得重大变化,让我们震撼,尤其是母亲不识字,却比那些识字的理解
真理,理解俄国的未来。这些与她的儿子帕沙卡对他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她的儿子是工人的代表,是工人运动的领导者,不断对他的母亲灌输革命的真理,将母亲的思想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当然这与母亲本身也是分不开的,如果没有她对儿子的理解,对儿子所从事事业的信任,没有对儿子的自豪,对儿子深深的爱,也不会使她在儿子被捕后,下定决心走儿子的路,从而真正成为一个革命者,一个大造新时代的人。
这里我们谈到了理解,这不仅让我想到一句话:理解万岁。确实,人与人之间的理
解是无价的,理解可以创造奇迹,就像理解可以将帕沙卡和她的母亲,两个思想完全不同的人,之间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一座信任的桥梁。在现代社会,很多问题有待于理解来解决,代沟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试想,如果父母与子女之间加强交流,增进理解,又什么问题解决不了呢?有时候我感觉父母不理解我,当然,为题是出在双方。父母当总是让我一个劲的学习,殊不知,为了责任而学习是很累人的。
2书中的革命者为了信仰,为了人类美好的未来而奋不顾身。
其突出代表就是母亲的儿子帕沙卡和他的同志安德烈,雷兵等革命者。他们有着智者的信念,不知疲倦的像工人,农民宣传革命知识,剖析他们受苦受累而没有得到回报的原因,他们不惧资产阶级及其他们的走狗们,把坐牢当作工作之余的休息,出狱后依旧投身革命事业。这是多么让人敬重!这不仅让我想到了我国所经历的艰苦岁月,同样的故事也在我们这片热土上发生过,那些革命的烈士,将长眠在共和国的怀抱之中。
这里提到了信仰,在革命时期,信仰高于一切,有着执著信仰的人会为它而抛弃生命。那些舍生取义的事迹一直被人们坐传倡,慢慢的好像已经成为了传说,我曾经怀疑,所谓乱世出英雄,不知道在现代社会,还会不会又为了信仰而献身的人,还有没有那份勇气,坦然地面对死亡,正气浩然。在那时,信仰是人们前进的动力,这不仅让我思索,伟人为了信仰而不断奋斗终究成为了伟人,而在当代,如何确立自己的信仰呢?我小时候想当五星上将,现在想来却也可笑,一没有军事才能,二没有军事胆识,三没有军事机遇,谈何成为将军?小时候想当将军想必那是战争片子看多了,盲目崇拜上面的将军罢了。
说实话,从那时起就有点迷茫,在各方面的呼吁下努力学习,却终究没有确定一个明确的理想,总是过一天算一天,完成当前的任务就算了事。我也常想,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所以总是安慰自己,总之以后能报效祖国,名垂青史就是了,这就算我笼统的人生理想吧!
在前面我提到,由于害怕写得太庸俗,所以不打算写母爱的内容,可是当我写到这儿才发现,这本书中未提一个"爱"字,却无处不洋溢着母亲对帕沙卡的爱。从母亲对帕沙卡反常举动的担心,到得知他从事失业后的提心吊胆;对儿子的支持,到以儿子为自豪,直至投身革命事业,一个母亲年迈而执著的爱心,又对儿子的爱上升到了对全世界为真理而奋斗的无产革命者的爱,这是历史的跨越。
高尔基《母亲》的读后感 篇8
如果让你说一个前苏联文学巨匠的名字,相信大部分人脑海中首先想起的名字都是被誉为“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高尔基。尽管20世纪90年代以来,如何重新认识高尔基成为学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关于他的研究和评价也大相径庭,但是不可否认他为苏联的文学做出的卓越贡献。
小说《母亲》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写巴威尔·弗拉索夫在革命理论和社会实践中不断成长的过程。在开始巴威尔和他死去的父亲一样,喝酒、跳舞、玩乐,对母亲的焦虑和责备都置若罔闻。
后来在的带领下走上了探索真理的道路。第二部分写在儿子巴威尔及进步青年的影响下母亲彼拉盖雅·尼洛夫娜精神觉醒的过程。母亲在倾听他们谈话的过程中,慢慢地学习,后来母亲也逐渐地参与到年轻人的行动中来。
文章的最后有一句话“复苏的心灵是不会泯灭的!”是啊,一颗心一旦觉醒就有撼动世界的力量,只因有了信念,人生就不再彷徨,不再迷失在一个又一个的岔路口。让我们在书籍中学会明智,在阅读中积累起精神上的财富,这样在风火残烛时才不会为流失的时间而后悔。正如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高尔基《母亲》的读后感 篇9
《母亲》是我极为欣赏和喜欢的一部作品。它描写了前苏联时期工农人民为真理,为平等,为自由,为过上好的生活而不断奋斗的故事场面。
巴威尔·符拉索夫是工人区中钳工的儿子。他偷偷地学习,因为这是工人所不能拥有的权利。一些工人的子女和他一起读书、讨论问题、办报、散发传单,干起革命事业。母亲起先担忧自己的儿子,慢慢的,她喜欢并钦佩这些年轻的革命者们,自己也受到了教育,参加了革命工作。随着革命事业的不断壮大,沙皇反动政府开始迫害革命者。但以巴威尔为首的组织却冒着生命危险宣传革命思想。工农运动越来越浩大,群众的反响越来越强烈,母亲的思想觉悟也越来越高,她将整个心灵献给了属于人民自己的革命事业。
《母亲》是一部思想上的革命作品。它号召人民团结起来,为自身利益而奋斗。小说中,巴威尔这一群青年将自己的青春献给了壮丽的革命事业。他们不顾个人安危,为无数平民的利益到处奔走,演说、散发传单,用宣传去唤醒人民,使人民从以沙皇反动政府为主的压迫大众的机构中解脱出来。他们追求真理、热爱和平,所以他们要奋斗,要用行动去****一切不平等的现象,去捍卫群众的利益,去创造社会主义的社会,去实现无产阶级的和平梦想。他们崇高的理想和真诚的呼吁使无知的工农阶级觉醒,他们伟大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感染了身边的人。母亲正是从一个柔弱、温顺、忧郁的传统工人区妇女变成了一个有着深刻见地、满腔热情、勇敢无畏的新时代革命工。她不辞辛劳地长途跋涉送报纸、传单,不顾警察的残酷毒打向群众宣传革命真理;她和青年们一起带头,高高举起代表理性、真理、自由的旗帜,向世界宣告着革命者强有力的信仰;她忍受着儿子被捕、骨肉离别的痛苦,在一个个革命者接连入狱后仍坚持着实现自己的宿愿……当法庭审理这些革命者时,年轻人振奋人心的微笑显示着革命事业的光荣与革命工的顽强,他们慷慨激昂的演说宣示着坚定的信念:“……你们使人们无法生活,毁灭他们;社会主义却要把遭到你们摧残的世界连成一个不可分割的伟大整体,而且这一点——一定要实现!”他们的眼睛里闪烁着正义的光辉。
这部小说使人热血沸腾,令人强烈地感受到可敬的革命者们的勇敢不屈、正气凛然,由衷地赞叹他们对理想的坚持,钦佩他们对伟大事业的献身精神。特别是母亲这个人物的思想转变,由胆小、明哲保身的保守派到热爱生活、传播真理的革命先驱。这壮丽、激昂的革命故事震撼着我,我看到了生命的真谛。
从文学技巧的角度看,《母亲》以一个母亲的改变为脉络描写振奋人心的革命。这使得小说更贴近读者,使读者感受更真实,更深刻。这一做法有着相当大的效果,它使小说情节更紧凑、引人入胜,并使革命显得更人性化。
记得小说的最后一幕。母亲在人群中呼喊着散发传单,向人们演说。宪兵扑上去毒打母亲。不屈的母亲高呼:
“复活的灵魂——是杀不死的!”
“真理是用血的海洋也扑不灭的……”
《发现母亲》是教育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王东华用十年的时间写出的一部关于母亲与教育的书籍。
“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是天才的母亲”,“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这两句话贯穿了全书的中心,是作者最有价值的发现。
放假之前朋友说:“我给你推荐一本书,这本书对我们做教育工作的尤其是女性有很大的教育性和指导性,书名是《发现母亲》。
寒假期间认真阅读了此书,《发现母亲》不止是从一般意义上论述了母亲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影响,而是从文化学、社会学、教育学等不同的角度揭示了现代社会演进过程中,母亲角色的悄然变易、社会观念对母性的支配以及教育制度对母性的重塑。在这本书中,作者不但号召人们关心母亲,更要给为人之母营造做母亲的环境,让每一个母亲都成为孩子成材的推动摇篮之人。
阅读之后细细回味,书中提到的每位杰出的人的背后都有一位伟大的母亲,他们都是在母亲的启蒙和引领下走向了成功。如:孟母、岳母等等这些伟大的母亲成就了儿子的辉煌。所以王东华教授提出“上帝之所以先造出男人,并不是因为男人比女人优越,而是因为男人比女人好造,上帝先造出男人这个试验品后才去造女人。当上帝把女人造出来后,上帝造人的任务也就完成了:它把这一任务交给了女人!母亲的工作正是上帝的工作!”“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母亲的手中!” 也就是说:母亲不仅可以直接为社会创造财富,母亲还可以通过培育子女完成对人类的贡献,是世界未来的创造者。
有那位女性能比她的工作更忙,以至于不能照顾孩子。如果因为工作而放弃对孩子的教育是最错误的选择,你的工作可以由更多的人去做,但孩子因此被毁掉的一生却是永远没有人能弥补的,对于母亲工作孩子应该兼顾,如果不行,应该毫不犹豫的选择孩子。即然生下孩子就要为孩子负责,也是为国家负责,把一个合格的人送进社会是比自己工作更重要的事。
做一个好母亲并不只是生下孩子给孩子喂饱这么简单,母亲不能只是用手把孩子捧起,更要用心把孩子捧起来。母亲喂给孩子的不仅仅是奶水更应该用自己的精神素养喂养孩子幼小的心灵。因此母亲要有足够的自我认识,知道自己肩负的是怎样重要的便命。
高尔基《母亲》的读后感 篇10
提到母亲两个字,想必很多人心中都会涌起一股暖流,会想到这样的词:安全,踏实,家。这就是母亲带给我们的,她始终是我们可以完全依赖与信任的人。我们毫无顾忌的向她索取,索取任何我们想要的,而她也总是毫无条件的付出,无怨无悔。
也正因为这样,她成为了我们最容易忽略的那个人。她可能是善良无心机的,可她却总是巧妙的躲开了一切可能为我们带来麻烦的机会。所以世人总是用伟大无私这样的词压在她们身上,让这个最朴实的出于本能的爱套上了沉重的枷锁。让她们累,让我们厌。我也拥有一个非常爱我的母亲,同样的我也很爱她,我们亲密无间,相依为命。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思考,母爱,到底是怎样的;回报,到底是怎样的。母爱,我们应该如何去描绘,如何去夸赞。直到高尔基就用“母亲”两个字来告诉我们。
有人读过小说以后问道:高尔基为什么不把小说的题目定位“符拉索夫·尼洛夫娜”或者“女革命者”?有人回答因为母亲两个字拥有太多的含义。小说不是直白的讲述革命的故事,而是为我们描述千千万万普通的革命者他们的爱恨情仇,他们的努力反抗,他们的平凡生活。
是啊,高尔基笔下的这位女主人公,她首先是一名母亲,平凡质朴,善良勤劳,母亲是她最重要的定位,她深深的爱着自己的孩子,胜过一切。
她是不幸的,生长在那腐朽的,没有人权,没有真理,没有正义的时代。人们是麻木的,无产阶级是没有权利,只有受压榨,受压迫,受威胁的群体。没有一点尊严可言。她更是者群体中脆弱的弱势群体。连嫁人都是被胁迫的。她的丈夫,那个让人望而生畏,脾气粗暴的男人,让她过着清贫,卑微,毫无幸福可言的生活。她忍受着繁重的劳作和丈夫的殴打,成为了逆来顺受,胆小怕事的人。在那个黑色时代,她是万千生活在最底层妇女的缩影。
而她的儿子,巴维尔,书中另一个主人公成为了改变尼洛夫娜命运的重要人物。他一出场便使人莫名的欢喜。虽然在高尔基笔下的工厂的年轻人着实让人觉得灰心丧气,没有任何希望,看上去叫人讨厌。若是年轻人都是这副摸样,黑暗何时才能散尽,光明也无法来临。
书中的描写很是巧妙,首先从巴维尔的着装上的变化将他与其他年轻人区别开。他穿得整齐,干净。而其他孩子则是不重仪表的。然后便是娱乐活动的改变,其他年轻人工作之余是酗酒,打架。而我们的巴维尔却在晚上独自一个人在那里安静的读书。对于巴维尔的这些改变都是在他的父亲去世以后开始的,仿佛这个粗暴男人的离开成为了黑暗即将过去,黎明就在前方的预兆。
女人是敏感的,何况儿子的变化如此明显。母亲是欣慰的,儿子不像自己的丈夫。但慢慢的她有了担心,恐惧。因为儿子的与众不同早已引起了周围那些愚昧麻木人们的议论。而这些细节描写,使我们看到了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深深地爱。
当她真正了解儿子从事的事业时,恐惧占满了那破旧的小屋,那是因为爱,复杂矛盾的犹豫也是因为爱。而后被真理所打动,她选择不顾危险支持儿子的工作也是因为爱。委屈的活了大半辈子,对于生活最恐惧的不是压迫,不是一尘不变,而是改变,怕改变得来的是更加屈辱的生活。但是真理告诉她,有种改变是真正要将他们从水深火热的日子拉出来,是给明天带来希望的改变。所以,她明白,儿子所做的是一件有重大意义的事情,对所有工友都有益的事。母亲的觉醒与开始那些生活乏味无望的年轻人的父母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而对于儿子的小伙伴们,她也付出了无私的爱。他们开会学习时她为他们烧火煮茶取暖。她关心他们的生活,工作,安全。尤其是对于孤儿霍霍尔,她像亲生母亲一样给他温暖给他爱,毫不顾忌的让他住在自己家里,在那样黑暗无力的时代,散发出了别样的人性光辉。当他看见这些孩子们之间有爱情燃起的时候,想起了自己悲惨的经历,心中为着孩子祝福。爱就在那间简陋的小屋中蔓延。
随着革命小组工作日益有序,她也更加坚定了支持儿子将革命继续下去。直到儿子因游行被捕入狱后,她竟不顾年迈和自身安危,接替儿子继续工作。可以与儿子的思想保持一致,境界不断提高,努力学习,这一切的改变其实都是母爱在推动。而母爱的提升使我们更加崇拜高尔基对于人物描写的细致和自然。
因为爱,母亲变得无所畏惧,她要打破悲屈的生活,努力和孩子们一同为着美好的未来去奋斗。当高尔基描写她在工厂发传单获得成功时,她像一个得到成长的孩子一样,不禁让我想起书的开始她也有过这样可爱面容——孩子们开会她第一次插上了话。
她终归是一位母亲,当她在发传单时被宪兵抓走,她却没有像儿子被抓走时那样害怕了,她开阔着母亲的胸襟,大喊:“复活的灵魂是杀不死的!真理,是血的海洋也扑不灭的!”
这是一名革命者的母亲的呐喊!
看完这本小说,我相信对于母爱,对于母亲我不再有疑问。母爱就是那样,不用费心劳神去思考,它就存在于孩子长大的过程中,生活的点点滴滴中,甚至是一个新时代的进程中。
【高尔基《母亲》的读后感范文(通用10篇)】相关文章:
《高尔基童年》读后感范文(通用10篇)03-15
高尔基《童年》读后感(通用20篇)11-23
高尔基《童年》读后感(通用17篇)11-23
高尔基童年读后感(通用15篇)10-24
高尔基童年读后感通用15篇10-19
高尔基《童年》读后感(通用15篇)10-13
关于高尔基《童年》的读后感(通用20篇)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