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300字

时间:2021-01-20 12:00:0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300字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300字,欢迎阅读与收藏。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300字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300字1

  寸草不生的蛮荒之地,世界的尽头,上帝遗忘的角落。很难想象有人会抛开自己原已适应的舒适生活,选择前往举目无亲的异域。在这“举目四望,看不到希望”的茫茫荒漠之中,没有空间,没有时间,仿佛一切都早已凝滞,只有偶尔吹过的滚烫的风,扬起阵阵黄沙......

  撒哈拉的一切都让人感到惊奇和欣喜,在这里,难觅现代文明的踪迹,三毛与荷西仿佛一脚踏入了未知的秘境。这鸿蒙只为他二人开辟,这天地只为他二人而设。“淡极始知花更艳”,惟有在这蛮荒之地,方更显二人感情之真挚。除却与荷西间的郎情妾意,书中还描写了三毛与她的“芳邻”之间的故事。这里虽不甚发达,却也民风淳朴。

  略懂中医的三毛成了当地人眼中的“神明”,从此也就“悬壶济世”起来。但相处得久了,却也难免生些龃龉,些许琐事,无非是争些蝇头微利,可见世事艰险。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300字2

  心自由而人善。

  三毛和荷西,逃不开的话题。

  两个人的感情恰如其分,是真正的扣合,同样自由的心,同样善良的人,同样不拘一格,自在天地。

  荷西的举动怕是一般人很难做出来的,这个男人如此疯狂,令我敬佩,一股脑的冲劲和激情不值得崇拜,我欣赏的是持续的动力和不断的学习来一步一步,亲手实现自己的目标,旁人看起来或许不值一提的,有悖常规的目标,可是,谁又在乎呢?荷西不会,三毛不会,我也努力不会,这是真正的自由,心之所向,皆为远方。

  正如三毛所说,她是幸运的,在每个人都只能活过一种人生的世界上,她倒活过好几种了。多年的沙漠生活,有苦有甜,惊险惊喜接踵而至,她的心也很开,甚至生死也当做寻常,的确,一切皆有因果。

  我们看完这书都应问问自己,什么是真正对自己重要的事情,人恐怕只有一生,名利场里转一圈,沙漠里晃半生,或是游刃有余于多元世界,或是安分守己,在安乐圈中平度一世,都是活法,于你,不后悔足矣。

  当然,我们都有亲戚朋友,还会接触好多好多陌生人,真诚以待,也都是一种经历和体验,每个人和另一个人人生交叉的那一点,其实也是美妙难言的。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300字3

  听说过三毛,但是之前从未读过她的任何著作。

  一本书你喜不喜欢,很容易就能感觉得出来就这本书对你有没有吸引力,有没有想读下去的欲望。即使是世界名著,很多人说本书很好,但是你读不下去也不要读下去。这本「撒哈拉的故事」主要描写三毛和荷西生活在撒哈拉日常生活和奇异经历以及那里的风土人情。奇异故事向来吸引我,比如我挺喜欢南派三叔的盗墓笔记系列,小说描写了光怪陆离的地下盗墓故事。书中的三毛有灵气,聪慧,能吃苦,是一个能和任何人做朋友的女人。荷西则拼命工作,上缴工资,虽然大男子主义却呵护三毛的男人。三毛和荷西在大学一见钟情。有情有爱。很多人都被三毛和荷西的沙漠里面的爱故事感动。有好事者去采访三毛发现三毛和荷西的故事是假的,当然有荷西这么人,曾经生活在撒哈拉和结婚也是真,但是他们俩不是一见钟情,是三毛逼着荷西娶他,并且三毛经常被荷西打。后来有人问她,你和荷西的爱情故事算真的么?三毛回答我写的书是小说,不是传记。[呲牙]是小说也就释然了,比较想象空间无限大。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300字4

  三毛用行动告诉我们,人都应该心怀平等之心,种族,信仰,肤色,性别,贫富贵贱等等,都不应该成为人与人对立的缘由。

  作为一个同志,我所在的群体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因性取向造成的歧视、仇恨甚至杀戮在当今世界依然时有发生,应该说,我们对于平等的诉求是强烈和急迫的。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是,我们对于社会上种植黄降鹊奶热赐浅聊挥锏模胬此呈艿模唐躺摹

  我想,所谓平等之心,不应该只是对他人的尊重和包容,也是要为自己的平等权益而勇敢发声。通向平等的道路绝不是一两个先行者的披荆斩棘,它需的是每一份微小力量的熊熊汇聚。愿更多的同志能够走出内心的恐惧,为本应属于我们的自由与平等而勇敢前行。

  第一次读《撒哈拉的故事》后,我写下了这样的文字:“异乡大漠的孤寂和贫瘠,却孕育出五味俱全的精神盛宴。读三毛的故事,仿佛自己也置身于撒哈拉沙漠中,与三毛和荷西一起,装饰新居,帮助邻里,飞驰大漠,体味孤寂。眼前一片精彩,而内心却无比平静,这就是三毛如涓涓流水的文字中所蕴藏的巨大的平凡的力量。”现在读来,依然觉得自己当时总结得挺好,也以此作为这第二篇读后感的结尾吧,愿今后能在书与生活中,体味更多这样的平凡。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300字5

  在没有读三毛的文字之前,早就听说她是个洒脱的女子了,而我恰恰最欣赏的就是洒脱之人,所以对《撒哈拉的故事》可以说是充满了期待。

  但是说实在,有些失望了。里面的女子并不像我想象中三毛该是的样子。

  她更像是个有些任性、有些固执、有些矫情、有些自我,但又有血有肉、平平凡凡的女子。

  从把爸爸给的钱放在枕头套里这件事,我就忍不住猜疑,三毛口中“这么多国家单独的流浪”,是否可以称之为真的“流浪”?还是该说作有钱的“流浪”?

  那时候的三毛,所谓的洒脱,更起来更像是由金钱堆砌起来的洒脱。

  从初初到撒哈拉沙漠的时候看,三毛给我的印象更像是一个不谙世事,还有些傻白甜的女人。

  真的感觉如荷西所说的,三毛去撒哈拉沙漠,是一件表面倔强而内心冷漠的事件。可以说,如果不是荷西的推动,不是荷西的陪伴,不是荷西的鼓励......在那片荒芜的土地,三毛不会坚持太久,那也就不会有《撒哈拉的故事》,也就不会有那个被过于美化的洒脱三毛。

  可怜的是,即使付出了那么多,三毛对荷西的爱,仍不像是爱情的爱,而更像是一种陪伴一种习惯。像是在那片陌生荒芜土地,唯一可以紧紧握住的绿洲。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300字6

  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女子,才会想去撒哈拉生活?

  对三毛,总觉得她是一个充满浪漫色彩的人,不仅是因为她与荷西之间被渲染得极其罗曼蒂克的爱情,更因为她身上充满对这个世界的好奇,敢于去旅行,去探险,去看一切未曾看过的事物。

  住在沙漠,并不是一件浪漫的事情,那里的生活条件如此不便,那里的居民如此野蛮不讲理(大多数),而三毛心之所向,成为第一个到撒哈拉的华人女性。

  最难得可贵的是,荷西,在三毛去沙漠之前,已经提前找好工作、找好住所,并且为了跟三毛永远在一起,他们结婚了。

  一开始是三毛要去沙漠,但后来三毛为了荷西留在了沙漠,这一段撒哈拉的故事浪漫吗?事实上并不怎么浪漫。在沙漠时,三毛成为了家庭主妇,看到了诸如哑奴等人的悲惨,见证了十岁新娘的心碎,经历了民族之间的战争,听到了太多骆驼的哭泣,但这一切,在拥有荷西的陪伴面前,都值了。

  三毛与荷西之间的爱情果真浪漫无比吗?撒哈拉的故事真的令人向往吗?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答案。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300字7

  读完了《撒哈拉的故事》 ,特别仰慕这个万水千山走遍的女子。一本书也能对一个人重新认识,三毛真是个奇女子,有趣的女子,很了不起 ,平凡真实,明确的生活态度,在沙漠这样恶劣的环境中还能如此有趣的存活下来。从来不计较得失,失去的东西不但没有懊悔,最重要的是还有荷西陪她一起哈哈大笑。帮助邻居,什么都借也什么都肯借。什么都帮也什么都肯帮。印象最深的是用指甲油帮别人补牙。荷西,,,,比三毛小了四岁还是八岁的男子,怎么说呢,满满的都是对他的感激与欣赏,感谢他让她能在沙漠中有安全感,写那么多好故事给我们,爱情很伟大。那么支持三毛,毫无条件毫无保留的支持,三毛很幸福,也心疼这个女子,在三毛的梦想实现过程中,还好有荷西,幸好有荷西。荷西在她本命年意外身亡,她在十二年后的本命年追随死去的时候一定像她写得:飞蛾扑火时,一定是极快乐幸福的。在这个大沙漠里,她留下了:“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 !”

  她的一生,坎坷而又幸福。

  如果有人到拉帕玛岛,请也去看看荷西吧。

  全部的感想,让我如此静心的三毛,我很迷你,我想我……,嗯。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300字8

  就觉得吧,一个社会,不论是贫苦不发达的还是昌盛富裕的,都有一些温暖人心的地方和一些抵达人性的阴暗面。

  远离城市喧嚣和与现代飞速发展的社会脱节的撒哈拉,那里的人们淳朴活泼,不虚伪隐藏,勤劳不做作,在那里生活自由随性,让人向往。但也不可否认,在那里,原始的资源的匮乏带给人们的小心谨慎,对物质的斤斤计较,以及所予所求毫不顾及别人感受。我印象最深的,在三毛花心思把租屋装修齐全,富有艺术气息,得到远近旅客和居民的赞美后,房屋的主人要求她多交房租,看到这里不禁觉得租主可恶,人家把房屋装修好,得到赞美凭什么分你一杯羹?还有邻居对物件的有借不还,得到赠予后的毫不感激;以及落后的奴隶制度,勤劳善良的奴隶被剥削,得不到解放,没有自由,无法掌控自己的人生……都让我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上感到愤慨。在指责人们的贪婪,止步不前的同时,也无法不去思考,在这样贫穷的土地上,你没法用所谓的诗化的品质去要求他们,况且在大多数地方,人们也是如此,只能说,你必须给一个文明足够的成长时间。

  还有就是很羡慕三毛自由勇敢的个性和她与荷西之间对一种生活状态热情的共同的追求,知道自己想要的,在柴米油盐里把生活过得冒险有趣。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300字9

  《撒哈拉的故事》写的是三毛在撒哈拉沙漠生活的经历,文字极为灵动,带着我们一起感受邻里间、朋友间、爱人间的点滴。带着对美好爱情的向往翻开书页,它却给了我更为宽阔的世界。开篇写三毛做出让荷西及其同事叹为观止的中国菜,沙漠的寂寥便被忽略不计,反而生发出了一丝浪漫。安全、用水、饮食的困难,三毛无意间是有在透露的,但她总能巧妙的化解。正如荷西所说,去撒哈拉沙漠是三毛倔强而浪漫的.决定,三毛自己说:“我并不气馁,人,多几种生活的经验总是可贵的事。”三毛感受着不美好、无奈。她把在坟场边的家打造成撒哈拉沙漠最美的王国。沙漠丰富了三毛的人生,三毛点缀了沙漠。罗马不是一天造成的。我也不相信什么天造地设的一对,幸福的生活有相互的磨合、妥协、付出,羡慕两人间的爱情其次,要学习他们的相处之道。

  这一本书营造的美好,让我暂时没有翻开《梦里花落知多少》的勇气。一如当初看了《秋天的怀念》,便失却了翻开《病隙碎笔》的勇气。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300字10

  三毛真的不错。但,我是第一次读她的作品,想来也是最后一次。我认为读书讲求的是缘分,她的作品并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可这并不会影响我读完它。

  《撒哈拉的故事》的类别是中国现当代随笔。它以沙漠为背景,描写了三毛和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生活时的所见所闻。不同于中国的源远流长,这片荒漠有它特有的异域情调。是浪漫,也是寂寞,有追求,也有疑惑。三毛勇敢潇洒的拥抱它,感受的它快乐与难过。

  是朋友推荐的这本书,把它作为四月读书是想着它会对我的新闻写作或许有帮助。我并不会描写人物间的对话或者寻找事件中的细节。华丽夸张的语言讲多了就会忘记去何回归质朴。新闻的真实性正是体现于它简单平实的语言,使人一读就会感受到现场的画面,从而相信它。(仅限本人观点)在随笔第二篇“结婚记”中,三毛与荷西艰难不易的扯证历程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看似漫不经心,却又坚不可摧的爱情,在两人简单甚至有些混乱的语言中展现出来,它变得有趣有味。

  读《撒哈拉的故事》有两个目的,一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提高新闻写作水平,二是丰富精神生活提高文学素养。两个目的都未完全达到,短暂的阅读并不会产生效果,学习描写人物对话还在继续。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300字11

  结婚以前,荷西曾问三毛一段很奇怪的话。

  荷西:“你想要一个挣多少钱的老公”?

  三毛:“看的不顺眼的话,千万富翁也不嫁,看的中意的话,亿万富翁也嫁”。

  荷西 :“说来说去,总想嫁个有钱的,如果有例外呢,如果是跟我呢”?

  三毛“那只要吃饱的钱就算了”,荷西思索了一下。

  荷西:你吃多吗?

  三毛:不多,不多,以后,还可以再少一点!

  三毛领着荷西,真正把生活过成了一件艺术品。可以看的出,他们的生活是以三毛为原点,以时间为半径,以荷西作画足,在撒哈拉大沙漠里画了一个大大的圆满生活。

  三毛曾经说过:“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

  荷西也曾说过:“每想拥抱你一次,天空飘落一片雪,至此雪花拥抱撒哈拉! ”

  《如果有来生》三毛

  “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

  “我爱你,但是我没有另一半,因为我是完整的!”

  都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最简单的幸福,无非是有人与你立黄昏,有人问你粥可温,而在一粥一饭之间,见证稳稳的幸福!

  即使四季更迭,流年似水淌走,爱意只增不减。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300字12

  当《撒哈拉的故事》这本书刚搬来教室的时候,我紧紧对书的名字有所兴趣。而当我看到这含有浓重风情的封面时,内心不紧感到抵触,我未免太过以貌取书了。当看到书的内容时,我绝对是这样想的,我被这本书有所磨损,封面脏脏的漂流深深吸引了。

  三毛朴实而不加雕琢的语言,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无一不深刻吸引着我。讲实在的,三毛所描写的事情十分新奇,新奇到让人觉得是在编造,但真实而仔细的描写又让人打消了这种思考。

  书中记叙的苛西与三毛的贯穿了整本书,从刚开始的“沙漠中的饭店”,“记”中的恩爱,“死果”中苛西的担忧,……他们的性格很像,一样勇敢,喜欢探索,善良,苛西却更加理性,三毛更加豁达。不仅是爱情,对于人性的批判也无不贯穿全文,最令我惋惜的便是黑奴与沙伊达。

  人类的控制与压迫欲望,嫉妒与偏见的丑恶嘴脸被无线放大,而黑奴与沙伊达便是一切的承受者,明明善良又温柔。礼貌而文明,却被一些思想落后,自以为文明的人所批判令人气愤又寒心。

  从这本书中,我可以学习到三毛那种乐观豪放的性格。对谁都留有怜悯的善良,也可以从中反思自己如同撒哈拉威一样的无知和自私。还能感受到撒哈拉独特的美。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300字13

  一本薄薄的《撒哈拉的故事》,几天的时间就读完了。这是一本很有趣、很有爱的书。书中,写了异乡的风情,写了三毛的爱情。

  异乡,总是让人向往。特别是撒哈拉这样,名声在外、风景迷人、人迹罕至的地方。我们通过书籍了解这些地方,然后心存向往。等到有了时间、精力、金钱,就忍不住想到这些地方看看。人们旅行,不仅仅是为了看风景。更是为了探寻自己的内心世界,寻找自我。

  三毛的爱情,让人羡慕。三毛本就是有魅力的女性,自信、勇敢、有学识、有个性。荷西也是好男儿。二人心灵相通,互相理解。他们的结合,不是为了外貌、财富等外在事物,而纯粹是精神上的互相理解、欣赏。我觉得,这样才是理想的爱情。

  书中的两个主角,三毛与荷西,都写的极其生动,就如在眼前一样。也许是因为写的是自己的生活的缘故吧……我还是喜欢这些真实的描写自己的书。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300字14

  一位有着异乡情结的台湾女子。那时以为很特别的女子!

  撒哈拉沙漠吸引着她的灵魂。在她第一眼看到这个神秘的地方,她就深深的爱上了这里。那儿的故事,多么传奇!

  我想,对于三毛来说,她对这里的感情绝不低于她的故乡。因为这里孕育着她的说有,她的爱情、她的家庭、她的经历。那呈载着她和他爱人那么多美好的回忆。在撒哈拉沙漠的那段日子,被藏在他记忆的最深处,在荷西永远的离开她后,那也许也是一处不愿被触及的痛吧!

  她那么引人注目的经历。所有发生在撒哈拉的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勾引着无数读者的向往。很多人追求她那种生活。但很多人都没有勇气去过那种生活。她那种敢想敢干能够把自己的行动付诸于行动中的性格也正是许多人喜欢她的原因。

  我想,在我的内心最深处,住着一个像三毛一样的小精灵。从小就使我对异国有着独特的情怀,我想,若干年之后,我是否也会如三毛一样拥有一个如荷西爱她般的异域丈夫,我是否也会和他一起浪迹天涯。一本好书,是能引起读者与作者之间内心的共鸣。只是也是读者精神上的认可。我希望在我的有生之年,我能够鼓起勇气去过一段很苦但很美德故事,哪怕很短暂!那将会是一段多么激励的经历啊!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300字15

  最近我读了一本有意思的书,叫《撒哈拉的故事》。

  这本书讲的是三毛在撒哈拉大沙漠的生活经历。许多异国风俗十分有趣。其中最叫我印象深刻的是《沙漠观浴记》。这篇文章是由三毛的老公剪头发所引起的。三毛和荷西为怎么剪头发而发生争吵,三毛往镇上走,结果在小路旁发现了洗澡的地方。在那里才明白,沙漠里的人身上的脏东西是用小石头刮出来再冲掉的。老板娘还说,里面也得洗。三毛很好奇,到海边一看,差点吓得半死:沙漠妇女用了三灌水用类似灌肠的方法洗里面。文章语言简练,颇有喜剧性。读了它,我感触极深。沙漠里的人,三五年才能洗个澡,他们认为洗澡就是人生最大的享受,水就是奢侈品。我们呢?以为水用之不绝,从不知道节约,到时候,只怕也会像沙漠一样了。

  这本书,看起来是发生在作者身上的事,其实也在提醒人们:节约用水!莫以为水多就可浪费。也许对你来说,水资源丰富,对全世界来说,水太少了!我们不仅要从节约每一滴水开始,我们还要发展科技,循环用水,科学用水。请大家看看这本书,仔细想想,你就会明白,水是生命之本,水是最宝贵的!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300字】相关文章:

关于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优秀范文3篇03-17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简要说课11-12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说课稿3篇11-12

撒哈拉沙漠在哪里08-24

孔子的故事读后感 孔子改错的故事阅读03-13

拆表的故事读后感03-13

长征的故事优秀读后感08-10

彼得兔的故事读后感06-23

幽默故事读后感03-02

《生命故事》读后感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