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国志》有感范文(通用27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三国志》有感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读《三国志》有感 1
语文,是我们从小到大都一直密切接触的学科,不光因为素质教育时的课程设置,更因为它与我们生活中的交流、表达和思考都密切相关。因此,在我看来,语文素养,既指人们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可以在分数上得以体现;又指人们对语言这一载体所传达的思想及内涵的理解与领悟,能够在精神上得以反映。
而如何提升语文素养,或许是每个老师、家长和同学都思考过的问题。课堂有效教学这一途径不错,因为相对于知识体系和认知能力都不完善的学生们来说,老师们经过了多年语文素养的积淀和教育经验的积累。他们的引导与启发,也带动了学生们的思考与知识架构;社会生活实践这一途径亦有可取之处。因为培养语文素养的目的,绝非用以空然的“纸上谈兵”,而应在语用上有所实践。在实践中,语文因沟通而愈发精炼,因表达而愈发准确。语文的学习与语文的实践可以和谐统一,可以相互促进。
因此,课堂有效教学和社会生活实践都是提升语文素养必不可少的途径。但是我认为,相较于前两者,课外大量阅读对于提升语文素养有着更重要的意义。首先,从三者的比较来看。课堂教学如若有效,大抵不会只拘泥于条条框框的被动背诵,应该涵盖对经典文本的解读和对同学们思考的引导,而这些,都需要同学们在课外大量阅读中得以延伸,只有经过了自己在阅读中的思考与感悟这一环节,才能真正的参透文本与其背后的内涵,才可以达到语文素养进一步提升的目的。课本的篇目只是一个指引,深度与广度,都需要在课外的'大量阅读中获得。
正如《三国志》所言“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大量阅读甚至可以对同学们形成思考力起到直接且根本的作用。课外大量阅读绝不仅是课堂有效教学的一个补充,它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提升语文素养的归宿。于闹市中读书,博闻强记,文学素养令人赞叹;杨绛先生每日阅读量达数万字,饱读诗书,成为人人敬仰的文学大师。
就课外生活实践来说,人是需要群体生活的社会动物,我们几乎时时处在与人沟通和交流的之中,课外实践不缺时间也不缺机会。反观当下人们的阅读生态——在实用主义的影响下,在时有时无的惰性中,又有多少人能以阅读为习惯、为己任呢?更何况,在浩荡的信息大潮的冲击下,碎片化阅读挤占了大多时间,大量阅读面对着各种注意力分散和挤占的考验。因此,在当下,为课外大量阅读正名,更有其紧迫性和必要性。
况且,课外大量阅读本身,就是一件足够美好和足以提升语文素养的事。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与古今中外的名人大家“遇见”,这种遇见,是以文字为桥梁的惺惺相惜,是以纸张为媒介的心灵接触,更是以阅读为契机的思考共鸣。而这些,都让语文素养的提升变得贴近生活,贴近心灵。育人、求识的目的也恰在于此。
是的,对于语文素养还仍待提升的我们来说,亦需要大量的阅读,通过细致阅读来体会文字的质感,通过潜心阅读来锤炼思考的深度,通过阅读,体会真正的“诗意栖居”与切实的素养提升!
读《三国志》有感 2
假期生活真是丰富多彩,除了可口的美食和愉快的游戏,最有趣的当属读书啦,假期漫长的时间我读了一本非常有趣的书,书名是《三国志》,这本书有别于《三国演义》,它真实地记录了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其中对于诸葛亮的描写更具特色。
诸葛亮是我国智慧的化身,一生充满了神奇,他躬耕于南阳,长啸《梁父吟》,隐居于隆中,自号卧龙先生。他的故事广为流传,是我们民间文化的主题,他一生鞠躬尽瘁,一个忠字贯穿他的一生,从三顾茅庐到白帝托孤,从隆中对策到六出祁山,从火烧新野到赤壁鏖战,这些耳熟能详的故事,都为他传奇的一生增添了无限的色彩。
其实诸葛亮之所以被人记住,并加以传扬,我认为主要基于以下几点原因。
其一就是,忠君之事,可以说刘备是为伟大的帝王,他慧眼识英雄,以诚意打动诸葛亮,于是就有了:“受命于败军之际,奔走于驱驰之间。”他诸葛亮一生都奉献给了蜀汉王朝,为了刘备的霸业,他兢兢业业事必亲躬。辅佐弱不禁风的阿斗,成就了三十年蜀汉中的兴旺,以至于54岁卒于五丈原,真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其二就是,聪明才智。诸葛亮可谓是千年不遇的一位奇才,他洞悉实事,未出山之前便已预见了三分天下之格局,联吴抗曹更是英雄大略。他虽无张飞之猛,关羽之忠,可是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四把大火在历史上熊熊而立,七擒孟获更是脍炙人口,他灵活运用了孙子兵法中,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道理,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空城计,三气周瑜,舌战群儒,骂死王朗,都成了后世之人顶礼膜拜的.典例。
其三,就是治军严明。失街亭,就是他一生抹不去的的痛,但是他果断斩马谡,并上表后主加以自责,这与曹操挥剑割须许有一拼,他所率大军尽管连年征战,但却秋毫不犯,为减轻运输的困难,他还发明了木牛流马,为了不用活人祭祀,他还发明了馒头,他精炼武器,注意耕织,据说当时蜀锦是当时万人抢购的俏物。
但是他也有人不可逾越的错误,计杀李严,就造成了他内部的极大的不稳定,所以他一死魏然就反了,后继者姜维只能算是一良将,难成大任,已至于蜀灭晋兴。
掩卷而思,心潮起伏,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白发渔樵江渚上,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感谢诸葛亮,感谢历史,让我们空白的内心有了蔚蓝的风。
读《三国志》有感 3
前几天,我读了《三国志》“华歆篇”,不禁有感而发。三国时期,华歆与管宁是好朋友。他们一起读书,一起做事,但是这对好友最后却不得已分道扬镳。因为管宁认为华歆贪图权贵,贪婪爱财。后来华歆选择出仕,管宁闭门读书。华歆先侍奉孙权,后投靠曹魏,最后更是靠着帮曹丕逼迫汉献帝退位,得到了三公的封赏。于是人们纷纷赞赏管宁的高洁,华歆的无耻。三国演义更是有诗云:“华歆当日逞凶谋,破壁生将母后收。助虐一朝添虎翼,骂名千载笑龙头”。
可是事实呢,却并非如此。华歆为豫章太守时,从不骚扰百姓,官吏军民对他爱戴有加。当刺史去世时,整个扬州民众推举华歆接任,并在太守府外等了几个月。可是华歆认为没有朝廷旨意,不能擅自做主,他一直在不断的拒绝。你能说华歆贪恋权位吗?其实,华歆在前往许都赴任时,亲朋好友赠送了他数百金。他表面上来者不拒,却暗地里做下记号。在临行时,朋友们前来相送,他当场将这些金银还给了朋友,显得非常的清廉。华歆历来清廉,历任曹魏丞相,司徒,太尉等高官,可所得禄米及皇帝赏赐都振济了亲戚熟人,家中没有百金,更不可能会拥有十斗粮食的储存。青年女子赏赐给大臣,只有华歆不收留,而是将她们一一嫁个好人家。
笔者不否认华歆有名利之心,可是假如有才之士全都没有名利之心,全部隐居读书。那么这个国家,这个社会还能有效运转吗?几年前就看到一篇文章,上面是两份名单。一份是历朝历代的大诗人,却都科举不中。另一份是和他们同期的状元。很多人都认为这些诗人伟大,这些所谓的.状元无用。可是正是华歆和这些出仕的官员们,才能稳定一代代的天下,让黎民百姓安居乐业不是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每个人做事情都不同。只要问心无愧,那么都是伟人。本人就是认为做官的有才之士绝对不比隐居的君子们差。因为他们的行为比较标准。虽然社会,世人对他们的考核内容完全不同,看待他们的眼光也更加苛刻。笔者要为他们受到的不公叫一声冤,并道一句:“没有你们的默默无闻,哪有社会环境给大多数诗人写诗啊。”
读《三国志》有感 4
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周瑜
炎热的午后,心情有些烦躁,坐在书桌前胡乱翻腾着,随手抓了一本书,翻开,映入眼帘的一行字,深深吸引了我“当先一人,资质风流,仪容秀丽。”我知晓,这便是你——公瑾。
论起三国,无人不知那“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持羽扇”般潇洒的诸葛亮;无人不晓那“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般威武的关羽:无人不怨那“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般疑心的曹操,却认你是嫉妒小人,我不以为然,而今,在《三国志》中便看到了真正的你。
谢承《后汉书》中曾曰道;景字仲向,少以廉能见称,以明学察孝廉,辟公府。试问这般孝顺廉洁的你怎么会做“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嫉妒他人之事?
孙策死后,东吴风雨飘摇之际,你第一个站出来,尊孙权为主上,帮其稳定人心,巩固江山。如若你有私心,大可以自己登上那个宝座,携兵符以令诸侯,但是你没有。因为你心中有那凛然的朋友义气,即使一方已亡。
在曹操大胜之时,你大可以庇荫于曹家这棵大树,但是你却没有,你深知,你与小乔之间的情谊远远超过了自身的生命价值。你宁可在沙场上死得重于泰山,轰轰烈烈,也不愿靠卖妻子活的轻于鸿毛,更何况你心爱的人呢?
曹操灭袁绍后,责令孙权送子为质称臣。孙权众臣犹豫不决,唯有你为主抗曹,并建议孙权占据江南,佣兵观变。你志向高远,一席于情于理的话。虽然不长,却将敌我双方形式及后果精简而又全面的分析了出来,如此见地,也唯有出于你口中。
你是一坛自酿出来就散发着浓郁芳香的美酒,愈饮愈美,愈放愈烈!《三国演义》中将你述为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人,只有在《三国志》中为你澄明,当年程普认为自己资格老,不服你管辖。事后惊讶于你的才华而去谢罪,程普曾言:跟周瑜相同,如饮美酒,不知不觉就醉了。这句话不正是赞扬了你的人格魅力吗?先不满于你后懂你的人,都不禁上门谢罪?何况那些原先便仰慕与你的.人呢?你有一颗开怀的心,面对一切的不满与质疑。我敬佩,仰慕你的一切一切。可惜,英年早逝的悲剧却发生在了你的身上,也许,是你太过于完美了。
谈笑间破曹军八十万的你,挥洒自如;闲暇之余放弹一曲的你,儒雅潇洒;重伤巡视击败曹仁的你,令人骇然。
这才是真正的你啊,公瑾!合上书,闭着眼,脑海中依然浮现你那潇洒威武的身影。
读《三国志》有感 5
《三国》有别,英雄亦有不同。作为一部国别体书籍。《三国志》以其简洁的语言,严肃的用词使得历史的严肃又添几分,历史的肃穆可谓在这体现得非常全面。相较于《三国演义》的话这篇文章就现得骨感了。《三国演义》具有很好的观赏性和阅读性。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肯定有其过人之处。
读了《三国演义》后就发现其内容非常丰富,构思也犹为巧妙,人物编排,情节设计,遣词造句都很考究。特别是与《三国志》相比较后就更凸显这些优势了。例如“三顾茅庐”这一情节:《三国志》中“凡三往,乃见”如此寥寥几字就带过了,表现极为枯燥。而《三国演义》则就不同了。在此情节作者洋洋洒洒写了近五千字,文章就被充实得丰富了,增添了文章的可观赏性、可阅读性,带给读者极为深刻的印象。人物描写颇为细腻:如此章节中对诸葛亮此人的描写:“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带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这一外貌描写让诸葛亮的形象跃然于纸上,和《三国志》枯燥、骨感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三国演义》与《三国志》在真实性方面有区别。《三国演义》是七分真实,三分虚假的,虽然丰富了情节内容但同时对历史的真实性还是差些准确又如人物方面,《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被丑化了,显然不符历史,诸葛亮的形象被神化了,这显然有失历史真实性,给后人误导,影响人们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认识与评价。
《三国演义》其实是一副连环画或者说是一部电影,那生动的场面犹如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感,那硝烟的战火弥漫在这书中,这不是一部电影又是什么呢?三国,那战火纷飞的年代;三国,那庄严肃穆的历史;三国,那充满韵味的读本。真可谓是三国有别,英雄不同!
读《三国志》有感 6
《三国志》是一部记载蜀、魏、吴三国的历史著作,是我们研究三国时期历史的重要历史文献资料。《三国志》是陈寿穷尽半生的心血结晶,客观的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貌,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不可多得好材料。
说到《三国志》,我们不得不说一下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两者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根据后者的历史原型,艺术性的改编而成的。《三国演义》中的很多历史事件存在着虚构成分,李代桃僵的事情常有发现。如“温酒斩华雄”的精彩篇章的历史故事原型其实是孙坚,而不是关羽。咋们再回到《三国志》。陈寿根据史实著书,认真考量,对历史的点评也做到客观公允。我认为这才是他能够完成这样历史巨著的最大原因。对三国的兴衰都进行了系统而独到的分析,蜀国的灭亡跟诸葛亮之死有最大的关系,是最显著的标志;吴国的衰败跟吴国的`内耗有着很大的关系,责任最大的人就是孙权,因他晚年的残暴才致使吴国的衰败;魏国虽然统一了三国,但也难逃灭亡,走向转折点就是曹爽的伐蜀失败和幼主的继位。陈寿的这些分析非常到位,完全符合历史事实,做到了客观。
三国人物中,陈寿认为曹操是“超世之英杰”,诸葛亮是“卧龙”,孙权有“勾践之英才”,刘备是英雄,虎臣中有张飞、关羽、程普、黄盖……良臣中有董允、陈震、薛综……良将有张辽、乐进等,《三国志》中对每个人的特点都做了介绍,也为后世提供了相当有内涵的历史创作文献资料。
同样,《三国志》的不足之处也相当明显,对有些历史事件的描写相当简略,内容不够丰满,显得不是那么充实。我想,这可能是作者在了解历史事件有限的情况,尊重事实,不添加任何主观描述的结果吧。但这完全不妨碍这是一部伟大的经典著作。
读《三国志》有感 7
《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代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有人说过:“你我他,无论喧嚣与寂寞,一切都将成为历史。”泱泱华夏二千多年的传承,在我看来,没有任何国家的历史能与他相提并论。史学家把整个中国演变的菁华,立著于书,流传至今。其中,《三国志》是史书中的经典之作。
我有幸阅读这本苦涩,严谨,简练,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的史书。说它苦涩,是因其简练。在《曹操本纪》中,陈寿写赤壁之战寥寥几笔带过,你根本无法读出那帆船蔽日,飞火漫天的恢弘场面。后来的裴松之为《三国志》做注,大概也是出于简练的原因吧。陈寿能恪守史书不虚美,不隐恶的特点,勾勒出一个个生动鲜明的历史形象:统兵能力强却又刚愎自用的关羽,富国强、御兵弱的诸葛亮,具有完美高尚品格却受“忠汉”局限的士大夫代表荀!桓龈隼史人物在他的笔下显现的不只是人物的生平,连内心的活动与政治思想都完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其笔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抓住要害,切入实际。但受各方面的.影响,也会有曲笔,甚至张冠李戴。
《三国志》的另一特点是对正义、善良、忠君、坚韧等一系列优秀品质的赞扬与向往。陈寿父亲获罪被诸葛亮处死,而陈寿却能在《三国志》为其单独立传,并给予诸葛亮高度评价。可见,有“良史之才”的陈寿,在写《三国志》是秉承公正、正义的态度下笔的。而且在传记结尾处,陈寿会写出自己对人物的评价与看法。这些语段,使陈寿自己也化身成一个读者,叙说自己的见解与读者交流。
古人语:“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三国志》是本精炼却又冗长的史诗。我所理解的仅仅是大海中的一滴水,这部文化瑰宝需要停下来细细品味。
读《三国志》有感 8
《三国志》是我比较喜欢的一本书,因为它里面既真实也很生动,我最喜欢的人物是曹操。我看完以后就感觉这书,每一个细节都很详细、具体。
里面我发现了很多历史上的黑幕,诸葛亮在三国演义里面所向披靡,八卦阵、出师表更是辉煌,但是在真实历史上陈寿没有过多的去描写诸葛亮,而且我还发现诸葛亮是屡战屡败,周瑜也没有想象的笨,而且特别的聪明孙坚、孙权的很多步妙棋都是周瑜帮忙的。
我最喜欢的角色——曹操,看完三国演义后,再看三国志以后就会对它感到有一种很佩服的感觉。曹操在三国演义里被写的很凶恶、残害百姓、一位奸雄,但是他确实如此吗?百姓们都很爱戴它,曹操是一位很伟大政治家、军事家、作为一位诗人可以说,也是很有才气的。七步诗的曹丕是谁教育出来——曹操,他没有想象的'凶恶,反而很友善。为什么三国演义会如此贬低曹操抬高刘备,其实只是因为南宋想找一个借口而已。
三国志从某些意义角度来说,没有三国演义那么吸引人。它里面太真实了没有很大的趣味性,有很多三国演义里虚构的故事或传说都没有。赤壁之战里没有借东风之类的故事,曹操只不过是输给了瘟疫和水土不服。三英战吕布三国志里没有后来我翻了很多资料最后发现但是人物实力,距离相差太远了。
三国志有点偏向与陈寿个人观点,但是大部分还是事实,对人物的观点存在一些偏见,我对三国志还有一点很好奇就是,三国志的精彩程度为什么不进四大名著。三国志有一点比较有意思就是全书没有一个到字。
读《三国志》有感 9
以前要了解三国时代的历史,就读《三国演义》。可是三国历史并不是《三国演义》记载的那样,于是我就买了本《三国志》,想要了解真实的三国历史。
《三国志》是记述书东汉末年到西晋统一间这段历史的一部史学名著,他技术的主要是魏、蜀、吴三国的'历史,故称《三国志》。《三国志》是一部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的六十年历史。
作者陈寿四十八岁时开始着手整理三国史事,先后?成《魏书》、《蜀书》、《吴书》,所以称为《三国志》。《魏书》由“纪”和“传”两部分组成,纪包括武帝纪、、明帝纪、文帝纪、三少帝纪四篇。传以后姬传为首。《蜀书》、《吴书》只有传没有纪。
最让我印象深刻人物是周瑜。在《三国演义》里,周瑜是个嫉贤妒能的伪君子,还很阴险,几次想把刘备和诸葛亮干掉,却都没成功。但《三国志》中的周瑜却是个正义凛然的真君子。吴国其他大臣都极力劝说孙权投降曹操,只有周瑜和鲁肃劝说孙权联合刘备共抗曹操这证明周瑜和鲁肃的眼光比其他的大臣的眼光要远。周瑜还把曹操跟吴国决战的弊端一一说清,使孙权抗曹的决心更加坚定了。这说明了周瑜在考虑问题时很仔细,细致,一点蛛丝马迹都不放过。他在赤壁之战中用火攻破了曹操的连环船;在南郡以卧床不起为诱饵,把曹仁吸引过来,然后一口“吃掉”。这说明了周瑜在军事造诣上很有成就。只可惜在前往巴丘的路上病死了,死时才三十六岁。陈寿称赞周瑜“出人之众表,实为奇才也!
陈寿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简练、优美的语言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幅三国画面,这本书不仅是史学著作,也是文学著作!
读《三国志》有感 10
我很喜欢罗贯中先生写的长篇小说《三国演义》,但它毕竟是小说,三分实七分假。所以我想看看《三国志》。《三国志》是西晋著名史学家陈寿的史学著作,记载了魏、蜀、吴三国鼎立时的历史。暑假里妈妈从图书馆给我借来了《纪连海评点三国志》上下册。
这套书真让我爱不释手。它的'内容分为原文、译文、评点三部分,评点了许多我喜欢的历史人物,端正了我对他们的认识,这些人物一个个仿佛还活在我的脑海里。记历史,写人物,以史为鉴知得失,以人为鉴知进退,加上纪连海先生的评点,诙谐幽默,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使得这套书值得买回来收藏,以后慢慢看,细细评。
我一边读《纪连海评点三国志》,一边和《三国演义》作比较,我发现了《三国演义》中有些经典的精彩内容却是罗贯中先生虚构的。比如诸葛亮的《草船借箭》和《借东风》妇孺皆知,可我在《三国志﹒蜀书五诸葛亮传》里没找到这脍炙人口的两个场景,倒是在《三国志﹒吴书二吴主传》里找到了《草船借箭》。历史证明,《草船借箭》的主角并非诸葛亮,而是孙权!而罗贯中先生把草船借箭这一事件加在诸葛亮身上,无非就是想神化诸葛亮,把他写的“多智近妖”,让故事变得更加精彩。
读了《纪连海评点三国志》,我知道了,要想了解历史真相,我们还是要去看看历史著作,千万不要把小说当成正史,不要人云亦云闹出笑话啊。我还想到要使文章更吸引人,可以运用虚构夸张的写作手法,增加一些精彩内容,这对我们写作是不是很有启发呢?
读《三国志》有感 11
《三国志》本书主要讲述三国时期,诸葛丞相死后,魏国的变迁,以及魏国如何灭蜀。当然,也讲了刘禅的愚蠢等等。在这本书里,作者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爱国者,有甘于为国家所压倒的人,有只为自己利益着想的人,还有阴险狡诈的人。在里面,司马迁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但在很多人眼里,他是一个阴谋家,但在我眼里,司马迁并不像别人想象的那么糟糕。因为一个国家的当权者必然是有些“阴谋”的。如果他真的这么单纯,那就站不住脚了。更何况,司马迁还没有当上皇帝。想要当皇帝,就必须更加重视。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皇帝。比如,李世民不也是从玄武门发动兵变,杀了自己的弟弟,逼迫自己的父亲退位以获得皇位吗?更何况他还是二皇子,为什么人们只称赞李世民,却不称赞司马迁呢?这是我读《三国志》时的疑问。
在《三国志》中,作者写了刘备时代的一些英雄的后裔。虽然我不知道这些是不是真的',但我知道有几个绝对是真的:刘禅(刘备的儿子,“大名鼎鼎”的昏王谁不知道)、诸葛瞻(他的儿子)诸葛丞相的国文七品卷一中的《戒律》证明了诸葛瞻的真实存在)。
说实话,里面的刘禅确实是昏庸无能的。他整日寻欢作乐,不顾朝政,以身体不适为由,整天在后宫玩耍。
他根本不关心魏军攻打自己的国家,但他也不是完全绝望,至少在多次得到消息的时候他必须要挽救,但这时候又一个该死的太监跳出来阻止他,说没关系,他打不过我们,蜀国就这样灭亡了。
这本书真的很好,真心希望更多的人能读到这本书。我所说的只是海的一角,真正的精彩还没有表达出来。
读《三国志》有感 12
《三国演义》这部古典巨著,是中国几千年沉淀下来的精华,是我们的文化瑰宝。我读完了三国演义,又开始读《三国志》,我像穿越了时空,来到了那个群雄逐鹿、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董卓独霸朝纲,祸乱朝廷,涿郡刘、关、张桃园结义,征战四方,三顾茅庐、结孙权、破曹操、借荆州、取巴蜀,成就一番霸业。江东孙权,兵精粮足,又有三江之固、长江天堑,据江东而虎视天下。典军校尉曹操,据陈留、讨董卓、破吕布、征袁术、败袁绍、远征乌桓,一统北方,而后征马超、破韩遂,拿定西凉,欲征荆州以霸天下,但兵败于赤壁。此后三国鼎立,互相争斗,互有胜负,三国归晋。
这本书带给我很多感慨、震撼和感动。刘皇叔刘备,三顾茅庐,三上卧龙岗,为了请来诸葛亮,47岁的刘备不顾大雪和遥远的路程,每次都亲自登门拜访,当刘备第三次到草房旁时,连小童都不耐烦了,但刘备仍然耐心等待诸葛亮醒来,因为刘备知道,要想得天下,就必须得到人才,而为了得到人才就必须亲自诚心拜访。
大家有时候会说,刘备是伪君子,是不义小人,他先后投过,公孙瓒、袁绍、陶谦、吕布、曹操、刘表……而驱使他“忘恩负义”的是他“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天下大义。
也有人说,刘备爱哭,刘备是个懦弱的人,甚至有歇后语: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这对刘备是不公平的,刘备虽然爱哭,但要看他什么时候哭。刘备在新野本可以自己轻兵逃离,而他没有,他却抱着与百姓共存亡的`决心,带着百姓作战,当被曹操围困的时候,他哭了,为什么?是为自己没能保住百姓的性命而哭。刘备在知道关羽被杀时哭过,那是为了兄弟之间惺惺相惜的情谊,难道不应该吗?……我更应该向刘备学习坚韧、永不放弃的性格。
三国这类的古典文学,自然是读得越多越好,我要在阅读古典文学上做到多读书、读好书,做个知识渊博的小学。
读《三国志》有感 13
“我命格无双,一统江山,破城之后,我却微笑绝不恋战。”听到这首“无双”,总能把人们的思绪引回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这个时代烽火连天,三个国家为了利益而你争我夺,三足鼎立,它,就是三国。
三国是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也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三国志》正是记述这段历史的书,它的作者是西晋人陈寿。陈寿48岁的时候,开始撰写《三国志》,此书直到现在,仍然是一本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同样璀璨的史学巨著,虽然没有《三国演义》那种种虚构出来的情节,但是史学家的语言同样可以厚重得如同千年的铜钟震撼着我们内心的三国情怀。
人们素常为“三国”这个话题所津津乐道。其中的人物也为人们所称赞,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人物,而我喜欢的人物是名扬天下的曹操。
曹操是个英雄,年少时,就有理想、有抱负、有雄心,并且喜欢交朋友,后来,天下战乱,他能招来军队,征讨四方,“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诚心也打动了各方贤明,相继投奔于他。最后,他能与孙、刘三分天下,雄踞一方,实在有大将之风范,令人钦佩不已。
当然,这段历史是残酷的,在我们欣赏人物的同时,不能忘了百姓们遭受的涂炭之苦。
读过此书,我获益匪浅,其中有许多道理值得我们去学习,读过“蜀书”,我懂得了为人处世之道。张飞就是个反例,他虽敬重贤士,却小看那些地位卑贱的人,就是这个弱点,是自己惨死于小人刀下,多么令人惋惜。魏国的一等谋士贾诩,时人称之为“鬼才”,当曹操有难题的时候他总能给曹操指点迷津,贾诩晚年时,不攀名贵,深居简出,在当朝的'文官武将当中,他的结局是最好的,他谦恭的精神令后人学以致用。
这个时代,群雄割据;这本史册,经典永存。三国,有那么多的谋士与武将,他们为了理想而奋斗终生,他们的毅力、意志与信念着实令我们学习。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转眼间千年已过,但是当时的英雄们永远为后人的精神楷模。
读《三国志》有感 14
《三国志·吴志·吕蒙传》载:吕蒙是三国时东吴的大将军,非常有谋略;火烧赤壁的时候,刘备不仅“借”走了荆州,还娶走了孙权的妹妹,让孙权和周瑜“陪了夫人又折兵。”
后来关羽守荆州,为了扩张势力,北上打曹操,被吕蒙逮住了机会,抄了后路,终于让关羽败走麦城,帮孙权夺回了荆州。像吕蒙这样一个英雄,开始的时候却是个大老粗。吕蒙小时候家里很穷,靠姐夫接济,没有机会读书。后来跟着姐夫打仗很勇敢,最终得到了孙权的赏识。目不识丁的他以为凭勇敢就能打天下。有一次。孙权很认真地对吕蒙说:“你现在是国家的栋梁,要好好读书啊“。吕蒙嘻皮笑脸地回答说:“我现在整天打仗,忙得很呢,哪里有时间读书啊,哈哈。”孙权很严肃:“我这个当国王的要比你还忙吧?我读了那么多书还嫌不够用,现在还抽空读许多史书和兵书,很有好处啊。你看现在曹操这么老了,还很好学呢,你可不要把我的话当玩笑啊。”
吕蒙听了很受震撼,从此下定决心,一有空就读书,坚持多年,学识长见很快。有一次,当时的大知识分子鲁肃和吕蒙一起讨论国家大事,鲁肃竟时时被吕蒙问得不知道该怎么回答。鲁肃胸襟宽广,不但不生气,反而很高兴地轻轻拍拍吕蒙的背说:“以前我以为你这个大老粗只是在军事方面有能力,现在才知道你学问也很好啊,看法独到,你再也不是以前吴下(吴国)的那个阿蒙了!”吕蒙很自信地笑着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你怎么能用老眼光看我呢,哈哈。”
这个故事,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说起来也很动情。但让人遗憾的.是,直至今天,抽空认真读书的人仍然不多。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坚持多读书可以增知识,长见识,开眼界,添智慧,使人能力大起来,做事顺当,少走弯路。
所以,有志者应该从吕蒙的变化中受到启迪,给力地读书,这样还可以提升美化自己的形象,使自己受到更多的尊敬。
读《三国志》有感 15
我在暑假里看了《三国志》,把三国的历史了解了一下,才知道原来真正的历史和《三国演义》有莫大的不同。电视剧也不是历史。
《三国志》是我国晋代著名的史学家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六十年的历史。《三国志》全书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陈寿是晋朝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三国志》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记刘备为《先主传》,记孙权称《吴主传》。
《三国志》不仅是一部史学巨著,更是一部文学巨著。陈寿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简练、优美的语言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幅三国人物肖像图。人物塑造得非常生动。作为记载三国时代的原始资料,他也为后代有关的三国的文学作品,以及《三国演义》的问世,提供了大量的材料。因此,《三国志》的历史价值,文献价值,文学价值,都是不可低估的! 军中的形象有多么好。哪为什么罗贯中要把他写得那么坏呢?原来是罗贯中对诸葛亮有种寄托,把周瑜写坏点可以村托出诸葛亮的好。这下子,本来周瑜没有这件坏事变成了有这件坏事,本来周瑜有这件好事变成了没有这件好事。你们说他惨不惨啊!罗贯中觉得这样子还不够,还要把诸葛亮再神话一下,就又多了些火烧新野、草船借箭等罗贯中编出来的故事。这下可好,《三国演义》的影响力大了,人们就把《三国演义》当成了历史,渐渐忽略了《三国志》。从人们口里传出来的.就只有周瑜的一些或自己本身或罗贯中编上去的一些坏毛病,而没有了罗贯中的好了。
我觉得,在熟读小说《三国演义》的同时,不妨也来读读原汁原味的历史《三国志》。
读《三国志》有感 16
我想大家都知道《三国演义》吧,其实《三国演义》里有的故事并不是事实,真正的历史记录书是《三国志》!
其实我决定读《三国志》是因为我正在玩关于三国的游戏,就对三国有了兴趣,于是就托舅舅买了本《三国志》。
《三国志》里讲的是每一位将士的经历,每读到一位我都情不自禁的赞叹。关羽水淹七军,张飞义释严颜。虽然本书对每个战争没有详细介绍,但是介绍东西非常全面,如爵位,食岜等等。
其实我最喜欢的是对每个将士的评语,每个评语都非常精彩,把将士的习惯,性格和品行说的非常清楚。也把短处和死因说到点上了。读了《三国志》之后,让我对历史又走深了一步,相信我在读这本是之前肯定说不出蜀国,魏国和吴国的大将各二十个,但是现在我肯定把各国大将说出二十五个!没有骗你。我相信这对以后肯定有用。在这里,我为这本书做一下广告,希望大家也来买这本书,全套五本(我全读了,三本魏书,蜀书吴书各一本)仅售九十二元!只有一个字“值”。
只要老师带我们到图书馆看书,我就会像一只饥饿的狼一样,冲进去拿起了叁国志来看,在图书馆里叁国志几乎都被我看遍了。有诸葛亮孔明的计策,例如:空城计,还有十五次败走,都是孔明的计策,我因为很佩服孔明,所以很喜欢借叁国志来看。
叁国志的主要人物有孔明、刘备、关羽、张飞、曹操等人物,叁国志这本书不用想也知道一定是战争类的书籍,刘备也常因孔明的'计策获胜,不过孔明的计策不是每次都能成功的,像司马懿仲达就能识破孔明的计谋。这里面也有许多充满智慧的人,例如:孔明。司马懿。陆逊等,这里面的计策都令我非常佩服。
诸葛孔明因为学习天文,气象,易经,所以能算出何时刮东风而火烧连环船;何时会起大雾,而草船借箭;摆八卦阵法以挡追兵。如果我们平常能多读书,相信定能学以致用,像诸葛亮孔明一样急中生智,临危不乱。
孔明不仅有智慧,有谋略,它还忠君爱国,对刘备忠心耿耿,即使后来刘备儿子阿斗继位,他还是竭心尽力的辅佐,一直到死。这么好看的书,千万不要错过。
读《三国志》有感 17
有这样一本书,它的作者凭着它流芳千古;它也成为中国历史文化的瑰宝,中国文坛的里程碑;它的名字从此载入史册。这本书是中国第一部演义体小说,也是最有名的一部。这本书创造了许多琅琅上口的故事,许多已被改编成京剧、电影。这本书的名字叫:《三国演义》。它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在中国、乃至世界,都享有极高的声誉。
但是,在这部着作的背后,还有一部着作,它就是——《三国志》。《三国志》是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的纪传体国别史。如果说三国演义“七分实三分虚”。那么,《三国志》几乎是有实无虚。可以说,读《三国演义》是享受,读《三国志》是学习。在《三国志》中,我认识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有才华横溢又忠心耿耿的政治天才诸葛亮;有勇冠三军又生性高傲的武神关羽;有精明强干晚年又昏庸无比的吴主孙权;有杀人如麻又爱才如命的魏武帝曹操……
陈寿用生动的笔风,细腻的笔法,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制造了一份份详细的“个人简历”。 另外,我也从《三国志》中了解到许多人生的真谛。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告诉我们骄兵必败;空城计告诉我们有时虚比实更真;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告诉我们忠义是做人的本质,也是做事的原则……书中含有很多的道理值得我们去揣摩和探索。《三国志》之所以成为历史名著,不仅仅因为它的历史价值,还因为其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三国志》不仅对研究历史有很大的帮助,而且,还对其它许多方面有莫大的帮助。
比如,在商业方面,首先要培养出多个有能力又忠心耿耿的.心腹,然后委以重任,这样企业就可能蒸蒸日上。还要认真思考:为什么曹操杀人如麻,他手下将官仍愿为其赴汤蹈火?他用什么方法博得将心的呢?还可以研究三个国家是如何衰败、兴盛的呢?《三国志》也是一部大书,一部不亚于红楼的宝典,其中的奥秘无穷无尽。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连接了现代通向古代的桥梁,有些人看完《三国志》,很可能就不会再读《三国演义》了。这样不对,因为一个是艺术,一个是历史;必须公平对待,这样我们的知识面就会更加广泛,理解也会更加透彻。
相信,你在看完《三国志》之后,对《三国演义》里人物的看法会有改变。
读《三国志》有感 18
我是个典型的三国迷,才读完《三国演义》,又幻想着读《三国志》。在这个寒假,我终于读到了我梦寐以求的《三国志》,我读得津津有味,真是让我大饱口福。下
公元184年,张角兄弟三人举兵数十万,发起著名的“黄巾起义”,汉末战乱的时代就此拉开了序幕。起义军被消灭之后,汉王朝名存实亡,各地英雄豪杰和官员们都已无心为汉王朝办事,互相之间展开斗争,希望在这乱世中统一天下。其中,有三个,他们就是我们熟知的孙权、刘备和曹操。
有些人看过《三国演义》,便说曹操是奸雄。其实不然,在《三国志》中,曹操可是个十足的英雄。为了国家的'统一,为了取得最后的胜利,他竭尽全力,思贤若渴;为了战胜对手,他博采众议,择善而从;为了巩固实力,他积极号召发展生产,造福一方,即便是在晚年,他也仍然纵横沙场,征战不休。一生孜孜以求,斗志永不削减。我们可以看到的曹操是一个胸怀壮志、鞠躬尽瘁的政治家,是英雄而不是奸雄。
在《三国志》中,我最敬仰的是陆逊,他可能不怎么引人注目。但是《三国志》中,在刘备失去关羽、张飞以后怒火中烧,率军伐吴时,是他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冷静面对,调兵遣将,用“火烧连营”之计,以少胜多,大败了蜀军,保住了吴国。他是功不可没的,他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笔。
要想让一个国家强大起来,不仅要一个明智的君主,更要一个好的军师,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蜀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尽心竭力辅佐刘备,不求回报,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在三国这个英雄辈出的年代,大家都为自己的目标奋斗着,努力着,不曾放弃过。我们应该学习他们这种可贵的精神,不怕困难与挫折,勇往直前,这样才能最终走向成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每当这首歌响起时,我的耳边都会响起浪涛拍石的声音,眼前会浮现出那个群雄割据的时代——三国。
读《三国志》有感 19
《三国志》中,我最欣赏的则是曹操。曹操在那个诸侯称雄的年代,可谓是天下罕见的全才。
他文武双全,官拜骁骑校尉(仅次于将军),足见其勇略。董卓进京,不少满口仁义的汉室栋梁对董卓的恶行是敢怒而不敢言。唯有曹孟德,不惜背上谄媚小人的骂名,怀揣兵刃,栖近董卓身旁,意欲为国除贼。须知,若刺董成功,自己也将身首异处。曹孟德此举,足见其大智大勇。
刺董失败后,曹操辗转奔波,经过数年的苦心经营,他已有十万兵甲。而后,瞅准时机,亲率劲旅迎献帝回朝,定都许昌。有人认为曹操乃大汉国贼,以挟天子之便,掌控天下。可是当年十八镇诸侯讨伐董卓时,除了曹操与孙坚力战西凉军外,其他诸侯哪一个不是坐观成败,以图渔利?献帝出逃,袁绍、公孙瓒,甚至是汉室宗亲的刘表,都未营救圣驾。只有曹操急行军数百里前去护驾。
纵观曹孟德的'功绩,灭二袁,亡吕布,平西凉,收汉中。所行无一不是完成汉廷的一统大业。虽然曹孟德的文治武功,冠绝天下。但当他扫平北方时,已是烈士暮年。他急于在死前完成统一大业,怎奈心有余而力不足,故有赤壁之败。然而兵败赤壁,却决定了曹操此生是无法完成平定天下的宏愿的。于是他精心治理辖内的军政,为继任者平定四海奠定基础。
尽管对于曹操的忠奸,世人褒贬不一。但我始终认为,曹操乃国之大贤,扫平四海,使得万民安居乐业。这便是我看《三国志》时的一些读书心得体会。
读《三国志》有感 20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三国这个乱世,群雄逐鹿,人才辈出。其中,它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
我并不喜欢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他把曹操写的那么阴险狡诈,和《三国志》中的曹操截然不同。《三国志》里的曹操是一名乱世之中的英雄,足智多谋,我觉得他并没有像《三国演义》中的“宁叫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反而,他是一个很讲情义的人。关羽上次战败,不仅与刘备走散,还落到了曹操手中。曹操摆出大量的好处请求关于能归降于他,但关羽没有答应,坚持要去找刘备。过了几天关羽走了,只留下了一封信。曹操看见后,非但没有派兵去将关羽追回来,发呢让他去找刘备,可见他是一个惜才且讲情义的人。
一个国家的兴亡,除了要有一个贤明的君王,其次,一个足智多谋,忠心耿耿的谋士对一个国家来说也是很重要的.。就像诸葛亮,他一心为刘备出谋,使得蜀国的实力日益壮大起来。火烧赤壁、七擒孟获,他不骄不傲。街亭失守,他却自降三级。刘备死,后主刘禅继位。可诸葛亮非但没有篡位。反而更加忠心地辅佐刘禅,才总算稳定了三分天下的局面。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这种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贡献的精神值得我们宣扬和学习。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每当听到这首词,我的脑子里就会浮现出三国时将士厮杀的情景——那是一个真正的三国!
读《三国志》有感 21
《三国志》是我在寒假的时候爸爸推荐我看的一本书,没看时我感觉《三国志》与《三国演义》没什么区别,读完后我发现这两本书的题材是完全不一样的。
《三国志》是一本以历史为题材的小说,它主要写三国时期的历史变迁。提到三国很多人都会第一想到是诸葛亮,可它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另外两个英雄—张飞、关羽。
书中张飞在长坂坡那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从中看出张飞的勇猛,虽然他有勇无谋,但他重情重义的品质着实令人佩服。他为了刘备的安全,不顾自身安危,率领二千骑兵在长坂坡抵抗曹军百万雄兵,虽只有二千骑兵,可谁知张飞一吼震天下,竟吓得曹军无一人敢向前一步。虽然结果让我无法接受,但张飞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说完了张飞,那就来谈谈大家都很熟悉的有“武圣”之名的关羽吧。在大家的印象中一般都是他在战场上的英勇身影,而他留给我最深的却是他在军营中的.那段“刮骨疗毒”的经历。关羽曾被毒箭射中,伤口虽已痊愈,可一到阴雨天气,左臂仍会有疼痛感,经医生诊断说需要“刮骨疗毒”。关羽听罢,果断伸出左臂,与将士们一边喝酒下棋,一边刮骨疗毒,脸上谈笑风生,没有一丝痛苦。果然啊!“武圣”之名绝非浪得虚名。他的那种坚强,那种毅力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读完他们的故事,对于这结果我无一不感到惋惜,但我们可以学习他们的精神,成为当世“豪杰”。
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读《三国志》有感 22
关羽这样侠肝义胆、义薄云天之人在《三国志》中也算是一大亮点。从桃园结义到败走麦城,处处体现英勇无畏、有情有义之豪情,在蜀国真的是个奇才。
“吾极之曹公待我厚”《三国志》中这样说,突出表达关羽对曹操的感激之情,虽是敌,但仍对曹操心存爱戴与感谢。也许颜良、文丑就因此被关羽所杀吧!但是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永不忘刘备是结义的大哥,不肯背叛刘备,即便曹操盛情相留,终究没留住关羽的脚步。在万般无奈之下,关羽选择“立效以报曹公乃去”当然这也是曹操的惜才,更让关羽在后人的眼里增添了几分“重情义”。如此看来,关羽是懂得回报的英雄。
可是,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却少了几分义气。朋友之间多了些许隐瞒,关云长式的人物已经十分罕见。记得有一次,我们班级里二位要好的朋友在楼梯里打闹,从而将一名小同学撞了个满怀。小同学踉踉跄跄头碰在了墙上,起了个大包。然而当老师问起时,只见两个打闹的同学其中一位手背在身后,满脸怒气;另一位身子稍稍晃动,脸上已泛起了红晕。“我和他在楼道玩,他无缘无故踢了我一脚,所以不小心撞了小同学“。那位满脸怒气的同学先开了口,语音落落大方,好似与他没有任何关系。另一位听道,忙辩护道:“是你先打我的”!满脸怒气的男生听后,更加不顾同学情谊,伸出手指着与他情同手足的伙伴说道:“明明是就是你打我的,你还狡辩。”哎!以前的情深似海在今日这件小事上,早已灰飞烟灭。望着他们你一句,我一句的争辩,我深深的叹气,怎与关云长相比,现代的情变淡了,义变浅了。
合上《三国志》,一些小精灵般的思绪飘入我的脑海,时代在发展,我们少年儿童更要像关羽那样有情有义,互相帮助、乐于助人、懂得回报、感恩,少年强则中国强,让我们做一个有情有义的好少年!三国志读后感900字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是历朝历代之必然之势。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首词写的是就是三国时期的事情。
东汉末年,皇帝接连昏庸无道。导致天下群雄并起,割据天下。
“今仲达之才,减於孔明”
——这是来自蜀、魏、晋之外中立方人士对诸葛亮的客观评价!诸葛亮,字孔明,诸葛亮青年时耕读于荆州襄阳城郊,地方上称其卧龙、伏龙。受刘备邀请出仕,随刘备转战四方,建立蜀汉政权,官封丞相。其为蜀汉立下了汗马功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备则在诸葛亮的辅佐下,由原来的“拙於用兵,每战则败,奔亡不暇”变而为无往不胜。实乃为一大忠臣,受刘备白帝城托孤,致死以统一中原还于旧都为己任,却天妒英才病逝五丈原。“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后《出师表》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你一生真实的写照,《出师表》两篇正如陆游称赞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你的赤胆忠心,你的神机妙算,历史更为你写下了光辉的一笔! “挟天子以令诸侯”“宁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曹操,一代枭雄,却被三国演义误导成为一个小人,实则不然。但我却认为他不仅不是一个小人反而应该是真英雄,真豪杰。其实在为一个颇有作为的帝皇,毛泽东曾说“我的心与曹操是相通的”。曹操他在北方实行囤田对农业生产恢复起了很大的作用;曹操唯才是用,军事上战术战略灵活多变(俗语“一说曹操,曹操就到”正是用以形容曹操用兵如神,兵贵神速);曹操在文学方面亦有所作为,善于以诗歌抒写政治理想和抱负,雄心壮志,诗中充满奋发进取的精神。一代枭雄,纵风光一世,亦有星落殒灭之时。曹操之陨,也是无可奈何。但是他对历史的贡献确实不容忽视的。
多少人曾骂你奸雄,汉贼,在我看来,你结束了中国北方近三十年的军阀割据,使中国北方人民得以安定,历史为你写下了光辉的一笔!
三国君主——刘备,孙权,曹丕,哪一位得到了天下?尤如海市蜃楼,荣华富贵稍纵即逝,功名,名利,权利,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可望而不可及。笑看三国,风光一时,名垂千古。
读《三国志》有感 23
寒假中,我认真阅读了《三国志》这本书。它不仅是一部史学巨著,更是一部文学巨著。而且是史料中研究三国历史最为准确的一部史书。
《三国志》的作者是陈寿,《三国志》主要善于叙事,文笔也简洁,剪裁得当。它把三国的主要历史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把人物之间的关系写的非常细腻。突出了事件的真实性与人物的性格、特点。例如:作者描写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战略决策、成语典故以及千古名篇都和他有关,比如《隆中对》、《出师表》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更是成为了他的代名词。再如,对黄忠的描写也是如此,“渊众甚精,忠推锋必进,劝率士卒,鼓振天,欢声动谷,一战斩渊,渊军大败。”他在战斗中屡建奇功,深得刘备和诸葛亮的赞赏。
书中还有很多细致的描写,如长坂的狂奔、赤壁的烽火、逍遥津的纵马一跃、五丈原的悲凉概叹,作者都已厚重的语言进行描写,震撼着我们内心的三国情怀。通过阅读这本《三国志》,使我更加了解历史上的事件和杰出的人物。真是一书在手,神游三国,岂不快哉!
读《三国志》有感 24
《三国志》是我父亲在寒假推荐我读的一本书。当我没有读的时候,我觉得《三国志》和《三国演义》没有什么不同。读完后,我发现这两本书的主题完全不同。
《三国志》是一部以历史为主题的小说,主要写三国时期的历史变迁。说到三国,很多人会首先想到诸葛亮,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另外两位英雄——张飞和关羽。
在书中,张飞在长坂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张飞的勇敢。虽然他勇敢无谋,但他重情重义的品质确实令人钦佩。为了刘备的安全,不顾自己的安全,他带领2000名骑兵抵抗长坂坡曹军的数百万英雄。虽然只有2000名骑兵,但张飞震惊了世界,吓得曹军没有人敢向前迈出一步。虽然结果让我无法接受,但张飞的精神值得学习。
说完张飞,那就来说说大家都很熟悉的有“武圣”之名的关羽吧。在大家的印象中,他通常是战场上的英勇身影,但他留给我最深的是他在军营里的'“刮骨疗毒”经历。关羽被毒箭射中。虽然伤口已经愈合,但在雨天,左臂仍会感到疼痛。医生诊断他需要“刮骨疗毒”。听了这话,关羽果断地伸出左臂,和士兵们一起喝酒下棋,一边刮骨疗毒,脸上谈笑风生,没有任何痛苦。果然啊!“武圣”之名绝非浪得虚名。他的坚强和毅力值得我们努力学习。
读完他们的故事后,我为这个结果感到难过,但我们可以学习他们的精神,成为世界上的“英雄”。
人,“生为人杰,死也为鬼雄”。
读《三国志》有感 25
《三国演义》写了三国兴衰的历史。从桃园三结义到三国归晋,经历了五个时期,即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分离、三分天下、天下归晋。但这只是一部小说,不能带来历史。
当然,《三国志》也是写这些的,不过是以人为题,还有他就是历史。
我不会谈论这些过程。最重要的是,我想谈谈我对三国的.理解和看法。
在三国悠久的历史中,我一直有一个问题:周瑜是否像罗贯中所说的那样阴险狡猾?为此,我查阅了很多资料,直到读了三国志,才意识到周瑜在历史上并不像《三国演义》中那样。他很小的时候就挂帅上阵,孙策还临终托故给他。可见他在吴军的形象有多好。罗贯中为什么要把他写得这么差?原来罗贯中对诸葛亮有一种寄托,把周瑜写坏点可以村托诸葛亮的好。突然,原来周瑜没有这件坏事变成了这件坏事,原来周瑜有这件好事变成了没有这件好事。你说他惨不惨啊!罗贯中觉得这还不够,还要再神话诸葛亮,还有罗贯中编的故事,比如烧新野、草船借箭等等。好吧,《三国演义》影响很大,人们把《三国演义》当作历史,逐渐忽视了《三国志》。从人们的口中,只有周瑜或自己或罗贯中的一些坏习惯,而不是罗贯中的好习惯。
在我看来,在读小说《三国演义》的同时,不妨读一读原创的历史《三国志》。
读《三国志》有感 26
《三国志》和《易中天品三国》讲述了真正的三国历史。三国既是一个动乱的年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这短短几十年中,曾经有过多少英雄战死沙场,又有过多少人雄霸一方,比如两个漂亮的草包:表、袁绍;可爱的奸雄:曹操;一代枭雄:刘备;一代奸雄:董卓;西凉人;马腾;小霸王:孙策……他们都有自己的领土,自己的事业,自己的文臣武将,为什么最终是司马家族一统九州,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有一个朝代—晋,那是因为能与之争锋的英雄豪杰都已去世,不然就是还没世。
有一些人不会过早死去,那他们又为何过早死去呢,比如两个漂亮的草包:袁绍、刘表,虽然他们手下人才济济,但是他们却不懂得利用这些人才,导致没有把他的文臣武将的'长处发挥出来,反而把短处尽情释放;袁绍官渡之战不听沮授、田丰的建议,不仅集结大军进攻官渡,而且把沮授关押起来,剥夺他的军权,而把军权交给只会溜虚拍马屁的郭图,结果致使全军覆没,领土沦陷,自己吐血而亡,然而死后儿子们不仅不团结,还勾心斗角,相互争权夺势,最终一手打下来的江山被曹操占领,其实如果袁绍当初听沮授的意见,不把自己的荆、青、并、幽四州分别交给自己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外甥,自己坐镇邺城的话,就不会有那种悲惨的结局了;再说刘表,其实刘表是太懦弱,就想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老婆孩子热炕头,刘表只适合在治世,而不适合在乱世,三国就是一个乱世,所以他的结局就可想而知。当时天下文人墨客,豪杰义士集结于荆州避难,而刘表居然一个也登用,真是无能。结果死后,儿子刘琮也不战而降,自己好不容易打下来的领土,就白白拱手相让给曹操,并且儿子、妻子则被毒死;董卓因为残暴而导致群起而攻之,结果自己也没好下场,被自己的义子万人敌吕布杀死;曹操则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如果曹操在治世就是能臣,在乱世就只好当奸雄了,其实曹操最初也想当能臣,但是报国无门,只好当奸雄了,虽然自己在世时能驾驭自己手下,却未能让儿孙守住江山,结果自己多年呕心沥血打下来的江山就落入司马家族手中;刘备在百姓眼里是仁义的化身,其实表面上是仁义之君,其实很会用计收买人心,真的很奸诈和狡猾,让人防不胜防,他不仅奸诈还十分狠心,把自己的义子刘封毫不留情的杀死,俗话说人无完人,一代枭雄刘备也有缺点,就是太感情用事,结果彝陵之战大败,自己的精兵强将大部分都搭了进去,自己也病逝于白帝城,一代枭雄的下场竟是这样,真是可悲……
魏、蜀、吴三国鼎立是天命,而吴国则时间最长,蜀国则最短的,那是因为它失去了诸葛亮就像房子失去了房梁一样,从此一蹶不振,最后没出息的昏庸无能的君主刘禅直接弃城而降,诺大一个蜀国就这样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而吴国之所以寿命长是因为第二代君主孙策选好了接班人--孙权,而且为孙权留下了一片现成的基业,和一批忠心耿耿的能臣武将,所以吴国寿命长要归功于孙策。魏国则是有一个政治家君主--曹操,所以司马家族才不敢那么猖狂,曹操一死,曹丕还勉强挺了过去,俗话说国不过三代,到了第三代曹睿时,已是乌烟瘴气,司马昭独揽大权,这时的魏国已是名存实亡,摇摇欲坠。最终三家全部灭亡,中国又进入另一个朝代的统治:晋朝。
《三国志》和《易中天品三国》这两本书让我了解了真正的三国历史。
读《三国志》有感 27
我读《三国志》,是因为一个人。
第一次接触诸葛亮,是从长辈们那里听来他的传闻,听说他神机妙算,听说他无所不能,从那时起,我就喜欢听他们讲那个叫诸葛亮的故事,崇拜传神的他。
第一次在屏幕上看到诸葛亮,是电视剧《三国》,唐国强演绎的诸葛亮,让我觉得,这样一个人,是应该被人喜欢的。看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我觉得,或许我应该读一下真实的他……。
《三国志》的特点,是简约。
关于《三国志》的评价,历来就有争议。《三国志》撰成之后,当时人即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据说当时夏侯湛正在撰《魏书》,“见寿所作,便坏书而罢。”张华将陈寿比之于司马迁、班固,并且对陈寿说:“当以《晋书》付耳。”……
陈寿做史,出于政治需要,却有些曲笔的地方,但不能否认他的“良史之才”。在史料的取舍上,态度严谨,善于去伪存真…
此外,陈寿的文字驾驭能力很强,文章简洁有力,概括能力很强,他对张飞关羽的评价,谓其“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非暴而无思,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这样的概括,极其简洁恰当。
其内容,也是极其丰富震撼的。
三国是群英荟萃、英雄辈出的时代。所谓“时势造英雄。”那里有枭雄曹操,有风流倜傥的周瑜,有猛将关羽张飞赵云,有谋臣郭嘉荀?更有那个“运筹帷幄”的孔明,那里有杜康,有建安文学……。可战争、动乱,让农民流离失所,让人们有家归不得。三国时看似那辉煌的文明,那些英雄人物,却都是踩着人民的白骨站上去的,虽然说他们没有错,错的是这个时代。
不论影视作品还是历史典籍所见,战争过后,都是些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景象,乡邑无行人,经过的村庄都是十室九空,偶尔见到一些人要么是逃难的难民要么是拦路打劫的山贼,而且一个一个都是衣衫褴褛满面菜色。驾车行驶在满是残肢块肉的驿道上,听着远远近近高低盘旋的乌鸦的凄厉的叫声,纵使冷血自私如曹昂,也忍不住心生不恻。三国也是一个残忍的时空。而自己所理解的残忍,在三国的世界里,不过九牛一毛。三国,三国,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啊!无怪乎有人语:“宁为太平犬,不作乱世人!”昔日在电脑屏幕前看三国,只注意到那些名传千古豪气万丈的武将,想到他们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威风,想到他们在千军万马中杀出杀进的'英勇,却从来未曾想到到底是多少无名小卒的死亡才成就了他们的英名!难怪在三国后期陈群曾说,我们魏国现在的人数只是东汉末年一个郡的人数。而当时,魏国是三国中实力最强人数最多的国家!魏国如此,蜀汉,东吴可想而知!
据《后汉书》中记载,东汉的人口极盛时期当在桓帝在位期间。此时汉朝治下人口大约同于西汉巅峰时期,即,5400万到5700万。则此时的口户比约为5.2。而经过多年混战和兼并,3世纪初中国进入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这时全国人口总数下降到有系统官方统计以来的最低点,即魏国504万人,蜀国128万人,吴国256万人,合计868万人。考虑到战乱时期必有大量逃亡、隐匿和缺漏,官方统计必有所偏低,估计三国初期全国实有人口在2500万人左右,与东汉最高人口数相比减少了65%以上,曾经繁华的黄河流域竟然也有“千里无鸡鸣”的记录。何等的让人心痛!
不论是一代文明的开始,还是消亡,被人记住的,不是英雄便是被万人唾骂的奸臣。一代历史,一个人的辉煌,不只是他一个人的………
【读《三国志》有感】相关文章:
读《三国志》有感02-14
三国志读后感08-30
三国志读后感觉03-10
《三国志》读后感05-30
三国志读后感范文04-27
三国志读后感最新04-20
三国志读后感通用05-17
《三国志》阅读答案12-21
《三国志》的名言名句10-29
三国志读后感范文通用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