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美书简读后感(精选13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谈美书简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谈美书简读后感 篇1
朱老说过,美学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更小的说便是唯物主义。也就是说一切的艺术品与美都是从现实中出发而高于现实,引领人类进步的。唯物主义论倾向于一切源自于劳动生产,劳动使人进步,产生理想,从而有经济要求,有美的需求,我想这句话是适用的:经济基础决定上次建筑——美的精神生活。而劳动生产和现实条件又决定着经济情况,而唯心主义恰恰颠覆了劳动生产与理想的位置。
对于美感是一种倾向,还有更精确的解释。人是一个整体,他是有听觉、视觉、嗅觉、意志、思想等感官组成的。从前西方人分割开来看,以黑格尔等为首的美学大家们只注重听、嗅、视三感,认为美是客观的,与人的主观感觉无关。可正如上文所说,没有美感何来美?而美感便是人的意志与思想的一种倾向。可总结为:人是一个整体;美与美感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文中有一处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解释,我颇为喜欢。人是审美过程的主体,自然为客体,当然,主体也属于客体,人也是审美对象之一嘛。主体与客体并不是互相对立的两面,客体产生美,主体应而产生美感,二者为一整体。同时,人类的劳动生产便是不断用自己的力量改变自然,让它符合自身的美的规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自然日益受到人的改造,就日益丰富化,就成了‘人化的自然’;人发挥了他的`本质力量,就是肯定了自己,他的本质力量就在改造中自然对象化了,因而也日益加强和提高了。”这便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相互依存,而又相对独立,而自然中有人类,人类中又有自然。马克思说过:“自然中所含的人性本质只对于社会的人才存在;因为在社会里,自然对于人才作为任何人的联系纽带而存在——他为旁人而存在,旁人也为他而存在——这是人类世界的人生活要素。只有这样,自然才作为人的自己的人性存在的基础而存在。只有这样,对人原是自然的存在才变成他的人性的存在,自然对与他就成了人。因此,社会就是人和自然的完善化的统一体——自然的真正复活——人得彻底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的彻底的人道主义。”多么好的人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的人道主义啊!这不正是我们应该追求和向往的么?我想那应该是最高境界的美了吧!——自然与人类的和谐!
谈美书简读后感 篇2
读完《谈美书简》总体感觉就是稀里糊涂,包含了各种不明白。留下鲜明印象的很少而且也模模糊糊的记不清楚,也许是这本书的内容本身就很乏味或者专业性很强,虽然作者也竭力写得明白清楚而不是趣味,最好能达到“深入浅出”的目的。但就我本身而言,一个从为看过听过“美学”,压根不知道有美学存在的人,突然读到一本美学大师谈美学的书,总觉得有些唐突,甚至是不知如何是好,难以应付。
可以做个比喻来形象的诠释我的感觉。
看这本书,就像看T台秀一样。看着各种各样想尽办法创新的时装,却得不偿失的让人看到另类的搞怪,难以接受。但当你知道这是一位知名大师呕心沥血的作品,你就会按奈住自己的烦躁,耐心品位,试图找到一点可以看的过去的地方。但当你发现这样也是徒劳的时候,你又看到别人对这些设计赞不绝口,你便会心生疑惑,不得不从其他方面来寻找乐趣以作消遣。于是你便会将注意力转到主体的庞杂部分,比如你会欣赏模特的妆容、身材、造型,或者聆听秀场的音乐,或者研究T台的设计。总之,你会找到主体以外出彩的地方,以便使自己感到欣慰,没有白白的浪费时间,但却忽略了作品本身的内容。
读它,需要静心,在一大堆晦涩难懂的文字中,努力的想寻找到一点能读懂的,能理解作者观点的,但往往是努力与收获不成正比。
和服装设计师类似,作者也努力的想做到使文章通俗易懂,但却收效甚微。至少作为万千读者之一的我,确实是在还没弄明白是怎么一回事的情况下就读完了,只留下一些模糊的对美学的认知。当然,这也不能全怪作者。或许是内容涉及知识面太广,含盖内容太多,这就对我像我一样知识面狭窄的读者造成了很多的捆扰。这个问题,即使作者再怎样神通广大也解释不清楚。比如,书中常提到的.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我根本就没接触过,试问,我又怎能理解透彻呢?所以,我还是要多读书,多涉猎些不同领域的知识,也许这样,便可以理解此书的内容。
正如看T台一样,如果我看不出精彩的的,无法理解晦涩难懂的内容,我就会从其他细节方面来寻找这本书的精彩,好鼓励我继续读下去。作者朱光潜先生,是一位民族责任感很强的人,他对社会学风很是忧虑,也不断鼓励年轻人去打破禁区,为文坛带来清风。他也确实是个“老实人”经常自我反省,不断思考,不断改正,不断进步。他这种务实的科研精神,是他的思想精华,也是这本书的精华。而且,作者在这本书中一直流露出的是谦虚,谨慎的态度。他的文字也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并没有拘人与千里之外的意外,这也是朱光潜先生与其他一些咬文嚼字,拿理论拘人与外,让人心生畏惧的学者的最大不同,这才是真正有学识的表现。“唯有品质好的人才能写出好书才能写出好书”,所以,从这点上来说这本书也有它的可贵之处。
对于这本书,我没有读懂,所以,也不敢枉加评论。只希望以此来记录下读它的心情,也算是一种纪念吧。
谈美书简读后感 篇3
第一遍读《谈美书简》只用了三天,因为朱先生深入浅出、妙例迭出的叙述完全把我带进了那个奇妙的美学世界,尽管这是看似枯燥的一本理论论着,但我去读得津津有味。由于初读时过于心急,错过了不少珍宝,于是我第二次再读时便采取了边阅读边做读书笔记的方式,笔记既包括原文的精华摘录,也有自己当时的阅读感悟。结果因为自己一向向往的“完美主义”,为了使笔记在日后更具参考价值,则第二遍的阅读边扩展为第三遍、第四遍、甚至后来很多内容都读了不下七、八遍。
作者在30年代至40年代期间认为,在美感经验中,心所以呈现于心者只是直觉,物所以接物者只是形象。因此美感的态度与科学的和实用的态度不同,它不涉及概念、实用等,只是聚精会神地对于一个物孤立绝缘的意象的观赏。1950年以后提出主客观统一说,认为美必须以客观事物作为物的形象,然后提美。60年代,他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把主观视为实践的主体“人”,认为客观世界和主观能动性统一于实践。
什么是美?这个问题直到我读完了朱光潜老先生写的《谈美书简》才找到了答案——和谐就是美。
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对美的发现。只要去细细观察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去仔细品味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会发现生活中无处没有美。就拿罗丹的维纳斯塑像来说吧!它虽然缺少了两只手,但装上后反而让人感到有些画蛇添足。相反,正是因为那两只手的自然掉落,才给人一种和谐、自然的`美感。
对我们而言。外表美不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心灵美。不是有这么一句话吗:“外表美只能取悦于一时,心灵美方能经久不衰。”我最近就听到了这么一个例子。,一位名叫黎永昌的局长在洪水泛滥之时,跳入急流中,为了救一名与自己毫无关系的小女孩,而牺牲。从这里,就体现出了一个人的人情美和心灵美的统一。这是一个人无法去刻意模仿的。这是一种内心美的流露,就像黎局长一样。
生活中充满美,不是吗?
谈美书简读后感 篇4
朱光潜是中国的美学大师,是安徽桐城人,在桐城中学就读过,最先是从大学同寝室同座位的桐城籍同学口中得知。每每提起这位大师,我的那位同学总是透露出十分的自豪感。平时我们也会阅读朱先生的有关美学著作,虽然只是专业以外的书籍,随便翻翻,读得似懂非懂。不过一来二去,加深了对美学的兴趣,对这位大师也有所关注,更多的是对这位大师产生敬意。我不是桐城人,但我是安徽人,怎能不因为有他这位安徽老前辈而感到骄傲?
《谈美书简》是什么?
《谈美书简》是作者在八十二岁高龄的情况下写就的“暮年心血”之作,它既是对自己漫长美学生涯和美学思想的一次回顾和整理,也是“给来信未复的朋友们”,尤其是青年朋友们的一次回复。全书由十三封书信结集而成。书中,朱光潜先生就青年朋友们普遍关心的美和美感、美的规律、美的范畴等一系列美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也对文学的审美特征、文学的创作规律及特点作了详尽的阐释,既是思想上的,又是方法上的,是初涉美学者学习美学知识的重要参考书籍。
《谈美书简》不是一般的高头讲章,它采用书信体的形式,娓娓道来,亲切自然,将许多深奥的美学知识通俗化。
八十二岁的高龄仍然著书立说,对美学思想回顾和整理,给青年朋友们回复,关心美学教育,这是何等的学者风范和社会责任感!
工夫在诗外
朱光潜早年学过中文,读过教育学、心理学,当过中学教员,然后在多所大学任教。在《谈美书简》的第一篇中写道:解放前几十年中我一直在东奔西窜,学了一些对美学用处不大的学科。……学过英、意、德、法几个流派的符号逻辑,……费过不少精力研究过变态心理学和精神病治疗,……读过不少佛典,认真研读过“成唯识论”,还看了一些医学和谈碑帖的书,可谓够“杂”了。……认真地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陆游说:“功夫在诗外”,我想朱光潜的美学成就与他学得“杂”,学贯中西是分不开的,应该对我们做其他的学问有所启发。
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
“一位老朋友的'来信,写过一篇为《美的定义及其解说》的近万言长文,承他不弃,来信要我提意见。”朱先生看过之后说道:“这种玩弄积木式的拼凑也煞费苦心,可是解决了什么问题呢?难道根据这样拼凑起来的楼阁,就可以进行创作,欣赏和批评吗?”“‘定义’之后还附了十三条‘解说’,仍旧是玩弄一些抽象概念,并没有把‘定义’解说清楚。作者始终一本正经,丝毫不流露一点情感。”……
从行文中可以看出朱光潜严谨的治学态度,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是非分明,态度坚决,措辞严厉,即使是老朋友为了科学也毫不讲情面。
从生理学观点谈美与美感
节奏是音乐、舞蹈和歌唱这些最原始也最普遍的三位一体的艺术所同具的一个要素。节奏不仅见于艺术作品,也见于人的生理活动。人体中呼吸、循环、运动等器官本身的自然的有规律的起伏流转就是节奏……
文艺作品的节奏和人的生理节奏原来是相统一的。
本人的感受还有很多,限于篇幅限于水平就说这些吧。
谈美书简读后感 篇5
寻美,撑一根心篙,向人流深处漫溯、漫溯,去探索并宣告美的真谛。
美是什么,我不知,也未曾有人可以给他下个定义,她看的见,摸得着,但你却道不出,言不明——她为何物。
于是我带着探知的心,翻开了朱光潜老师的《谈美书简》——这部在他82岁所写的著作包含着他许许多多的人生感悟和对美的独特见解,而我也开始了对美细细品读。
朱老先生以十三封回信的形式,展开了对美的见解,或许是我所学的知识太过匮乏,我并没能够全部理解,但有很多都让我受益颇深,在这我就只谈谈其中的几封信吧。
前两封简单的介绍了一下如何学美学,而第三章却是谈人,把这一封放在了所有的主题之首,我想这应该也是作者的一个思想吧,无论学习什么都应该先学会做人,其次才是学习其他,如果一个人连做人都不会,那也更不用谈其他了。而单对于美学来说,美是一种价值,而价值属于经济的范畴,无论是使用还是交换,总离不开人这个主体。先有了人,然后才有了美学之说。
人是一个感性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感悟,在我看来虽然美是客观的,但她依然可以说是一个唯心主义的产物,美没有任何要求,美有很多方面,比如作者在文中举得例子在《巴黎圣母院》这不巨作中,雨果便对美字诠释的淋漓尽致,文中那位既聋哑而又奇丑的敲钟人再见到那位能歌善舞的吉卜赛女郎是,结结巴巴地使劲连身叫“美!美、美…”我想这位敲钟人一定没有研究过什么是美,这是他的肺腑之言,对于美的事物表象的赞叹,而后来他因为犯了错而遭到毒打,是这位吉卜赛女郎给了她水喝。他依然对着这女郎赞着美、美、美,不过这不在是外表的艳丽之美,而是心灵的美,敲钟人看清了灵魂的丑恶与美丽,所以后来每个紧要关头他都成了这位女郎的救护人,最后他们死在了一块,他们都是美的,敲钟人外表长得奇丑无比,但那美的心灵,粉饰了他并不美丽的面容。所以朱老先生也惊赞“雨果毕竟是一个名不虚传的伟大作家”,他对美的叙述十分的到位,现实与想象的结合,让美变得立体,有了人的味道。
这些算是对美的一个认知,后来朱光潜先生说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独特地位,这一点我也是非常认同的,美不一定是画,不一定是一种很复杂的东西,对我来说语言就是一个很美的东西,你可以运用语言来描述任何一种东西,可以从语言中体会出意境,想象出景物的模样,语言的运用也充满着各种艺术手法,对于人物美的雕刻,景色美的`赞叹。所以我认为若想钻研美学,文学的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
正如朱光潜所说“研究美学的人如果不学一点文学、艺术、心理学、历史和哲学,那会是一个更在的欠缺,而且会成为‘空头美学家’”,美学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物,她可以说是一个体系,而在这之中融合着许多门的学问,若你都有所涉及,那么我相信你对美学的认识又深入了一分,因此我希望凭着对美学的喜爱,求知的精神,我也将会慢慢理解一些曾经生涩难懂的内容,让自己的精神世界变得更充实。
谈美书简读后感 篇6
“五一”期间逛新华书店,应女儿的要求,买了一本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必读篇目《谈美书简》。这是一本薄薄的只有105页的小书。女儿学习忙无暇阅读,我便拿来品读,了有收获。
很难想象,这本《谈美书简》竟然是出自一位八十二岁高龄的老人之笔。晚年汇聚了一生的心血写成了这本经典之作,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作者朱光潜(1897—1986),中国现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主要著作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诗论》、《谈美》等。作者晚年时回顾了自己的美学生涯和自己独特的思想,也是给所有来信没有得到回复的朋友的一次集体回复。对美,或许大家都不陌生,但是深入研究,却是望尘莫及的。通常我们对于美、美感、美的`规律、美的范畴等等这些问题感到很深奥,也研究甚少,关于这些问题,朱光潜老先生在此书中都一并回复了,而且回复的很详尽,对于思想,文学,方法,理论等等都有了详细的陈述。对于美,我们看到的都是片面的,也可以说成的表面的,而看完这本书,对于美则有了全新的看法,这也是读此书的收获吧。我觉得这本书不但对中学生有益,对于我们这些成年人来说也很有收获。
这本《谈美书简》主要是一本就一些读者提出的问题用回信的方式统一进行回答的小书,因此可以说比较浅显易懂,虽然不是系统完整的美学著作,却也从一些很重要很关键的角度对美学的入门者的问题进行了解答,而且在很多方面都很有启发的作用。
比如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一文中,作者比较具体、完整地讲解了在文学与戏剧作品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他首先回顾了这一理论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进而指出,典型人物是能够体现社会历史发展的某些规律并且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人物形象,而典型环境则是典型人物所处的能够反映社会历史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具体情景和背景。典型人物应生活在典型环境中,而不能与环境相脱节。在这里,共性是通过个性来表现的,是在特殊中显示一般。文学之所以能在偶然性中见出必然性,是与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一理论分不开的。
再比如,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这一节中,我们看到了这位多年来把心血倾注在美学史研究上的学者把浪漫主义、现实主义门派以及其历史和影响向读者娓娓道来,无论是对于想要扩展知识的读者还是对于有志于美学研究或者文学创作的读者都有非常的益处。
在《谈美书简》中,作者以亲身的经验,谈到了许多治学为人的道理。对于怎样开展学术工作,他教导说:“我们干的是科学工作,是一项必须实事求是,玩弄不得一点虚假的艰苦工作,既要有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恒心,也要有排除一切阻碍和干扰的勇气……是敷敷衍衍、蝇营狗苟地混过一生呢?还是下定决习,做一点有益于人类文化的工作呢?立志要研究任何一门科学的人首先都要端正人生态度,认清方向,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这与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内容不谋而合。所也说:无论做什么工作,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谈美书简读后感 篇7
今年暑假,院里要求我们读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书简》,什么是美?这是一个很基本的问题,但毫无意外地,我们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它的确切答案。其实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美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每个人对于美都有不同的定义。在《谈美书简》中,朱光潜先生给了我们一个答案。
《谈美书简》是一部系统的美学著作,书中的13封信对怎样学习美学、马列主义美学体系,以及美感、典型、形象思维、创作方法等等美学范畴,作了生动而详细的阐释。主要就一些读者提出的问题用回信的方式统一进行回答,可以说比较浅显易懂,虽然不是系统完整的美学著作,却也从一些很重要很关键的角度对美学的入门者的问题进行了解答,而且在很多方面都很有启发的作用。在《谈美书简》中,朱先生以亲身的体验,谈到了许多治学为人的道理。他说:“我们干的是科学工作,是一项必须实事求是、玩弄不得一点虚假的艰苦工作既要有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恒心,也要有排除一切阻碍和干扰的勇气……是敷敷衍衍、蝇营狗苟地混过一生呢?还是下定决心,做一点有益于人类文化的工作呢?立志要研究任何一门科学的'人首先都要端正人生态度,认清方向,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这与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内容不谋而合。所以说:无论做什么工作,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作为一名刚刚接触社会不久,各方面认识及素养都尚浅的大学生,想要尽快摆脱对日后前途的迷惘和困顿。但长久以来,却仍如汪洋中的一叶孤舟,望不见灯塔,只能随海浪盲目漂流。但人是不能没有方向的,不明确目的的生活过之何如?于是便试图从先贤闪光的思想中探寻泅渡的彼岸。自以为平日阅读量不小的我在与那么多高贵的思想交流之后终于从一本薄仅百余页的小册子中嗅到了最浓郁的芬芳。从此便记住了要“实事求是”,要有“清醒的头脑”“坚定的恒心”“排除一切阻碍和干扰的勇气”,立志“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其实直到现在我仍会时常疑惑:这些看起来如此教条、干涩的话语是如何打动了我的心,让我如此心悦诚服、欣然接受,并且渴望全力实践呢?
我想这是朱先生人格与思想的共同魅力使然。也许处看上面所引用的那一段话,你心里可能不会产生什么感触,但如果你专注投入地把这一整本小书读完,你必会为朱先生治学为人的态度折服!
关于美的起源,朱光潜先生认为,美“并不是起于抽象概念,而是起于吃饭穿衣、男嫁女婚、烈火野兽。打群仗来劫掠食物和女俘以及劳动生产之类日常生活实践中极平凡卑微的事物”。意思是说,没的起源与人的生活实践密切相关。伴随着生活实践的日益丰富和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审美活动的方式也逐渐趋势于复杂和多样。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书简》中反复强调,对于美的研究,一定要从现实生活出发,从生活中捕捉美的根源。这是美学研究最值得注意的方法。这种观点和方法不是凭空产生的,是从他的长期的美学史和艺术史的研究实践中得来的。在谈到美和艺术与生活实践的渊源关系时朱光潜先生说:“原始民族很早就很讲究美,从事艺术活动。他们用发亮耀眼的颜色把身体涂得漆黑或绯红,唱歌作乐和跳舞来吸引情侣,或庆祝狩猎、战争的胜利。”在朱光潜先生看来,原始人类对美的追求和所从事的艺术活动,如人体装饰、歌唱、音乐、舞蹈等,都直接源于原始民族休养生息的日常生活和经验。
关于美的探讨,生生世世,总会延续下去,世间不缺乏发现美的眼睛,只但愿历史长河里,有人愿静心打捞出《谈美书简》,带着它隽永的文字在人世几度秋凉中寻觅美的踪迹,等待苦涩化做甘甜,等待美,摆出苍凉的手势。行将就木时,他将明白,美究竟是什么。
谈美书简读后感 篇8
在未看《谈美书简》之前,我对“美”也有基本的认识。当两个人站在一起时,我能辨认出谁更漂亮;我能感受音乐的美感,也能感受绘画的线条感。但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对“美”有了更深的认识。
“美”是一种生活积累。
即使是婴儿,他对丑与美也有自己的认识。看见美的,他会笑;看见丑的,他会哭。可他对于音乐,美术等作品只能发出最基本的感触——面部表情。他不会评论,不会指出优点与缺点。普通人经过生活的洗练,渐渐看懂时间的美与丑,但对专业性的评价无法理解。我们无法理解凡·高的极端美学,无法理解那些抽象的绘画,唱不出饱经沧桑的歌曲。
还记得汪峰的歌中曾这样唱道:咖啡馆与广场有三个街区,就像霓虹灯到月亮的距离。对于很多没有外出打拼的人来说,也许这句歌词对他们的感触不深,他们只读出了无奈。而对于一些外出打拼的人来说,感触之后,他会回忆那段艰辛拼搏的日子。就像歌者自己,在他体会人生的心酸之后,他的歌声中充满日月的伤痕,像刀疤一样不可磨没的痕迹,这时,他给听者带来的是沧桑的美感。所以,“美”是一种生活积累。
“美”是一种生活常态。
每次读《西游记》、《红楼梦》时,我会用很多种不同的节奏去读它们。阅读《西游记》应是欢快的;《水浒传》前半段应是感叹,中间是豪迈,最后是惋惜;而阅读《红楼梦》时,应是慢条细语,就像书中小姐们说话一样,不经不慢。就像在《谈美》书中,朱光潜先生说,他在读书时,读到有人拿到要刺杀一个人时,他心也被拎了起来。读到紧张处,你的读书速度也会变快;读到伤心处,读书心情也会低落,读书节奏也会变慢。而我们在这些节奏中,就慢慢领悟了什么是美,所以“美”是一种生活常态。
“美”也是需要去品味的。
真正的美学大师,像朱光潜老先生,他们都是博学多才。至少得精修文学,心理学,甚至是一些哲学,社会学派的学说。只有经过大量的`知识的积累,才能真正品味“美”,发现“美”。比如说,音乐的“美”感,文学可助你丰富想象的空间,声乐学可助你评论唱的好与坏,心理学能让你理性地看透作词者,作曲者的心情。经过这些思想的装饰,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品味美感。每当听到“北风那个吹”这首歌时,脑海中就闪现下雪之后,枝头挂满的雪晶,喜儿穿着大红的新衣,期盼爹爹的回家,高兴,兴奋,出现在她的脸上,从理性上说,这首歌曲体现劳动人民渴望幸福生活与热情的生活态度,还有人们在美好时节合家团聚的习俗与心理。
“美”是一门艺术,甚至可以说是一门生活的艺术,因为每个人都要掌握它,把握好它。这样生活才会多一些“发现”乐趣,才会使自己比别人多一份才华,多增一份气质。
谈美书简读后感 篇9
翻开这朴素而又丰富的书,我开始在这新世界探索。
令我印象最深的文章,是《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这篇文章描述了从不同角度看同一事物所得出的不同观感。在这篇文章的开头,作者仿佛开门见山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有几种看法,同一件事物看法有多种,所看出来的现象也就有多种。接着,以园里的一棵古松做例子,分别把自己置身于一位木商、一位植物学家以及一位画家的角度,来看这一棵古松。结果不难想出:“它的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个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极平常的知觉都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
之后,作者分别从这三种人对古松的态度中提取出了三个关键词,木商对应的是实用,植物学家对应的是科学,而画家则对应的是美感。“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自此,文章中心论点逐渐显现出来:“人的实用的活动全是有所为而为,是受环境需要限制的;人的美感的活动全是无所为而为,是环境不需要他活动,而他自己愿意去活动的。在有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环境需要的奴隶,在无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归纳得相当精辟。
是啊,我们崇拜英雄,从小听着他们的故事长大;我们崇敬诗人,从小吟着它们的诗长大;我们喜爱美人,从小看着她们的画长大……而事实是,如果没有那些故事、没有那些诗、没有那些画、没有那些美的感受,我们根本不会被所谓的英雄、诗人或是美人打动,甚至我们都不知道他们是谁。我想这就是美带给我们的真正意义,它可以把千百年前的事物人物,带到我们的面前,让我们感受体悟他们身上的'力量,也让我们知道他们的前车之鉴,作为我们的后事之师。
“悠悠的过去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们之所以还能认识出来这漆黑的天空者,全赖思想家和艺术家所散布的几点星光。朋友,让我们珍重这几点星光!让我们也努力散布几点星光去照耀那和过去一般漆黑的未来!”
这篇文章的题目是“我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但我所感受到更多的是,作者着重勾勒了美感。熟练的对比手法使这篇文章既不偏离于原本的想法,也有着它独特的意味。这或许就是作者的高超之处了。
谈美,也很美。
谈美书简读后感 篇10
这几天断断续续地读完了朱光潜的《谈美书简》,大体回顾一下,有不少收获。这些收获,不是在自己的认识领域开疆拓土,更像是考前老师拿着一幅思维导图,把自己之前接触过、学习过的一些东西梳理一下,升华一下。甚至让人有一种“嗨,这不都是一个题嘛!"的那种感觉。
《谈美书简》这本书应该是初中、高中阶段的“必读”书目中的一员,现在才读,有种补课的感觉。但是,在读的过程中,我时常问自己一个问题:这些内容高中时候的我能读懂吗?
大概率是读不懂的。顶多也就是似懂非懂,然后不懂装懂。
但是,我相信有很多中学生是能很好理解这本书的内容的。“悲剧与喜剧的核心区别,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区别,文学作品中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这些很多都是我上大学之后才慢慢接触,然后还只是一种模模糊糊、感性的认识。作为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我尚且如此,我姑且厚着脸皮推测,半数以上的学生在高中应该也是不太能完全读懂《谈美书简》的吧。
但是,肯定会有学生能读得懂,他们也需要这样的书把他们脑海中不太成体系的想法梳理清楚。我觉得这就是设立一些“必读书单”的意义。不是每个人身边都有一个“顾问”或“导师”,告诉你现阶段你需要读哪本,接下来应该再读哪本。对于大多数人,我们只能“广撒网”,把有营养的,学生能读懂的、应该读懂的,甚至以后能读懂、需要读懂的`统统都列出来。我想这才是“必读书目”的意义。
有人能在高中读懂像“谈美”这样书,而我那时读书更像是在“浏览情节”,就像视频网站上“三五分钟看完什么什么”。教了几年书,接触过不少非常优秀的学生,人与人差距真的是普遍存在的。那时候有人跟我说农村出来的孩子学文科考清华考北大什么的要比学理科更难,我是有点不服气的,觉得自己已经“懂得挺多了”。现在想想,大概率是只缘身在此山中。差距这种东西,可能是“当事人”看不出来吧。
谈美书简读后感 篇11
美是什么,我不知,也未曾有人能够给他下个界说,她看的见,摸得着,但你却道不出,言不明——她为何物。
所以我带着探知的心,翻开了朱光潜教师的《谈美书简》——这部在他82岁所写的著作包含着他许许多多的人生感悟和对美的共同见地,而我也开端了对美细细品读。
朱老先生以十三封回信的方式,展开了对美的见地,或许是我所学的常识过分匮乏,我并没能够悉数了解,但有许多都让我获益颇深,在这我就只谈谈其间的几封信吧。
前两封简略的介绍了一下怎么学美学,而第三章却是谈人,把这一封放在了一切的主题之首,我想这应该也是作者的一个思维吧,不管学习什么都应该先学会做人,其次才是学习其他,假如一个人连做人都不会,那也更不必谈其他了。而单关于美学来说,美是一种价值,而价值归于经济的领域,不管是运用仍是交流,总离不开人这个主体。先有了人,然后才有了美学之说。
人是一个理性的个别,有自己的思维感悟,在我看来尽管美是客观的,但她仍然能够说是一个唯心主义的产品,美没有任何要求,美有许多方面,比方作者在文中举得比如在《巴黎圣母院》这不巨著中,雨果便对美字诠释的酣畅淋漓,文中那位既聋哑而又奇丑的'敲钟人再见到那位能歌善舞的吉卜赛女郎是,吞吞吐吐地用力连身叫“美!美、美…”我想这位敲钟人必定没有研讨过什么是美,这是他的由衷之言,关于美的事物表象的赞赏,而后来他由于犯了错而遭到暴打,是这位吉卜赛女郎给了她水喝。他仍然对着这女郎赞着美、美、美,不过这不在是表面的美丽之美,而是心灵的美,敲钟人看清了魂灵的丑陋与美丽,所以后来每个紧要关头他都成了这位女郎的救护人,最终他们死在了一块,他们都是美的,敲钟人表面长得奇丑无比,但那美的心灵,点缀了他并不美丽的面庞。所以朱老先生也惊赞“雨果毕竟是一个名不虚传的巨大作家”,他对美的叙说十分的到位,实际与幻想的结合,让美变得立体,有了人的滋味。
这些算是对美的一个认知,后来朱光潜先生说文学作为言语艺术的共同位置,这一点我也是十分认同的,美不必定是画,不必定是一种很杂乱的东西,对我来说言语便是一个很美的东西,你能够运用言语来描绘任何一种东西,能够从言语中体会出意境,幻想出景象的容貌,言语的运用也充满着各种艺术方法,关于人物美的雕琢,风光美的赞赏。所以我以为若想研讨美学,文学的研讨也是必不可少的。
正如朱光潜所说“研讨美学的人假如不学一点文学、艺术、心理学、前史和哲学,那会是一个更在的短缺,并且会成为‘空头美学家’”,美学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物,她能够说是一个别系,而在这之中融合着许多门的学识,若你都有所触及,那么我相信你对美学的知道又深入了一分,因而我期望凭着对美学的喜欢,求知的精力,我也将会渐渐了解一些从前生涩难明的内容,让自己的精力世界变得更充分。
谈美书简读后感 篇12
什么是美?我觉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美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许多人认为,看过去舒服的就是美的;也许更深一层,会说心灵美也是一种美。但这些感受都比较浅显,看过朱光潜的《谈美书简》后,我知道了朱光潜先生眼中的美。
光潜先生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该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此地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委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这是朱光潜先生不尚空谈、脚踏实地的治学精神的'体现。这很值得我们广大中学生学习。
也许第一眼看到上面那段话,你不会有太深的感触,但如果你专注地把这一整本小书读完,你必会为朱先生治学为人的态度所折服!书中其中最能领略到的是光潜先生非常经典的对美的分析论证:美是最不实用的经验,但是人类历史生生不息的;美是无处不在的,但是要靠人们细心发现的;美是客观事物加主观态度产生的,但是缺一不可。物质是可以用尽的,而无形的美是可以代代流传供世人享用的。
而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在满足基本的物质需要后人们也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心灵、精神的健康成长。其实美感无时无刻都冲斥在我们生活当中,从最简单的吃穿住行来说大多人们都会选择环境优美安静的餐厅就餐,因为感官的满足可以提高食欲。穿衣打扮已经是现代人每天必备的功课,这可以让人更有信心每天可以有一个好的开始。房屋装修也是一门美学功课,明亮宽敞、舒适已经是老掉牙,而自己感觉和概念才让它与众不同,比如:欧式概念、田园风格、东南亚感觉、日式家居或者中西合璧等。独特的家居风格可以代表主人的独特性,更能让他享受其中。车子基本性能就是带步,而且现代人更追求的是外观流线性、颜色等。所以美感不是实用主义,是不带有功利心态的心理活动,美感可以让人们得到心里上满足和精神上的享受!
在《谈美》这书中,通俗易懂,使我对美学有了第一次有了清晰的认识。最美丽的人生一定有美的人生态度,所以,我想每个人都应读一读《谈美》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的语言,会让你喜欢上《谈美》,读完后,一身轻爽,净化了心灵,提升了精神世界。相信它会对你有所启示的。
谈美书简读后感 篇13
《谈美书简》是一本系统性的美学著作,是由朱光潜老先生所编著而成。《谈美书简》一共收录了13封信,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美学方法研究;二是美学范畴研究;三是美学实践研究。而我所选择阅读的是第八封:关于形象思维。
在第8封信中,朱光潜认为文艺创作应以形象思维为主,以抽象思维为辅。他认为形象思维就是想象,在西方,古罗马的菲罗斯屈拉特,近代英国的培根都强调过想象在文艺创作中的作用,在我国古代,屈原在《远游》中和杜甫在《咏怀古迹》里都使用过想象这个词。
形象思维就是运用形象进行思维,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是两种不同的思维形式,但它们的功用是相同的,就是通过开动脑筋来掌握和解决面临的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它们既是一种实践活动,又是一种认识活动。不同的是它们所运用的形式。思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掌握具体事物的形象,如声、色、形、味等,通常称之为感觉、印象、观念或表象。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都经历了这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便显出不同的特点:形象思维把从感性认识得来的各种映象加以整理安排,来达到一定的目的,抽象思维是把许多感性形象加以分析和综合,求出每类事物的概念、原理或规律;形象思维由原始的感性认识飞跃到生动具体的典型形象,而抽象思维则由原始的感性认识飞跃到抽象的概念或结论。
文艺创作就不能单单依靠形象思维。因为文艺不仅要用形象去思维,还要对形象进行重新组合和安排,以造出典型形象,即新的形象整体。文艺创作一般都有个构思阶段,思想情感白热化阶段,还有一个修改阶段。于我们学设计专业的同学,了解这是很有必要的。在创作时也要学会用形象去思维,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学了这么久的美学,也看过一些关于谈论美学的书籍,而朱光潜先生的这本《谈美书简》是为了回答美学爱好者陆陆续续提出的问题而写成的,由于特定的读者对象,作者不能不考虑如何才能深入浅出地说明问题,让读者能够读懂看透,从而使艰深的美学概念、范畴、原理变得通俗易懂,所以作者没有采用学术专著的形式。精确的语言解释抽象、深奥的美学概念、范畴、原理。让初学者能融会贯通。
【谈美书简读后感】相关文章:
《谈美书简》读书笔记02-20
《谈美书简》节选阅读试题及答案09-24
朱光潜《谈美书简》读书笔记10-15
《谈美书简》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09-24
《谈美书简》读书笔记,优秀范文06-02
《谈美书简》读书笔记(精选22篇)08-04
《谈美书简》读书笔记6篇02-21
《谈美书简》读书笔记(精选21篇)06-26
《谈美书简》读书笔记(精选10篇)08-27
《谈美书简》读书笔记范文(精选5篇)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