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读后感范文600字(通用12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们仨》读后感范文600字(通用12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我们仨》读后感600字1
很久之前,就感动于钱钟书写给杨绛的一句话:没遇到你之前,我没想过结婚,遇见你,结婚这事我没想过和别人。
钱钟书和杨绛的恩爱十分出名,这次,找了这本书来看,也是想看看名人大家如何经营感情的。在谈过恋爱后,看别人的爱情相处之道,感受也更深刻吧。
钱钟书,杨绛,钱媛。三口之家,充满了无限的趣味。不论经历何种政治的风波,工作迁移,依旧一家人十分团结,不抱怨,任何时候不放弃读书和工作,总是给予正能量。
感情经营方面:不是所有事情都需要说透,不是所有事情都非得分出胜负,听谁的。
“我爱整洁,阿媛常和爸爸结成一帮,暗暗反对妈妈的整洁。例如我搭毛巾,边对边,角对角,齐齐整整。他们两个认为费事,随便一搭更方便。不过我们都很妥协,他们把毛巾随手一搭,我就重新搭搭整齐。我不严格要求,他们也不公然反抗。”
不让对方担心,能为他解决问题,成为某种依靠。像钱钟书在杨绛住院期间总是弄坏东西,杨绛总是跟他说“不要紧,我会修”,而且真的做到了。
忠于人品,陷于才华。无疑,钟书先生年轻时十分帅气。而人品和才华是持久的吸引力。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杨绛赞赏钱钟书的正直,不贪名图利,欣赏折服他的才华。
彼此三观一致。两人都非常喜欢读书,都很喜欢文学,即使咬文嚼字,也能读懂对方的意思。
包容也很重要。杨绛全书只提过两三句钱钟书的缺点马虎粗心。其他的都是满满的包容理解,欣赏支持。
希望自己也能收获像杨绛与钱钟书矢志不移的爱情和相扶到老的婚姻。
《我们仨》读后感600字2
愿此生唯有死别,没有生离。
读完此书,是对杨绛先生升起万丈敬意!她用平实的笔调,有时还捎带愉悦的,轻快的感触,来叙述一家人为求学,为工作,为避难,为团聚而颠沛流离的坎坷人生。在她娓娓叙写的文章中,我们都知道在文字背后所经历的苦难与艰难,但是我丝毫没有读出愤怒,不平,埋怨这些负面的情绪,读到的尽是乐观,平和,慈爱,满足这些积极的心态。有如此豁达之胸襟,有如此从容不迫之气度,有如此与世无争之情怀,不可不让人敬佩之至!
生活是琐碎的,而如何对待生活之琐碎,如何去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能决定一家人生活是否幸福和快乐。“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多行善举之事,不行有害家人之事,祸端自会远离。一家人如若能同舟共济,家和万事自然会兴,而名利,财富,都是家和的附带之物,不刻意求之它也会随之而来。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今生能有缘成为一家人,是前世各自修来的莫大福分。所以要珍惜我们的家人,要爱我们的家人。看着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有如此恬淡,平和,充满温情的家庭生活,让我想到了《浮生六记》的沈复与芸娘,都是一家人志趣相投,相互帮扶,相濡以沫,凭借对彼此的爱,对生活的热爱,共同度过各种难关。给世人呈现平淡且又真实的生活。
人是家的最基本要素,如果人不齐,失散了,也就不能成之为家。而只要人在,不管在哪里,到哪都能成为一个家。愿我们都不会是一叶浮萍,愿我们都能常伴亲人于左右,愿我们都能有一个美好的家。
《我们仨》读后感600字3
这是一个家庭几十年平淡无奇,相聚相失的经历。在我重新观看《我们仨》后,你初一的感觉全然不同,一不明白的是,现在已经清晰,从初一的看不懂到初三看到杨绛所表现的对家的眷顾。
这本书介绍了杨绛,钱钟书,钱媛三个人的故事。本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杨绛老年时的一个梦境,讲述了杨绛与钱钟书在梦境中的谈话。第二部分则写了杨绛他们一家人在人生最后阶段相依为命的深刻情感,回忆了丈夫。女儿先后去世的过程。第三部分写的则是杨绛与钱钟书在牛津大学相遇,相知,相爱的故事。
这本书以虚实相生的手法所写,以实笔写生,虚笔写死在内容上,梦境与现实交错,看起来让人难以了解,需要读者区别梦与现实。在文中也有许多象征手法,这些事物往往都象征的每一样东西或精神,如杨绛在文中所写的寒流和秃柳,他们在文中象征的是死别与永别,还有文中出现多次古驿道,他所象征的是人生旅途的终结,也代表着黄泉路。要读懂这本书,需要读者用心去看在文中古驿道中所提到的规则,不能说,这代表了杨绛想告诉人们,给家人一点私人空间,他们也有自己的隐私,不要追根求源,家人之间要互相尊重理解。
这本书原来也并不是这样,我们仨原来计划是丈夫钱钟书写一部分,杨绛写一部分,他们的女儿钱瑗写一部分,可这一家人前后,化为一堆尘土,只留下了杨绛一人,最后他怀着对家人的思念写下了如今的《我们仨》,这本书也从原来的开心变成了如今孕育无限思念,读完这本书,杨绛奶奶所想体现的是我们要好好爱护自己的家,好好爱护自己的父母。
我也明白了,无论发生什么,不管经历了什么,家总是你人生记忆中最美好的。
《我们仨》读后感600字4
古往今来,离愁也好,欢聚也罢。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合上书,摩挲着它略带粗糙的纸质,心中的思绪涌上,看着杨绛与爱女,丈夫的生离死别,不禁想起我们初三毕业时那六月的阳光。或许我们经历的别离的程度不一样,但当我们回想起以前与别离之人的往事,大抵就在一句: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我们仨》是杨绛记述他们一家三口的往事。杨绛女士在写这本书时已经是九十多岁的高龄。在写这本书时,我想她既是愉快,又是感伤。就像我们现在翻开在书桌上占一席之位的同学录,看着同学以往的笔迹,看着哪张照片将你带入回忆的漩涡,既甜又苦。
在书中杨绛主要记述的是一些生活琐事,其实与我们也没有特别大的,在性质上的差别。杨绛会收拾钱锺书的残局,抱阿瑗去婆家做媳妇,为钱锺书烧红烧肉,做出血牛肉给阿瑗吃。在当时这些只不过是再寻常不过的小事罢了,但在阿瑗和锺书的相继离开后,这一切都变得奢侈。不,确切地说,是再也不可能了。就像我们从前,和同桌争论着题目的对错,即使上一秒面红耳赤,下一秒脸上便是晴空万里。但是现在,我们也没有那个机会了,我们只有回忆,回忆着回忆,笑着笑着,哭了。
我们总希望我们当下的某个时间会是永恒的`,可什么都不是永恒的,就像没有海枯石烂的爱情,没有永不凋谢的鲜花,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时间如同白驹过隙,时光荏苒。我们眼前的时光都是可贵的,无论是与谁度过,都是我们最美好的年华。
我们所以为的永恒,会是后人的历史。
《我们仨》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文学之家的生活,更让我们明白,何人都畏惧别离,伟人也好,平民也罢。我们在此感受,大抵也只能将我们以后会怀念的现在的寻常日子,在以后怀念。
《我们仨》读后感600字5
近日,工作不忙,于是拿起才到的《我们仨》看了起来。
这书不厚,不算附录,共165页。封面是浅褐色的格纹纸,书名是深褐色的字体,一眼看去,内心顿时平静了许多。
作者杨绛,是钱钟书的爱人,被其誉为“最才的女,最贤的妻”。这位见证了中国一个多世纪变迁的奇女子,却在晚年受到重创,接连失去爱女和丈夫。但杨绛老人强忍悲痛,整理丈夫生前的手稿,并在92岁高龄时提笔完成女儿未写完的作品《我们仨》。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和第二部分由梦引发,虚实结合,写了女儿和丈夫相继生病离世,第三部分是作者回忆三人相处的生活点滴,文笔朴实,字里行间是对亲人满满的怀念,又透出淡淡的哀伤。看到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的快结尾处,眼泪没有断过,想尽力忍住,还是从眼角溢出。我悲懂事辛勤的钱瑗全身病痛,我哀才华横溢的钱钟书缠绵病榻,我更伤强打精神,奔波于两人之间的杨绛,心中苦楚无处说!
第三部分钱氏夫妇出国留学,是他们美好生活的开始,出门散步探险,博览图书馆的藏书,尝试做中国美食。女儿的出生,是他们生命的延续。战火四起之际,毅然回国,那时的生活虽苦,却有继续前进的方向。新中国成立后,经过生活变动的2位老人,不离不弃坚守彼此。钱钟书和杨绛是众多恩爱夫妻的典范,杨绛的一句“不要紧”就让慌乱的他安心不已。就这样,你需要时,我在你看得到的地方。你老去,我陪你双鬓染霜。你走后,我完成你未了的心愿,相濡以沫,平淡相守是他们的真实的写照。
杨绛,优雅的老去,饱经风霜的你在2016年与世长辞,终于去见你心爱的丈夫和女儿了。
我猜在生命的最后那刻,她嘴角或许含笑,心想着“我们仨,又在一起了,真好。”
《我们仨》读后感600字6
《我们仨》是92岁高龄的杨绛先生写的一部回忆录,主要讲述了一个三口之家温馨的生活。
书中分为三部,第一部以梦来开头,第二部写到一家三口失散,文字腔调凄美,是杨绛先生用以怀念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媛和丈夫钱钟书。用梦境的形式来哀悼两位亲人,表现出了杨绛先生失去至亲的悲痛。
第三部,作者用平淡朴实的语言描绘出一个家庭的日常生活,从两口之家,变成三口之家。点点滴滴的生活细节,都表现这个家庭的和睦温馨。三口之家均为当代学者,钱钟书和杨绛近从青年到中年,到老年仍然笔耕不辍,坚持读书写字和教书育人,对自己要求很高。钱钟书是一个在学术上智商很高,却不是很通人情世故,而生活还有些低能,却一直坚持给妻子做早餐的习惯,对妻子和女儿其实很体贴。
而作为两位伟大学者的女儿,钱媛从小虽然体弱,但是生活很乐观。她很孝顺,从小就乖巧懂事,始终是父母的安慰和骄傲。作为北师大的教授,她忍着病痛,坚守在工作岗位上,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他们一家都是不求名份不求富贵,他们拥有最温馨的家庭生活也忍受过最艰难的社会压力,他们只是有着学术上的钻研和追求,甚至还略带呆板之气。但他们好像总是可以在平淡的生活中找出趣来,比如夫妻经常饭后遛弯儿是“探险”,而彼此分享所见所闻又称“石子”。他们一个人要扮演多个角色,爸爸在学术上是老师是巨人,在生活中却和女儿是兄弟甚至只是弟弟。妈妈总要把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把毛巾折得有棱有角,可还是会半夜怕鬼怕的要死,只有女儿在才敢走夜路。而女儿长大了,会照顾妈妈,像姐姐;会陪妈妈,像妹妹;会管妈妈,像妈妈的妈妈。
《我们仨》读后感600字7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一句平实的话语,却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份厚重的爱与刻骨铭心的思念。现代科技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现代科技环绕中的我们,还能找到那份平淡但却深刻地情感吗?电话、互联网让我们的沟通随时随地没有障碍,但人与人的内心之间却有了越来越厚的屏障。当我们到互联网的虚拟空间里去寻求心理的安慰时,我们是不是忽略了身边平淡但却真实的情感呢?当电话、短信让我们能够便捷地传达心意的时候,我们是少了“云中谁寄锦书来”的苦苦追问,但同时,我们是不是也少了“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身后情感呢?当飞机、高速列车让我们能毫无阻隔地飞越千山万水,多远的距离都不成为距离的时候,我们的心灵距离也随之拉近了吗?我们不再有“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的苦苦煎熬,但同时,我们还有那份“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铭心的思念吗?
现代人都在追求轰轰烈烈,想要轰轰烈烈的事业,轰轰烈烈的爱情,却忽视了平淡中的美丽。我们以为自己有理想、有追求,每天在滚滚红尘中为了生计和所谓的理想而奔波忙碌,但又有几个人真正仔细地思考过自己内心深处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们抱怨工作不够顺利,恋人不够浪漫,家人不够体贴,朋友不够理解,我们抱怨生活太枯燥乏味,但我们有没有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去寻找乐趣、体会乐趣呢?生活原本就是平淡的,但在这平淡中,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还是可以去享受其中的乐趣的,就像歌中唱到的“曾经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问,才知道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
《我们仨》读后感600字8
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相信很多人对《围城》还记忆犹新,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钱钟书和杨绛这对伉俪情深的佳人,相信很多人都看过杨绛暮年的经典著作《我们仨》,相信很多人阅读时都会如我一般湿润了眼眶……
《我们仨》用叙述的方式讲着一家三口快乐而简单的生活,用最朴实的话语给我们讲着故事。故事从一个走失的梦境开篇,写着古道驿站的离别,写到最后一家三口天人永隔,真正的走失了。讲述了钱钟书晚年一千多天的住院就医期间杨绛在身边陪伴的点滴,讲述了女儿离世后一位母亲锥心的痛,讲述了杨绛晚年期间一个人对丈夫和女儿的思念。
钱钟书、杨绛这对夫妻是一对爱国的文化人,从来都是淡薄名利,他们的女儿圆○出生在英国确毅然放弃了英国国籍,跟随父母回国生活,看似大义凌然的一家人在《我们仨》这本书中确没有任何的豪言壮语。它呈现给我们的只是一个简单的三口之家,夫妻的爱情,父女、母女的亲情,以及“家人”走失后的种种挂念。
《我们仨》的初稿并非出自杨降,而是圆o,附录中不少圆o的手稿,然而我想,最后成书多半也是妻子想在书中与自己的丈夫和女儿再次团聚,所以她在书中写到“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
我们必须感谢杨绛先生在自己92岁时带给我们这样一部作品,我们还应该感谢《我们仨》,让我们看了之后更加觉得平凡生活的幸福和可贵,我们更应该感谢让我们在他们的故事里看见自己的影子。
《我们仨》读后感600字9
在没有品读这本书前对于钱钟书先生的印象仅仅停留在他的才与傲,“人谓我狂,不知我实狷。”在读过《我们仨》后才发现钱先生的温柔与家的另一面......
正如其他世界上许多美好的东西一样,我们从不会吝啬美好的语言去形容“家”,譬如港湾,家在杨绛先生看来:家就是我们仨,我们仨就是家。不因为时间,地点,而改变书中的内容说不上连续,让人感到没有特意着色某些事,大多是碎片化的,很平常的但却让你感到温暖的生活琐事。杨绛先生的生活是乐观的,因为生活不可能尽如小说一般,那样丰富多彩,但对他们来说生活中总能找到乐趣,通过书中的描述种种温暖染尽读者心间。生活无趣,生命有趣便够了。
但家不尽然是温暖的,相失于古栈,一步一步,杨绛先生别过家人,只留下她一人,让人感到十分难过。“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碎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晰的看着曾经作为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读过这本书我才知道,即便是多么有才学的人也是过着一日三餐,柴米油盐的普通生活,但是面对生活他们的态度则与我们不同,面对什么困难都能以平常心去面对,专心对待生活。墨水染上了,洗掉便是。生活很难,跨过便是。“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的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杨绛先生引用这句话诠释了自己的平静,从容和淡然。既然逝者不可留,往事不可追,那么就从容面对未来吧,毕竟未来才是属于自己的。
《我们仨》读后感600字10
第一部:我们俩老了(杨绛做了一个老人梦)
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看着真的很揪心,眼泪哗啦啦的掉一地)
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记录杨绛一家人温暖的故事)
这本书的第二部最感人,杨绛先生以梦境的形式回忆自己的爱人钱钟书大病住院期间自己每天往返医院的生活。钱钟书住院不久,她们心爱的唯一女儿因骨癌被迫住院,杨绛先生每天只能做梦回到女儿身边,静静的看着女儿身边发生的一切,自己却无能为力。
我们不能理解白发人送黑发人是什么感觉,不知道杨绛先生是怎么忍住内心的痛苦才出版了这本书。
本书的第三部,从钱钟书公费去英国留学,杨绛先生作为家属也跟着去留学,不久之后,她们的爱女圆圆就出生了。我觉得那段留学英国的时间应该是他们一家子最幸福的时候,因为本书从那时候说起。
他们一家三口总是以相互搀扶的形象作为整体出现,书中有一句话看着非常感人“我们一家人只有死别,没有生离。”只要3个人在一起生活,哪里都是温馨的家,平淡的生活中,他们总是能发现生活中的“乐趣”。把每天的散步当成“探险”,把去餐馆吃饭当成“看别人唱戏”,无论生活多么艰辛,他们每天的读书和工作没有断。
他们一家三口,一生坎坷,到了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经历过亡国、战争、解放、改革运动等等,她们相互扶持,相互依靠,互相鼓励,一切并未改变她们,也未改变她们,也并没有打倒她们,她们就这样简单的做着她们最爱的学问。她说:“碰到困难,锺书总和我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
我觉得杨绛和钱钟书夫妻是幸福的,因为他们彼此理解,彼此欣赏,彼此赠诗。
《我们仨》读后感600字11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是书中涵义较深的一句话,也是给我感触颇多的一句话。思念是什么滋味呢?
思念是一抹清风,拂过心间,温柔的,凉凉的。思念是一杯咖啡,入口苦涩,却甘之如饴。思念是一折纸船,带着你我的期寄,飘向远方。
思念这样甜,却又这样苦,所以我们应该珍惜当下美好时光,陪伴好我们的家人。如此,方能不负时光。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步踏入此书,似入迷雾幻境,仿佛迷路的孩子般,不知方向,又似是隔岸观花,愈想看个真切,却愈加朦胧,兜兜转转,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一切开始步入正轨……
随杨绛女士沿着时光走到了她和钱先生初遇时,那时,他们风华正茂,一见倾心。就这样,俩人携手走上了共同生活的道路。后来,又喜得一女,钱瑗,开始了三人的生活。钱先生童心未泯,经常逗钱瑗,乐此不疲,一直到暮年仍是如此。人这一生不可能永远安逸,杨绛女士一家也是如此,他们经历了坎坷波折,但他们还是相扶相持的走过来了。后来的后来,钱瑗和钱先生都先她而去,独留杨女士一人静静地思念他们仨的共同时光。
每次读起此书,心中总有一股暖流划过,这书,就像那绿茶,平平淡淡,温温润润,却又给人强烈的震撼,那是家的温馨啊!所谓大师手笔,就是给人以灵魂的感召吧。
珍惜与家人在一起的日子,无论喜悦的,还是带有淡淡哀愁的,都将成为我们今后最珍贵的回忆。毕竟,最美的长情是陪伴。
愿杨绛女士带着心中的思念,一路走下去。
《我们仨》读后感600字12
《我们仨》是杨绛在晚年写成的一篇记叙性散文,朴实无华,读起来没有隔阂,没有距离,而这也是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
文章用简短的篇幅叙述了作者六十多年的漫漫人生。书中字句平淡,细细品味,却是满满的美好。其中,最耐人寻味的莫过于这本书的附言了。家的意义在杨绛先生的徐徐倾诉中得到了尽情的阐释。我甚至觉得,这本书不看附言,其后的文字有如一盘散沙。
附言只是讲了杨绛和女儿之间对钱锺书出行的种种看法,为什么如此简单的语言有如此大的力量呢?我想,这也许就是亲情的力量。“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爱,只是缺少发现爱的眼睛。”这句话不错,我们身边有许多爱去等着去发现,考试时失利,父母的一句鼓励的话语,大雨中,坚守在校门口的身影,哪怕只是一顿早餐,这何尝不是亲情的体现呢?不要说我站在制高点评论,我承认我也有所偏颇,因为我也只是一个普通人,但是,最深最浓的亲情,不需要任何惊天动地的举动,只需要一个发现它的眼睛。我们最缺少的,正是发现它的眼睛。没有一个发现它的眼睛,那跟俏眉做给瞎子看有什么区别?
“我们仨其实是最平凡不过的……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争,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做各自力所能及的事情。”你也来读一读吧,让人世间多一双发现爱的眼睛。无论你是什么人,谁都需要这样的一双眼睛,因为只有你发现了爱,你才能感受到爱,才能为这个世界创造更多的爱,无论什么形式。
亲情,一个简单的词,却有着治愈一切伤痛的力量,没人知道它为什么有如此力量,但它确实有。所以,去感受亲情吧。
【《我们仨》读后感范文600字(通用12篇)】相关文章:
有关杨绛《我们仨》读后感简短范文3篇03-16
我们仨作文12-31
我们仨杨绛阅读答案12-13
《童年》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05-21
童年读后感范文(通用7篇)04-21
《童年》读后感范文(通用7篇)03-20
《童年》读后感范文(通用19篇)03-14
《童年》读后感范文(通用17篇)02-26
《冰心》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09-06
张爱玲读后感范文(通用7篇)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