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课堂》读后感

时间:2023-07-15 04:45:4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懂课堂》读后感(精选8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懂课堂》读后感(精选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懂课堂》读后感(精选8篇)

  《读懂课堂》读后感1

  读钟启泉先生撰写的《读懂课堂》这本书,给我们教师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我第一次知道,教师的教育生涯就是不断倾听教育呼唤的生涯。呼唤,是一种内在的灵性的声音。教师倾听三种声音的呼唤,承受来自三方的诉求:来自学生的呼唤、来自教育内容的呼唤和来自制度的呼唤。

  那么教师的工作也应作出三种回应:回应学生呼唤的教育生涯导向爱;回应教育内容呼唤的教育生涯导向真理;回应制度呼唤的教育生涯导向正义。

  教师在课堂中应当追求的,并不是教学技术,而是如何保障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实现每一个学生的真正的学习与成长。课堂是课程的实践版,也是教师的培养基。好的教师应当是双料的'专家;研究学问的学科专家和研究儿童的发展专家。他们不仅读懂教材、读懂儿童,而且读懂课堂。读懂课堂,是每一个教师成长的标识。

  课堂,是师生互动、知识习得的主阵地,是实施新课程的主战场。课堂,是一个平常、普通而又神秘的地方,是一个赋予没有生命的知识以生命活力、给予不太成熟的孩子以成熟魅力、让孩子动起来,让知识活起来、让生命放光彩的场所。无论课程改革如何进行,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应该成为教师永恒的工作追求。

  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20年来,我一直行走在教育的理想与现实之间,一直在求索,一直在努力。究竟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符合新课标的课堂,才能算是一堂好课呢?对此,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以及对新课程的理解,我心目中理想的课堂就是:新意盎然,情绪高涨。

  《读懂课堂》读后感2

  暑期里,我校教师们如期举行了读书活动。继上学期钟启泉教授的《课堂研究》之后,本次我们拜读的是钟教授对于“课堂研究”的另一本著作——《读懂课堂》。本书围绕“课堂”展开了多方面的研究讨论,让一线教师在有关于课堂教学的多方面内容上领略了很多智慧。

  一、遏止狂躁,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

  钟启泉教授在本书中提到了现代教育中出现的一系列“狂躁症”,何为“狂躁症”?书中举例当今教育界存在的“乱象”——豪言壮语、花言巧语、胡言乱语。之所以会有这些情况出现,本质就是教育失去其本性。基础教育是具有“公共性”和“基础性”的教育。所有适龄儿童都应该在学校进行无差别对待的'教育,让每一位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学会适应。在倡导素质教育的时代却依然有许多学校打着“素质教育”的幌子依旧进行着可恶的“应试教育”。甚至大放厥词。前几天看到一篇拒绝“幼儿园小学化”的报道,就让我感触很深。这一现象就是教育违背本性的体现。忽视了儿童的成长规律、打破了教育循序渐进的原则,家长们盲目的带着孩子去参加各种培训,使得孩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教育朝着错误的方向怎么能前进呢?所以说教育一定要调整好心态,遏止狂躁!当然,为了遏制狂躁症,教师们更应该遵循“素质教育”的原则。要完善自我,从教为中心到学为中心的转变。传统课堂注重教师的“教”,过于重视知识的单方面传授。学生死记硬背、接受学习。这种以教为中心的教育无疑是封闭的、不科学的。所以针对这一弊端,现如今的新课程注重学生的主导性地位。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那么要完成这一转变,教师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让自己从“教的专家”变为“学的专家”。本书中提到教师向“学的专家”转变,案例研究是一项有效的实践性活动。还具体讲到“教学观摩”、“教学切磋”和“教学合作”。这三项内容在我们平时的教学生活中是十分常见的。校内教研课的开展就很好地帮助我们教师之间进行观摩、切磋和合作。作为新教师,可以观摩前辈的课堂,从而学会如何去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作为同组教师,我们能通过开展“同题异构”对一节课进行深入的剖析;当然,我们还可以各抒已见,发挥各自的长处进行教学合作,比如说集体备课也是一项高效的教学合作方式。教师之间彼此开放自己的课堂,分享各自的经验,能够有效的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读懂课堂》读后感3

  课堂的内涵太丰富,就如读《红楼梦》一般,同样的内容,却有千百个红楼梦。当然,课堂不是梦境,而是真实存在的每一分钟,怎样让每一分钟都能对学生负责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想也许我做到以下一些改变将是对他们更负责的第一步吧!

  一、不再无谓地感慨

  看了《读懂课堂》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不再感慨学生。佐藤学提到的“不在任何场合说任何一个学生的坏话”确实值得我借鉴。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沉浸在了“这些学生真糟糕,对他们努力很多,却收效甚少”的心理状态上,平时总忍不住要抱怨几句某某学生不行之类的.话。这样多说之后给自己产生的更多的消极影响。而面对学生的生源,我无力改变,与其让消极情绪主导未来,不如积极面对。

  最近看了很多身边发生的人和事,越来越相信“上帝给你关了门,必然会为你打开窗”这句话,我相信这些孩子也是一样。他们在学习上是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给自己一个持续为他们努力的机会,寻找到触动他们的心灵开关,改变或许就在下一刻。

  二、不再孤独地直立

  还记得自己刚开始工作时特别喜欢看日本的《麻辣教师》,心中想着自己也可以成为这样一个让学生疯狂的老师。可是,在真正的工作中却总是放不开、放不下,所以,很多时候的课堂上总是自己孤独地讲着,导致身心俱疲。无论是鬼冢还是克拉克,他们的课堂是热闹的,让学生动起来的,这曾经是多年前的自己努力的目标。反思近10年,我却渐渐地迷茫了。

  也许,这本书?去年的际遇?让我重拾了这个梦想,虽然我年龄增长,但是,我的心还是可以做到。是该让自己的心疯狂起来,让课堂疯狂起来,让学生们跟着我疯狂起来,而不再是孤独地站着。

  在课堂上给每个学生思考的时间,给每个学生关爱,弯下腰走到他们中间去,现场指导点拨,在课后与他们交流,或者答疑或者闲聊课上的感受,或者语言或者文字,真正地让他们在心中愿意接纳你,爱你,让自己不再是孤独地直立。

  也许,这种感觉会很美妙。无谓多想,在于行动,希望自己能在未来的日子里坚持做到。

  《读懂课堂》读后感4

  这个学期里拜读了钟启泉老师的《读懂课堂》,感想颇多,收获颇丰。书中提到要倾听儿童的声音,要承认每一个儿童都是拥有内在独特性的存在;要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去理解儿童的心情;要相信儿童拥有自己思考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真诚地接纳儿童的种种情绪表达;要保守儿童的个人隐私;儿童的问题需要教师做出仔细的分析。这为我们所有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学会倾听。如此看来,教育的艺术就应该是倾听的艺术,理想的教育课堂实际就是巧妙的倾听的课堂。

  可从我所处的教学实际来看,我们所面对的是小学生,儿童有时懵懵懂懂,而小学生更加敏感脆弱,很多时候我们教者的行为偏于简单粗暴,一味地要求学生对我们服从,学生的自主性受到了极大的抹杀,经常听见老师讲:“我让你干什么,你必须做什么。”书中所倡导的'学会倾听在实际教学中未得到真实体现。而这一点,钟启泉老师的《读懂课堂》给我们提供了答案。简单概括一下就是,教育工作者要学会倾听三种声音:来自孩子的声音、来自教育内容的声音和来自制度的声音。当然倾听不是最终目的,倾听而是为了给学生提供帮助。我总结了下,在倾听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应该持有下面的基本态度:

  1.承认每一个学生都是拥有内在独特性的存在。

  2.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理解学生的心情。

  3.相信学生拥有自己思考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4.真诚地接纳学生的种种情绪表达。

  5.对学生透露的有关生活隐私或秘密予以尊重。

  6.学生的问题需要教师做出仔细的分析。

  倾听儿童的声音,能够帮助老师及时了解到学生的内心需求及欲望,对于老师实施教育、增进彼此感情和促进孩子全面学习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所以说在儿童教育中,倾听既是老师和学生增进感情、获得心灵沟通的桥梁,也是老师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的重要前提。

  做一个真正的倾听者,需要爱心和耐心。拥有爱心使教师不会拒绝学生的求助、呼喊和抱怨;拥有耐心使教师不会因一时难以听到学生真实的想法而沮丧放弃,持之以恒的忠诚必将换来学生真心的回报。倾听的实质使放下教师的架子,用温暖的笑脸去面对学生,加强彼此的沟通和交流。对教师与学生这两个特殊的群体而言,心与心的对话必然由真诚的倾听开始。这才是教育的真谛!

  《读懂课堂》读后感5

  课堂,是师生互动、知识习得的主阵地,是实施新课程的主战场。课堂,是一个平常、普通而又神秘的地方,是一个赋予没有生命的知识以生命活力、给予不太成熟的孩子以成熟魅力、让孩子动起来,让知识活起来、让生命放光彩的场所。

  无论课程改革如何进行,构建有效的课堂应该成为教师永恒的工作追求。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

  20多年来,我一直行走在教育的理想与现实之间,一直在求索,一直在努力。究竟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符合新课标的课堂,才能算是一堂好课呢?对此,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以及对新课程的理解,我心目中理想的课堂第一要点是趣味性。

  趣——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一种巨大的激励学习的潜在力量。在教学中,当一个学生对他所学的学科发生兴趣时,就会积极、主动、愉快地去学习,而不会感到是一种负担。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以学质量的至关重要的条件。

  导入新课是一节课的重要环节,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的导入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整个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好的导入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就变成了愉快的事情,就会学得积极主动。教师可通过实物(模型)或图片展示、故事演讲、猜谜语、表演、多媒体等多种手段创设情景,将教材内容生活化,地理知识趣味化,静态知识动态化,生动活泼地呈现教学内容,充分以境激情,以情激趣。

  学习本身就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学习过程中,既需要学生的自身努力,也需要对学习过程产生兴趣。即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为了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的做法是:

  (1)重视运用教具、学具等教学手段,让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

  (2)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3)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通过组织学生相互交流,通过让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不仅是师生双方信息交流的过程,同样是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积极激发学生的情趣,才能激活和加速学生的认知活动。

  《读懂课堂》读后感6

  在新课程实施中,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是教育促进者。要想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宽松的自主学习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教师就应尊重学生,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勇于表现自己的情感。

  一、转变教学观念,学会真诚倾听

  常听有些教师这样说:“这个学生原来很调皮,现在被我制服了,变得服服贴贴”,却不知,正是这种“服贴”,也许就磨灭了这个学生许多的个性和理想,也有教师对学生“三天一大火,一天三小火”,上课时滔滔不绝,使学生每天“秩序井然”,又抱怨学生在课堂中不积极回答问题,却不想想在这种带着“火气”的课堂中,学生还敢发言吗?

  在新课程改革的舞台上,教师要想扮演好新的角色,就必须改变这种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从心底尊重学生的个性,学会真诚倾听孩子的心声。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情体验和丰富想象。教师要平等的面对学生,让学生从你真诚的'眼神中树立起自信,敢于将自己智慧的火花绽放在宽松的课堂中。

  二、不断学习,掌握倾听的技巧

  在一些教师的公开课上常有这样的现象,老师问,学生答,学生的思路一直跟着老师走,老师在听学生的回答时,只是在判断这个回答是否符合自己心中的标准答案。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思维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由老师“灌输”的知识就像一朵朵插在花瓶中的花朵,不久就枯萎了。

  《读懂课堂》一书对未来教师角色作了这样的描述:现在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在课堂中,要想让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教师就要善于倾听,掌握倾听的技巧,在倾听中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善于发现学生探讨过程中富有价值和意义的,充满童趣的世界,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对学生独特的见解,要灵活应对,认真思考,深入了解,不能以成人的思想标准来衡量孩子的思想,不能将孩子童真的天性扼杀在萌芽阶段。

  三、深入学生课余生活,让倾听成为心灵沟通的好帮手

  教师要在倾听的基础上和学生真心交谈,达到心灵沟通。雅斯贝尔斯说:“人与人的交往是双方的对话和敞开,这种我与你的关系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核心。可以说,任何中断这种我和你的对话关系行为,均会使人类萎缩”。要想了解学生真实的想法,教师就应走进学生的课余生活,倾听学生毫无装饰的童真,与学生敞开心扉相互交流,使学生少一份胆怯,多一份信任;少一份压抑,多一份自由。教师不应只是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面的良师,更应是能倾听学生情感的益友。

  倾听,让教师领悟到学生的潜能,体察到学生存在的问题;倾听,让学生感觉到时接纳和包容,体验到理解和信任;倾听,让师生关系变得民主、和谐;倾听,为学生拓展了一片展示自我的自由天空。

  《读懂课堂》读后感7

  钟教授说:“真正的教育不是关注孩子的成绩,而是关注孩子的发展。教育要教学生学会关心——爱,关切,关联。要发展学生的智慧,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品德教育,人文素养要重视。”

  当前的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发展趋向是要实现由关注教师的教走向关注学生的学,把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转化为“能动、主动学习的探索者”,使他们能够经常地运用创新思维方式进行探索式的语文研究性学习。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语文教学课堂更多地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然而,在精彩的背后,也许还隐藏着一份浮躁,几许热闹。那么,如何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去其不足,增其实效呢?我以为,提倡实质性学习势在必行。

  如何引导学生较快地转变学习方式?

  传统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信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消蚀。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生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七年级的学生,在经历了六年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后,一下进入一个全新的天地,难免唱出几个不和谐的音符。例如:课堂活动中,总有一些不善思考、不善表达、默默无闻的学生存在。长期以往,这些人会成为被遗忘的一群。课外作业中,当有问题设计为:“此类事情,你是否经历?列举一二。”“没有”一句否定语,结束了原来该有的思维活动。面对这类学生,如何培养他们“主人翁”意识已是迫在眉睫。

  我以为“磨刀不误砍柴功”,要想让学生在学习中有强烈的参与意识,教师必须在平时多化功夫去引导。例如:鼓励学生自己去查工具书去解决生字新词,查阅作家作品,知识和读本涉及的其他学课、文化常识,鼓励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收集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名著,从阅读实践中学会阅读。创建学习型班级,利用板报、墙报传播语文学习信息及有关学习资料,做到资源共享。同时,对提供资料的学生加以大力表扬,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另外,在设计作业时,尽多地采用有针对性、具启发力的语言。例如:“此类事情,也许你也曾经历,请列举一二”等等。让学生先由“被动接受型”变为“主动接受型”,再一步一个台阶,脚踏实地地实现向自主学习的转变。提升学生的学习素养。

  《读懂课堂》读后感8

  钟教授的《读懂课堂》针对两个关键字,说说我的理解——把握学习权利,对话高效课堂。

  第一、“学习权”

  文中指出要保证我们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他认为“学习权”是每个人天生就有阅读、写作的权利,提问、深思的权利,想象、创造的权利,读懂自身世界、书写历史的权利,活用教育资源的权利,发展个人及集体力量的权利。钟教授把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上升到作为一种权利而受到尊重的层面。

  我们的常态课堂应该是以学生活动为主体,在活动中教学生享受到学习知识的快乐。我们做到了吗?做到了多少?激励孩子们行使自己的学习权应该是我们当前课堂上要关注的。课堂是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同时获得向善向上的情感体验和心灵感悟,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精神成长,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为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我们要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情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把竞争带进课堂;把幽默带进课堂。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里开始知识的旅程。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敢说、敢做。哪怕是错的,与教师的想法不一致的,让学生把话说完,教师不要无故打断学生或者代替孩子说。

  尊重每个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真正的主人,让他们充分活动,自由发言。教师的眼睛要时刻关注到教室的每一个角落、每个学生的细微反应,努力营造宽松和谐,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课堂生活中有了灵动与热情,就不再觉得学习是对一种“苦差事”,就会变“苦学”为“乐学”。其次就是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让学生会“问”会“学”。

  在选用教学方法的时候要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知识基础等实际情况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重在指导,通过一个个有效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通过质疑、实践、合作、讨论、验证等过程找到解决的方法和答案。

  这样不但可以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还可以让学生慢慢掌握学习的方法并养成质疑的习惯。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培养孩子的质疑能力。

  第二、“对话式教学”

  我们知道,“对话式教学”远比“灌输式教学”更有效率。“灌输式教学”的效率是牺牲了学习困难学生、失落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效率。可是我们每一个教师有没有意识去成为“反思性实践家”?我们每天上课,备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甚至是学习,最终为了什么?学生们是否达到了我们所期望的'程度?为什么我们在课堂上卖力地讲授新知识,而我们的孩子们却兴趣缺失?是否我们敢于尝试新的教学模式?我们知道采用“对话式教学”会耽误我们的教学进度,采用“对话式教学”比之以教师为中心操控课堂的效率要低得多。

  但是,“对话式教学”的采用或许有损于教师上课的效率,却无损于学生学习的效率。为什么“对话式教学”的采用苦口良药有损于教师上课的效率,却无损于学生学习的效率?教师上课的目的是为什么,不正是要学生学习有效率吗?那么教师上课的效率应该和学生学习的效率是一致的。难道说教师上课效率高,而学生学习效率低吗?课堂就应该成为一个对话的场所。对于学生来说,这种“对话”包括与客观世界的对话,与他人的对话,与自身的对话。我们的教育,就是要为学生提供“对话”的条件、机会和空间,让他们在对话中实现有效的学习。我们是否反思自己,为了学生,为什么不去改变一下教学的观念?

  有心就有爱,爱我们的事业,爱我们的学生,爱学生就会想出教育学生的办法来,我们要用心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多发现其闪光点,多鼓励、多指导,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读懂课堂》读后感(精选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读懂课堂》读后感】相关文章:

《读懂课堂》读后感04-30

《读懂课堂》读后感(精选6篇)03-18

读懂的作文07-22

读懂母亲03-31

读懂失败作文08-30

读懂什么作文09-15

(经典)读懂父亲作文04-07

读懂父亲作文01-28

读懂岁月作文03-13

读懂陶渊明作文08-12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读懂课堂》读后感(精选8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懂课堂》读后感(精选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懂课堂》读后感(精选8篇)

  《读懂课堂》读后感1

  读钟启泉先生撰写的《读懂课堂》这本书,给我们教师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我第一次知道,教师的教育生涯就是不断倾听教育呼唤的生涯。呼唤,是一种内在的灵性的声音。教师倾听三种声音的呼唤,承受来自三方的诉求:来自学生的呼唤、来自教育内容的呼唤和来自制度的呼唤。

  那么教师的工作也应作出三种回应:回应学生呼唤的教育生涯导向爱;回应教育内容呼唤的教育生涯导向真理;回应制度呼唤的教育生涯导向正义。

  教师在课堂中应当追求的,并不是教学技术,而是如何保障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实现每一个学生的真正的学习与成长。课堂是课程的实践版,也是教师的培养基。好的教师应当是双料的'专家;研究学问的学科专家和研究儿童的发展专家。他们不仅读懂教材、读懂儿童,而且读懂课堂。读懂课堂,是每一个教师成长的标识。

  课堂,是师生互动、知识习得的主阵地,是实施新课程的主战场。课堂,是一个平常、普通而又神秘的地方,是一个赋予没有生命的知识以生命活力、给予不太成熟的孩子以成熟魅力、让孩子动起来,让知识活起来、让生命放光彩的场所。无论课程改革如何进行,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应该成为教师永恒的工作追求。

  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20年来,我一直行走在教育的理想与现实之间,一直在求索,一直在努力。究竟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符合新课标的课堂,才能算是一堂好课呢?对此,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以及对新课程的理解,我心目中理想的课堂就是:新意盎然,情绪高涨。

  《读懂课堂》读后感2

  暑期里,我校教师们如期举行了读书活动。继上学期钟启泉教授的《课堂研究》之后,本次我们拜读的是钟教授对于“课堂研究”的另一本著作——《读懂课堂》。本书围绕“课堂”展开了多方面的研究讨论,让一线教师在有关于课堂教学的多方面内容上领略了很多智慧。

  一、遏止狂躁,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

  钟启泉教授在本书中提到了现代教育中出现的一系列“狂躁症”,何为“狂躁症”?书中举例当今教育界存在的“乱象”——豪言壮语、花言巧语、胡言乱语。之所以会有这些情况出现,本质就是教育失去其本性。基础教育是具有“公共性”和“基础性”的教育。所有适龄儿童都应该在学校进行无差别对待的'教育,让每一位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学会适应。在倡导素质教育的时代却依然有许多学校打着“素质教育”的幌子依旧进行着可恶的“应试教育”。甚至大放厥词。前几天看到一篇拒绝“幼儿园小学化”的报道,就让我感触很深。这一现象就是教育违背本性的体现。忽视了儿童的成长规律、打破了教育循序渐进的原则,家长们盲目的带着孩子去参加各种培训,使得孩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教育朝着错误的方向怎么能前进呢?所以说教育一定要调整好心态,遏止狂躁!当然,为了遏制狂躁症,教师们更应该遵循“素质教育”的原则。要完善自我,从教为中心到学为中心的转变。传统课堂注重教师的“教”,过于重视知识的单方面传授。学生死记硬背、接受学习。这种以教为中心的教育无疑是封闭的、不科学的。所以针对这一弊端,现如今的新课程注重学生的主导性地位。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那么要完成这一转变,教师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让自己从“教的专家”变为“学的专家”。本书中提到教师向“学的专家”转变,案例研究是一项有效的实践性活动。还具体讲到“教学观摩”、“教学切磋”和“教学合作”。这三项内容在我们平时的教学生活中是十分常见的。校内教研课的开展就很好地帮助我们教师之间进行观摩、切磋和合作。作为新教师,可以观摩前辈的课堂,从而学会如何去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作为同组教师,我们能通过开展“同题异构”对一节课进行深入的剖析;当然,我们还可以各抒已见,发挥各自的长处进行教学合作,比如说集体备课也是一项高效的教学合作方式。教师之间彼此开放自己的课堂,分享各自的经验,能够有效的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读懂课堂》读后感3

  课堂的内涵太丰富,就如读《红楼梦》一般,同样的内容,却有千百个红楼梦。当然,课堂不是梦境,而是真实存在的每一分钟,怎样让每一分钟都能对学生负责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想也许我做到以下一些改变将是对他们更负责的第一步吧!

  一、不再无谓地感慨

  看了《读懂课堂》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不再感慨学生。佐藤学提到的“不在任何场合说任何一个学生的坏话”确实值得我借鉴。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沉浸在了“这些学生真糟糕,对他们努力很多,却收效甚少”的心理状态上,平时总忍不住要抱怨几句某某学生不行之类的.话。这样多说之后给自己产生的更多的消极影响。而面对学生的生源,我无力改变,与其让消极情绪主导未来,不如积极面对。

  最近看了很多身边发生的人和事,越来越相信“上帝给你关了门,必然会为你打开窗”这句话,我相信这些孩子也是一样。他们在学习上是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给自己一个持续为他们努力的机会,寻找到触动他们的心灵开关,改变或许就在下一刻。

  二、不再孤独地直立

  还记得自己刚开始工作时特别喜欢看日本的《麻辣教师》,心中想着自己也可以成为这样一个让学生疯狂的老师。可是,在真正的工作中却总是放不开、放不下,所以,很多时候的课堂上总是自己孤独地讲着,导致身心俱疲。无论是鬼冢还是克拉克,他们的课堂是热闹的,让学生动起来的,这曾经是多年前的自己努力的目标。反思近10年,我却渐渐地迷茫了。

  也许,这本书?去年的际遇?让我重拾了这个梦想,虽然我年龄增长,但是,我的心还是可以做到。是该让自己的心疯狂起来,让课堂疯狂起来,让学生们跟着我疯狂起来,而不再是孤独地站着。

  在课堂上给每个学生思考的时间,给每个学生关爱,弯下腰走到他们中间去,现场指导点拨,在课后与他们交流,或者答疑或者闲聊课上的感受,或者语言或者文字,真正地让他们在心中愿意接纳你,爱你,让自己不再是孤独地直立。

  也许,这种感觉会很美妙。无谓多想,在于行动,希望自己能在未来的日子里坚持做到。

  《读懂课堂》读后感4

  这个学期里拜读了钟启泉老师的《读懂课堂》,感想颇多,收获颇丰。书中提到要倾听儿童的声音,要承认每一个儿童都是拥有内在独特性的存在;要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去理解儿童的心情;要相信儿童拥有自己思考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真诚地接纳儿童的种种情绪表达;要保守儿童的个人隐私;儿童的问题需要教师做出仔细的分析。这为我们所有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学会倾听。如此看来,教育的艺术就应该是倾听的艺术,理想的教育课堂实际就是巧妙的倾听的课堂。

  可从我所处的教学实际来看,我们所面对的是小学生,儿童有时懵懵懂懂,而小学生更加敏感脆弱,很多时候我们教者的行为偏于简单粗暴,一味地要求学生对我们服从,学生的自主性受到了极大的抹杀,经常听见老师讲:“我让你干什么,你必须做什么。”书中所倡导的'学会倾听在实际教学中未得到真实体现。而这一点,钟启泉老师的《读懂课堂》给我们提供了答案。简单概括一下就是,教育工作者要学会倾听三种声音:来自孩子的声音、来自教育内容的声音和来自制度的声音。当然倾听不是最终目的,倾听而是为了给学生提供帮助。我总结了下,在倾听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应该持有下面的基本态度:

  1.承认每一个学生都是拥有内在独特性的存在。

  2.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理解学生的心情。

  3.相信学生拥有自己思考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4.真诚地接纳学生的种种情绪表达。

  5.对学生透露的有关生活隐私或秘密予以尊重。

  6.学生的问题需要教师做出仔细的分析。

  倾听儿童的声音,能够帮助老师及时了解到学生的内心需求及欲望,对于老师实施教育、增进彼此感情和促进孩子全面学习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所以说在儿童教育中,倾听既是老师和学生增进感情、获得心灵沟通的桥梁,也是老师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的重要前提。

  做一个真正的倾听者,需要爱心和耐心。拥有爱心使教师不会拒绝学生的求助、呼喊和抱怨;拥有耐心使教师不会因一时难以听到学生真实的想法而沮丧放弃,持之以恒的忠诚必将换来学生真心的回报。倾听的实质使放下教师的架子,用温暖的笑脸去面对学生,加强彼此的沟通和交流。对教师与学生这两个特殊的群体而言,心与心的对话必然由真诚的倾听开始。这才是教育的真谛!

  《读懂课堂》读后感5

  课堂,是师生互动、知识习得的主阵地,是实施新课程的主战场。课堂,是一个平常、普通而又神秘的地方,是一个赋予没有生命的知识以生命活力、给予不太成熟的孩子以成熟魅力、让孩子动起来,让知识活起来、让生命放光彩的场所。

  无论课程改革如何进行,构建有效的课堂应该成为教师永恒的工作追求。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

  20多年来,我一直行走在教育的理想与现实之间,一直在求索,一直在努力。究竟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符合新课标的课堂,才能算是一堂好课呢?对此,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以及对新课程的理解,我心目中理想的课堂第一要点是趣味性。

  趣——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一种巨大的激励学习的潜在力量。在教学中,当一个学生对他所学的学科发生兴趣时,就会积极、主动、愉快地去学习,而不会感到是一种负担。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以学质量的至关重要的条件。

  导入新课是一节课的重要环节,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的导入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整个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好的导入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就变成了愉快的事情,就会学得积极主动。教师可通过实物(模型)或图片展示、故事演讲、猜谜语、表演、多媒体等多种手段创设情景,将教材内容生活化,地理知识趣味化,静态知识动态化,生动活泼地呈现教学内容,充分以境激情,以情激趣。

  学习本身就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学习过程中,既需要学生的自身努力,也需要对学习过程产生兴趣。即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为了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的做法是:

  (1)重视运用教具、学具等教学手段,让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

  (2)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3)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通过组织学生相互交流,通过让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不仅是师生双方信息交流的过程,同样是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积极激发学生的情趣,才能激活和加速学生的认知活动。

  《读懂课堂》读后感6

  在新课程实施中,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是教育促进者。要想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宽松的自主学习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教师就应尊重学生,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勇于表现自己的情感。

  一、转变教学观念,学会真诚倾听

  常听有些教师这样说:“这个学生原来很调皮,现在被我制服了,变得服服贴贴”,却不知,正是这种“服贴”,也许就磨灭了这个学生许多的个性和理想,也有教师对学生“三天一大火,一天三小火”,上课时滔滔不绝,使学生每天“秩序井然”,又抱怨学生在课堂中不积极回答问题,却不想想在这种带着“火气”的课堂中,学生还敢发言吗?

  在新课程改革的舞台上,教师要想扮演好新的角色,就必须改变这种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从心底尊重学生的个性,学会真诚倾听孩子的心声。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情体验和丰富想象。教师要平等的面对学生,让学生从你真诚的'眼神中树立起自信,敢于将自己智慧的火花绽放在宽松的课堂中。

  二、不断学习,掌握倾听的技巧

  在一些教师的公开课上常有这样的现象,老师问,学生答,学生的思路一直跟着老师走,老师在听学生的回答时,只是在判断这个回答是否符合自己心中的标准答案。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思维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由老师“灌输”的知识就像一朵朵插在花瓶中的花朵,不久就枯萎了。

  《读懂课堂》一书对未来教师角色作了这样的描述:现在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在课堂中,要想让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教师就要善于倾听,掌握倾听的技巧,在倾听中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善于发现学生探讨过程中富有价值和意义的,充满童趣的世界,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对学生独特的见解,要灵活应对,认真思考,深入了解,不能以成人的思想标准来衡量孩子的思想,不能将孩子童真的天性扼杀在萌芽阶段。

  三、深入学生课余生活,让倾听成为心灵沟通的好帮手

  教师要在倾听的基础上和学生真心交谈,达到心灵沟通。雅斯贝尔斯说:“人与人的交往是双方的对话和敞开,这种我与你的关系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核心。可以说,任何中断这种我和你的对话关系行为,均会使人类萎缩”。要想了解学生真实的想法,教师就应走进学生的课余生活,倾听学生毫无装饰的童真,与学生敞开心扉相互交流,使学生少一份胆怯,多一份信任;少一份压抑,多一份自由。教师不应只是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面的良师,更应是能倾听学生情感的益友。

  倾听,让教师领悟到学生的潜能,体察到学生存在的问题;倾听,让学生感觉到时接纳和包容,体验到理解和信任;倾听,让师生关系变得民主、和谐;倾听,为学生拓展了一片展示自我的自由天空。

  《读懂课堂》读后感7

  钟教授说:“真正的教育不是关注孩子的成绩,而是关注孩子的发展。教育要教学生学会关心——爱,关切,关联。要发展学生的智慧,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品德教育,人文素养要重视。”

  当前的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发展趋向是要实现由关注教师的教走向关注学生的学,把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转化为“能动、主动学习的探索者”,使他们能够经常地运用创新思维方式进行探索式的语文研究性学习。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语文教学课堂更多地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然而,在精彩的背后,也许还隐藏着一份浮躁,几许热闹。那么,如何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去其不足,增其实效呢?我以为,提倡实质性学习势在必行。

  如何引导学生较快地转变学习方式?

  传统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信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消蚀。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生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七年级的学生,在经历了六年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后,一下进入一个全新的天地,难免唱出几个不和谐的音符。例如:课堂活动中,总有一些不善思考、不善表达、默默无闻的学生存在。长期以往,这些人会成为被遗忘的一群。课外作业中,当有问题设计为:“此类事情,你是否经历?列举一二。”“没有”一句否定语,结束了原来该有的思维活动。面对这类学生,如何培养他们“主人翁”意识已是迫在眉睫。

  我以为“磨刀不误砍柴功”,要想让学生在学习中有强烈的参与意识,教师必须在平时多化功夫去引导。例如:鼓励学生自己去查工具书去解决生字新词,查阅作家作品,知识和读本涉及的其他学课、文化常识,鼓励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收集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名著,从阅读实践中学会阅读。创建学习型班级,利用板报、墙报传播语文学习信息及有关学习资料,做到资源共享。同时,对提供资料的学生加以大力表扬,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另外,在设计作业时,尽多地采用有针对性、具启发力的语言。例如:“此类事情,也许你也曾经历,请列举一二”等等。让学生先由“被动接受型”变为“主动接受型”,再一步一个台阶,脚踏实地地实现向自主学习的转变。提升学生的学习素养。

  《读懂课堂》读后感8

  钟教授的《读懂课堂》针对两个关键字,说说我的理解——把握学习权利,对话高效课堂。

  第一、“学习权”

  文中指出要保证我们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他认为“学习权”是每个人天生就有阅读、写作的权利,提问、深思的权利,想象、创造的权利,读懂自身世界、书写历史的权利,活用教育资源的权利,发展个人及集体力量的权利。钟教授把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上升到作为一种权利而受到尊重的层面。

  我们的常态课堂应该是以学生活动为主体,在活动中教学生享受到学习知识的快乐。我们做到了吗?做到了多少?激励孩子们行使自己的学习权应该是我们当前课堂上要关注的。课堂是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同时获得向善向上的情感体验和心灵感悟,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精神成长,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为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我们要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情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把竞争带进课堂;把幽默带进课堂。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里开始知识的旅程。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敢说、敢做。哪怕是错的,与教师的想法不一致的,让学生把话说完,教师不要无故打断学生或者代替孩子说。

  尊重每个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真正的主人,让他们充分活动,自由发言。教师的眼睛要时刻关注到教室的每一个角落、每个学生的细微反应,努力营造宽松和谐,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课堂生活中有了灵动与热情,就不再觉得学习是对一种“苦差事”,就会变“苦学”为“乐学”。其次就是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让学生会“问”会“学”。

  在选用教学方法的时候要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知识基础等实际情况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重在指导,通过一个个有效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通过质疑、实践、合作、讨论、验证等过程找到解决的方法和答案。

  这样不但可以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还可以让学生慢慢掌握学习的方法并养成质疑的习惯。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培养孩子的质疑能力。

  第二、“对话式教学”

  我们知道,“对话式教学”远比“灌输式教学”更有效率。“灌输式教学”的效率是牺牲了学习困难学生、失落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效率。可是我们每一个教师有没有意识去成为“反思性实践家”?我们每天上课,备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甚至是学习,最终为了什么?学生们是否达到了我们所期望的'程度?为什么我们在课堂上卖力地讲授新知识,而我们的孩子们却兴趣缺失?是否我们敢于尝试新的教学模式?我们知道采用“对话式教学”会耽误我们的教学进度,采用“对话式教学”比之以教师为中心操控课堂的效率要低得多。

  但是,“对话式教学”的采用或许有损于教师上课的效率,却无损于学生学习的效率。为什么“对话式教学”的采用苦口良药有损于教师上课的效率,却无损于学生学习的效率?教师上课的目的是为什么,不正是要学生学习有效率吗?那么教师上课的效率应该和学生学习的效率是一致的。难道说教师上课效率高,而学生学习效率低吗?课堂就应该成为一个对话的场所。对于学生来说,这种“对话”包括与客观世界的对话,与他人的对话,与自身的对话。我们的教育,就是要为学生提供“对话”的条件、机会和空间,让他们在对话中实现有效的学习。我们是否反思自己,为了学生,为什么不去改变一下教学的观念?

  有心就有爱,爱我们的事业,爱我们的学生,爱学生就会想出教育学生的办法来,我们要用心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多发现其闪光点,多鼓励、多指导,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对自己的学习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