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读后感(通用7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目送》读后感(通用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目送》读后感1
《目送》是由七十四篇散文组成。其中让我犹为影响深刻的一段是: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
当看到这一段的时,不由想起小时候读的一篇文章,朱自清的《背影》,双泪盈眶。
好好珍惜与父母在一起的每一寸时光吧,不要总以为未来还有很长的时间,回头看看,无情地岁月已不停地在他们身上刻画年迈的痕迹……
《目送》读后感2
继生命实景写生的《孩子你慢慢来》、“家书抵万金”的《亲爱的安德烈》之后,《目送》作为龙应台先生“人生三书”之三,被誉为“二十一世纪的《背影》”。作者无愧是语言的大师,在书中用万丈深情,常用蒙太奇手法,寥寥数笔,勾勒出一叶知秋的思忖脉络和琳琅满目的生活点滴,引人入胜,让读者如同身临其境一般,感受着作者的喜怒哀乐。亲切细腻而又鞭辟入里的文字让读者浮躁的心灵迅速沉淀、平静、沉浸、思索。
龙应台先生文笔洋洋洒洒,以见叶知秋的敏锐记录着熙熙攘攘的世间百态,凭借超人的阅历和国际的视野,将对生命的种种体会、感悟传达给读者。其中,既有对亲情的追求,又有对友情的珍惜;既表示对战争的厌恶,又表述对弱者的怜悯;既含有生态平衡的思考,又包罗咬文嚼字的乐趣;既表达对繁杂人性的窥探思索,又抒发对无情岁月的感慨叹息;既饱含对每一片土地最深沉的爱恋,又提出不同文化制度最深刻的见解;既包括对文明和野蛮薄弱界限的抨击,又蕴含对历史和现实力不从心的无奈。
笔锋时而犀利,横眉冷对、针针见血,让人振聋发聩;时而哀婉,欲说还休、一言难尽,让人感同身受;时而率性,冷嘲热讽、字字珠玑,让人醍醐灌顶;时而深情,翘首以盼、含情脉脉,让人深铭肺腑。
文字或豪情万丈,毅然决然,如巍峨高山之岿然不动;或温柔婉约,多愁善感,似潺潺流水之润物无声;或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如天边云彩之漫无边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似和畅惠风之如沐春风。
在《目送》中,读者可以欣赏悠闲美丽的自然景观,也会目睹朝不保夕的战乱土地;可以斥责挥霍无度的半老徐娘,也会同情底层压迫的可怜民众;可以羡慕两肋插刀的朋友情义,也会反感尔虞我诈的丑恶嘴脸。
“一万个读者有一万个哈姆雷特。”若用辩证眼光看《目送》,一方面其主基调为“深邃、忧伤、美丽”,“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字里行间弥漫着闲适消极的情绪,缺少了生命中至关重要的昂扬、洒脱与豁达。另一方面《目送》全书逻辑不是非常清晰,散文之间断断续续,联系不紧密、中心不集中,“形”“散”之后无“神”“聚”。
当然,瑕不掩瑜,读者应去粗存精,取他山之石精华、去少量之瑕疵糟粕,滋养精神、陶冶情操。
宏观层面看,构成《目送》浓墨重彩的华章部分,当属描述百善之首的父女、母子“孝”之章节。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这短短的一句话扣动了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了多少发自肺腑的共鸣。第三章节父母亲情的描写,字字泣血,竟能让人心潮澎湃、物我两忘、深省深思、苦痛自责,余音绕梁,三月不知肉味。“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父母亲情的含义在娓娓道来的叙述中逐渐清晰、逐渐明了。“父母”二字,一个默默无闻的质朴称谓,与一切如雷贯耳的头衔、光彩夺目的职业毫无联系,却拥有着世间重逾千钧的分量。
父母亲情是伟大的。亲情中,父母永远以孩子为先、舐犊情深。对父母来说,亲情是不间杂任何杂质的奋不顾身,是不求任何回报的甘之如饴,是关键时刻可以无条件信赖的坚强后盾,是阅尽世事沧桑后仍为子女撑起天空的竭尽全力,是遭遇不识大体、动辄得咎之事的包容忍让,是面临危险冲锋在前的毅然决然、义无反顾,是危机过后深藏功名的淡泊坦然、无怨无悔。
父母亲情是平凡的。亲情中,父母的关爱无微不至、悄无声息。对父母来说,亲情是三十年如一日含辛茹苦的付出、有求必应的慈爱,是榨干自身价值、哺乳孩子的任劳任怨,是在约定回家时间前一小时瑟瑟寒风中等待的坚定,是泊位停车之时关怀操心的殷切目光,是进家门前后的嘘寒问暖、关怀备至,是临出发前的大包小包、谆谆教导。
亲情伟大而平凡,然而孩子们通常夸夸其谈者居多,躬行实践者甚少。纵览古今,不外如是,数见不鲜。唐诗宋词元曲,高谈阔论、壮志未酬者众,良辰美景、云朝雨暮者多,父母慈爱、颐养天年者少,何也?一个重要原因是欠缺感恩之心。我们往往一方面习惯父母的无私奉献,另一方面又忽视父母的养育恩情,甚至求全责备,放大缺点,嫌弃父母的啰嗦、叱责父母的过错。时间委实能淡化一切,但最关键的因素,还在于主观上被淡化的心甘情愿和故作不知,客观上的屈服现实和精致利己,对现实卑躬屈膝,对父母颐指气使。我们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颠簸在时间的海洋里,须使自身的一言一行都能经得起时间的淘洗,莫让亲情的裂缝可悲地扩展成不可逆转的鸿沟。
“人生本来就是旅程。夫妻、父子、父女一场,情再深,义再厚,也是电光石火,青草叶上一点露水,只是,在我们心中,有万分不舍。”
每每想到父母已逾知天命的高龄,自己与父母相聚之日愈来愈短之时,心里就一阵苦楚。所能做的仅仅只是相聚之时多一些陪伴讨乐、和善忍让,珍惜生命里为数不多的相见之日,纾解父母对老去的不安和焦虑,换位思考、及时行孝、奉养父母,报昊天罔极之恩,尽菽水之欢,杜绝“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不让亲人静默难过的场景布满历史的缝隙。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目送》读后感3
去图书馆借龙应台的《目送》这本书,是在刚和母亲通过一通电话的午后,她照例叮嘱我工作再忙也要按时吃饭、多运动、注意身体,我也是照例不停“嗯嗯”应之。我承认我借这本书的初衷是被那段广而传之的话所打动,想要一窥整本书的究竟,那段话相信很多人都听过或者看过——“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所以在翻过了“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的第一部分里几篇散文后,它就一直躺在书架上,直到最近工会搞阅享读书活动,我又把这本书给捞起来继续阅读。
在这本散文集里,龙应台用近乎白描的笔触,勾勒了儿子长大、父亲去世、母亲渐衰、兄弟姐妹渐行渐远的人生历程,但其中的深情却让我产生了一种悲凉之感,那份感同身受让我万分心疼我的父母。人生行至中途,会面临种种尴尬和困境,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中年危机,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压力,灵魂想要突围再攀高峰,而肉身已然重重枷锁不复年轻矫健。
我的父亲近几年的脾气越发倔强古怪了,我能感觉到他还是很关心我,但是我们沟通起来却并不顺畅,仔细回想,这种改变是四五年前奶奶意外脑溢血去世后开始的。彼时我还在读研究生二年级,那天考完试回家在火车站,父亲开车来接我,在三岔路口,他没有走回家的那条路,我问他是不是走错了,他突然就哭了,哽咽着告诉我奶奶去世了,我们现在去殡仪馆。后来我才从母亲那儿知道前因后果:在我回家的前两天,奶奶在父母都在上夜班的一个晚上突然脑溢血,从床上摔倒地上,爷爷进屋的时候就已经去世了。怀着沉痛的心情料理完奶奶的后事,父亲明显越发沉默了,我猜他很悲伤也很自责。我毫不怀疑父母把最多的爱和关怀都给了我,人类的爱是动态倾斜的,总是上一代向下一代倾斜,父母看子女,看到的是生机活力更是自己的延续,而子女看年迈的父母,好像看到未来的自己,衰老、缓慢、病痛、糊涂。我们会害怕,害怕自己有一天也会变成那样,所以一个通常意义上上有老下有下小的中年人,一般会把火热的心和大部分的关注放到子女身上,而往往忽略老去的父母。这是一种自我投射,是人类延续基因所决定的不公平,这也可能是我父亲自责的根源。所以奶奶去世后,父亲加倍对爷爷好,尽最大努力照顾好老人家,害怕再有遗憾。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走了,人生就只剩归途。作为独生子女,我想都不敢想如果有一天,父母真的走了自己该怎么办?所以第一次看到那首倒叙的诗,眼眶就湿润了,后来央视把这首诗改成了一则公益广告,逢看必流泪。
《目送》读后感4
龙应台的《目送》中收录了七十多篇散文。有的是关于作者的父母,有的是作者对生活的思考……不过能引起我共鸣的,是几篇记录着她与儿子之间点点滴滴的散文——那正是我和我的母亲正在经历的呀!
曾经的作者也是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小女孩。然而当她成为母亲的那一刻,她学会了很多东西。就像我的妈妈,以前也是一个顽皮小孩。“女子本弱,为母则强”,为了我,她可以在极短的时间里变出一桌丰盛的饭菜。我想,她一定很爱我。
有时我对妈妈和我说话的态度十分不满:就像和一个三岁小儿交流一样。遇到新鲜的事分享给我时,我通常只是平静地“嗯”一声来回答她,但只靠这一个字,她是不会罢休的。她认为我太敷衍了事,可我觉着我已经过了大吵大闹的年龄,叽叽喳喳说个不停是不合适的。
所以刚读到《十七岁》时,我和作者的儿子站在同一条战线上。我不理解作者一个大人,为什么喜欢把自己的发现指给儿子,像对待孩童一样和已经成年的儿子交流。
再度,我找到了答案。在龙应台心中,她的儿子始终都是那个活泼小孩。那么我的妈妈也是这样的吧?她没有别的意思,只是没有察觉那个在她身边蹦蹦跳跳的小女孩已经比她还高,可以和她勾肩搭背了。她只是对我的变化感到失落。
此后,我对这种交流方式就不那么厌烦了。我知道,她是爱我的。
就如书上所说,随着年龄的增长,现在的我很少同父母说活了,因为他们会反复叮嘱同一件事,我感到非常无聊。
本以为只有我的家长是这样的,后来发现连知名作家龙应台都不能免俗时,有点吃惊。通过她的文字,我才明白:她并没有意识到自己重复提起某件事,这么做是出于对儿子的关心。从她身上我能发现我妈妈的影子。所以我非常清楚,妈妈的唠叨是她爱我的一种表现。
作者对孩子的爱就是从他们间的点滴琐事中流露出来的。读后一回味,我发现我的母亲也是如此。
通过《目送》,我认识到一个新的世界,那个我妈妈眼中的世界。我对于母女之间发生的一些问题,也可以从中找到回答。这也正是这本书的神奇之处吧。
《目送》读后感5
经典词句:我慢慢地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精彩段落: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公尺。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评语:《目送》是全书的首篇,目送父亲的远去,我深深的体会到了作者内心的悲伤。
读后感:构成《目送》的部分,我认为是写自己父母的那些篇章,首先体现的是一个“爱”。父母,是长辈,但是所有人都明白老人老了,就变成了孩子的道理,过了一定年龄的父母,就是像孩子,就是晚辈,就是需要儿女们照顾,在怀里浓浓的“爱”的承受者。无论是《雨儿》所说的每天跟妈妈通一次电话、一遍遍给妈妈解释自己就是她的雨(女)儿、到潮州看望妈妈就陪她睡陪她聊、女佣把妈妈带上阳明山就带妈妈去泡温泉不消停、给妈妈拍照;是《明白》里,为了让母亲放心,做了一个可笑的本子,还盖上了个章;还是《散步》里面写到的彻夜不眠之后帮妈妈穿上最暖和的衣服、围上围巾后牵着妈妈的手在犬吠声相伴的凌晨散步,这一切,都是对自己父母的浓浓的“爱”。
《目送》读后感6
我是一个爱好文学的小女生,曾经沉迷于沈石溪的动物世界,曾经徜徉于杨红樱的校园生活,也曾为了何马的《藏地密码》手不释卷,但总的来说,我涉猎的图书实在算不上广泛。有一天,我突然觉得如果要实现自己当作家的理想,应该让自己阅读的书籍内容更丰富些、种类更多一些。于是,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星期天,我决定去书店买几本文学大家的书。
经过几次筛选,我挑选出了龙应台的《目送》。选择此书的原因,一是龙应台被誉为华人最有力的一支笔,二是这本书占据了各大销售排行榜的重要位置,我想深入学习文学大家是如何形成的。
翻开这本书,扉页上一行小小的文字“献给我的父亲、母亲和兄弟们”,一股亲情就这样弥漫在空气中,让人感觉暖暖的。全书共由74篇散文组成,都是一些情感性、亲情类的文章,书中,龙应台写出对父亲的怜惜和体恤,写出与兄弟的携手同行,写出与儿子的离别之情、对朋友的牵挂……最让我记忆深刻、感触良深的就是那篇《目送》了。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看着这篇文字,我眼前就浮现出这样一些画面,爷爷送我上学校的时候,妈妈会站在阳台上,一直和我招手,直到爷爷背我的车转过拐角,她看不到为止;有时妈妈送我上学的时候,我背着书包下车,她仍然是目送我进校门,直到拐进楼梯口;晚上睡觉的时候,妈妈也总是在我额头亲一下,道声“晚安”才离开我的房间……似乎在我的生活中,每分每秒都离不开妈妈关爱的目光。我上课时,认真听讲,开一次小差耳边就会响起妈妈的叮嘱;做题时,我不畏难题,因为妈妈说过难题就是纸老虎,会者不难;跑步时,我抬头挺胸,妈妈说过女孩重要的是气质……可是,当我时时处处在妈妈的关爱中成长的时候,我却嫌妈妈唠叨,嫌她的嗓门大,嫌她管的事多,可以说我当时看《目送》有多感动,我当时就有多后悔,后悔我的少不更事,后悔我的任性妄为,后悔我对妈妈的爱远没有她对我的爱多……我要大声把对妈妈的爱说出来,更要用实际行动做出来!妈妈,我们之间不会渐行渐远,因为——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变老!
《目送》,深邃、忧伤、美丽的文字会让你体会到亲情的伟大、人性的真善美,值得静心品味!
《目送》读后感7
《目送》这本书是我读三年级时候听说的一本好书。我曾多次看见过这本书的名字,有时候它的名字就浮现在我的脑海里。终于有一天,我得到了这本书,我就把这本书津津有味地看完了。
这本书写作者龙应台的一生经历过生老病死。在她的第一篇散文中,“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写到了她自己儿子离别时的种种忧伤;还从《如果》到《散步》中写到了她对父母的一种沉重的心情;在第二篇《雨儿》中她写到患有老年痴呆症的母亲;在第三篇《十七岁》中她写到的是青春的儿子的“独立”。
当我读《目送》这本书的时,有时候眼泪就像下雨一样往下掉;有时候嘴巴笑得好不拢。读了这本书常常让我想到自己的未来会是和龙应台一样吗?我常常想到自己就是龙应台,我长大,自己的父亲去了,母亲老了。“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目送》这本书是龙应台献给她的父亲、母亲和兄弟们的。《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失败与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和烛光冷照山壁。这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
【《目送》读后感(通用7篇)】相关文章:
《目送》读后感850字03-06
《目送》名著读后感范文02-22
《目送》的学生读后感02-22
目送龙应台读后感15篇03-16
目送高中读后感800字03-09
大学目送读后感1000字03-04
目送读后感集合15篇02-27
龙应台的目送读后感800字03-14
目送好词好句12-11
目送好句摘抄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