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

时间:2024-11-21 13:45:39 文圣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精选22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精选22篇)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 1

  我拜读了于老师写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这本书,从中收获了许多。于老师在开篇第一章把学生之所以喜欢他的原因和甘草的三大特性做了比照。第一,甘草性温、味甘。于老师说,“温”是所有学生对所有老师的第一期盼。微笑是于老师的名片,我想也是“温”的最佳体现吧。甘草的第二个特性是包容。包容就是宽容、大度、有气量、不计较。

  于老师提到一句格言:“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的确,对待学生所犯的错误,一定不能带有情绪或者是戴“有色眼镜”去处理,那样对学生是不公平的。苏霍姆林斯基说,“包容”的前提是“理解”,“理解”的前提是“不要忘记自己曾经是孩子。”甘草的第三个特性是调和。作为老师,要和蔼可亲,温文而雅,但一地“温”是不行的,还必须“严”;但一味地严厉也是不行的,那会让教育变得更糟糕!于老师不愧是智慧的老师,他懂得在“温”与“严”之间把握好“度”。于老师把他的做法形象地称为“打了一巴掌,别忘了及时给揉一揉”。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作为教师,我们要让每个学生都感到“我喜欢他”。每个学生都渴望老师喜欢他。美国托德威特克尔:“不强求你喜欢每个学生,但要做出喜欢他的样子。如果你的行为并不说明你喜欢他们,那你无论多么喜欢他们都没有用。但是,如果你的行为表现出你喜欢他们,那么,无论你是否真的喜欢也无关紧要了。”做出喜欢他的样子,可以是一个动作、一个微笑、一句话、一件小事、一件小礼品。尊重是做人的原则,微笑时一张永恒的名片,掌声是有力的赞美,信任与期待也是表达对学生关爱的一种方式。是的,调整好心态,把握好尺度,推己及人,多换位思考,我们的课堂定会绽放别样的光彩。

  学生喜爱的老师不一定是最美丽的,但一定是和蔼可亲的;学生喜爱的老师不一定是孩子王,但一定有着独特的魅力。

  读了这本书,我深深被于老师“性温”、“包容”、“调和”的'品质所打动。我钦佩,我折服,钦佩于老师的智慧,折服于老师的中庸。最后引用于老师的话:“生命的长度我当不了家,但生命的宽度由我说了算。既然命运让我们做了老师,就让我们做学生最喜欢的老师,做最好的自己!因为生命与我们只有一次。”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 2

  永正老师不仅是他的学生们喜欢的老师,也是我很佩服的一个大师。今年暑期中,读他的《我的为师之道》,深深地引起了我的反思。

  于老师在文中说,他的为师之道主要有三点,首先是自强,就是不断的自我修炼,提高多方面修养。为人之师,必须有大智慧,即平时的文化积淀、道德修养,心中有对学生的爱意和尊重。二是自律,就是战胜自身消极、负面的东西。用爱心支撑起对社会、对家庭、对学生的责任感。当要“怒发冲冠”训斥学生的时候,要冷静,冷静了,事情就会处理得好些。管好自己,做个好人,才能成为好老师。三要自省。要善于在思考中增长见识、积累经验,在思考中把失误转化为收获。要写日记,写反思,使自己变得深刻完善。

  我也爱自己的学生,爱自己的'这份工作。但细细反思,但自我修炼的还差的较多。尊重学生也做得不够,偶尔也克制不住会“怒发冲冠”地责罚学生。最大问题是懒惰、消极的思想总是难以克服,反思了,想了,就是懒得怕写,怕总结。

  于老师说:“教了48年的书,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张光鉴:‘要蹲下来看学生,老师要和学生相似了,所以他成功了。苏霍姆林斯基:“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曾是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老师。

  从这些名家的话中,我深深认识到,作为一个中学教师应该有一颗童心,因为有了一颗童心对学生多一份理解,就会知道学生喜欢什么,渴望什么。其实我们现在的学生都喜欢搞活动,不想做太多的作业。所以我们的老师千万不要让作业把孩子的空间填满。于老师说过:“靠做作业成绩好的学生将来没多大出息,让学生多读书成才的才是真正的才子。

  教育的还有一个名字叫“影响”。所以我们教师在平时的生活要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于老师平时就这样要求自己。

  穿戴不敢随便,字迹不潦草。说话不敢随意,态度不敢生硬。错误不敢不认,行动不敢落后。备课不敢马虎,书报不敢不读。

  我觉得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我也要以教过我的老师为镜,按照我喜欢的,崇拜的老师塑造自己。不断反思。在教学中,我要学会不断反思,找出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有所进步。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 3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教学相长,薪火相传。是我读完于永正老师《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后最大的体会。

  于永正老师,作为一位小学语文教学的前辈,教学方法系统而不机械,给了我很多启发和参考。他对学生的理解和包容,对我而言尤为启迪。

  “教了五十多年书,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这句话,最让人印象深刻。(第四章,童心不泯,卷首)

  他在书中,提到了教育家叶圣陶老师用三颗糖,解决学生课间冲突的案例。然后又例举了若干他的教学经历,归根到底就是强调“尊重孩子的差异,理解孩子的思维”是小学教育方法的一个大前提。于老师在书中也反复强调对学生,要温和亲切。

  比如他提到,要主动和学生打招呼,时刻保持微笑。他在书中列举了几个例子,我细读后深以为然。在读本书期间,我尝试更多的时候对学生笑脸相迎,提醒自己向于老师学习,对学生更耐心。

  一个月前,我班的学生武运,在数学单元测验中考出一个较高的分数。该生理解能力相对较差,平时课后辅导询问,对当堂教学内容通常理解模糊。平时言谈举止也缺乏条例,显得不自信,突然出现一个较优的成绩,着实让我意外。详查他的试卷,不难发现,实属偶然;因为相同的知识点,表现在选择题上答案正确,而填空题缺开了天窗,显而易见选择题是“蒙”的。又或者,是否有抄袭其他同学呢?我想到于老师的书中有提到类似的案例,然后我想这或许不失为一次契机,或许应该给他一些鼓励。所有,我选择相信他,并在第二天的课堂上点名表扬他考出好成绩,老师很高兴看到他的进步。在受到表扬时,孩子显出受宠若惊的表情,眼神中闪烁着快乐和感动的光。她感受到了老师喜欢她,正如老师书中所说“每个孩子都希望老师喜欢他/她”当日的课间,武运同学表现得更为活跃,更可爱。之后的课堂上,他的表现也没有让我失望,在接下来的'单元测试中,他的成绩依然较好,而且不是“蒙”的。学生的转变是可喜的,看到学生进步我也有种小小的满足感,因为自己对教学和对学生心理的理解,也一起进步,可谓教学相长。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 4

  从教多年的我,依然会有这样的疑问:什么样的老师才会深受学生的喜欢呢?每个人的答案各有不同。有人觉得为师者应博学多才,又或幽默风趣,更要公平公正,还要和蔼可亲?于永正老师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一书中是这样说的:教师想让学生喜欢,首先要喜欢学生,只有老师喜欢学生,学生才会加倍地喜欢老师。其实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喜欢。于老师在总结为师之道时,有两点是让我记忆犹新。

  第一,他用中药中的甘草来归纳。甘草的特性是:性温、味甘。温在孔子的温、良、恭、俭、让,五大美德中居首位。温和是好人的首要标志。所谓的温即温和,而且是温中有善。这对老师尤为重要,性温让你在脾气上来的时候,可以懂得控制,学会要冷处理;还让你知道作为老师一定要与学生为善,对孩子的错误一定要原谅。光温还不行,还要懂得调和。要做到温而厉威而不猛,更要注意对学生因材施教和心理调和。于老师说到,以欣赏的眼光看别人,看到的都是优点;以挑剔的眼光看别人,看到的都是缺点。这也让我再次想到,教师的任务首先是先育人,如果一个学生都没有优秀的品质和素养,如何成人。更何谈成才?而这一点也是日常工作中,一线教师最容易失控的部分,也是需要日久去磨练的一项专业素养。

  第二,于老师谈到的关键词是:修养。这来自三个方面:一是读书同时读自己。于老师的阅读面之广是我们无比敬佩的,可以牵一发动全身。在信息时代如此发达的今天,这些传统的方法显得犹为可贵。如果我们每天抽出一点时间,翻翻书籍,闻闻书中散发出的墨香,体验不同作家笔下的风格,那是一件多么奇妙的'事情!二是以人为镜。也就是以优秀品质的伟人为榜样。每个人心中都应该有敬佩之人,我们以这些人之豪杰为镜,会让我们更加优秀。三是不断反思。这也是每位老师必须要做到的。每天记录下自己的小小教学感悟、与学生之间的趣事等等,不在于多,只在于写。

  他说,没有艺术的教育是残缺的教育,科学求真,艺术求新,艺术的表达没有最好,只用更好。身为教师,让我们与书为伴,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文化人,这样我们距离学生喜欢的教师就会更近些。

  教师亦被称为先生、园丁、春雨、孺子牛……既然我们选择了教师作为职业,那就用我们的方式去做好孩子们灵魂的工程师,用我们的爱心去温暖学生,用我们的知识去改变学生,用我们的魅力去引领学生,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 5

  最近,有幸拜读了于永正老师《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这本书。该书是对于老师从教五十多年的全面总结,是一名小学教师在教坛上辛勤耕耘数十年的心得与经验。

  怎样做才会深受学生的喜欢呢?很多教师都有自己的答案,如:博学多才、幽默风趣、公平公正……读了于老师的作品,以下几点让我感受颇丰:

  第一、让学生感到老师喜欢他

  教师需要调和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教师和家长的关系、学生和学生的关系……在这过程中,需要教师提升自己的内在修养,为此我需要多读书,“读书同时读自己”。同时加强反思,和亲朋好友甚至学生一起分享快乐、交流心得,自己也要学会去发现学生的可爱之处。以欣赏的眼光看学生,就会发现教师这份职业的.最美好之处。

  教师需要化解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用包容的心态去面对学生的错误,把握好做事的度。“打了一巴掌,别忘了及时揉一揉”和“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于老师的建议如同黑夜中的灯塔,为我指明了方向。

  学生都十分在意老师是否注意他,在意老师对他的态度,内心深处都渴望老师喜欢他,老师的喜欢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学生的喜好。但是每个班可能存在个别让人头疼的学生,让老师喜欢每一位学生,也不太现实,那怎么办呢?于老师给我们的建议是做出喜欢他的样子,那就是微笑,让微笑成为我们老师的名片。老师脸上有了微笑,学生就敢亲近老师,而不是惧怕老师。当然,于老师还给出了很多技巧和方法,比如找出学生的“闪光点”,为学生鼓掌、给学生一句相信和期待的鼓励,等等,无论对学生做什么,都要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爱。

  第二、与学生打成一片

  张光鉴说:“要蹲下来看学生,老师要和学生相似,而不能要求学生和老师相似。”于老师教了半个世纪,最终把自己教成了一个孩子。是老师,又不像老师;是上课,又不像是上课。只有拥有一颗童心,才能亲近学生,真正走进学生的心。

  在教学中与学生平等对话,缩小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感。应该时常提醒自己,少些理性,多些情趣;少些严肃,多些活泼;少些限制,多些引导;少些包办,多些自主。这一系列的努力让老师和同学们打成一片实现了师生间的平等和民主。于老师的很多经历证明老师越和学生相似,学生就越亲近老师,亲其师而信其道,师生融为一体,教育真的就是一种幸福,教育也就会真的变得简单、轻松而有效。多激励学生,对学生的教学过程,不完全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只要蹲下来看学生,牢记“没有差生,只有差异”这句话,就很容易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不同的教育方法,会让我们有想不到的收获,与学生。

  第三、把课上有意思

  课堂始终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把课上好,是每一位老师最重要的“看家本领”。有了这个“看家本领”,让学生不喜欢老师都难。每位老师都希望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虽然我们的任教科目不同,大家都知道“教无定法”,我们虽然任教学科不一样,但在教学方法上是融会贯通的,我们的课堂,也应该和于老师的课堂一样,让学生的思想得到发挥,创造性得以激发,不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就连那些平素很“笨”的学生也似乎变得聪明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以于老师为导向,争做一名温和、智慧的老师!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 6

  于老师在文中详细讲述了他作为一名人民语文教师的为师之道,包括上课之道、待生之道、激励之道等。这些宝贵的教育财富对于像我这样新教师来说无疑就像一盏盏明灯,照亮着我们从教之路的前方。而在这本书的众多理论中,最让我深受启发的应该算是于老师教育理论中的“中庸之道”了。下面我就着重谈一谈我对于于老师的“中庸之道”学习的体会及感悟。

  朱友明老师曾说过,“在中草药里,甘草是伟大的中庸之道守望者,而在课堂中,于永正老师就是学生当中那棵谙熟中庸之道的甘草。”我想朱老师之所以给予于老师这么高的评价,就是因为在几十年的教学中于老师在温和与严厉,庄重与慈祥,尊重与威仪之间把握住了合适的“度”,就像中药里的甘草那样,调和百药之毒,减少副作用,做到去其过,增其效。

  作为一名教师,对待学生过分的温和或严厉都是不合适的,一味的温和会使学生很难被教育,而一味的严厉又会使教育效果适得其反,凡是都要有一个尺度,其中尺度的拿捏往往是最难的。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于老师在文中说的那样严慈并济,“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打了一个巴掌,别忘了及时给揉一揉。”

  在教育事业上,庄重与慈祥这两个词往往是一对矛盾,千百年来,国人一直都信奉着“天地君亲师”的理念,认为老师就应该在学生面前威严庄重一些,只有这样才算是为人师表。但这样的理念无形中也疏远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在教育的效果上也会大打折扣。于老师在他的书中列举了很多课堂教学例子,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于老师的课堂轻松活泼,风趣幽默,深受学生喜欢,至于为什么那样受学生喜欢,可能很多老师都会感到疑惑。在我看来,于老师课堂教学成功的秘诀在于他在教学中能够把庄重与慈祥之间尺度拿捏的特别合适,课堂上他从能够放下老师的庄严,不以长者自居,坚持在教学中实现平等对话。他给自己约法三章,上课不背手,主动和学生打招呼,做值日等。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却使得于老师每带一个班级都能够迅速和学生打成一片,进而实现预期目标。在执教《翠鸟》和《狐狸与乌鸦》这两篇课文中,于老师按照事先的教案设计,主动与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这一举动一下子就将所有的学生的注意力都吸引住了,课堂上大家欢声笑语,而于老师就是这课堂上的“甘草”,将学生、课堂、书本知识调和在一起,推进课堂不断前进,让学生在课堂上找到快乐,在快乐中学到知识。试想,这样的课堂怎能不吸引学生,这样的老师怎能不受学生欢迎!

  圣人孔夫子的中庸之道用一句话概括它的精髓就是“因材施教和因人制宜。”道理我们可能都明白,但若想真正的在教育活动中实现这句话却是很难的。在教学中对于这一点是有亲身体会的,俗话说,“只有差异,没有差生。”然而真正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由于应试教育的阻碍,使得我们很难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曾提出,“人类智能是具有多元性的。”正因为如此,才会出现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性,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尤为明显,智力发育快的孩子可能会在短时间内领先,但这并不代表着智力发育慢的孩子就追赶不上。因此,我在带班的过程中从不会轻视任何一个孩子,无论学习成绩优良,都会平等真诚的对待他们。书中于老师对于个体差异这一问题以他本人的作业布置经验及挑担子为例深刻的进行了分析,即能挑100斤的挑100斤,能挑50斤的挑50斤,只要坚持按照自己水平挑了,都可视为合格甚至优秀。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要想真正用好“中庸之道”,就必须在了解每一名同学的基础上真正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够使得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在于老师的教育思想的引领下稳步提高。

  “中庸”即是无过无不及,它是儒家处世行事的基本理念,同时也是儒家思想的精华所在。千百年来,我们的民族正是凭借着中庸之道教育出了一代又一代英才。书中,我们不禁感叹,于老师已经将中庸之道完美的融入到了他50多年的从教生涯中。他是一面旗帜,让我在教育之路上循着于老师的脚步不断进取;他是一座丰碑,不断修正我的教学理念,使我逐渐走向成熟;他是一种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每一位鼓楼区教育工作者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 7

  暑假,我拜读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教育文集中的一册《我的为师之道》。这本书,是于老师的“封笔之作”,是他从教5一0多年的全面总结,是一名小学教师在教坛上辛苦耕耘数一0年的心得与经验。在没读这书之前,我感觉像这类教育著作的书,理论性都很强,内容晦涩、费解,是很难读的,但是读了以后感觉其实不像我之前想象的那样。这本书,语言平实,事例鲜活,读这本书就像读故事和小说一样,引人入胜,很多地方能让我们产生共鸣,不免啧啧称赞,佩服于老师对教育的热爱和全身心的投入,赞叹于老师教育艺术的高超。

  2一0年前,初为人师,我的心底就有一个欲望:做一名让学生喜欢的老师!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让学生喜欢是教育的第一步。教师想让学生喜欢,首先要喜欢学生。“喜欢”是相互的。老师喜欢学生,学生会加倍地喜欢老师。每一个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喜欢,但要老师喜欢每位学生,确切很难,可是,若像美国教育家拖德威特克尔说的“做出喜欢他的模样”则比较容易。于老师在书里道出了让学生喜欢你的5个秘诀:

  秘诀1:老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你喜欢他。其实,每一个学生,不论是高年级还是低年级,不论是男生还是女生,都一0分在乎老师是不是注意他。如果你的行动其实不说明你喜欢他们,那你不管多么喜欢他们都没有用。但是,如果你的行动表现出你喜欢他们,那末,不管你是不是真的喜欢也无关紧要了。其实,做出喜欢学生的模样很简单,可以是一个动作,一个微笑,一句话,一件小事,一件小礼物……总之,一定是“行动”。

  秘诀2:老师要有点孩子气,童心不泯。张光鉴曾说:“要蹲下来看学生,老师要和学生类似,而不能要求学生和老师类似。”具有一颗童心,对学生就多了一份理解,就会知道,学生喜欢甚么,渴望甚么。班里曾有两个男生在我的教鞭上涂满了粉笔,想看我拿起教鞭时两手“雪白”的模样,结果我真的中招了!我马上伸出手掌在他俩脸上一按,结果这两个人都成了发面馒头一样,那场面别提有多欢乐了!从那以后,孩子们明显和我亲近了许多。具有一颗童心,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

  秘诀3:身为教师,要身正。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善于效仿是小学生的基本特点。老师就是一本教科书,一旦出现在学生眼前,学生们的.眼光就像雷达似的,无时无刻不在追随着老师,其实不由自主地模仿老师的行动。不管是仪表、书写,还是朗诵,老师都要在学生眼前做好榜样,由于教师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他们。让学生看到我对待每节课、对待每次作业批改都一丝不苟,使他们明白工作就应当爱岗敬业;在上课进程中,我尽可能旁征博引,当堂背诵经典诗文语录、讲历史故事等,使孩子看到我的知识积累,给予他们用心打基础、适当作拓展的启发;温习进程中,示范画思维导图,教会并指点他们培养梳理知识的好习惯。

  秘诀4:要学会正确鼓励学生。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鼓励、唤醒和鼓舞。只要蹲下来看学生,牢记”没有差生,只有差异”这句话,就很容易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不同的教育方法,会让我们有想不到的收获。鼓励要动情,轻描淡写、面无表情的鼓励与肯定,学生会不以为然,乃至不领情。学生在各个方面有了突出的表现,教师都可以视为可庆贺的大事,不但慎重表扬,还要通知家长,把鼓励的作用发挥到最大;表扬、鼓励要及时,事情过去久了,再去赞美就失去意义了;鼓励要当众。当众表扬,既有对个人的鼓励作用,又有对全班的榜样、鼓动、引领效果;鼓励要针对。所谓“针对”,就是说鼓励要有的放矢,一是针对学生的特长加以“放大”,2是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放大”他的闪光点,使其日渐增长。要用放大镜看孩子的优点,特别是落后生。孩子的兴趣是在鼓励中产生的,是在不断获得进步中巩固的。鼓励是伟大的教育宝贝。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对学生的鼓励。

  秘诀5:要把课上得成心思。不管时期如何变迁,课堂始终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把课上好,是我们最重要的“看家本领”,有了这个“看家本领”,想让学生不喜欢老师都难。于老师认为,老师要把课上得轻松一些,让学生有愉悦感,这样学习效力才能高。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但其实不意味着上课时总是保持着一副老学究式精深莫测的严肃表情,可以多和学生进行课堂互动,用一种具有亲和力的表现方式吸引学生,把说、练寓于活动当中。语文课堂也要多放手,敢放手,把课堂和学习还给学生。除传统的讲授法,还可以依照教学内容的不同采取新的方式,比如将游戏比赛加入课堂。游戏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智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消除大脑疲劳,使教学到达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爱好的老师不一定是最美丽的,但一定是和蔼可亲的;学生爱好的老师不一定是孩子王,但一定是有着独特的魅力。我敬佩,我折服,敬佩于老师的智慧,折服于老师的中庸。生命的长度我当不了家,但生命的宽度由我说了算。既然命运让我们做了教师,就让我们做学生喜欢的老师。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 8

  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赏识、激励、唤醒和鼓舞。心理学家研究认为,一个人在没有受到激励的情况下,他的能力只能发挥到20%-30%,如果受到正确而充分的激励,能力就有可能发挥到80%-90%,甚至更多。由此可见,赏识、 激励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该有多大的作用。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充分认识到赏识、激励教育的重要性,都应掌握更多的赏识、激励教育的方式方法,让孩子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快乐而茁壮地成长。

  1、通过赏识教育可以培养小学生的自信心。

  于老师在书中写到:只要蹲下来看学生,只要牢记“没有差生,只有差异”这句话,就很容易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教师不仅要抓住孩子的闪光点,因材施教,还要适时地进行赏识教育,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使他们的心田里有阳光,也有雨露,健康茁壮地成长。

  得到赏识激励是所有儿童的正常的心理需求,而且实践也证明:获得激励作用最大的学生往往是受到赏识激励最多的学生。对那些天赋较好,能力较强,自觉性较高的优秀学生,应该提出更高的希望和要求。在激励其上进的同时,也应密切关注其身上表现出来的缺点,使他们克服缺点,更上一层楼。

  对一些后进生,不能只看到他们的缺点,应善于指出其优点和良好品质的`萌芽,用放大镜来寻找他们身上的优点,肯定他们的优点。寄予满腔的希望,让其看到自己的长处,还给他们自尊,唤醒他们的上进心,激发他们的自信心,改善他们生活的舆论环境,让其感受到自身的价值,而重新树立信心,扬起希望的风帆。

  21世纪需要充满自信又有能力的人。一个自卑、性格懦弱的孩子,难以适应未来社会。而承认差异,尊重孩子,相信孩子,鼓励孩子,无疑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减少自卑心理。

  因此,要点燃学生心中的希望之火,扶植他们的自信之树,就必须重视“激励”的教育功能,使鼓励和激励的话经常化,使孩子们不断得到进步。

  2、通过赏识教育可以培养小学生的独立性。

  赏识教育是尊重差异、不怕失败的教育,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在生活的海洋中得到磨练,在一千零一次的失败中鼓励孩子顽强地站起来,一次又一次地去自己尝试。这无形中发展了学生的独立性。而有的家长和老师总觉得孩子小,经不起摔打,不让孩子参加艰苦的活动,或是横加阻拦,动不动就说:“你不行”、“你还小,干不了”,事事包办代替,养成孩子胆小怕事,缺乏独立性和应变能力。所以家长和老师应鼓励孩子自己去做,就像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一样,即使说错了摔倒了,也要鼓励他继续下去,绝不会认为孩子不行或太笨,而总是鼓励他从失败中站起来,独立地去完成每一件事情。

  总之,为了孩子们能够良好的成长,我们一定要在教学活动中正确运用激励,使其成为发展的源动力,促使孩子不断进步。我们只有做教育的有心人,才能让孩子在自信中健康成长!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 9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陶行知先生的一句名言,意即身正才能师为人范。读了于永正老师的《我的为师之道》,我得到了很多启发。

  身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在道德规范上要做到言传身教。国家倡导的核心价值观我们要做到以身作则,做道德规范的倡导者,践行者,和学生的引导者。身为教师的我们还要做到“严以律己”,抵制一切不良诱惑,并且勇于指出不道德行为,在道德规范遵守上为学生树立起一个榜样。自觉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培育同学们正确的道德规范常识。例如,结合中国古代传统道德故事和中国现代道德模范代表,生动形象的讲解道德在生活和成长中的作用,启发学生学习理解并且规范自我成长。人民群众的道德素养质的提高有时就发端于幼儿园、小学生的课堂上,只有卓有成效的道德培育,社会的文明素养才能突飞猛进。

  于老师在书中写到:“没有差生,只有差异”。这说明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在教学上要做到因材施教,消除了差异便没有了差生。其诀窍就是要善于发掘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并且对学生的闪光点给予适当的肯定,让每个学生在我们的肯定中树立学习的信心,充分地发挥自己的长处,和其他同学一样沐浴在教育的光辉下。对于那些表现较为突出的学生,教师应提出适可的目标要求,并努力帮助他们克服身上的自满意识,鼓励做更好的自己。特别是对于那些学习困难的孩子,我们不能够抓住他们的缺点不放,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做出正确的引导,提升他们的自信心,维护他们的自尊心。另外,利用集体的力量,开展围绕学习任务完成的组别评比活动,让同学互帮互助,优等生帮助学困生,逐步提高整个班级的教学质量。对于学困生来说,有时候教师偶尔的一次个别辅导也能起到点石成金的作用。

  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还需要有奉献精神。有人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形容教师的无私奉献精神。和其他岗位一样,教师也要热爱自己的职业,时刻对教育存有敬畏之心,深刻理解教育事业在国家发展中的`历史担当。树立坚定的理想,甘愿投身于繁重而又平凡的教育事业中,才能够在教育教学中实现自我价值。

  同时需要不断学习,摒弃过往教育教学中陈旧落后的认识和方法,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迎接新的一天、打造新的课堂,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手段、方法去教育学生,尽力开发每个学生身上的潜力,充盈每个孩子的生命素养。

  于老师说:“我从不认为自己是只教语文的,我是教师,要着眼学生发展的方方面面。”教师虽是一份职业,当更多的却是一份担当。教师是在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学生,是给予学生终身成长的勇气和力量,是“少年强则国强”最有力的注解。教师是用自己心中的“文”,去“化”孩子们的生命,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在教授孩子们丰富的学科知识的同时,更应该开展适合孩子的综合实践活动,甚或围绕成长的玩的活动,引领学生过一种既有意思又有意义的幸福童年生活。

  通过阅读本书,我知道于老已将学识、才华融入对教育的执着,并成为一种生命自觉和自然。他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学习他的文化品格、学识修养,学习他对教育的态度、对语文的情感,他对学生的谆谆善诱可作为一种将来学生工作的“范式”,并时时警醒我日常的教学形态。我在教育之路上将不断修正我的教学理念,使我逐渐走向专业成熟,使得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在于老师的教育思想的引领下稳步提高。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 10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人师表”是教师最崇高的荣誉,也是教师的神圣天职。“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是教师工作的指南针,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除掌握深厚的知识外,还应该具备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为学生指明生命的方向,赋予学生生命以意义和价值,这是为师之道,更是为师之德。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始终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学生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学生,教育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影响。教育就是开启智慧、健全人格,要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进而达到独立行动成为一个心灵博大、精神坚强的人。简言之,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像人一样生活,像人一样活得美好。通过对《为师之道》这本书的阅读、学习,使我受益不浅,从中我感受到了许多新的东西。

  首先,教师在师德方面要做到为人师表。社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人民的文明程度,都有赖于道德规范。教师应该是体现社会道德规范的表率,是培养学生道德的指导者。因此,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抵制一切不良行为,全心全意的.为学生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跟不道德的行为做不疲倦的斗争。教师应该用良好的公共道德和职业道德的动人事例,并结合理论,去启发诱导学生理解和实践,同时,从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体现出教师的高尚情操,做学生的模范,为人师表。

  其次,教师要奉献全部光和热。教师要不断学习,剔除以往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中陈旧的落后的东西,采取现代化的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去教育和引导学生。教师必须勤学不辍,不断充实自己。知识贫乏是不称职的教师,对教育事业不忠诚是失职的教师。教师要大力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让每个学生身上的才华都放射出灿烂的光彩,让每个学生身上蕴藏的智慧火花,都炽烈的燃烧起来。

  最后,教师要有自制力。自制力是意志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教师来说,具有自制力,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行为能够约束自己的动作、语言,抑制无意的激情和冲动,这既是职业修养中不可缺少的的心理品质,也是教育技巧高低的尺度。冷静是智慧的源泉,急躁是无能的表现。教师在盛怒时,要学会忍耐,压抑脾气,心平气和的跟学生对话。

  面对新形势,教师要在教学改革中,不断地“修炼”教育思想,教学艺术,使自己的思想素质,能力素质,文化素质得到锻炼提高。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 11

  今年是我成为教师的第十年。十年间,我褪去了初为人师的青涩和稚嫩,收获了作为教师的欣喜和幸福。我自认为,为了学生和教学我付出了热情、努力和心血。可是,仅仅只有热情和努力就能够成为一个学生喜欢的好老师吗?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应该是什么样的?怎么才能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呢?带着这些思考,我走进了于永正老师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好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这本书。读着读着心中的疑问渐渐明朗,学生喜欢的老师的样子也渐渐清晰。

  做善待学生的老师

  “善待学生”就要尊重、理解、包容学生。一个学生在作文中这样评价于老师的笑,“于老师的笑是最温和,也是最有效的批评”。学生在语文课上画画、在课后闹矛盾,于老师并不像其他老师那样批评学生,而是一笑化之,用最温和的语言化解学生的尴尬,既没有严厉的批评,也没有让学生颜面尽失。面对生气,于老师是总是“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以包容的心智慧地处理问题。这份包容不仅是一种推己及人的理解,更是为师者的一种涵养,一种情怀。于老师能赢得学生的喜欢、信赖和尊重,还在于他的“真诚恻怛”。时刻以“真诚恻怛”要求自己,这不仅仅是一种素养,更是一种修为。这种对学生怀有的恻隐之心,既让学生不与老师形成对立面,同时也对老师更加敬佩。于老师不仅在教我们为师之道,还在教我们为人之道。于老师大发雷霆时说的愤怒的话不会超过三句,往往第三句还没开口,就会被“恻怛”制止住了。想想自己,在盛怒之下愤怒的话何止三句,哪句不是直插人心窝的狠话、气话,与于老师相比真是惭愧啊。今后一定要改!

  “善待学生”就是要心里装着每一位学生。于老师的眼里、心里装着每一位学生。对于优秀学生,于老师采用激励的方法,在让学生获得学习动力的同时,还通过“近比”“远比”让优秀学生找到自身的不足,对自己有个清醒的认识。当然于老师针对学生的不足,总能给与学生真诚的期待,让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点。当学生抓着别人的缺点不放时,于老师又会引导学生肯定别人的优点。当学生落选时,于老师爱的天平在一段时间内会倾斜到这些学生身上。于老师还鼓励学生找到自己的“可及”之处,做最好的自己。是啊,教育不应该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学生,要悦纳学生的不同,教育的魅力恰恰就在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弱点”,引导、鼓励他努力由“不及”到“及”。一个老师的心中可以装着所有学生,并能用不同的方式关爱每一位学生、善待每一位学生,这种情怀、这种境界怎能不令人敬佩!

  做有智慧的老师

  “让每个学生都感到老师喜欢他”这是一种智慧。每个学生都很在意老师对他的态度,内心深处也都渴望老师喜欢他。对于不喜欢的学生我们该怎样做呢?于老师说即便对不喜欢的学生,也要做出喜欢他的样子,让每个学生都感到老师的喜欢,教育会进入一种别样的境界。说实话,要让老师喜欢每一个学生,这有些不现实。对于有些学生,我们可以不喜欢,但是不能不尊重。不喜欢并不等于不尊重。“做出喜欢学生的样子”,是啊,即便我们内心里的.确不喜欢他,我们做出喜欢他的样子来,这会让他多么开心,这会给他带去多大的精神鼓舞。“做出喜欢学生的样子”,这不是欺骗,恰恰是老师的智慧所在。记得在我上二年级的时候,教我数学的孙老师是我姑姑的好朋友,那时的我乖巧、伶俐,本想着姑姑的好朋友一定会喜欢我的,事实却恰恰相反,每次在班里我都会莫名其妙地受到批评,如:作业本的名字写的太小了,戴的头花太时髦了,就连姑姑在我额头上点个红点也能让孙老师罚我站讲台……那时的我不敢跟家人说,总觉得是自己犯错了,要不老师怎么会批评呢。我明显的感觉到老师的不喜欢,可令我不解的是,孙老师每次去奶奶家找姑姑时怎么就不挑我的错误呢?老师的不喜欢,让我对数学课也很排斥,成绩自然也越来越差,有次竟然只考了20分。只到现在我的数学依然不好,这或许就是那时所留下的阴影吧。一个老师对学生的态度太重要了,教育一定要以尊重打底,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喜欢,学生就会加倍地喜欢老师。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育效果也会大大提升。

  “走下讲台,走进学生”这是一种智慧。庄重盛严,凛然可畏,仿佛就是教师永恒的形象,教师端居圣坛之上,学生匍匐在讲台之下,这样的教育没有了民主、平等,失去了亲近、自由,缺少了和谐、欢愉。老师应该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去,倾听学生的心声,体会学生的所思所想,把自己置身于和学生平等的地位。于老师引领我们:走进学生,就是要主动和学生打招呼,课间尽可能和学生一起玩,和学生一起演课本剧;走进学生,就是和学生一起做值日、给学生讲故事和笑话,尽量到学生家里走走;走进学生,就是公开承认错误,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这是于老师给自己规定“约法三章”,这份规定无不彰显着一位老师的智慧和对学生的尊重。于老师窥到了教育的纯真,用自己对课堂的坚守力求让课堂变得情趣、活泼、自主。你看,《翠鸟》这一课中他变身为世界绿色和平组织的一员,《狐狸和乌鸦》一课中他又成了狡猾的狐狸,《草》一课他又化身为妈妈、哥哥、奶奶……课堂上的于老师是多变的、智慧的,这都源于他对课堂的尊重,对学生的尊重,这是一种大智慧。

  做用情、用心的老师

  从“童心不泯”中体会到于老师的用情、用心。于老师说,他教了五十多年的书,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和孩子一样,有什么不好?童心不泯,让他始终保留孩子般的好奇心,引领学生发现、体会生活、大自然中的美;童心不泯,让他更加理解体谅学生,把“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牢记心间;童心不泯,让他想学生之所想,做学生之想做,带领学生钓鱼钓虾、认识苹果、峄山探幽、游皇藏峪……于老师之所以不遗余力、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是因为他不曾忘记自己曾经也是孩子。于老师用情、用心给学生留下了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情!

  从“无言之教”中体会到于老师的用情、用心。“身教重于言传”,这是人们的共识。大德无形,大教无痕。于老师用情、用心地书写着这本“无字之书”,于无形中无痕中影响着学生。这本无字书中有“较真”的练字:不琢磨透每个字的间架结构,看准每笔的起笔、落笔,不把每个字练好,于老师是不会善罢甘休的。这本无字书中有绘声绘色地朗读:朗读不读得“其言皆出吾口”、“其意皆出吾心”,也不会善罢甘休。这本无字书中有别有用心的“下水文”:于老师要求学生写的作为,他几乎都先“下水”,这样走进课堂才有底气。于老师说如果没写“下水文”,感觉就是一种“失职”。这是何等的严谨。这本无字之书中还有坦诚。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老师同样也会犯错误,可是犯错误后,你是逃避、不直接面对,还是真诚地向学生认错、道歉?于老师选择真诚地认错、道歉,并把错误变成了教育资源。学生从于老师的身上不仅仅学到的是本领,还学到了于老师可贵的品格。于老师的这本“无字之书”一定深深地镌刻在学生的心中,并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从这本“无字之书”中,我也找到了以后努力的方向——行无言之教。

  从“激励唤醒”中体会到于老师的用情、用心。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懂得激励的巨大作用。爱,是赏识、激励的前提。但是激励也大有讲究,于老师归纳出五条“原则”,既:针对性原则、实质性原则、引领性原则、及时与重复性原则、鼓动性原则。只有了掌握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励才能做到有“针对性”。尊重学生、欣赏学生,激励才能做到“实指性”。激励着眼于教育,激励才有“引领性”。表扬、赞美、真诚、动情,激励才能做到有“鼓动性”。除了五条激励“原则”,于老师的激励手段更是灵活多样:“语言激励”、给家长写纸条、巧立各种名目发奖状和奖品(奖品是书)等。只有把学生放在心中,处处为学生着想,心中有大爱的老师,才能用情、用心的表达爱的激励。因为爱,爱课堂、爱学生,所以更加用情、用心。

  做把课上得有意思的老师

  课堂是老师的主阵地,把课上好是老师的“看家本领”,只有把课上好才会赢得学生的爱戴。什么样的课才是学生所说的好课呢?于老师给出的答案是:“有意思”。这个标准是于老师毕生的追求,从他的课上,我们能感受到这份坚守。是啊,课上的有意思,学生才会学的有意思。这样的课堂想想都觉得是一种享受。有意思的课应该是什么样的?怎样把课上得有意思呢?于老师用了很多的课例给我们做了详细的注解。

  有意思的课能让学生学出“恍然大悟”来。阅读教学,我们大多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但课文中的有些东西学生能够感悟出来,有些东西是很难感悟出来的。这就需要老师的引导、点拨和讲解。怎么引导,怎么点拨,怎么讲解,可不是个容易的事情。这不仅需要老师准确地把握教材,还需要老师的引导、点拨技巧,既不能一味的“放”,也不能一味的“讲”。我们来看看于老师是怎样把课讲得“恍然大悟”的。在教《在仙台》这篇课文时,于老师抓住一个往往被大家忽略的“星期六”一词,引导、点拨学生体会藤野先生利用周末休息时间为鲁迅批改讲义的认真和负责。这种点拨、引导让学生有种“拨云见雾”的感觉,人物形象更加具体可感,学生的感悟也更加深刻。《林冲帮打洪教头》一课,于老师引领学生概括出林冲的为人、人品——“让”,又分别从“躬身施礼”、“不敢不敢”“只好、请教了”“扫”等词语中凝练出“礼让、忍让、谦让、宽让”等品质。这时林冲的形象就在学生的心中逐渐变得具体可感,对人物的理解也更加具体。把课教出“恍然大悟”,这样的课不仅多了些内涵和味道,还多了些活泼和情趣。这样的课让学生走进语文、爱上语文,并对语文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

  有意思的课是让学生学得轻松的课。这里的“轻松”并不等于简单。学得轻松是指: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身心状态是愉悦的。要把课上得轻松,课下就要多下功夫。于老师在备课时把课文钻的很深,想的很多,充分考虑学生的“解读先结构”,既从学生的实际年龄、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出发,把课上得轻松、有情趣。如《狐狸和乌鸦》一课的寓意是不能听奉承话。这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相当的难度,即便“心里有”,也难以表达出来。于老师就采取“续说故事”的办法,让学生去体悟。这样的教没有“说教”之嫌,更没有“灌输”之嫌。再来看看于老师如果指导学生感悟“母爱是什么?”史铁生写的《秋天的怀念》感人至深,主旨是怀念母亲、赞美母亲。于老师通过对课文的研读,读出“母爱是一堆细节”:“躲”“挡”“笑”。学生从这些细节里读出了母爱就是理解,母爱就是呵护,母爱就宽容。这一个个生动的细节,概括了母亲伟大、无私的品格。试问这样的语文课怎能不让学生喜欢,这样有意思的老师怎能不让学生喜欢?这样的课给学生留下的仅仅是难忘的记忆吗?不,语文能力、语文习惯已悄然根植于学生的内心,并成为印记对他们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读到这,我不仅对于老师的解读文本的功底佩服之极,为什么我就抓不住这些词语,就想不到这样的点拨方法?这跟于老师对教材的准确把握以及对学生的了解是分不开的。这也是我今后要努力的方向。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这是于老师一辈子都在研究的课题,他也用自己对课堂、对学生的尊重,赢得了学生的喜欢和爱戴。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总是感叹:做于老师的学生可真幸福啊!我要努力让我的学生也为能做我的学生而感到幸福!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 12

  在这个暑假,我静心阅读了于永正老师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这本书。在这本书中,我感受到了于老师对于教育事业的热爱。于老师对教育教学的感悟,对同行教师亲切中肯的建议,对学生的尊重、了解与爱,令人赞叹。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学生喜欢的老师呢?下面是我通过阅读这本书所获得的一些感悟。

  一、善做“甘草”

  至圣先师孔子有五大美德,叫作“温、良、恭、俭、让”。温文尔雅,和蔼可亲居五大美德之首。“温”是所有学生对老师的第一期盼。像甘草一样对学生温和宽厚,真心地爱学生。为师者对学生要温和、亲切,但一味地“温”是不行的,还必须“严”,一味严厉也是不行的,一定要做到严而有爱,严而有方。在二者之间把握一个“度”,这就是调和。

  二、让每个学生都感到你喜欢他

  每个学生都很在意老师对他的态度,内心深处都渴望老师喜欢他。但是,要老师喜欢每位学生,很难;尤其是那些上课插科打诨,作业拖拉磨蹭,下课放飞自我,上蹿下跳的学生,有时真是恨得牙痒痒,真是很难喜欢他。但这样的孩子往往是最缺关心和爱的,我们需要调整情绪,平和心情,引领他走上学习的正轨。

  班里总会有我们不喜欢的学生,但我们要尊重他,不能冷落他,漠视他。

  就像美国教育家托德·威特克尔说的,“做出喜欢他的样子”。做出喜欢学生的样子,很简单,在他沮丧时拍拍他的小肩膀鼓励他,在他成功时为他竖起大拇指,在他写字时轻轻扶正他的小脑袋……就是这么一堆近乎琐碎的“喜欢学生的行为”,赢得了学生的尊重和喜爱。

  三、童心不泯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于老师把童心不泯总结为几点:一是始终保留孩子般的好奇心;二是“孩子气”;三是理解和体谅学生;四是想学生之所想,做学生之想做。正是这不泯的童心,于老师才能一直和学生想在一块、乐在一块。在于老师的课堂上,他带孩子表演小品,让孩子们爆笑,让学生感觉他就是一位知心朋友。课后游戏,他也要求自己站到学生中间,同孩子们一起玩耍;大扫除任务,他也主动去班长那里领任务,和学生们一起打扫卫生,俨然是一个孩子,让孩子特别愿意亲近他。

  四、行无言之教

  “无言之教”指的是“身教”。“身教重于言教”,因为孩子们的年龄特点,更易于接受形象的“身教”。老师一旦出现在学生面前,他们的.目光就像雷达似的,无时无刻不在追随着老师,并不由自主,潜移默化地模仿老师的行为。老师就是一本教科书,一本学生天天看的“无字之书”。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要先做到。

  比如知错就改。我犯错的时候,大大方方承认,比如板书时写错字的时候,想炫技背诵,想不出第一句的时候,判错试卷的时候,他们带七分兴奋两分得意还带着一丝嘲笑地指出我的错误,我马上改正并向他们表达感谢。知错能改,是勇敢的人,他们再犯错了也不再遮掩。

  五、学会正确激励学生

  “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如果说教育的第一个名字叫“影响”,它的第二个名字便叫“激励”。激励的作用巨大,它的确是教育的伟大法宝。但是,激励是大有讲究的。激励要动情、激励要及时、激励要当众、激励要重复。

  还记得班里有扇窗户怎么也关不上了,我刚要联系学校的维修师傅,李念过去一下子就关上了,动作利落以至于我们呆了一秒,然后是全班鼓掌。我跟他说“李念,这是你最帅的样子。”

  我们班有个男孩子,写的字总是漫不经心,有一次突然写好了,竟然是出现在别人的作业本上,替别人写作业真是动力十足啊!我还是表扬了他字写的好,并给了他一张漂亮书写纸,让他再写。

  阅读这本书,犹如拥抱一缕温暖的春风沁人心田,文字之间都是于职业、于学生、于同行的爱。于永正老师的教育智慧就是在他的爱与行中总结出来的。读着于老师的文字,感悟着他的心灵,反思着自己的教学行为,让我的心灵又一次得到洗涤。他的育人之道深深地吸引着我,感染着我,启发着我……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 13

  “亲其师信其道”,有人格魅力的老师,孩子们都喜欢。做到让学生喜欢,这是我们每一个老师所追求的目标,我深以为然。对于小学生来说,尤其如此。近读于永正先生的封笔之作《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这本书,我被于老师的为师之道深深震撼。

  于老师说:不要忘记自己曾经是孩子。是啊,我们成年人已然习惯了按照成人思维逻辑去考虑问题,常常忽略孩子的想法,甚至常常不能理解他们的做法。我想这正是我们与孩子之间的距离所在。如果我们能够正确看待孩子的阶段性特点,对学生多一份尊重、理解和宽容,这样不仅可以拉近我们师生关系,还对孩子的学业有很大的帮助,对我们自身来说,也会大大提升我们的教师职业魅力和自信心。

  尽管每个学生喜欢一个老师的原因都不一样,比如有的学生喜欢老师的幽默,有的学生喜欢老师漂亮美观的板书,有的学生甚至只因为你对他说了一句:“做得好,继续加油!”而默默努力。但在我反复研读于老师的作品以及结合自己的实践之后认识到,孩子们喜欢的应该是对学生真诚、坦荡,能得到学生真心与信赖的老师。学生往往会因为喜欢一个老师,而开始喜欢这个老师所教授的科目,并且会努力把它学好。那么如何赢得学生的心呢,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努力地探索着,我认为要想成为一个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的老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01、甘愿做“甘草”

  甘草只是个比喻,甘草的特性一是:性温、味甘。所谓的温即温厚,而且是温中有善。常言说:只要你微笑的对待别人,那么别人一定会回以微笑。为师之道也可适用,无论在课堂还是在生活中,学生都需要老师的微笑。在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答对了,老师的微笑能让他有满足感;回答错了,老师的微笑能鼓励他,让他有信心。学生取得的哪怕是一丁点的进步,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和赞赏。这时,微笑是最美好的语言,也是对学生的及时奖赏。在生活中,老师的微笑可使学生倍感亲近,有一种被重视和关心的.感觉。

  02、用行动推行动

  学习是作为主体的学生亲力亲为的事情,学习的责任在于学生,教师的责任在于引起学习、维持学习与促进学习,教师每天要自省三问:今天引起了谁的学习、维持了谁的学习与促进了谁的学习。不同学生擅长不同的学习方法,不同的学习目标需要相匹配的教学方式,说中学、做中学、教中学、悟中学是主动学习的主要方式,教学质量取决于教师预设的专业方案及围绕此方案与学生互动。教师要基于教—学—评的一致性进行课堂观察,不会评价的教师一定教不好,每一位教师都要成为课堂的质量检测员。

  03、有趣的灵魂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王老师呼吁: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遇到蘑菇蹲成蘑菇,遇到白杨站成白杨。于永正老师号召:做一个孩子喜欢的老师,童心不泯,把课上得有意思一些,做那个不像老师的老师。我们喜欢了孩子,孩子喜欢了我们,我们待教育如初见,教育中我们不再困惑;我们不困惑了,孩子越发喜欢我们,我们越发喜欢孩子,教育待我们如初见,我们把教育做成了事业!如此,我们和孩子共同缔造了一个教育的伊甸园。

  “春雨润物细无声”,只要我们用心对待学生,相信得到的将是学生的满心喜爱。于老师用一个个经典的教学实例,传递着他从教五十多年来一直在践行的为师之道,也使我受益匪浅。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 14

  首先特别感谢我的师傅,感谢我师傅的赠送和鼓励,让我有机会细细拜读了于老师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这本书,从中收获颇丰,正如师傅所鼓励的“悦读越精彩”。

  于永正老师曾经说过一句话:教了48年的书,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作为教师,应该按照自己喜欢的老师来塑造自己!始终不要忘记自己曾经是一个孩子!最令我最敬佩的是他始终向学生交出这样的名片:微笑,下面是尊重、理解、宽容;反面是负责,下面是严格、顶真、耐心。我想,让于老师永葆青春的`奥秘或许就在于他时刻记得自己曾经是孩子,保有一颗永不褪色的童心和学无止境的恒心吧!

  我们教师要温和、包容、调和。

  于老师在开篇第一章把学生之所以喜欢他的原因和甘草的三大特性做了比照。首先是性温。“性温”就是遇到问题,能“后退一步”,摆正心态。“温”是孔子的“温、良、恭、俭、让”五大美德之首。“温”是所有学生对所有老师的第一期盼。微笑是于老师的名片,我想正是“温”的体现吧。其次是包容。以欣赏的眼光看周围,看别人,看到的就只是优点,会觉得到处春光明媚;以挑剔的眼光看周围、看别人,看到的都是缺点,就什么有点也看不到了,会感觉周围的世界一片混沌,一片黑暗,感觉自己的身边无良人、无美景。生活处处留心皆学问,镜子无处不在。于老师能让“迟到”的学生破涕为笑,化“窘迫”为“轻松”。这样的宽容,完全出于理解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 15

  一次语文教研会中,在吴xx主任的推荐下,我深深地被这位幽默风趣的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吸引了。于是,我开始搜集他的著作来读,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这本书。

  “行文简浅显,做事诚平恒”,于老师的文章不是晦涩难懂的理论,都是一些经验之谈,能产生共鸣,很值得我们青年教师学习。书中都是他和学生之间有趣的故事,读起来往往让人笑得前仰后合,所以一不小心我就会读得忘了时间。

  上学的时候,我经常会因为喜欢一个老师而喜欢他的这门课。所以,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想要上好课,必须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

  要让学生喜欢,首先得让学生感受到你喜欢他。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鼓励,不要小看一个孩子,你喜不喜欢他,他一下就能感受到。每个班级难免有调皮的学生,但是,如果老师都“不喜欢”他,其他学生更不会喜欢他、尊重他,这个学生很可能就会在班级受到孤立和歧视,变得越来越差。我们应该发自内心尊重他,即使表现出一些喜欢他的.行为,慢慢地你就会发现他身上也有很多闪光点,再多加鼓励,在老师的带领下别的孩子也会开始尊重他、爱护他。

  用善意和童趣来感染学生。于老师的课堂和他的行文一样,充满幽默感。他在课堂中惟妙惟肖地扮演“女儿”和“小猴子”;他用学生的姓名“起外号”;他将汉字编成小故事。风趣的语言常常引得哄堂大笑,这样的课堂谁不喜欢?他的“笑”没有嘲讽的意味,都是充满善意的。他能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学生犯的错,课堂上从来没有打压学生,而是用积极性的语言、巧妙的幽默来评价学生,学生不仅乐于接受,而且记忆深刻。

  当然,让学生喜欢,靠的不仅是“花里胡哨”的东西,更是一个老师的真本事——把课上好。

  在我的眼里,一节课好课的标准就是能吸引人,就是“这节课真有意思”。于老师说,一个老师人好,也可能受到学生的喜欢,但这种喜欢一定是暂时的。学生和老师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他对你的喜欢一定是基于你的课上的好不好。一节有意思的课,一要准确的把握教材,重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感悟;二要重朗读,朗读要读出语气、读出节奏、读出情感,课文朗读好了,学生才会有悟性和灵性;三是课堂轻松活泼,备好一节课不轻松,要让学生学得轻松才是本领,不能以教师的角度去提问一个学生,设计的问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状况才能被接受,这就是教育中的深入浅出。

  作为一个小学教师,我从于老师的执教片段中学到了很多好方法。“游戏化”的课堂更适合小学生,例如,小学低段的课文中有很多童话故事,多利用表演的形式,不仅可以训练朗读,还能加深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口语交际与生活息息相关,可以作为一场情景剧,师生参与其中,寓教于乐;词语和生字教学,往往是比较枯燥的环节,而于老师利用游戏,引导学生将一个个词语活灵活现地演示出来,还顺势讲了词语的运用范围,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就学会了;在作文教学中,他从有趣的题目入手,引导学生以活泼的笔调行文,自己先行“下水”写文章,这些都对我深有启发。

  “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一节有意思的课离不开幽默,幽默能营造轻松的氛围,能让学生思维开阔,这种幽默基于丰富的理论知识、灵活创新的思维、浓浓的善意、开朗的性格,这种幽默还来源于老师对教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如果课堂环节一成不变,一开口就让学生猜到了结局,这样的课学生一定不会认真听。有趣的课堂同样是在考验老师的智慧,在课堂中求新求变,但万变不离其宗,在课堂上不妨试试去掉一些条条框框、教师包办,多一些耐心引导、激励和启发,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 16

  于永正老师的这本《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相信很多老师都曾阅读过。这本教育专著是我读得最轻松、最舒服的一本。这源自于老师生动的语言、贴近教育实际的事例,还有能引发共鸣和深思的独特见解。与其说我在读这本专著,不如说我在聆听这位教育前辈的教育故事,感受他的教育魅力。于老师说这是给自己从教五十多年做的较为全面的总结。在这份总结里,有细节里的关爱,有睿智里的幽默,更有为师之道。

  一、真情换真情,情真意切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于老师的教育里有两点:一是有爱;二是有情。

  于老师教育的最大真情就是将学生放在中心,学生是出发点,学生也是归宿。“以欣赏的眼光看周围、看别人,看到的只是优点,你会觉得到处春光明媚;以挑剔的眼光看周围,看到别人就什么优点也没有了。”于老师如是说。于老师也正是这样做的。用欣赏的目光关爱他的每一位学生,“良莠兼收”,让每个学生都感到老师是喜欢他的。

  作为幼儿教师,我们面对的是一群生动活泼、性格各异的孩子。有的乖巧,有的调皮;有的文静,有的开朗;有的聪慧,有的木讷。我们要有一颗包容的.心,接纳他们。因为我们是孩子们的老师、妈妈,更是孩子们的朋友!

  当我们蹲下来,变成孩子那么高,学孩子那样说话时;当我们用孩子的规则,陪孩子游戏时;当我们摸摸孩子的脑袋,捏捏他的小脸时……我们对于孩子的喜欢和爱,一定会真切地传递给孩子。

  就如于老师一样,做一个幼儿喜欢的老师,似甘草,温和而包容。用一缕爱的阳光,柔和地点亮孩子的笑脸,滋养孩子的心田。

  二、童心润童心,童心未泯

  于老师说:“教了50多年书,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这个孩子,应该就是孩子般纯真的心灵,孩子般好奇的眼睛,孩子般淳朴善良的性情。虽然年逾古稀,仍童心未泯,始终保持孩子般的“好奇心”,对于新鲜事物总要去细细探寻。在《爱如茉莉》教学中,和学生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通过表情、语气、动作,把人物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帮助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我想,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更需要用童心理解童心,只有我们保持童心,才懂得如何关心每一颗童心,才不会因为孩子小小的错误而严厉地惩罚;只有我们充满童心,才会和孩子一起研究,才会不厌其烦的给孩子那些幼稚甚至可笑的问题寻找答案;只有我们童心依旧,才会和孩子一起玩、一起跳、一起笑,才会让孩子依偎在身边,笑脸如花,无忧无虑。

  陪伴在一群又一群萌娃的身边,努力追随他们的目光,跟随他们的脚步,聆听他们的成长故事。无论他们是否会在某一次回忆里记起,仍然希望在他们的童真岁月里,找寻更多的童年趣味,品味充满自然气息和生活味的小时候。在他们小时候的味道里,有阳光点点、有芳草萋萋;有日出日落,有友有伴。

  三、做足玩文章,玩中成长

  于老师完全了解,玩是孩子的天性,儿童的成长需要玩。他说:“我们当老师的,一定要为学生留出玩的时间。”他总是不遗余力地为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钓鱼、钓虾;认识苹果;急行军;走进军营;参观飞机、坦克;划船;野炊……

  他总是千方百计地把“玩”的文章做足,让“玩”的功能发挥到最大。垂钓活动后去慰问五保老人和军属;认识苹果后举办展览,写说明,当讲解员,写通讯报道……当读到这里时,我甚至希望自己是于老师的一名学生!不禁在心里慨叹:原来于老师的“玩”大有文章。这不就是我们现在的班本课程嘛!在于老师一连串的玩里,学生们玩得痛快,学得轻松,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有人文情怀。

  面对幼儿园的孩子,我们更应该像于老师学习,做足玩的文章,发挥玩的最大功能。于是,小脚丫走天下的课程里,我们和孩子们一起玩得尽兴,学得有趣。秋天,走进浅水湾公园,寻找各种形状的树叶,了解树的名称和习性。将树叶收集在一起,做成树叶相册,讲给弟弟妹妹们听。冬天,我们一起学习制作水果馒头,并将亲手制作的馒头分享给周边小区的保安爷爷和马路上的环卫阿姨,表达我们对他们辛苦工作的谢意。读书月,我们一起走进图书馆,体验好看的绘本,学习怎样借阅图书。回来后,在班级开展读书借阅活动。我们还一起走进小学,观看升旗仪式,体验小学课堂,参观小学校园。回到幼儿园,孩子们设计自己的书包,制定适宜的作息表,搭建心目中的小学……做足玩的文章,让孩子在玩中学,做中学,在做中提升,在玩中成长。

  做一个幼儿喜欢的老师,于老师告诉我们:要用真情换真情,要用童心润童心,要用鼓励促行动……这本《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会一直摆放在案头,随时翻阅。在于老师清浅的文字里,在娓娓道来的教育故事里,学习、品味他的为师之道。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 17

  初识于永正老师,是观摩他执教《翠鸟》一课的视频课例,那时对于老师的印象就是一位温文儒雅,宽厚和善的师者。特别是在他一遍遍鼓励学生读好课文的过程中,我学到了宽容和激励。藉此次暑期阅读的东风,我拜读于永正老师所著《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一书,收获颇多,欣喜不已。特别是读到第六章,再一次被于老师的教育魅力折服,激励不过如此,激励又不仅如此。激励是发动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是颜料桶,锦上添花花更美;激励是助燃剂,雪中送炭暖人心……

  在第六章第一节中,于老师介绍了自己在老师激励下逐步成长的例子,让读者感同身受,体会到激励的巨大作用。第二节列举别人的典型例子,进一步说明激励的作用巨大,激励的确是教育的伟大法宝。

  在第三节中,于老师重点讲了激励的五条原则:针对性原则、实指性原则、引领性原则、及时与重复性原则、鼓动性原则。这一部分既有理论阐述又有实例佐证,对我今后的教育教学有极大的启发:于老师说,“当我感到每个学生都很美——至少让我看得顺眼——的时候,激励的法宝我会运用得更加纯熟而自然。我的班级就会进入一种非常融洽、和谐的境界。”从这里,我体会到,激励不是漫无目的的夸夸夸,激励中需有“情”。别看孩子们小,他们虽然不懂表达,但确实也是能感受到“情”之所在的,教师若只是轻描淡写的鼓励与肯定,时间久了,学生也就不以为然了。真诚动情地去表扬学生,学生也会静下心来听你讲。要让学生知道,你做的事情确实很对,我是真心夸赞,也希望你能将这些对的事坚持下去。在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回答得很完整,要马上表扬,督促其他孩子向他学习完整回答问题的好习惯,这样他以后也能记住,完整回答问题是很好的做法。当众表扬,既有对个人的激励作用,又有对全班的表率、鼓动、引领效果。激励还要有的放矢,一是针对学生的特长加以“放大”,二是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放大”他的闪光点,使其日渐增长。

  第四、五节,于老师介绍激励的手段,语言激励、打电话、写纸条、作业欣赏、发奖状奖品……手段各异,有效就好。可以说,于老师的激励方式灵活而多样。如果说当初学习《翠鸟》课例时,激励的关注点在课堂、在教学,那么在《做学生喜欢的老师》一书中,于老师激励的.时间跨度更大,空间广度更宽泛。于老师的激励能辅助学生自我驱动,辅助学生自我成长,是真正有效的激励。

  德国·第斯多德说:“教学艺术的本领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作为一名教师,潜心向于老师学习,以生为本,学着去做回孩子,用他们的眼光去理解爱,酝酿爱,表达爱。我深信,心中有了爱意,表达爱意的激励理由会有的,激励手段会有的,激励的效果当然也会有的。

  学习,实践,反思,期待我的从教路上激励为伴,花开,果香,一路芬芳。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 18

  我读了余老师写的《做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人之道》一书,收获颇丰。在开篇第一章中,于老师将学生喜欢他的原因与甘草的三个特点进行了比较。第一,甘草性温,味甘。于老师说,“温暖”是所有学生对所有老师的第一期盼。微笑是余老师的名片,我觉得也是“暖”的最好体现。甘草的第二个特性是宽容。宽容,就是宽容、大度、大方、冷漠。

  于老师提过一句格言:“先把心情处理好,再处理事情”。确实,在对待学生的错误时,切不可带着情绪或“有色眼镜”来对待,那样对学生是不公平的。苏霍姆林斯基说,“宽容”的前提是“理解”,“理解”的前提是“不要忘记你曾经是个孩子”。甘草的第三个特点是和解。作为一名教师,要和蔼可亲,温文尔雅,处处“热情”还不够,还要“严”;但是一味的严格也是不行的,这样反而会让教育变质!余老师不愧为明师。他懂得把握“温”与“严”之间的“度”。余老师形象地将他的方法称为“打脸,别忘了及时揉”。

  做学生喜欢的老师。作为老师,我们希望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我喜欢他”。每个学生都渴望老师喜欢他。美国人Todd Witkel:“你不必喜欢每个学生,但要表现得像你喜欢他们。如果你的行为并不意味着你喜欢他们,那么无论你多么喜欢他们,都没有用。但如果你的行为表现出来你喜欢他们,所以你是否真的喜欢他们并不重要。”表明你喜欢他们可以是一个动作、一个微笑、一句话、一件小事、一件小礼物。 ……尊重是做人的原则。微笑是一张永恒的名片。掌声是一种有力的赞美。信任和期待也是表达对学生关心的一种方式。是的',调整心态,把握好尺度,设身处地,多换位思考,我们的课堂一定会绽放出别样的光彩。

  学生喜爱的老师不一定是最漂亮的,但一定是和蔼可亲的;学生喜爱的老师不一定是孩子王,但一定有独特的魅力。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 19

  苏霍姆林斯基说:“童心使我们能够和孩子融为一体。”老师这个职业最幸运的是可以和天真可爱的孩子们在一起。孩子们不时的奇思妙想,孩子们随口的童言童语,都是治愈的良药。常怀童心,带着童心做教育,用童心贯穿教育工作的始终,才能真正理解儿童。

  于老师说他的为师之道是“是师非师,是课非课”,这与他的那颗童心是密切相关的。不要太像老师,孩子才会和你亲近,拉近学生与老师的距离,下课也会“粘着”你,有好事会与你分享。教师也应该放下架子,去用童心来滋润孩子的心灵。教师的童心意味着怀有儿童的心,能够自然地与学生“一起哭泣,一起欢笑”,真正融入他们。

  在课堂上我们要学会“善变”,一节生动有趣的课堂胜过严肃呆板的课堂,这样更能吸引孩子们的学习欲望,能够全神贯注地沉浸在“乐园”之中。于老师在书中举了很多例子,利用多种教具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生一起演课本剧;和学生一起演歇后语故事;和学生一起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动起来。老师在课堂上要敢于表现自己,展现自己的人格魅力,善于借鉴、使用各种新的方式、方法和手段,使学生更乐于接受。同时富有童趣的语言更是课堂的调味剂,我们班有个孩子上课总是走神,我经常打趣道:“你又神游了,是不是昨晚去外太空了,没有休息好啊!下次见到外星人,记得替老师问好啊!”几天后,他对我说以后想当科学家,我说那可要好好学习呀,老师希望可以看到你的新发明啊。童真的语言有一种神奇的魔力,也许可以改变孩子的一生。

  课后要与孩子们“称兄道弟”,放低姿态,做孩子们的“大伙伴”,用微笑去感染他们,倾听孩子们的心声,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在孩子们看来,有颗童心的老师就像是妈妈,可以用温暖的怀抱拥抱住所有的学生,用微弱的身躯迎接扑面而来的可爱、单纯又带有顽劣调皮孩子的“知心朋友”。

  “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于老师在书中介绍到,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会很大程度影响孩子,每个孩子的内心都在渴望老师能够喜欢他,同样他们也想亲近老师。我们班有个孩子书写不是特别好,每次看到他那“龙飞凤舞”的大字,我不禁皱起眉头,批评的话不自觉地脱口而出,但是都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有一次我换了一种方式,采用鼓励的话语,“老师觉得这样的字不太配帅气的你,期待你那同样帅气的书写哦”,后来发现他的字明显有了改观,一次比一次用心。

  所以要学会正确激励学生,轻描淡写的鼓励学生可能不会领情,相反,当众的表扬以及带点幽默的激励更能起到不错的效果。只要蹲下来看学生,牢记“没有差生,只有差异”这句话,不难发现孩子们身上散发的闪光点。

  以儿童的视角做教育,润泽学生的心灵;用激励的话语育学生,唤醒智慧的火花。站在春风下,我在等花开。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 20

  暑假,我拜读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教育文集中的一册《我的为师之道》。这本书,是于老师的“封笔之作”,是他从教五十多年的全面总结,是一名小学教师在教坛上辛勤耕耘数十年的心得与经验。在没读这书之前,我感觉像这种教育著作的书,理论性都很强,内容晦涩、费解,是很难读的,但是读了之后感觉并不像我之前想象的那样。这本书,语言平实,事例鲜活,读这本书就像读故事和小说一样,引人入胜,很多地方能让我们产生共鸣,不免啧啧称赞,佩服于老师对教育的热爱和全身心的投入,赞叹于老师教育艺术的高超。

  二十年前,初为人师,我的心底就有一个愿望:做一名让学生喜欢的老师!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让学生喜欢是教育的第一步。教师想让学生喜欢,首先要喜欢学生。“喜欢”是相互的。老师喜欢学生,学生会加倍地喜欢老师。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喜欢,但要老师喜欢每位学生,确实很难,可是,若像美国教育家拖德威特克尔说的“做出喜欢他的样子”则比较容易。于老师在书里道出了让学生喜欢你的五个秘诀:

  秘诀一:老师要让每个学生都感到你喜欢他。其实,每个学生,不管是高年级还是低年级,不论是男生还是女生,都十分在意老师是否注意他。如果你的行为并不说明你喜欢他们,那你无论多么喜欢他们都没有用。但是,如果你的行为表现出你喜欢他们,那么,无论你是否真的喜欢也无关紧要了。其实,做出喜欢学生的样子很简单,可以是一个动作,一个微笑,一句话,一件小事,一件小礼物……总之,一定是“行为”。

  秘诀二:老师要有点孩子气,童心不泯。张光鉴曾说:“要蹲下来看学生,老师要和学生相似,而不能要求学生和老师相似。”拥有一颗童心,对学生就多了一份理解,就会知道,学生喜欢什么,渴望什么。班里曾经有两个男生在我的教鞭上涂满了粉笔,想看我拿起教鞭时两手“雪白”的样子,结果我真的中招了!我马上伸出手掌在他俩脸上一按,结果这两个人都成了发面馒头一样,那场面别提有多欢乐了!从那以后,孩子们明显和我亲近了许多。拥有一颗童心,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

  秘诀三:身为教师,要身正。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善于效仿是小学生的基本特点。老师就是一本教科书,一旦出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们的目光就像雷达似的,无时无刻不在追随着老师,并不由自主地模仿老师的行为。无论是仪表、书写,还是朗读,老师都要在学生面前做好表率,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他们。让学生看到我对待每一节课、对待每一次作业批改都一丝不苟,使他们明白工作就应当爱岗敬业;在上课过程中,我尽量旁征博引,当堂背诵经典诗文语录、讲历史故事等,使孩子看到我的知识积累,给予他们用心打基础、适当做拓展的启发;复习过程中,示范画思维导图,教会并指导他们培养梳理知识的好习惯。

  秘诀四:要学会正确激励学生。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只要蹲下来看学生,牢记"没有差生,只有差异"这句话,就很容易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不同的教育方法,会让我们有想不到的收获。激励要动情,轻描淡写、面无表情的鼓励与肯定,学生会不以为然,甚至不领情。学生在方方面面有了突出的表现,教师都可以视为可庆贺的大事,不但郑重表扬,还要通知家长,把激励的作用发挥到最大;表扬、激励要及时,事情过去久了,再去赞扬就失去意义了;激励要当众。当众表扬,既有对个人的激励作用,又有对全班的表率、鼓动、引领效果;激励要针对。所谓“针对”,就是说激励要有的放矢,一是针对学生的特长加以“放大”,二是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放大”他的闪光点,使其日渐增长。要用放大镜看孩子的优点,尤其是后进生。孩子的兴趣是在激励中产生的,是在不断取得进步中巩固的。激励是伟大的教育法宝。因而,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对学生的激励。

  秘诀五:要把课上得有意思。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课堂始终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把课上好,是我们最重要的“看家本领”,有了这个“看家本领”,想让学生不喜欢老师都难。于老师认为,老师要把课上得轻松一些,让学生有愉悦感,这样学习效率才能高。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但并不意味着上课时总是保持着一副老学究式高深莫测的严肃表情,可以多和学生进行课堂互动,用一种具有亲和力的表现方式吸引学生,把说、练寓于活动之中。语文课堂也要多放手,敢放手,把课堂和学习还给学生。除了传统的讲授法,还可以按照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新的.方式,比如将游戏比赛加入课堂。游戏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智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消除大脑疲劳,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喜爱的老师不一定是最美丽的,但一定是和蔼可亲的;学生喜爱的老师不一定是孩子王,但一定是有着独特的魅力。我钦佩,我折服,钦佩于老师的智慧,折服于老师的中庸。生命的长度我当不了家,但生命的宽度由我说了算。既然命运让我们做了教师,就让我们做学生喜欢的老师。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 21

  初见此书,我就被这本书的书名所吸引,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这正是我初为人师之时给自己定下的目标,于是我带着期待和思考翻看此书。虽从未见过于老师,一位温和宽厚、胸襟坦荡、和蔼可敬的老师形象透过鲜活而真实的教学案例淋漓展现。为何要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从于老师的教育哲学中我品读出答案:只有学生喜欢老师,才愿意靠近老师,老师才有机会去示范去培养他们。于老师追求一生的教育之道,我有以下几点浅悟:

  一、做会微笑的老师——温和

  于老师把自己比作一味常见的药材——“甘草”,甘草的第一个特性是,性温味甘。于老师说“温”是所有学生对所有老师的第一期盼,从我短短的教学生涯中也有所体会,每到迎接新生的第一堂课,我会制作一份学情调研让学生填写,其中最后一个问题我是这样设置的:你对老师有什么期望?数据分析的词云图中,近两年最显眼的一句是“希望老师温柔点”。反思自己的做法,不禁有点可笑。当初是为了给学生一个严厉的初印象,这样学生在今后的课堂中会对老师更加敬畏,却忽视了孩子们的感受。在金桂,我们一直秉持“学生第一,教师第二”的理念教书,教师应该要有服务意识,在我们正在培养的一代代学生的过程中,至圣先师孔子提倡的“温、良、恭、俭、让”五大美德,“温”是应是师者的第一张名片。

  二、做智慧的老师——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

  “甘草的第二个特性是包容”。在我们实际的教学中,所带班中总会有几个令人头大的孩子,甚至和好几个任课老师说起来都“义愤填膺”,遇到这样的孩子该怎么办呢?我从于老师这里找到了答案——“包容”,“包容的前提是理解,理解的前提是“不要忘记自己曾经是孩子”(苏霍姆林斯)”。也许,我们孩童时期在某些方面也是让老师头疼的.对象。于老师说,处理教育教学中的问题都要思而后行,做到“不过”,也无“不及”,让学生健康地、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先处理好自己的心情再处理事情。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成绩进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家长放心安心,所以我们遇到事情情绪上头的时候,首先让自己“冷”下来,否则很可能会激化矛盾,无法和学生正常交流,矛盾升级当然不是我们的初衷和目的,所以我们要一颗“包容”的心态。

  三、做喜欢学生的老师——尊重每一位学生

  喜欢每一个学生真的很难,做不到全部喜欢,于老师做到了尊重每一位学生。老师每天要面对大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孩子,每个孩子个性不同,要说真心实意地爱每一个孩子,似乎是有点做不到的。尤其是那些上课扰乱秩序,作业拖沓,下课闯点小祸的孩子。关于这一点,于老师在书中是这样说的,每个学生都很在意老师对他的态度,内心深处都渴望老师喜欢他、理解他、尊重他。上学期结束学生的一张纸条让我倍感温暖,这个男孩是我的一名课代表,由于所带学生比较多,所以平平无奇的他让我印象没那么深刻,他在纸条中说:“老师,谢谢你,在我回答问题支支吾吾不知道说什么时,您肯定的眼神给我了勇气”我很庆幸自己当时的无心之举,为学生带来了尊重与鼓舞。

  书中引用美国教育家托德·威特克尔的一段话:如果你的行为并不说明你喜欢他们,那你无论多么喜欢他们都没用。但是,如果你的行为表现出你喜欢他们,那么,无论你是否喜欢也无关紧要了。所以,每当哪个孩子实在让人不喜欢,甚至让人讨厌的时候,千万不要漠视孩子。我们依然可以带着微笑对他点头示意,或是正一正他带歪的红领巾,或是拍一拍他驼着的背脊,或是关心他今天遇到哪些趣事。因为我们这种“样子”和“行为”,其实就是对他们喜欢的表现,而这种行为是多么简单易做啊!我想,这也许就是作为他老师的责任吧。

  四、做榜样型老师——行无言之教

  老子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叫直言。教师对孩子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身教”。老师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一本学生天天看的“无字之书”。于永正老师在教育过程中,处处以身示范,时时留心自己的每一个举动,用心做好每一个细节,充分发挥着榜样的影响力:他在面对学生的时候,总是将自己装扮得整整齐齐,在穿戴上一点儿也不随意;他无论是在黑板上板书还是给学生批改作业,字迹都工整认真;他要求学生写作文,自己一定也跟着写作文,在作文中体悟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以给学生及时的指导和帮助;他犯了错误一定会当着学生的面坦荡承认。于老师与学生融为一体,教育看似无痕,却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

  一本好书,启迪人生。不妨让教育的道路上多一点温和、多一份包容、多一些理解,多一份无言的力量,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一直在路上……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 22

  暑假期间,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封笔之作:《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其实我并不认识于老师,看完了这本书,我却很喜欢他!整本书通过回忆自己教学生涯中的点点滴滴生动形象地向我展现出了一个栩栩如生的于老师!正如于老师自己在书的前言中所说:“本书是我对自己从教五十多年的较为全面的总结。读者从中可以看出我的教育观、语文观、学生观,乃至于我的性格、为人和其他的方方面面。”通过整本书的品读,我认识了一位好老师!

  书中有很多值得我深思、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于老师是一个甘草一样的人,他温和宽容又慈祥,没有整天板着脸背着手反而笑眯眯风趣又幽默!在教书过程中免不了有孩子犯错会让我们大发雷霆,于老师告诉我们“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这确实很重要,情绪上来了我们很容易做出错误的决定或者说出不该说的话。先冷静自己再去处理事情,这是我接下来的教育工作中需要谨记的!因为我道行太浅修为不够,实在是太容易情绪化了!不过有一点我和于老师想得是一样的:“不要忘记自己曾经是孩子!”每每感叹孩子怎样怎样时我总会安慰自己,我小的时候不也是这样么?我们小时候不也是贪玩任性又淘气么?看到学习吃力的我会想起自己小时候也是个糊涂蛋,老师怎么教都不会!只能说每个孩子花期不同呀,教育不是千篇一律拔苗助长,而是启发引导,帮助孩子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做老师,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孩子,要让每个孩子感觉到你是喜欢他的!书中第二章,于老师举了很多例子告诉我们怎样让学生感到你喜欢他,特别实用!

  作为老师,于老师却告诉我们要是师非师,放下老师的“架子”,不以长者自居,不居高临下俯视学生!蹲下来看学生,实现平等对话,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之前一个同事的座右铭:蹲下来,和孩子一起成长!我想这就是为什么于老师和学生的关系那么好,那么多学生对他念念不忘的原因了吧!因为于老师理解学生尊重差异!书中于老师还分享了他对自己的“约法三章”:一、不背手;二、主动和学生打招呼;三、课间和学生一起玩;四、到学生家里走走;五、经常讲故事和笑话;六、幽默;七、努力让微笑成为自己的名片;八、做值日;九、一旦做错了事,公开承认自己的错误;十、定期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于老师作为一个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都能这样地要求自己,我们更应该去努力!

  书中第四章的童心不泯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因我执教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经常视课堂纪律若无物,这是低年级学生刚入校门的特性。童心未泯的标志之一是始终保留孩子般的`好奇心;做一个有“孩子气”的教师。其实于老师所讲的童心未泯还有更深的一层意思,那就是理解和体谅学生。读后感记得于老师回忆他班上一个孩子迟到。于老师在班上放肆的表扬那迟到的学生。当时,班上所有的学生都问,为什么迟到还要在班上放肆表扬呢?于老师当场回答学生说:“你们哪个有勇气迟到了,还能像他那样大大方方走到教室门口,还有如此胆大的喊声报告。是你们肯定会躲在某个角落哭脸。”就这样,那调皮学生再也没迟到了。我们可能更注重的是严格要求学生,上课不准说话、不准调头、不准做小动作……。若干个不准之后,其实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在课堂上想做却不敢做,想说却不敢说,整个一节课下来,学生死气沉沉,毫无积极性可言。不过凡事都有度,要把握这个度,毕竟低年级也需要给孩子们的学习习惯打下夯实的基础。也许我们可以换多种方式,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

  最后令我印象深刻的便是行无言之教了!身教重于言教,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你说他不一定听的见听的进去,但是你做了,他一定更喜欢模仿!这也给我敲响了警钟,在和孩子们在一起时,童心未泯的同时要时刻谨记给孩子们正确的榜样作用!我的字体我的语言我的坐姿我的仪表,都应给孩子正确的示范作用,这些方面,我确实惭愧自己还有很多需要去改进,去完善!

  于老师用一件件小事、一张张图片、一字字笔记向我们展现了他五十多年教育生涯中的点点滴滴,也给了我们诚恳的建议!不愧是著名特级教师,他身上有许多许多需要我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的地方!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相关文章:

《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03-22

教师学习《为师之道》心得03-21

《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600字(精选3篇)07-05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书笔记(精选14篇)09-24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书笔记(精选14篇)08-23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书笔记(精选14篇)02-24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后感范文03-22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书心得04-16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的读后感范文通用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