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读后感

时间:2024-09-03 14:04:48 王娟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茶馆读后感范文2000字(精选13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茶馆读后感范文2000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茶馆读后感范文2000字(精选13篇)

  茶馆读后感 1

  老舍先生创作《茶馆》时,是政治清明的好时候,他写出了了如此有力度的作品,读来令人回味。

  《茶馆》叙述了清朝末年,民国初年,以及抗战结束的三个时期一家大茶馆的变迁,以此来表现19世纪末以后半个世纪中国的历史变迁。老舍除此之外还经历了新中国这一时期,他的这部文学作品可以说是对时代的总结从他的这种宏大叙事中能感受到老舍先生的将自身生活经历与所处的环境紧密联合起来,用自己的理解与感悟诠释这个年代的复杂悲凉,他的才思涌动,笔力雄厚可以被我们深深地所感知。

  老舍先生对这篇文章的叙述动机,是来自于对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渴望,和对一个不公正社会的憎恶。刘麻子之死就是一个印证。刘麻子是一个坏人,他却不是因为他做过的错事而得到应有的惩罚,而是被人冤枉了,说他是逃兵,顶着这样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罪名,读到这儿,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感觉,同情他吗,他是坏人,不值得同情;不同情他吗,可他确实是被冤枉的可怜人。仅这一幕就能让我们知道军阀一贯草菅人命的作风,即使是像刘麻子一样的坏人,也应该有自己的生命权,他被冤死,只能说明军阀更坏,这个社会充斥着巨大的不公。而庞太监之死,则又是另外一种基调,充满了悲凉哀悯的色调。曾经是大权在握的宫廷大太监,改了朝换了代,大权旁落,没了势力就面临着被狠心的侄子们活活饿死的局面。他有权势时,是做过些见不得人的事,却被亲近的人如此对待,可能在今天的我们心里感受并没有那么强烈,但如果把他放在现在,想象一下,一位老人,他心力交瘁了一生,却不能拥有活下去的权利,他是多么的可怜悲哀啊。在这个时代我们想着这是如何如何的绝情,但在当时,似乎并没有什么,乱世之中,黑暗的社会里,好像只有麻木的人心。所以,这样的社会里满是不公正,亦满是老舍先生对此深深地憎恶,他也渴望真正的现代新民族国家得以建立,从这人吃人的社会中逃离出来,把它击碎,让每个人真正得到幸福。

  有人说,老舍这篇《茶馆》的结构方法是新旧社会对比,这也是他的历史观。有人认为,这种新旧社会的对比是是旧时代的中国与新中国的社会对比,有人说,老舍这篇《茶馆》的结构方法是新旧社会对比,这也是他的历史观。有人认为,这种新旧社会的对比是是旧时代的中国与新中国的社会对比,老舍写这篇文章是主要是想让年轻人珍惜新中国的.来之不易。但我对这个说法却不苟同。我认为这里的新与旧是民国于清朝为新,而于新中国为旧,是一种从不间断的新旧社会的交替,没有人说这是真正新社会的完整呈现,没有人说这是人民最满意的时代,我们以后继续发展繁荣的社会于那时的心中来说才是真正的新。再者,这种新旧之比是反向的,社会制度一幕比一幕进步发展,但民生状况却一幕比一幕沉沦。常四爷的一句“我爱我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深深地戳痛了无数为国奋斗抗争在第一线的爱国人士,他们对新社会新国家的理想抱负,在一次次被打击消灭,知道自己也绝望了,在他们心里,再“新”的社会也只是一个空架子,充斥的只是更多的虚幻与沉沦。不过也正是如此,才构成了这部剧如此的张力。

  《茶馆》这部剧早已超越了对新中国的歌颂,而是用人的生存际遇与命运沉浮去写社会变革,历史变迁。读来总是令人深思,想着过去,现在与未来。

  茶馆读后感 2

  老舍先生是人民公认的人民艺术家,他塑造的很多任务也早已经深入人心。老舍先生早年留学英国,而他也正是在那时开始了自己的创作。

  而《茶馆》则是老舍先生最成功的剧本之一,这其中的故事、人物以及语言都为人们津津乐道。

  读过《茶馆》的人都明白,这个剧本是经过对一个小茶馆,名曰裕泰茶馆的地方所发生的故事进行描述,从而表现出中国从清末到民国的变迁。《茶馆》向我们展示了那个时代各阶层人民的生存状况,不论是他们的挣扎,抑或是他们的无奈,都被拉入故事中进行生动的展示。这部戏剧仿佛是一幅万生相,将我们完全带入了那个年代。在这部戏剧中并没有绝对的主人公,各个人物他们之间的关系交织成一张人物网,共同推进着这个故事前进。老舍先生好似一个可亲的老者,脸上带着浅浅的忧伤,向我们讲述着那个时代的悲与喜。我想他生活在那个年代,他了解那个年代。

  在小时候,我初次阅读《茶馆》时,并不能理解这其中蕴含着的深刻的哀伤。但当我长大后,再次阅读这部戏剧的时候,却生动地感受到了老舍先生在创作《茶馆》时,心中既愤怒而又无奈的悲伤。

  在整部戏剧中,有两个场景是我始终都不能释怀的。我不能理解,我不能释怀,我也不能理解这样的中国人。

  其一就是庞太监在买媳妇的时候,中间人克扣了人家卖女儿的银子却丝毫没有显露出一丝一毫的羞愧。最终老人用十两银子卖了自己养育多年的女儿。我不明白十两银子够不够养活一家人,但用十两银子卖了自己的亲生女儿,只是为了让家里人活下去。这到底是那个时代的悲哀,还是我们中国人的悲哀被卖的姑娘昏了过去,庞太监却依旧在旁边大声叫嚣着,“我要活的。”在姑娘醒过来的时候,庞太监大笑着说:“她又活了。”我不禁要问,这样的姑娘,到底是人还是个玩物既是这样的玩物,那姑娘以后过什么样的日子也就可想而知了。

  我想在那个年代,下层人民的生活大概皆是如此吧。贫苦人家的孩子还不如富贵人家里的一只狗。就像是杜甫以往说过的,“朱门酒肉臭,路有饿死骨。”那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人活着,竟然不如一只狗。我又不禁要问,难道仅有富贵人家的孩子是孩子,贫苦人家的孩子就不是人,试问谁家的孩子不是十月怀胎呢,谁家的孩子又不是含辛茹苦养大的.呢。

  其二便是小花与爷爷告别的那一幕,我读到了老掌柜的无奈,也读到了老掌柜的不舍。可他为了让孙女活下去,却也只能与她告别。这一幕与前一段写老人卖女儿的那一幕又异曲同工之处,离别皆是为了过活。每每读到那里,我都忍不住眼眶湿润,但正当这时小唐铁嘴便出现了,恰如其分的搞笑将气氛重新调动起来。我想这必须是老舍先生的精心安排。但在笑过之后,心中又不免有些淡淡的苦涩。不明白到底是该笑还是该哭。正是因为这样见风使舵的人太多,也正是因为这样欺软怕硬的人太多,才使得中国久久不能振兴,甚至险些亡国。想到这些,在看到这个本应搞笑的人物,又怎能笑得起来。

  当然,让我对这本书爱不释手的同样还有剧中充满京味的语言,每次读到老舍先生的作品我都忍不住嘴角牵动。因为在他的作品中,那些早已沉睡多年的北京土话又变得活灵活现起来。儿化音加的恰到好处,老北京人的幽默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我总是在脑海里想象着一个慈祥老者的形象,将听过的故事用口语化到极点的北京土话一一娓娓道来。

  在《茶馆》中,大力妈向老掌柜道别的时候说的“硬硬朗朗儿”,老掌柜在请客人落座时说的“您请着”都蕴含着浓郁的老北京特色。就像飘香的炸酱面,就像浓郁的豆汁,就像蜿蜒曲折的胡同,这都是属于老北京独一无二的味道。老舍先生作为一位地道的京城作家,作为一位血统纯正的旗人作家,向世人展示了一个最地道、最纯正的北京。

  也许有的人会说老舍先生的《茶馆》没有革命意识,没有向人们展示一个光明的未来。但我认为在那个腐朽的时代,改革的志士都被杀头,搞实业的商人都被欺压,在这样一个时代又如何看得到光明的未来我记得剧中有一位以往搞过实业、进过国会的知识分子到寺中念起了经文,不问世事。应对政治家的邀请,固执的坚持自己除了念经什么也不会。因为他已经对那个时代失望了,他已经对那时的政治失望了。我愿意相信这是真实出现在那个时代的场景。应对这样的黑暗,该到哪里寻找光明我相信从始至终老舍先生斗可是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最真实的北京,也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最真实的时代。

  在那个时代,人们看不到光明,看不到未来。下层人民生活在黑暗当中,每一天都在为下一顿饭在哪里而担忧。而统治者则夜夜歌舞,时时丝竹,不关心社稷,更不担心人民的死活。试问这样的时代,又要如何看得到未来。

  这一篇《茶馆》道尽了无尽的沧桑,历久弥新。而这些历史的沧桑也终将伴着我们一向走下去,如警钟长鸣。

  茶馆读后感 3

  茶馆,彼此唠家常,谈山海经的地方。谁能想到它竟能折射出一大社会问题!除非有一位具有独特视角的大师使它“活”起来,否则茶馆平庸无奇,永远不会有更深的意义。而那个人便是老舍,一位语言大师,他用其独特的视角和手法使整部剧本的语言绽放生命的光彩。

  老舍出生于一北京大杂院中,一户舒姓的满族贫民家。父亲是护军,母亲靠洗衣赚钱。父亲早逝之后,生活更为窘迫,但幸运之神眷顾了老舍。一为慈善家资助老舍上学,使他收到良好教育。在老舍自身的不懈努力下。他渐小有成就。在之后的创作过程中,儿时的境遇更是深深影响着他。而《茶馆》之所以有“小中见大”的.特色,与其是平民出身也有密切联系。

  同样,老舍的手法也是独一无二的。其中最突出的一点便是全剧只有三幕,一幕一时段,干警、简洁,也十分容易表现剧情,从清末戊戌维新失败到民国初年北洋军阀割据时期再到国民党政权覆灭前夕,与其说是时间变迁不如说是历史变迁。

  人物表现年代,而年代又作为人物表现的背景,相辅相成,使小小一茶馆提升到不得不让人用看“历史剧”的眼光评审这部巨作。其二,尽管茶馆人呆,三教九流植被也不少。但是几位人物始终贯穿全剧,起着核心作用。

  一、王利发(茶馆掌柜)。

  二、松二爷(胆儿小,人确不坏)。

  三、常四爷(正义之士、十分爱国、体格健康)。

  松二爷、常四爷两位茶客与王掌柜交情还不错而在这所谓“热闹”的茶观众,要找出几个掏心掏肺的件阿婆人还真不容易。听听!说的不是客套话便是奉承话。我虽不知老舍塑造如此的人物性格有何用意,至少通过这有点人情味儿和有“良心”的三人谈话使人更深刻的体会到世态炎凉啊!发人深思。

  其三,子承父业。这是几句疮痍有待讽刺意味的安排。剧中一幕幕地时代向前走,衣着也跟着前卫起来,客人的思想呢?!简直是换包装不换内容。例如,原先看相面的糖铁嘴养一儿子,现竟“升级”为大师。刘麻子那说媒拉线行当竟让他儿子“发扬光大”变为“花花联合公司”(专给洋人、官员提供女招待与吉普女郎)。而吴祥子这老式特务到了儿子这辈儿竟改个名儿叫世袭特务。人哪!为何总在这方面“遵规守矩”呢?

  老舍,无论您想传达于后人什么,至少《茶馆》让我们受益匪浅。我不能评说它的优劣,在如此剧你面前,我只有说声:“谢谢!谢谢您留予青少年如此宝贵的财富。”

  茶馆读后感 4

  上礼拜的今天,我说过我要读《复活》的,然而那本书并不是很薄,所以一时半会也读不完。为了今天完成作业,只有先将较薄的《茶馆》读完。

  老舍对我们来说,已经是很熟悉的一位作家了,在此也就不多介绍了。倒是写作背景得说说:话剧《写于1956至1957年间,它是老舍一生中最优秀的戏剧创作,正像曹禺先生所说,它是“中国戏剧史上空前的范例”。老舍写小说很少,却写了不少的戏。在写《茶馆》之前,他写了话剧《春华秋实》、《西望长安》,在《茶馆》之后写了《红大院》、《女店员》和《全家福》等。《茶馆》跟这些配合时事政治的作品,在题材、风格以及创作模式上,都大不一样,他重新写起了解放前写惯了的“陈年往事”。

  每一本书,都是一个很好的时代缩影,《茶馆》也不例外。这本书包含了三个时代,每一幕就是一个时代。

  故事发生在一个茶馆里,时代在变,茶馆也在变。“这三幕共占了五十年的时间……”“这就是说,用这些小人物怎么活着和怎么死的,来说明那些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这是老舍自己评价《茶馆》时说的。那人物究竟是怎么活的?又是怎么死的呢?我们就拿茶馆的掌柜来说。

  “我……当了一辈子的顺民,见着谁我都鞠躬,请安,作揖。”这是王掌柜他自己说的。王利发精明、善良、勤劳,善于经营。他胆小怕事,本着莫谈国事的处世原则,靠自己的力气挣钱度日。可是,他越怕国事,这国事就越是不断地往他的茶馆里钻。他信奉改良主义,可改来改去,这茶馆越改越糟。在第三幕里,王掌柜似乎看透了一切,他也变得老于世故了,再也不像从前那样见人陪笑、作揖、夹着尾巴做人了。他也敢骂国民党了。人生的磨难,使他变得倔强起来。

  可最终他是怎么死的呢?他自己上吊死了。临死前,他把家人打发到解放区去,自己和常四爷、秦二爷聚在茶馆里撒起纸钱来。三位老人苦中作乐,为自己送终,聊以自—慰,这令人怜悯。一辈子渴望改良的人就这样稀里糊涂地死了。这就是王利发的人生悲剧。

  《茶馆》里的其他人,儿子还是遵循老子的处世态度,有的甚至变本加厉。这是时代的悲哀。

  《茶馆》让我们看清了那三个黑暗时代,也看清了那些生活在底层的人民,一个个破落、衰败。《茶馆》不愧为“中国戏剧史上空前的范例”。

  茶馆读后感 5

  这些天,历史课正学着中国复杂而落寞的近代史,课余在读着老舍先生的《茶馆》和《龙须沟》,夜里偷空躲在被窝里看易中天的《读城记》。于是不知不觉中,这三者串联起来,让我看到了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体会到了北京平民的善良、儒雅和悲苦,感受到了老北京的文化内涵。

  相比曾经读过的莎士比亚的经典剧作,以及曹禺的引人入胜的话剧《雷雨》,老舍先生的这两部作品并没有明显的戏剧冲突和复杂纠结的人物关系,甚至并没有一个像样的主角。《茶馆》中唯一贯穿全剧的,恐怕只有王利发、常四爷、松二爷和那一直没有取消的“莫谈国事”的标语。

  戊戌时期的这里,卖茶、也卖简单的点心和菜饭,玩鸟的人们,每天在遛够了画眉、黄鸟等后,要到这里歇歇腿、喝喝茶,并使鸟儿表演歌唱。老北京的生活是诗意的、艺术的。然而这时候,几个丧权辱国的条约已经签订,这诗意与艺术中亦存在着老人、乡妇、康六这样的贫农,生活窘困不说,还受着狠毒官僚的欺压。

  军阀统治时期的这里,曾经的古意已经消失殆尽了,老北京曾经的那种逍遥也渐渐被警惕取而代之,经济萧条之于,更显得惶惶不安。

  解放以前的这里,越来越暗淡无光,甚至到最后,干脆取消了茶馆,再没有了昔日老北京的情调,只剩下了越来越嚣张的官僚和一派浮躁的乌烟瘴气的歌舞厅。

  “这种大茶馆现在已经不见了。”开篇平平淡淡的.这句话在读完全剧后再次映入眼帘,不免显得有些触目惊心。茶馆不在了,老北京人平静安详、宽和礼让、恬淡闲散、诙谐幽默,他们在茶馆里听戏,在园子里会鸟,在皇城根儿溜弯,在大槐树下纳凉,在四合院里话家常,这样一种不紧不慢的节奏,这样一种诗意的生活是不是也不在了?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本国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我第一次体会到历史课本上这些被我们用来应付考试的句子这样的沉重,它们背后是中国老百姓所承受的长达一个世纪的苦难与辛酸,是康六卖女儿的无奈,是常四爷的反感和不甘,是松二爷的胆怯和懦弱,亦是庞太监的卑鄙、刘麻子的狗仗人势……

  茶馆中“莫谈国事”的纸条越来越多,贴在越来越显眼的位置。老舍先生一次次用这样的布景提醒我们他所描写的老北京平民的特点——他们大都是顺民,没什么大的野心,与其说不愿关心国事,不如说是不敢关心国事怕惹火烧身,正如王利发自己所说:“我呢,作了一辈子顺民,见谁都请安,鞠躬,作揖,我只盼着呀,孩子们有出息,冻不着,饿不着,没灾没病”;他们固然也爱国,但谁都明白他们没有能力扭转这个国家的命运,只有听之任之,只有逆来顺受;他们心眼都不坏,却不爱替人出头,绝不会为了帮谁而让自己吃亏,对他们而言人生最大的哲学就是敷衍和圆滑,老以为“按着父亲遗留下的老办法,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的喜欢,就不会出大岔子”。

  也许,这就是北京平民最致命的伤,正如易中天说的,他们要求的只是过得去就行,凡事秉承“退一步、海阔天空”的理念,殊不知一再的退让终于导致的终结。

  《龙须沟》的时间,正巧是接着《茶馆》来的,于是不难从《龙须沟》中发现茶馆的结局——小刘麻子、沈处长被推翻了,人民翻身当了主人;然而,茶馆却消失了。没有了老实、厚道的商人,没有了提着鸟笼的松二爷,没有了这样淳朴的民风,纵然迎来了北京的现代化,我们却也怅然,因为速度与新生的代价正是无法挽回的消逝,我们逐渐丢失了属于我们的文化。

  终于懂得,这个故事的主角原来就是茶馆,老舍先生写茶馆的兴衰,与其说是想用王利发的死颠覆旧社会迎接新社会,不如说是在为老北京唱一曲挽歌,或许,这段黯然神圣的哭泣可以为老北京留下些许疼痛的记忆;或许,我们在努力向前走的时候也真该回头看看了。

  茶馆读后感 6

  我们学中文的学生们读了很多文学作品。但是,我觉得老舍的《茶馆》是很特别的,读者可以把《茶馆》作为历史材料,就能更深的了解从清朝到国民党时代人民生活上的问题。虽然这个时代不算长,只是一个人的一辈子。这段期间中国经过了好多的改变,这时候,中国是灾难深重的。

  从《茶馆》里,读者不但了解到那时候的政治,而且也可以看到人民生活的方式。老舍先生的话剧包括了各种各样的中国人,从有权有势的庞太监到最可怜的康六。我想每一个读者一定会找到一个你同情的人物。

  因为我在大学上了中国历史课,所以我觉得《茶馆》特别有意思。我们大学生念了好多政治家的书,但是我们很少有机会学中国历史,尤其是从老百姓的观点。为了彻底地了解中国历史,我们应该学文学作品,虽然我念了好多历史书,但是没有一本象《茶馆》那样,给我那么深的印象。我以前念了一些有关中国政府贪污的情形。但是到我看王掌柜被压迫,我才明白政府的贪污到那么厉害的程度。

  美国人不容易承认共产主义有好处,现代的中国跟旧时代的中国无可比拟,在老舍先生的《旧时代的画卷》里,挨饿的人很普遍;卖女儿的人多,虽然我没有看见过很富有的现代中国人,但是我也没看到很贫穷的中国人。我觉得现在的中国是值得赞许的。

  除了学中国立时以外,我也享受了学老舍的文学作品,他写得太好了,而且真有地道的北京味儿。我真羡慕他的写作技巧和才能。他能包括那么多人物在一个短话剧里。每一个人的性格分别的很清楚,他们说的话也明显地表示他的社会地位。

  因为我是个女人,我特别对女性人物有兴趣。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康顺子,所以我很高兴地演那个角色。从康顺子的性格,读者可以看出中国女人的能力,他受了一辈子的苦,但是他的精神还很坚强,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快乐。旧时代的女人在社会上没有地位,但是《茶馆》的故事也暗示这个情况会慢慢儿地改善。小花代表下一代人;虽然她是个女孩,她的父亲,爷爷,和康婆婆都鼓励她要好好念书,我看了这些女人的情况之后,我庆幸自己的好运气。

  有一次,一个人问我:“如果你可以见到任何一个人,你想选谁?”我回答说,“我的曾祖母。”因为我很想了解我家的历史,我不知道《茶馆》里哪一个女性人物象我的曾祖母。

  《茶馆》里有些语言我特别喜欢。大傻杨的话是一个非常巧妙的开幕办法。我从来没听过数来宝。(我也觉得木坤演得非常好!)观众一看大傻杨的样子就马上知道当时人民的情况,在第一幕时,他说得很活泼,但是到第三幕,他的样子是“半死半活”的。我发觉了中国人跟美国人说话的法子很不一样,差别相当大!

  中国人是比较含蓄;他们常用客气话和婉转的话,这是中文最难学的地方!在《茶馆》我们学了地道的中国人的说法,最好笑的是在第二幕,两个拜把子兄弟想娶一个太太,但是不好意思告诉刘麻子他们的奇怪要求,他们当然不直说出来,反而他们说,“这两个人穿一条裤子的交情……没人笑话俺们的交情。”刘麻子同意,“没人耻笑。”他们又说,“那你说这三个人的交情也没人耻笑吧?”我也很喜欢刘麻子的反应。“平常都说这小两口儿,小两口儿,谁听说过小三口儿的'呢?”中文里真有微妙的意义!

  从王掌柜的台词里,我学了一些客气话,他专门说客气话;他自己说:“我……当了一辈子的顺民见着谁我都鞠躬,请安,作揖,”所以,我现在知道一些话;比方“我的脸上有光”或者“那儿的话”,我听到新加坡人用这两句话,所以我学到的东西真有用!

  老舍先生写的对白也包括了面誉背毁的话,比方秦二爷跟庞太监似乎彼此标榜,但是秦二爷一走后,庞太监马上很凶地说他的坏话,显示他看不起秦二爷。还有一些说法我以前没听过的,比方说人人常称呼“某某人的妈”,当然这也表现出大家对女人的看法:中国女人最重要的任务是生孩子!我想如果人叫我妈妈“禾火王利的妈”她一定会生气。我们现代的中国女人坚持我们有自己的名字!

  《茶馆》对我来说还有另外的意义,我发现了中国人佩服“洋人”,我觉得莫名其妙。为什么中国人想象洋人?为什么中国人会想洋人比他们好?在《茶馆》里的第一幕可以看得到洋人的地位越来越高。在第一幕,马五爷是“吃洋饭的,信洋教,说洋话。”茶客也说刘麻子的洋服,洋玩艺儿很巧妙,在第二幕跟第三幕,洋人的习惯慢慢地变成中国人的习惯,连他们的通货也叫“现大洋”,人听得音乐有洋味儿不想再听传统的评书。

  小刘麻子最受洋人的影响。

  他说洋人的话很吃香。甚至有洋味的话比普通说的话有力量。小刘麻子说“你看人家不说‘好’人家说‘蒿连王掌柜也会说外国话的”!中国人越来越脱离中国人含蓄的习惯。小丁宝干脆说小刘麻子他的计划用“缺德公司”最好,我觉得太爱洋人的东西是不对的。我看这种态度的时候觉得不舒服,可能我是特别敏感的,因为我有一些华裔美国人的朋友有这个态度。

  我最同意秦二爷,我相信他的心是好,他的志愿好,不管他本来那么骄傲,我也想做社会服务的工作。我听了秦二爷最后的几句话我自己问“我会不会象他那样后悔呢?”我们年轻人应该不应该听他的劝告“吃喝嫖赌”?我的父母亲常告诉我,我的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秦二爷说的是实话吗?我并不相信!“茶馆”不但是好的文学教材,《茶馆》也帮助了我了解中国的历史,我家的历史和我自己的理想。

  并且,《茶馆》给我们机会发挥我们的演戏才能。我上了三年的中文课,但是我从来没有看过学生们对教材有那么大的兴趣。我唯一遗憾的是别的同学不全听懂我们的表演,《茶馆》真留给我非常深刻的印象!

  茶馆读后感 7

  茶馆是爱茶者的乐园,也是人们体息、消遺和交际的场所。但是在老舍先生的笔下,《茶馆》变成了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读过这本话剧,我看到了中国那屈辱的历史,我看到了中国那斗争的历史。

  《茶馆》是以北京一座茶馆为舞台,事实上,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展开了清末戊戌维新失败以后、民国初年北洋军阀混战时期统治崩溃前夕三个不同时代的生活场景和历史动向。《茶馆》是老舍最优秀的戏剧创作,正像曹禺先生所说,它是“中国戏剧史上空前的范例”。

  《茶馆》讲述了茶馆老板王利发一心想让父亲的茶馆兴旺起来,为此他八方应酬,然而严酷的现实却使他每每被嘲弄。最终被冷酷无情的社会吞没。经常出入条馆的民族资本家秦仲义从雄心勃勃搞实业救国到破产;豪爽的八旗子弟常四爷在清朝灭亡以后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故事还掲示了刘麻子等一些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全剧以老北京一家大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向人们展示了从清未到抗战胜利后的50年间,北京的社会风貌及各阶层人物的不同命运在满清王朝即将灭亡的年代,北京的裕泰茶馆却依然一派繁荣”景象:提笼架鸟、算命ト卦、卖古玩玉器、玩蝈蝈蟋蟀者无所不有。

  年轻精明的掌柜王利发,各方照顾,左右逢源。然而,在这个“繁荣”的背后隐藏着社会令人安息的衰亡:洋货充斥市场、农村破产、太监买老婆、爱国者遭逮捕。到了民国初年,连年不断的内战使百姓深受苦难,北京城里的大茶馆都关了门,唯有王掌柜改良经营,把茶馆后院变成租给大学生的公寓,正厅里摆上了留声机。尽管如此,社会上的动乱仍波及茶馆:逃难的百姓堵在门口,大兵抢夺掌柜的钱,侦缉队员不时前来敲诈。

  又过了三十年,已是风烛残年的王掌柜,仍在拼命支撑着茶馆。日本投降了,但党和美帝国主义又使人民陷入了内战的灾难。吉普车横冲直撞,爱国人土惨遭镇压,流氓特务要霸占王掌柜苦心经营了一辈子的茶馆。王利发绝望了。这时,恰巧来了两位五十年前结交的,一位是曾被清廷逮捕过的正人君子常四爷,一位是办了半辈子实业结果彻底垮了台的秦二爷。三位老人撤着捡来的纸钱,凄惨地叫着、笑着。最后只剩下王利发一人,他拿起腰带,步入内室,仰望屋顶,寻找安然了结一生的地方。

  看呐,这多么让我们思考的历史,让我们铭记的历史!一百多年前的中国,被腐朽无知的清朝政府统治着。凶狠霸道的洋人侵略落后的中国,闭关锁国、自满轻狂、胆小懦弱的统治者压迫人民。中国人民在这种压迫下表现出不同的一面。

  王利发是茶馆的掌柜,他心地不坏,却因为地位比赤贫阶层高出一截,对世间的苦难早已熟视无睹。他是个本分买卖人,希望社会安定,自个儿的生意也顺心点儿,可社会总跟他拧着劲儿来,他不敢跟社会较劲,只能俯首当“顺民”。但是,社会的魔掌越来越紧地卡住了他的脖子,最后无奈吊死他的'形象很有代表性,不坑人、不害人、逆来顺受、没有过高的要求,是当时小市民最普遍的心态,也表现出底层人民的愤怒。

  秦仲义是个民族资本家。他凭着一颗报国之心,变卖祖业创建工厂,想实业救国。他耗尽40年的心血办起不小的企业,觉得这样就足可以“富国裕民”。他错了,抗战刚结束,他的产业就被政府没收了。秦二爷痛心疾首,怨气冲天:“全,全世界找得到这样的政府找不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制度,帝国主义、封建寡头和官僚买办共同控制的国家经济形势,没让想实业救国的秦二爷实现愿望。这又一次批判了黑暗的统治者。

  还有许许多多的人物,松二爷、常四爷、二德子、刘麻子,他们代表不同的人物,但他们都反映了人民的苦难、愤怒、斗争。

  老舍先生在《茶馆》中刻画的人物性格特点十分鲜明。每个不同的人物都代表了当时社会不同职业、阶级的不同群体。看似多达几十位的出场人物,却无一显得重复。王掌柜、常四爷、松二爷等等身世不同、个性显著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只需读过一次,就能把各种人物的性格特点深深刻在脑中。例如裕泰茶馆的王掌柜,正如卷首老舍先生予其的定位一般:精明、有些私心而心眼不坏。通览全文,在我眼中他作为一个掌柜,很圆滑又显得软弱,遇事就给钱、说好话。然而,在结局中他不忍看到茶馆被高官与小人夺取,默默地在后院自杀。这一情节,仿佛出乎了人们的意料,但仔细一想,又在情理之中,让人心酸不已。这么一个走着中庸之道的掌柜,却选择以极端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老舍先生通过一个人物,以其行为与性格的强烈反差,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悲哀,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风气的讽刺与不满。

  在《茶馆》里,我们处处可以看到老舍其作为一个语言大师的风范。《茶馆》中,十几个人物依次登台,却个个形象立体,性格鲜明,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写作语言的性格化,时代化,应人切景;老舍以笑写悲,寓庄于谐,以幽默风趣的语言辛辣地讽刺了那些于三个时代中光怪陆离的丑类;北京化的口语也是本剧一大特色,给穿梭于茶馆中的人物注入生命。

  老舍的《茶馆》让我看到了中国的屈辱斗争历史。铭记住这段历史,记住《茶馆》,让屈辱的历史不再重演。

  茶馆读后感 8

  老舍先生的《茶馆》是一部不朽的经典之作,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了旧中国社会的众生相,让人在阅读中感慨万千,思绪久久不能平静。

  《茶馆》以北京城里的一家老茶馆为背景,通过描写茶馆里形形色色的人物和他们的故事,展现了从清末到民国再到抗战胜利后近半个世纪的社会变迁。茶馆就像是一个小小的社会缩影,汇聚了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有提笼架鸟的八旗子弟,有精明能干的茶馆老板,有穷困潦倒的民间艺人,有横眉立目的特务爪牙,有忧国忧民的爱国志士……他们在茶馆里进进出出,演绎着人生的悲欢离合,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茶馆的老板王利发是一个典型的小市民形象。他精明能干,善于经营,一心想把茶馆经营好,让自己和家人过上安稳的日子。他对不同的客人笑脸相迎,八面玲珑,谁也不得罪。他不断地改良茶馆,适应时代的变化,从卖茶、点心,到后来增加了评书、唱戏等娱乐项目。然而,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他的努力终究是徒劳的。茶馆的生意越来越惨淡,他也陷入了重重困境。王利发的命运,是那个时代无数小市民的命运的写照。他们在社会的夹缝中艰难生存,却无法摆脱命运的捉弄。

  茶馆里的其他人物也各具特色。常四爷是一个正直善良、有爱国心的旗人。他看不惯那些卖国求荣的人,敢于直言不讳。在清朝末年,他因为说了一句“大清国要完”而被抓进监狱。出狱后,他自食其力,靠卖菜为生。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在抗战胜利后,他看到茶馆里依然是一片萧条,不禁感慨万分:“我爱我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常四爷的遭遇,反映了那个时代爱国人士的无奈和悲哀。

  秦仲义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民族资本家。他一心想通过实业救国,发展民族工业。他在年轻的时候就变卖了家产,开办工厂。然而,在那个黑暗的社会里,他的工厂被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势力挤压,最终破产。秦仲义的失败,是那个时代民族资产阶级的失败。他们虽然有先进的思想和理念,但在强大的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面前,显得那么渺小和无力。

  《茶馆》所展现的那个时代,是一个充满悲剧的时代。在那个时代,国家贫弱,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清朝末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让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朝的统治,但并没有改变中国的命运。随后的军阀混战,更是让百姓苦不堪言。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又发动了内战,把中国推向了更加黑暗的深渊。

  在这个时代里,人们的命运充满了不确定性。茶馆里的人物们,有的在贫困中挣扎,有的在斗争中牺牲,有的在绝望中走向毁灭。他们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那个时代的中国,就像一艘在暴风雨中飘摇的破船,随时都有沉没的危险。人们在黑暗中摸索,却找不到前进的方向。

  尽管《茶馆》所展现的时代是如此的黑暗和悲惨,但在作品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人性的光辉。常四爷的正直善良,王利发的勤劳善良,秦仲义的爱国情怀,都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的美好。在那个充满苦难的时代里,这些人性的光辉就像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给人们带来了一丝希望和温暖。

  茶馆里的人们虽然身处困境,但他们并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他们在艰难的环境中相互扶持,共同度过难关。王利发在茶馆生意不好的时候,依然照顾着那些穷苦的人,给他们提供免费的茶水。常四爷在自己生活困难的情况下,还不忘帮助那些更需要帮助的人。这些小小的善举,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善良和美好。

  《茶馆》不仅仅是一部描写社会生活的作品,它还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作品通过对旧中国社会的描写,揭示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和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的巨大灾难。同时,作品也对人性的弱点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在那个时代里,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变得自私、冷漠、残忍。然而,正是这些人性的弱点,让社会变得更加黑暗和悲惨。

  作品还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希望。虽然那个时代充满了苦难,但作者并没有失去信心。他通过作品中的人物,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期待。常四爷在最后说的.那句话:“我爱我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既是对那个时代的控诉,也是对未来的呼唤。作者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唤起人们的觉醒,让人们为了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而努力奋斗。

  《茶馆》在艺术上也具有很高的成就。作品采用了独特的结构方式,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通过茶馆里的人物对话和活动,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这种结构方式使得作品更加自由灵活,也更加贴近生活。

  作品的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表现力。老舍先生运用了大量的北京方言,使作品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同时,作品中的人物语言也各具特色,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和身份。

  此外,作品还运用了象征、对比等艺术手法,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例如,茶馆的兴衰象征着旧中国社会的变迁;不同人物的命运对比,突出了那个时代的不公平和残酷。

  总之,老舍先生的《茶馆》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高超艺术成就的经典之作。它让我们看到了旧中国社会的黑暗和悲惨,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和希望。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重读《茶馆》,依然能够从中获得很多启示和感悟。我们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努力为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茶馆读后感 9

  读完老舍先生的《茶馆》,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亲历了从清朝末年、民国初年到抗战结束后的中国社会变迁。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历史剧,更是一幅生动的社会画卷,它以一个小小的茶馆为舞台,展现了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云变幻,让人在回味中深思。

  《茶馆》的故事全部发生在北京裕泰大茶馆内,这家茶馆不仅是人们休闲聊天的场所,更是社会变迁的见证者。茶馆的陈设从古朴到新式再到简陋,每一次变化都昭示着时代的更迭和文化的变迁。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茶客们的嬉笑怒骂,也看到了社会的黑暗与不公。

  剧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各具特色。王掌柜是裕泰茶馆的掌柜,他精明能干,但有些软弱,总是希望通过妥协来维护茶馆的生计。然而,在时代的大潮中,他的努力显得如此渺小和无力。最终,他选择在后院自杀,这一结局既让人心酸,又引人深思。王掌柜的形象,不仅是当时小商人的缩影,更是那个时代社会风气的真实写照。

  常四爷是茶馆中的另一位重要人物,他正直、倔强,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尽管生活困顿,但他从不向困难低头,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尊严和骨气。在茶馆中,他敢于直言不讳,敢于与恶势力抗争。他的形象,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爱国人士的精神风貌,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身上所承载的历史使命。

  除了王掌柜和常四爷外,剧中还有许多令人难忘的人物。如松二爷的胆小怕事、刘麻子的狡猾奸诈、庞太监的嚣张跋扈等,这些人物形象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茶馆》这部作品的丰富内涵。

  《茶馆》通过茶馆这个小舞台,展现了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从清朝末年的腐败无能,到民国初年的军阀混战,再到抗战结束后的内战不断,每一个历史时期都在茶馆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茶馆中的茶客们,他们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他们的喜怒哀乐,正是那个时代社会风气的`真实反映。

  在《茶馆》中,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时代的变迁,更可以体会到人性的复杂和悲凉。刘麻子的死,让我们看到了军阀的残暴和无情;庞太监的晚年凄凉,则让我们感受到了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这些情节,不仅让我们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们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茶馆》的语言风格独特,充满了地道的北京味儿。老舍先生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对话,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剧中的对话不仅富有生活气息,而且充满了哲理和深意。这些对话,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也让我们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读完《茶馆》,我深深地被这部作品所震撼。它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历史教材。通过这部作品,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也可以更深刻地认识人性的复杂和悲凉。同时,《茶馆》也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让我们更加坚定地走好未来的道路。

  《茶馆》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它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在世界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喜爱。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茶馆》将会继续影响和启迪着更多的人们。

  茶馆读后感 10

  老舍先生的《茶馆》,如一幅描绘旧中国社会百态的恢宏画卷,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深深地触动着读者的心灵。

  《茶馆》的故事背景设定在清末、民国和抗战胜利后的三个历史时期,通过一个小小的茶馆,展现了近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云变幻。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里,国家贫弱,政治腐败,社会秩序混乱,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清朝末年,封建统治摇摇欲坠,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侵略中国。茶馆里的人物们,无论是提笼架鸟的八旗子弟,还是靠卖力气为生的穷苦百姓,都感受到了时代的变迁带来的冲击。王利发作为茶馆的老板,努力经营着自己的小生意,他不断地改良茶馆,迎合不同顾客的需求,但在那个黑暗的社会里,他的努力显得那么微不足道。常四爷,一个正直善良的旗人,因为一句“大清国要完”而被抓进监狱。他的遭遇,反映了那个时代爱国人士的无奈和悲哀。

  民国时期,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茶馆的生意更加惨淡,王利发不得不四处打点,以求生存。秦仲义,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民族资本家,试图通过实业救国,却在军阀的压榨和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最终破产。这个时期的茶馆,成为了各种势力争斗的.场所,特务、流氓、地痞横行,社会秩序一片混乱。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又发动了内战,中国再次陷入了黑暗之中。茶馆里的人们依然在苦难中挣扎,王利发的茶馆也面临着被霸占的命运。在这个绝望的时刻,常四爷、秦仲义等人物再次相聚在茶馆,他们回顾自己的一生,感慨万千。他们的命运,是那个时代无数中国人的命运的缩影,他们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

  《茶馆》中塑造了众多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性格、命运和人生选择。这些人物形象,不仅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也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王利发是一个精明能干、善于处世的小商人。他一生都在努力经营着自己的茶馆,希望能够过上安稳的日子。他对不同的客人笑脸相迎,八面玲珑,谁也不得罪。他不断地改良茶馆,适应时代的变化,但最终还是无法逃脱命运的捉弄。他的一生,充满了无奈和悲哀。王利发的形象,代表了那个时代无数小市民的命运,他们在社会的夹缝中艰难生存,却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常四爷是一个正直善良、有爱国心的旗人。他看不惯那些卖国求荣的人,敢于直言不讳。他在清朝末年因为说了一句“大清国要完”而被抓进监狱,出狱后自食其力,靠卖菜为生。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在抗战胜利后,他看到茶馆里依然是一片萧条,不禁感慨万分:“我爱我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常四爷的形象,体现了那个时代爱国人士的高尚品质和无奈命运。

  秦仲义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民族资本家。他一心想通过实业救国,发展民族工业。他在年轻的时候就变卖了家产,开办工厂。然而,在那个黑暗的社会里,他的工厂被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势力挤压,最终破产。秦仲义的形象,反映了那个时代民族资产阶级的奋斗和失败,他们虽然有先进的思想和理念,但在强大的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面前,显得那么渺小和无力。

  除了这些主要人物之外,茶馆里还有许多其他的人物,如松二爷、刘麻子、唐铁嘴等。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性格和命运,共同构成了那个时代的社会众生相。

  在《茶馆》中,我们既可以看到人性的光辉,也可以看到人性的黑暗。在那个黑暗的时代里,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做出各种选择,有些选择是无奈的,有些选择是自私的。

  常四爷、王利发、秦仲义等人物身上,展现了人性的光辉。他们正直善良、有爱国心、有责任感,在困境中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原则。他们的行为,让人感受到了人性的美好和温暖。

  然而,在那个时代里,也有许多人展现出了人性的黑暗。刘麻子、唐铁嘴等人物,为了一己私利,不择手段地坑蒙拐骗。他们的行为,让人看到了人性的丑恶和自私。

  人性的光辉与黑暗,在《茶馆》中相互交织,构成了一个复杂而真实的社会画卷。这部作品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人性是复杂的,在不同的环境下,人们会做出不同的选择。但无论何时,我们都应该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则,保持人性的美好和善良。

  《茶馆》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它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深深地吸引着读者。

  首先,作品的结构独特。《茶馆》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通过茶馆里的人物对话和活动,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这种结构方式,使得作品更加自由灵活,也更加贴近生活。

  其次,作品的语言生动形象。老舍先生运用了大量的北京方言,使作品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同时,作品中的人物语言也各具特色,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和身份。

  此外,作品还运用了象征、对比等艺术手法。茶馆的兴衰象征着旧中国社会的变迁;不同人物的命运对比,突出了那个时代的不公平和残酷。这些艺术手法的运用,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茶馆》虽然是一部描写旧中国社会的作品,但它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这部作品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历史是不能忘记的。旧中国的黑暗历史,是我们民族的伤痛,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同时,作品也让我们思考人性的问题。在当今社会,我们依然面临着各种诱惑和挑战,我们应该如何保持人性的美好和善良?如何在困境中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则?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总之,老舍先生的《茶馆》是一部不朽的经典之作,它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深深地触动着读者的心灵。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重读《茶馆》,依然能够从中获得很多启示和感悟。

  茶馆读后感 11

  老舍先生的《茶馆》是一部深刻描绘中国社会变迁与人性百态的杰作,它以北京裕泰茶馆为背景,通过三幕话剧的形式,跨越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跨度,从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到民国初年军阀混战,再到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腐败与动荡,展现了社会各阶层人物在时代洪流中的沉浮与挣扎。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历史剧,更是一幅生动的社会风情画,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时代的脉搏与人性的温度。

  裕泰茶馆,这个看似不起眼的角落,实则成为了中国社会变迁的见证者与参与者。茶馆的兴衰,映射出时代的更迭与社会的变迁。从第一幕中古朴典雅、生意兴隆的茶馆,到第二幕中虽略显破旧但依旧热闹的茶馆,再到第三幕中破败不堪、门可罗雀的茶馆,每一次变化都预示着社会的动荡与不安。茶馆内,各色人等汇聚一堂,他们的言谈举止、喜怒哀乐,无不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风貌与人心所向。

  《茶馆》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样,他们各自承载着不同的命运与故事,共同构成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群像。王利发,茶馆的掌柜,他精明能干却又不失温情,一生致力于经营茶馆,却最终被时代所抛弃,选择了自杀以求解脱。他的命运,是无数小商人在动荡年代中挣扎求生的缩影。常四爷,一个正直不阿、敢于直言的.旗人,他的形象代表着那个时代中少数保持清醒与良知的知识分子。秦仲义,一个立志实业救国的资本家,他的失败则揭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艰难与无奈。此外,还有松二爷的懦弱、刘麻子的狡诈、唐铁嘴的谄媚、庞太监的嚣张等,这些人物形象各具特色,共同勾勒出了一幅复杂多变的社会图景。

  《茶馆》不仅仅是对社会变迁的记录,更是对人性与时代的深刻反思。在这部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与阴暗,看到了人们在面对生存压力时的无奈与挣扎,也看到了在乱世中依然坚守信念与良知的人们。老舍先生通过茶馆这个小小的舞台,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多面性,同时也对那个时代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与反思。他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没落,批判了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美好社会的向往与期待。

  《茶馆》的语言艺术也是其魅力所在。老舍先生运用了大量地道的北京方言和生动的对话,使得作品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域特色。同时,他还巧妙地运用了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使得作品在表达上更加含蓄而深刻。例如,茶馆中的“莫谈国事”的纸条,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环境的真实反映,也象征着人们在专制统治下的沉默与无奈。此外,作品中还穿插了大量的民间故事和戏曲元素,使得作品更加丰富多彩,引人入胜。

  读完《茶馆》,我仿佛经历了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见证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与人间百态。这部作品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历史的厚重与人性的复杂。它让我明白,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性的光辉与阴暗都将永远存在;无论社会如何动荡不安,总有一些人会在逆境中坚守信念与良知。同时,《茶馆》也让我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让我更加明白作为一个时代的见证者与参与者,我们应该如何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与困难。《茶馆》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面镜子,让我们在反思中前行,在感悟中成长。

  茶馆读后感 12

  老舍先生的《茶馆》如同一部厚重的历史长卷,缓缓展开在我眼前,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动荡不安、风云变幻的时代。这部作品以北京裕泰茶馆为舞台,通过三幕话剧的形式,跨越了清末、民国、抗战胜利后三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深刻揭示了社会的变迁、人性的复杂以及历史的车轮下个体命运的沉浮。

  裕泰茶馆,这个看似普通的茶馆,实则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的积淀。它不仅是人们休闲娱乐、交流信息的场所,更是社会变迁的晴雨表和见证者。从第一幕中茶馆的繁荣兴旺,到第二幕中的逐渐衰落,再到第三幕中的破败不堪,茶馆的兴衰历程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整个社会的兴衰更替。茶馆内的每一次变革,都与社会的大背景紧密相连,无论是戊戌变法的失败、军阀的'混战,还是抗战的胜利、国民党统治的腐败,都在茶馆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茶馆》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各自代表着不同的社会阶层和命运轨迹,却又在茶馆这个小小的舞台上交织碰撞,共同演绎出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大戏。王利发,茶馆的掌柜,他精明能干、勤劳善良,却始终无法逃脱命运的捉弄,最终选择了自杀以求解脱。他的悲剧命运,既是个人的不幸,也是时代和社会的悲哀。常四爷,一个正直不阿、敢作敢当的旗人,他的形象代表着那个时代中少数保持清醒与良知的知识分子,但他的抗争与坚守最终也未能改变社会的走向。秦仲义,一个雄心勃勃、渴望通过实业救国的资本家,他的失败则揭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艰难与无奈。此外,还有松二爷的懦弱、刘麻子的狡诈、唐铁嘴的谄媚、庞太监的嚣张等,这些人物形象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一幅复杂多变的社会画卷。

  《茶馆》不仅仅是一部社会变迁的记录片,更是一部对人性与历史进行深刻反思的文学作品。在这部作品中,老舍先生以敏锐的洞察力和深邃的思考力,揭示了人性的光辉与阴暗,以及历史进程中个体命运的无奈与抗争。他通过茶馆中人物的命运起伏,展现了在乱世中人们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做出的种种妥协与牺牲,同时也表达了对那些坚守信念、勇于抗争的人们的敬意与同情。老舍先生对封建社会的腐朽与没落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对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美好社会的向往与期待。

  《茶馆》的语言艺术同样令人赞叹不已。老舍先生运用了大量地道的北京方言和生动的对话,使得作品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域特色。他巧妙地将民间故事、戏曲元素融入其中,使得作品更加丰富多彩、引人入胜。同时,他还运用了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使得作品在表达上更加含蓄而深刻。例如,“莫谈国事”的纸条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环境的真实反映,也象征着人们在专制统治下的沉默与无奈;茶馆中的“改良”尝试则暗示了社会变革的艰难与曲折。

  读完《茶馆》,我深感震撼与感慨。这部作品不仅让我领略了老舍先生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更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社会历史、人性百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它让我看到了历史的沧桑与无情,也感受到了人性的温暖与光辉。它让我明白,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性的光辉与阴暗都将永远存在;无论社会如何动荡不安,总有一些人会在逆境中坚守信念与良知。同时,《茶馆》也让我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更加明白作为一个时代的见证者与参与者,我们应该如何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与困难。《茶馆》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历史教科书和人性启示录,它将永远启迪着我们前行与思考。

  茶馆读后感 13

  老舍先生的《茶馆》是一部三幕话剧,以老北京一家大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展现了从清末到抗战胜利后近半个世纪的社会风云变幻。读完这部作品,心中感慨万千,仿佛经历了一场历史的洗礼。

  《茶馆》犹如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生动地描绘了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茶馆作为一个小小的社会窗口,汇聚了三教九流之人。从提笼架鸟、算命卜卦的老北京旗人,到精明能干、善于应酬的茶馆掌柜;从胆小怕事、逆来顺受的贫苦农民,到横行霸道、鱼肉百姓的地痞流氓;从一心报国、却四处碰壁的爱国志士,到唯利是图、卖国求荣的汉奸特务…… 形形色色的人物在茶馆中上演着各自的人生悲喜剧。

  故事开篇,清朝末年的茶馆里,热闹非凡却又暗藏危机。那时候,社会腐朽,民不聊生。戊戌变法失败后,人们对国家的未来充满了迷茫和担忧。茶馆掌柜王利发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八面玲珑地应对各种人物。他不断地改良茶馆,希望能在乱世中求得生存。然而,无论他怎么努力,也无法摆脱时代的洪流。随着剧情的发展,民国时期的茶馆更加混乱不堪。军阀混战,百姓苦不堪言。茶馆的生意也一落千丈,王利发在无奈之下,只能继续苦苦挣扎。到了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横行霸道,茶馆已经濒临倒闭。王利发绝望地看着自己一生的心血即将毁于一旦,心中充满了无奈和悲愤。

  通过茶馆这个小小的舞台,老舍先生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那个时代,国家贫弱,外敌入侵,政治腐败,经济萧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没有尊严,没有希望。《茶馆》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与繁荣。

  《茶馆》中的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他们的命运与时代紧密相连,反映了社会的种种问题。

  王利发是茶馆的掌柜,他精明能干,善于应酬。为了让茶馆生存下去,他不断地改良经营方式,讨好各方人物。他的人生信条是 “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然而,在那个黑暗的时代,他的努力显得那么微不足道。他最终还是无法逃脱命运的捉弄,茶馆被霸占,他也在绝望中自杀。王利发的命运是那个时代众多小商人的命运缩影,他们在社会的夹缝中艰难生存,却始终无法摆脱被压迫的命运。

  常四爷是一个正直、爱国的旗人。他敢于直言,对社会的不公和黑暗深恶痛绝。他因为一句 “大清国要完” 而被抓进监狱。出狱后,他自食其力,靠卖菜为生。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国家的热爱和对正义的追求。在抗战胜利后,他看到国家依然没有摆脱贫困和落后,心中充满了悲愤。常四爷的命运反映了那个时代爱国志士的无奈和悲哀。他们虽然有一颗爱国之心,却无法改变国家的命运。

  秦仲义是一个雄心勃勃的民族资本家。他一心想要实业救国,开办工厂,发展民族工业。然而,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他的理想屡屡受挫。他的工厂被军阀霸占,财产被掠夺。最后,他也变得一贫如洗。秦仲义的命运反映了那个时代民族资产阶级的困境。他们虽然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但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下,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

  除了这些主要人物外,《茶馆》中还有许多其他生动的人物形象。如松二爷,他胆小怕事,唯唯诺诺,整天提笼架鸟,无所事事。他的命运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走向悲惨。还有刘麻子、唐铁嘴等地痞流氓,他们靠坑蒙拐骗为生,在社会的.底层挣扎。这些人物的命运共同构成了那个时代的众生相,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社会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

  老舍先生的语言简洁明快,生动形象,富有浓郁的北京地方特色。《茶馆》中的语言充满了幽默和讽刺,让人在欢笑中感受到深刻的悲哀。

  剧中人物的对话简洁明了,却又富有表现力。如王利发的那句 “在街面上混饭吃,人缘儿顶要紧。我按着我父亲遗留下的老办法,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就不会出大岔子!” 这句话生动地体现了他的处世哲学和无奈。常四爷的 “我看哪,大清国要完!” 则简洁有力地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愤怒。

  老舍先生还善于运用幽默和讽刺的手法来揭示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丑恶。如刘麻子的那句 “我要不分心,他们也许找不到买主呢!” 让人在笑过之后,深刻地感受到他的无耻和贪婪。还有唐铁嘴的 “大英帝国的烟,日本的‘白面儿’,两大强国侍候着我一个人,这点福气还小吗?” 则充满了讽刺意味,让人对那个时代的社会风气感到无比愤慨。

  此外,剧中的语言还充满了北京地方特色,如 “遛早儿”“嚼谷”“关钱粮” 等词语,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老北京的街头巷尾,感受到了浓郁的地域文化氛围。

  《茶馆》虽然是一部描写旧时代的作品,但它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它让我们反思历史,珍惜现在,展望未来。

  从历史的角度看,《茶馆》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了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对中国人民的残酷压迫。那个时代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没有自由,没有尊严,没有希望。我们应该牢记历史的教训,不断努力,防止历史的悲剧重演。

  从现实的角度看,《茶馆》中的人物命运和社会问题在今天依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如王利发的处世哲学虽然在那个时代是无奈之举,但在今天也提醒我们要善于与人沟通,学会适应社会。常四爷的爱国精神则激励我们要热爱祖国,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秦仲义的实业救国理想也让我们思考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民族工业,实现国家的经济振兴。

  从未来的角度看,《茶馆》让我们更加坚定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我们应该以史为鉴,不断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让每一个人都能在这个国家里享受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美好生活。

  总之,老舍先生的《茶馆》是一部不朽的经典之作。它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鲜明的人物形象、独特的语言魅力,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思考和启示。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依然需要《茶馆》这样的作品,让我们在回顾历史的同时,更好地珍惜现在,展望未来。

【茶馆读后感】相关文章:

茶馆教学设计08-18

《茶馆》读后体会09-20

《茶馆》教学设计04-26

《茶馆》阅读感悟10-26

扬州茶馆作文04-20

茶馆老舍赏析05-27

《茶馆》读书笔记11-04

扬州茶馆教学反思12-29

《茶馆》阅读题及答案11-15

老舍《茶馆》人物分析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