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围城的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围城的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围城的读后感1
《围城》从“围城”这个比喻开始,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人类的“围城”困境:不断的追求和对所追求到的成功的随之而来的不满足和厌烦,两者之间的矛盾和转换,其间交织着的希望与失望,欢乐与痛苦,执著与动摇——这一切构成的人生万事。
“围城”困境告诉我们人生追求的结果很可能是虚妄的,这看起来好像很有点悲观,但骨子里却是个严肃的追求,热忱深埋在冷静之下,一如钱钟书本人的一生。他揭穿了追求终极理想、终极目的的虚妄,这就有可能使追求的过程不再仅仅成为一种手段,而使它本身的重要意义得以被认识和承认,使我们明白追求与希望的无止境而义无反顾,不再堕入虚无。
围城的读后感2
我年轻时曾与我们州最漂亮的女孩约会,但最后没有成功。我听说她后来离过三次婚。如果我们当时真在一起,我都无法想象未来会怎样。所以,其实你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是跟什么人结婚!在选择伴侣上,如果你错了,将让你损失很大。而且,损失不仅仅是金钱上的。
——巴菲特《结婚才是人生最大的投资》
《围城》中最著名的一段话或许是: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
正好,今天我就把我对于婚姻的看法写出来。
一、爱情是结婚的必要条件吗?
钱钟书先生在文中给出了很清晰的答案:
1许多人谈婚姻,语气仿佛是同性恋爱,不是看中女孩子本人,是羡慕她的老子或者她的哥哥。
2现在想想结婚以前把恋爱看的那样重,真是幼稚。老实说,不管你跟谁结婚,结婚以后,你总发现你娶得不是原来的人,换了另一个。早知道这样,结婚以前那种追求,恋爱等等,全可以省掉。
3我觉得不必让恋爱在人生里占据那么重要的地位,许多人没有恋爱,也一样生活。
以上三句话换一个更为清晰的表达就是:
1结婚并不是全因为爱情。
2爱情在人生中的位置并没有那么重要。
3没有爱情也可以生活。
总结成一句话:爱情,并不是结婚的必要条件。这句话是多么的正确,又是多么的刺耳。那么,我们为什么要结婚?
第一种原因是因为各种各样的目的结婚。最著名的恐怕就是昭君出塞,结婚的目的很简单:用一个女人的幸福换取和平。还记得《寻秦记》中找过公主的心愿:来生不要生在帝王家,做一个平凡的女子,追寻自己的爱情。女人的爱情、生命,在诸侯争霸的战国时代,只不过是任人摆布的棋子。
第二种原因是找不到爱情,就找个人结婚。在我身边,这样的事经常听说,谁和谁闪婚。因为爱情是如此难以寻觅,那就找个差不多的人结婚吧!这或许就是《非诚勿扰》那么红的原因吧!那晚,同学发来短信说:朱旋终于等到了自己的幸福。当时,我就想,只是牵手成功,果真就能一生幸福吗?
第三种原因是因为爱情而结婚。有爱情的婚姻生活很美好,但并不是所有的有情人在婚后都能像童话故事的结尾写的那样: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比如陆游和唐婉,东坡与王弗。
我觉得还是为了爱情而结婚,才是一件幸福的事。那么什么事爱情呢?我说不清楚,恐怕谁都说不清楚。
二、关于爱情的感受
爱情从来就不是天道酬勤,爱情需要感觉。许多人都认为爱情像种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以为自己的辛勤付出就一定会有收获,认为只要功夫下得深,铁杵磨成针;认为自己是一团火,能把冷若冰山的她融化。可是又有多少人获得这种变质的爱情,她对于你的,只是一种混杂感激,感动,内疚,不想伤害你,喜欢,你人还不错等等复杂的情,这种情没有爱。
我所想象的爱情应该是不经意相遇时的怦然心动,就想徐志摩的那句诗: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就像宝黛初见时,宝玉的一声:咦,这个妹妹好像哪里见过。这完全是一种前世今生的宿命:前世纠缠不清,今生摆脱不掉。而这种一件钟情,我们这些人中又有谁能遇到?
还是那次看《非诚勿扰》,同学说:朱旋终于等到了自己的幸福。
我说:爱情原来要靠等?
同学又说:冰心问铁凝有男朋友没,她回答说还没有找。冰心说不是找,而是等。我想,冰心老人的意思是等待缘分。因为缺少,所以寻找;因为相信,所以等待。
突然间心里就莫名感动了,多么好的话:因为缺少,所以寻找;因为相信,所以等待。茫茫人海中,是为你、我而生。我们所要做的只是不着急,慢慢地,静静地去等待。总会有那么一天,让我们在不经意的时刻遇见我们为之苦苦等待的人。
三、我对于爱情的所有想象
我对于爱情最温柔的想象只是上下楼梯时的惊鸿一瞥。
我对于爱情最真挚的想象只是同撑一把伞,共度风雨。
我对于爱情最奢侈的想象只是和你一起去天堂。
我对于爱情最心动的想象只是初次相见,缘定今生。
我对于爱情最真实的想象只是两个人一起围着灶台转。我对于爱情最浪漫的想象只是同走一条铺满鲜花,洒满阳光的林间小路。
我对于爱情最痛苦的想象只是离别的月台,我送你去远方。
我对于爱情最甜蜜的想象只是我的微笑对你来说像冬日的阳光。
我对于爱情的所有想象只是在慢慢时光中,不早不晚;在茫茫人海中,不偏不倚遇见你,因为正是你,实现了我对于爱情的所有想象。那时,我会对你说:人生这条路,我们一起走吧!
围城的读后感3
“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题记
1946钱钟书发表了自己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围城》,堪称是中国近、现代小说的经典之作,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一步步陷入工于心计的孙柔嘉的婚姻陷井之中,最后自食婚姻苦果。的反响。而我并非是慕名读了这本书,是因为心理上的疑惑。从小就有一种生活经历:”非常想得到某件东西,于是就竭尽全力的争取,可得到后便不再珍惜,便丢弃了。”一直不明白是怎样一种心理,是不是一种病呢?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听到这样一句话“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心头一惊,于我心有戚戚焉。急切的想了解这种想法,读围城的心也日趋强烈,终于,在高二寒假中我拜读了《围城》。
对这部小说的背景我了解不多,有这样一句解释的话:“小说所写的人物和事件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十分隔膜,与时代结合并不紧密,我们不可能像别的小说那样通过社会背景和时代背景的分析去考察小说的主题。”并且书中说道:“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可以看出作者并没有过于强调这本书的时代性。
长篇小说《围城》共分九章,大体可以划做四个单元。里面涉及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有即柔又嘉、却充满心计而且柔能克刚的孙柔嘉,纨袴子弟优柔寡断、玩世不恭的方鸿渐,有忠于爱情,才华横溢,且被人拒绝却终究逃不开娶妻生子命运的赵辛楣,还有李梅亭那样满口仁义道德半旧遗老,韩学愈那样外形木讷、内心龌龊、的假洋博士;有高松年那样道貌岸然、老奸巨猾、的伪君子,也有汪处厚那样依附官僚、谋取职位、却自蹈覆辙的势利鬼;有陆子潇、顾尔谦那样一心攀龙附凤、专事吹拍、浅薄猥琐的势利小人,也有范懿、汪太太那样虽然混迹学府、却只在情场上显露头角、推波助澜的名门女士等,形形色色的人构成了一个小社会。
方鸿渐是个被动的、无能的、优柔寡断的、经不住诱惑的人,更是一个失败的人他的失败是因为他面对东西方文化强烈冲击的现代社会残酷的生存竞争和战乱动荡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的严重的精神危机而缺乏与之对抗所应有的理性、信仰、热情和力量,而他并不想李梅亭那样如鱼得水,也时因为他还不算是个卑鄙的人,还有点自知之明,有时候还想保持这自己作为知识分子为人的尊严。正是这种不上不下的位置,使他既得不到爱情,有作为留学生二恶一无是处,寄人篱下,总是依靠别人的帮助,对于他,这是残酷的,又是尴尬的。这就是性格决定命运。有人说:“ 就像一无用处的贾宝玉是《红楼梦》中几乎唯一的好男人一样,方鸿渐也是《围城》中最好的人。”就像在动荡的三国时代,各家逐鹿中原,人才辈出,但是只用那些奸雄、枭雄才能在如此纷乱的时代生存并且有所成就,像方鸿渐这种懦弱者是注定要失败的.。所以,既不作恶也无英雄气概、既与世无争又于世无补的方鸿渐,是注定要失败的。这是他的悲剧,同时更是这类懦弱的知识分子在社会环境下回得到的结果。
围城在表面意思上很显然是讲婚姻。在读之前便以为整部小说中,围城一定是很形象明了的显示,有具体的分析。可是读完后,只觉得整部书中充满了争吵和抱怨。关于围城的提出,也只是在苏文纨、赵辛楣等人一起聚餐时,褚慎民引用的外国成语,“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又说像“被围困的城堡fortresse assiégée,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而接下来便没有再次明确的提出婚姻是堵围城。
在回国的汽轮上,方鸿渐与鲍小姐之间也绝非真的感情,他们二人谁也无心进入对方的围城,只是在他乡一种空虚内心的寄托,在内容上只是围城外人的一点小插曲。至于苏小姐,那只是她自作多情地以为自己已经进入了方鸿渐的围城,也使想方设法冲进她的围城的赵辛楣误把方鸿渐当作情敌,煞费苦心一番。整部小说中,方鸿渐唯一一次动真情的应该是对纯洁可爱的唐小芙。他茶不思饭不想,一门心思放在她身上,做好一个随时准备踏进其围城的虔诚之士。结果让苏小姐无情的拆开了。在这一点上,我与钱钟书的夫人杨绛有相同的看法,而是如果让方鸿渐与理想中的爱人唐晓芙结婚,然后两人再积爱成怨,以至分手,才真正符合“围城”的字面原义。方鸿渐与孙柔嘉的结合,是让人大跌眼镜的,在去三闾大学的路上两人没有任何表示,最后却因为一场误会,匆匆订了婚,又稀里糊涂的结了婚。似乎两人都没有急切的想要进入对方的围城。有人说:方鸿渐是一步步陷入工于心计的孙柔嘉的婚姻陷井之中,最后自食婚姻苦果。这我倒没读出来,只是感觉,这座感情围城,曾经令方鸿渐向往,之后又无奈于城中的无聊。
大部分人觉得《围城》的意义只局限在爱情婚姻,并没有其他的寓意。这也许也是一些家长不提倡孩子看这本书的原因吧。其实,《围城》并不仅仅是一部爱情小说。它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的主题和象征是多层次的。仅仅把《围城》停留在爱情意义上也并非钱老先生的意思,所以他在下文中写到:方鸿渐又重提此事,并评论道:“我近来对人生万事,都有这个感想。”这句点睛之笔,使围城超越了婚姻的层面,进入了更为广阔的背景。从婚姻是“围城”,到最后感慨人生是“围城”。方鸿渐不断渴望冲出“围城”,却又不得不进入另一个“围城”。生活好像故意跟他作对,老是与他自己的想法背道而驰
很明显,在第五章中,方鸿渐说:“我还记得那一次褚慎明还是苏小姐讲的什么‘围城’。我近来对人生万事,有这个感想。譬如我当初很希望到三闾大学去,所以接了聘书,近来愈想愈乏味,这时候自恨没有勇气原船退回上海。我经过这一次,不知道何年何月会结婚,不过我想你真娶了苏小姐,滋味也不过尔尔。狗为着追求水里肉骨头的影子,丧失了到嘴的肉骨头!跟爱人如愿以偿结了婚,恐怕那时候肉骨头下肚,倒要对水怅惜这不可再见的影子了。”可以看出,书中的三闾大学着实是一座事业的围城,这里面充斥着尔虞我诈、明争暗斗,时刻让人感到压抑,这是善良的方鸿渐所受不了的。但当他离开那里,满心以为自己离开了这复杂的黑暗圈子后,没想到面对的却是一个集父母的封建思想,家庭的责任,事业的衰败,多层混杂的社会大围城之中,让他更加觉得无所适从,心中充满了迷茫与无奈。作者花这么多笔墨向我们描述这个复杂的社会背景,无非是想我们阐明:生活本就是一座大围城,也许这个围城是无形的人,我们都是城中的一个元素,所以我们没有办法逃出这堵围城,即使你逃出了一个,也会有许多在矗立着。我们没有办法逃出这样的命运。所以,关键在于你在这围墙下是否活得精彩,假如你始终想着去冲出围城,那你永远只能独守空城,更加失去了生命中的价值。
事实上,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我们就会一直在围城中。只是钱钟书先生把30年代的这座城具体形象化了,让身处21世纪的我们看清了书中城中之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其实,这也正是我们生活中的写照,我们不注意或者不承认而已。。我是一名学生,对我来讲,学校、家庭、社会,每一个环境都是一座围城,每一种行为都处于一个围城。亲人、同学、老师以及社会上行行色色的陌生人,都在我们之间有一座座围城。现实是残酷的,但是不要因为现实而失去信心 ,因为每个人都这样,并不是只有少数人感到迷惑。文中告诉我们追求是无止境的,我们达到一个目的后,便会很快的对其失去新鲜感,那或是一种不满足或是一种厌烦,是我们觉得我们所追求的一切都是虚妄的。可是我们总不能因噎废食,担心自己对所得到的东西失去兴趣而停止追求了吧。我们要做的,就是竭尽全力去争取所想要的,到我们对其厌烦时,要坦然对待,因为那是正常的心理。接着去追寻更有价值的东西,是我们不会空虚。因为只有无所事事的人,才会一遍遍地数着自己的所有,时间久了,便产生厌倦,只有马不停蹄的奋斗,才会是围城内充实,没有心思去冲出来。用一颗积极的心去对待围城,用自己的努力去改变城中的生活。这时的围城,就会变成一个快乐幸福的地方,一个方鸿渐也喜欢的地方,没有人想要逃出来。
围城的读后感4
用了两个星期读完了《围城》,不得不说,钱钟书先生的文学水平太高了,我难以理解到大家所说的层面,不得不从网络上借鉴一些经验才能较好的理解这篇小说。
其实小说通过了方鸿渐的故事,写出了中国社会的市井百态,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小说的名字虽是“围城”,然而我却丝毫没有感觉到有关围城的丝毫信息,直到后来,读了其他人的评价,才体会出,这围城是值得方鸿渐的爱情,在进去之前,拼命的想进去,但一旦迈入了围城中,他就迫不及待的想要出来。克尔恺郭尔在《非此即彼》中说过:“如果你结婚,你就会后悔;如果你不结婚,你也会后悔;无论你结婚还是不结婚,你都会后悔。嘲笑世人愚蠢,你会后悔;为之哭泣,你也会后悔;无论嘲笑还是痛哭,你都会后悔。信任一个女人,你会后悔;不信任她,你也会后悔。吊死自己,你会后悔;不吊死自己,你也会后悔。先生们,这就是一切哲学的总和和实质。“
方鸿渐的爱情在我看来是个悲剧,一个本来玩世不恭的人在苏文纨和唐晓芙中选错了人,更改变了自己的一生,最终无奈的和孙柔嘉结为夫妻,而求生路上也异常艰难。
美好的爱情是人人向往的,然而当你得到了爱情后却发现与自己想象的大不相同,但你却已经步入了围城之中,尽管你再怎么努力的挣脱束缚,却还是困在围城中。当你慢慢的在围城中居住下来后,爱情也渐渐的散去,取而代之的是温暖的亲情,但你却依旧没有离开围城,你依旧羡慕着墙外面的人,外面的人也想进入城墙里。
也许题目的选取不仅仅是把婚姻比作了围城,它更是指着生活中的形形色色的事物,我们一直在一个空间里绕圈,突然发现了更令人向往的空间,就费尽心思的进入了新的空间中,却依旧是不停的绕圈,又想去其他的空间,从一个笼子跳到另一个笼子,不停的重复,却乐此不疲。
生活中的围城太多了,婚姻、事业、家庭……它们都想一座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
《围城》不得不说是一篇极好的小说,我感觉一遍是不足以理解的,必须再读,多读,才能更好的理解小说的意义。
围城的读后感5
柔嘉走了,可是这房里还留下她的怒容,她的哭声,她的说话,在空气里没有消失。他望见桌上一张片子,走近一看,是陆太太的。忽然怒起,撕为粉碎,狠声道:“好,你倒自由得很,撇下我就走!滚蛋,替我滚,你们全替我滚!”,这简短一怒把余劲都使尽了,软弱得要傻哭个不歇。和衣倒在床上,觉得房屋旋转,想不得了,万万不能生病,明天要去找那位经理,说妥了再筹旅费,旧历年可以在重庆过。心里又生希望,像湿柴虽点不着火,开始冒烟,似乎一切会有办法。不知不觉中黑地昏天合拢,裹紧,像灭了灯的夜,他睡着了。最初睡得脆薄,饥饿像镊子要镊破他的昏迷,他潜意识挡住它。渐渐这镊子松了,钝了,他的睡也坚实得不受镊,没有梦,没有感觉,人生最原始的睡,同时也是死的样品。
那只祖传的老钟当当打起来,仿佛积蓄了半天的时间,等夜深人静,搬出来一一细数:“一,二,三,四,五,六”。六点钟是五个钟头以前,那时候鸿渐在回家的路上走,蓄心要待柔嘉好,劝他别再为昨天的事弄得夫妇不欢;那时候,柔嘉在家里简等鸿渐回家来吃晚饭,希望他会跟姑母和好,到她厂里做事。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对人生包涵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
看到这里我在想:作者是不是小题大做了?我很想不明白,也就是一次巨大的争吵,作者怎么可以写的如此悲凉呢?男女主角从相识、相知、相恋到结婚,也就一年多时间,婚后出现矛盾、争吵也是很正常的,何必写的这么悲凉,好像男主人的人生都没有希望了一样。
看过这本书的很多读者都表示理解作者的意图: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进去。而我却完全不能理解(也许是我孤单的时间太久了,看到一点点的陪伴都觉得是幸福的)。在我看来,男主人公在结婚后并没有那么不幸,虽然孙柔嘉并不是他最喜欢的人,但是他还是很珍惜这个女人的,否则也不会在结婚后疏远父母和兄弟。结婚后,他们是经常吵架,但是夫妻吵架属于很平常的事情吧,现在哪一对夫妻不是今天一小吵明天一大吵的。夫妻之间的吵架并不代表他们不爱对方,也不能证明他们生活的不幸福,有时候恰恰相反,争吵代表了彼此还在乎,同时争吵也能让给他们的婚姻生活带来了乐趣,难道夫妻之间要相敬如宾才算是幸福吗?当然我说的是适度的争吵。方渐鸿夫妇的争吵也并不过度的。
本书以他们的一次巨大争吵而结尾,作者暗示了在这次争吵之后两人会因此而离婚。是现代社会变化太大了吗?还是我还不理解婚姻呢?我怎么也无法想象夫妻之间会因为一次争吵而离婚。现代社会离婚率是很高,越来越多的人也选择了不结婚,但是那些选择结婚的人绝对不会因为换工作引发的争吵而离婚的,婚姻生活中争吵是必然的,因为在乎才会争吵,也是因为争吵才让生活有了一点点或甜或苦的味道。如果两人相敬如宾,各自做自己的事情,那结婚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即使是再恩爱的夫妻,婚姻生活中肯定会有一两次的大争吵,这都属于正常吧。
我很想找个人告诉我,他是怎么从这本书看到了婚姻的可悲呢?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没看一本书都会有很偏激的想法,希望不要被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