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我的前半生读后感范文(通用7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溥仪我的前半生读后感范文(通用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溥仪我的前半生读后感1
花了一个假期看完了,真的是一本很精彩的自传。溥仪本人就是"半部中国近代史",所以他叙述历史的语气很自然很接地气,胜过很多自诩"有趣近代史"的通俗说史书籍。
正如中国近代史上很多人物一样,溥仪很难被明确划分为"好人"或是"坏人"。他从小在皇宫中度过的"高人一等"的童年生活,造就了他扭曲怪异,多疑又容易轻信谎言的矛盾性格,也给他的人生带来了很多痛苦。
辛亥革命打破了溥仪做一个普通皇帝的过程,也破坏了整个皇室贵族和官僚集团的利益。学校历史书上常说溥仪一心谋取复辟,甚至为了虚假的皇位甘愿与日本人合作建立伪满洲国,损害中国民族利益。诚然,溥仪本人受传统帝王教育熏陶,自然会有复辟的目标。但其实真正图谋复辟的,是溥仪身边的一堆旧贵族与官僚,他们全部的身家利益全系在那些空虚的皇家官员头衔上。无论溥仪愿意与否,他们都会进行复辟。所以才有溥仪在北洋时期四处花钱寻找支持的可笑,参与张勋复辟的荒唐,以及在伪满洲国当傀儡皇帝的无奈。
说这么多不是为溥仪洗白,他确实做过许多不可否认的坏事,于国于民皆有害。但他其实也只是历史洪流里的一个人物,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创造,尔后见证历史。
当历史的车轮滚动时,是坐在车上前进,还是在车轮下被碾压,都是时代使然的命运。
溥仪我的前半生读后感2
不知花了多长时间,终于读完了这本《我的前半生》。之所以说终于,是因为这本书在带给我快乐的同时,让我感受更深的是惋惜和耻辱。中国的近代史原本就是一部耻辱史,而这种耻辱在溥仪身上表现的更加深刻。
溥仪的家族,那些世袭的王爷们和出自他们家的两个皇帝或许会让很多人羡慕这个昌盛的家族,但在我看来,他们却是可怜的。一群本来可以有自己理想抱负的贵族男人们,却因为一个女人——慈禧的几道圣旨而将自己的大好人生葬送在了晚清的战火中。还记得溥仪在回忆他进宫时的情景时,在他幼小的脑海里唯一留下印象的就是"一个阴森森的帷帐,里面露出一张丑的要命的瘦脸——这就是慈禧"。慈禧虽然干政多年,但我并不觉得她多有能力,多有胆识。她给我更多的印象是阴险、狠毒、迂腐且贪恋权势,胆小怕事。为了自己可以继续垂帘听政,她甚至被给自己的儿子立嗣却把外甥载湉要去做儿子。溥仪的祖父也正是因为看透了慈禧的真面目,才会在慈禧宣布立载湉为嗣的话一出口,立即“碰头痛哭,昏迷伏地,掖之不能起——”。晚清在慈禧和一群顽固派的阻挠下,上演成了一场闹剧,让我在哭笑不得的同时又感到深深的痛心。
宣统皇帝一登基,就过起了富贵无忧的生活,他在书里记下了他的弟弟溥杰来到宫中看望哥哥时,处处拘束,行为让他感到很不自在,因为他是皇帝,所以连亲人,长辈都要敬他三分。他从小就欺负宫中的太监和宫女,说的动他的只有奶妈王焦氏,她说:“皇上,您拿石子扔别人,别人也会疼,别人也是肉长的。”从此,他改变了霸道的性格,王焦氏是他最敬重的人,因为他从不多说一句话,从不讨好皇上,也从不惧怕皇上,是她,教会了皇上做人。
溥仪到了青年时期,王焦氏离开了他。他开始接触新事物,开始喜欢外国东西。在外国师傅庄士敦的影响下开始穿西装,戴眼镜,甚至让大清国的男人都开始剪辫子,留短发。这使大清国开始西洋化。从此,街上开始卖西洋玩意了。真正让我感触的是他在深宫大院中刚刚接触洋物时的那种好奇,这让我深深的体会到了中国的落后。落后就要挨打,但当时的人们并不知道,因为他们被自己蒙住了双眼。
溥仪开始选妃时,就在相片上画圈,当时他才十五岁,对这些并不感兴趣。所以随便选了婉容和文绣分别做他的皇后和贵人。由于婉容思想开放,人性貌美,所以得宠,开始排挤文绣,当时的大清国正腐败,沦陷。文绣提出和他离婚,婉容开始吸毒,后来和他的侍卫私奔,病死他乡。后来共娶进福贵人和玲贵人,其中一死一失。溥仪把他们比作金笼中的鸟。
日本侵略了中国,他们要中日联姻,让日本的嵯峨浩和溥杰结婚。这对年轻人很快也有了好感。当然,溥仪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他自己没有儿子,如果他弟弟和日本女人生了儿子,大清就有日本人一半。溥仪开始日夜恐惧,甚至连嵯峨浩做的饭都一口不碰,但最终她生下了靓女,溥仪这才放心,日方却大大失望。最后由毛主席带领大家,溥仪被关进了监狱,最后改造被释放,还找了一个夫人,最后病终。
这是溥仪前半生的大体概括,但是这并不是他的《我的前半生》的意义。他用自己的笔写下了自己那段荒唐而又耻辱的过往,写下了中国近代的一段辛酸史。说实话,我对于溥仪本身是敬佩的,那种大起大落的人生,那种提心吊胆的生活,那种由万人敬仰到锒铛入狱的遭遇,是旁人所无法体会的。而他,坦然的面对了一切,而且在一切尘埃落定后还能平静的回忆而写成《我的前半生》。他由一个皇帝到一个公民,无半点抱怨,而是笑对人生。看着他那一张张微笑干活改造的相片,我不得不为之震撼。真是命运戏弄人,溥仪无论之前有多少过错,毕竟他能改过。尽管包括他以前把中国改为“满国”,和日本人打交道,但是他能抛弃过去的一切,从新改过,这种精神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溥仪在新中国成立前的曲折经历,他本人虽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主要还是时代以及他周围的小环境造成的。正如溥仪所总结,他在刚会跑的时候,就被抱上了君临天下的宝座,浑然无知地度过了三年革命的风暴,然后在封建军阀保护下的皇宫中度过童年。从这时开始,他的命运便被注定了,已经无法自行选择。此后,在民族敌人的豢养下送走青春,接着认贼作父,充当了14年的傀儡元首。如此40年的生活里,他必然地“只有罪恶和羞耻,愚蠢和狡诈,凶暴和怯懦,猜疑和迷信……”。在这种情势下,他除了不断沉沦,是不可能跳出苦海的。而溥仪的作为是值得原谅的,记得曾经看过《东京审判》,在东京法庭上那个义正言辞的人才是大清的皇帝吧,不论电影里的是否是真实的历史,他的表现真的让我深深的震撼。
书中关于复辟的记载,更让我瞠目结舌。自从清朝的封建统治退出历史舞台后,那些顽固派分子一刻不停地在筹备着一次又一次复辟。溥仪与胡适的相识曾经为他的命运打上一丝转变的微光。但这丝微光,还没有让人瞥见,便倏然消逝了。胡适再差劲,也终比溥仪周遭的那批封建遗老晓得何为历史潮流、何为世界大势。而那批封建遗老,可谓个个都是满腹经纶的学问家。但这些人在思想上,特别是在政治思想上,又可谓个个都是糊涂虫。例如康有为(本书附录中收了一封他写给军阀吴佩孚的信函,堪称现代政治思想史上的重要文献),虽然也能说出一通保皇的“大道理”,但就是看不清封建王朝体制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已然明日黄花,大势不再。看不清这一点,任你说得天花乱坠,也只能落个螳臂当车的反派下场而已。还有那位不惜投水自杀的国学大师王国维,溥仪清楚明白地告诉我们,他和他的父亲摄政王载沣早就剪掉了辫子,许多爱新觉罗的子孙也早就穿上了西装,惟独王国维、辜鸿铭这些顶有学问的外姓人,却始终留着那条猪尾巴。这种“皇上不急太监急”的强烈反差,对知识分子来说,是非常值得深思的。
溥仪通过手中的笔解构了封建帝室的穷极无聊,也解构了国学大师的不识时务,使人们看清了他们的真相。解构完成之时,也就是解脱和解放之时。在抚顺监狱,一位伪满洲国原大臣对溥仪说:我原来忠心耿耿地崇拜你,现在才发现,原来你不过是个废物。当“废物”一词从口中冲出时,他所感受到的,不是失望,而是轻松。由“废物”而成为“公民”,真正从内心得到解脱,获得所谓“人”的自由,这是溥仪历经周折后所收获的荣幸。为此,他真心感谢共产党。从共产党对他的改造以及他最后对共产党的态度来看,此书实际上还潜伏着一根贯穿始终的暗线,那就是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线索。这是本书非常深刻的一点暗示。看不到这一点,就无从通过此书照见自我。
《我的前半生》以一部如近代史的自传,写出了人生的深度。好一个溥仪,好一个末代皇帝!历史的前进轨迹是以他一人之力所无从改变的,但他以他自己的表现,为近代的荒唐史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最后不想说太多的感想,人生的哲理就应该在人生的道路上慢慢品味,慢慢践行的。只想说,溥仪是确实一个值得敬重的皇帝!历史终究是历史,我们看历史不只是要知历史,更要从历史中得到启示,得到奋发向前的力量。
溥仪我的前半生读后感3
从溥仪的看到了很多历史秘闻。历史真有意思,其实它很人性,很自然,不象我们学到的历史书写的那么简单,不是黑就是白。被历史书写成白脸的人未必就没干过坏事,被写成黑脸的也未必没干过好事,并且他做那件事自有他的道理。了解历史要先了解人性。
复辟大清之业虽然艰难,但浦仪一生都在为之努力。虽然他的方法没用对,找的人也没找对,还花了不少冤枉钱,但谁又能保证,换另一个人会比浦仪做得好呢?复辟大清的路如果采用的是另一种方式,也许会小有成就,但真正要复辟成功在当时那个时代何其之难!没有了财政支持和军队支持的遗老遗少们再努力再不惜一切代价也难以成功,因为在乱世没有军队一切就如同画饼而已!可惜这一点浦仪看不到。或者,他错误地以为,借助别人的军队可以帮自己实现目的,可是他忘了,每个人都有私欲,既然别人有军队可以统治全国,为什么别人非要让他当最高统治者呢?所以,在建立国家方面,军队是无法借的,溥仪用了一生才明白。
前半生忙忙碌碌,自以为大业垂成,却谁知只是白送了别人银子,给别人做了嫁衣;后半生颠沛流离,()更有牢狱之困,最终以平民身份完结。有谁能象溥仪一样,能有这样戏剧性的大起大落的人生?想来历代末代之君皆有此感吧?不过,溥仪唯一可以感到幸运的是,他没有象有的末代之君那样,被现世之君杀掉。这是他的运气。
叹哉!前半生如在梦里,以为自己能改写历史;后半生知其不可为,却也不由自己能决定了。叹哉溥仪一生!
溥仪我的前半生读后感4
一向想看溥仪写的《我的前半生》。最后如愿!看书与看电视的感觉完全不一样,在看书的过程里在大脑中演绎故事情节或是把自己刻画成其中的人物,那才活灵活现。
溥仪在自省,就应是发自内心的。尽管以前养尊处优物质无缺的祖宗生活给他留下了深刻的人生记忆,但是却感觉不到他内心的留恋与幸福,正是种种的规矩使他没有自我,没有随心所欲,他只是按照祖宗的规矩演绎一代又一代的君王过程,是个人就能够按步照班的做皇帝。
习惯成自然,关联就是如此。金永默的十大关联讲话中写到——法人与自然人的关联;大局与小局的关联;偶然与必然的关联……习惯对人的一生起着决定性的因素。想要打破习惯的时候就如同把自己变成另外一个人一样,弄不好会让自己迷失,改变习惯得适应环境和需要,挺难的,持之以恒多难!
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承。皇帝足不出宫,仅凭惯例规矩文字就能治理天下,在形势的发展和进化过程中,法律法规据实完善,演变至今日为大宗造福,为人类导航!理论需要实践来验证,实践过程需要理论来支撑,理论是人的骨骼,那实践就是血脉,只有合理的分部布局才能实现血液探索着深入着贯穿在肉体当中包润着骨骼维系生命的户外。
溥仪的人生丰富多彩,让人感慨万千!
溥仪我的前半生读后感5
当我看到这书中的字、图片时,多多少少有种心跳的感觉。因为我读的是中国最后一位皇帝的语言。似乎我已经到了那个年代,已经身处辉煌的宫殿和沧桑的历史中。那些泛黄的老北京照片触动我的心,那是怎样一个动荡的时期?我想现实生活在21世纪的人根本无法想象。
《我的前半生》在1964年出版过,只是当时由于社会背景复杂,将稿本一些内容删掉了。而我所看到的《我的前半生》是2007年第一次印刷,与1964年出版的相比,这次的“全本”内容更为完整,史实更丰富。
我能买的这“全本”,我很是激动。对于我这个非常喜欢历史的人来说,无疑是得无价之宝!
这本《我的前半生》从爱新觉罗·溥仪的家世开始说起,到入宫、登极、“二次登极”,再到去天津、东北、苏联,又后来的“认罪”,最后的“特赦”
认认真真的将它们读下来,心情是沉重的。我把自己当作作者,像是自己在经历漫漫人生!原来,我认为爱新觉罗·溥仪是中国历史上的.“罪人”、不值得同情。但是看到这书中的坎坷,我渐渐理解了他,并为他感到可惜,因为他生在帝王之家,他所受到的伤害来自于孤独、伤心。
溥仪的人生大起大落、磕磕绊绊的,他无法感觉到“爱”,只是满心的“害怕”、“伤心”、“仇恨”。他高高在上,却没有百姓快乐。他博学、有文采,却不能理解亲情。他性格倔强,却在关键时刻唯唯诺诺。
他的人生像个悲剧,好在“特赦”后,他总所过上几天好日子,最后又被病魔困扰。
我突然感到,我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美好!平平静静、安安稳稳、健健康康就是“福”吧!
至于我们有困难了,也要让心灵主动快乐,不要让糟糕的事毁坏我们美好的生活,人生不易,快乐、自由是多么重要啊!
溥仪我的前半生读后感6
今年暑假我有翻开我的书柜,又读完了爱新觉罗·溥仪先生的《我的前半生》,有些感受。溥仪先生的一生充满了不平凡的色彩,这些不平凡,造就了他这一生的特别历史,同时也造就了中国的历史。这里面,有闹剧,有悲哀,有疑惧,有希望。
1906年,溥仪出生于北京,1908年慈禧临死前选择了溥仪继承皇位,慈禧的一句话,改变了溥仪的一生。1911年清帝溥仪逊位,从此,清室的复辟闹剧便一幕幕的开始上演了。先是张勋带着辫子军帮助溥仪复辟,然而没做几天皇帝的溥仪就又退位了。溥仪第三次做皇帝是在1934年的伪满洲国,称帝为康德皇帝。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溥仪于1932年初在长春(当时称为新京)任满洲国执政,后于1934年初称帝。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溥仪作为伪满战犯被关押于前苏联,五年后回国进行改造,十年后得到国家特赦,任职于全国文史资料委员会。1967年,病逝于北京。宣统皇帝,大清逊帝,伪满执政,康德皇帝,战犯,普通公民,这些字眼写照了溥仪先生的一生。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通过利用溥仪强烈恢复祖业的愿望,以溥仪为扶植对象建立了伪满,开始了长达十四年对东北的统治,这十四年,能活过来的人本身就是个奇迹。溥仪在答应日本出任伪满执政时,也许他忘了,日本人并不是善良的,日本不可能为了一个中国人的皇位而忙活,他们要的,自然是想要得到的利益。当溥仪明白一切以后,日本人已经牢牢的掌控了他,而他这个执政和皇帝无非是个幌子而已。日本人给溥仪戴上了一顶繁华的皇冠,然而这顶皇冠繁华的背后却是一个紧箍咒。伪满十四年,溥仪几乎没有任何的权利,他不仅毁了自己,更毁了整个满洲。日本就这样以东三省和台湾省为跳板,对中国开始了大肆侵略。
伪满十四年的历史,是悲哀的。由于清室宗庙受到孙殿英军阀可耻的盗墓行为以及其他的种种原因,激起了溥仪恢复帝业的愿望,而这个愿望又恰恰是跟那个时代所背离的,正如杨天石先生所说:“历史是从专制走向民主的”,这个愿望不会实现,也不可能实现。被这个愿望冲昏了头脑的溥仪陷入了日本侵略者设计的圈套,而这个圈套在我们今天看来,其用意是多么的明显,多么的可耻。或许只要稍作思考,顺应历史潮流,拒绝日本侵略者的邀请,这十四年的血泪史就不会发生了。
作为个人,我尊重溥仪先生在改造后为国家做出的贡献,溥仪先生所着《我的前半生》一书本身就是对国家和历史的贡献,使读者更加清晰的了解当时的中国。
历史,给了我们教训!我们必须谨记,任何事物都是向前发展的。
溥仪我的前半生读后感7
放下了厚厚的群众出版社发行的俗称“灰皮本”的溥仪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写成的《我的前半生》,再结合我在长春期间参观的“伪皇宫”,对这个末代皇帝的前半生有了一个比较全面地了解。
在这本“忏悔录”中,溥仪以一个历史罪人的身份和语气反复唾骂自己,同时深深感激共产党和毛主席挽救自己于水火之中。溥仪的文采很好,不愧是学“帝王之学”出身,全书以自述的形式把自己的前半生分成五个阶段记述,分别是宫中生活、天津时代、长春时代、苏联的五年、回到祖国。一边回忆,一边悔过。
尤其是在最后一部分,战犯管理所安排包括溥仪在内的战犯到东新中国的东三省的各条战线去参观。当溥仪走在曾经自己是这个地盘的“主人”的土地上的时候,他被眼前所看到的景象深深的触动和感动着,同时在心里将眼前的“新面貌”和解放前的自己领导下的“旧面貌”做了深切的比较,感觉到没有共产党,没有毛主席,中国还将在黑暗中摸索很长时间。自己在东三省犯下的罪行是“百死不得已赎其身”,自己过去犯下的各种罪行是永远不可饶恕的。
在哈尔滨,他们参观了包括儿童公园、太阳岛在内的许多地方。儿童公园是我很熟悉的地方了,园中有许多古树,我每天走在里面的时候,就是感觉这个公园有些年头了。这里空气清新,干净整洁,树木郁郁葱葱。要是这样算起来,这个公园至少已经有六十年的历史了,而且公园里的小火车也有同样的年头了。在哈尔滨期间儿童公园是留给溥仪印象最深的地方,因为溥仪看到的这一切让他得出一个结论:中国的少年儿童是最最幸福的,而且会世世代代幸福下去。时光荏苒,现在的儿童公园同样是绿树成荫,各种年龄的儿童在这里蹒跚学步、奔跑欢笑,但是这里的景物却是物是人非事事休。
【溥仪我的前半生读后感范文(通用7篇)】相关文章: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700字03-07
左立《溥仪》歌词07-29
我的母亲老舍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07-06
老舍我的母亲读后感范文(通用24篇)07-25
《我的朋友鲁迅》读后感范文08-26
老舍《我的母亲》读后感范文08-25
老舍我的母亲读后感通用5篇12-14
老舍我的母亲读后感(通用11篇)01-05
老舍《我的母亲》读后感(通用10篇)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