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物理课外书读后感范文(通用20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物理课外书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物理课外书读后感 1
你知道加速度定律吗?你知道发电的现象如何产生的吗?
平时我们经常玩的无线遥控模型车的工作原理吗?你别看它的发动机很小,但是它们的速度却是快的惊人呢!这是因为重量越小,加速度越大。假设一个物体的初速度是1M/S,2秒后变成2M/S,因此这个物体的加速度就增加了1M/S,通过不断的加速度,物体的前进速度也就不断提高了。
雨天打雷闪电的时候,为什么轰隆隆的雷声会让房子也瑟瑟发抖呢?那是因为闪电会产生出大量的'热,让局部的空气剧烈膨胀,从而迅速地挤升周围的空气,发出爆炸声,这样就产生了雷鸣。
上面这些知识都是我从一本叫《世界最软最软物理书》上学到的。这些物理知识不仅很有趣,而且在我以后的生活学习中都会很好的使用到。
作为小学生的我,现在多读一些是非常必要的,也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很好的基础。
物理课外书读后感 2
我一直认为,物理和艺术是没有交集的,它们的相碰不过是机缘巧合罢了。而我却没想到,这本书带我走进了一个别样的物理世界和艺术殿堂。
作者施大宁以一种抽象的意识,将每一章的内容用极其生动简略的语言进行概括,例如“硬币的两面”、“持久的.革命”等等。作者以艺术的表现形式解释复杂的物理原理,用直观的图片来进一步阐释抽象的道理。
美术画作中有远近事物的区分,因此艺术家对画布上物体的大小就要好好斟酌。在解释这个原理时,书中以著名画家拉斐尔的作品《雅典学院》为例,首先对画中众多人员站位做简单的介绍,然后深入的比较远近人物在位置摆放上的差别。简练的语言,绝妙的图释,让我这个文科生很快理解这种抽象的物理原理。同时也让我明白,一幅看似简单的画里原来深藏玄机,那些生活中我们看似简单的事情,往往蕴含着深刻的科学道理。
施大宁兼以物理学家和艺术家的视角,相互平行的阐述了人类图像建立的发展历程,以及对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时间、空间和光)的认识,让普通人也能体会到物理的艺术之美。
这本书使我看到物理与艺术相得益彰的和谐之美。
物理课外书读后感 3
暑假期间,拜读了著名科学家、物理学奠基人艾·爱因斯坦和著名科学家利·英费尔德合著的科普名著爱因斯坦的名著周肇威先生的译本:《物理学的进化》,感到收益菲浅,这次仅做一些零散的摘抄以及自己粗浅的感悟,希望能尽量使这些零散的摘抄多少能反映出全书的结构、思路和精神。
这本书主要介绍物理学观念从伽利略、牛顿时代的经典理论发展到现代的场论、相对论和量子论的演变情况。其中选择了几个主要的转折点来阐明经典物理学的命运和现代物理学中建立新观念的动机,从而指引读者怎样去找寻观念世界和现象世界的联系。这本书问世后,物理学有了空前的发展。它由爱因斯但和英费尔德合作写成,前者是相对论的建立者,后者最擅长写通俗物理书。他们设想本书的读者是缺乏数学和物理学知识的。因而书中不引用数学公式,文字通俗,举例浅显,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值得我们学习和从事物理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好好读一读。
黑格尔有句名言说,熟悉了一门科学的历史,也就熟悉了这门科学本身。——我记住了这句话。感觉这本书有很多值得我们阅读和思考的价值,可分为以下几点:
(一)这是一本有关物理学问题的通俗读物。作者总是从日常生活中最简单、最常见的现象去着手观察、分析问题,最后不可避免地引导到抽象、深刻的物理概念。这种“深入浅出”的写法,我以为是本书的一大优点。
在前言中,作者写到“这本书是你我之间的亲切的交谈。你也许会觉得它讨厌或有趣,枯燥或激动,但是,如果本书能使你多少知道一些人类有发明能力和智力,为了更完善地了解、掌握物理现象的规律所进行的无穷尽的斗争,我们的目的便算达到了。”
“我们的目的在于用粗线条描绘出人类如何寻找观念世界和现象世界的联系。我们试图说明是什么样的一种动力迫使科学建立起符合于客观实在的观念。
关于我们所想象的读者的特征,曾作过很长的讨论,并且处处都在替他着想。我们想象他完全缺乏物理学和数学的实际知识,但是却具有很强的理解能力,足以弥补这些缺憾。我们认为他对物理学和哲学的观念很感兴趣,同时他对努力钻研书中比较乏味和困难的部分很有耐性。他认识到,要理解任何一页,必须细读前面的每一页。他也知道,即使是一本通俗的科学书籍,也不能像读小说一样去读它。”
诸如这样的语言很多,让人感到分外的亲切,感到可以“读下去”,可以“读懂物理”,这使我想到,我们平时上课时,如果也能考虑到学生的“易听性”、“易懂性”,深入潜出,让课堂也变成一本可读性较强的书,是否也会赢得更多的学生呢。
(二)运用比较引人入胜的,精彩的小例子,阐述科学的真谛。书中多处在阐述道理的时候,注重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吸引读者津津有味的读下去,它形象的把发现科学的过程与福尔摩斯探案相对比,非常的生动。
我们设想有一个完美的侦探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所有重要的线索,这样使我们不能不提出自己对事件真相的见解。如果我们仔细研究故事的构思,不等作者在书的结尾作出交代,我们就早已得到完满的解答了。只要不是低劣的侦探故事,这个解答不会使我们落空,不但如此,它会在我们期待它的一刹那就立刻出现。
我们是不是可以把一代继一代地在自然界的书里不断发现秘密的科学家们比作读这样一本侦探小说的人呢?这个比喻是不确切的,并且以后得放弃它,但是,它多少有些比得恰当的地方,它应当加以扩充和修改,使更适合于识破宇宙秘密的科学企图。
从柯南道尔写出动人的故事以来,几乎在所有的侦探小说里都是这样开始的:侦探首先搜集他所需要的、至少也是他的问题的某一方面所需要的一切事件,这些事件往往是很奇怪的、不连贯的,并且是毫不相关的。可是这个大侦探知道这时不需要再继续侦察了,现在只要用纯粹的思维把所有搜集起来的事件连贯起来。于是他拉拉小提琴,或者躺在安乐椅上抽抽烟,突然间,他灵机一动,这个关系找到了。他现在不仅能解释现有的线索,而且他知道还有其他许多事件一定也已经发生。因为现在他已十分准确地知道在哪里可以找到它,如果他愿意的话,他可以出去收集他的`理论的进一步的证明。
如果我们再来说一句老生常谈的话,科学家读自然之书必须由他自己来寻找答案,他不能像某些无耐性的读者在读侦探小说时所常做的那样,翻到书末先去看最后的结局。在这里,他既是读者,又是侦探,他得找寻和解释(哪怕是部分地)各个事件之间的联系。即使是为了得到这个问题部分的解决,科学家也必须搜集漫无秩序地出现的事件,并且用创造性的想象力去理解和把它们连贯起来。
凡是读过侦探小说的人都知道,一个错误的线索,往往把情节弄糊涂了,以至迟迟得不到解决。凭直觉的推理方法是不可靠约,它导致了对运动的虚假观念,这个观念竟然保持了很多世纪。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在整个欧洲享有至高无上的威望,可能是使人们长期相信这一个直觉观念的主要原因。”
由此也让我想到,如果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也能够善于如此,是不是课堂就能够更生动起来呢。
(三)这本书很注意重大事件中不同观点、不同思想之间的争论,与物理学大厦的建立过程中的矛盾与波折。把读者引到了更加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物理学发展历史,不可能脱离它赖以生存的社会和哺育过它的文化背景。
比如说书中对于伽利略对自由落体的研究,开创了研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抽象思维、数学推导和科学实验相结合的历史过程进行的详尽的叙述。它这样评论:“伽利略的发现以及所应用的科学的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真正的开端”等等。这些文字在高中物理教科书的阅读材料中也曾见过,而此处再读,倍感亲切。
(四)在物理学发展史中以及重大发现的描述中,他注重质疑和提出问题的重要性,书中写道:“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能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他创立狭义相对论来源于他从牛顿力学和电磁理论之间找到了一些矛盾,然后从这些矛盾中提出疑问,然后再深入下去找到对物质运动的认识的新的大框架,当时有这个想法的时候,他才16岁,到他26岁的时候,经历了10年的思索研究,1905年的时候提出足以影响科学技术发展进程的狭义相对论,而这个伟大的理论却源于他当时对电动力学的绝对静止观点的置疑。类似地,图灵提出人工智能始于他对“你无法制造出一台替你思考的机器”这一当时的常识的质疑。这也使我想到王淦昌院士,他是提出我国著名的“863”计划的四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之一,曾于20世纪30年代留学德国。他说:“我从年轻时就敢于对前人的工作提出质疑,特别是那些与实验不符的结果,常在我脑中打个问号。”1934年他在出席一次国际学术会议时,当时有一个叫波特的人提出他在轰击铍时,发现了伽玛射线,王先生当时就觉得不可能是伽玛射线,因为它没有这么强的能量,没有这么大的穿透力。他跟导师讲,希望重新设计这个实验,证实自己的判断。可惜未得到支持。第二年查得威克发现这个射线是中子,因为中子和质子的质量一样,当时不带电所以就很难被发现。查氏因此而获诺贝尔奖。
中国有句古话:“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也。”黑格尔也说过一句话:“在相同的东西里边,你能够找到不同,这才是你的本事。”所以在没有疑问的地方有人提出问题来了,这个就是进步。“真理往往诞生在100个问号之后”也是这个道理。这更使我想到,在我们的教学中,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学会发现和质疑是多么重要的啊。
(五)书中的科学推理与思考精彩无比。有人说“科学的全部就是对每天的思考加以提炼。”而爱因斯坦的推理就是让我们真正领略到科学的真谛。比如下面的几段文字。
“我们可以继续应用直接的推理方法。思想的出发点仍然是伽利略的惯性定律。我们着实还可以应用这个在解决运动的难题中极有价值的线索从而推出许多结论来。
让我们考察在平滑桌子上朝不同方向运动的两个球。为了想象得清楚些,假定这两个方向是相互垂直的。因为没有任何外力,所以球的运动是绝对均匀的。再假定它们的速率也相等,即这两个球在相同的时间间隔内经过相同的距离。但如果说这两个球具有相同的速度是否正确呢?可以答是,也可以答否!假使两辆汽车的速率计上都表示约64公里每小时(40英里每小时),我们通常便说它们的速率或速度相等,而不管它们是朝哪一个方向开行的。但科学必须创造自己的语言和自己的概念,供它本身使用。科学的概念最初总是日常生活中所用的普通概念,但它们经过发展就完全不同。它们已经变换过了,并失去了普通语言中所带有的含糊性质,从而获得了严格的定义,这样它们就能应用于科学的思维。”
把概念加以推广是科学上常用的办法。推广的方法不一定只有一种,通常有很多种。但不管是哪一种推广,都必须严格地满足一个要求:假如原来的条件完备时,推广了的概念必须化成原来的概念。
我们可以用目前所讨论的例子很好地来说明这个意义。我们可以首先试着把速度、速度的改变和力等概念推广到沿着曲线运动的情况里去。在科学术语上,当我们讲到曲线的时候,已把直线包括进去了。直线是曲线的一种特殊的、平凡的例子。因此,如果速度、速度的改变和力被引用于曲线运动,那么它们就自发地被引用于直线运动。但是这个结果不应跟以前所得到的结果相互矛盾。如果曲线变成直线,那么所有推广了的概念都必须化成描述直线运动的已熟知的概念。但是要惟一地确定这个推广,这样一个限制是不够的。根据这个限制来推广一个概念,还存在很多种可能性。科学的史实指出,就是最简单的推广也有时成功,有时失败。我们必须首先作一个猜测。在目前这个例子里,很容易猜出正确的推广方法。新的、推广了的概念是非常成功的,它既帮助我们理解抛在空中的石子的运动,还帮助我们理解行星的运动。”
曾有人在网上讨论,什么是哲学?其实我也觉得,物理学与哲学是密不可分的。“哲学是研究一切存在之间抽象的相互关系的学科。”哲学就是在从“为什么”到“是什么”的过程中产生的学问。从前是,现在是,未来仍然是。这一段路,还有好长要走。这大约就是海德格尔称自己为“途中的思想家”的原因。《物理学的进化》全书从头到尾,字里行间,无一处不弥漫着“物理—哲学情绪”。虔诚的读者若跟随作者一道“探险”,即能被书中浓郁的“物理—哲学情绪”所感染;最后终会被完全浸透,完全征服。”这最后一点也是我最喜欢读这本书的原因。
物理课外书读后感 4
上帝掷骰子吗?无数科学家为这个问题背后的量子力学痴迷疯狂。如果要评选物理学发展史上最伟大的那些年代,那么20世纪初必然榜上有名,因为它为我们带来了相对论和量子论,并最彻底地推翻和重建了整个物理学体系。
量子力学的发展史是物理学上最激动人心的篇章之一。《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这本曹天元所著的科普书籍,则淋漓尽致地将其展现了出来。在这本书里,我们会看到物理大厦在狂风暴雨下轰然坍塌,却又在熊熊烈焰中得到了洗礼和重生。我们会看到最革命的思潮席卷大地,带来了让人惊骇的电闪雷鸣,同时却又展现出震撼人心的美丽。我们会看到科学如何在荆棘和沼泽中艰难地走来,却更加坚定了对胜利的信念。
这本书前半部分的章节讲述了“光的波粒二象性”的确立,直到EPR佯谬和薛定谔的猫出场的那一刻,全书进入了最佳境。作者将科普写得如武侠小说一般跌宕起伏、荡气回肠、精彩绝伦,甚至还有点诗情画意。在作者笔下,那些伟大的科学家不是神人,他们只是普通人,只是一个个为一个问题困惑且强烈想要解决它的有着意志坚定的普通人。“人们在量子这个精灵的带领下一路走来,沿途如行山阴道上,精彩目不暇接,但现在却突然发现自己已经身在白云深处,彷徨不知归路。放眼望去,到处谜雾茫茫,不辨东南西北。”量子论光怪陆离,各种各样的推论无不荒诞。但这些科学家却一个个都具有闯入一毛不拔的未知境地开拓疆土的毅力和勇气。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这些科学家由衷的敬佩和因量子物理的每一个突破而怀有的难以言喻的激动。
读过这本书后,我开始明白,科学乃至社会的进步,是需要不断地跳出狭隘的思维,打破顽固的局势。我们需要拥有科学的精神,去无条件地相信一切看似不可能的东西,去质疑一切看似无懈可击的.理论。这就是所谓的“不破不立”。因为回答了一个问题后,等待着我们的不是一劳永逸,而是更多问题的接踵而至。然而正是因为这样,才能让科学散发无限的生机。只有一个永无止境的谜题才能散发永无止境的魅力,因为每一个裂口都是一个新生的机会。
一部科普作品的意义不应单单在于普及科学知识,讲述科学家们的贡献,更大的意义在于激发人们对科学的兴趣,培养科学的态度,同时让人们对那些背后推动人类进步的科学英雄怀以崇高敬意。这是科普书籍的“魂”。《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这本书有“魂”。作者说,他更注重的是精神,是历史,而不是科学。这应该就是他能将这个故事讲述的如此精彩的原因吧。
回到一开始。上帝究竟掷骰子吗?爱因斯坦说,上帝不掷骰子。波尔笑笑说,别去指挥上帝怎么做。而霍金说,根据量子力学的理论,上帝不仅掷骰子,有时还把骰子掷到我们看不到的地方去。这其中的含义,就请你翻开《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这本书,自己一探究竟了。
物理课外书读后感 5
本周看了《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一书。
讲道理,我现在已经发现书不能瞎读。啥叫会润物细无声的提升我的文字功底和艺术情操啊。其实这就是屁话。读书的目的还是在于知识的获取和知识的变现。也就是说,读一本杂物,只能起到消磨时间的作用,因为你也不会去记住其中的情节、文字技巧之类的。
书中写了量子物理的发展史,通过诙谐的风格,把本身距离我们很遥远的天才物理学家们,写出了其骨肉,让人感觉他们从书本中走了出来,成为了一个立体的人,而不是中学物理书中的照片,那个给学生们制造无数作业的照片。
整体知识用并不繁杂的解释介绍了其意义和影响力,相对来说比较通俗易懂,但实际对除了物理学家的普通人来说,都是读过就忘的公式体系和意义。相反,其获得的诺贝尔奖和带来的社会变革,倒是让人对其有了新的认知。相比来说,量子物理学还是更加适用于对宇宙的探索。但是宇宙真的太大了,也不知道出了地球后,会不会所有现在人类拥有的知识体系都会被推翻。
对于人物生平的描写是非常生动的.。立体展现了科学家也是会暴怒、也是会痛苦、也是会色情等等。人嘛,总是逃不出这些东西。所以像我这样的普通人,活了28年后已经明白,在不伤害别人的情况下去取悦自己,怎么样都是不过分的。
从我开始学习理财开始,见识了太多金融方向伟大的发明和创造。PE、PB、ROE、四分卫、分位点。感觉天才为了自己方便而创造的工具真的太神奇了!
小时候总想征服世界,把世界踩在脚下之类的,真的是电视剧看太多了。直到现在认知的越多越感觉和天才之间的差距。
但我也不会因此有任何自卑感了。认清自己我很重要。
天才负责创造,我去学习天才的创造并融会贯通一部分,就足够我打败身边的人了!
就像一群人遇到熊,你不需要跑的比熊快,只需要比别人快就行了。
只需如此,我就可以一直生活在“狂欢”之中了!
物理课外书读后感 6
爱因斯坦指出光是由成包的光粒子构成的,今天我们称之为“光子”。
他在那篇文章的引言中写道:“在我看来,如果我们假设光的能量在空间中的分布是不连续的,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有关黑体辐射、荧光、紫外线产生的阴极射线,以及其他有关光的发射和转化的现象。依据这个假设,点光源发射出的一束光线的能量,并不会在越来越广的空间中连续分布,而是由有限数目的‘能量量子’组成,它们在空间中点状分布,作为能量发射和吸收的最小单元,能量量子不可再分。”
这几句话说得简单而又清晰,是量子理论诞生的真正宣言。
你们记得元素周期表吧?就是门捷列夫的那个。它把宇宙中可能出现的所有元素都列了出来,从氢元素到铀元素,好多学校教室里都挂着这张表。那么为什么偏偏是这些元素被列在表上呢?为什么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是这样的呢?为什么这些元素和周期会有这样的特征呢?答案就是,每一种元素都是量子力学最主要方程的一个解。整个化学学科都基于这一个方程。
震动的微粒子的解说者——量子论~海森堡(WernerHeisenberg,1901年-1976年),德国著名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创立人。他于20世纪20年代创立的量子力学,可用于研究电子、质子、中子以及原子和分子内部的其它粒子的运动,从而引发了物理界的巨大变化,开辟了20世纪物理时代的新纪元。为此,1932年,他获得诺贝尔物理奖,成为继爱因斯坦和波尔之后的世界级的伟大科学家。
海森堡想象电子并非一直存在,只在有人看到它们时,或者更确切地说,只有和其他东西相互作用时它们才会存在。当它们与其他东西相撞时,就会以一个可计算的概率在某个地方出现。
从一个轨道到另一个轨道的“量子跃迁”是它们现身的唯一方式:一个电子就是相互作用下的一连串跳跃。
量子力学中,没有一样东西拥有确定的位置,除非它撞上了别的东西。
这些从一处到另一处的飞跃大多是随机的,不可预测。我们无法预知一个电子再次出现时会是在哪儿,只能计算它出现在这里或那里的“概率”。
这个概率问题直捣物理的核心,可原本物理学的一切问题都是被那些普遍且不可改变的铁律所控制的。
爱因斯坦也这么认为。一方面,他提名海森堡参选诺贝尔奖,承认其探究到了世界某些最本质的东西。但另一方面,他只要一有机会就抱怨,说这实在太不合理。
尼尔斯·亨利克·戴维·玻尔(丹麦文:NielsHenrikDavidBohr,1885年10月7日—1962年11月18日),丹麦物理学家,哥本哈根大学硕士/博士,丹麦皇家科学院院士,曾获丹麦皇家科学文学院金质奖章,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和剑桥大学名誉博士学位,1922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玻尔通过引入量子化条件,提出了玻尔模型来解释氢原子光谱;提出互补原理和哥本哈根诠释来解释量子力学,他还是哥本哈根学派的创始人,对二十世纪物理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爱因斯坦设计出了一些思想实验:“想象一个充满光的盒子,我们允许一个光子瞬间逃逸……”“光子盒”思想实验就这样开始了,这是他一系列著名例证中的一个。但最后玻尔总能成功驳斥爱因斯坦的观点。
两位科学家的对话一直持续了好多年……在交流的过程中,两位伟大的人物都不得不做出让步,改变看法。爱因斯坦不得不承认,这些新想法中并没有自相矛盾的地方;而玻尔也不得不承认,事情并没有他最初想的那么简单清晰。但是爱因斯坦并不愿意在最关键的地方做出让步,他坚持认为确有独立于相互作用之外的客观存在。
爱因斯坦去世的时候,玻尔——他最强劲的对手——表达了对他的敬仰之情,感人至深。几年后,当玻尔也去世的时候,有人拍下了他书房黑板的照片。黑板上画着一幅图,是爱因斯坦思想实验中那个“充满光的盒子”。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在挑战自己,仍然想要知道得更多。直到最后一刻,他仍未停止怀疑。
物理课外书读后感 7
在夕阳亲吻山腰时,我兴意盎然地翻开了《物理传奇》这本书……
这本书讲述了许多震惊世界的发明与发现,语言雅俗共赏,妙趣横生。如“声音的秘密”“电话、电脑和电视”“趣话浮力”等,每一个故事都引人入胜,令人回味无穷。其中,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莫过于“趣话浮力”了。
作者先举了一个妇孺皆知的例子——曹冲称象,让我们知道什么是浮力之后,又详细阐述阿基米德辨皇冠的故事。读到这儿,我不禁拍手叫绝。阿基米德竟能从一个不起眼的事——洗澡水溢出,而推导出看水溢出多少来辨真假的方法,真是太厉害了!同时我也明白了,看似深奥的物理学知识,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在故事中,正是因阿基米德善于观察,善于思考,还有他不懈的努力,最后才成功分辨出皇冠的真假,并得到了国王的赏识。
读完阿基米德的故事,我陷入了沉思:世界上有许多发明和发现,哪个不是科学家从身边的小事得到的启发?鲁班通过一片荷叶发明了伞,牛顿通过一个苹果发现了万有引力,汉斯通过两块透镜发明了望远镜……这些都离不开观察与思考。
在生活中,我是一个大大咧咧的'人,很少去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仿佛一切都与我无关。就算有了什么新奇的发现,也不会继续坚持下去,往往都是不了了之。这和阿基米德相比,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呀!我不禁低下了头,我这样下去怎么行?
以后,我要做一个留心观察生活的人,我们早已过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只有留心观察生活,生活才能给我们“惊喜”。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们不仅需要学习,而且还要多思考,多观察。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勤奋思考,才可能得到成就。
合上书,我的思绪却仍在那奇妙的物理世界里漂浮。我的发现:科学,与我们咫尺相隔,就等我们去发现!(陈笑宇新碶中学)
物理课外书读后感 8
这本书的内容是关于量子物理学想必许多人光是看到简介都会对它望而止步,当然我也一样。但当我看到他说这本书人人都能读懂的时候,我便打算试试读它。
这本书与平时我读过的科普一类的书都不同,不同点在于它并不会像那些书一样枯燥乏味,而是有着文学类书籍的生动形象,把书中这趟旅途所见到的爱打赌的霍金,晚年倔强的爱因斯坦,宽厚的玻尔等等人物的形象,一个个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本书中的这一趟量子之旅带着我们经历了科学界的光辉历史以及未知的未来。从书中便可看出作者对于量子物理学界的热爱之情。同时我不仅被书中那绚丽多彩的风景所吸引,还被那令许多人无法拒绝的科学魅力所吸引。
如今我们这个美好的现实世界,实际上是由诸多的伟大的科学家在那个精神世界付出了许多精力与时间才换回来的如今这个世界。
书中同时抓住科学界的一切可以发挥出趣味性的地方发挥,如“薛定谔的猫”,“量子自杀”等等。总之,作者尽可能用“与时俱进”的言说方式来向大家讲述一段大大改变人类发展的'历史。科普类的文学作品正是需要科学严谨的内容再搭配上生动有趣的文字才能激发公众对于科学的喜爱,使科学摆脱枯燥乏味这一代名词。
《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它面对读者不仅仅是那些知识渊博之人还要面对的是任何人。它让我看到了量子物理学的乐趣,也让我们更加了解了那些伟大的物理学家。激发着我们对于科学的热爱。
物理课外书读后感 9
“量子”这个词,对于普遍的人来说,都是一个新颖又非常陌生的词汇,由于广大的人民群众对于量子世界的陌生,使人们产生一种错觉,就是了解量子物理的人都非常的厉害,又或者是量子物理非常的难,非常的乏味又非常的枯燥。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量子物理一点也不枯燥,相反的,它非常的有趣,它里面有非常多的新的概念,令你眼花缭乱,它还有非常多的公式,让你流连忘返。同时,了解量子物理不等于懂物理,所以了解量子物理的人并不厉害,只有研究到很深层次,才能真正的称作是厉害。
量子是什么?量子就是对于微观世界的一个称呼,量子就是微观世界中的物理学。为什么要将物理学分为经典物理学和量子物理学呢?其实,量子世界的事情与我们生活的`宏观世界的事情有非常多不相类似,甚至有的地方与宏观世界完全的相反,将量子物理学与经典物理学区分开,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现在,解释完了量子物理是什么,就该聊一下量子力学了
量子物理的发展史,是一个非常艰辛的故事了,量子物理的起步背景,是在物理的三大支柱的统治之下诞生的,经典力学,经典电动力学和经典热力学则是这三大坚实的支柱,在这三大支柱建立起的城堡中的人们,都认为物理学已经结束了,物理学走到了尽头,许多的物理学家都认为,物理学的发展,要在小数点后6位中去寻找,意思就是说物理学完结了,人们能做的就是不断地精确实验数据,在原有的结论中不断改进,从而得到更准确的实验数据。那时候的人们认为,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能用已知的知识来解释了。在这样的时代,要提出一个与经典物理学相违背的理论则变得尤为的困难,这也就是为什么连量子物理的创始人都没勇气继续研究量子物理。但是,量子物理的创始人,普朗克,在量子物理的发展历史上留下了伟大的第一步。只是美中不足的是,普朗克虽然为人们打开了量子物理的大门,但他自己却不断的在经典物理学与量子物理学之间不断地徘徊,甚至他还试图调和两者,但这一切都只是徒劳。两个平行的世界,是不会有相交的点的,更不用谈将两者调和。普朗克曾回忆过他那企图调和量子论与经典理论的徒劳努力,并承认量子的意义要比那时他所能想象的重要得多,所以,量子物理与经典物理非常的不一样。
自从普朗克成功打开了这扇隐藏在角落的量子世界的大门,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前去查看,不断地深入了解。后来,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人出现了,爱因斯坦提出了光量子假说,并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爱因斯坦提出光量子假说不是凭空来的,而是有依据的。在很久以前,人们对于光的组成有着非常大的争议,有的人认为光是由粒子构成的,然而,还有些人认为,光是一种可见的波,但这时人们普遍认为,光是一种粒子,直到后来,波动派给了粒子派致命的打击,这时波动派的主将是麦克斯韦,他成功使得波动派成为主导的学派,之后又是谁将波动派的大厦给巩固结实的呢?又是一个我们非常熟悉的人,赫兹,他成功证实了光是一种波。所以爱因斯坦的理论算是和波动派的较量吧。在之后的几年之中,经历了数位科学家的不懈努力,波尔提出了原子模型,康普顿完成了X射线散射实验,至此,光的粒子性被彻底证实。之后便是各种各样奇怪的理论出世,德布罗意创立了物质波理论。玻色提出光遵循一种建立在粒子不可区分的性质上的新的统计理论,也就是全同性。海森堡、波恩和约尔当提出了量子力学的第一个版本,矩阵力学。泡利提出了不相容原理。狄拉克提出了δ函数。薛定谔提出了量子力学的第二种形式,波动力学,海森堡提出不确定性原理。波恩作出了波函数的概率解释。波尔提出互补原理,试图解释量子理论中一些明显的矛盾,特别是波粒二象性。狄拉克提出了相对论性的量子力学方程,用来描述电子,解释了电子自旋并且预测了反物质。
量子世界非常的奇妙,与现实世界大不相同,所以,你见到的世界真的是真实的世界吗?
物理课外书读后感 10
众所周知,爱因斯坦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科学家,千年难得一遇的天才。可就这样一位智力惊人的人物,竟在量子力学理论上输的体无完肤!在这一系列问题的最初,源于爱因斯坦与玻尔的终极辩论——上帝掷不掷骰子?
在这方面,爱因斯坦成为了“反动派”,在1926年爱因斯坦给玻尔的信中称:量子力学令人印象深刻,但是一种内在的声音告诉它并不是真实的。这个理论没有接近“老头子”的奥秘。我毫无保留的相信,老头子是不掷骰子的。“老头子”是爱因斯坦给上帝的昵称。而量子力学的观点恰恰相反:“陛下,我们不需要上帝这个假设。”而玻尔的量子力学最终胜出,爱因斯坦也少有的成为了败者,输的狼狈不堪。波恩哀叹说:“我们失去了我们的领袖。”“爱因斯坦,我为你脸红!你把自己放到了和那些徒劳地想推翻相对论的人一样的位置上了!”埃仑费斯特气的对爱因斯坦说。
是什么使爱因斯坦跌落神坛?一切答案尽在《上帝掷骰子吗?》中。这本书详细而严谨的介绍了量子力学的诞生与发展,从牛顿建立的经典物理学体系行玻尔等科学巨匠创立量子力学……更是生动的描述了海森堡不定原理,薛定谔的猫等著名的物理学概念,由浅入深。
故事由一场著名的争论——关于光到底是波还是粒子的争论开始。书中讲述了牛顿是因为胡克的抨击这个可笑的原因转而成为微粒说的坚定支持者,对波说进行长时间的打压:麦克斯韦又是怎么通过电磁理论扳回一城;光的波粒二象性又是怎么被发现的;
书中也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事例来讲述量子理论。如大名鼎鼎的芝诺悖论:阿喀琉斯是善跑的英雄。在他和乌龟的竞赛中,他速度为乌龟十倍,乌龟在前面100米跑,他在后面追,但他不可能追上乌龟。因为在竞赛中,追者首先必须到达被追者的出发点,当阿喀琉斯追到100米时,乌龟已经又向前爬了10米,一个新的起点产生了,阿喀琉斯必须继续追。就这样,乌龟会制造出无穷个起点,不管这个距离有多小,但只要乌龟不停地奋力向前爬,阿喀琉斯就永远也追不上乌龟!这个理论听起来是不是天衣无缝?但量子力学告诉我们,空间不一定能无限分割量子效应是空间和时间的持续性丧失了,所以假设并不是总能成立!
又比如说,大名鼎鼎的薛定谔的猫。当薛定谔把猫放进一个盒子里,他认为在我们没有观测猫时猫属于生与死的叠加状态,毕竟在我们不观测这只猫是,我们怎么知道它到底是生的还是死的?可是这只猫怎么可能既生又死呢?进而又延伸出来一个理论:当我们不观测月亮时:月亮是不存在的'!再残忍一些,把人类放进盒子中,盒子中的人不知道自己是活的吗?这两个实验最大的区别就是:人有自我意识,但猫没有。人把自己当成了自己的观察者,相当于把观察者自己放到了箱子里。可在没有观测者的情况下把一个智能生物放进箱子里是不可能的:一条谁也看不见的龙和根本没有龙有什么区别呢?在唯物主义中竟然出现了意识这种唯心主义的专有名词!这真是难以想象!
在本书中,还塑造了一系列有血有肉,真实完美的人物形象。本书中,你会看到牛顿成为了尖酸刻薄,极度爱惜羽毛的“反派角色”;胡克与莱布尼茨成为最大输家;爱因斯坦与玻尔针锋相对……
打开本书,你将遇到许许多多困扰了一代又一代人的世界难题:量子又是怎么诞生,上帝是如何“被开除”;爱因斯坦与玻尔又是怎么争论的;平行宇宙到底存不存在;意识的本质又是什么……
爱因斯坦:玻尔,亲爱的上帝不掷骰子!
玻尔:爱因斯坦,别去指挥上帝应该怎么做!
霍金:上帝不但掷骰子,他还把骰子掷到我们看不见的地方去!
物理课外书读后感 11
暑假里,妈妈给我买了一套《这就是物理》科普读物。当我读到《热》这一本时,我被迷住了。这本书里介绍了很多热源。比如,太阳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热源,地球上的生命离不开太阳传递热量;地球内部也有热源;还有一种热源,就是当两个物体摩擦时,物体自身能量增加使温度升高所产生的热量,这也叫摩擦生热……
书中最令我情有独钟的要属热胀冷缩的这一章节了。其中讲到了我们熟悉的温度计。当温度升高时,温度计管子里的红色液体会受热膨胀和上升;当温度下降时,红色液体便会沿着管壁下降。这样我们便能及时了解温度的变化。这也是利用了热胀冷缩的原理。
生活中我常常能观察到这一神奇的变化。有时候妈妈会蒸一些馒头、包子。当它们在蒸锅里时,一个个白白胖胖的.,可爱极了。不过,等把它们从锅里拿出来放凉后,它们都好像不愿意出锅似的,一个个变成了苦瓜脸。
当然,我们还可以利用这一原理帮助我们解决一些小麻烦呢!比如,在打乒乓球时,你不小心把球踩扁,可千万不要懊恼,把它扔到垃圾箱。你可以利用热胀冷缩来解救这个可怜的乒乓球。只要一杯热水,再把瘪了嘴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你会发现,它正使劲鼓起腮帮子呢。不一会儿,它就找回了自己原本圆溜溜的可爱模样。还有,如果你想剥出一颗滑溜溜的完整的煮鸡蛋,也可以利用这一原理,煮好后把它迅速投入冷水中,这样,蛋白遇冷收缩,就能轻而易举地剥出来了。
你看,热胀冷缩是不是很神奇呢?快用你的小眼睛去发现它吧!
物理课外书读后感 12
《上帝掷骰子吗?》这本书讲述了从赫兹证实电磁波存在于世间到牛顿对于光学的研究,从托马斯·杨的杨氏双峰干涉实验到迈克尔逊、莫雷的实验验证以太并不存在再到普朗克发现能量在发射和接收的时候不是连续不断而是分成一份一份的,从爱因斯坦发现组成光的光量子到康普顿发现康普顿效应,从波尔发表的“论原子和分子的构造”、“单原子核体系”和“多原子核体系”到泡利的“不相容理论”,从德布罗意发现电子是一个波到海森堡使用的矩阵,在经过一系列科学家的努力以及演变产生了多宇宙理论,而后发现“强相互作用力”和“弱相互作用力”以及电磁力这些量子论,最后发现了5种超弦理论并进行了统一,被称为“M理论”,甚至于发现了更高的.维度“第11维”。
在现在的“M理论”出现后,物理学似乎走到了尽头,和当年的牛顿力学和麦克斯韦电磁统一物理学十分相似,但这次统一的意义更加的伟大,经典物理只能算作两个紧密的邦联,而现如今的量子理论,它能够用同一个方程去描述宇宙间的所有现象,我们也许能够完成物理学实质意义上的彻底统一,我们可能已经接近于探索自然的终极定律的终点。
或许,量子论也只是匆匆过客,历史将再次轮回,如量子论击倒经典物理的大厦,会出现一种新式理论击倒量子论这个帝国,但在每一次的轮回中,我们终将更接近于自然的终极定律的终点,科学一直在不断反省自己,这样谦卑的审视和自我否定,使他获得了永恒的力量,不断的进步,增加着我们对他的信心。我们的文明不过万年历史现代的科学甚至只有400年的历史,但我们的智慧贯穿时空,从最小的量子到最大的宇宙尺度,从最近的白矮星到最远的宇宙视界,没有任何可以阻挡我们探索步伐的存在。
这一切的一切,都来自于我们对成功的信念与希望,对于科学的依赖,对于自然的那种永无休止的好奇。
量子论的路还没走完,它令人困惑,但它也给人以希望,前路漫漫,还需要我们努力的上下求索,前面的路还需要我们亲自去开辟。
物理课外书读后感 13
在我看来,《七堂极简物理课》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理论物理学的科普书籍,也是一本蕴含了物理学家人文情怀的小册子。与其他科普书籍相比,这本书只有不到100页,但是却涵盖了几乎所有20世纪物理学的重要理论。本书作者是意大利理论物理学家卡洛·罗维利,不过我认为他的写作水平也相当高超,因为这本书并没有那么多晦涩难懂的语句,但是却清清楚楚地描绘出了一幅有关物理学的美妙的画卷。
作者写道:“无论是欣赏艺术,还是领悟科学,我们最终得到的将是美的享受和看待世界的全新视角。”
其实我也这样认为。并非只有艺术家在欣赏美并创造美,看起来无聊的物理学家、化学家、生物学家...每一位科学工作者其实都在研究和创造美。如果你更仔细地阅读它,它就可以激发你对物理学的浓厚兴趣。作者用短短几句话就真正描绘了一个让你不断回想的物理学世界。
本书中并没有太多的公式和概念,但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来清晰地解释了这些理论,作者用它的文字告诉我们,物理学中的很多问题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它们只是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的一部分。作者还并且不断提醒着我们,宇宙的秘密远没有被揭示出来,说不定实际上这个世界的'真实面目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那样。其实,科普书籍中可能并不总是真理,但却可以帮助我们越来越接近真理。它并不能解释物理学中的所有内容,但是却为我们提供了思考的契机。
《三体》里有一段描写蚂蚁的话,蚂蚁在墓碑上凹陷的文字里爬行,循环往复,自以为正在探索一条伟大的未知之路。虽然人类在地球上生活了这么久,但我们知道的远比不知道的要少的多得多,人类在历史的长河中蹒跚而行,而这历史的长河也不过是宇宙尺度下的一粒尘土。但是我们依然要保持一颗好奇心,去探索,去发现,那深藏在宇宙中的美好的秘密正在等着我们呢。
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永远好奇,永远充满诗意。
物理课外书读后感 14
今天我读了《故事中的趣味物理》这本书,其中令我感受最深的故事是曹冲称象。
故事是这样的:孙权派人给曹操送了一头大象,曹操让大臣们称它的重量,可是大臣们没有想出法子,6岁的曹冲用巧妙的办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读完这个故事,我有一个疑惑:船为什么能当秤?我上网查了资料,终于明白了,原来用船的吃水量计重的方式沿用至今,主要是应用散货船的水尺计数。水尺要读的.是船首、船中、船尾三/个水尺线左右两侧的数据,一共是六个数据,但在曹冲称象的那个年代,没有水尺计重表,曹冲只能牵大象先站到船上,然后在船上刻下船首、中、尾两侧水面高度的标记线,再用石头堆积在船中,让船的吃水和刻下的水线吻合,这种保证石块和大象重量相等的测量方法,叫作等量替换法,是运用了水面上物体的重力相当于水对物体的浮力的原理。
啊!科学已经融入到我们生活中了,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能获得巨大的收获。
物理课外书读后感 15
自行车零件如何紧密联系?力从哪儿来,又到哪儿去?明亮的灯泡里正在发生什么变化?乐器如何发出美妙的声音?为什么鸟儿可以飞翔,而人只有坐上飞机才能做到?我们小小的脑袋里有太多想不明白的问题。《这就是物理》从科学的角度来解释世界的真相,深入浅出地讲解物理世界的'知识概念,令我爱不释手。
《这就是物理》是美国经典物理科学启蒙全书。在这套书中,抽象的物理概念化身为滑稽有趣、憨态可掬、形象各异的卡通角色。它们分别是光、引力、电、热、磁性、声音、能量、物质、力和运动。这些生动有趣、通俗易懂、妙趣横生的小故事为我打开了奇妙的物理知识大门。
其中,我想讲一讲“声音”这一册。我们虽然看不见也摸不着它,但它就在我们身边。声音的产生是因为物体的振动,不管是在固体、液体还是空气中,它都可以进行“旅行”。它是个“赛跑高手”,速度可以达到340米/秒呢!声音大小不同,高低不一,变化多端。它的强弱叫响度,高低叫音调。人耳能听到20-20000赫兹的声音,而有些拥有“超能力”的动物,则能听到更高或者更低的声音,有些动物甚至还可以用回声来定位呢,动物们的超级听觉让我震撼不已。
如何验证书上的知识呢?做实验是最好的方法。通过用木锤敲击音叉,我发现敲击力度越大,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大;敲击力度越小,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小。通过实验,我知道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它的强弱和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果然和书上说的一模一样。
物理与我们的生活如影随形,它无处不在。如果你也对物理知识充满好奇心,那你一定不能错过这套书里的每个故事。《这就是物理》就像一张地图,让你在神奇的物理世界中漫游,让你乐在其中!
物理课外书读后感 16
最近,一本名叫《趣味物理学》的书深深吸引了我,这本书是一位著名的苏联作家创作的,我认为,他可以被称为一位全才,精通数理化。
这本书主要是他运用自己广阔的知识储备来为物理学上的一些疑难点与争议点进行讲解与分析。
本书从声、光、热、力四个方面进行全面的讲解。比如,从声学上进行讲,声音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的性质,音调、响度、音色。从力学上,我们可以发现大自然中的.能量都是可以相互转换的,既不是凭空消失,也不是凭空产生,看似永动机可以通过能量守恒定律制造出来,但因为部分能量会转化为物体的内能,最终通过发热消散,所以永动机也就不可能制造出来,因为它违背了能量守恒定律,也不可能实现。
再比如说,1千克铁与1千克棉花谁轻谁重?可能大家毫不犹豫的说一样重,但实际情况下1千克棉花更重,为什么呢?听到这个回答也许大家会有些意想不到,感到有些匪夷所思,但事实的确如此。因为1千克棉花的体积更大,浮力也会更大,从而其空气质量也会更大,所以它的总体积就最大。所以不要凭经验做题,而应当充分运用自己的思维加以分析,这样才能得到更加准确的答案。
学习也是这样,我们应当坚持真理,不断开拓自己的思维,勇于接受挑战,敢于担当,只有这样才能度过这艰苦而又紧张的岁月,获得成功的喜悦与收获。
这本书就像我的良师益友,陪伴着我学习物理学,解决生活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并陪伴着我。趣味物理学这本书是我的秘密武器,即便浪迹天涯也愿与你为侣。
物理课外书读后感 17
在量子力学的研究探索之际,出现种种挫折:众多理论被发现有着严重的漏洞;经典因果律被宣告不可用;甚至将近百年仍无法理解“波函数坍缩”这一奇异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由此我意识到,对知识的探索需要克服众多挫折,才能见到曙光。
先从古希腊说起。欧几里德提出五条公论,第五条公论云:过直线外点有且仅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欧几里德自身对其也感到不安尽量避而不谈。2000多年来,无数数学家绞尽脑汁,试图通过其他方法将其推出均以失败告终。直到最后,罗巴切夫斯基与黎曼才分别通过推翻它的两种方式,创建出两种非欧几何。对此短短一条公理的探索便耗费人们两千年的时间。
化学家的前身乃是“炼金师”。炼金过程中,金子不可能出现,但有不少奇妙的化学物质出现,让他们变成了化学家。从道尔顿起,便开始研究原子的结构、特性。一个旧的模型被推翻,紧接着另一个模型又登上历史的`舞台,不断地向真理靠近,这成为了科学探索的规律。几百年过去,我们才历经挫折地得到“电子云模型”,而这是不是真理仍不得而知。只知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如今,我在学习的路途中同样面临着挫折。研究光学时,光线如一个幽灵,经过各式各样的透镜面镜,而不知其行踪,令我望而兴叹;几何题里,圆、线、三角形如层层堆叠,让人无法看清图形的真面目,甚至不执放大镜都难以分辨每一根线的位置……但这与前人的探索相比,这点挫折算不了什么。
一个月前我听物理课,讲的内容是角动量。角动量?这玩意儿可真高大上啊!普通方法写一大串公式,用它只需几行字就能做同样的事。我怀着好奇心听老师讲这个知识点,却发现自己在“听天书”。晚上回家,我翻出一本力学讲义,同王阳明“格竹子”一样,对着角动量一节研究了几个小时。窗外,虫鸣,人喧都被我忘却连手表的指针跳动声都抛于脑后终于研究明白了。又抬起头一看时间,已是三更了。
不论是这本书中对量子物理的探求,还是古今中外对其他事物的发现,这些对知识的探求可能都会受到挫折的阻挠。只有克服了挫折,才能进入知识的殿堂。
物理课外书读后感 18
暑假,妈妈给我买了一套“这是物理”的科普读物。当我读到“热”这一项,让我着迷。这本书介绍了大量的热量。例如,太阳是最重要的来源地球,太阳是地球上的热传递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也有地球内部的热源;还有一个热源,即,当两个物体揉搓,对象本身增加通过提高温度的热,这也被称为摩擦和热产生的能量......
书中最令我情有独钟的要属热胀冷缩的这一部分章节了。其中讲到了提高我们可以熟悉的温度计。当温度不断升高时,温度计管子里的红色作为液体会受热膨胀和上升;当温度逐渐下降时,红色液体便会沿着管壁出现下降。这样对于我们学生便能得到及时分析了解工作温度的变化。这也是利用了热胀冷缩的原理。
生活中,我经常看到如此神奇的变化。有时妈妈会蒸一点面包,馒头。如果当他们在蒸笼里写作,一个丰满,可爱。然而,之后,所以他们从锅里出来晾凉,他们似乎不愿由一个平移一样,一进苦瓜脸。
当然,我们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这一工作原理进行帮助学生我们需要解决存在一些小麻烦呢!比如,在打乒乓球时,你不小心把球踩扁,可千万注意不要懊恼,把它扔到垃圾箱。你可以通过利用具有热胀冷缩来解救中国这个也是可怜的乒乓球。只要孩子一杯热水,再把瘪了嘴的乒乓球教学放入热水中,你会发现,它正使劲鼓起腮帮子呢。不一会儿,它就找回了属于自己企业原本圆溜溜的可爱模样。还有,如果不是你想剥出一颗滑溜溜的完整的煮鸡蛋,也可以充分利用技术这一基本原理,煮好后把它迅速发展投入冷水中,这样,蛋白市场遇冷收缩,就能轻而易举地剥出来了。
你看,扩张和收缩是不是很神奇? 用你的小眼睛去找!
物理课外书读后感 19
翻译的非常好,加上作者表述清晰,即使对于我这种门外汉也显得通俗易懂。核心观点无非是对于理论物理学界集体迷狂执着于“弦理论”而陷入死胡同并且对排挤打压持有异议观点的同道后生的圈内学术氛围感到悲哀、惋惜、不平及不解,故而作此书“拨乱反正”。按作者所言,“弦理论”并非理论,而更像是一个假想,但这个假想太过于美丽完美,以至于如同沙漠中的海市蜃楼,迷惑误导了一大批急不可耐想要第一个找到真理源泉的理论物理学者,他们在过度美好诱人的幻象和自己浮躁急切的心理作用下群体性得丧失了作为科学研究者必须拥有的理性。这直接造成了当下理论物理学研究进展缓慢的困境,按作者的观点,“弦理论”无非是一种思想上的投机取巧,其兴盛崛起吸引了大批优秀的人才和物力资源涌入这一难有收获的“淘金浪潮”中,已然成为当下理论物理发展进步的最大隐患。也许“弦理论”的方向是对的,它的突破能实现量子物理和广义相对论的大统一,但即使真是如此,作者认为,也不应当把所有鸡蛋放到这一个篮子里。对于当下理论物理学界这种状况的发生,美国科研体制和不宽容的圈内环境都应负有改变的责任。不过,革命性的理论突破总是源出敢于质疑并挑战主流权威的异见者,作者相信,就像历史上每一次科学进步所证明的那样,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在追求真理的'路上,注定要忍受孤独。题外话,虽然多重宇宙非常诱人,但同样可能是人类自己编撰的神话,大自然会不会按人类的剧本运行呢?很可能不会,因为它不明白“削足适履”到底是什么意思。强烈推荐与这个话题相关的一部美动漫剧,《Morty and Rick》。
当思想改变你的思想,那是哲学;
当上帝改变你的思想,那是信仰;
当事实改变你的思想,那是科学。
“自然不欣赏我们的神话。”我们真是在写新的神话吗?如果我们在用数学写神话,那么似乎应该听听一个老数学家的最新感悟:“归根结底,数学只是我们的,而不是宇宙的。”
某些专家在连弦理论到底是什么都不知道的时候,又凭什么相信它不可替代呢?他们相信它不可替代究竟是什么意思?就是这些问题激发我写这本书。
物理课外书读后感 20
忆过去
在研究量子物理的路上,一共有过三次波粒之争,每次都推翻了之前的理论,并且建构了新的理论。第一次在双方都没有充足的理论时,波动论因为支持微粒论的复色光是由多种不同微粒构成的,而被微粒论取代,但是在第二次微粒又被波动论用光的双缝干涉所形成的干涉条纹而又被上次的败者波动取代。到了第三次,一直不统一的理论终于统一,因为在科学家的证明下,他们排除了不是粒子与不是波的假设,所以就提出了波粒二象性,认为构成世界的物质既是粒子又是波。
这三次战争和对热的本性的认识相似。对热的本性的认识,在历史上有“热质说”与“热的运动说”之争,其间经历了两百余年,直到19世纪中叶热力学第一定律确立,热的运动说才获得决定性的胜利。热是组成物体的粒子的'运动这一学说,使得热和机械功的等效性在概念上是可以理解的,并为机械功和热的相互转化提供了一个解释的基础,也为气体动理论奠定了基础。
观现在
从数学上看,宇宙我们是否可以设想宇宙是在一个超级大的坐标体系中,而时间与空间则类似坐标体系中的x、y轴。打个比方,我们可以把这个坐标系看做一个长方体,时间和空间分别是它的长和宽,而高是一个我们目前未知的东西,因为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那么长方体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比如高减少,长宽增加,体积不变,因为我们看不到高是什么,所以就看到了如今的时间流逝与宇宙扩大。
从哲学上看,唯物主义认为,宇宙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向前发展的,物质之间是辩证统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唯心主义认为,宇宙是意识的,物质是以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不可知的。而且哲学上认为宇宙是有限的,一是物质粒子不可能无穷小,二是宇宙不可能无穷大,三是宇宙在时间上也应当具有有限性。
但是细看可以发现数学和哲学并没有什么关联,所以需要我们继续研究,可能是在研究透了以后,两者会归为一体,就像矩阵力学与波动方程是一个概念,促进了波动二象性的研究,也有可能是两者中一个会被摒弃,当然也有可能是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所以更需要研究,需要我们这一代以及之后的世世代代为了真理为了本质而努力,就像亚里士多德的名言“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说明我们科学是最伟大的,真理大过人情,不要为了师情而放弃真理。
目前我们已经有了一些较为完整的物理体系,可以将量子物理运用起来,像书里提到的量子计算机,所使用的量子计算就是使用量子比特进行计算。叠加和纠缠是量子物理学中非常重要的两个特征,量子计算机就是利用了亚原子的这种独特的表现来进行计算。这使得量子计算机的计算能力获得了指数级的飞跃,另外量子计算机消耗的电能很少,因为量子计算机可以使用量子隧道技术运行。科学可以改变生活,但一切都建立在了解的基础上,所以不能只依赖于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更要成为那个肩膀的提供者。
望未来
在未来,量子物理会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量子通讯、量子计算、激光技术、超导技术、晶体管技术,为我们人类的生活带来大量的便利,甚至有可能能解决宇宙的秘密。比如如果可以将量子计算机运用好,可以为制药,金融以及更加重要的气候变化的预测做出贡献;量子通讯的高效率和绝对安全,让我们的通讯不会被人监听,不会被控制,而且极大地加强了通讯的速度,为人类提供便利;还有激光,它在之前很不被人看好,但现在在切割机领域,还是导弹防御系统都有着巨大的占比。所以说,我们今后的生活离不开量子物理,所以我们需要更加大力发展量子物理。
总结
这本书看起来是一本十分枯燥无味的科普读物,但当你细细研究,你会发现书中作者不简单的想法以及量子物理那有趣的发展。这本书它更像是一本通过一门科学的发展来探讨人们对世界观的看法并且带有一些哲学性探讨的书。从刚开始,书名本身就是一个深刻的哲学问题。我们认识的世界,并不是真正的世界,只有我们把哲学与数学——这个世界最基础的知识给研究透彻了,我们才有可能发现这个世界的真谛。
【物理课外书读后感】相关文章:
课外书的作文10-22
买课外书作文12-19
课外书的好词好句08-27
课外书阅读笔记06-29
课外书阅读笔记(经典)07-02
看课外书日记09-04
看课外书读后03-09
偷看课外书作文03-02
看课外书作文05-31
课外书籍读后感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