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读后感

时间:2022-04-29 09:33:0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道德经》读后感(通用22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道德经》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道德经》读后感(通用22篇)

  《道德经》读后感 篇1

  《道德经》是一本关于宇宙人生哲理的书,包含唯物主义,自然无为,天地不仁的哲学思想,被誉为“道学之精髓,哲学之先本”。《道德经》能启迪人生智慧,就算是放到今天,依然能从中得到一定的借鉴。

  《道德经》全书只有五千字,所以又名《五千言》,主要围绕着“道”、“德”来详细阐述各个学科的深刻道理。内容非常丰富,可谓包罗万象,上到天文地理,下到社会人生。古时候很多思想的基础都来自老子的思想,我们现在社会的很多人都喜欢读《道德经》,这也体现了这本书的极大的魅力。《道德经》中阐述了很多思想、理论,其中物极必反的道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想想几千年前的老子能理解的这么透彻,这着实让我吃惊。物极必反指的是事物发展到了极端就会朝相反的方向发展,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也是人生的大智慧。古代王朝每一个都经历了初期创立、巅峰和没落,这跟帝王的统治有很大的关系。当帝王穷奢极欲到一定的程度时,人民被欺压到一定的程度,都纷纷起来反抗,推翻统治。同样的,当一个人恃才傲物到了极点的时候,往往会招来祸患。老子告诉我们,做人做事要有分寸,不可过分,一旦过度就会出问题。这是历史规律,人生哲理。

  我们读《道德经》就是想从先哲那里学习人生的智慧,提高个人的格局,走好自己人生路。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道德经》读后感 篇2

  林语堂曾经这样说过:“对于《道德经》,很多人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对于我这种凡夫俗子,才在短时间内粗读了一回让国内国外深入研究的《道德经》,要写出一篇震惊全场的感想,实在是笑话。”不过,在此,我仅表达一下我对看完《道德经》的切身感受。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开头一句,揭示的是人们的价值观问题。价值观不同,人生追求和所遵循的道路就不同。不同的追求,不同的道路,必然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会。

  老子著道德篇,旨在向世人指明可以免祸于身,免祸于社会的圣人之道。"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是圣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非常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同一条人生道路,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走法。

  1、走圣人之道,也就是顺其自然,返朴归真之道。

  2、走常人之道,也就是追求外在的名利之道。

  不同的道路,必然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会。这看似是一个简单的命题,可是,当我们真正选择起属于自己的“圣人之路”的时候,却难免会碰上不少阻碍。当代社会,名与利的追逐太普遍了,要真正做到顺其自然,返璞归真的人又有多少?

  恐怕大多数人都会持否定的答案。但是,我并不认为《道德经》是高高在上,遥远而不可攀的。当我们看透世俗的风景,也许我们会静静地看细水长流。

  《道德经》读后感 篇3

  在我读过的书中,《道德经》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书籍。

  《道德经》是道家创始人老子所作,并非一部介绍老子生平的作品,而是讲道论德的著作。《道德经》全书分为上下篇五千多言,上篇第一章至三十七章主要讲“道”,下篇三十八章至八十一章主要讲“德”。

  老子所说的道是天道,就是自然界的规律。我觉得,《道德经》的精髓是无为而治和尊重自然规律。

  人的一生有得意和失意的时候,有时难免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或者骄傲自满再无建树,或者身败名裂不能保全自己。因此,无论在顺境还是逆境,都能保持清醒和理智的头脑,才是人生的大智慧。《道德经》给我们的启示是: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到,“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夫为弗居,是以不去”。老子认为,我们应该用顺其自然的“无为”的态度去处理世间事务,这就是无言的教导。因循世间万物的自然生长规律,不加干涉,也不把世间万物据为己有;为世间万物的发展奉献力量却不因此居功自傲。

  无为是一种心境和修养。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应该保持本性,不要迷失自我,随遇而安,那么我们会生活的更轻松更自在,社会也会更加稳定和谐。

  《道德经》不愧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值得反复学习和研究,是一本常看常新的书。

  《道德经》读后感 篇4

  道德经分上篇《道经》三十七章,下篇《德经》四十四章,共计八十一章,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所书,道家著作,是道家思想的主要来源。

  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这部书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源、万物的产生、发展、变化、毁灭的规律的理解,博大精深,微言大义,一语万端,当为“万经之王”。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这章主要阐述了世界万物相辅相成,互相转换的辩证关系。存在与消亡、困难与简单、修长与粗短、高尚与低下、超前与落后都是通过相互对立、相互比较而得以体现。

  世间的一切概念和价值都是人为设定的,价值的判断都是比较产生的,所以对立的关系是变动的。因此价值的判断也是变化的。世间的一切都是两两对立产生的,如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所述,一件事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反之亦然。善和恶,美和丑,我们都要泰然处之,不能庸人自扰。

  而后半段则根据“道法自然”的原则准确论述了老子“无为”的社会政治思想,表明了老子顺应自然本性,反对好事无为的基本态度,让万物自然生长发展,效法自然,顺应大道。

  《道德经》读后感 篇5

  这些年的尔虞我诈,阴谋算计,我的灵魂都已经浮躁起来了…...那些理想、抱负之类的高尚,似乎离自己越来越远。

  虽然知道这是奋斗路上的必经过程,但我还是希望那些手段只是手段,不要让自己迷失了本性。

  《道德经》我已读过数遍,大多名句也都耳熟能详,但以前太浮躁,总不能细品其中之韵味…这些天来终于静下心来真正的沉浸下去,才发现它像一汪永不枯竭的清泉…满载宝藏,放下成见,唾手可得!但其广博与深奥,却让你发现自己的浅薄与不足!

  这是哲学的力量,它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却高于一切之上!因为它能让你的心灵真正的强大!不为光怪陆离的表象所迷惑!直达事物本质!正如老子所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尽力使心灵达到极度的放空,使生活清净坚守不变,通过观察万物往复,透过其纷纷芸芸的表象,看到其本源所在。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看清事物的本质,心灵便会宁静,这种宁静不是静止不是消极,更不是终止。而是在认识根本规律后的等待!等待万物并做的时机,这样的人无所不包,无所不包就能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长久。

  《道德经》有如黄钟大吕,一下下的将我心头蒙尘震落…

  《道德经》读后感 篇6

  《道德经》是老子的一部经典名著,我们都知道老子是道家创始人之一在我国历史拥有重要的地位,他和庄子一起被称为“老庄”。我本身不崇拜任何宗教,但是对于《道德经》确实非常喜欢。今天我又捧起这本书读了起来。

  老子在《道德经》里面说,“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的意思是用道理可以讲出的道理,就不是一般的道理。生活中我们经常和别人讲道理,也经常听别人讲道理,但是我们讲给被人听的道理别人是不是听得懂,或者别人愿不愿意听呢。或者反过来,别人讲的道理,我们愿不愿意听,或者是听不听得懂呢。这个问题老子就观察的很仔细。就这样一句话解释很多的道理。

  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告诉我们如果天地不仁的话,所有的事物将会被对待的像草狗一样,就是说我们属于天地万物之一也会被当成草狗一样。如果圣人,就是当权者没有任意,则会以百姓为草狗。所以天地对我们是有仁义的。老子在提醒当权者应该善待百姓。

  《道德经》说“上善如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提醒当权者以人民为重,只有不和人民争,所有人都不能和他们来抗争。

  老子希望所有事物都尊崇自然的发展才能获得更好的未来。就像道家说的“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只有爱护百姓,不与民争利,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我们现在生长在社会主义的社会,人人平等,国家关心老百姓的生活,这不就是老子说的社会吗。我们每个人应该像老子说的那样,为他人着想,理解他人。

  《道德经》读后感 篇7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意思是说,政府的政策稳定、开明,人民就安居乐业,民风淳朴;政府的政策要是经常变化,就会使人民变得狡诈,人心变得自私自利,社会诚信缺失。在第十七章中,老子认为,好的政府不会乱发使令,人民只知道政府的存在,取得了业绩,只会认为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和政府没有关系。政策的多变,会造成政府失去诚信,人民不会相信政府。

  这两章内容主要阐述了政府不能随便乱发政策,要“贵其言”。政策的多变使政府的公信力降低,人民对政府的话产生怀疑,从而使整个社会的诚信度降低。政策的多变会使一些人不劳而获,别的人就会学他的样子,期待政策有所变化,对自己产生利益,社会因此变得浮燥,人民没有了长期奋斗的目标,急于求成,急于利用当前的政策为自己谋利,生怕政策变化让自己的目标落空。

  老子的这种思想,在唐代得到柳宗元的传承和发展。柳宗元在《梓人传》中,认为治理国家,应当像盖房子的工头一样,只需用尺子、规矩和墨斗划出高低、长短的标准,让手下的工人按照标准去做就行了,要是有人做不好,批评或是辞退他,他都不会有怨言。不能事必亲躬,处处向手下的人炫耀自己的本领,代替手下人工作。在《种树郭橐驼传》中,柳宗元提出了,治人要像养树一样“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为官治民如果“好烦其令”,看起来好像很爱惜人民,政府不停地想办法颁布新政策,人民不停地揣磨政策变化的方向,结果却使政府和人民都觉得很困苦疲乏,社会并不能安定兴旺。

  《道德经》读后感 篇8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部经典作品——《道德经》中的一句话。《道德经》像一束阳光,把万事万物的奥秘和为人处事的规律照得明明白白,让我心中豁然开朗。

  《道德经》告诉我,要尊重事物的发展变化,并注意之间的转化,并难得可贵地告诉我们该如何去对待自己的人生,以及用什么样的态度来过好自己的生活。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这句话告诉我们:过分私爱必然要有重大的耗费,太多收藏必然会有厚重的损失。以前,我从不知道知足,嫌自己的衣服不够名牌,用的笔不够漂亮,嫌妈妈不够优雅,嫌爸爸不是老板……读了这一章后,我明白了要知道知足。衣服虽比不上一些同学的名牌,但是是新的,而且很好看,我每次穿着到农村,农村的孩子们总是围着我看不够。而我用的笔从不妨碍我做作业,考出好成绩。爸爸妈妈用他们的劳动所得让我丰衣足食,周末陪我爬山捞鱼,还能根据我的意愿,出钱让我学钢琴、唱歌,打乒乓球……可见,我生活是多么幸福,我早就该知足了,于是,我放下了心里的包袱,开始知道满足了,突然发现,我原来可以生活得这么快乐。

  “轻则失根,燥则失君”告诉我,办事不能轻率浮躁,否则就无法办成事情。就如去年我准备参加钢琴考级,刚刚开始,我还没有一个音符一个音符仔细弹清楚,我就急着用考级所要求的速度去弹快速的旋律,快是快了,可惜一弹快音符就像被揉成团,乱成了一锅粥。当我看到这一章《道德经》后,发现我弹琴过于草率,我原来的意图是希望自己能快些达到考级所要求的速度,可是因为轻率,急于求成,把曲子的旋律都搞乱了。我静下心来,重新谨慎地把这些音符慢慢“整理”好,很快,曲子就像样了,慢慢地速度也上去了。终于,我通过了考级。我从心里感谢《道德经》,它教会了我做事不要急于求成,要按照规律,踏踏实实努力,才能达到目的。

  “无为而无不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均是《道德经》告诉我的道理,让我渐渐明白了我该怎样对待我的人生,该怎样对待我身边的事物。

  《道德经》读后感 篇9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它是由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老子所著作。在读道德经之前,就已经阅读及听闻许多从此书中所流传出的脍炙人口的箴言精句。而不久前的深入拜读与用心体会,更是让我收获颇多,受益匪浅。我也由衷地感知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的博大与精湛。《道德经》顾名思义以“道德”为其纲宗,论述治国、用兵、养生、修身之道。它简略深刻的辞藻、广博细致的内涵,被华夏先辈们美誉为“万经之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是道德经的首篇。我的理解,或书或文放在开头和结尾的一定是其精华所在,而这被广为流传的一句,也自然流进我的心中,令我思迅良久。这句话的字面意义是说:道是可遵照的笼统的运动规律,但又不是一种恒定不变的笼统运动规律。依据事物的特性来冠以称号,是事物相貌的反映,但这种相貌不是原封不动的。而道的转义是道路,也能够引申为人生道路。人生之道无非是追求自由、幸福、健康、长寿之道。

  而同在一条人生路上却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走法,一种是圣人之道,它所追求的是淡泊名利、返璞归真、顺其自然之道,活的豁达而无私。

  而另外一种是走大多数人选择的常人之道,追求的是身外的名利,或是大富大贵,或是泯然众人矣。不同的道路走法自然不同,但都不能判定其本质的对与错。人的终身都在属于本人的道路上行走,道是人走出来的,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这地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因而所谓“道”,就是一条人人都能够走得通的路。老子提出的“常道”就是这个道理。但我们大多都是走在能够通行的道路上,而不是走得通的道路上,因而有的人走到半途就停下了,有的人走进了歧路,有的人走得很辛劳。同样,“名”也不用专指称谓,他能够是功名,名分或是人世的一切价值。当我们自以为完成了许多人生价值时,老子却说你所完成的价值是真的完成了吗?这就是所谓的名可名,十分名。老子并不是要否认我们所做的一切活动,而是要让世人有所警醒:一切可道可名都不是真正恒久存在的。在这可道可名之外,还有一层不可道不可名但真正恒久存在的大道。老子要提示我们留意这真正恒久存在的大道,不要被你眼前的可道可名所蒙蔽。

  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洗礼自然能为我们的心灵与生活带来不一样的净化与感受,但在生活或工作中还是应抓住自身的根本,做一个能够仰望星空,也能做到脚踏实地的真人,诗和远方固然美好,按部就班的生活常态也尤为重要。所以在我们虔心拜读名作之时,也要结合我们自身,不断完善进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成为一名于社会,于他人的奉献之人!

  《道德经》读后感 篇10

  《老子道德经》44章中讲到“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德与亡孰病?甚爱必大废,多藏必厚之。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45章中又讲到“祸莫于不知足,咎莫大于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这两段话的大概意解是:名利和身体比起来哪个更重要?身体和物质比起来那个更珍贵?得与失比起来哪个才算有害?样样都要,必然导致大废,取藏的越多,所遭的失也越多。故知足的人才能长久。

  于丹在解读儒道的理论中讲了这样一句话”什麽样的学习是最好的学习?就是能改变自己的学习”我们平时经常说要培养一个良好的心态,但真正的做起来并不是很容易。我的经验就是多学习,学习就像一面镜子,通过学习来认识自己,看清自己,并且学会掌控自己。

  在这个市场经济繁荣,科技飞速发展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这些差距有来自社会的,家庭的,自己的。所以,一个人要想在这种X—惑力极强的社会中快乐,平和的生存,就一定要看清自己,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在你的生活空间,在你的事业中,在你的家庭中你想要的是什麽?其实老子讲的道理并不深奥,而且很实际,就看你怎样去认识。“知足不辱,知足者富”,知足,不等于不努力。而知足的人,他首先是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她不会贪婪,他不会要那些自己根本够不着的东西。

  就像练太极拳,大多人初衷都是为了健康身体而进入,但到后来为什麽差距会很大呢?。这就是看练拳者心理想要什么?想要达到健康,就要踏踏实实的按照拳理去练,只要你用心,你就会达到你的目地,因为你要的很实际。你要的是展示,你要的是人前的显露,可能你的心就静不下来了。表面的东西得到了,可你的拳没有静下心去练,你的功夫可能也就是表层的功夫。所以你要的东西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

  现实生活中也是一样,你一定要问自己想要什么?生活中,我想要的就是平安,健康。所以我很知足,我每天的'生活就像小河的流水一样,平平静静的。因为我要的不多,好像上天都能满足我的要求。但有一点,我不风光,我不出色,可我很努力。不论是家庭,还是自己的生活安排,我都会尽心尽力去做,我要的都得到了,但不等于我停止不前。

  “知足者富”知足,本身就是一个心态的体现,知足的人能静,不浮躁,所以他会用他的努力去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富”这个富不是一般人眼里的富。我记的在和一个朋友聊家事的时候说过这样一句话“家庭生活是给自己过的,而不是给别人看的”所以这个“富”实际的意义就是自己的一种感受,而不是一种对外的炫耀。人要学会为自己活着,我说这话不是说自私,而是说人不要为别人怎样看待你而活着,否则会活的很累。

  人们都知道身体健康是最重要的。有一个比喻,健康是1,其他的都是0,但实际操作起来就不是那麽会事了。“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在当今社会体现的更是淋漓尽致。人要的东西太多了,到后来连自己是谁可能都不知道了。“天—怒”你要的太多了,天都怒了,所以到后来一定会受到惩罚。这也就是老子所说的“甚爱必大废,多藏必厚之”之理。

  看了博友的点评,我要想再上加两句。博友讲“平安是金子,健康是银子。看看我金银都有了,所以我不是应该知足,而是必须知足。

  《道德经》读后感 篇11

  “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是何意思!

  “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是何意思?

  《道德经》中,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天下万物为刍狗,刍狗就是纸扎的小人。《封神榜》中说,圣人之下,皆是蝼蚁。在诸天万界之中,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游戏设定里面,三皇五帝,老子、元始天尊、通天教主、女娲、这是第一梯度,剩下的所有人是次梯度。也就是生命层次有本质区别,人神共治时代。

  圣人,懂得利用规律的人,天地都在心中!

  圣人执一,一就是道、就是规律,就是真理!

  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通俗易懂的说,人懂得自然规律,才能懂得如何牧羊牧马、因为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想要放好羊,就要懂得顺势而为,实事求是,羊的诀窍在于牧,牧就是羊、放牧、以及管理的意思。

  记得小说《牧神记》里面讲述的就是,一个人从小走上巅峰,明白最终奥义,牧神,可牧天、牧地、牧人、牧鬼、牧神、最终一牧天下。

  以为天下牧,倒装句。以为牧天下以为之,为与不为,在于是否得道悟道,这就要求,人有三到,手到、眼到、心到,天时地利人和。

  就单纯说牧羊:

  第一、放养和圈养的区别和联系!

  第二、羊的品种和繁殖能力!

  第三、牧草和草场,过冬和青黄不接的战略储备。

  第四、销售和服务升级,交易和置换,形成闭环。

  羊的市场,山羊、绵羊、羊羔价格是不一样的,越小的羊羔越值钱,越大的羊越不值钱,3个月的羊羔800,4个月的羊羔750,肉的品质和口感又不一样。

  那么,全天下,真相细思极恐!

  用《天道》丁元英的话讲,透视社会,依次有三个层次,生产力、制度和文化。这个里面有政治经济学、有市场营销学,有微观经济学,有宏观经济学,基本面不一样,社会发展程度不一样,解决问题的矛盾和方法不一样。

  要想破解更高维度的文化密码,就要清楚社会的底层逻辑,是弱肉强食,是优胜劣汰。是自由竞争,是二八定律。

  圣人的眼中,没有好人坏人,没有对错、是非、正义、邪恶和善良,众生是有立场的,菩萨畏因、凡夫畏果,佛陀不昧因果,心无挂碍。一切皆在起心动念间。

  说破大天,不管市场如何波动,不管钱值钱不值钱,羊,只要在你的圈里,就是你的资产,在西方世界,政府是市场的守夜人,在国内,也是一样,人民的生命财产是最重要的,人民的人、羊、物质和精神都是人的财产,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

  都是妖精,给我谈什么聊斋!都是放羊人,谈什么天下牧,每个职业,都在特定的空间、时间、地点,牧不同的人、物、以及事情。

  只不过叫法不一样,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话说回来,什么是自己的,什么都不是自己的,从更高维度看去,我们都是韭菜,都是人家庄园里面的资源。只不过,法律、伦理、道德,观念和风俗,有些人只能让特定人群去割,要是混乱了,就必须重新树立典型,以正视听。

  监管部门更像《海上牧云记》中穆如家族一样,当你举起屠刀之时,必将死于刀下。

  权力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能够牧人,也可以被人牧,什么事情都是相对的,绝对的真理是不存在的。

  不管谁是狼,谁是羊,都毫无避免,我们是何种身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同样也只要我们懂得利用客观规律,总能契合时代发展的规律,享受时代改革的红利,让生活更美好。

  在猎场中,猎物和猎人的角色往往是互换的!

  上帝给每一份礼物都标好了价格。

  不要想着去当镰刀去割韭菜,要有韭菜的自觉。

  也不要想着虚无缥缈的财富和野心,要实事求是的学习专业技能。

  时代在召唤,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即便知道真相,也不要说出来,因为,不需要太明白,只需要我们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道德经》读后感 篇12

  原文我是看不懂的,从译文的描述中作了一些思考。

  道德经分析的范围侧重于非物质的一面,分析了个体和集体。个体分析的刻度是普通人与圣人。集体分析是侧重于道德来推动集体往更好的方向运转,而集体分析的刻度“你”和“我”。

  人,人类社会,世间万物,用哲学和科学来概括总觉得不够全面,所以我喜欢用“物质”和“非物质”来得到两个范围。自有文字以来人类文明就在物质与非物质这两个范围萌生了无尽的好奇和探索,从古到今,从今到末来,人一定会探索下去。

  哲学侧重点是“非物质”范围,道德经的侧重点也是“非物质”范围,但是他们的刻度不一样。东方哲学和西方哲学的确有很大的内容差异,但是内容都是“非物质”范围,这挺重要的。我觉得产生这种差异内容的根本原因是不同宗教信仰环境导致的。

  扯得远了些,回到道德经。道德经里面的重点是什么呢?重点是一个人必须有道德,一个社会必须重视道德。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中国人是以人来教导、以人来衡量对错的。但是有些人是以神来衡量对错的,所以不同的依托形成了不同的对比。记得BBC纪录片里面就有讲到天主教对人们的生活形成的影响,有兴趣的可以去看一下。因为我从小就被我父亲教导人要怎么样,人不能怎么样,怎么才能成为人,这种用人来衡量对错的教导的确对我形成了一种塑造,这里的我对我过去的评价只是陈述事实的意思。

  道德经其实是基于道德上思考总结出的一篇,从侧面上说,人们在那个时候道德已经到达了那一种地步。道德经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衡量、发展、成就形成的。道德经说明了那时候我们是以人来衡量对错的。维持自我的存在是需要代价。维持一个人的存在,就是说你要维持自己一个人的标准。圣人的存在就是维持圣人的标准。

  其实道德经是什么这个我不是很感兴趣,为什么会有道德经呢?上面已经给出答案了。这里觉得一个事情挺重要的,哲学不能解决全部问题,侧重分析“非物质”这个范围,但是人是由物质和非物质这两个范围形成的,学哲学的人不要忘了科学。

  《道德经》读后感 篇13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天长地久”、“上善若水”,很早之前就对《道德经》中这些句子耳熟能详,但是一直对这些话“不求甚解”,困惑不已。对《道德经》总是望而却步,只在不同的场合读过一丁点片段,只能算是惊鸿一瞥,管中窥豹,难以谈得上有什么深刻体会。上《政治学》时,楚老师为我们列的13本必读书目中,中国的经典读物有三本:《论语》、《孟子》《道德经》,这些文章是流传千古的经典之作,治国教材,不得不认真拜读。“明德人生导航计划”启动后,我们与人生导师张学长达成共识---集体阅读《道德经》,并将其思想和公共管理实践结合起来进行思考。

  这对我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因为《道德经》内容艰深晦涩,语言精练而思想深刻,本人文言文水平不高,因此阅读过程中经常感觉一头雾水,不知所云。《道德经》流传千年,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解读,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处境,到现在,在国学热的大潮中,对《道德经》的研究如火如荼。文章版本可谓千奇百怪,多种多样。我看的是北京燕山出版社版的,是在北大的周末书市上买的,和《论语》、《孟子》三本十元,买来之后,认真的看了两遍《论语》,正在看《孟子》和《道德经》。目前看到第十九章,还不到四分之一,都好像似乎没有真正看懂。下面就简单说一下似懂非懂的感受。第九章中,老子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拿的多了装不下,差不多够了就行了;揣的东西太多凸起来,不可能长久,大家都会发现。满堂的金银玉石,是守不住的,富有高贵但却骄奢淫逸,就是自己惹祸上身,咎由自取。大功告成,全身而退,这才是天道。启示我们对待物质享受时要适可而止,秉持“中庸之道”,要懂得进退自如。这使我想起了我国政界的“59岁现象”,有一些有作为有追求的好干部,在光荣隐退之际,经不起物质诱惑,抵挡不知内心不良思想的蛊惑,廉洁一生,糊涂一时。诚然,这与我国官员的考核的激励体系有关,我国的官员体制中,有大量与职级职位匹配的福利待遇,不能随着官员退休带走。在法治建设不健全,人们思想价值体系混乱的年代,会浑水摸鱼游走于制度缺陷的人如日中天,而严格遵守规则办事的人则很难有所作为,在这种奖劣惩优的体制中,官员大多自身难保。需要有机会,同时也需要有动机,前者是制度环境,人人面对的制度约束一样,权力不同的机会就有所不同,如果你洁身自好,没有的动机,那就不会侵蚀到你,这就是为什么政亡人息的封建王朝末期,总有一些道德高尚、为民请命的清官和青天。从这个意义上讲,老祖宗已经为我们指明了道路,物质追求适可而止,进退自如才是王道。

  《道德经》读后感 篇14

  唯有知道目的地,才能定义“善”是好是坏。但从生命遗传来讲,善能创造提升生命多元化品质空间。若生命由造物主创造,造物主希望我们留下来,他自然会拥护创造而去抑制破坏;这里善代表着创造,而恶代表着破坏。似乎造物主在编写剧本时并非一挥而就;或许也会像小孩子写作业那样,会写错笔划。所以遇到需要改写,有助进程的破坏或许也可称为“善”。至于“道”,可能就是一条“道路”,并没有大家描述的那么复杂。其实也不是大家认知多深入,阐述的多复杂,而是没真正明白,到最后都一直找不到落脚点。不妨我来翻译一下。

  “道”大概可以理解为造物主所预设通往某目的地一段轨迹,而且要求某时间内必须通过该路径到达终点。这段轨迹是条虚线,所以有些地方需要创造生成新的东西把虚线链接起来。当在某些阶段太舒服,内部个体开始留恋停止不前的时候,就需要有势力来破坏掉这种舒适。迫使进程继续往前行进。所以发生在轨迹内部每个阶段的善恶都有不同意义,并没有片面界定哪一方,固定统一的奖惩标准,而在于那个时间段需要什么。你做了需要的事,推动事物向彼岸靠近,就是顺道而行,奉天承运。

  《道德经》读后感 篇15

  提及道德经,大家都耳熟能详,这是一部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的经典著作,其中包含以哲学,政治,军事方面的论述!

  道德经的熏陶是在儿子读四小时被他每天的朗诵带动的,后来也有幸跟随学校组织的家长素读一起打卡,和孩子一起互帮互助而习之。

  虽然刚开始接触时有些枯燥难懂,语感不太顺口,不会的地方也虚心请教孩子,但在雒老师的组织和带领下,不清楚的地方再借助陈琴老师的诵读,慢慢的就找到了感觉,在班里素读打卡群里,和大家一起坚持每天诵读一段,也在每周三的家长志愿者统计时巩固一遍,这本书拿起放下,放下再拿起,突然之间就感觉到亲切,每当在某个地方看到有道德经中的典句,就有一种激动的心情!在道德经中多次提到“无为”,我觉得无为就是顺其自然的把当下的事情做好,那么用在我们为人处世上,就是让自己对待别人要宽容大度。“无为”不是让我们什么事都不去做,而是不去做不符合自然规律的事情,只要不违背自然规律,你所做的其他事就是无所不为的,“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

  又如“少则多,多则惑”其实就是说自己无论在学习中还是工作上,集中在一个点上努力下功夫,长此以往才能有所收获,如果像蜻蜓点水,这里一下,那里一下,反而会一事无成,终会无所收获!就像现在盛行的“抖音”,那些百万粉丝所关注的网红,其实她们就秉承着做垂直领域,就是老子所说的,在某个点上下功夫去努力做好一件事,成功的几率就越大!

  就拿读书这件事说吧,有很多人读几天感觉没啥收获,就给自己找理由放弃了,“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事”,如果想把一件事做好,就去坚持,也就没有什么困难不能被克服了,我们虽不能与圣人相比,至少可以学会坚持,学习老子他老人家做事对事的态度,用无为之心做有用之事!

  对于道德经的体会每个人都从不同的角度结合自己的生活去理解,每个人也在自己的领域去体会和领悟着这经典之作,让我们大家在道德经中读出自己的生活感悟,悟之用之享之!

  《道德经》读后感 篇16

  孟子曰:性本善,荀子曰:性本恶。自古以来,善恶之辩就已存在。人们对于美善的理解不尽相同,但对于美善的追究却从未停歇。《道德经》有云: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在老子的眼里,水泽被万物,却不与谁争,即为上善。这种大善似有一种奉献自己成全他人的意味,就如同落红化作春泥护花,春雪化为甘露滋养大地一般。这种至高境界的善,不仅仅只是道家的追求,佛家的普度众生以及儒家的仁爱都是在向这种至善无限靠近。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里讲到: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意思是,圣人经常救赎他人,因此没有人会被抛弃;圣人常常珍爱万物,因此没有什么东西会被浪费。渡人是一种善,就好像伯乐一样,能在众多的马中挑出千里马,使它的才美外显,不至于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爱物也是一种善,这种善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久远的古代,我们的祖先便与自然达成一种天然的默契。春种,秋收,冬藏,狩猎时不捕怀着幼崽的母兽和幼兽,捕鱼时也不用细小网眼的渔网,人们懂得与自然保持平衡。而工业革命至今,人们对于自然地索取有增无减,甚至涸泽而渔不顾后果。最后招致大自然对人类这种无度掠夺和破坏的惩罚,雾霾、沙尘暴、极端天气等无不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如果我们能够早点明白《道德经》中蕴藏着的善物之善,那么也许有许多的动物还存在于地球上而不是博物馆中。

  老子还在《道德经》中写道:与善仁,言善信,夫唯不争,故无尤。这里的善,是一种智慧的处世之道。与人相处,要本着与人为善态度,说话时要真诚诚信,遵守诺言。夫子有言“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可远怨矣。”即对待自己要严格要求,对待别人则要宽容。这样我们之间才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善有至善但无大小,奉献社会热衷公益为善;尊老爱幼,与人为善是善;爱护花草,与自然和谐相处也是善。当小善积累如潺潺溪流,再汇入江海,那么我们所追求的上善一定也会隐于此间。

  《道德经》读后感 篇17

  这两周持续收听《道德经》带给我最大的变化是,心态变得越来越平和,对于当下、未来的焦虑得以一定的化解。未曾想,这样一个小小的美妙的缘分,带给了我生命中最灿烂的时光。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一次又一次的触动灵魂的深处,激发我内心深处探寻生命的本真的愿望。

  从罗博士那富有人格魅力的讲解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不计回报”,当时脑海中立刻蹦出“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我深刻体会到了只有不计回报的付出爱心,内心才体会到真正的快乐。我们都知道,父母与孩子的关系,父母生、养育我们,并未要求有任何回报,只是盼望我们能够健康、快乐成长。我们会以同样的爱去回报他们,这种付出是快乐的,我们希望得到他们的认可,会在学习、工作上努力,希望他们引以为豪。在生活方面经常照顾,给予他们物质方面回报,希望父母能过得更好些,这是遵循了道的规律,大家生活都很快乐。

  同时,我们应该保持一颗感恩之心。我能够走过人生的很多艰险,化解掉生活中的很多问题,正是因为一直保持着一颗感恩之心。虽然因为自尊心太强和嘴巴比较笨拙,我表达的比较少,但因为我能怀着感恩之心站到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让我能够最终跳脱出面临的困境,将负能量化解殆尽,让善与爱的正能量不断传递。

  第二章云: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原来美也可以用来形容心情愉悦高兴舒服的状态的意思,恶也不单指丑、坏的意思,还有厌恶的意思。前面两句我有了深刻的理解,一个美好的社会应是一个遵循自然的社会,人为地去标榜美好的东西,那么全社会都认为是美好地,都一边倒地去疯狂追逐那个东西,发出的都是一个声音,没有反对,没有质疑,那么这个社会就是病态的、邪恶的。我们都认为用塑料方便,都想大房子、豪车、高富帅,结果这个社会就危险了,环境破坏了,人心浮燥了,都想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继而出现了高失业率和用工荒的怪现象,就没人能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做事。现在流行的美容术明星脸有时我就有认不清人的感觉,要是全社会都是一张脸该是多可怕,可能也就不觉得美了……所以老子说高明的管理者是不会过多的干预他所管理的群体,圣人也不会乱说话乱做事,而是用大道自然的行动是感染影响周围的人,有了名气、地位、成就也不是自居、倚仗、被它所限制,正因为没被这些外在的东西限制、牵绊,所以总是能洒脱从容。

  做一个懂得奉献和付出的人,做一个无为而不争的人,顺其自然,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我始终坚信:“越努力越幸运”!

  《道德经》读后感 篇18

  通读过老子《道德经》后我感悟颇多。也改变了我对老子“道”的观念的理解。我一直认为老子思想是反对仁义智慧,反对革命,主张消极被动、无所作为、甘守懦弱、逆来顺受、保守倒退的观点。现在我知道老子所说的无为,事实,是不要逞强而为,而要以辅万物共成长以尽所能,生活中,我们不以个人得失为得失,而以宇宙万物得失为得失,这才是真正的天道,顺应天道才能求得永恒,这是无可争议!很简单的道理,我们只是这个世界一个过客,完成我们过客的任务,便是尽我们曾经是这个宇宙的一份子。

  《道德经》对于我影响最深刻的莫过于老子所说的“有为与无为”和“柔”的诠释。下面我就对这两个方面说一下我的理解。 正如老子所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尊贤者虚名,民众就不会攀比相争,不去特意哄抬贵重物品,民众就不会生出盗窃占有之心,不去挑拔欲望,民众之心便不会乱。因此圣人治世,便淡其心志,让其吃饱,削弱其争名夺利之志,强健其身体健康生活。让人民不要去自以为聪明,追求逐利被欲望牵着走,不自以为聪以便不会胡来,一切顺自然天道而行,如此无为无欲发展,则无所不为的发展,人类终回走向天道最完美世界。这正如我们的生活,人们若能无为无欲,怎么会生出这么多的麻烦,郁闷,争斗,吵闹,更不会有战争,这不是为无为,而无所不为么,当你的双眼不是为欲望所迷,你会自觉去追求一种心灵审问与诠释。老子第三章道出了现代人都不能体悟的道理,我们自己挣扎其中,自欺欺人,只能贻笑大方了。

  如果我们没有名利之心,没有欲望之争,便也就不会有人自以为聪明。埋怨现实残酷的人,有没有想过,造成这种残酷的原因就是你内心的名利之心呢?正如现在一句流行的话所说:“人生的痛苦一半来自于生活,一半来自于攀比”。老子是总结的多好呀,虽然人的欲望生来就有,难道我们不应该为了自已的健康生活而有所控制么?其实人的思想进化了千年了,其实还没有比老子更进步的了。

  又如老子所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真正至上的善就像水,水能滋养而不争高下,以处于人们都不愿处的低处,因而接近于道。住在善地,心存善念,与善结仁义,为政善于治理,处事善于运用自己所能,有所行动能合天时。因为其不争,因此便没有忧患得失。“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天下万物都有来处,其来处便如人母,即然明白了其母,便可以进而了解他儿子,了解了他儿子,又可以反过来怎样保护他的母亲,守住了源头自然能生生不息息永生不灭。塞住耳目口鼻诱惑,关闭喜怒哀乐的欲门,一生便能安逸不勤苦。放开耳目口鼻的痛快,打开欲望之门去追名逐利,

  一生不可救药。能看到人所不能看见的细微之处为“明”,懂得守住自己的弱点才能至“强”,使用“明”的领悟,走上光明大道,不给自己带来灾祸,这才是常道。

  水处众人之所恶,不是不争上游,而是那里没人去,而有些事总是要有人做。老子不上进实在是一种断章取义的解读,水为什么处众人之所恶,仍因其利万物,而不与人争长短,这不是上善么,水这特性,就接近于道的本性,想来不是正是如此么,你争来争去,最后,还不是要转变成这世界的另一分子,有什么好争,人与人之间,如果都能像水一样,利万物而不争,自动寻求平衡相处,那这世界会更加和谐。

  而老子对“柔”的解释:不要怕自己柔弱,而使你自己守不住这个柔弱,你守着柔弱,永远有一种生命驱动你,你就会最后达到成功。所以如果我们能够正确运用“柔”的智慧的话,这是我们成功的一大秘诀。正如我们人,年纪越来越大,身上最坚硬的是牙齿啊,最柔软的是舌头。那么一比,就比出来了,年纪越来越大,牙齿动了,然后一个一个掉了,坚强的东西完了,牙齿都掉光了,舌头还是好好的,柔弱胜刚强啊,牙齿最刚强,都掉了,柔弱胜刚强。海啸来了,狂风来了,大树刮走了,小草依然在那里。大树很刚强,刚强,吹掉了,小草依然在那里;强烈的大地震来了,摩天大楼倒塌了,小平房还在,柔弱胜刚强;水滴滴答答地不停地滴,水滴石穿;你看看,蝼蚁这么柔弱,可以把一个挡水的大堤坝蛀空;空气不动,空气最柔弱,空气的不动它的力量多大,可以把千年的铁柱锈掉;空气一流动,不得了,把大树都拔掉,最柔弱的东西,多厉害。所以老子这种慧心,这种聪明的智慧,感悟,慧眼,慧心,所以他强调,“柔”,“守柔”,“贵柔”——以柔克刚,柔中有刚,百炼成钢。一个人的成功,需要的可能不是强硬的态度,我们往往需要的是一种柔的品格。

  老子的告诫会引导着我以后做事的态度与方法,也将成为我以后为人做事准则。

  《道德经》读后感 篇19

  通过阅读《道德经释义》,使得我对《道德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并通过此书净化了我的身心。对于《道德经》的内容,我理解的主要是讲求“尊重规律”。

  尊重规律,坚持按规律办事,一切都会顺利,而违背规律会得到大自然的惩罚。在第三十九章中,他是这样阐述的:“昔之得一者”古来大凡按规律办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这句话承接上句举了很多例证明尊重规律的好处。上天尊重规律可以清澈,大地尊重规律可以安宁,神灵尊重规律可以带来安宁,河流尊重规律可以水满,自然界万事万物尊重规律就可以生生不息,君侯大王尊重规律就可以得到天下。

  现在的一些人,毫不尊重规律。破坏生态平衡。

  捕杀珍惜动物作为盘中餐,鱼翅燕窝,甚至各种野生珍稀动物,在餐桌上随处可见,破坏了海洋森林生态平衡,珍惜动物急剧减少。在餐桌背后的是血淋淋的杀戮。不用多说,鲨鱼失去鱼翅,必死无疑;普通的燕窝评不能满足人类的欲望,因此出现了血燕;

  活剥珍惜动物皮毛来“美丽”自己,各种皮草近几年疯狂流行。各种动物皮毛成了时装界的“宠儿”。从活剥浣熊皮毛、狐狸皮毛、老虎豹子皮毛、貂皮等等这些,杀害珍稀保护动物来美化温暖人类自己。毫无知觉的残害无辜生命。

  不负责任的饲养宠物后遗弃。现在生活条件不断提高,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除了满足衣食住行之外,还要满足人类的爱心和同情心。不可否认的是,一部分人,却并非真正爱护小动物,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一时之快。毫无责任感。在喂养宠物之前不考虑清楚,头脑发热的就将这些宠物用来填补人类内心实际万恶的那一面。在新鲜感过后,不再照顾它们,甚至遗弃它们。造成的后果是什么?流浪猫狗不断地大量地增加形成恶性循环。这又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规律。

  生态链面临断裂。进一步影响了全球气候环境,人类生存环境因为自己对自然规律的不尊重、重视而面临威胁。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

  从以上描述中,我们还可以体会到《道德经》两个观点。

  一、对立统一之辩证关系。“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倾,音声之相和,前后之相随。”这是说,任何事物都由正反两种因素组合而成。它们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互为其根。有正必有反,二者对待存在,相反相成。

  二、“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天下事物,在表观上总是分为真、善、美和假、恶、丑两个对立的方面。然而任何事物或善或美、或恶或丑都具有两重性和可变性。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它们可以“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美的可以造成恶的结果,善的会造成不善的影响。和氏璧人皆知其美,然而,正由此物引起了秦、趟相诈而兴兵,以致为残生伤性之不美。可爱美丽的小猫小狗,大家都喜欢,所以都想把他们留在身边,但是加上部分人类的无责任感,导致流浪猫狗剧增。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美的和善的事物,本身都包含着不美不善的一面。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美会转化为不美,善会转化为不善,乃是大道运化之必然,亦是事物发展之规律。把美的事物当成永恒的美,把善的事物视为绝对的善,必然事与愿违,导致恶的,不善的结果。

  《道德经》读后感 篇20

  老子《道德经》,不用洋洋洒洒长篇巨制,精炼而蕴集,晦涩的语言中蕴含着的是何等的“博大精深”。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

  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老子是我国第一个力图从自然本身来解释世界,而不求助于超自然的主宰——天帝的意志的哲学家。在老子之前,人们以为宇宙间的万物都有神在统治着,最高的神就是天,又称天帝。这种观念,到了社会大变革的春秋时期才开始了变化。老子就是较早的从哲学方面有意识地、明确地否认天帝的思想家。

  老子在《周易》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老子“道论”的中心思想是:“道即自然,自然即道”。他说,“道”是万物之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这就是说,作为宇宙的本源就是道,它是永远存在的。道的运行是自由的、必然的,即按其自身的规律而运行。天地万物都是由它产生的,它是宇宙的母体。 老子认为,道产生了天地,德是道的性能,天地生养着万物,万物各成其形,各备其用。所以万物没有不尊道而贵德的。道的尊崇,德的贵重,不是有谁给它爵位,而是自然而然的。所以道产生天地,德畜养万物,长育万物,成熟万物,覆盖万物。他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爵,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盖之覆之。”这样,老子遂把自然创造的根源归于自然本身,从而摧毁了一切超自然的主宰,一切宗教和唯心论的基础。因此,老子的天道自然观,在当时有很大的进步意义,它打倒了宗教的天帝,否认了鬼神的威灵。当然,老子的“道论”刚从传统的宗教解放出来,还未能完全摆脱宗教的影响;他的自然决定论,使人完全听命于自然,轻视了人对自然界的反作用。后来有的哲学家把它发展为定命论,为害颇大。

  老子的“道论”,基本上可概括为“天道自然观”。所以老子的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基本上是人当法道,顺其自然。至于如何治理国家呢?他认为最好是采取“无为而治”的办法,让人民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用无所作为听其自然发展的办法,来达到治理好国家的目的。在老子看来,无为正是有所作为,“无为而无不为”, 就是这个意思。关于无为在《道德经》第七篇里举了一个例。“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吗?

  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此外,老子观察了自然界的变化,生与死、新与旧的相互关系,观察了社会历史与政治的成与败、福与祸等对立的双方的相互关系,发现了事物内部所具有的一些辩证规律。《老子》一书中,还深刻地论证了相反相成和物极必反的道理。老子说过,有和无是彼此相生的,难和易是彼此相成的,长和短只有彼此比较才能显现出来,不同的声音产生谐和,前后互相对立而有了顺序。总之,老子承认事物是在矛盾中发展的。物极必反,是说事物在变化中向它相反的方面过渡,到了一定的时候就完全成为相反的东西。因此,老子一再告诫统治者,必须去掉那些极端的、过分的措施,否则,就会使事物走向另一个极端,结果就会丧失天下。他认为,高明的统治者必须懂得以柔弱胜刚强的道理。为了证明以弱胜强,以柔胜刚的道理,他举了许多的例子。他经常用水来比喻自然力量的伟大,比喻人类高尚的品质。他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意思是说,天下万物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而攻击坚强的力量没有能胜过水的,这个事实是无法改变的。柔的战胜刚的,弱的战胜强的,天下没有人不懂的,可是没有人能做到。老子又举军队强大了就会破灭,树木强大就会摧折的例子。但他把弱能胜强,柔能胜刚,当作绝对的规律,没能认识到这种互相转化不是无条件的,而是有条件的。尽管如此,老子认为在发展过程中柔弱的是不可战胜的,这对于促使人们认识新生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道理是有着积极意义的。老子所处的时代,是动荡不安、战争频繁的春秋末期,正是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代,他提出这一观点,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老子还初步意识到量的积累可以引起质的变化。他说过,大树是由细小的萌芽产生的;九层的高台,是由一堆泥土筑起的;千里的远行,必须从脚下的第一步开始。 当然,老子的自然辩证观是直观的、原始的、朴素的、缺乏科学的论证。同时,他的辩证观还缺乏不可调和的斗争精神。这是他受了时代和阶级的限制。尽管如此,《道德经》一书中上述的这些光辉的思想火花,是很值得我们珍视的一份历史遗产。总之,《道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启蒙巨著,拉开了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索的序幕。辩证的去看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是大有裨益的。

  《道德经》读后感 篇21

  《道德经》乃是古今一奇书,细读之后方才觉得“相知甚晚”。此书虽仅八十一章或简言之仅八十一句话,可也句句经典传世。其中的哲理奥妙需时时品味才不会觉得陌生。每个人读经典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那我想说说我对《道德经》里几句经典的理解,也许偏执或者误解吧。但总觉得这是幸福的事。在这个浮浮沉沉的喧嚣时代若想活的洒脱需要有些“东西”来充实,不断的给自己提供源泉动力才会持续。我们需要这样的一抷净土苦苦修行! 需简言述“道”字。这里只作为是自然万物运行的规律。此字为中心字眼。此八十一章中有些章节我是理解的,有些偏是有别个释义,便拿来说说。有的已深知,有的正解也便不说了。

  “不尚贤, 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此老子治国之道,然论其正确性于今日我不敢苟同。若“不尚贤”虽民不争,然无贤能之人何以有治国良策?“不贵难得之货”人虽无贵贱,但物什却实是不同的。使民不盗需要的是礼、德的教诲而非不贵难得之货也。欲亦分高雅、下 流之别。若不可见欲,人皆走肉,何如?走肉之躯定是民心不乱!后者几句均是对上者的细解。此之无为,在当今是不能够变通的。《道德经》里的东西也要古为今用。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其大贤之人总是能够在万人危难之际现身,救人于水火而后不见神尾。此等之人乃真是佛道中的释迦摩尼、老子也!救人而不图回报。人所为善恶自有天地知,日后定有福禄之报。此等人也只希望修身养性安乐今生了,因为他们把救世济人作为乐事去做,而不是为了功力,所以故能成其私。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此句我是极喜爱的。“上善若水”这四个字更是常常细品。每次读到这句总觉得失落,不仅自己做不到,又有几人可为?若如此,也可称得是“活佛”在世了。无聊在家的时候总是找到一泉静水而后痴痴地发呆,只是盯着这水就觉得心静似如止水了。我也愿意做一个利万物而不争的人,处众人之所恶,为上述所写。

  “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字字如金,细细思量都倒是真理。此章议论绝是警示之言,无事的时候多读读也许就变的精通事理了。“揣而锐之,不可长保”更是一语道的和儒家中庸之道完全诠释。方做人外圆内方才是最恰的。其后几句更是对中庸一词的填补。福则济贫,全事而退,真乃天籁般的话。需时时警心。越发觉得佩服老子的经历和认知了。古今到底几人可与其比?真真的五体投地了。

  “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此句甚合辨物法。有和无到底那个作用的更大呢?实在难以辩论,有无结合虚实相彰,相互结合便是最好的理解以及对事物的极大利用。有是实形可见的,无是空灵万物的结合。有可即用,无可无限应用!再叹老子之思。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万物运行之理甚是如此。若古之王朝必是:起、盛、衰、亡。何人能够逃脱的了呢?所以月未全圆花为蕾时最诱人!

  “将欲与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余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此章令我想起一句话:予人玫瑰手有余香。虽不是很合适,但理儿是一样的。正可谓是欲擒故纵吧!至其中的哲学时时领悟吧!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之极。”用武之人习得如此真可是万民的福气。用武用人之道,真乃是道之极。谦逊、卑恭、和善,之后便为人上人了。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此句总是值得提起的。为政治人长以此统治民众,迟迟也不能领悟。民本无畏,用酷刑死刑有何用?唯有教诲了才是出路的。结束生命并不是断绝恶性的根本。为何有的人还如此愚笨!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邪!”这句是最现实的了,社会财富掌握在极少数人手里,大多数人属于贫且困的了,难道也只有依仗着“道”来济世吗?何时人之道可以损有余而补不足。以待!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为友之道此句甚是。这些也都是至善至贤之人才领悟的到的。还是利用这里面的一句话说的最恰当:天之道利而不害。

  其实《道德经》里的各句各章若是理解了便是万福了,再用些拙词烂字解释反倒是玷污了此等美文。越写越觉得笨拙了,字也越发的无力了。若是例例解说恐是说不完的了。但凡有一句话需要道出来:略懂了点《道德经》对我自己真是越发的心胸开阔,远见世事,一定要做一个至真的自己了,至死也不违这几十载了!

  《道德经》读后感 篇22

  作为一部流传千年而不失其光彩的经典之作,《道德经》一直以来受到许多人的推崇。如今,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地球上的人们之间联系也日益紧密,《道德经》在世界范围内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世界上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是《圣经》,而《道德经》则排第二。纵观道德经,洋洋洒洒不过五千余字,但其内容却博大精深、玄奥无极、囊括百家、包容万物,是是一部名副其实的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

  《道德经》全书分两部分,道经和德经,总共八十一章,所涉及的内容很多,不易一一遍说,所以只挑选十分感兴趣的几部分谈一谈自己的思考与感受。

  第一部分 “天地之始”。这是《道德经》的第一章,这一章集中展现了老子的宇宙观。我们最熟悉的是前两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翻译成现代文,历来有很大争议,我比较同意的是这种说法,即“能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道,都不是永恒的、终极的道;能够用言辞说出来的名,都不是永恒的、终极的名。无,是天地的源起;有,是万物的开端。”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稍加用心,我们不难发现,整个宇宙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规律,从天体到粒子,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无不受着各种规律的支配,如生死兴衰、交换轮回等。但是,这些我们能认知的规律恐怕并非老子所说的道,老子所说的道,是一种终极的规律,在它之外,再没有其他的规律,而我们所能认知的种种规律都受着这种终极规律的支配,而这种终极规律我们则无法认知。举个勉强的例子,我们能认知的各种规律就好像一台电脑里的各种软件,都有其一定的作用,但他们都要受到电脑系统的支配。当然,电脑系统也还是要受别的规律的支配,并非一种终极规律,而且各种软件之间的关系也远没有宇宙中各种规律之间的关系那么错综复杂、变化莫测。所以说,这个例子是勉强的。谈到终极问题,自然就无法避开宇宙的来历这个问题。关于宇宙的来历,目前较为普遍的被接受的一种观点是宇宙起源于127亿年前的一场大爆炸,时间、空间等万事万物由此开始。可是,如果再往前走一步,就引出了一个无法言说的东西。宇宙诞生之前,什么都没有,没有时间、没有空间,那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在这一点上,老子停在了形而上学的地步,他认为有生于无,但这终极的“无”,却是不能被认知、无法言说的。而西方的许多思想家却又往前迈了一步,进入神学地步,认为宇宙诞生之前有个终极的、万能的上帝,是上帝创造了万事万物。究竟谁对谁错,我们没有充分的证据去判别,但两者的共同点是都认为有个终极的东西。

  第二部分“小国寡民”。这是第八十章。原文是“小国寡民。使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是老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在这种社会状态下,技术落后,没有战争,人民生活简单,安居乐业,社会交往甚少,就像世外桃源一般。然而,看看现在的世界,情况可以说是截然相反,各种各样的技术越来越先进,战争此起彼伏,人民生活越来越复杂,社会交往日益繁多,而且这种情况似乎会随着物质技术的不断发展而持续下去。老子的心愿是好的,但理想终归是理想,人类社会没有停在那种小国寡民的状态,而是飞速发展变化着。也因此,老子的这一思想被认为是保守落后的。其实也不难想象,一个小国寡民的社会,其生产力、技术等肯定难以提高,一旦遇上大的自然灾难,很可能导致灭顶之灾。生存是所有生物的根本欲望,人类历经艰难好不容易生存下来,又怎敢冒那样的险。所以,不断发展下去是必然的事。那么,现在的社会好吗?这真的很难说,人类在物质文明进步中所付出的代价是相当大的,战争、疾病、环境污染、其他生物迅速灭绝以及各种各样的自然灾难和人为灾难,可以说是不停地解决问题,又不停地制造问题,没完没了地进行下去。这样的话,我们必须要谈谈人类生存的终极目的。可悲的是,没有一个合理的目的。站在唯物论立场,我们知道,整个宇宙最终会消失的,即使人类能生存到那时,也依然难逃灭绝的厄运。我们也知道,人可以为了某个崇高的目的而欣然忍受种种苦难。站在神学立场,可以说人类是为了至高无上的上帝而存在。为了那个并非所有人都相信的上帝而存在,如果能幸福生存着,倒也罢了,可是如果生存得不幸福呢?可见,我们无法为人类的生存找到一个合理的终极目的。当然,对于个人而言,考虑这个问题,似乎有点杞人忧天,但为了说明一些问题还是不得不提。

  既然人类生存并无什么终极目的,那么最合理的做法就是追求生存过程中的幸福。所以,人类应当顺着本性追求生存,并且也要追求生存的质量。人类是要发展进步的,只是不能把这颠倒过来当成生存的目的,从而不惜一切手段,甚至自取灭亡。因此,我们不妨用老子的“尊道贵德”来探讨解决这一问题。

  “尊道贵德”就字面意思,不难理解,即要顺应道,遵从德。为什么要这样呢?按照老子的观点,万事万物来自终极的道,并受它支配,人类自然也不例外。不管人类再怎么聪明,再怎么具有创造力,但与道相比,根本就不值一提。说得通俗一点,这其实也就是要人类不要太自大了,要敬畏这个世界。西方人曾经声称要征服自然,但后来种种教训使他们认识到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如果他们早点了解老子所说的道,也许世界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了。对于我们个人而言,尊道贵德也是十分有必要的。有句话叫做“无知无畏”,说得就是越无知的人越觉得无所不能,无所畏惧。如果一个人能静下心来想想这个世界的伟大、奇妙,那他至少都能感受到自己是多么卑微,从而对身外之物有所敬畏,不胡作非为。推而广之,如果人人都能尊道贵德,那这世界将会美好许多。

  最后,也有些问题不能不说。就是我们应该怀着一种纯正的心态去读《道德经》,去了解里面的大智慧,为道而修德。而不是像某些人那样,怀着追求功名利禄之心去学习《道德经》,把老子所强调的真、善、美抛到了九霄云外。那样的话,就只是学到了表面,却没能学到内涵。诚然,掌握《道德经》中的智慧对于立功成名是有很大帮助的,历史上的例子不胜枚举,也因此,有些人认为老子是个阴谋家。其实,这也正体现了事物的两面性,就像刀子一样,既能救人,也能杀人,关键看使用者是什么心态。老子作为一个目睹战乱频仍、人民生活水深火热的大智慧家,当然不会希望人们运用智慧去追求立功成名,否则他也就不会提倡绝圣弃智了。另外,我们个人学习《道德经》,更多的是了解一下古人的智慧,至于学习里面的大智慧,那是因人而异的。另外,《道德经》整体上注重柔、弱,某些思想放到现在甚至是不被提倡的,这对于正值风华正茂之际、本该像儒家所提倡的那样立功扬名的年轻人来说,难免会有些影响。所以,建议个人在读《道德经》时,一定要多加思考,多从实际生活中去观察感悟其中的智慧。

【《道德经》读后感(通用22篇)】相关文章:

学习道德经总结07-27

道德经典诵读活动简报12-10

《目送》读后感通用15篇04-15

《雪》读后感(通用15篇)04-12

《雪》读后感通用15篇04-12

繁星读后感(通用15篇)04-11

经典读后感(通用15篇)04-25

边城读后感(通用15篇)04-24

《目送》读后感(通用15篇)04-23

哈姆雷特读后感(通用15篇)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