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怀特海教育的目的读后感(通用13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怀特海教育的目的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怀特海教育的目的读后感 1
《教育的目的》这本书是英国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以及教育理论家怀特海所著。在寒假读了这本书后我有以下一些感触分享给大家:
怀特海说“在衡量技术教育的重要性的同时,我们绝不能把书本知识当做唯一的学习方式。第一手的知识才是理智生活的根基。书本学习很大程度上只是传递第二手的知识。因此,永远没有直接实践来得重要。”我们都知道,从书本中获取的知识都是他人总结的经验,是抽象的难以消化理解的。如果老师只是一味地强调学习任务的完成,不顾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的发展,那么知识便会以填鸭式的方式进入学生的大脑中。最终知识也不过是学生脑海中的一个过客,停留片刻之后转瞬即逝。但是当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去发现知识,了解其中的奥秘,主动地探索知识,学生定能发现学习的乐趣,不断学会绞尽脑汁运用各种方法去解决获取知识路途中所发生的各种困难,最终获取知识收获快乐与成就感。
本书以“教育的目的”为题,但是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每一位教育者都应当深刻反思教育的目的,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要把他们看作是有血有肉的一个整体的人,而不是没有灵魂和思想的机器。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会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孩子们才能够走上最好的适合他们发展的道路。
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需要我们每位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去思考;我们需尽最大的努力去培养和引导学生的创造力以及思维发展。唯有这样,教学才不会陷入程序化、机械化的僵局,才能始终充满着鲜活的生命力。我也希望我在走上教育这条漫长的道路上能够不忘初心,为孩子的个性自由发展做出更多的努力,奉献自己的一份力。
怀特海教育的目的读后感 2
《教育的目的》是怀特海写的一本关于智力教育的书,他在开篇就说:我们的目标,是要塑造既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又在某个特殊方面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他们的专业知识可以给他们进步、腾飞的基础,而他们所具有的广泛的文化,使他们有哲学般的深邃,又有艺术般的高雅。
自我发展是最有价值的智力发展。学校教育只是起到引导性的作用,一个人能否成长成才,能否在社会上立足,关键是取决于自身的努力程度,当一个人爱学习的时候,无论时间多么紧张,总会挤出时间去学习,甚至会舍弃做其他事情的时间来进行自我提升,当然,学习一两天很容易,但是坚持很难,要日复一日的坚持,没有内心强大的对学习的热爱是坚持不下来的.。别看学校教育仅具有引导性,但其任然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占据不可忽视的地位。学校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在学校中教师是和学生相处的时间最久的,因此教师的行为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发展。若一名教师教授大量的科目,却只是蜻蜓点水地教授一点皮毛,只会造成一些毫不相干的知识的被动接受,不能激起任何思想活力的火花。如果一名教师只教授一些少而精的科目,让他们对所学的知识去认识世界,并在现实生活中加以运用,就能够帮助他们成长成才。
教师要注意了解到每个学生的特点,并且采用符合他们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方式,要采取多种不同的思维训练方式,一种思维训练方式不可能适合所有的儿童,教师不应该奢望一次出色的演讲就可以一劳永逸地激励岀一个令人赞赏的班级,所有的事情都是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而来的。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的思维,从而让学生觉得他们是在真正地进行学习,而不只是在表演智力的小步舞蹈。
怀特海教育的目的读后感 3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你的回答还是只是让学生获得一个漂亮的分数,那恐怕这样的教育观念可能只是停留在了表面。当然没有人能真正的为此盖棺定论,我想,价值观不同,目的必然是不同的。
刚入职的时候,学校请池主任到校做讲座,他当时分享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教育,就是要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我想,就是我们要在教育过程中,教授给学生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能力,反过来,这样的学生也会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这样的循环才是良性的,才是长久的。这样的教育目的更多的考量了社会的发展,个体的发展是为了集体的进步。这样的教育观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得到集体主义思想是非常一致的。
教育大师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给我们提供了完全不同的角度。他在书中写道,我们的目标是要塑造具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在某个方面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他们的专业知识可以给他们进步腾飞的基础,而他们所具有的广泛的文化,是他们有哲学般深邃,又如艺术般高雅。
在书中,他更是一针见血的指出,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虽然我们有时也这样说,但我们真正做到了吗?家里还在读小学的小表弟每天都有写不完的作业,为了考得高分,不得不去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家长的教育观念和学校教育普遍的功利化。教育似乎全是为了考试。
我们要培养的是有文化又掌握专业知识的.人才。专业知识是基础,文化则引领他们进入更高远的境界。但是,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对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缺乏足够的重视,这导致我们的学生成为了学习的机器,他们失去了对美的感受,他们变得冷漠、自私、缺乏责任感——这一切都是我们不愿看到的,所以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文化素养,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慢慢渗透美育和道德情感教育,使学生能够成为既有文化,又掌握专业知识的人才。
至于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我想只要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多用心多思考,心中总会渐渐有答案。
怀特海教育的目的读后感 4
成为一名老师,已经有接近两年的时间,既然选择教育的这条路,就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负责任的好老师,怎样才能算是一名好老师呢?优秀的教学成绩?评上中高级教师职称?我认为一名好老师,不能从教师的角度评判,而是要从能否把学生作为教育主体,从能否促进学生的发展来评价。《教育的目的》这本书做了深刻的阐述。
拿到这本书,映入眼帘的是封面上的几行字。“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这本书的重点在于智力的教育,反对灌输生硬的知识,反对没有火花的使人呆滞的思想。这条主线贯穿了整册书。
在第一章教育的目的中讲到“呆滞的思想是指那些仅仅被大脑所接收,却没有经过实践或验证,不具有普适性的知识。”也就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不能把这些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当中。这样一堆不能运用的知识,你觉得他能够储存在大脑里多久呢?一周,一个月,一年还是两年?很多同学出了考场就已经把这些知识忘掉了。那同学们在他们人生当中最宝贵的时间里花如此多的时间来学这些很快就忘掉的知识有什么用呢?
本书当中还提到“不能让知识僵化,而要让他们生动活泼起来”如何防止思想上的'僵化呢?
第一、不要同时教授太多科目。教授大量的科目却只是蜻蜓点水的教授,一点皮毛只会造成一些毫不相干的知识的被动接受。所以学校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他们的接受能力来合理的安排科目。做到少而精,所学的知识能够灵活运用。
第二、要教就一定要教的透彻。新学的每一点知识都要讲的清楚明白。教同学们学习知识背后的思维方式,帮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让同学们彻底的掌握,能够真正的运用到以后的生活工作中。在现行的考试制度下,对老师尤其是初中高中的老师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方面老师必须要十分清楚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范围,不让学生记住一些不相关的,次要的知识。因为这牵扯到了速度和效率的问题。学生的中学阶段和高中阶段,都是有固定时间长度的。初中三年后面对中考,高中三年后面对高考,这是暂时没法改变的事。另一方面,老师又要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启发同学们的创造性,不能让同学们的思想僵化,所以说教育的艺术绝非易事,克服教育的困难,特别是初级教育中的困难,值得最有天分的天才来为之努力。
第三、每所学校根据自身的特殊情况设置适合自己的课程。这一点在咱们国家暂时不太现实。因为全国绝大部分的同学是要面对中考和高考的。要想考上好的高中,好的大学就不得不面对考试所规定的科目。
第四、根据智力发展的节奏和特征来安排教学。孩子年龄阶段不同,智力发展也不同,只有根据智力力发展的节奏和特征来安排最适合孩子的教学才会产生最大的功效。
第五、有创造性的人。要想教导出思想不僵化有创造性的学生,就需要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老师,以及创造性思维的管理层和校长。
最后,我想再说一遍“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也许这条路不是那么平坦,但是值得每一个教育人为了这个目标奋斗。
怀特海教育的目的读后感 5
人们普遍认为知识是智慧的源泉,具有改变命运的伟力。掌握了知识,似乎就掌握了人生。然而,事实上并未如此。早在1929年,教育家怀特海先生在其著作《教育的目的》中就深刻地阐明,知识应是生命腾飞的基础,但不合宜的知识学习对儿童是相当有害的。哪些不合宜的知识学习,对儿童有害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学习的知识是僵化的
所谓僵化的知识,是指非原理性的知识。这种知识不具有普世性、不能帮助儿童理解生活、解决问题。学习过多的僵化知识,会使儿童背上沉重的知识包袱,使其思想呆滞。
然而,笔者通过观察发现,如今儿童学习的很多知识其实都是僵化的知识。例如,儿童学习音乐学科时,被要求记忆大量的有关音乐家的信息;学习美术时,被要求记忆各类门派的作画风格以及代表性人物;学习语文学科时,被要求掌握大量的并无实用意义的文学常识……这些僵化的知识,不能激起任何思想活力的火花,对于儿童学科素养的形成几无益处。
怀特海认为,童年是智力发展的浪漫期。在这一时期,儿童懵懂地面对若隐若现的内容,不知所措却又兴奋异常。此时的知识学习,应努力追求让儿童的心灵中编织出一幅和谐的、缤纷的图案。若在此时让儿童记忆过多僵化的知识,那将会扑灭儿童学习的欲望,折断儿童想象的翅膀,挫伤儿童学习的热情。
“少即是多”,在智力发展的浪漫阶段,让儿童学习少量的原理性知识,便为儿童提供了更多自主思考和自由想象的空间,利于儿童独立构建五彩缤纷的心灵世界,也有利于儿童保持对学习的浪漫情感,为后期的精确学习、综合学习奠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习过程是灌输式的
怀特海认为:“人的大脑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它是永恒活动着的。”知识,是客观性的存在,其本身并无意义,只有在被挖掘、被运用时,才焕发出令人瞩目的光辉。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应是伴随着发现、猜想、推理、验证的探究过程,而不是被迫地强制性的灌输过程。
保罗﹒弗莱雷在《被压迫者教育学》中指出:“学生对灌输的知识存储得越多,就越不能培养其作为世界改造者对世界进行干预而产生的批判意识。”批判意识,是批判得以发生的关键性前提。丧失了批判意识的人,将沦为没有自主思想的“奴隶”,也就失去了改造世界的可能机遇。
然而,灌输式学习不仅让儿童沦为没有批评意识的“知识奴隶”,也让儿童的自主学习力变得衰弱乃至几近丧失。卢梭在《爱弥儿》中指出,教育始于生命的诞生。孩子一出生,就是大自然的学生。这就充分说明人天生具有学习力。灌输式学习,会无情地剥夺了儿童自主学习的机遇,也会逐渐削弱了儿童天生的学习力。正如怀特海所言,在较小的年纪反复灌输精确的知识,就会扼杀学生的首创精神和求知兴趣。
灌输式学习的实质,是对儿童智力发展规律的漠视,是对儿童生命成长的一种戕害。
(三)所学的知识不被运用
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关于知识的运用是这样论述的:“教育是教人们如何运用知识的艺术”、“知识的重要性在于它的运用,在于我们对它的能动的`掌握——也就是说,在于智慧”。这就告诉我们,儿童只有在知识运用的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转化为智慧,才能变成生命的力量。
然而,在当下的中小学校园里,知识不被运用或“伪运用”的现象普遍存在。由于受应试的影响,儿童大多只是在思维世界中运用知识,在考卷中呈现运用知识的过程和结果。事实上,在纸上运用知识,与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知识是完全不同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很多儿童能够在考试中获得高分,却解决不了任何实际的问题。例如,有的儿童在数学考试中能正确解答关于分数的题目,却不会在生活中运用分数的概念和原理去解决关于“分配”的问题。
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提醒人们要记住:“不能加以利用的知识是相当有害的”“知识的唯一用途,就是武装我们的现在”。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多姿多彩的生活。不能被运用的知识,是毫无活力的知识,是不能与儿童的生命产生深刻共鸣的,也是无力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多彩的。
因此,要让知识具有改造个体生活、改变人生命运、乃至改造世界的伟力,作为教育者,我们理应让儿童的知识学习与实际生活建立联结,避免让知识的学习变成对儿童的毒害。我们要让儿童学习有活力的、非僵化的知识,并让儿童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充分体验挖掘知识的惊喜和运用知识的兴奋。只有这样,儿童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才能成长为有力量的人。
怀特海教育的目的读后感 6
最近在全国流行了一本有关教育的书籍,是英国著名教育学家怀特海编著的《教育的目的》一书,他在书中提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发展的一个过程,要极力培养学生把思考和读书成为一种习惯,把学习成为一种需求。还指出在生活和劳动中,不能利用和使用的知识是相当有害的。而教育的核心是不能让知识僵化,要它充满活力,活泼起来。这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核心问题。同时教育是让学生更大程度地变得不同和具有差异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按照他们自身的发展而发展。
教育只有一个主题,就是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拥有五彩缤纷的生活。反思我们现在,由于教育的目的和课堂的模式决定了的学生会出现大量的厌学情绪,从而产生了所谓的“差生”和“坏生”。我们没有向学生展示生活的多姿多彩,而只是一味地灌输知识,完全采用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课堂上,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布置作业,学生完成作业。在有限的时间里,将各种各样的知识挤压教给他们。
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思想、精神和文化的传递,即思想的力量、思想的美、思想的条理。在一个课堂纪律良好的班级,学生们聚精会神得在学次方程的解法,也顺利掌握了方法。但是教师教会他们解法的意义是什么?这是否就是教育的结果?掌握解二次方程式的方法,只是磨练大脑的过程,不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标。所以我们不能把学生变成为了学习知识而学习知识,为了考试而考试。这个观点,北大教授郑也夫已强烈地呼吁过,不要把孩子变成“考试的机器”。
当然的教育在这几年里也正悄悄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高考也在不断中。从以前由全国命题发展到现在由各省市自主命题,很多重点大学还开始了自主招生的项目。就像今年浙江省高考命题还向全省人民开放征求意见。这所有的一切都向我们展示了教育的“进步”。
对于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要努力去回归教育的本源。我坚信,在不久的将来,的教育一定会超越各国,传承我们五千年的文化历史。
怀特海教育的目的读后感 7
本学期,学校给我们发了怀特海《教育的目的》这本书。怀特海是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英国闻名的数学家、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他的祖父曾经是一位校长,父亲也先后从事过教育和宗教工作。受家庭的影响,他对教育有着深厚的兴趣。1929年出版的《教育的目的》是他的代表作。
这本书一共分为七章。其中第一章“教育的目的“是他主要的教育思想。他在开篇就说:我们的目标,是要塑造既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又在某个特别方面有专业学问的人才,他们的专业学问可以给他们进步、腾飞的根底,而他们所具有的广泛的文化,使他们有哲学般的深邃,又有艺术般的高雅。
从科学和规律方面考察教育时,他说:“不能加以利用的学问是有害的。“所谓学问的利用,是指把它和人类的感知、情感、欲望、盼望以及能调整思想的精神活动联系在一起。这实际上是说,理论学问必需在学生的课程里具有可应用性。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不能让学问僵化,而要让它生动活泼起来。
《教育的目的》这本书还值得关注的是怀特海对教育节奏的.论述。他说:“生命中存在着很微妙的涉及智力进展的周期,他们循环往复的消失,每一个循环期都各不一样,且每次循环期中又再生出附属的阶段。“缺乏对智力进展的节奏和特征的熟悉是我们的教育呆板无效的主要缘由。
智力进展的过程分为浪漫阶段、准确阶段和综合运用三个阶段。教育是这个循环周期过程的持续不断地重复。怀特海提示说:“我们应当坚决摈弃这样的观念:在教育中设定不切实际的遥远的目标。“孩子在青春期的浪漫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东西打算了他将来的生活如何被抱负和想象所塑造和丰富。蒙特梭利教育法的胜利在于,它成认了浪漫在孩子的智力进展过程中所起到的主导作用。智力进展的过程显示出一种节奏性,这种节奏包含着一种相互交错的循环,而整个过程作为进展的小漩涡,又被一个具有一样特点的更重要的循环周期所掌握。浪漫、准确和综合运用,自始至终地存在,但是交替地占据主导地位,这种交替形成了不同的循环周期。
怀特海说:“通往才智的唯一途径是在学问面前享有肯定的自由。“但是通往学问的唯一途径是在猎取有条理的事实方面的训练。自由和训练是教育的两个要素,在儿童身心进展的过程中对自由和训练的调整,就是“教育的节奏“。没有兴趣就没有智力的进展,兴趣是留意和理解的先决条件。你可以用体罚来引起兴趣,或用一些开心的活动来诱发兴趣。没有兴趣就没有进步。激发生命有机体朝着适合自己的方向进展,最自然的方式就是欢乐。
怀特海还在这本书中论述了“技术教育及其与科学和文学的关系“、“古典文学在教育中的地位“。怀特海是数学家,他还讲了数学课程。有兴趣的教师和朋友可以把这本书找来读一读,信任肯定会有收获。
怀特海教育的目的读后感 8
翻开《教育的目的》一书,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细读《教育的目的》,揣摩文思,感悟颇多,但在此只谈他关于教育“差异化”的一些想法。
怀特海先生认为“在教育中如果排除差异化,那就是在消灭生活”。这句话告诉我们,首先必须要成认学生是有差异的,每个或每类学生都有自身独特的个性特点,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育中排除差异化,所有的学生都用同一种标准“一刀切”,用同一把尺子要求孩子,这样做外表看,确实能够减轻教师备课上课的负担,但是对学生来说,便是百害而无一利了。排除差异化,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的欲望和能力均可能遭到扼杀,从而会形成思维的惰性和定性;排除差异化,学生的个性很难展示或很难被注意到,从而无法使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学习,那么,好的学生可能得不到开展,差的学生可能很难跟上教师的步伐;排除差异化,就无法或极少能使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和人类的精神活动联系在一起,如此,就是在消灭学生那“多姿多彩的生活”;排除差异化,教育唯分数是从的现象更难以撼动。由此观之,教育者的眼中如果没有学生的差异性,不尊重学生的特点,不看到学生的“与众不同”,那么教育无疑是一场灾难!
我认为要做到尊重学生的与众不同,前提是要了解学生的差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教师在与之接触过程中,有意识的发现这种个性,可能有些学生的个性并非教师喜欢的类型,那么这个时候也不能带有任何主观排斥厌恶情绪,而应尊重这些个性。特别是班级中成绩不入流、行规有偏差的学生,他们不受老师待见,被老师、漠视,此时,假设是能够对他“另眼相看”,多加关心,这类学生一般会对老师的付出有成倍的回报,这也是笔者本人的切身体会。作为教师,一个人管理几十个学生,不可能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制定相应的政策,那么除个别特别的学生实施个别教育外,其他学生可以按照成绩等分为几个层次类别,这样教师在布置作业、安排任务时更有针对性。
怀特海教育的目的读后感 9
每天的忙碌让我很少有时间抬头望一望教育的星空,认真思索忙碌究竟是为什么。作为教师,我要带领孩子们去往何处?对于这些教育最本原的问题,我在《教育的目的》中找到了答案。
怀特。海在书中指出:“人的大脑从来不是消极被动:它处于一种永恒的活动中,精细而敏锐,接受外界的刺激,对刺激作出反应。你不能延迟大脑的生命,像工具一样先把它磨好然后再使用它。不管学生对你的主题有什么兴趣,必须此刻就唤起它;不管你要加强学生什么样的能力,必须即刻就进行;不管你的教学给予精神生活什么潜在价值,你必须现在就展现它。这是教育的金科玉律,也是一条很难遵守的规律。”也许真的只有那些最笨拙的教师才会不停的对学生说:“这些内容很重要,以后你们就知道了。”由此我想到了朱永新教授在报告中提到的:“现在不幸福,将来怎么能真正的幸福。”是啊,如果现在我们所讲授的知识都是一个个枯燥无味的符号和定理,那么学生怎么可能把这些内容内化成自己的知识,从而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呢?让学生在当下的课堂上感受到知识的魅力和崇高,应该是教师要努力做到的。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自己所讲授的学科有深刻的理解和精准的把握。怀特。海主张教育应该充满生气和活力,反对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应引导他们自我发展。
教育是塑造人的事业,以学生为本,塑造他们美好的人生,是我们不懈的追求。这一切都只能通过教师来完成。用幸福才能塑造幸福,用美好才能塑造美好。正是因为这样才对新教育那句“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深有感触。教师是教育的实施者,教师的思想和行为决定了教育的质量,更决定了一间教室中几十个孩子每天的思想和生活,所以我想真的要关心教师们的教育生活好不好,心情好不好,是否还怀有那种教育理想,是否会全身心的为每个孩子的发展负责。正像怀特。海重视审美在道德教育中的意义,认为受教育者“如果不能经常目睹伟大崇高,道德教育便无从谈起。”而这里的伟大崇高,我想不仅有圣贤的那些被人传颂的故事,更有教师的引领作用。
怀特海教育的目的读后感 10
《教育的目的》是怀特海写的一本关于智力教育的书,他在开篇就说:我们的目标,是要塑造既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又在某个特别方面有专业学问的人才,他们的专业学问可以给他们进步、腾飞的根底,而他们所具有的广泛的文化,使他们有哲学般的深邃,又有艺术般的高雅。
自我进展是最有价值的智力进展。学校教育只是起到引导性的作用,一个人能否成长成才,能否在社会上立足,关键是取决于自身的努力程度,当一个人爱学习的时候,无论时间多么紧急,总会挤出时间去学习,甚至会舍弃做其他事情的时间来进展自我提升,固然,学习一两天很简单,但是坚持很难,要日复一日的坚持,没有内心强大的对学习的喜爱是坚持不下来的。别看学校教育仅具有引导性,但其任然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占据不行无视的地位。学校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在学校中教师是和学生相处的时间最久的.,因此教师的行为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进展。若一名教师教授大量的科目,却只是蜻蜓点水地教授一点皮毛,只会造成一些毫不相干的学问的被动承受,不能激起任何思想活力的火花。假如一名教师只教授一些少而精的科目,让他们对所学的学问去熟悉世界,并在现实生活中加以运用,就能够帮忙他们成长成才。
教师要留意了解到每个学生的特点,并且采纳符合他们身心进展规律的教学方式,要实行多种不同的思维训练方式,一种思维训练方式不行能适合全部的儿童,教师不应当奢望一次精彩的演讲就可以一劳永逸地鼓励岀一个令人欣赏的班级,全部的事情都是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而来的。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的思维,从而让学生觉得他们是在真正地进展学习,而不只是在表演智力的小步舞蹈。
怀特海教育的目的读后感 11
《教育的目的》这本书已经成为了经典中的经典,也正因为如此,即使时间流逝,这本书依然焕发着动人的馨香,不但没让人感觉到过时,反而日久弥新。
以下是我在读书的时候的一些感受批注,与君分享:
当你丢掉你的课本,烧掉你的听课笔记,忘掉你为了应付考试而背诵的细节,你的学习对你来说才是有用的。
在这个阶段,教师责任重大。老实说,除了少数一些具有天赋的教师以外,我认为,带领整个班级的学生沿着精确学习的道路一直走下去,同时又没有某种程度的兴趣的减少或损伤,这是不可能的。这是一个不幸的两难选择,首创精神和训练都是需要的,但是训练往往又会扼杀首创精神。
我只是想提出这样一个忠告: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课题,没有一个简单的公式可以完全解决。
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应该在研究中开始,在研究中结束。毕竟,教育从整体上来说,是为了使受教育者做好准备,去迎接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经历,用相关的思想和适当的行动去应付每时每刻发生的情况。教育如果不以激发首创精神开始,不以促进这种精神而结束,那么它一定是错误的。因为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
这种力量的最深刻的表现就是美感,对于所实现的完美境地的审美感。这一想法不禁让我想问,在现代教育中,我们是否对艺术的重要性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我一直担忧,如果我们不能用新方法来迎接新时代,维持和提升我国人民精神生活的水准,那么迟早,那些落空的愿望会转化为狂野的爆发,我们将重蹈俄国的覆辙。
怀特海教育的目的读后感 12
怀特海的《教育目的》是一本很值得一读的书。这位英国剑桥、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曾经作为罗素的老师、同事与朋友合著过《数学原理》一书,在学术思想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一位知识渊博、思想深邃的大思想家。他的《教育目的》虽然只是他的一些关于教育的讲座、报告与论文组成,但是,自成体系,逻辑严密,读了令人受益匪浅。
英国人怀特海写了这本书,讨论教育的目的,虽然谈及的教育体系来自于英国,读了之后,感到它简直就是专门为当前中国人写的。书中讨论的问题对中国非常有针对性。
我国的教育法解释教育的目的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普遍的问题是把人当成工具来培养,要把人塑造成建设社会主义的人才。人是为建设服务的,只不过是一种工具而已。怀特海则在书中写道“我们的目标是,要塑造既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在某个特殊方面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他们的专业知识可以给他们进步,腾飞的基础,而他们所具有的广泛的文化,使他们有哲学般深邃,又如艺术般高雅”。较之教育法的解释要明确而富有内涵,特别是它一针见血地指出: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
虽然我们有时也这样说,但我们做到了吗?回到家里,还在上小学的妹妹每天都有写不完的作业,为了考得高分,不得不去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家长的教育观念和学校教育普遍的功力化,教育似乎全为了考试。
我们要培养的是既有文化又掌握专业知识的人才。专业知识是基础,文化则引领他们进入更高远的境界。但是,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对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缺乏足够的重视。这导致我们的学生成为了学习的机器,他们失去了对美的感受,他们变得冷漠、自私、缺乏责任感......这一切都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所以,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文化素养,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慢慢渗透美育和道德情感教育,使学生能够成为既有文化又掌握专业知识的人才。怀特海提出教育体制中要特别注意的“两条戒律”:其一,“不要同时教授太多的科目”,其二,“如果要教,就一定要教得透彻”。这一重要思想至今被人们广泛关注而产生着重大影响。它的实质是反对学校里传授死的知识和“无活力的概念”,反对学习中刻板地接受而不予运用、检验或重新组合知识概念,认为一切教育的中心应该使知识保持活力和防止知识僵化。说得何等好啊!这些20世纪前期的论述,仍是今天的学校实践中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大量复现式的枯燥教学,知识同实际脱节,是今天的学校教育最突出而严重的问题。这也是学生减负总是减不下来的一个根本原因。
我国的教育曾经非常成功。在抗战期间西南联大培养出几位后来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大师,引领世界微观物理学的发展几十年。可是正如这本书中所说,“时过不久,他们已经被那些呆滞的思想完全束缚。就教育而言,填鸭式灌输式的知识,呆滞的思想不仅没有什么意义,往往极其有害————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最美好的东西遭到腐蚀。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除了某些时候思想活跃,具有创新之外,其他时候都背上了沉重的知识包袱。”我们不能不佩服,怀特海在英国这块土地上思考的结果,还能适用于千里之外的中国。可见世界的历史有其共同性。
怀特海在这本书中不但详尽地讨论了教育的目的,也讨论了学习的方法。我觉得他最精辟的一段话是说,学校里教授的知识都是二手货,甚至是三手货。一切学问都是从生活中来的,是从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中归纳出来的。如何归纳,这在书本上是不讲的。学生学了别人归纳出来的二手货,未必真正懂得这些知识和原始的观察有着什么联系。而这才是学生最最需要的东西。
我认为学习的第一目标还不是知识本身,而是学获取知识的方法。有了这个方法再学什么都不难。所以重要的是告诉学生如何观察世界,如何整理观察得到的素材,如何通过分析比较抽像出规律性的知识,或者说如何创造发明知识。学一切学科都如此,都要重新发现一遍。这样,知识才会变成你自己的东西,才会应用,而不是食古不化。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现象值得我们关注,进而寻求答案,增加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比如你坐在马路旁,观察出租车里有没有载客,有多少车有客人,多少车是空驶的。你能发现出租车的成本和什么有关,出租车应该如何定价,你在打的时平均要等多长时间才能招呼到一辆车,一个城市应该有多少出租车等等。你还可以统计所有经过的车辆的载客情况,从而对城市交通问题做更深入的思考。你在十字路口,观察红绿灯开启的时间和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来车数有什么关系。你会对此提出改进意见吗。如果你骑脚踏车上下班,你能知道你骑车的平均速度吗?进而问,你能不能从观察中统计出当地人骑车的平均速度。你学了热传导定理,就应该能回答,冬天要不要给树木保温。如果你把这个问题提给周围的人,你会发现答案是很不相同的。这说明了什么?你学过物理学,就应该知道一立方米空气在常温常压下有多重,压在我们身上的几万米厚的空气一共有多大的压力。带着疑问、带着思考读完《教育的目的》,收获了很多。我想,在我们的教育中,确实应该多一些思考,多一些追问,多一些展望。我坚信:在思考中,我们可以摒弃那些落后的教育理念;在追问中,我们必将参透了教育的真谛;在展望中,我们定能看到属于我们的教育的春天。
怀特海教育的目的读后感 13
读完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一书,我深感震撼。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教育的书籍,更像是一部对人性、智慧和生活真谛的深刻探索。怀特海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思考,为我们揭示了教育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首先,怀特海强调了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潜能,让他们能够独立思考、自由探索。这一观点让我深受启发。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单纯的知识传授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他们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应对未来社会的挑战。
其次,怀特海也强调了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培养知识分子,更是培养完整的人。学生需要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面对挫折和困难、如何保持积极的心态。这一观点让我认识到,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仅仅是追求高分和名校。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让他们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
此外,怀特海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教育方法和策略。他主张教育应该注重个体差异,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和兴趣。同时,他也倡导自主学习和实践体验,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这些方法和策略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为我们在教育实践中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总的来说,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一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教育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它让我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人的品格和能力,让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能够独立思考、自主发展。同时,这本书也为我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教育方法和策略,让我在教育实践中能够更好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情感发展,注重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当然,对于书中的一些观点和策略,我也有自己的思考和体会。例如,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方面,我认为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帮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同时,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方面,我们需要为他们提供更多的自由探索的'空间和机会,鼓励他们勇于尝试和创新。
此外,我也认为,教育应该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它不仅仅发生在学校,也发生在家庭和社会中。因此,我们需要构建一个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教育环境,让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到教育中来,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最后,我想说,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它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为我未来的教育实践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启示。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努力、不断探索,就一定能够实现教育的真正目的,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怀特海教育的目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教育目的实践总结03-08
教育目的的心得体会06-13
家庭教育的目的和意义05-26
教育论文题目的拟定与技巧04-26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09-20
关于教育目的的心得体会06-19
有关教育目的的心得体会10-14
教育目的的心得体会模板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