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小学数学》读后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我与小学数学》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与小学数学》读后感1
吴正宪编写的《我与小学数学》一书,使我受益匪浅。它使我深深知道了小学教师的工作看似简单且辛苦、普通而平凡。而当你真正走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当你用整个心灵去拥有她的时候,才领悟到教师工作博深而丰富内涵。“一切为了孩子”是教育思想的核心;“做孩子们喜欢的老师”应该是教师多年来努力追求的目标;“把小学数学教育的重心转移到促进学生的发展上来”应成为教师平日工作中自觉的教学行为。
教师要如何去做呢?我认为教师要找准每一节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合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是诱发学生学习解决现实问题的欲望,从条件、信息中选出需要的条件、信息,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体验问题成功的快乐。
所以我们要经常提供给他们所熟悉的生活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使学生能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学的内容,而在《我与小学数学》一书中看到:应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主线。为此,我从书中总结出了以下几点以便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自己尝试应用。
一、课堂上努力营造一个明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关于学习气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的思维同他的情感分不开,这种情感是发展儿童智力和创造力极其重要的土壤,学生只有在情感愉悦的气氛里,思维才会活跃。
因此,课堂上关注每一位学生,鼓励学生课堂上发表不同意见,即使说错了,对学生思维中合理的因素也加以肯定,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学生的自信力。鼓励学生课堂上提出问题,对教师的讲授、学生的发言,大家随时可以发问。对提问的学生给与表扬鼓励,这样就形成了课堂上生生、师生的互动交流。课堂上还经常开展学习竟赛“最佳问题奖、最佳发言人”的评比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创设情境,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学生常常把自己当作是或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因此,教学中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就会推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例如书中举了这样的一例: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知识时,教师请同学们事先准备好各种不同的三角形,并非别测量出每个内角的角度,标在图中。
上课伊始的第一个教学活动就是“考考老师”。学生报出三角形两个内角的度数,请老师猜一猜第三个角是多少度。每次问题的抛出,教师都对答如流,准确无误。同学们都惊奇了,疑问由此产生,之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发现规律。这样为学生创设猜想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凭借直觉大胆猜想,把课本中现成的结论转变成为学生探索的对象,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研究。
三、课堂上变教师讲授为学生讨论、合作学习,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
在教学应用题时,通过让学生读题,提问学生了解到了什么信息?还能想到什么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后,又分组讨论解决的方法,然后让学生交流。这样通过说题,学生对应用题的结构、解题思路理解得比较透彻。在教学计算题时,针对学生易出错的问题,课堂上先让学生动口说说错题的原因,再讨论解决的方法,然后再动手计算,这样减少了计算的错误。
四、多直观教学。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课堂上多采用版图、版画、教具、学具等进行直观教学。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法时,让学生操作,摆小棒,说算法。教学平面图形的特征时,课堂上引导学生自制学具,通过折、剪、拼等活动,让学生去探索和发现规律。
五、制做数学手抄报,让学生做数学。
现在的学生见识广,获得知识的途径多,新课内容一看就会,老调重弹的复习课不愿意听。针对这种情况,让学生把学过的知识整理成手抄报,帮助学生复习。有的学生将知识重难点、容易错的题整理出来,有的将自己学习的经验写出来,有的学生还将课外知识编辑进来等等,五花八门。学生在画、写、找、编辑等活动中,既复习和拓展了知识,又锻炼提高了动手能力。
六、鼓励学生留意生活中的数学,做好数学日记。
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生活中客观存在着大量有价值的数学现象。指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写日记,能促使学生主动地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思考生活问题,让生活问题数学化。如,学完乘除法的意义后,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乘除法的知识来解决。
阅读学生的日记,发现了学生的视野遍及生活的各个方面。“星期天,妈妈买了一箱梨,我数了数,一共12个。我想,每天吃2个,可以吃6天。”“今天,老师布置写生字2页,每10行,每行10个字,一共要写200个生字。”“爸爸下班回家,叫我去帮他买2瓶啤酒,每瓶3元,两瓶酒用了6元”……数学日记使学生更广泛地接触到现实生活,更细致地观察了现实生活。数学日记也拓宽了学生的眼界,培养了他们运用数学的意识,增强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由此可见,数学并不是靠老师教会的,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靠学生自己学会的。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情景、提供机会,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主动探究新知,在探究中发现规律、归纳规律。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多留些时间给学生,让他们动手操作;多留些时间给学生,让他们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多留些时间给学生,让他们质疑问难。保证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再课内交流、讨论、质疑。
总之,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在数学教学中积极的创造条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运用的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尝试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中的联系,即数学来自生活实际,数学又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我与小学数学》是一本好书,它教给了我们一种教学理念,教会了我们一种教学方法。读书更是一种好的学习手段,它将带领我们不断更新、与时俱进,成为一名学生喜欢的、有专业素养的好老师。
《我与小学数学》读后感2
近日,我认真研读了《我与小学数学》一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书中写道: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数学真奇妙”的学习氛围。是呀!这正是我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一直深感头痛的.事情。相对来说,数学是比较抽象的学科,小学生是6岁——12岁的儿童群体,孩子们生性好动,喜欢多色彩,有趣味的素材。
这就向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把抽象的严肃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并富有情感色彩地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架起教材和孩子们中间的桥。许多教师教学水平高,受到同学们的喜爱和欢迎,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十分关注孩子们的这颗好奇心,课堂上为孩子们提供具有奇妙感的数学素材,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好奇心,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读了这本书后,感觉受益匪浅,我也尝试着在我的教学中进行了实践。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学习、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让学生觉得数学真奇妙
数学课上我试着引发起学生对数学的神奇感,使学生能尽快地走进数学的迷宫。例如:在教学《高、矮》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先请一个班上个子中等的学生到前面来,问大家他是高,还是矮?有的说高,有的说矮。我没说话,走到他的旁边。“他矮,老师高。”学生们异口同声。我又请了一个班中最矮的学生站到我们旁边。“后来的同学最矮,老师最高。”学生们高声说道。我一笑:“是吗?”我让个子最矮的学生站到了椅子上。“现在谁最高?”我笑着问。“还是老师最高。”“不,站在椅子上的同学高。”
学生们的意见开始不一致了。“好了,那我们今天就来一起研究高、矮的问题吧。”板书课题。学生们就是在这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要想建立民主和谐的氛围并不难,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多沟通,跟他们交朋友,在生活上、学习上多关心他们,从而激起他们对老师的爱,对数学的爱。尝到了成功的甜头,使我教好数学的信心倍增,是啊,好奇之心,人皆有之。爱迪生也曾说过:凡是新的不平常的东西都能在想象中引起一种乐趣,因为这种东西使心灵感到一种愉快的惊奇,满足他的好奇心,使之得到他原来不曾有过的一种观念。老师就是要把“好奇心”巧妙地运用于教学过程中,使之自然地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变成孩子们学习和探索的内动力。
二、让学生学会学习数学
“让学生学会学习”是时代对教育的呼唤,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一个人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同时也是我给学生们提出的一项能力。《我与小学数学》一书写道:旧的教学观念把学生视为知识的容器,把学习的过程看作一个简单的知识复印、复制过程,教师的任务只是把书本上的知识搬运到学生的脑子里。作者认为作为教师要客观地、发展地看待学生,新的学生观把学生看作虽有不足和幼稚,但却有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具有多方面发展需要和发展可能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有可能积极、主动参与教育活动的人,把他们看作是学习中不可替代的主体。……因此,让每一个学生都学会学习,最重要的是课堂上要给足学生主动探索的时间与空间,让孩子们在学习的海洋中自由活动、主动探究、亲身体验、自我感悟。
这是学生获得真知,学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我从书中找到了答案,并积极实践。——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学习时明显受心理因素支配。只有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把学科特点和年龄、心理特征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愿意学、主动学。如果教师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动手练”进行教学,学生会感到很乏味,越学越不爱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形式新颖,寓教于乐,减少机械化的程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其主动探究。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如色彩鲜艳的教具;新颖的谜语、故事;有趣的教学游戏;关键处的设疑、恰当的悬念;变静为动的电化教学等等,尽可能使学生感到新颖、新奇,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为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提供物质内容和推动力。
三、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把数学教育的重心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来”是《我与小学数学》贯彻的精神,同时也正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终生追求的教育目标。只有在充满生命活力课堂上,师生才是全身心投入,因为这不只在教和学,而是感受课堂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我与小学数学》是一本好书,它教给了我们一种教学理念,教会了我们一种教学方法。读书更是一种好的学习手段,它将带领我们不断更新、与时俱进,成为一名学生喜欢的、有专业素养的好老师。
【《我与小学数学》读后感】相关文章:
《我与地坛》课文读后感02-21
我与再见时小学作文02-20
我与地坛散文读后感作文10-16
我与足球小学作文3篇02-15
与数学的谜语05-01
我与音乐_小学写人记事作文08-28
我与《三字经》读后感12-09
我的数学老师小学作文4篇02-21
数学与应用数学的学习方法01-05
史铁生散文《我与地坛》读后感(精选3篇)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