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挑战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师的挑战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师的挑战读后感1
教师面临的挑战是什么?那就是为所有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学习机会。读完“个体与个体的链接”,我总结一句话:教师以怎样倾听和回应每一位学生的心声和低语,这种倾听行为将形成相互倾听的关系。实际上,在多人组成的课堂空间中,只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才能产生相互倾听的关系。
教师用柔和镇定的语言展开教学,真正走近每一位孩子的身边,倾听孩子的心声,让一些潜能生逐步的加入到合作学习的大氛围中,一点点的在合作中获得尊重,获得成长。在我们的课堂中,我们可能会偶尔关注课堂上的中等程度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最大化的给后进学生展示自己想法的机会,但是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的选择,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有没有坚持做到?让学习不再是学生自己的事,让课堂属于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索的平台。第一步就是要建立起相互信任,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才可以不断提高学生兴趣,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但大多数的时候,为了课堂进度,我们很难静下心来去倾听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这样的教学氛围不利于孩子的各方面发展。
通过阅读这本书,让我对国外先进的理念有了进一步了解,对自己的教学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在班级管理方面,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大家借鉴。不断阅读和思考,让我能清晰地认识到教师内心的宁静是源于对教材的深刻理解、烂熟于心,也正是这样,才能熟练的驾驭课堂,张弛有度地进行课堂教学,学生的宁静是源于具有个性的发展和思考,才会诚实地去想问题、说想法,因此在以后的课堂中借鉴书中老师的一些教学方式,来关注课堂中的一些孩子,是我努力的一个方向。
教师的挑战读后感2
读了佐藤学教授的《教师的挑战》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事“倾听”,这本书里讲到一个例子,有一堂课是讨论跑夜路去请医生的豆太的心情,课堂有一个叫和树的好动男孩拼命举手,发言的内容明显与文章内容不符,教师没有问“为什么这么想的?”而是问“从哪里看出来的呢?”从而以和树的见解为契机,重新“回归”课文,围绕奔跑的豆太的形象展开了讨论。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该倾听什么和如何倾听,综观一些优秀教师的课堂,不难发现他们身上有许多的共同点,首先他们都会倾听文本的声音,语文老师先要将文本读进心里,倾听作者的心声,这样在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时才能做到底气充足游刃有余。其次就是倾听学生,在课堂上尤其显得重要,倾听学生的朗读,倾听学生的回答,倾听学生的质疑,还要倾听学生的情感和思想,更重要的是能倾听学生间的差异和区别,并能够进行串联和反刍。这本书里讲到一个例子,有一堂课是讨论跑夜路去请医生的豆太的心情,课堂有一个叫和树的好动男孩拼命举手,发言的内容明显与文章内容不符,教师没有问“为什么这么想的?”而是问“从哪里看出来的呢?”从而以和树的见解为契机,重新“回归”课文,围绕奔跑的豆太的形象展开了讨论。以下是我的几点感想:
一、倾听有助于师生交流,增进师生感情,提高课堂效率。
巴西著名学者弗莱雷曾说过:“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就课堂教学而言,交往主要表现为师生之间的倾听和应答。因此,提高教学质量,需要探索课堂倾听的有效性。
二、创设良好氛围,让学生喜欢倾听
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真实、具体、富有情趣的情境里乐意倾听。倾听是一种能力、一种素质。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全神贯注,聚精会神是不可能的。作为教师要有意识的去培养,去提醒,去督促学生养成习惯,让其乐于倾听。教师先要做到倾听学生。 无论学生的发言是对还是错,是口齿伶俐还是吞吞吐吐,教师都要专心去听,偶尔稍作提示,但决不会去打断。
三、树立“倾听”的好榜样 教师是倾听的榜样,每个学生的每一句话语,教师都要用心去听,做学生的忠实听众。
教师认真的倾听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针对性的调整教学,同时也是对学生人格的一种尊重,帮助学生弄清思路;学生在回答问题或发表自己看法的时候,教师要全神贯注地听,可以边听边稍稍点头,并用眼神鼓励他们说下去,让学生知道老师在认真他讲,让他们感受到老师也是全体成员中的一员,是他忠实听众中的一员。
教师的挑战读后感3
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真真切切搞革命。
——题记
国庆七天长假里,在家陪同高三女儿复习考试,想着自己也要充充电,于是,我静静地读起日本佐藤学教授的《教师的挑战》。初读了《教师的挑战》序言和第一章后,掩卷沉思,打开了心灵里的一片感触。
初悟: 在学习中成长
在序言和第一章里:滨野老师的课堂是儿童富有个性的、同多样化的教科书的相遇与对话,是儿童相互倾听的关系;涩谷老师的课堂注重营造一种自然的学习氛围,她重视学生奇趣的发言并会串联起来凭借学生思考力来推进课堂;藤田老师为了构造儿童之间的相互倾听关系,桌椅按U字形排列,还决心把以往大声的说话声降低到"一半的音调",展开缓慢而沉着的教学;小林老师则以边缘化儿童为中心展开"比例"课堂教学,坦然接受并创造性地帮助直言"不懂"的学生……此书聚焦了一位位一线老师的课堂教学实践,以现场白描的方式记录了老师们精彩的教学情景和学生多彩的学习生活。佐藤学用精妙的笔触把我们带到一个又一个课堂上,让我们从"教学事件"中去观察、去体会、去发现、去回味。
其中,让我感触良多的便是第一章"课堂的重建"中写到:在八木老师先前的课堂上,教师的言行明显粗糙,儿童的发言尽管活跃,但听下来还是一种对教师独白的应对,是一种思维浅薄的展开方式。但现在的课堂活动则是以"倾听"、"串联"、"反刍"为中心展开的教学变革,这就是以合作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改革的实现历程。八木老师这种宁静的文化革命,正在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在五年级社会科《汽车工业》的教学观摩课上,八木老师把实物汽车零部件卸下来展示在孩子们面前,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分组探究,合作交流。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在观察实物零部件中掌握知识,在合作探究中懂得知识,在交流展示中学到知识,真正实现了 "实践出真知"。是的,老师教学方式的转变,课堂模式的重建的确能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寻求到真知。其实,在我们身边也有像八木老师这样重建课堂教学模式的老师。我回想起好几年前后林小学的林金宝老师,他本来教初中的物理,后来改教了小学六年级的科学。他要求学校配备实验室器材,每一节课学完理论知识后总要带学生去实验室做实验。实验对孩子们来说就是一个挑战,紧张又刺激。他让学生分组实验,合作探究,总结原理。学生在这样的课堂里,通过一议一试就能真正懂得实验原理。这样下来,孩子们还需为了考试下功夫背诵吗?那几年前何中心小学六年级毕业会考(除了考语数英还考思品、科学)每年考上一中的学生,后林小学总占一大半。直到现在就读高三的那几个后林小学的学生物理化学都学得顶呱呱,难道这还不能说明问题吗?还有今年我们学校任教五年级科学的林辉龙老师更是干劲十足,每一节科学课都精心准备,利用生动有趣的课件诱导学生,积极带动学生合作探究,课后在班级群里布置了探究性问题让家长与学生共同完成,寻求实践后的真知,为学生以后学好物理化学夯实了基础。
读完这部分内容,我很庆幸得到佐藤学教授理论知识的滋养,在书中得到了八木老师勇于实践,大胆创新教学方式的指导。我将继续学习,用佐藤学教授的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从而使自己不断地成长。
再悟:在反思里提升
可悲的是我们当前的课堂,老师真正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合作探究的机会不多,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的甚是少得可怜。还有,看似热热闹闹的课堂上其实还存在很多"不懂"的学生。他们不敢直言自己的"不懂",只好伪装自己,上课坐得直直的,人云亦云,有时还会点头微笑,一副我听懂了的样子。其实,他们都只停留在听一听,说一说,似懂非懂的状态,真正让他们举手回答时竟没几个,有时点名提问时竟杵着一字不出。这样久而久之,兴趣消退了,积极性下降了,成绩自然也提不上来。怎样改变这一现状呢?佐藤学教授指出:创造合作学习的教师往往把边缘化的儿童作为课堂沟通的中心来对待,在课堂上以"不懂"的儿童为中心,让"不懂"的儿童激活学习的原动力,最终活跃了课堂,让我们感受到课堂教学的律动。其实,课堂教学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合作探究的空间、将"预设"和"生成"结合起来,课堂也只有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才能生成好的效果。如,我在教学五年级主题阅读交流课《回眸感动》时 ,我就有意识要调动更多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根据学情分析和教学目标设计如下:首先是课前预习,根据近阶段主题丛书的阅读设计了如下群文略读表
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不同层次的作业,例如,学困生只完成填写作者,摘抄好词, 会读几句话;中等生完成简介主要内容,写出感动的句子并会谈体会;优秀生还要会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这样做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尽自己的能力完成作业,或是学习或是提高,学生课前做好了准备,在课堂上才会自信地展示自我;其次是课上合作交流,有了课前准备,小组合作交流更是有声有色,学生在组内交流,我来回走动,侧耳倾听,竟都能听到小组内每个学生的发言,或是简单到几个词,或是声情并茂的高声朗读,或是富有深度的感悟,或是面红耳赤的意见交锋等等。课堂乱而有序,每个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人;最后是小组展示,因为有了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彩排,学生上台展示就更是有模有样了,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平时从来一言不发的学困生小晶这会儿也跟着小组一起上台,不仅能一字不漏完全准确地读出感动的句子,还会说出自己的体会,虽然说得不够贴切,但这毕竟是他破天荒的举动,全班同学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是送给小晶的,也是送给小组每一个组员的,他们都是好样的。我看到小晶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于是,借机再引导:"同样是这个感动的句子,你们还有不同的体会吗?"这时台下的同学们也都纷纷举手要来回答了。无疑,从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足以证明这节课对孩子们的影响,对老师们的触动有多大。从这之后,我继续采用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总能在课堂上发现部分学困生积极主动参与,并大胆回答问题,虽然回答得不完整,有时甚至是答非所问,但在我看来比起先前的不会参与,不敢回答要好得多了。佐藤学教授指出"要进行以边缘化儿童为中心的教学就需要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尊严有深切体验和共鸣,首要的是教师要有对每一个学生成长的期待与意志。"小林老师直面"不懂"的学生,不仅为那个"不懂"的学生打开了一扇自信的窗,还让更多不懂的学生激活学习的原动力,让整个课堂律动起来。我相信这将是对自己课堂教学的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提升。
深悟:在课堂上飞跃
书中写到"涩谷老师认为,在儿童掌握学习技能之前,形成自然的学习氛围乃是一个先决条件,构筑‘相互倾听’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师生在课堂上合作探究,互相倾听,真真切切地思考、交流,才能创造新课堂。 其实,"凡是教师能够讲述的,能够传授的知识,多半是死的,凝固的、无用的,只有学生自己发现、探究的知识,才是活的,有用的,也是记忆犹新的。"当学生学到"大自然的奥秘"为主题的单元作文时,我便会带上几个鸡蛋去上作文指导课,这是在证明一个科学原理"建筑上的薄壳结构"。我能猜到是孩子们喜欢的课 。我也很自信孩子们一定会写得好。课伊始我就故搞神秘,铃声响过大踏步走进教室,提起三个鸡蛋,学生面对鸡蛋议论纷纷:有的猜是老师的早餐,有的猜是奖励我们的奖品,有的猜是上课的教具……课堂上炸开了锅,个个真想知道老师葫芦里到底卖了什么药?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做到了,孩子们来了兴致,我立即做了个手势让大家停下来,才告诉了真正的用意,孩子们一听更是跃跃欲试,所谓"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老师的引导示范很重要,我先介绍操作要领以及注意事项,接着开始示范。我让学生仔细观察,再来描述老师的操作过程以及自己的感受,有学生说道:"只见林老师弓着马步,展开手心握紧鸡蛋使劲地捏,捏得面红耳赤了鸡蛋却还完好无损,是鸡蛋有神奇的魔力还是我们林老师瘦不拉几的根本没力气?"我猜透孩子们的心思了,于是就提议让班上大力水手上台来捏鸡蛋,大家拍手叫好。
只见大力水手也是使出吃奶的力气还是成了鸡蛋的手下败将。大家更是疑惑了,有人站起来公然地挑战:如果让我来捏我一定把鸡蛋捏个稀巴烂,没听过"以卵击石———自不量力"吗?大家纷纷发出挑战,我就让其他学生轮流上来捏,可惜的是没有一个学生能战胜这小小的鸡蛋。我看大家一脸的茫然,最后才揭晓了秘密,原来这小小的鸡蛋所以有这么大的力气就是因为鸡蛋表面的曲面结构能够很好地分散所承受的压力,因此,即使鸡蛋壳很薄,但它却仍能很好的抵抗外界的冲击,例如机砖厂的烟囱、北京人民大会堂都是根据这一原理建成的。最后孩子们才恍然大悟,像是见到了稀世珍宝一样,紧缩的眉头舒展开了。这样通过"课前激趣——老师示范——个别展示——轮流演示——揭晓秘密"这一过程,在演示中,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指名学生大胆描述演示过程及感受(包括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人物描写方法),其余学生认真倾听,适时补充、订正,我随机板书关键词,然后再引导更多学生复述,这样反复地引导、交流,每个学生都在互相倾听,每个孩子都在倾听自己的心声,每个孩子又都在倾听生活的召唤,每个孩子又都在实现自身的'飞跃。班上惧怕习作的学生也都能大胆地表达其所观察到的内容。作文就是"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的过程。学生已经在实验演示中将自己的所见所感都说了个遍还怕写不出好作文吗?这时,你便会发现齐刷刷的笔尖摩擦声回荡在宁静的课堂中,让人心生自豪。
我坚信,借鉴了佐藤学教授的理论去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从尊重每一位学生开始,从悉心倾听每一位学生心声开始,从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合作探究大胆创新的每一件事开始,我们的课堂也会发生宁静的革命。
教师的挑战读后感4
书籍作为生活的一个载体已经成为我们生存、发展、进步的必需品。读好书犹如品尝美味食品,只有细细咀嚼,其味才能充分享受,其养才能充分吸收。暑假里,我读了美国鲁道夫、德雷克斯所著的《教师挑战》受益匪浅。
这是一本关于教师的心理学的著作,书中所阐述的问题也是我们老师所经常遇到的问题。比如,学生上课不听课,打架,不会与人交往,跟老师顶嘴,不写作业,不背诵课文,当我面对这些问题时只是看到问题的表面,没写作业就补写,没背诵课文就留下背诵,成绩不好就多做题,这样做的结果是解决了当时的问题,孩子以后还是会犯同样的错误。《教师挑战》中的老师面对这些问题时,不只是从表面上看这些问题,而是看到了问题背后的东西,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解决这些问题。
比如孩子的离家出走问题,是我们家长和老师最头疼的问题,孩子离家出走,回来之后会有两种结果:一个是狠狠地惩罚,让孩子不再有这种想法;另一个是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合理的不合理的都满足,让孩子更是为所欲为。除此之外,我们找不到更好的方法。
鲁道夫分析了孩子离家出走的原因:
1、孩子们认为离家出走并不是坏事,可以引起父母对自己的关注。
2、离家出走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就是不在家吃饭而已,爸爸也经常不在家吃饭啊,我离家出走,说明我已经是大人了,证明我已经长大了。
3、离家出走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情,向大人一样。
4、离家出走可以让父母满足自己的要求。
每个孩子都想得到别人的关注,想向别人展示自己的强大和成熟,只是有些孩子采取了离家出走的方式。我们只是想到了孩子离家出走的后果,而没有分析原因,找到原因,我们再来看孩子的离家出走,或许并不那么可怕。当然这需要做父母的真正的了解自己的孩子,才能找到问题的真正原因。
此书针对孩子不良行为背后的目的,教师如何做才能引导他们发生积极的转变做了归纳。
首先讲的是寻求关注型,针对这一类型的孩子要避免再给予过多关注,如果孩子通过示弱来寻求关注,就给孩子机会体验成就感;如果孩子通过破坏性行为寻求关注,就根据孩子的特点寻找机会让孩子做出建设性行为,并给予认可。这里要特别注意一点,对于这类孩子的建设性的行为也不要给予太多表扬或赞许,因为这仍然是一种过度关注。老师只要让孩子感到被认可就好。
第二种是权力之争型。对待这类行为关键是控制情绪,不让自己陷入权力争斗,“让他的风无帆可吹”。这类型的孩子一般会表现为故意扰乱课堂秩序,或者挑衅老师,这时候教师要避免冲动的本能反应,因为发怒或训斥正是他想要的结果,只会强化他的不良行为。教师此时保持冷静,执行自然结果是最好的选择,有时候用幽默来化解局面效果也不错。当学生发现老师不想和他争夺权力时,他会觉得无趣,从而有可能改变一贯的行为。
第三种是报复型。这种类型与权力之争有共同之处,但报复者的挑衅行为不仅针对他不喜欢的老师或家长,而是所有人。这种类型的孩子内心绝望,已经不相信有人会爱他,也不抱希望可以通过建设性的方法取得认可,很容易走向犯罪。对于这样的孩子改变起来相当困难了,他不相信别人的好意,而且他的行为也确实让人“想说爱你不容易”。需要寻找合适的机会,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取得信任。而且在寻找机会的过程中,要注意防止孩子有过激行为。
最后一种是自卑型。自卑的孩子同样是内心绝望,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得到认可,于是表现得很无助,而且他们通常有办法让别人认为他们是真的无能。教师对这样的孩子要有发自内心的的信心,相信他是有能力的,不被孩子制造的假象所迷惑。同时给孩子适当的机会重新认识自己的能力,逐步建立自信。在这个过程中,同样要防止出现过度关注,我们的目的是让孩子对自己有信心,而不是依赖于老师的关注。
最后我把书中印象深刻的部分名言摘抄如下:
1、当成人对孩子过度保护或者纵容时,其必然结果就是家长和老师表现出对孩子的能力、智力和责任感缺乏信心。造成了孩子的不自信。
2、一个捣乱的孩子是一个不快乐的孩子,他需要的是鼓励而不是羞辱。
3、老师希望孩子们成长,就必须激发他们的真正兴趣。学习过程应该成为所有孩子的愉快经历。这要以老师对自己的工作充满激情为先决条件。
4、气馁是错误表现的根源,每个孩子都想做好孩子,只有当他看不到成功的希望的时候才会变“坏”。过度的保护和纵容一样,具有令人灰心丧气的影响,并剥夺了孩子体验实力,发展克服困难和照顾自己能力的必要机会。
5、越多批评越不改变,越不改变越多批评。面对这种恶性循环,我们可以改变一下方式。
6、一个气馁的老师不太可能成为鼓励孩子的源泉,只有当老师对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有把握的时候,才能帮助孩子克服困难。老师对孩子的实力好能力看得更加清楚,也就更能给孩子传递真实、客观、乐观的信息和态度。
7、一个人越不争强好胜,越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如果他专注并满足于自己的工作,那么无论竞争者做什么或者取得什么成就,都不会对他造成干扰。争强好胜着只有在自己成功时候,才能面对竞争的局面。
8、安全感是人内在拥有的,无法从外部获得,但环境可以刺激或者阻止其发展,安全感来自内心,来自自身的勇气,来自对自己的力量和能力应对未来生活中任何情况的认知。
9、爱和亲情的获得,并非取决于母亲陪伴孩子的时间长短,而是陪伴质量的高低,付出爱和亲情并不需要太多时间,它可以在几秒钟之内表达。
10、我知道你可以做的更好=你现在为什么没有做好。(这是批评而不是鼓励)
总之,教师给学生多一点宽容,学生自己就会多一点自尊,多一点自省,更能促使学生的健康成长。宽容,是让学生感受到爱和友谊的先决条件,更是能令其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另外宽容会使自己处事变得理性,使自己的工作变智育中心为以人为中心,造就一种民主的教育、生动活泼的教育,这不正是现代教育所提倡的吗?让我们学会宽容学生,使学生的人格更健全。
教师的挑战读后感5
合上《教师的挑战》,书中的讯息和从教以的经历让我感慨颇多,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概括,那一定是——静待花开。
(一)静待花开之倾听
在封面,“教师的挑战”五个大字下面还有一行醒目的字——“宁静的堂改革”。初读《教师的挑战——宁静的堂改革》感觉怪怪的,堂改革是教师的挑战,我能明白,但为什么是宁静的呢?带着疑问,我开始阅读,中第一个关键词——倾听,解答了我的困惑。
倾听,让我感触最深的是藤田先生的堂改革。中有这样一段话:“藤田老师首先着手构筑儿童之间的相互倾听关系。为了构筑儿童之间的相互倾听关系,藤田先生自身必须做到认真地倾听每一个儿童的声音。她决心把以往大声的说话声降低到“一半的音调”,展开缓慢而沉着的教学”。看到这一段话,我相信大部分老师都感到不可思议。
我们上,很多老师都会戴“小蜜蜂”扩音器,一是因为人多,二是生怕自己的声音不能清晰地传到教室的每个角落。教过低年级的老师更有体会,不戴“小蜜蜂”扩音器不足以盖过教室里此起彼伏的板凳声、具声、说话声,这般情况如何“倾听”。这让我想到了两事。第一事,教一年级时,有一段时间,我嗓子不舒服,学生出于“体谅”,特别的乖巧,不说小话,认真听,虽然我的声音小,但绝大部分学生都很用心很认真地听。但那时候由于缺乏经验,对学生的养成教育这一块不够重视,没能抓住机会让学生继续保持,养成倾听的习惯。第二事,去年上学期,我的扩音器一般都是放在肚子旁,由于怀宝宝,有一次特别激动,我的声音特别大,学生的一句话点醒了我:不要吓到肚子里的宝宝。我就趁机说:那老师以后不用扩音器上了,你们要保持安静,认真听……和我接触过的老师知道我的声音真的很小,但是从那之后,我在班上上很少用扩音器,而孩子们也真的能安静下用心听。这一个实例让我对宁静的堂改革中的“宁静”有了初步理解。
(二)静待花开之尊重
倾听,能够静下心听老师讲,是建立倾听关系的前提,它的核心意义在于倾听孩子们的发言,也就是如何在堂上完整的接纳每一个儿童的想法。这和第二个关键词——尊重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平时我们上都是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当老师得到自己预期的“理想答案”后,马上进入下一个环节,而对于那些不是标准答案的答案,要么置之不理,要么让他们再想一想,换个更靠谱的同学回答。《教师的挑战》中说倾听儿童的发言中存在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认识该发言是中的哪些话语所触发的;(fsir)二是,认识该发言是其他儿童的哪些发言所触发的;三是,认识该发言同儿童自身先前的发言有着怎样的关联。这就要去老师在堂上必须转变观念,“任何一个孩子的发言都是精彩的”。理解这句话后,我想确实是这样的:要认可每一位孩子的发言,要尊重每一个儿童的尊严。每一个孩子的发言必然有他的价值,这是以前未曾深思过的。经常听到有老师说堂上举手的学生越越少,学生越越不愿意举手发言……我想是不是在追求正确答案的过程中,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导致他们怕发言。在这一个倾听与尊重的过程中,就是要让每一个学生真正成为堂的主人。
(三)静待花开之等待
看到中以不懂的学生为中心,也就是有关边缘化的学生的描述,在中,小林老师原预计分钟教完的知识点因完全不会的健治说不会,堂上三位同学给他讲解了三种不同的解法,最后用了20分钟。这种做法我觉得以我目前的能力和水平,不可能完全做到堂以边缘化儿童为中心。但是读了这本书后,我愿意尽最大的可能去帮助他们解决疑惑。这又让我想到了“静待花开”。印象最深的是教一二年级数学时,有些学生是真的跟不上,能想象二年级时我还教她数手指头算二十以内的加减法吗。后我想花开四季,有些花开在春天,有些花开在冬天,就算同一品种的花还有开得早的开得晚的,但不影响他们的盛开。对他们说也一样,需要的是时间,这二十以内的加减法反正每个人迟早都会的。语也一样,很难做到真正地以“不懂”的学生为中心展开教学,但是我会给他们更多耐心,尽可能地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发言,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让每一位学生能有所思,有所获。
教书之路路漫漫,堂改革任重道远,我希望我能在以后的教学中给孩子们多一份尊重与信任。相信他们,相信自己,在时间的荒涯里一同成长一同进步,每天有所思有所得,静待花开!
【教师的挑战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相关文章:
发起挑战的霸气句子 挑战自己的句子02-23
有关《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通用范文3篇02-14
挑战的快乐作文02-22
挑战我的诚实02-17
有关《做不抱怨的教师》读后感通用范文3篇03-02
新年级新挑战作文(通用5篇)12-10
微笑迎接挑战作文(通用2篇)11-30
材料作文:挑战和超越(通用12篇)01-31
童年的秘密教师读后感范文09-07
生命的挑战_600字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