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居正》的读后感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张居正》的读后感范文(通用18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总结呢?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张居正》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张居正》的读后感 1
我对张居正的第一次了解,是在看《明朝那些事》时。由于《明朝那些事》没有深入地介绍张居正,使我一直怀有浓厚的兴趣想去了解他。《风雨张居正》正好让我更加深入的了解张居正。张居正(1525—1582),湖北江陵人,字叔大,少名张白圭,号太岳,谥号“文忠”。明代卓越的政治家,改革家。张居正先后与严嵩、徐阶、高拱等权相同朝为臣,可以说是在夹缝中生存,但是也学习到了很多的为官之道。经过多年的努力在万历初年成为内阁首辅,当时万历皇帝年幼,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张居正主持裁决。他前后当国10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他清查地主隐瞒的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改革赋税制度,使明朝政府的财政状况得到极大提升;用名将戚继光、俞大猷、李成梁等练兵,抵御倭寇,加强北部边防,整饬边镇防务;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南方少数民族叛乱;用潘季驯主持浚治黄淮,亦颇有成效。通过一系列改革,使奄奄一息的明王朝重新获得勃勃生机。张居正万历十年卒。死后不久即被宦官及守旧官僚所攻讦,被抄家,并削尽其官秩,迫夺生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家属饿死的饿死,流放的流放,一代能相之家落得如此可悲的下场。这与他作为一名老师,对万历皇帝教育失误有极大地关系,但瑕不掩瑜,对于拯救行将就木的明王朝他功不可没。在本书中,张居正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他经过尔虞我诈的官场争斗,腥风血雨的政治风暴,明争暗斗的权利角逐,像凤凰涅槃一样走到权利的峰巅,却没有忘记自己最初的理想——拯救这个岌岌可危的国家。
张居正排除万难,坚决的推行改革,最终改变了一个王朝的命运,使明朝国力转衰为强,日渐昌盛。即使是他父亲去世,他仍然顶着重重压力将他的改革事业进行到底。面对当时的士大夫阶层的议论和当时的舆论压力,他硬是顶了下来,因此在精神上他是孤独的,但是他的改革事业取得了世人皆知的`成果。他的理想实现了。
由此我就想我们从小就有理想,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理想在我们心中变成一个遥远而虚幻的梦,谁能在这个世上坚持自己的理想并为之而努力,谁的人生就值得回味。而要去真正实现自己的理想这需要勇气还有异乎寻常的毅力和智慧,张居正就是这样一个实现自己理想的人。他的理想来自于他的信仰。
掩卷沉思总会感慨万千,从这一片片书页中我们遥望守候这位千古名臣,远去的历史金戈铁马,需要我们传承的正是张居正那种历经磨难却从不放弃理想的精神,是从这片神州大地中生长的一种精神。
《张居正》的读后感 2
近日读了熊召政先生的《张居正》,小说文笔流畅,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熊先生对明代的历史典故十分熟悉,很多背景知识的描述引用显示出了熊先生深厚的文学功底。
《张居正》共4本,读起来并不觉得十分吃力,在春节期间是我难得的好读物。通读下来,对作为改革家的张居正有了一番更深的了解,尤其是他竭力推行改革,开创了万历新气象,大有一扫明朝颓废景象之势。在任期间,他大胆起用人才,清量土地、改革税制、整顿讲学,并在皇太后、皇帝和政治盟友冯保的支持下达到了人臣所能得到的及至。在其回荆州埋葬父亲时,沿途官员的巴结奉承、随行队伍的气派,都大有盖过帝王之情形。至此,张居正达到了其政治生涯的顶点。
繁华过后总是难免寂寞。张居正任首辅十年,所积累的权势和人脉看似深厚不可动摇,却没有想到在其去世不久就被小皇帝迅速清算,多年的心血也随之而去。
当然,在熊先生的笔下,张居正还是作为正面出现的,对张居正忧国忧民的情怀也是值得肯定的`。但,通过查阅资料,读者可以发现张居正在其去后所遭遇的情形决非偶然,在其政治生涯中存在着一些失败,正是这些失败导致了其身后的不幸:
1、张居正与小皇帝的关系处理得并不好,对小皇帝的教育并没有起到效果。小皇帝刚刚亲政,就把火烧到了自己的师相身上,这是为什么?单单是因为张居正拒绝从国库拿银子补贴内廷?非也。或许是张居正的权势大得已经引起了小皇帝的不安,才痛下此手。想想当年高拱就是因为轻视小皇帝才被罢相,因此万历却不是一个简单的听张居正教导的小孩子。事实上,有记载表明万历在少年时即显示出较高的天分。
2、张居正失去了广大官员和士林的支持。虽然推行改革势必触动了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而招致他们的反对,但张居正的问题决不仅仅在于此。根据《明史》记载,到了最后世人对张居正"日恶之"。从后来查抄张府看,张居正虽不算大贪,但也决非洁身自好,一个一向反对贪腐之人,竟背地里如此作为,难怪万历要动摇对老师的好印象了。在其任首辅期间,其父亲在荆州收取了地方官员奉送的数千亩的良田,恐怕张居正未必全然不知情的。
3、与冯保的联盟导致了内在的不稳定。按照明朝的祖制,内外官员是不能结交的。张居正与冯保的联盟既使张居正得到了政治上的有利支持,同时也使自己陷入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境地。
熊先生还提及李太后对张居正有一份暗藏的情愫,并引得万历的反感,进一步导致了万历对张居正的清算。我个人感觉这可能是文学上的春秋笔法,但不影响张居正的改革者形象。即便放在今日也可以理解,毕竟要打翻既有格局,总要各方博弈,并借助各方力量,直至达到最终的平衡为止。
如今,200多年过去了,类似张居正的改革者在中国的历史上又出现了一些,只是世间已再无那个张居正了!
《张居正》的读后感 3
张居正是一个改革家,政治家。我最近就读了矛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张居正》。张居正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他是一个个性不凡的改革家,是彪炳史册的传奇人物,他登上首辅之位后,理政十年整顿吏治,刷新颓风,整治教育,延揽济世之才;他改革税赋,梳理财政。从某一个角度上说他为大明王朝续命了几十年。正是因为他的作为,让万历时代成为大明最富庶的时代。
在风云际会之中,张居正思想深邃,刚毅深沉,声势显赫。然而,当他一朝大权在握,却又独断专行,偏信阿谀奉承,引得附势者趋之如骛。权力让他的人生步入高峰,然而也成为他的祸患。当他病死以后,他的`名声迅速变差,结果家产被抄,爵封皆夺,祸连八旬老母,罪及子孙。
作为一名政治家,张居正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人;可是作为一个人,他却是一个失败者。“生前荣耀,死后悲凉”,是对他一生好的概括。张居正为人历史上有很多的争议,有人说他廉洁奉公,也有人说他中饱私囊;有人说他赏罚分明,公正无私。也有人说他偏袒亲友,敌我分明。就连同一件事都是两个角度。
例如万历十二年,张居正依照惯例请求解甲归田。万历不统一,并决定对弹劾者廷仗一百。而张居正为其求情,改体罚为流放。后来这个官员在流放中死去。有人说张居正宽容有雅量,不计前嫌为政敌求情;也有人说不需要张亲自出马,流放途中自有人落井下石干掉政敌。
《张居正》真本书对张居正有一个客观的评价了,作者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张居正。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通过张居正我学到做人要脚踏实地,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
《张居正》的读后感 4
张居正这套书一共4册,我花一周时间把它认真读完,这是我自读完《明朝那些事儿》以后读的第二套历史类小说,读完后我不禁掩卷而思。
张居正是明朝万历年间伟大的改革家,在他的提意和行动下,本被贪官花掉所有钱的户部(财政部)收入了几百万银子(约要等于几十亿人民币),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一个身无分文的人在五年内拿到了几十亿元!我终于知道,奇迹是创造出来的,而这个奇迹,是张居正创造出来的。
因改革而利益受损的人有很多,他们联合了起来,极力反对张居正改革,还好皇帝对他非常信任,让他继续改革。本来很快就是灭亡的明朝在张居正的改革下,又重新焕发了生机,开创了继永乐盛世以后的又一太平盛世。
然而,有些什么都不懂,只知道遵守祖制的读书人,在张居正父亲张文明死后,不顾改革正在进行中,强烈要求张居正回家守制。张居正当然不同意,好不容易做到这样,如果一回家,这些事谁来管呢?但是那些读书人一再要求,还上书批评张居正不孝,其中还有他的学生。学生骂老师,这可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啊!最后,这些读死书的人在被打了几十大板后罢官。
当改革接近尾声的时候,张居正积劳成疾,一病不起,没过多长时间就死了。贵族们趁机破坏改革成果。此后,明朝进入无可救药的`深谷中。
张居正的一生是悲剧的,他一心为民推动改革,敢于与天下富豪为敌。只为创立太平盛世,延长这个朝代的“生命”。
张居正的一生是伟大的,他的一生可以用岳向身上四个字来概括:精忠报国。
《张居正》的读后感 5
掩卷时分,心竟不愿从书里出来。不知不觉读完《张居正》全卷,沉浸在作者的讲述中,为张居正的生前光耀而心生向往,也为其死后凄凉而心情沉重,也为繁华落幕而惆怅。熊召政先生在这部长篇历史小说中讲述了张居正由次辅升至首辅,直到死去的人生经历,情节跌宕起伏,节奏紧凑。虽是历史小说,但完全没有讲述历史的晦涩凝滞,文笔灵动,描写细腻。书中如此生动贴切又不失文采飞扬的句子比比皆是,引人入胜。
第一部:《木兰歌》
主要是讲次辅张居正和首辅高拱两人之间的明争暗斗,围绕这个主线穿插交代了当时的政治局势,宫廷内外各种势力的此消彼长。隆庆皇帝驾崩,小皇帝继位,最终在内监总管冯保的帮助下,张居正赢得了这场角力的胜利,高拱离职还乡。
第二部:《水龙吟》
张居正登上首辅位置后,踌躇满志但陈年积弊却使得他施展不开手脚。国库空虚,只好用胡椒苏木折俸,此举引起京城官员极大的不满,高拱余党更是借题发挥,沸反盈天。张居正借助后宫和冯保的力量实行京察,整顿吏治,开启了万历新政的门扉。
第三部:《金缕曲》
张居正的每项改革都会受到各种各样的阻力,这让他深切体会到改革之艰难,但这也让他冷峻严厉独断专行的作风有了用武之地,顶住各种压力,坚持改革,真正为人民干了几件大好事,最终赢得了民心,但却因为损害了贵族阶级的利益而失了官心。正当万历新政刚有点起色,张居正的父亲去世,一番多情又闹得沸沸扬扬。
第四部:《火凤凰》
张居正夺情后,迫于舆论压力,还是回乡守孝两个月。回到首辅任上后,张居正的身体终于因为常年劳累一天天垮下去,最以五十八岁死于首府任上。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不念师恩旧情,裁撤张生前旧臣,逐冯保,对于张生前厉行措施一概停止,万历新政结束。
张居正作为首辅和帝师,他的所作所为虽也有过于独断之嫌,但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需要的正是这种果敢和魄力。然而那些不为国家着想,只贪图个人享受的官员不懂,小皇帝也不懂。作为首辅,他的`不留情面,冷面无私,最重要的是损害官员的利益都为他死后的凄凉埋下伏笔;作为帝师,他的严厉,他的进谏(即使是正确的),也直接导致万历对他的清查。
张居正荣登首辅之位后,马上变成了另一个人。与高拱同治时,他是百般迁就容忍高拱,谨慎地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好像一个很随和很不争的人;然而,登上首辅位后,他一改这种作风,变得雷厉风行,果敢冷峻,甚至可以说是独断专行。起初我很疑惑这种转变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但看到后边,张居正每次改革都受到那么多的阻力,在对首辅面对的压力的辛劳有了初步了解后,我慢慢明白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张居正草根出身,深知人民疾苦,在其位谋其政,有为民造福的决心和勇气,他知道这样的后果是什么,但他还是义无反顾的按照自己心目中构筑的国富民强前进。
《张居正》的读后感 6
我今天要介绍的书是熊召政的长篇小说《张居正》。首先,我们大家一起来简单的了解一下张居正,张居正是明朝万历年间的首辅,明神宗朱翊钧即位后,张居正与太监冯保合谋,逐去高拱,自任首辅,掌握明廷大权,开始进行改革。改革中他提出以“考成法”整顿官僚机构;同时注意任用支持改革的才俊之士。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中央集权。实施清通欠、省驿递、惩贪墨、汰冗官、省支出等项改革措施。改革赋役制度。为清查隐漏土地和推行一条鞭法,又在福建开始清丈田亩;实行查革冒免,即清查冒充优免的丁田,不许官僚假冒优免逃避赋役。
张居正还采取厚商措施,整顿钱法,严禁私铸,同时许银钱兼用,许商税纳钱;批准实施户部“速通关以甦商困”和“减税契,宽铺行,恤商人”之请,并任用潘季驯治理黄河、淮河,减轻了黄、淮下游的水患,漕运畅通。对周边民族,“外示羁縻,内修战守”,整饬边防,改善了民族关系。他以戚继光等主持蓟州防务,以李成梁镇守辽东,边防败坏局面得到扭转。
《张居正》这部书,以明朝张居正为原型的一部小说。这本书共分为《木兰歌》《水龙吟》《金缕曲》《火凤凰》四卷,129章。这本书的主要内容紧紧围绕着张居正展开,第一卷《木兰歌》是变法的前奏,主要叙述着在隆庆皇帝病重去世和皇权变更的特定情况下,高拱、张居正、冯保之间的争斗和权力三角的逐步成型。
第二卷《水龙吟》明写京城里“胡椒苏木折俸事件”所引起的一系列纷争,暗写张居正借“京察”整饬史治的机会建立和巩固自己的政治权力。这一阶段中,李太后、张居正和冯保三人的权力关系中逐渐趋向稳定。
第三卷《金镂曲》是在权力三角关系稳定后,叙述了张居正变法最艰难的攻坚阶段。小说第四卷《火凤凰》描写的就是随着小皇帝长大而逐步收回皇权,权力“铁三角”随之瓦解进而导致变法迅速失败,保守势力全面复辟。
20xx年,《张居正》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这本书吸引读者的地方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书中对景物的.空间位置描写非常的细致。比如这是庆远府最西北端的一个县,三面与贵州接壤。境内万山重叠,处处奇峰插天,道路窄如羊肠。僮、瑶、苗、僚等土蛮杂居于此。经过两个多月的围剿,韦银豹、黄朝猛率数万叛匪退缩到荔波县的水山中。殷正茂层层堵截步步进逼,统率十万大军对叛匪形成合围之势。荔波县归南丹州管辖,属于那种“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的地方。县城在缥碧的荔溪边上,萦水枕山,风景如画。只是地方过于促狭,县城常住人口不过三千人左右。把毛厕茶亭统算在内,也不够一千间房屋。可是此番前来的人马,先不说粮食辎重堆积如山的大军,单是广西布政使、庆远府巡抚、南丹州知州、府治镇抚司以及驻军千户等等随军而来现场办公的各级官员,连同僚属一块大大小小也有上千人,纵是把县城居民全都赶走,房屋也不够。殷正茂也不管许多,只是命令这些地方官员悉数住进县城,而把自己的总督行辕安置在城外三里地的关帝庙中。
关帝庙在一处山坡上,底下是清清浅浅的荔溪,溪对岸又是连绵的岗峦,再往里走,便是进入水嵃山的官道。这天上午刚过辰时,殷正茂正在关帝庙内与几位参将商议军事,忽有亲兵来报:“启禀督帅,所请客人已到山下。
第二、对历史事件的发生和解决写的非常生动。比如胡椒苏木折俸一事,从头到尾做了详细的介绍,从中也可以让读者深刻体会到“物以稀为贵”的道理。
第三、此书让读者对张居正的人格魅力和治国方略折服,书中详细的介绍了张居正从入阁到首府的历程,中间夹杂着高拱的权谋暗算、大明皇室的无奈渴望。在张居正出任首府后,将摇摇欲坠的大明王朝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比如实行京查、取消皇亲国戚的部分特权,使大明的江山再一次固如金汤。
《张居正》的读后感 7
读《张居正》犹如爬山,抵达山脚之前漫长的缓坡,再途经危石旁仅容一人而过的羊肠山路和退一步就会坠入深渊的绝壁,,一路险阻疲惫,换得驻足顶峰远眺崇山峻岭那种“一览众山小”的片刻怡然,随之而来的却是身不由己地仓惶下山,黯然神伤地潦草离山。仕途权贵好比自然节令,艳阳当头之日断然想不到冰冻三尺之寒;仕途权贵也好比登山,在巅峰之刻的怡然是断然无法预见山下凄凉际遇之痛。
卷一《木兰歌》描述了绵里藏针的张居正,如何在隆庆皇帝大行和十岁的万历皇帝登基这个改元的关键时期、依托李太后和新任的司礼监掌印冯保,一举挫败当时的首辅高拱,荣登万历第一任首辅的宝座。身世凄凉的玉娘是一位才貌双全、能吟会唱的才女,曾是邵大侠送给高拱的礼物。她和张居正相逢在前首辅高拱致仕的京南驿里。玉娘一曲《木兰歌》道出了“皇城中尔虞我诈,衙门内铁马金戈”的残酷,也叹出了政局“荣辱兴衰转瞬间”的无常。如果把政治权力比作登山的话,登山前的缓坡是漫长枯燥的、是需要忍辱负重的。张居正成为首辅后处理政务的胸有成竹和得心应手,其实完全取决于他“登山”前的隐忍与后退中积蓄的力量。
卷二《水龙吟》如水龙吟的词牌,气势雄浑,抒发激奋的情怀。张居正接手朝廷时,政治、经济和军事皆处于千疮百孔的状态,百事待兴。治乱需用重典,而重典必触及巨室的利益。年仅十岁的朱翊钧还无法独政,于是李太后、张居正和冯保组成的朝廷“铁三角”形成了实际的“君”。这种局面,成全了张居正这个“臣”,可以君臣合道,上下一心,把满腹治国兴邦的良策和襟抱,自上而下推进到万历新政之中。张居正上任之初,面临着户部连官员俸禄都发放不出来的窘迫局面,而官场三蠹——贪、散、懒——举目可见。张居正沉着应对胡椒苏木折俸引起的轩然大波以及推行京察广泛任用循吏而不是清流的举措,和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不谋而合——管好人、抓住财。这些循吏中除了武将戚继光、殷正茂,也有王国光、金学曾这样的文人。对京官的“选、育、用、查、升、降”为万历新政的上行下效培育出了“君子道长、小人道消”的沃土。张居正为“登山”创造了良好的开局。
卷三《金缕曲》是张居正迈向权力巅峰的.关键时段,他所倡行的一系列改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其中包括了裁汰冗官、整饬吏治推行“考成法”、整顿驿递和子粒田征税。难上加难的是这一系列变革不是触动“君心”就是撼动“官心”和“特权”,这些都是历史上前无古人的利刃之举。其中最令人始料不及的就是张居正自揭“家丑”事件。张居正把赵谦在官任江陵县令期间,赠送一千亩官田给父亲以换得举荐机会的实情,亲自禀告给李太后和小皇上。
张居正这种把国放在家之上的气魄,和振衰起隳的种种举措,使得万历的新气象不仅仅只是流落笔头的文字,而是取得了很好的实效。然而,张居正所处的时代毕竟还是儒家思想统治的“忠孝仁义信”时期,张居正父亲去世,原本应该遵从洪武帝立下的回乡丁忧守制三年。为了万历新政不半途而废,小皇上坚持夺情,张居正在《金缕曲》中表现出心中不被清流理解的无奈:“我为人子遭诋毁,忘江南,烟水茫茫,陡然泣血。”也同时表明了自己的无畏“只是明君难割舍,扶社稷,要创千秋业。功与过,且抛却!”
卷四《火凤凰》中张居正权力登顶的标志,就是他如同帝王般的南归江陵厚葬父亲以及“一条鞭”法赋税改革的实施。这次南归,张居正不但见了即是政敌又是挚友的前首辅高拱,而且也再遇阳明新学的传人何心隐。何心隐曾在隆庆皇帝大行之时给了张居正“消朋党、用循吏、清巨室”的治国方略。
在吏治和财政稳定之后,张居正不得不把他的雷霆手段延伸到学术。而何心隐由于干涉朝政之事最终落得不得不死的结局。高拱虽身在乡野,但对朝廷大事了如指掌,他对“辽东大捷”的疑窦,导致了张居正对“辽东大捷”真相的调查,以及对皇上已颁旨赏赐给各路官员爵禄的悉数追缴。
如果说何心隐之死,伤了一派中立清流的心,那么对于“辽东大捷”的追缴则彻底让张居正改革计划的追随者寒心。而张居正的功高盖主和严父般对幼年万历帝的高压管束,都在他死后遭到了万历帝的残酷清算。玉娘在张居正坟前殉情前的一曲《火凤凰》道出了张居正已知其难,却能不变其行;已知其身后凄凉,却能不变其治国雄心。“不用说生前显赫死后孤凄,不必叹人妖不分世态炎凉,先生即是火凤凰,又何必,在这尘嚣浊世争短长”。至此,张居正的万历新政彻底失败,他的功名也转瞬从峰顶陷入谷底。
张居正,成也朱翊钧,败也朱翊钧。因为朱翊钧的年幼和师徒关系,张居正得以施展他的治国宏愿,成就万历年间的太平盛世。也由于朱翊钧,张居正生前就已落入亢龙有悔的境地,身后整个家族如弃子般被彻底清算。海瑞曾说过张居正“工于谋国,拙于谋身”,而我更宁愿相信张居正最喜爱的循吏之一金学曾的一句话“张先生不是不懂得防身,而是根本不屑于一防;他对于自己身后的悲剧早已料到,他之所以要这样做,乃是为了实现他担当天下事的宏愿。”忠诚信念,甘愿燃烧自己的人不多,张居正当属一个。世间纵有千万官,人间再无张居正!
《张居正》的读后感 8
《张居正》这本书,它的内容极生动,十分吸引人。它讲的的是,明朝嘉靖年间的首辅张居正深受人民的爱戴,在位期间,推行了许多新政,推动了国家的发展。
我佩服他的忠诚与胸襟。张居正是一个忠于朝廷的忠臣,在推行新政期间,压迫到一些地主和官员的生活,所以他听到了来自官员的许多不满与愤怒声。但为了推动经济,他忍受着嘈杂的反对声,常常烦恼地彻夜不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就是这样忠于朝廷,为国家着想的大臣啊!他的忍受与他的不懈努力造就了他伟大的、光辉的一生。
他是一个谦虚的人。刚当首辅那年,有位官员慕名而来,向他请教管理之道。张居正却说:“这其实没什么妙外,还想向你请教呢!”而我却一点不谦虚。上次爸爸让我写浓度问题,我知道一种十分巧妙的办法,但爸爸却只让我用方程做。爸爸说方程做熟了,其它题也很容易。我说:“你的办法真是老土,这个方法多巧妙,我不用方程!
张居正最令我佩服的一点是他的管理才能。“考成法”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此法主要是对官员们进行考核,提高办工效率。“考成法”进行地井井有条,全国上下各级官员都变得认真值官,为百姓服务。
张居正的管理才能可真不少呀!全国于少几百个官员能被他管理好,说明他有才能。那些不合理的管理已经不复存在了,不合格的官员也被撤换了。
《张居正》不仅让我了解了张居正,还从他身上学到了谦虚、冷静、公正。我也推荐大家来读这本书,它会让你接受一次精神的洗礼。
《张居正》的读后感 9
放下Kindle,一阵唏嘘,144万字的《张居正》读完,窗外月夜的宁静,反衬了心中的波涛汹涌。张居正的一生短短五十八年,尚不足一甲子,能开创万历初年的太平盛世,成就一番伟业,结局虽连累家人不保,却不能不说,熊召政笔下这铁面宰相真英雄的形象令人敬仰。
早在其初任首辅,"用术存正气,结党不营私"的气概,当是诸多立志治国平天下的"清流"毕生未曾参透的体悟和权衡。这其中的拿捏和掌握,确非寻常知识分子所能理解。
无论在什么环境下,一己之力未必能做成什么事,是很多人都认同的。可是,一旦牵涉到人的认知,却不那么容易了,若是与价值观不甚相投的人共事或者合作,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道不同不相与谋"的思想也就阻止很多人的脚步。浊世浮生,不可能所有周遭的人都与我们价值观相投,所以交往的圈子受限,而自封于自己用道德判断画的圈子,是常见的情况。却说这原本也没有什么大不了,小民百姓,一生不过三万日,哪有那么多大事要做,与一班老友,闲适度日也可。可是,若将这"道德判断"预先置于脑海中,对"另类"人士打入"人际冷宫"
则着实可能影响一个人的影响力。
这一点,可以从张居正对"清流"与"循吏"的对比得到启示。"清流"历来学问高深,颇得真知,却不能任事,他人任事,从旁督察谏言多过实际行动。用俗话说的是"端着枪"在背后等着。这等人在任何情况下,一旦发现有隙可乘,立即释放负能量。若是遇到借此玩弄权术之上级,常一拍即合。这一点,历朝历代,当代企业,都未能幸免。
"循吏"则不然。以任事、成事为己任,而敢于任人唯贤,举贤而不避亲,用人上大开大合,不循常理,敢于破格。处事方式上,也不避君子小人之毁誉,用正道,且讲究术或方法。
曾经听过很多次"同流而不合污"的高论,彼时听来,不能从心而服,如今看来,确实高论。抛开一身清誉而勇于做事,这必是真正悟道之人方可有的体悟。
道与术,原并没有高下善恶之分,所谓闻道而不用术的圣人,并不可能真实存在,因为人皆非神。我辈可能或善于道或精于术而有分别,可是不能废此存彼,而应道术相合。一个人如此,一个团队也如此。试想,当年苏秦与张仪一个善于道,一个精于术,各为其志,却也都在其师父鬼谷先生的."济天下苍生"的大愿之中翻腾,一个有着各类枭雄汇聚的团队,不太可能默默无闻。
道与术,在寻常人生中也可相安。夫妻之道,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可谁又能说,一个善意的谎言就一定是坏的呢?明明"审美疲劳",还会挖空心思寻找美,也可谓是一种别样修炼。这类术,举凡有智慧的男子都会使用,谁又能说不是善之道呢?
教子之道,与术也当融合。现在很多家长苦于孩子不愿看书,禁止孩子看电视,禁止玩平板电脑,把个阅读当成头等重要的任务来抓,道则道矣,孩子却不理睬,甚至叛逆。这就是不懂用术之拮据。实际上,每个人看书,莫不从"有趣"开始。漫画书,小人书,在大人看来没有什么"意义"的书,却是最好的开始。从有趣,才能引发兴趣,读多了,自然懂得分辨,方能过渡到有意义。最反对的当是阅读功利化。因为写作文需要而去读书,因为要在人前显贵而让孩子背诵唐诗,这样的做法无异于教会孩子"走捷径","要面子",哪有乐趣可言。家长放下人言,倾心于文字,这是道,与孩子一起阅读,找到乐趣,却靠术。如此,带领孩子叩开书籍之门,不啻于引领他走入灵魂的旅程……
社会的浮躁,给"术"戴上太多层道德面纱,而浅薄的理解,又让"道"沦为保守清誉而裹足不前。阅罢《张居正》,不禁慨叹,这中间杂糅而明朗的,即是人间正道:
任事何曾惧人言,
功过不畏后人颠。
习术从来行正道,
沧桑只当若等闲。
《张居正》的读后感 10
记得去年暑假,从图书馆借过一本《明朝二十四臣》,翻过十之一二,不了了之,只记得明朝有张居正这么个人,还是某皇帝的老师等等,细致之处便记不清了。
当然,读读停停,这本书用去了我将近一个半月。居正先生历经三朝,期间六十年,朝内朝外的大事不下百千件,另外朱东润先生为使佐证史实,大量引用史料,大约四分之一篇幅为文言引用,外加十分之一左右的文言套写,有时候读起来确实躁得很,只有静下心来,慢慢地读,了解居正为人为政之德,为人为政之私,为人为政之机,起伏蜗行二十五六载(以入朝为官起),掌权十年,“懦弱”“残败”的大明为此又光辉了几十年,苟延残喘了几十年,才慢慢地死去。
历史上的事情多种多样,但人性是不分朝代的,也无所谓过去现在。读史使人明智,读人是为了弄明白历史为什么会一遍一遍的覆辙。千端何有?必有其因。
小时候的天才儿童,二十岁左右便开始他的政治生涯。年轻不知事,不敢迈步履;之后像“明事”,一步一脚泥,掉入大深坑,抱怨又反思,为嘛太“朝气”?艰难爬出来,小心加翼翼,左右顾瞭望,伸触探虚实,虽然走得慢,比跑依然强;轻易不随人,随人跟对人,只有当如此,行程缩几尺!不争人之先,当仁却不让,敢不与人争,敢担破天功,曲径上山顶,峰上松香浓!急流当勇退,怎奈势弄人?披荆斩棘路,杂草丛生处,草软生毒虫,冒险非要命,既知今如此,怎敢攀至此,峰顶风景美,万死不辞拒!
居正身后,神宗抄其家,夺其产。居正家人要么自杀,要么被流放充军……居正之魂,呜呜之声,我都听得真切!这都过去四百三十年了。
居正当政期间,在外北拒鞑靼,西抚藏佛;在内节俭开支,丈土赋税,精简人员,充盈国库——驿站,不再是官僚蛀米之所,沿途百姓的负担减轻了;官僚考成法,按时按量办事,不再拖沓。对于战事、国是,居正提出自己的观点;对于水利等自己不通的方面,提拔有用之人,帮助减灾除患。人无完人,千年如此。在这掌权的'十年间,有好多人因为弹劾居正,遭到罢黜,或者杖刑牢狱之灾。
在自己的事业上,居正也有过迷茫、无助,但凭借其善分析,善假势的突出能力,是自己走向历史的极致。
呵,千古再无张居正!
《张居正》的读后感 11
张太岳算是我很有兴趣的一名历史人物。大多写作张居正的作者,都对其人抱着炽烈的情感,这部书的作者也不例外。至于这种情感来自于何处,这可能又是另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了。
“世间再无张居正”,这是黄仁宇给出的评价。
事实也确实如此,自万历即位以外,张居正以内阁首辅的身份发起改革。直至万历十年病殁这十年之间,他在河工、边防、吏治、土地等各个领域都做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其中1581年推行的“一条鞭法”更是影响深远,名垂青史。
他死之前,荣宠至极,成为明朝首位在有生之年名加三公的文臣。这是对他为国贡献的肯定。
但就在他死后仅仅9个月,文忠公、太师、上柱国,全被诏夺。这是他的学生、他的皇帝,明神宗的决定。取而代之的是严酷的惩戒,查抄张家、子孙入狱、开馆鞭尸。
这之后的39年里,张居正彻底被“消失”,被“遗忘”了。直到天启二年,才重新想起,复原官,予祭葬。而此时,距离明朝倾覆已然仅千日有余。
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一出历史悲剧。这样的悲剧从何而来呢?
也许,张居正在嘉靖年间写下的唯一一道奏疏《论时政疏》里,就埋藏着答案。
“其大者曰宗室骄恣,曰庶官疾旷,曰吏治因循,曰边备未修,曰财用大亏,其他为圣明之累者,不可以悉举,而五者乃其尤大较著者也。”
宗室。
在这样一封奏疏中,张居正把首要矛头指向了明朝宗室,这也奠定了他实行改革的一条重要思路——节制宗室开支,将这块开支用于民生蠲贷、国家建设。他节制的不仅是皇室宗亲的用度,连明帝国最为尊崇的两个人,他都要管。万历皇帝爱玩、挥霍,他要说,“有限之财安能当无穷之费”;慈圣太后要修佛修庙,广积善德,张先生也要劝,“苟移赈贫民,植福当更大”。
这也无怪乎,在张居正死后短短九个月,万历便因为一句“金宝万计,尽入张府”抄了张家。
固然,清算张居正的过程,让世人见到万历年纪轻轻便显露出寡恩薄情、专权自用,令人齿冷。但说到底,当张居正决意将改革的刀刃对向宗室时,他的命运已然注定。用一句今天的话讲,张居正将他的'改革触及了明帝国最深的“深水区”。即便生时,他可以周旋于司礼监与皇室之间,运用威权推行改革,然而在他身殁之后,他终将面临洪水滔天的反攻倒算,而他所安排的一切,亦终将难以为继。
这一页的历史是寒冷的。但在另一面,却也在《论时政疏》里确乎看见那个年轻翰林的热忱,并且将此延续至生命的终结,化为大明王朝的盛世余晖。
也许,正是这冷与热的反差,唤起了许多作者内心炽烈的情感——对于中国人而言,一个兼具理想情怀与现实主义的改革者,总是深得人心的吧。
《张居正》的读后感 12
张居正绝对是明代尤其是晚明值得大书一笔的政治家。在晚明朝政混乱、大厦将倾的时代背景下,张居正力图挽狂澜于既倒,表现出一个卓越政治家的天赋与手段。正如在1945年出版《张居正大传》的朱东润先生所说:“我想从历史陈迹里,看出是不是可以从国家衰亡的边境找到一条重新振作的路。我反复思考,终于想到明代的张居正,这是我写作《张居正大传》的动机。”“为什么我要写张居正?因为在1939年到达重庆以后,我看到当日的国家大势,没有张居正这样的精神是担负不了的。”所谓历史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止境的对话”,在山河破碎之际,历史学家希望从陈迹中发掘出新的希望与可能,张居正于是进入了学者的视野。这正说明了张居正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作者齐悦与我是同龄人,并非科班出身却能一心向学,甘与历史为伴,实在令人钦佩。张居正的研究在明史学界也是热点之一,除朱东润早年的大作之外,已逝的韦庆远教授晚年的力作《张居正与明中后期政局》更是开陈出新,将张居正研究推进到新的'高度。因此,就研究而言,在此起点之上在寻求突破不可谓不难。然而齐悦另辟蹊径,以叙事见长,尤其将张居正的崛起历程与人际网络清晰地勾勒出来,呈现出人性的复杂与多面。固然有为张居正张本之意,但基本上是符合史实的,这很难得。近些年,西方史学界有新文化史的潮流,而源头之一即是“叙事史的复兴”。
正所谓,有了故事,历史才精彩。而故事的主角,一定是人,尤其是有故事的人。借用民俗学的术语,像张居正这样的“箭垛式人物”,不同的读者可能读出的是不一样的张居正:既有为官的法则,也有处世的逻辑;既有胸怀天下,也有运筹算计;既有改革的冲天豪气,亦有死后的身败名裂。这也是齐悦这本书能带给我们的冲击感,能够给我们更多的思考空间。
读罢此书,我还想说的是,在中国历史上,改革者似乎往往没有好下场,从商鞅到王安石,再到张居正,概莫能外。这是历史的悲哀。张居正的土地清丈,面对各地宗藩、江南势要之家,他挺身而出,摸索经验,局部试点,充分放权,终于让国家财政重回正轨,今日读来仍让人震撼不已。这似乎再次提醒我们,历史并未走远。这也是张居正这本大书常读常新的理由所在。
《张居正》的读后感 13
这应该是我第一次读到的有关于明代人物的书,刚开始真的看不下去因为自己对这段历史不了解也对这方面没有太大的兴趣,但是慢慢看着我发现它有很大的吸引力,我竟然迫不及待的想要去看去了解那段历史和历史中伟大宰相的一生丰功伟绩了!张居正的改革是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的!
年仅12岁就以第一名的成绩通过乡试。然而“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很多天才少年成年后像方仲永那般的平庸。相对而言张居正是十分幸运的,因为他的考官是一个慧眼识英才的伯乐,他知道年少时就一帆风顺未必是一件好事,于是有意让一个天才少年落榜,让张居正接收现实的磨练。
张居正二十三岁时踏入大明的官场,经历四场波涛涌浪的政治风暴后,一个凌云壮志的青年成为了一位极其狡猾,极具城府,老谋深算的顶尖政治家。他善于运用权谋心计,耍手段,施妙计,排除异己,蓄谋已久,用离间计逼走内阁首辅高供,最后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内阁首辅(宰相)。
当时大明皇朝正处于水深火热当中,国家财政入不敷出,每年都面临严重赤字,北方又战事不断,内部倭寇入侵,大明帝国摇摇欲坠。位极人臣的张居正拥有自己伟大的理想成就自己的改革大计,力挽狂澜挽救正处于江河日下的大明皇朝。拥有理想的人实在太多,但是终其一生拥有自己的理想而不舍弃的人是少之又少,而一直铭记自己的理想把他真正实现的更是凤毛麟角,微乎其微。张居正就是其中的'一个!
张居正,实行了他自己发明的考成法。伟大的考成法令本来腐败不堪,无可救药的大明官场变得涣然一新,生机无限。通过考成法,很多上百年的政治弊病治愈了,政府如同注入新血液,击破各种难题,成就高效率的政治工作。
大胆实行“一条鞭法”的经济改革,将所有苛捐杂税化一,只收白银,不收其他物质税收,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阻止大地主的土地兼并。
深谋远虑,提拔人才,任用戚继光,李成梁这样的军事天才守卫北方,三箭齐发令北方坚如磐石,外族不敢再侵犯。
可惜张居正因为长年累月的忙于繁重的国事,身体日益衰弱,五十八岁就因为—痔疮去世了,万历的新政只实行了十年,因他的死亡而告终,最后竟然被他的学生万历皇帝抄家。要知道明朝如果没有了张居正的伟大改革,或者提前五十年早在万历时就完了。
经过张居正的十年改革后,大明恢复生机,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官场政治上工作效率很高,一个皇朝建立了二百年竟然还有如此景象实在是一个奇迹。
张居正是一个孤独的智者,因为官场庸人们没有他的雄才大略,没有他高瞻远瞩的政治眼界,更没有他救国家于危难之际的勇气和良心。张居正为了改革大计不惜几乎以所有官员为敌,得罪了无数人,然而他没有后悔,没有畏惧。终其一生体现自己的大智大勇,这就是真正伟大的改革者!
《张居正》的读后感 14
张太岳一生怀有远大的抱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就一番事业,他做到了。他整伤吏治,梳理财政,创立了万历王朝这一太平盛世的景象,与其说是万历新政,不如说是太岳新政。他精于国政,不屑自防,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自古有言:功高盖主不是什么好事,张太岳也没能幸免。
人心不古,君心难测。一个呕心沥血的辅臣,死后却要遭受这般羞辱。君不顾国家社稷安危,臣不辨同僚忠奸善恶,心被私利所左右,因为这些让有所好转的大明王朝、昙花一现的万历王朝再次走向颓废的深渊!
如今的社会虽然有很大的改善,但是仍不免存在着官场亘古不变的陋习,身在官场之人,不敢发表内心的想法,见风使舵。一些领导心中想着的只有自己的政绩,希望下属拼命的卖命,却没有一点同情心、怜悯心,对于下属的付出没有回应,没有精神或者物质上的.鼓励,长此以往只能是寒了下属的心,又有谁还愿意去卖力的工作呢!
《张居正》的读后感 15
读完了《张居正》这部历史巨作,我深深为张居正的胆识和才气所折服,同时也为他悲剧的命运感到惋惜。
他在世时,万历新政的推行和实施,无疑缓解了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但是他死后所遭受的非人折磨却令人发指。
我看过这样一句话:“明只一帝,高皇帝是也;明只一相,张居正是也。”张居正穷尽毕生心血,为的是国家的强盛,人民的安康。他是明朝的才子,是皇帝的老师,同时也是天下人的宰辅。他大力进行改革,使衰败至极的明王朝得以重振雄风。他的改革无疑触动了贵族门阀的利益,那些王公贵族恨不得将他粉身碎骨,然而他并没有丝毫犹豫和退却。
玉娘──他的知己,曾替他算了一卦,说他“精于治国,却疏于防身”,他的幕僚金学曾却说他是不屑于防身。是的,倘若他已经想好了退路,又怎么可能会不顾一切阻挠来改革呢?死后又怎会有那样的结局呢?
据说他死后,对他的清算除了对江陵张府挖地三尺,对张家老少无情灭绝之外,差一点就要掘坟碎棺,将他的遗骸拖出来喂狗。曾经对他唯命是从的皇帝竟会这样对待他的老师,对待这个国家的功臣,实在是令人心寒,自古朝臣小人多于君子,然而明朝最大的小人却是万历皇帝自己。
我想若非张居正,明朝早就会在历史舞台上画上一个悲惨的句号,正是因了张居正的改革,明朝的统治才会多延续几百年。张居正用他的铁腕手段维护了王朝的尊严,他在一天,这个王朝就必须按他的意愿按部就班地运转。这就是他的威严所在,不怒自威。
然而他的.改革触犯了那么多人的利益,他的铁腕手段使他的同僚也感到胆寒,因而那些人抓住张居正父亲的死大作文章,说他匿丧不报的,说他贪恋高位的,比比皆是。哪怕是他的门生也不例外。
古时遇到父母去世,有为父母守灵三年的习俗。不论什么事情都必须放下,回家守制。因而张居正的无私使他成为了众矢之的。读书人对他的行为更是愤怒,然而皇帝袒护张居正的强硬态度暂时封住了所有人的嘴。我想这也极有可能是张居正悲剧命运的一个前奏。
古人云“人至清则无朋,水至清则无鱼。”所以这世上能够了解张居正人少之又少,就犹如那稀世的珍宝。
随着张居正的去世,他的荣誉和尊严也一并被剥夺,甚至只要是与他有关的人都被牵连。他若是知道了定会寒心啊。但是我想,即便他是知道了这样的结果,也还是会力排众议进行改革。毕竟政治是张居正实现他毕生理想的舞台,也是他对这个国家最大的贡献。
他的成功令万人瞩目,他的失败又如此令人寒心。正是浮华淘尽,满目荒凉,只留给后人无尽的感伤。
《张居正》的读后感 16
大年初一的时候,从朋友野猪那里借了4本书。
距离大年初一,已经过去两个多月了,这两个月里,我总共看了四本书。对,就是从野猪那里借来的那4本。
这已经是我毕业之后看书最密集的时候了。
上一本刚看完郦波的《风雨张居正》。
虽然我的记忆力让我看到下半本的时候几乎已经忘记了上半本的具体细节,但对于看完此书所具有的几点感受,却是强烈到不吐不快的。
并且由于刚看了网络慈父和菜头在槽边往事中的最新一篇推送,《专业人士和心灵鸡汤》,实在是非常好的解释了张居正所承受的改革路上的寂寞。
总结一下,看完此书我的感受如下:
1、历史给了张居正一个能力卓越,智勇双全的人设,我们且不讨论他本人究竟如何担当。我们只讨论,一个巨大的权力落到什么人手中究竟有多重要。张居正为人,一心为国,一心只希望国富民强,百姓安居乐业,他用他的权力,佛挡杀佛,最终在他的有生之年使大明朝由弱变强,走向辉煌。然而在他死后,真正权力落回万历手中,而万历,他用他的实际行动证明了,掌握了权力,便掌握了国家生死。由此我想到我所在的村庄,前几天据我母亲说,上一任的村长和书记,因为返还田的赔款问题没有解决好导致村民闹情绪去开发商处反对,而被辞退了。而后替代的这一任书记,是八年前没有处理好村附近的化工厂污水排放问题而被辞退的村长。八年时间,卧薪尝胆,摇身一变,村长变书记。权力,想来真是荒谬的很!
2、张居正改革,中间有一个异常巨大的阻力,便是他的父亲去世。按照当时的舆论要求,他应该回家守丧三年。而他最后还是顶住了巨大的舆论压力选择了夺情,继续走他的改革道路,立志将万历改革执行到底。这条路,他可谓走的十分孤独。所有的学者士大夫都指责他贪恋权势,无论他的对手,还是他的学生。换做今天,就是整个微博都在你的微博底下骂你祖宗,给你点蜡。舆论重要不重要?舆论当然重要!心理承受能力不怎么好的人,比如一些经常挨骂的明星,会因为舆论而选择自杀!但是舆论是不是真理?当然不是!我们难道还没有看够人云亦云的谣言舆论吗?我们说张居正能顶住压力不顾舆论反对坚持自己,那除了他所具有一颗强大内心之外,还因为他有着能否定一切的权力,权力的最高点违背舆论,才能真正和舆论战斗,没有权力,他什么都做不到。所以,放到今天,我们可以知道,舆论能影响什么?没有掌握权力的明星众人,舆论分分钟都能将他们湮灭,而对那些真正拥有最高权力的人,舆论什么都改变不了。
3、张居正顶住压力,在活着的时候始终坚持改革,并且取得显而易见的成功。这条路他走的寂寞。为什么他走的寂寞?因为对他来说,大众根本什么都不懂。在和菜头看来,迎合大众的专业人士一向被专业同行鄙视。为什么迎合大众就显得不专业?因为对专业人士而言,大众根本什么都不懂。用囧雪诺的.前女友耶哥蕊特对他说的话来说就是,youknownothing!但是大众偏偏又是个特别自大的群体,他们凭借着躲藏在人群中面目模糊的优势大放厥词,不仅拒绝承认自己的无知,还强硬的要求专业人士按照他们的想法把事情圆满解决。也就是张居正位高权重,才没有迎合了大众,被大众压垮。然而放眼如今,有多少人能扛得住这纷至沓来的唾沫星子。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大众向来占据道德制高点,认为自己是为了正义,也许某个时候真的可以歪打正着的匡扶了正义,但也有很多时候,大众的不可控走向才是真正的邪恶担当。谁也不想成为泯灭正义的罪魁祸首。不要从众,便是我读完这本书之后对自己作的最深的检讨。
最后,果然是借来的书比较看得进去,我打算以后都借书看了!
《张居正》的读后感 17
张居正绝对是明代尤其是晚明值得大书一笔的政治家。在晚明朝政混乱、大厦将倾的时代背景下,张居正力图挽狂澜于既倒,表现出一个卓越政治家的天赋与手段。正如在1945年出版《张居正大传》的朱东润先生所说:“我想从历史陈迹里,看出是不是可以从国家衰亡的边境找到一条重新振作的路。我反复思考,终于想到明代的张居正,这是我写作《张居正大传》的动机。”“为什么我要写张居正?因为在1939年到达重庆以后,我看到当日的国家大势,没有张居正这样的精神是担负不了的。”所谓历史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止境的对话”,在山河破碎之际,历史学家希望从陈迹中发掘出新的希望与可能,张居正于是进入了学者的视野。这正说明了张居正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作者齐悦与我是同龄人,并非科班出身却能一心向学,甘与历史为伴,实在令人钦佩。张居正的研究在明史学界也是热点之一,除朱东润早年的`大作之外,已逝的韦庆远教授晚年的力作《张居正与明中后期政局》更是开陈出新,将张居正研究推进到新的高度。因此,就研究而言,在此起点之上在寻求突破不可谓不难。然而齐悦另辟蹊径,以叙事见长,尤其将张居正的崛起历程与人际网络清晰地勾勒出来,呈现出人性的复杂与多面。固然有为张居正张本之意,但基本上是符合史实的,这很难得。近些年,西方史学界有新文化史的潮流,而源头之一即是“叙事史的复兴”。
正所谓,有了故事,历史才精彩。而故事的主角,一定是人,尤其是有故事的人。借用民俗学的术语,像张居正这样的“箭垛式人物”,不同的读者可能读出的是不一样的张居正:既有为官的法则,也有处世的逻辑;既有胸怀天下,也有运筹算计;既有改革的冲天豪气,亦有死后的身败名裂。这也是齐悦这本书能带给我们的冲击感,能够给我们更多的思考空间。
读罢此书,我还想说的是,在中国历史上,改革者似乎往往没有好下场,从商鞅到王安石,再到张居正,概莫能外。这是历史的悲哀。张居正的土地清丈,面对各地宗藩、江南势要之家,他挺身而出,摸索经验,局部试点,充分放权,终于让国家财政重回正轨,今日读来仍让人震撼不已。这似乎再次提醒我们,历史并未走远。这也是张居正这本大书常读常新的理由所在。
《张居正》的读后感 18
记得去年暑假,从图书馆借过一本《明朝二十四臣》,翻过十之一二,不了了之,只记得明朝有张居正这么个人,还是某皇帝的老师等等,细致之处便记不清了。
当然,读读停停,这本书用去了我将近一个半月。居正先生历经三朝,期间六十年,朝内朝外的大事不下百千件,另外朱东润先生为使佐证史实,大量引用史料,大约四分之一篇幅为文言引用,外加十分之一左右的文言套写,有时候读起来确实躁得很,只有静下心来,慢慢地读,了解居正为人为政之德,为人为政之私,为人为政之机,起伏蜗行二十五六载(以入朝为官起),掌权十年,“懦弱”“残败”的大明为此又光辉了几十年,苟延残喘了几十年,才慢慢地死去。
历史上的事情多种多样,但人性是不分朝代的,也无所谓过去现在。读史使人明智,读人是为了弄明白历史为什么会一遍一遍的覆辙。千端何有?必有其因。
小时候的天才儿童,二十岁左右便开始他的政治生涯。年轻不知事,不敢迈步履;之后像“明事”,一步一脚泥,掉入大深坑,抱怨又反思,为嘛太“朝气”?艰难爬出来,小心加翼翼,左右顾瞭望,伸触探虚实,虽然走得慢,比跑依然强;轻易不随人,随人跟对人,只有当如此,行程缩几尺!不争人之先,当仁却不让,敢不与人争,敢担破天功,曲径上山顶,峰上松香浓!急流当勇退,怎奈势弄人?披荆斩棘路,杂草丛生处,草软生毒虫,冒险非要命,既知今如此,怎敢攀至此,峰顶风景美,万死不辞拒!
居正身后,神宗抄其家,夺其产。居正家人要么自杀,要么被流放充军……居正之魂,呜呜之声,我都听得真切!这都过去四百三十年了。
居正当政期间,在外北拒鞑靼,西抚藏佛;在内节俭开支,丈土赋税,精简人员,充盈国库——驿站,不再是官僚蛀米之所,沿途百姓的负担减轻了;官僚考成法,按时按量办事,不再拖沓。对于战事、国是,居正提出自己的`观点;对于水利等自己不通的方面,提拔有用之人,帮助减灾除患。人无完人,千年如此。在这掌权的十年间,有好多人因为弹劾居正,遭到罢黜,或者杖刑牢狱之灾。
在自己的事业上,居正也有过迷茫、无助,但凭借其善分析,善假势的突出能力,是自己走向历史的极致。
呵,千古再无张居正!
【《张居正》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张居正改革失败的原因10-08
改革勇士张居正作文03-25
张居正的唯美语录06-12
《张居正》的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04-22
明代政治家张居正名句名言06-11
张居正传文言文翻译及阅读答案04-11
我心中的艺术形象——张居正900字作文 - 高中写人作文12-24
有关赢读后感赢读后感读后感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