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精选5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
《明朝那些事儿》畅销好几年了,再次品读,仍然被精彩的历史和细腻的描写深深吸引。此书与其他历史书籍相比较而言,最大的特点文风幽默诙谐,用前卫时尚的现代语言叙述明朝那段精彩的历史,但又绝非“戏说”,作者以尊重历史的原则多角度展现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本来面目,读完七卷后令人回味无穷、感慨万千,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个精彩纷呈的朝代中去了!
这本书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描写了明朝十七帝,对每一位皇帝都从人格、品行、才能、功过等方面作出公正客观的评价。比如说:开国皇帝朱元璋,“大明天下的缔造者,生于乱世,几乎是赤手空拳,单枪匹马,凭借自己的勇气,决心,坚强的意志,无畏的心灵,惊人的军事天赋建立了庞大帝国,真是一世豪杰”;永乐帝朱棣,“生于战火,死于征途,他不是一个好人,确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好皇帝,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呼盛矣”;弘治帝朱佑樘,“一个好人,一个好皇帝,遭了无数的罪,受了无数恶毒的伤害,但他用一颗仁厚之心,承担了皇帝全部的责任,创造了明朝的又一盛世。”
而对一些昏庸无能的皇帝,在看完此书全新的解读后,让我感到的不仅是气愤,还多了些同情:“绝对不是一个好皇帝,但确是一个好人”的正统帝朱祁镇;“终其一生,都在为追求自由自在而斗争”的正德帝朱厚照;“一个虔诚的道士皇帝”嘉靖帝朱厚骢;“适合做个木匠”的天启帝朱由校;“勤政俭朴,刚愎自用”的崇祯帝朱由检......看来出生帝王家真不易,生来就注定要去争权夺利,无法过上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当个好皇帝就更不易了,如果干的好那是必须的,因为这是他的责任,如果干不好那就要遭万人唾弃,尤其是不能发展什么个人爱好,都要像朱元璋、朱棣那样日理万机,才对得起皇族血统。
这本书最吸引我、最让我感动的是为国家、为百姓舍生取义的功臣名将。于谦,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保卫京城和大明的半壁江山,拯救了无数平民百姓的生命。他身居高位,却清廉正直,从未滥用手中的权力,在贫寒中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操守。他不畏惧困难和风险,在国家最为危难之时挺身而出,承担天下兴亡。特别是他在皇权面前表现出的那种无畏令人敬佩,一心只为民,只为国家的社稷鞠躬尽瘁,于谦光明磊落的一生就如同他的《石灰吟》一样,坦坦荡荡,堪与日月同辉;王守仁,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知行合一”思想的创始人。“仁”是他人生中最大的特点,不求闻达于朝野,只求丰年安乐业,为了百姓宁可放弃自己显赫宇宙的机会,为了百姓宁可违背君王之命,“为人民服务”不是喊口号喊出来的,而是用心做出来的';戚继光,抗倭名将,毕生精力都投入到保家卫国的军事事业中,一直朝着“封候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志向迈进,前所未闻的选兵方法和严格变态的军事纪律,打造了百战百胜的“戚家军”,打败了“联合国军”,打败了那些在我中华大地上的跳梁小丑,向他们诠释了一句话“犯我华威者,虽强必诛!”。
还有徐阶、高拱、张居正、海瑞......这些名臣将相在明朝276年的历史长河中迸发出耀眼的光芒,在历史的丹青卷书中刻下了辉煌的一笔。他们最让我感动的是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威武不屈的气节,以天下为己任,置生死于不顾,不为强权,只为百姓,不惜“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他们的铁骨忠魂,显示了巨大的人格力量,为世代所敬仰。信念和气节在此不仅是道德箴言,更是人生骨气。气节对于个人来说就是人格,把气节比做第二生命不为过之,视其为精神脊梁不为过之。做人一定要坚守信念,要有操守。理想是一个人生命的动力,是气节的本质所在,也是人生的精神支柱。一个人虽然成不了万众景仰的伟人,但必须有一颗向往伟大的心灵;一个人虽然留不下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但必须不懈拼搏,以便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贡献的人。只有气节永驻,就能以事业为本,以创业为荣,坚忍不拔、百折不挠、与时俱进、勇往直前,始终以高昂的精神状态和一流的工作标准谋事尽责。
气节对于国家来说就是国格。中国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屡临逆境而不馁,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着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矢志不移、百折不回的民族气魄。有了民族气节催生和凝聚的力量,什么样的困难都能克服,什么样的灾难都能战胜,什么样的目标都能实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每个中国人都肩负着中华民族振兴的历史重任,要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化为干好本职工作、立足岗位建功立业的实际行动;不怨天尤人,把握时机,发奋图强;不高谈阔论,服从大局,埋头苦干;不贪图享乐,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敢于创新,勇于进取,从而使伟大的祖国巍然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明朝那些事儿》读完很久了,到现在还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历史给我们的启迪远远不止这些,“气有浩然,学无止境”,历史其实就是面镜子,你我各自照心中。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2
其实以前,我也已经看了不少历史书,正史全是文言文,读下来甚是枯燥乏味,读完了也是一知半解,所以对历史书内心上还是有些拒绝的。但这一次的读完了《明朝那些事儿》,感觉是惊讶极了,原来历史书可以这么写,原来历史是可以写得这么好看。这种来自内心讶异感受相信很多人有过。可大多数人对读历史有好感却都源自易中天的品三国,谁来PK易中天,唯有当年明月。这是这本书的广告词。这里又说到易中天,说明易中天的火是真实的,但现在有人比他更厉害了,就是当年明月,至少现在的局面是,《明朝那些事儿》的销量远远领先。
这书唯一的难度就是太长了,有七卷,洋洋洒洒几百万字,不是有耐心的人儿还真读不下去,毕竟这是写了明朝三百年的事。我除了对当年明月的敬佩之余,其实最关注的就是他当时提出的历史也可以写得很好看,能否做到,事实证明他成功了。《明朝那些事儿》让很多不喜欢的历史的喜欢上了历史,让不看历史的人去看历史。
有人说,我们需要真相,但你了解真相吗?明月的厉害是他不再一意强调去还原历史真相,仅仅从人性角度去揣摩,但有时也许更接近真相。
很多人都说读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是一种非常愉悦的阅读体验,嬉笑怒骂、插科打诨、偶尔抖个包袱,非常幽默的文字,以为历史就是这样的。但正如当年明月在他的书中这样写道:“历史从来就不幽默,也不乐观,而且在目前可知的范围内,都没有什么大团圆结局。” “一直以来,幽默的只是我,而不是历史!”真正的历史是不会幽默的,而是残酷!是悲哀!通体下来,我也是这样,这残酷的幽默让我觉得不是一点点的悲哀,《明朝那些事儿》写的是历史上中国最后一个汉人王朝──明朝的兴衰史。它以独特的文体,描述了自明太祖朱元璋出生起,到明朝灭亡这300年之间的事。整个明朝每个人都在一个早已设好的牢笼里挣扎,无论是皇帝还是百姓。无论是那些流芳百世,家喻户晓的大人物,更有那些被人们遗忘的小人物,在历史长河都是无足于轻重。
我在看到许显纯在迫害杨涟时,简直全身麻木,头皮发炸,而杨涟虽死,却是千年之下,终究不朽。看到海瑞郁郁死去,觉得悲愤莫名。
历史是可以让人捧腹大笑,也可以使人泪流满面。对于这本近似于明朝百科全书,它向我们展示了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生活、各种各样的命运…… 我们在哭过笑过之后往往又能让我们思考,从这里,我们是否学得一些生活的道理呢?
当年明月在书里用了很多警语。如“执著的信念和无畏的心灵才是最强大的武器。”“决定战争胜负的并不一定是先进的武器和士兵的数量,而是人的决心和智慧。” 他还写道:我要告诉你,所谓千秋霸业,万古流芳,以及一切的一切,只是粪土。先变成粪,再变成土。没错,正是这样。当你匆匆地过完了一生,赢得了许多荣誉和名利。然而当你在临危时再想这些东西,会觉得有意义吗?在《明朝那些事儿》的最后一章的结束语写道: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这叫死而无憾,才叫有意义。虽然有在喊口号之嫌,但总的来说还会使人受益颇多。
历史本身很精彩,金戈铁马,儿女情长,权谋诡谲,要什么有什么,而且有些事件之诡异的匪夷所思,哪怕是再高明的小说家,也无法构思出来,即使写出来,别人也多半要耻笑他胡编,但你现在看到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你还笑得出来吗?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3
这本书早就听说过,但那时候一直在看小说,没心思看这个。电子书早就下载了一直放着没看,别的小说看完了才把它翻出来看。这一看就再也看不上小说了,全扔一边了。
可以说正是这本书改变了我的读书的欣赏水平。
这本书的作者当年明月是一个非专业研究历史的公务员,也正是这个原因,使得这部《明朝那些事儿》更加的平民化。有人说,历史不可以幽默不可以白话,因为历史是严肃的,这话没错,该书作者也说:“不是历史幽默,而是我幽默”。所以,那些不幽默的历史书是给专业人士看的学术论文,而不是给老百姓们看的历史书。给老百姓们看的历史书,它就应该是幽默有趣的,精彩的说着大白话的历史书。因为现如今的老百姓们虽然大都有文化有文凭,可他们毕竟不全是历史专业出来的,没有那么多关于历史的基础专业知识,如果你给他们看的书,要先让大家伙都去预习一回历史基础课,看完通史或通鉴才可以看,这玩笑就不免开大了。而当年明月就使的我们能看到这幽默的历史“书”,读历史居然可以这样轻松。
该书内容以明史为蓝本,几乎所用事件都有史可查,个别出自野史之处,皆注明,并加了作者自己的分析,说明其可信程度。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认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
作者说,由于早年读了太多学究书,所以很痛恨那些故作高深的文章,其实历史本身很精彩,所有的.历史都可以写得很好看,写《明朝那些事儿》就是为了证明给别人看。
而作者也的确证明了这句“其实历史本身很精彩”。
《明朝那些事儿》从明太祖朱元璋开篇,到万历朝结束,前后历时二百余年,共六部。书中出现的人物、事件都是作者经过精心“海选”和“pk”的,作者说:“不是牛人不入书,不是牛事不叙述”。
这部书的主线即是明朝的十七位皇帝,按照年排列出各个重大事件及历史人物,它让我们知道历史里好看的不只有野史,其实正史同样好看。而且让我们了解了那些我们只窥其一斑的全豹。
它告诉我们,朱元璋是残暴的它登基以后诛杀开国功臣,心狠手黑。所有开国功臣,包括开国六公爵和四个手握免死铁。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4
读完《明朝那些事儿》,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朱元璋,也只能是朱元璋了。朱元璋在元朝末期出生在一个农民世家,缺乏食物,于是他就去讨饭吃,做和尚。但到后来,元朝把朱元璋列为造反成员,以此为借口来杀朱元璋的一家。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朱元璋这只打不死的蟑螂就是在这样险恶的环境下成为一代伟人的。他不得不战斗,而在战斗中,他学会了冷静、坚持和果断。冷静让他能够准确判断局势,甚至在失败后能够正确总结经验;而坚持,能让他在僵持时打破僵局;果断,让他能够从现在的局势中正确而快速地判断。这三件“宝物”结合起来就是一道打不破的心理防线,而他就是利用这道防线取得了成功。
做一件事,必须要学会冷静、坚持和果断。它们能让你准确地判断局势;让你在失败后能重新勇敢地站起来,而不至于崩溃;让你从困境中发现机会。只要做每一件事都能非常冷静、坚持和果断,那么所有的困难都能迎刃而解,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
当年明月把历史的面貌还原了,把历史的'真相揭开了。他综合百家史料之所长,成一家明朝历史集大成者,破解几百年的史官陷阱,拨开几百年的政治谜团,挑清几百年的利益纠纷,把一部政治、权谋、人性和勾心斗角的王朝历史以全新的方式走进社会大众视野,并把历史通俗化、平民化的趋势推向高潮这一点是值得推崇的。
不管是中国上下五千年还是世界上下五千年,我们所见到的、所使用的、所体会的、所生活的、所想到的,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革命般的变化,有一样东西却从来没有变化过,那就是人性。现在说的人性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劣根性,比如自私、贪婪、懒惰、欲望、虚荣、虚伪、权谋、妒忌、猜疑、狡诈、圆滑、报复以及趋炎附势等等,这些东西不但没有变,反倒愈演愈烈。看看目前社会的种种现象,就可以发现。当然也有光明的一面。正如当年明月说的“我们终究不能超越历史,因为我们有自己的欲望和缺点。”能改的,叫缺点;不能改的,叫弱点。
朱大皇上小时候没有宏图大志,最大的愿望只是能够吃饱饭,娶上个媳妇。一不留神被安排做了皇帝,是他做梦都没有想到的。从这里看出,朱皇上小时候也没有什么远大的理想,起码不如我的远大。小时候老师教我们要从小立志。看来,立不立志也没有多大实际的意义。朱皇上从小没有立下雄志,也并不妨碍他的成功。是他家人的死,是他的饥饿,是他对生活状况的不满意,使他改变了人生的轨迹。其实人生的未来,好多时候往往是自己不可预知的,想得过多,往往会束缚了自己,真实感受和体验人生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看到明朝的吏治,我感觉我们现在要幸福多了。起码没有那么多的杀身危险了。莘莘学子,苦读八年,通过科举,混上一官半职,不知道哪一天,赶上皇帝不高兴,不知什么原因,脑袋就搬家了。
小时候在老家,到了夏天,外面的火堆旁,会有大批的飞蛾绕着火堆飞舞。那明亮的火堆,是光明,是希望,是崇高。一批又一批的飞蛾前仆后继扑进火堆燃烧了自己。这就是追求崇高的代价。而现实中的我们又有哪个人不是像飞蛾一样地向前冲呢?感谢思想家们告诉了我们生活的真谛——活在当下,活好每一天,要不我们就真的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5
读史的时候就像看武侠一样,也有一种快意恩仇的期待,所以当诛杀刘瑾王振之流,当九千九百岁的魏公公终于在惶恐中结束了自己的罪恶时,当徐阶终于熬倒严嵩,当戚继光平定了倭寇,当李如松、麻贵打退了丰臣秀吉的朝鲜梦时,总有种正义到来的快感。我会站在历史人物的视角,为他摇旗呐喊,也会为命运的转折而神伤,为大业转瞬空的朱允炆默哀,也为悲情愤懑的崇祯而嗟叹。
但历史也总是告诉我们,人性是复杂的,大明王朝最伟大的政治家张居正张大人不以身作则的教育方式差点毁了万历的三观(实际上也确实让万历更加复杂了),张大人出行的轿子要32个人才能抬起来,家人也在地方作威作福;民族英雄戚继光也是能抱大腿能拉关系的多面手。像杨继盛、海瑞一样纯粹的人毕竟是极少数。同样历史也诉说着在治理国家的道路上,单纯的理想主义者往往只能取得战术性胜利,海青天也只是嘉靖供起的一块丰碑,看看就好了,他并不准备让这块碑铺满大明王朝的江山。
人类的劣根性总是很难消除的,绝大部分人都是染缸里的一般人。大明王朝人才济济,也从来不缺乏混子和王八蛋,要收拾这些人,还必须是张首辅这样黑白通吃,有理想更有手段的人。所以我理解了那句话,“只有经历过地狱的磨练才能锻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经受过的'苦难总会在一定时候灌注于你力量。所以我也理解了历史总是特别欣赏那些理想坚定的人,变得是斗争形式,不变的是初心。我也清楚了时间总是能大浪淘沙始见金,耐心一些,别在短暂的痛苦中迷茫、迷失,才能光芒加身。
我也更看到了,历史的巨大悲剧性,就如黑格尔所说“人类唯一能从历史中吸取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不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不止是重蹈覆辙的问题,甚至是花样翻新的创造性的悲剧。如当年明月所说,所有发生的事,因为他有发生的理由,该犯的错还是要犯,该杀的人还是要杀,岳飞会死,袁崇焕会死,再过一千年还是会死。能超越历史的人,才能叫以史为鉴,然而我们终究不是圣人,我们有自己的欲望和弱点,能改的叫做缺点,不能改的叫做弱点,所有的错误,我们都知道,然而终究改不掉。
真没意思,没意思透了。但是面对现在的每一天,世界不还是那样有趣吗?
我可以用鲁短腿战撸打上王者;也可以低头思考递延所得税这种怪胎;我可以一个人独自徜徉在大明王朝的热血与悲凉;也可以悄悄放个屁让旁边的基友猝不及防,然后开始互相问候虎狼之词。
不断的自我思考,不断的自我改进,偶尔的驻足嬉戏,偶尔的沉默放逐。到底做什么事算珍惜时间,做什么事算浪费时间,主流可以给你答案,但没法给你快乐和人生。
当年明月说,“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三十年,我还在思考自己的方式。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6
趁今年寒假有空余的时间,我又捧起了讲述明史的书《明朝那些事儿》。
这本书开头主要讲述的是自幼是农民出身的朱元璋因为忍受不了元朝的统治,先是出家做了和尚,后被人诬陷说他要起义,被迫投靠了当时的起义队伍。慢慢的,他在军事方面的才能渐渐显露了出来,他先是打败了其他比他强的起义队伍,后又经过与元的数十年的征战,最后赶走了元朝的皇帝,统一了中国。
在这本书中,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个。嘴脸丑恶的小人,一个个专治夺权的宦官,一个个见利忘义的奸臣,当然更看到了舍生取义的将领,还有独守正道的孤胆英雄。读完了这本书,回过头来想想,才发现自己从书中看到了好多的改变,人的改变,物的改变,环境的'改变……而这些改变都是因“利益”起,兄弟互相残杀,父子反目成仇,将好好的一代王朝搅和的乌烟瘴气,不都是因“利益”而起的吗?
在这本书的。末尾我看到了一句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这一生是我想。铁线正是靠着对国家热爱的心和随时准备为国家献身的信仰而活着的吧。我们要想成为像他们那样的人,就必须树立我们人生的目标,只有准确地认识到我们每时每刻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才是正确的。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7
《明朝那些事儿》是本可读性很强的书!
许多历史书要么全用古文书写,比如:子曰、子再曰、……矣,看起来像在翻译火星文;要么全书都严肃刻板,读起来好像在嚼一块生硬的石头。而当年明月在写《明朝那些事儿》时,他摆脱了这种枯燥、毫无新意的形式。而采取了幽默、风趣的写法讲述上下三百年的明朝历史。
“不知怎的,王大臣(没错,姓王,名大臣,一听就是个惹事的主)就变成了王大胆。”“陈友谅扎营的位置在朱元璋的上游。他在河里洗脸,朱元璋要喝他的洗脸水;他在河里洗脚,朱元璋就要喝他的洗脚水;他在河里撒尿……”一看,就引得我不住笑喷。比那些老掉牙的历史书好了何止百倍。十分可敬的是,当年明月不仅使用正史,还敢于使用野史作为文章参考。
假如没有《明朝那些事儿》,大多数人对明朝的认知可以说是:只停留在电视剧里那些胡编乱造的片断中;或是那些让人觉得索然无味,只高兴扫两眼的历史书中的'只言片语(自愿花个把年头仔细研究一套大开本历史书的人除外)。
且全文浑然天成,多一字狗尾续貂,少一字意犹未尽。此文古今中外也少有啊!里面的话就像是在描写中的人物、或作者本人与你在探讨自己的想法、观点、感受等。让读者身临其境,好像在皇宫里指东打西、指南拱北;在战场上叱咤风云;在官场上尔虞我诈;在缰土上安居乐业。全文一气呵成,字字珠玑,让我深深折服,欲罢不能。
看了四遍《明朝那些事儿》后,我想用四个字精简的描述:严谨、风趣!
不信,你读一读这套书,一定会入迷!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8
暑假里,我闲着无聊,就去新华书店买了《明朝那些事儿》来解闷。不过,没想到,这本书竟然如此好看,虽然它是一本写历史的书,但是我却觉得它比漫画书还要好看上一百倍。
就拿第二部《万国来朝》来说吧,它写了自永乐皇帝朱棣夺位的“靖难之役”后,朱棣的光辉事迹——挥军北上五征蒙古,派郑和七下西洋,南下讨平安南等等,后来永乐于北伐蒙古中病逝。之后,明朝在经历了比较清明的“仁宣之治”后,进入了动荡状态。大太监王振把持朝政胡作非为,导致二十万精兵丧于土木堡,幸亏忠臣于谦挺身而出,力挽狂澜,拯救了明帝国,但随即又在两位皇帝争夺皇位中被奸臣陷害而亡。这本书中还采用pk的方式来增家加读者对此书的兴趣,用幽默的笔风讲述当年发生的事。
在这本书中,还写了许多迷团,如,建文帝之谜,明仁宗之谜等。作者以独特的想法写出了他的推理,让人感到这个答案是正确的。
书中人物很多,有励精图治的永乐皇帝朱棣,临危不惧的杨缚,足智多谋的'杨荣,奸诈狡猾的王振等。在这些人物中,我最佩服的是于谦,他聪明机智,敢于与坏人做斗争,面对百姓,他满腔热血,面对敌人,他临危不惧。就是在刑场上,他仍然不怕,还作诗一首,这首诗就是《石灰吟》,他这种精神感动了我。我最瞧不起的是卖国贼喜宁,当他被抓时,竟然投降了敌人,还大言不惭地让也先(也先是个蒙古首领)当皇帝,最后还是被自己的祖国的人杀了,他真让人瞧不起,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所有背叛祖国的人,都会被祖国背叛。
《明朝那些事儿》让我体会到历史是很有趣的,让我更为我的祖国有如此精彩高兴,自豪,希望大家以后更加喜爱历史。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9
太阳紧跟牛年的节奏跃过东方的山峰,早晨的第一缕阳光从窗户照射进来,映照在《明朝那些事儿》,带着我走进了悠久有趣的历史,走进了大明帝国不朽的传奇。
这本书的作者是当年明月,帮助我揭开了许多千古谜团,见证了人的善良、伟大、正直、勇敢、气节、贪婪、残暴……也让我看到了大明帝国的兴衰盛亡。在这七部书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二、三部。
浅谈第一部《洪武大帝》,讲述的是朱元璋生于元末,幼时贫穷,父母双亡,只好去地主刘小德家干活。之后入皇觉寺,云游四方,增长见闻。但有人诬告他谋反,他才不得已起义,于是他招兵买马,经历了无数次战斗,占据应天、大败陈友谅、讨伐张士诚、北伐元朝、建立大明。即位洪武大帝之后,严纪肃贪,违者杀无赦!关注民生,兴修水利,减免税负,紧抓教育,大兴科举,建立国之监,重视人才培养,明朝在开国皇帝的统治下,社会发展,国家富强,史称“洪武之治”。朱元璋病逝,传位于长子朱标的次子朱允炆。朱允炆一登基就厉行削藩政策,他与叔父朱棣展开了斗争。可朱允炆偏信齐泰和黄子澄的谗言,导致朱棣奉天靖难之名,起兵攻打建文帝,并成功登基,但也留下了一个千古谜团:建文帝朱允炆于“靖难之役”后下落不明。
再说第二部《万国来朝》,永乐大帝朱棣励精图治,加强中央集权,军事上,五次亲征蒙古,南下征讨安南等;文化上,修筑《永乐大典》。他是一个伟大的皇帝,创造了永乐盛世,他也是一个优秀的统帅,曾多次亲自率领军队征讨四方,冲锋在前,战无不胜!之后明朝在经历了比较清明的`“仁宣之治”后,进入动荡时期。明英宗朱祁镇宠信宦官王振,王振把持朝政胡作非为,导致二十万精兵丧于一旦,幸亏著名忠臣于谦在“京城保卫战”中力挽狂澜,挽救了大明帝国,但随即又在“夺门之变”之后遭受迫害。
后说第三部《妖孽宫廷》,从明英宗朱祁镇成功复辟后,听信谗言,迫害忠良,而这也成为他继“土木堡之变”后在历史上留下的又一大污点。著名宰相李贤除去三大奸臣:徐有贞、石亨、曹吉祥,千古流芳。后来即位的明宪宗朱见深,任用奸邪,软弱无能。而明孝宗朱祐樘却宽厚仁慈,躬行节俭,勤于政事,重用王恕、刘大夏、马文升、李东阳、刘健、谢迁等为人正直的功臣,史称“弘治中兴”。到了明武宗朱厚照,宠八虎,建豹房,自封威武大将军......弘治年间,有一位亘古罕有的文武奇才王守仁,他清剿盗寇,平定叛王,勇斗奸宦,给后人留下了许许多多近乎神话的不朽传奇,阳明心学,知行合一,更是弟子极众。
这套史书,让我从刘基身上看到什么是智慧;从朱见深身上看到什么是昏庸无能,从孙承宗身上看到什么是气节......从而启发了我对历史的浓厚兴趣。
夜空中,皎洁的月关洒泻在《明朝那些事儿》上,透射着尘封的历史,彰显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非常关键。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0
我读完了当年明月的大作《明朝那些事儿》,思绪感概万千。虽说窗外无轻扬的雪花,屋内也没有温暖的火炉,但我依然读得很舒服。
在这本书的后记中,当年明月讲述了很多他读史和写作时的感受。按照作者的说法,他所读过的历史故事中,几乎无一例外地全都是悲剧结局。
而我们的历史当真如此。
“每一个人,他的飞黄腾达和他的没落,对他本人而言是几十年,而对我来说不过只有几页。前一页他很牛,后一页就怂了。”这大概是作者内心最真切的感受。
我看着书桌上那七本并不是很厚的书——大明王朝从建立到灭亡前后三百年的时光,就呈现在这寥寥数千页的纸上。
三百年,是十万九千五百七十五天,是二百六十二万九千八百小时,还有明朝十六位皇帝,大明帝国的前前后后繁华衰落,都在这七本书中。其中一些著名人物的命运,他们每个人几十年的风风雨雨,的'的确确就只有几页。比如常遇春,这位大明开国第一功臣,自太平之战时自告奋勇,在其后几年中参与了帝国建立的所有重大战役。
后北出大漠取得大胜,班师回朝,经柳河川时暴病而亡,年仅四十。即便是这颗耀眼的将星,在这本书中的记述,也不过就数页而已。
仿佛是逃脱不掉的魔咒一般,无论什么人自出世那天起,就注定了死亡的结局。每一个人都逃脱不了消逝,王朝也逃脱不了坍塌,地球总有一天也会因为太阳的消亡而消亡。再想想,其实毁灭又何尝不是新生命的开始?
春去秋来,斗转星移,在这沧桑的转换中我们终究还是把握住了一项权力——这就是能够驾驭自己生命的过程。是的,如何去驾驭生命的过程,演绎出属于你的精彩,是我们每一个生命个体自己的权力。
每一个生命体都要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精彩中去,去冲击生命的极限。
面对最终的毁灭,我们唯一所能倚仗的就是那个过程。我们必须以百倍的精力去充分装点、尽情享受这个美好的过程。毛泽东说“万类霜天竞自由”,我看到的就是每一个个体在生命的过程中尽情享受着自由的可贵与欢乐。
也许,生命的真谛就在于此——按自我独有的方式去创造和经历一个精彩的过程!
读完《明朝那些事儿》让我明白了,其实每一个朝代都有它的特点,都有它精彩的篇章,“特别”是“明朝”。书的作者——当年明月,他以一种风趣幽默、通熟易懂的方式,向我展现了500多年前的那些事儿。
《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充足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个皇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
而整部书其实所给我最大的是那些人世间的事儿——权势利益。
“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己欲)”。这可以说是朱元璋同志乃至绝大多数政治家们的至理名言,为了达到自己的理想,毁灭了无数其他人的理想。朱元璋成就霸业之后,假借赏功之名烧死了无数曾经为他征战沙场的大臣们。但他是成功的,并且他的逻辑也被很多人信奉着。
“欲成大事者,至亲亦可杀(背叛)”。当年倪文俊谋害徐寿辉未成,投奔陈友谅,陈友谅杀了倪文俊,将其头颅献给徐寿辉,深得徐寿辉信任后,后控制徐寿辉统领其军队,最终将徐寿辉杀害。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权谋)"。在万历那个时代,严嵩斗倒夏言,徐阶搬倒严嵩,高拱把徐阶斗倒,又被张居正斗倒。仅说张居正,其可谓中国古代历史上少有的政治改革家,其考成法(考勤制度)和一条鞭法(税收制度)影响中国乃至世界至今,但他为了当上内阁首辅也是不择手段,把老同学高拱斗倒之后,还想将其致死。
无论别人多么强大、多么精明,但你可以将别人的东西巧取豪夺过来,但也无法阻止他人又巧取豪夺走。皇帝如此,官员如此,商人如此,所有强者皆如此。
而封建专治的权利又使我对那一时期感到无比的凄凉。洪武四大案每次都牵涉数万之众,斩首、抄家、充军者不计其数;拒绝为朱棣草拟即位诏书的方孝孺,因此得罪了朱棣被诛“十族”。北京保卫战功臣于谦,遭陷害被抄家斩首;“万历新政”领导人物张居正,死后被诬陷抄家。
给我们的那就是经验和教训,历史教会给我们的我们也不能忘记,要牢记历史,反省历史。不要再让历史成为对于我们的下一个历史,这才是对历史的充分认识。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1
我兴味盎然地合上《明朝那些事儿》,金戈铁马,权谋诡计,风云际会,斗智斗勇,奋起反抗,忍辱负重的一幕幕都在我脑海中重现。
方孝孺,他或许并不是一个聪明人,他甚至只是一个书呆子,他的一生未经兵戈战乱,但在朱棣大军压境之下,仍然临危不惧,忠肝义胆、铮铮傲骨,天地可鉴。最后虽被朱棣凌迟处死,杀灭十族,他这一支再无后裔,但他却依然凭借忠诚二字而青史留名。朱元璋昔日对朱允文所说的话毕竟实现了一半,实现了最不可能实现的一半,“他一定会为你尽忠到底。”方孝孺做到了,他有忠心如此,何惧千刀万剐,粉身碎骨。
于谦,当也先的铁蹄直指京城的时候,他挺身而出,担负起保卫京城的重任,从那一天开始,他已经没有了退路,他不能疏忽,也不敢疏忽,半壁江山的命运都掌握在他的手中,在这一场景泰年间的巅峰赌博中,也先输得起,可他却输不起,但是他却默默地承担起了这个千钧的重担。当也先在京城下耀武扬威时,他用他瘦弱的身躯击溃了这个不可一世的也先。他的心里有保家卫国的信念,有对大明的无限的忠诚,他为大明所付出了一切,尽管他死于非命,却用一己之力力挽狂澜,挽救了大明的未来。
杨慎,大明三大才子之首,他饱读诗书、学究天人,在父亲杨廷和自动离去之后,怨愤冲天的他带领百官闹出了明史最大规模的罢工。失败之后,他被发往云南,却一直不理解父亲的主动退出,但当他亲眼见到父亲叱咤风云一辈子之后,也逃不过入土为安的命运,他在那一刹那之间幡然醒悟,人的一生,纵然何等的风光无限、权倾天下、不可一世;何等的家财万贯、挥金如土、一掷千金,却也终究躲不过这一抔黄土的宿命。从此他再不涉足官场,游历云贵川三地,吟诗作对,潜心著书,终得以善终,著作等身、名扬天下。他的才学冠绝当代,映照千秋,古今读书之人,鲜有人与他仿佛。
胡宗宪,一个聪明人,他明白,在黑暗的嘉靖朝,不投靠严嵩就没有出路,自己的抗倭大计、平生抱负也将毁于一旦,东南数省生灵涂炭。为了东南黎民苍生的安危,他舍弃自己的清高、名誉,换来东南总督的高位,他临危受命,与徐渭二人缜密策划,兵不血刃诱擒汪直,计杀徐海,瓦解了倭寇的主力,另一方面,他又提拔戚继光、俞大猷等名将,彻底扫清倭乱。他是堪与于谦相提并论的社稷大臣。他保住了大明的东南江山,是当之无愧的抗倭第一功臣,但是他优点与缺点一样众多,最终落得个挥刀自刎,身首异处的凄凉下常是这些缺点将他一步步地拖向死亡的深渊,自杀之前,曾留下两句诗句“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在所有的锋芒展露之后,必定会是灭亡的前兆。明史忠实地记录了他的一切,包括他的忠心爱国,精通兵法,聪明绝顶和趋炎附势,巴结谄媚,贪得无厌。
徐阶,一生坎坷多舛,他作为六位盖世英才中的一员,出现在嘉靖朝这个斗争火焰异常炽烈的年代,他深通心学奥秘,尽管被迫低声下气,却无时无刻不在奋力地挣脱黑暗,走向光明。他忍气吞声十余年,终于发动了致命的一击,彻底击溃了严党,完成了惊天逆转。严嵩覆灭的一刻,他的.眼前一定会浮现出很多的人:夏言,古板严肃,一丝不苟却大公无私,宽以待人的老头,终生不肯沾染一点污浊的好人;沈炼,小小的锦衣卫经历,嫉恶如仇、仗义执言,一个虽然官职卑微,却敢于追寻光明的人;杨继盛,一名普通的进士,没有盖世的才华,却甘冒奇险,死劾严嵩,而是为社稷不忿,为苍生不忿,为被严嵩所冤杀的人不忿。而他们的下场都是一样的:死亡。但他们没有惧怕,他们相信,这是黎明前的最后黑暗,他们的死亡,必定能够打开严嵩毁灭的大门。现在,徐阶做到了,尽管他也玩弄权术,但他为江山社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一位优秀的内阁首辅,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一个能臣,一个好人。
还有很多,王守仁、张居正、高拱、杨廷和、李东阳、杨一清、姚广孝……
他们每个人都有许许多多的故事,而这许许多多的故事和那些许许多多的有名无名之人又共同串成了这二百多年的明朝岁月,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进,留给我们的,只有这些发黄发卷的史册和沉默不言的历史,伴随着人们一代代的成长,亘古不衰。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2
暑假在家,又看了一遍明朝那些事,每次品读都有新的感悟,也对书中的人物更深一层的了解,对历史上的未解之谜有一些认识。
这本书的作者是当年明月,当年明月这名字和书名进行照应,是对发生在明朝历史事件的概括。当晚上仰望天空时,是否会想起明朝那些事儿?
一切的开始都从1328年的那个夜晚说起,农民朱五四的妻子陈氏生下一个男婴,根据当时的传统,名字都是要带数字的,为好记名字,于是叫做朱重八。
朱重八的童年生活十分悲惨,他的房间是一件冬凉夏暖的破茅草屋中度过的。他曾经也想过好好读书,但残酷的现实使他放弃了这个想法。为了生活,他只好给地主刘德家放牛。当时朱重八的梦想是有一个属与自己的家,有一位贤淑的老婆,好好生活在乡下。
此时的中国正在极其腐败的元王朝的统治下,那些征服者似乎不认为自己统治下的是人。从赋税到徭役,只要是能想出的都要给钱,过节有过节钱,干活有常例钱,就连什么都不干也要收钱。
1344年,灾难终于降临了,首先是黄河泛滥了,之后山东冒出几十万难民,国家情况十分危险。元政府让沿着黄河的居民去修理黄河,浑不知元朝的统治就要结束了。
在当时农民的口号中,最出名的当属“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这是在修河堤时,从泥沙中捞出的石像中得来的。
此时的'朱元璋已经无所依靠,自己的家人们已经全部死于饥荒,在绝望中,他选择了一份危险的职业,参军。朱元璋当时的梦想是加油打仗,并获得天下。
朱元璋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斗争,先后打败了徐寿辉,张士诚和最为可怕的陈友谅。他去除了成功道路上的一切阻力,在最后1368年在南京称帝,号大明,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朱元璋最令我佩服的是他的各种本领:果断,让朱元璋在最危险的时候做出正确的选择。坚持:让朱元璋在孤立无援的时候,依旧获得胜利。冷静:让他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中快速准确的做出决策。
读一本好书就像在和一位高尚的人在交谈,我读了这本书后,朱元璋教会了我很多东西,他在从一位普通的农民到万人敬仰的皇帝,其中他付出了多少努力,他一直都相信自己,鼓励自己,最后获得了最终的胜利。
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崩,年七十一,葬于明孝陵。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3
《明朝那些事儿》是我国畅销书作家当年明月所著。
《明朝那些事儿》(最新图文精印版)共有9册,由于语言幽默、风趣,所以广受读者喜爱。
让我感触最深的是第一部,叫做《朱元璋:从和尚到皇帝》。这一本通过大量图片、延伸内容以及幽默生动的语言文字,为我们生动地介绍了朱元璋从一个讨饭地穷和尚,后来起兵反元,最终击败其他起义军和元朝,建立明朝的全过程。
朱元璋出生在贫困的农民家庭,小时候为了谋生就不得不去四处讨饭,经常遭受冷眼和讥讽。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落魄潦倒的`人,最终名震天下,成为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是什么造就了他?时代?有这个成分:如果当时元朝不腐败,朱元璋也不可能消灭元朝。当然了,这个原因只是次要,主要原因是他的性格。
他做事果断,遇到困难冷静沉着、不慌张,他还懂得坚持。很多次处于劣势的时候,他沉着地指挥部队,脸上毫无慌乱之色,最终反败为胜,成功逆转,他的这些优点功不可没。
在《明朝那些事儿》中,当年明月对许多我们普遍的认识错误,进行了更正,并且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是我们不再被错误观念误导。我觉得这是十分有价值的。
《明朝那些事儿》适合我们阅读,是一套很好的历史书。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4
《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是当年明月,他以幽默风趣的写法将明朝的故事生动地写出。以史料为基础,再加上一些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帝和其它王公权贵等小人物的命运故事形象写出。不会让读者感到无趣,也不会让人提不起兴趣,在他的笔下,所有人物都像是有血有肉一样,都带有着自身的情感。它的第一部写的是明朝的第一位皇帝——朱元璋。朱元璋在没有任何身世背景和其它优势条件下通过自己的努力一路披荆斩棘最终登上皇位,虽然这一路上注定不会平坦,但他也还是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成功。朱元最终璋能够登上皇位,这其中肯定也不止有他部下的能力的一方面,这其中更多的一方面肯定还有他自身的聪明才智。
朱元璋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我觉得这句话特别霸气,但是还要有能力和资本说出这句话,在后来他也的确有了这个能力和资本。看完朱元璋的故事后,也不禁引发了我的思考。既然朱元璋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都能登上皇位,赢得了天下,那么我们现在在这么安定的情况下又有什么资格不去努力呢?
不得不说朱元璋有他自己的野心,如果说他没有这份野心,也不一定能够造就现在的他。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学习就像是夺取皇位一样,皇位就是第一名,只有第一名才能登上那个宝座,其他人只能不甘心的看着,却又无能为力。
所以在平时的时候我们就要认真学习,这样才能在考试的时候发挥出一个理想的成绩,而现在我们也和朱元璋一样,每个人都盯着那个宝座,稍有懈怠就会被人抢走。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时候也要掌握好学习方法,有效的学到有用的东西,不过现在我们却不知道有什么方法是适合我们自己的,但是如果你想找到一个适合自己,又能提高自己成绩的方法话,就来我们思考乐吧,思考乐的大门永远为你敞开!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5
今冬,凛冽而漫长。窗外,凝滞的灰色从屋顶铺排到天际,烟锁重楼。许久不闻喜鹊啼叫,只有北风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穿过树丛,掠过马路,叩问窗棂;病毒和人们的恐惧像一对形与影,游荡在曾经喧嚣的空旷人间。雨声浸着清冷,淅淅沥沥地落在心头。万籁沉寂,宜于冥想。翻开《明朝那些事儿》的大开本,一头跌进了另一个世界:
“正月二十三日,于谦被押往崇文门外,就在这座他曾拼死保卫的城池前,得到了他最后的结局——斩决。”
悲痛,将时间和空间上了锁;在彻骨的寒冷和刺痛中,我不抽身而退,也不妄图抗争。
此刻,窗外一只孤鸟飞过,消失在漆黑的树丛中,留下一声哀鸣在空中盘桓。清澈的悲伤流水般冲刷着许多往事,记忆像水底的'石头显露出来。
西子湖畔,三台山麓,于谦祠。
袁枚诗云:“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岳王庙的鼎沸人声早已收束在一片苍翠里。跨进祠堂大门,走进于谦的一生——
前殿,石灰岩一块,指向于谦旧作。十七岁少年求学时偶然所见谶语一般成为他一生的自我期待和写照。向正殿走去,镇河铁犀一座。在晋豫巡抚任上,黄河水患频发,于谦厚筑堤障,轻徭薄赋,积粮粜民。十八年间,父母妻子相继于离世于杭州和北京,来不及见亲人最后一眼,来不及丁忧守孝,奔丧之后,于谦匆匆回任,在旱涝频发的山西和河南,马足车尘不暂闲,一年两度太行山。
帝在权宦王振的鼓动下五天之内集结五十万大军以及随驾文武重臣仓促出征瓦剌。在从头至尾的指挥错误之中,五十万大军并没有倒在与三两万瓦剌骑兵冲锋的路上,饥渴混乱之下不战而溃。英宗生生被掳,王朝北方同袍甲兵连同朝廷半数文臣武将们顷刻间尘归尘、土归土,折戟沉沙,哀鸿遍野。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猎猎秋风卷着残旌,沙石散落于亡魂之上。沉痛,在八月十五的土木堡留下一道寒光。
土木堡之后,明王朝北方军事力量尽失,直接暴露在瓦剌铁骑之下,无兵、无粮、无政治统帅。危难中,于谦力排南渡王朝的提议,冒极高的政治风险拥立郕王为帝,领导北京保卫战。军事防御上,大明精锐殆尽。于谦急调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及南京沿海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军,经通州自行运粮入京同时。坚壁清野,令军队全部列阵在城外迎敌。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斩其将;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违抗军令者格杀勿论,军士不出城作战者格杀勿论,战端即开悉闭诸门,有敢擅放入城者立斩。他亲自带兵,镇守在正面迎敌的德胜门前。北京保卫战,就在于谦等向死而生的决心和周密部署中取得了胜利。
一年后,于谦力主迎英宗回京,七年后英宗复辟,于谦以“虽无显迹,意有之”的谋立外藩之罪问斩抄家,然家无余资。
到了晚清,整个民族笼罩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飘摇之中。时任浙江盐运使的林则徐捐献了自己的官俸重修于谦祠。修葺之后,林则徐留下一副楹联——”公论久而后定,何处更得此人”悬于现如今的祠堂之中。
神台之上,于谦依然保持着他那从容的神态,想来他在临刑前也是如此吧。五百多年过去了,于谦似乎从来都没有离去过,他始终站在这里,俯瞰着这片他曾用生命和热血浇灌过的土地,俯瞰着那些他曾拼死保卫的芸芸众生。
往事历历,芳草萋萋。
血不曾冷,风孰与高。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6
平时一提历史,脑子里立刻蹦出“枯燥乏味”“刻板”“无聊”之类的词。但《明朝那些事儿》却一改常规,用调侃的方式、代以幽默风趣的笔调,向读者详尽叙述了元朝末年至清朝初年240多年的历史。从翻开第一部开始,我就被故事深深地吸引,情节环环相扣,让人欲罢不能,直至花费近两个月的时间,拜读完七部,还感觉意犹未尽,思绪依旧畅游在明史之中。
摘录当年明月原话“从来就不幽默,也不乐观,而且在目前可知范围内,都没有什么大团圆结局,所谓历史就是过去的事,它的残酷之处在于:无论你哀嚎、悲伤、落寞、追悔,它都没法改变。”而作者当年明月是用直白的口吻,白话的方式把人物形象刻画出来,把故事情节凸现出来,历史不再枯燥。至此,他让一个个历史人物形象鲜活、丰满。如:我在一般史书上见到的朱元璋能征善战、铁腕治国,当朝明月笔下的他还能铁血柔情,对发妻马皇后恩爱有加,对她提出的建议也能采纳。对于一代名臣张居正,不仅懂得权术同时他对权利的欲望一点也不比大反派魏忠贤差。抗倭大将戚继光,懂得排兵布阵的同时,收受钱财的事情也没少干。大奸臣严嵩与发妻最终恩爱终老。他还原了历史原貌,给原来读者只能见到片面的人物刻画有血有肉,就如同把一个个帝王将相、奸臣走狗还原成我们身边的小人物,有感情,有家庭,不再冰冷,在现实中感受铁血也柔情,名将亦苟且,奸臣能终老。
以史为镜,下面谈一下明史带给我的感悟。
居安思危,这是老生常谈的词语了,说的是挺多的,但真正落实下来的没有多少。开国皇帝朱元璋知道打天下不容易,所以他励精图治,发展生产。朱棣了解夺权太艰辛,他兢兢业业,迁都北上,开创永乐盛世。时间到了明朝中后期,皇帝大臣们习惯了太平,如同温水煮青蛙,完全没有危机感。嘉靖帝一心炼丹,只求长生,从此君王不早朝。万历帝更是一心一意要打破嘉靖的不上朝记录。朱常洛直接就当起了木匠,朝中大事小事全由大反派魏忠贤处理,奸臣当道,民不聊生。任由崇祯帝怎么努力,也没能摆脱灭亡的`宿命。这些,的确很熟悉,每个朝代的更替都是这样。问:怎样才能长治久安?如何才能永世太平?答:时刻为广大人民着想,居安思危。
历史不只是精彩的,也是残酷的,历史只留在时光里,不可能改变。但历史可以被写活,被赋予血和肉,让我们去欣赏,让我们去借鉴,感谢当朝明月的文笔,感谢历史的馈赠。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7
开始看这洋洋洒洒的八本巨著的时候,心里倒是忐忑,作为上班族不知何时能够看完,担心翻了几面就索然无味,反反复复,停停走走间,听+看,翻完了这本书所呈现的明朝光怪陆离的风景。
回想那些看书的听书的时间,心情是起伏的,仿佛瞬间飞回几百年前,心脉都和那个时代紧紧相贴,纠结、悱恻、释然、肃敬……历史本身的丰富性和厚重感给了讲故事的人以发挥的空间,同时本着严谨的史学态度也觉得身上担重千钧,字里行间,首先是对作者严谨考据学术精神的敬佩,在此表达作为普通读者的敬意,毕竟胡说之书太多,在各种平台充斥的戏说架空之类的`文字间,想寻得一点点踏实的文字是何等不易。
上次购得了心心念念的王仲荦先生的《魏晋南北朝史》,精装厚厚的一本,看了前言,已经被作者十几年集书一本,俯首研著的态度所感动,先生已故去,这本著作在很多读者心中都占据着沉甸甸的分量,我想,真正好的历史类书籍还是要作者将自己研学的精神秉性融于这看起来铅字冷硬的字里行间,在看似不动声色间看花飞花落花满天,独自凭栏,历史是寂寞的,历史书更是要一个人静下心来读。默默咀嚼这份细腻抑或粗粒的质感,像树木在自然界去感受阳光雨露。
一个朝代的事情毕竟太庞杂,感觉真是说来话长。如果按照时间顺序,难免是流水账,无非是某年某月某日新皇帝登基,某年某月某日皇帝薨,某年某月发生了什么历史大事,某年某月一个重要的人物做了一件重要的事情。在《明朝那些事儿》里,很多原先被教科书钉成钉子的人设被连根拔起,文人的风骨武将的胆怯,历史的长袍过处到处都是尘土。
做一个合格的说故事的人,不是一开始就给这个故事定性,这是一个HE还是BE,而是忠实于故事本身,不越矩,不添油加醋,能锦上添花那是更好。当然还是能看出作者在写故事时候的爱憎与情绪的,但不影响这本书本身的作为好看历史书的本质吸引力,抖一抖虽然有灰尘,但瑕不掩瑜。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8
历史总是令人感到枯燥乏味,愿意看史书的人,更是寥寥无几。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一套史书却脱颖而出,以畅销四百万册的奇迹,位列畅销书榜首。这套书的名字叫做《明朝那些事儿》。为什么枯燥乏味的史书能如此畅销?这是有理由的,作者用浅显、幽默的语言,客观的分析了明朝的兴衰史,以及当时明朝的规章制度、科考制度,等一系列明朝独创的花样。
此时的中国,正在极其腐败的元王朝的统治下,那些来自蒙古的征服者似乎不认为在自己统治下的老百姓是人,他们甚至经常考虑把这些占地方的家伙都杀掉,如果当时真杀了,然后把土地用来放牧,从赋税到徭役,只要是人能想出来的科目,都能用来收钱,过节要收“过节钱”、干活有“常例钱”、打官司有“公事钱”,怕了吧,那我不出去还不行吗?不干事还不行吗?那也不行,平白无故也要钱,要收“撒花钱”,服了吧。
可见啊,当时的.老百姓真是太苦了,干什么都要交钱,过节交钱,干活交钱,上公堂交钱,平白无故也要交钱。要交的钱比挣的钱还多。这样的朝廷,迟早会被推翻,就看是谁有这个胆了。
这时,拯救大家的人出世了:朱元璋,外号朱国瑞、朱重八。座右铭,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
一切的事情都从1328年的那个夜晚开始,农民朱五四的妻子陈氏生下了一个男婴,大家都知道了,这个男婴就是后来的朱元璋。大凡皇帝出世,后来的史书上都会有一些类似的怪象记载。
比如刮风啊,下暴雨啊,冒香气啊,天上星星闪啊,到处放红光啊, 反正就是要告诉你,这个人和别人不一样。朱元璋先生也不例外,他出生时,红光满地,夜间房屋中出现异光,以致于邻居以为失火了,跑来相救。
接连的灾难中,朱元璋的家人全都病死了,此时的他,为了活下去,决定去当和尚,还得出去要饭(我估计要回来的饭还要收钱,要收个人所得税!)。
正因为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才磨炼了朱元璋坚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朱元璋的仇恨到了一定限度的时候,他终于下定绝心造反了!许多的农民们,也被逼无奈,一跺脚,造反啦!
当时的局面是一片混乱:到处都是农民起义军,有些地方发生了瘟疫,黄河改道,发生洪水……这些事情,扰的元统治者们,不得安生。一面要去安抚起义军,一面又要去治理黄河,那时的朱元璋并没有遭到元统治者的注意,而他也因有挡箭牌,所以一点一点的开始强大自己的力量,直至打下天下。在被外族抢占了100多年后,朱元璋,这位伟大的汉族人,又一次抢回了属于汉族人的天下。
真是应了那句老话“吃得苦中古方为人上人”,也算是老天补偿朱元璋失去亲人的痛苦吧。作者用现代人的角度,现代人的理解,写出了明朝的兴衰史,令人爱不释手。想要和作者一起,了解明朝的历史吗?那就看看明朝那些事儿吧!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9
国人多少都有点历史癖,喜欢读读史书。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太多的事情值得我们回味。
对于史学书,笔者曾有幸拜读过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的得失》和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可能是其由于学术性质较强,语言有点晦涩无奈难懂。而本书作者当年明月笔锋活泼幽默,在字里行间里就把一个人的兴衰得失用通俗易懂诙谐幽默的方式写了出来。不由得让人眼前一亮,一捧便不释手。
明朝,在历史书上只用了三页纸带过,对于明朝,我从书上也只晓得了朱元璋“废丞相,文字狱”。但当我执起这本黄色封皮的描写正史的书时,方知朱元璋的不朽历史功绩。
本书自大明武太祖皇帝朱元璋写起,到明朝灭亡近三百年的事。第一卷从朱元璋带领农民起义,经过艰苦战斗,打败强敌陈友谅、张士诚,凭借徐达、常遇春等人的辅佐登上王位,又杀掉胡惟庸等重权大臣,重权独揽,最后病逝。
作者详细地剖析了每个人的心理特征,让历史又一次精彩起来。这里面最叫人敬佩的人物就是朱元璋。朱元璋原名朱重八,生于乱世之中,背负着父母双亡的痛苦,赤贫起家。他没有背景,没有后台,没有依靠,靠自己的努力争取来了一切。他经历千辛万苦,无数次躲过死神的追捕,从死人堆里爬出来,掩埋战友的尸体,然后继续前进,继续战斗。
上天注定要苦苦磨砺他的意志,就像凤凰只有经过火的淬炼才能涅槃。上天只有让他失无可失,他才明白自己有多强大!
朱元璋的'那个时代有着无数的厉害角色,陈友谅、张士诚、王保保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但朱元璋用他惊人的军事天赋战胜了这些敌人。可以说,在那个时代,最优秀统帅的称号非朱元璋莫属。他几乎是赤手空拳,单枪匹马,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和决心建立起了大明帝国。他在位期间实行了抗击外侵、革新政治、发展生产、安定民生等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前进的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大力加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明朝政权。但是他也有许多措施功过难断或者遭人诽议,如廷杖大臣、废丞相、设锦衣卫、大杀功臣、擅杀文人、重开殉葬制度、八股文取士制度、实行君主集权和高压统治等举措,所以他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争议的皇帝之一。
在起义的过程中,他也有无数的可能会战死,然而那么多参加义军的人,成功的仅有他一人而已。走上权力之巅,一定是有什么东西一直在支撑着他,这个东西就是“自己内心的强大”。只有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他身上,还有着不同于他人的特质。那是英雄的特质。他有才能,他不但作战勇敢,处事冷静,思虑深远,还很讲义气,有危险的时候第一个上,这一切都让他拥有了崇高的威信。与他的一个强大的劲敌陈友谅相比,他算得上正义很多了。这个陈友谅心狠手辣、胆大妄为。厚黑学是他的专长,在弑君夺位后还能把自己的年号取为“大义”。在明朝,“厚黑学”是许多忠臣、奸臣的拿手好戏。为了生存尔虞我诈地斗个你死我活,在这里,没有任何真诚、信义可言。毕竟,在朱元璋即位后,许多功臣名将不是被赐死就是族诛。想要保命便无所不用其极。在时光的长河中,没有人能够永恒。任何一个丰功伟绩的人,在权力面前,在历史面前,只是轻易就被翻过的几页,尽管这对他而言是几十年。所谓历史,就是过去的事,他的残酷之处在于:无论你哀嚎、悲伤、痛苦、流泪、落寞、追悔。他都无法改变。对人是如此,大明王朝亦是如此。
黑格尔说:“人类从历史学到的唯一的教训,就是人类没有从历史中吸取任何教训。”明知不能成功,明知必死无疑,依然慷慨而行。一般说来这种行为有着很多称呼,比如愚蠢、不自量力、飞蛾扑火等,而在西方人的眼中,这更是一种不可思议的违反逻辑的行为。
其恰如中国古老的哲学中所云:
知其不可而为之。
我深信,这正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魂魄。一个深刻的灵魂,即使痛苦,也是美的出处。然心如止水者,虽繁华纷扰之世间红尘,已然空无一物。很喜欢作者对本书的结束语:“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这是很简单的一句话,却也是很难做到的一句话。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20
不要做你不擅长的事情。
现在的小孩想干什么职业我不知道,但在我的`那个年代,科学家绝对是第一选择。我当年也曾经憧憬过自己拿着试剂瓶在实验室里不停地摇晃,摇什么并不重要,只是那种感觉实在是太好了。
但在长大之后,那些梦想的少年们却并没有真的成为科学家,至少大多数没有。因为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无数的人、无数的事都明确无误地告诉他:“别做梦了,你不是这块料!这句话倒不一定是打击,在很多情况下,它是真诚的劝诫。
就好比解缙用他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编制《永乐大典》才是他应该做的事情,政治漩涡他玩不动。
这对我们也算是一个警醒,我们也应该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但是,我们擅长什么呢?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知道自己擅长什么呢?如何将找自己擅长的这个时间缩短呢?相信这是困扰大多数人的难题。说实话,我也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但我知道这个问题始终还是要我自己来弄明白。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相关文章:
明朝那些事儿作文09-18
明朝那些事儿好词好句10-30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05-24
明朝那些事儿的语录46条06-14
明朝那些事儿的语录220句12-29
读明朝那些事儿人生感悟02-06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01-08
《明朝那些事儿》的好句130句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