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你自己》读后感

时间:2021-05-12 19:56:4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做你自己》读后感(精选5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你有什么体会呢?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做你自己》读后感(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做你自己》读后感(精选5篇)

  《做你自己》读后感1

  这是一本关于寻找自己的书籍,作者是沃伦巴菲特的儿子,拥有得天独厚的某些优势,但是他放弃了外界认为他会走的一帆风顺的道路,开辟了一条独一无二的自我成功模式,那就是寻找自己,寻找内心深处最渴望的人。做你自己。作者通过自身的寻找,自身犯得错误与自我总结改正、分析,从而总结出自我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引发我们的思考。通过各种例子,告诉我们什么是所谓的成功,我们应该追求的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去追求。我认为本书适合处在迷茫的期的人们和家长朋友们看看,对自己和孩子都是不错的读物。作者和我们普通人们也许不太一样的,他拥有一个世界首富的老爸,我们也许都会认为他就是应该一帆风顺的,没有烦恼的,但是他所遇见的苦难和困惑确实和我们是一样的。再度这本书的时候,必须要带上你的思想,你要和作者一同思考。

  我们应该追求怎样的成功,金钱吗?作者认为现在我们把成功定义的太狭隘了,现在我们认为金钱是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其实不是这样的,金钱是你在追求自己的成功途中的附属品。你不能为了金钱工作,应为这样的成功的动荡的,收到的外界干扰太严重。一旦外界有什么不定因素,那样的成功会浑然崩塌,只有做你自己,拥有一份追求自我的心的成功,才是稳定的。我们要学着找到自己索爱。重要不是你的起点在哪里,而是你最终抵达哪里。

  《做你自己》读后感2

  这本书不仅适合富二代,更适合穷二代。

  之前并不知道有这本书,是因为想看巴菲特的传记,想通过阅读了解他的生平事迹行为心理,从这位伟大的投资者身上学习怎样成为一名优秀的投资者,投资资产,投资自己,投资未来。结果没搜到,搜到了他给他儿子的人生建议。仔细想想,倘若这个儿子是他亲生的,那么他就不至于在教育儿子的时候说一些假话和沽名钓誉的东西,必然会存在他所坚信的东西和认知,并且把他传递给他的儿子,让他去奉行。那些不方便给吃瓜群众说的真正的东西,应该会在这部作品里面体现。所以,我买了。

  股神的儿子名叫彼得·巴菲特,远远没有他老爹的名声响亮。而且竟然没有子承父业做一名优秀的金融投资领域的富二代,而是去做了一名音乐家,诧异。

  彼得用回忆和平述的方式讲了他的父亲母亲在整个家庭从小对他的影响,言传身教。尤其是思想精神领域的引导和看待方式,不像大多数中国人那样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孩子抱有什么与众不同的期望,反而更是自由和引导,让他去做真正的自己。其实父母的期望是会潜意识传递给孩子的,即使他们不明说。

  孩子会明白父母想要让他作为什么样的一个人,这会导致孩子为了不让父母失望然后委屈自己去做父母期望孩子成为的那种人。他会放弃自己真正的爱好和擅长的东西,去迎合他们父母对他的期望,因为他不想让父母不开心。倘若遇到那种明确的把期望告知给自己的孩子并试图坚决让孩子走上“成功之路”的`父母,孩子会面临身体和心灵的双重矛盾,即身体行为做着父母期待他们走向“成功之路”所必须做的一些事情,内心深处则极度的不愿意和不认可,但又不能去反抗或反抗无效所以屈服。这就会导致孩子很难真正的懂自己内心到底想要什么,他们更多的是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走上社会就更夸张了,因为他们又得屈服于社会现实,从而内心的真正需求得不到满足,无法真正的认识自己。

  现在的社会基本上都是金钱结果导向,这就导致了价值导向会被忽略。比如我们在选择工作的时候往往会选择对我们最利的因素,而不是最爱因素。月薪1万对于我们职业发展有利的一个销售岗位和月薪三千但是是自己真正喜欢干的编辑岗位,大多数都会选择前者而忽视掉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你只需要此刻问问自己现在的工作是你最想干的吗?你就不难得出结果。我们大多数人内心深处的真正想法是那样的,我们的行为动作却经常这样做。只有极少数人不如此。后来我们意识到这种现象想要改变的时候已经很难去改变了,所以屈服于现实。

  我们为什么要看书?这其实是最快的帮你成长的一种方式。我们用三天读一本的时间就看尽了别人的一生,而且你能看好多本,活好几世,每次都像是一次投胎转世的活法,何其有幸。可惜我们大多数人好像并不珍惜。我们终其一生都在成长。年龄从小到大,身高从低到高,面貌变苍老,体型变茁长,思维变成熟。我们不去阅读不去借鉴,只能自己亲身经历体验,所以我们也只活了一世。走前人走过的路,摔前人摔过的跤,很多明明发生过可以借鉴规避的事情却仍然再次撞上去,加上自己一些与众不同的经历,这一生也就这样过去了,跟别的浪花虽然有差异,但总的来说区别不大。这让我想起了《过秦论》里的著名警句: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何其相似。

  认识真正的你,这真的很重要很重要。

  《做你自己》读后感3

  读了这本书让你体会最深,意味深长的就是那句: Life is what you make it。 你的人生由你打造。

  很多人都觉得能够出生在富裕的家庭中是一件幸运的事情,但是我们从彼得巴菲特故事中了解到,出生在富裕的家庭中,不一定是含着金汤勺,也有可能是插着金匕首,因为你不可以不成功,并且你一辈子都需要从父辈的光环中走出来。人的出生是我们无法选择的,无论是贫穷还是富裕,我们都需要去努力探索,属于我们自己的人生,人生的结局是最终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上的。

  彼得是在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这是成长过程中彼得所获得长辈给予最珍贵的礼物,让他充满了对于生活的感恩、对于世界的信任还有对他人的包容,因为感恩才会懂得去回馈,赢得别人的尊重;因为信任,才会开放自己的心态,才会毫无保留的去分享,去激励身边的人更好的生活;因为对他人的包容,才会让自己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加用心的倾听,了解他人的思想,进而更好的沟通。感恩、信任还有包容,都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东西,当然还有责任。

  我是一个八岁小孩的妈妈,我总是想把世界上最好的东西给他,所以只要他想要的东西一般我都尽量满足他。我也希望我的儿子在各个方面都是最棒的,所以我帮他报了好几个学习班,跆拳道、画画、写字等,并且希望他都能学得很好,也没有问过他到底喜欢不喜欢,就算是不喜欢,我也会要求他学。看了书之后,我觉得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让他学会感恩,学会尊重,学会包容,不要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达不到他的要求就乱发脾气,觉得这都是应该的,要让他懂得拥有的每一样东西都是来之不易的,都要付出努力的。我也会让他选择自己喜爱的兴趣,希望他在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中能够获得喜悦和满足。

  真正的人生,不是你继承的那部分,而是你创造的那部分,它是你不断选择和努力的结果。选对你热爱的方向,并为之付出全心的努力,不要被周围的事物左右,用时间去证明吧!

  《做你自己》读后感4

  和读李开复的《做最好的自己》一样,彼得的这本书也是讲如何追随自己的内心,去找寻那个最能够感受到自我的自己。可能是读这些书时处于不同的人生阶段,人本身的心态已经发生了改变,于我而言,这一本《做我自己》,在此时此刻读来,能够让我找到更多的共鸣。

  从小,我们都生活在一个以是非对错来判断、来取舍,并以此来确定下一步行动方向的环境里。有一些事情,有对错之分,但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我却相信,一万个人,可以有一万种选择,一万条成长的道路,这个过程中,你所要遵循的,并不是外在的那些标准,而是,你的内心,你切实的感受。尽管要你忽略那些外在的无处不要的标准是那么地难。

  可惜,当时的我们,不曾知道这一些。我们不知道,我们的父辈也不知道。在他们眼中,我们未来幸福踏实的人生就是他们全部的祈盼,他们觉得,安稳了,就一定会幸福。可能是他们那一代,安稳对于他们而言,还是一种奢侈。所以,他们把他们得不到的,认为是最好的,想要努力为我们提供。这是一种最最朴素的愿望。我去争取我所认为最好的,提供给你。我把我能做到最好的,尽量全做到。

  如果环境还是停留在他们那一代人成长的环境,或许,那些纠结与挣扎,那些反思与解脱,会比现在少一些。我不是说现在就不幸福,但,一个人什么都不知道,那种单纯的幸福,和一个人在精神和灵魂上经过了挣扎和洗礼,最终所领悟的幸福,这两种境界不一样。没有谁说哪一种好。因为这个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如果。

  读这本书,相信很多的人都能找到或多或少的共鸣。在那些字里行间,我们不是看到一个巴菲特家族的富二代,而是看到,一个普普通通的青年人,在面对不同的选择,在面对自己内心不断冒出来的困惑,在努力想和自己内心的那个声音对话,不断地与原本就应该是那个样子的自己接近。

  事实上,在常人眼里,一个没有经济压力,甚至可以说是很优越的家庭环境,有着开明智慧的父母,这样的环境,已经足够美好。但,这是你所认为的美好。彼得说,无论是富二代,还是穷二代,都有着明显的性格缺失。对于富二代而言,善意的父母给子女铺就的道路太过于平坦,同时,就会剥夺他们赢取自尊的机会,使他们在塑造性格的过程中丧失战胜挫折的机会。对于穷二代而言,自卑或许是他们终其一生都摆脱不了的阴影。他们没有均等的机会,社会资源的倾斜,让他们可能被剥夺了本应拥有的机会。事实上,除开以上这两种极端,任何人,其实都会有性格缺失。但,如何在后天的历练中,让自己尽可能地展现没有缺失的那一面,不需要尽善尽美,就算是带着这些性格的缺失,也不会妨碍你做出属于自己的成绩,不妨碍你找到真正属于你自己的角色。

  我非常肯定的是,在书里,能够看到大量的关于情绪的描述。当最初接触到摄影,误以为这可能是今后自己的方向时,心里却在担心未来是否将此作为自己未来的倚仗;当四次学音乐,中间反复放弃,又重新开始学习的时候,他的内心,是如何地接受内心的指引,一次次地回到音乐身边,又如何一次次地因为主观客观的原因而选择放弃;当他把自己所有的焦点放在电影配乐的时候,意外中领悟到的印弟安文化却给了他怎样的收获……这些情绪的描述,让一个人马上立体生动了起来。我们说,经历无法复制,但是,很多情绪,都是相似的。我们无法体会他在他那个领域所遇到的挫折或所得到的成绩,但,通过这些细腻的情绪的感知,我们在找到和他的共鸣的同时,也会有对自己的几分感悟。

  从他这样的角度来体会,我们会发现,这一路上,他是否真正做到了他想要做到的事情,并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他是否自始至终地能够感受到那种敲击他内心的声音,并受其指引。

  事实上,我个人觉得,要做到追随自己的内心,并不是那么的难,难的是,当自己所追随的目标,并不是主流价值观所认可时,你是否仍然不被其所影响?当这种能够带来精神上的自我肯定的方式,并不能带来丰富的物质回报,甚至连维持基本生活要求的保障都没有,你是否还能坚守?当你在这条探索的路上,一而再再而三地碰壁,觉得目标遥不可及的时候,你是否还有在黑暗中继续前行的勇气?

  因为一种方式可以给你带来什么,你为之坚持,这不难;因为一种方式不能给你带来什么,反而还要失去什么,你还能坚持,这才难得。就像有很多的人,终其一生都未能看清真正的自己,未能接纳真正的自己一样,可能究其原因,发现有着惊人的相似。缺乏勇气,害怕失去,这可能是较大的几个成因之一。

  任何一种存在,都有其合理性。每一种符合道德标准的选择,都应该得到尊重。你也可以选择不做你自己,前提是,你得内心安静。能够做到真正的自己,那种状态并不全是美好。如果你既想追随自己的声音,又不能舍弃客观的束缚,既憧憬着那样一种美好,脚步又不能勇敢地迈出去,这个时候,只需要问自己一句话:你要的,是不是多了点?你所付出的,是不是少了点?

  《做你自己》读后感5

  我们如何坚持自己的人生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志向不断努力和奋斗呢?

  相信《做你自己》这本书,会给我们一个答案的。

  《做你自己》是股神巴菲特的儿子彼得的自传。身为股神之子的他讲述了自己的奋斗和成长经历,彼得并没有继承父亲的事业去做一个金融家,而是靠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成为了一名著名的音乐家,选择音乐谱出人生最美妙的乐章。他从父亲那里获益最大的是一套人生哲学:人一生最大的财富,就是能做自己!他在名校斯坦福大学只念了三个学期便决定休学,从零开始打造音乐梦。尽管历经波折,但他终于靠自己的力量,收获了属于自己的成功,赢得美国电视界最高荣誉“艾美奖”。

  从他的经历中,我知道了:人一生最大的财富就是做你自己!一个人要有自己的理想,而且要坚持自己的理想,什么事情都要靠自己。只要有信心,理想一定能实现。

《《做你自己》读后感(精选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做你自己》读后感(精选5篇)】相关文章:

做你自己 Be Yourself01-05

做你自己作文(合集6篇)12-23

做你自己作文汇编6篇12-23

做你自己作文600字-初三写人作文12-22

让我做你的奴隶02-10

做你的守护天使_700字01-24

《做你想做的人》观后感02-17

想做你的朋友作文600字12-22

此生做你的雪莲爱情诗歌08-05

做你的学生真的很幸福_750字01-24

《做你自己》读后感(精选5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你有什么体会呢?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做你自己》读后感(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做你自己》读后感(精选5篇)

  《做你自己》读后感1

  这是一本关于寻找自己的书籍,作者是沃伦巴菲特的儿子,拥有得天独厚的某些优势,但是他放弃了外界认为他会走的一帆风顺的道路,开辟了一条独一无二的自我成功模式,那就是寻找自己,寻找内心深处最渴望的人。做你自己。作者通过自身的寻找,自身犯得错误与自我总结改正、分析,从而总结出自我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引发我们的思考。通过各种例子,告诉我们什么是所谓的成功,我们应该追求的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去追求。我认为本书适合处在迷茫的期的人们和家长朋友们看看,对自己和孩子都是不错的读物。作者和我们普通人们也许不太一样的,他拥有一个世界首富的老爸,我们也许都会认为他就是应该一帆风顺的,没有烦恼的,但是他所遇见的苦难和困惑确实和我们是一样的。再度这本书的时候,必须要带上你的思想,你要和作者一同思考。

  我们应该追求怎样的成功,金钱吗?作者认为现在我们把成功定义的太狭隘了,现在我们认为金钱是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其实不是这样的,金钱是你在追求自己的成功途中的附属品。你不能为了金钱工作,应为这样的成功的动荡的,收到的外界干扰太严重。一旦外界有什么不定因素,那样的成功会浑然崩塌,只有做你自己,拥有一份追求自我的心的成功,才是稳定的。我们要学着找到自己索爱。重要不是你的起点在哪里,而是你最终抵达哪里。

  《做你自己》读后感2

  这本书不仅适合富二代,更适合穷二代。

  之前并不知道有这本书,是因为想看巴菲特的传记,想通过阅读了解他的生平事迹行为心理,从这位伟大的投资者身上学习怎样成为一名优秀的投资者,投资资产,投资自己,投资未来。结果没搜到,搜到了他给他儿子的人生建议。仔细想想,倘若这个儿子是他亲生的,那么他就不至于在教育儿子的时候说一些假话和沽名钓誉的东西,必然会存在他所坚信的东西和认知,并且把他传递给他的儿子,让他去奉行。那些不方便给吃瓜群众说的真正的东西,应该会在这部作品里面体现。所以,我买了。

  股神的儿子名叫彼得·巴菲特,远远没有他老爹的名声响亮。而且竟然没有子承父业做一名优秀的金融投资领域的富二代,而是去做了一名音乐家,诧异。

  彼得用回忆和平述的方式讲了他的父亲母亲在整个家庭从小对他的影响,言传身教。尤其是思想精神领域的引导和看待方式,不像大多数中国人那样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孩子抱有什么与众不同的期望,反而更是自由和引导,让他去做真正的自己。其实父母的期望是会潜意识传递给孩子的,即使他们不明说。

  孩子会明白父母想要让他作为什么样的一个人,这会导致孩子为了不让父母失望然后委屈自己去做父母期望孩子成为的那种人。他会放弃自己真正的爱好和擅长的东西,去迎合他们父母对他的期望,因为他不想让父母不开心。倘若遇到那种明确的把期望告知给自己的孩子并试图坚决让孩子走上“成功之路”的`父母,孩子会面临身体和心灵的双重矛盾,即身体行为做着父母期待他们走向“成功之路”所必须做的一些事情,内心深处则极度的不愿意和不认可,但又不能去反抗或反抗无效所以屈服。这就会导致孩子很难真正的懂自己内心到底想要什么,他们更多的是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走上社会就更夸张了,因为他们又得屈服于社会现实,从而内心的真正需求得不到满足,无法真正的认识自己。

  现在的社会基本上都是金钱结果导向,这就导致了价值导向会被忽略。比如我们在选择工作的时候往往会选择对我们最利的因素,而不是最爱因素。月薪1万对于我们职业发展有利的一个销售岗位和月薪三千但是是自己真正喜欢干的编辑岗位,大多数都会选择前者而忽视掉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你只需要此刻问问自己现在的工作是你最想干的吗?你就不难得出结果。我们大多数人内心深处的真正想法是那样的,我们的行为动作却经常这样做。只有极少数人不如此。后来我们意识到这种现象想要改变的时候已经很难去改变了,所以屈服于现实。

  我们为什么要看书?这其实是最快的帮你成长的一种方式。我们用三天读一本的时间就看尽了别人的一生,而且你能看好多本,活好几世,每次都像是一次投胎转世的活法,何其有幸。可惜我们大多数人好像并不珍惜。我们终其一生都在成长。年龄从小到大,身高从低到高,面貌变苍老,体型变茁长,思维变成熟。我们不去阅读不去借鉴,只能自己亲身经历体验,所以我们也只活了一世。走前人走过的路,摔前人摔过的跤,很多明明发生过可以借鉴规避的事情却仍然再次撞上去,加上自己一些与众不同的经历,这一生也就这样过去了,跟别的浪花虽然有差异,但总的来说区别不大。这让我想起了《过秦论》里的著名警句: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何其相似。

  认识真正的你,这真的很重要很重要。

  《做你自己》读后感3

  读了这本书让你体会最深,意味深长的就是那句: Life is what you make it。 你的人生由你打造。

  很多人都觉得能够出生在富裕的家庭中是一件幸运的事情,但是我们从彼得巴菲特故事中了解到,出生在富裕的家庭中,不一定是含着金汤勺,也有可能是插着金匕首,因为你不可以不成功,并且你一辈子都需要从父辈的光环中走出来。人的出生是我们无法选择的,无论是贫穷还是富裕,我们都需要去努力探索,属于我们自己的人生,人生的结局是最终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上的。

  彼得是在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这是成长过程中彼得所获得长辈给予最珍贵的礼物,让他充满了对于生活的感恩、对于世界的信任还有对他人的包容,因为感恩才会懂得去回馈,赢得别人的尊重;因为信任,才会开放自己的心态,才会毫无保留的去分享,去激励身边的人更好的生活;因为对他人的包容,才会让自己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加用心的倾听,了解他人的思想,进而更好的沟通。感恩、信任还有包容,都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东西,当然还有责任。

  我是一个八岁小孩的妈妈,我总是想把世界上最好的东西给他,所以只要他想要的东西一般我都尽量满足他。我也希望我的儿子在各个方面都是最棒的,所以我帮他报了好几个学习班,跆拳道、画画、写字等,并且希望他都能学得很好,也没有问过他到底喜欢不喜欢,就算是不喜欢,我也会要求他学。看了书之后,我觉得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让他学会感恩,学会尊重,学会包容,不要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达不到他的要求就乱发脾气,觉得这都是应该的,要让他懂得拥有的每一样东西都是来之不易的,都要付出努力的。我也会让他选择自己喜爱的兴趣,希望他在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中能够获得喜悦和满足。

  真正的人生,不是你继承的那部分,而是你创造的那部分,它是你不断选择和努力的结果。选对你热爱的方向,并为之付出全心的努力,不要被周围的事物左右,用时间去证明吧!

  《做你自己》读后感4

  和读李开复的《做最好的自己》一样,彼得的这本书也是讲如何追随自己的内心,去找寻那个最能够感受到自我的自己。可能是读这些书时处于不同的人生阶段,人本身的心态已经发生了改变,于我而言,这一本《做我自己》,在此时此刻读来,能够让我找到更多的共鸣。

  从小,我们都生活在一个以是非对错来判断、来取舍,并以此来确定下一步行动方向的环境里。有一些事情,有对错之分,但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我却相信,一万个人,可以有一万种选择,一万条成长的道路,这个过程中,你所要遵循的,并不是外在的那些标准,而是,你的内心,你切实的感受。尽管要你忽略那些外在的无处不要的标准是那么地难。

  可惜,当时的我们,不曾知道这一些。我们不知道,我们的父辈也不知道。在他们眼中,我们未来幸福踏实的人生就是他们全部的祈盼,他们觉得,安稳了,就一定会幸福。可能是他们那一代,安稳对于他们而言,还是一种奢侈。所以,他们把他们得不到的,认为是最好的,想要努力为我们提供。这是一种最最朴素的愿望。我去争取我所认为最好的,提供给你。我把我能做到最好的,尽量全做到。

  如果环境还是停留在他们那一代人成长的环境,或许,那些纠结与挣扎,那些反思与解脱,会比现在少一些。我不是说现在就不幸福,但,一个人什么都不知道,那种单纯的幸福,和一个人在精神和灵魂上经过了挣扎和洗礼,最终所领悟的幸福,这两种境界不一样。没有谁说哪一种好。因为这个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如果。

  读这本书,相信很多的人都能找到或多或少的共鸣。在那些字里行间,我们不是看到一个巴菲特家族的富二代,而是看到,一个普普通通的青年人,在面对不同的选择,在面对自己内心不断冒出来的困惑,在努力想和自己内心的那个声音对话,不断地与原本就应该是那个样子的自己接近。

  事实上,在常人眼里,一个没有经济压力,甚至可以说是很优越的家庭环境,有着开明智慧的父母,这样的环境,已经足够美好。但,这是你所认为的美好。彼得说,无论是富二代,还是穷二代,都有着明显的性格缺失。对于富二代而言,善意的父母给子女铺就的道路太过于平坦,同时,就会剥夺他们赢取自尊的机会,使他们在塑造性格的过程中丧失战胜挫折的机会。对于穷二代而言,自卑或许是他们终其一生都摆脱不了的阴影。他们没有均等的机会,社会资源的倾斜,让他们可能被剥夺了本应拥有的机会。事实上,除开以上这两种极端,任何人,其实都会有性格缺失。但,如何在后天的历练中,让自己尽可能地展现没有缺失的那一面,不需要尽善尽美,就算是带着这些性格的缺失,也不会妨碍你做出属于自己的成绩,不妨碍你找到真正属于你自己的角色。

  我非常肯定的是,在书里,能够看到大量的关于情绪的描述。当最初接触到摄影,误以为这可能是今后自己的方向时,心里却在担心未来是否将此作为自己未来的倚仗;当四次学音乐,中间反复放弃,又重新开始学习的时候,他的内心,是如何地接受内心的指引,一次次地回到音乐身边,又如何一次次地因为主观客观的原因而选择放弃;当他把自己所有的焦点放在电影配乐的时候,意外中领悟到的印弟安文化却给了他怎样的收获……这些情绪的描述,让一个人马上立体生动了起来。我们说,经历无法复制,但是,很多情绪,都是相似的。我们无法体会他在他那个领域所遇到的挫折或所得到的成绩,但,通过这些细腻的情绪的感知,我们在找到和他的共鸣的同时,也会有对自己的几分感悟。

  从他这样的角度来体会,我们会发现,这一路上,他是否真正做到了他想要做到的事情,并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他是否自始至终地能够感受到那种敲击他内心的声音,并受其指引。

  事实上,我个人觉得,要做到追随自己的内心,并不是那么的难,难的是,当自己所追随的目标,并不是主流价值观所认可时,你是否仍然不被其所影响?当这种能够带来精神上的自我肯定的方式,并不能带来丰富的物质回报,甚至连维持基本生活要求的保障都没有,你是否还能坚守?当你在这条探索的路上,一而再再而三地碰壁,觉得目标遥不可及的时候,你是否还有在黑暗中继续前行的勇气?

  因为一种方式可以给你带来什么,你为之坚持,这不难;因为一种方式不能给你带来什么,反而还要失去什么,你还能坚持,这才难得。就像有很多的人,终其一生都未能看清真正的自己,未能接纳真正的自己一样,可能究其原因,发现有着惊人的相似。缺乏勇气,害怕失去,这可能是较大的几个成因之一。

  任何一种存在,都有其合理性。每一种符合道德标准的选择,都应该得到尊重。你也可以选择不做你自己,前提是,你得内心安静。能够做到真正的自己,那种状态并不全是美好。如果你既想追随自己的声音,又不能舍弃客观的束缚,既憧憬着那样一种美好,脚步又不能勇敢地迈出去,这个时候,只需要问自己一句话:你要的,是不是多了点?你所付出的,是不是少了点?

  《做你自己》读后感5

  我们如何坚持自己的人生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志向不断努力和奋斗呢?

  相信《做你自己》这本书,会给我们一个答案的。

  《做你自己》是股神巴菲特的儿子彼得的自传。身为股神之子的他讲述了自己的奋斗和成长经历,彼得并没有继承父亲的事业去做一个金融家,而是靠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成为了一名著名的音乐家,选择音乐谱出人生最美妙的乐章。他从父亲那里获益最大的是一套人生哲学:人一生最大的财富,就是能做自己!他在名校斯坦福大学只念了三个学期便决定休学,从零开始打造音乐梦。尽管历经波折,但他终于靠自己的力量,收获了属于自己的成功,赢得美国电视界最高荣誉“艾美奖”。

  从他的经历中,我知道了:人一生最大的财富就是做你自己!一个人要有自己的理想,而且要坚持自己的理想,什么事情都要靠自己。只要有信心,理想一定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