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

时间:2021-07-08 16:12:2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范文(精选9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范文(精选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范文(精选9篇)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1

  打开这本书——《相约星期二》,坚信我它会让你沉醉。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讲述的是一位生命即将逝去的老人,在这人生美丽的余晖中与当年的学生——米奇相约每个周二,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教授于他人生的课程。那朴实无华的语言,处处闪烁着思想的智慧;那有些吃力的声音,处处传达着无私的爱意;那时而调侃的话语,处处体现着心灵的坦然。他的勇气,他的幽默,他的耐心和他的坦然,无不让我看到这么一个用心去生活用心去爱的老莫里,给我的心灵留下一片感动与宁静。

  在米奇问道他:“如果你有完全健康的一天,你会怎样做?”,莫里是这样回答的:“早晨起床,进行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午餐,我一次只请一两个,于是我们能够谈他们的家庭,谈他们的问题,谈彼此的友情。然后我会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丽的小鸟,尽情地享受久违的大自然。晚上,我们一齐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食,也可能是鸭子,我喜爱吃鸭子。剩下的时刻就用来跳舞,我会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个好觉。”是的,就这样。就是这样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一天,每个健全的人每一天都能够轻易地做到,但大多数的人却不愿意这样做。其实生活很简单,爱也很简单,只要你用心,那么每一天都值得记忆。为家人和朋友做一份午餐,不难。他们不会介意你的厨艺,他们介意的是你有爱他们珍惜他们的心。空闲的时候,累的时候,压力大的时候,看看天空,欣赏一下美丽的大自然,到林中去散散步,不难。大自然有一颗包容的心,用心去体会,你就会发现,那些心中不安的褶皱早已被一阵轻旋的风温柔地抚平。快乐或苦闷的时候,尽情的挥动舞姿,不难。不用在意跳的是否优雅,不用在意是否有人嘲笑,尽管把自己的快乐或不快全随着汗

  水发泄出来,跳的筋疲力尽,再美美的睡个觉。难道这还不是完美的一天吗?

  正因病情恶化,莫里失去了自理潜质。翻个身,不时的调整他坐着的姿势,喂他吃一些打碎了的食物,甚至是为他擦屁股,都需要家人为他做。他的手抬但是胸部,他的头不能动弹,他全身的肌肉正一点一点地萎缩。在最后的那段时刻,他几乎是逼视着自己的肌体如何一部分一部分衰亡的,这天到哪儿,明天到哪儿,这是一个等待死亡的过程,比直接死亡更为可怕。但你猜他怎样着?他把这视作为一种享受,他享受着像回到了婴儿时期,重新忆起儿时的那份乐趣。有人给他洗澡,有人抱他,有人替他擦洗。是的,他就是这样的与众不一样,这样的乐观又这样的带给我心灵一次又一次的震撼。

  最后,他选取了在他昏迷后第一次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候停止了呼吸。他走了。走的那样地令人心痛,令人无法说出再见。我坚信他是有意这么做的,他不想有凄惨的时刻,不想让人看见他断气的情形从而抹不去这可怕的记忆。他想安宁的离去,就像他安宁地活着。我仍然记得他说的那句话,“只要我们彼此相爱,并把它珍藏在心里,我们即使死了也不会真正的消亡,你创造的爱依然存在着。所有的记忆依然存在着。你仍然活着,活在每一个你触摸过爱抚过的人的心中。”而这门课,还在继续……

  在这即将入秋的时节,我读完了这本书,也读懂了一个着实让我敬佩的人。当枫叶开始变得火红,随风盘旋的时候,我会记得,有这么一个人,像火红的枫叶一样,燃尽了自己不朽的生命,也点燃了我虔诚的心。: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2

  《相约星期二》是一位不认为生活中有“来不及”的、最后走向死亡的智者说给他的学生的对生活的感悟。文中的莫里,是一位社会学博士,以前发誓永远天真活泼的活下去,以前是一位舞迷。

  他得了几萎缩性侧索硬化,病魔一点点侵犯他,从脚到腿,再到肺部。就在他倍感孤独的时候,他的学生米奇捡拾起若干年前的承诺,重新走进他的生活。米奇每个星期二都如约而至,手中持有老师爱吃的食品,即使老师不能吞咽下它们,但可爱的学生仍然持续原来的习惯。于是,这位丧失了驾驶潜质,丧失了行走潜质的老人坐在轮椅上,躺在病榻上开始了每周一次的人生课。爱怜之感常咬米奇的心,老人的怡然、泰然、悠然和坦然也常在我的脑中跑马。再次品读,读完这本书的时候,这匹马跑得不停蹄——————

  认识世界——世界的所有人都就应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理解爱。

  认识自怜——人有悲哀,需要时就大哭一场。但悲哀过后要立刻想生活中完美的东西,想要来看自己的人和想听得好听的故事。

  认识死亡——认识到自己会死亡,并时刻做好准备,但要死而无悔,死而无憾!

  认识家庭——如果没有家庭,便失去了能够支撑的根基。如果得不到来自家庭的支持、爱抚、照顾和关心,我们拥有的东西就少得可怜。

  认识感情——理解所有的感情。对人的爱恋,对亲人的悲伤,以及由致命的疾病引起的恐惧和痛苦。

  认识对衰老恐惧——衰老并不是衰败!它是成熟,要理解现状并自得其乐,理解自然赋予我们的一切权力。

  认识金钱——钱无法替代温情,权力无法替代温情。因此要给与他人你要给与的东西。

  认识爱的永恒——生活中就应有许多拥抱、亲吻、欢笑、交谈和道别。

  认识婚姻——感情和婚姻是有章可循的。如果不懂得尊重对方,如果不懂得怎样妥协,如果彼此不能开诚布公的交流,关联都将有麻烦。共同的价值观很重要!

  认识文化——当我们受到威胁时,我们就只会为自己的利益思考,就会视金钱为上帝。要投入到人类的大家庭中去,建立一个由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组成的小社会。

  认识原谅——我们不仅仅需要原谅别人,也需要原谅自己。原谅自己就应做而没有做的事情,不好陷在遗憾的情绪中无法自拔,跟它和解,跟自己和解,跟他人和解。

  我的一生没有遇到这么好的老师,不惑之年的门槛旁,莫里老人补充了这个空缺。他用智慧把我打磨得有点发亮。是啊!该是思考就应追求什么,避免什么样的错误的时候了。

  凡事宜早不宜迟!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3

  “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多么简单的一句话,却成为本书的资料概括。应对这样的概括,你或许不会对这本书产生怎样的兴趣?但是,看一看这本书的目录吧:世界、自怜、遗憾、死亡、恐惧、永恒…看到这些,你还能说它是“简单”的吗?

  作者,我们权且叫他米奇吧,在他一如平常人一样忙碌于工作的缝隙中偶然看到了一次电视采访,嘉宾是他的大学老师,社会心理学教授莫里·施瓦茨,他才想起毕业时曾与老师有约相见。而此时的莫里已经患了肌萎缩症(ais),一种不治之症,莫名的冲动驱使米奇急切的盼望去看望老师。于是,在此后的每周星期二,米奇都会应老师的要求来上课。十四周后,课程学完了,老师也如流星般消逝了,留下来的却是一本200页的畅销书,名字叫—“相约星期二”。

  我们的人生是在不停的奔波当中的,上学、就业、升职、结婚、生子、创业、赚钱,太多的羁绊使我们感到劳累。为什么呢?正因我们需要,大多数人至死都好不怀疑这一点。但是,莫里教授告诉我们:这不是“需要”,而是“想要”。他说:“拥有越多越好。钱越多越好。财富越多越好。商业行为也是越多越好。越多越好。越多越好。我们反复地对别人这么说——别人又反复地对我们这么说——一遍又一遍,直到人人都认为这是真理。大多数人会受它迷惑而失去自己的决定潜质。简单来说,我们总落入‘他人的圈套’”。

  所谓我们的需要,却经常是他人的圈套。超出自己潜质之外买了lv的皮包,是你的需要还是品牌的圈套?千辛万苦送孩子出国,是你的需要还是西方世界的诱惑?追逐名利,不择手段,是你的需要还是世俗的胁迫?最快乐是人,不是神。只要有可能,你就摘下方具,放松别人,也是放飞自己。

  生活是很艰难的,生命中有太多的不能承受,应对它们,我们该怎样办呢?莫里教授给出他的答案:世间病与痛,尽付笑谈中。

  “千万别把我烧过了头。”这就是教授死亡前设想被火化时的话语。最后一堂课,他期望学生有空时能去去墓地,还有什么问题尽管问。爱徒说:“我会去,但到时候听不见你的说话了。”恩师说:“到时候,你说,我听。说说你遇到的一切麻烦问题,我已作过提示,答案由你自己去寻找,这是课外作业……”

  听一听这幽默的对话吧,死亡也能够这样的诗意。

  假设生命中只剩下一天,你该如何度过?莫里是这样设想的:“早晨起床,进行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午餐,我一次只请一两个,于是我们能够谈他们的家庭,谈他们的问题,谈彼此的友情。然后我会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丽小鸟,尽情地享受久违的大自然。晚上,我们一齐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食,也可能是鸭子——我喜爱吃鸭子——剩下的时刻就用来跳舞。我会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个好觉。”

  平常的不能再平常了,但也许这就是所谓幸福的本质吧!在这纷纷扰扰的世界中,需要不知足的奋斗,来满足我们多欲的身,更需要知足的享受,来抚平我们焦虑的心。

  死亡是黑色的,莫里的心态却是金黄色的,他说:“我感觉到了依靠别人的乐趣。此刻当他们替我翻身、在我背上涂擦防止长疮的乳霜时,我感到是一种享受。当他们替我擦脸或按摩腿部时,我同样觉得很受用。我会闭上眼睛陶醉在其中。一切都显得习以为常了”……“这就像回到了婴儿期。有人给你洗澡,有人抱你,有人替你擦洗。我们都有过当孩子的经历,它留在了你的大脑深处。对我而言,这只是在重新回忆起儿时的那份乐趣罢了”……“如果早知道应对死亡能够这样平静,我们就能应付人生最困难的事情了。”

  死亡带给莫里的不是痛苦,而是安详的“圆寂”。高明的是,莫里不仅仅能够把杯具变成喜剧,甚至能够将这一切升华为课程。14堂课的旅程,不就是我们人生的主题吗?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4

  在美国小女儿家忙里偷闲看了几本闲书,对我感触最深的是一本《相约星期二》,这本书是讲人生的,或者说是一位老教授对人生的感悟,主人公叫莫里。施瓦茨,社会学教授,他已患了绝症,受一家电视台的《夜线》节目采访,被他十六年前的一位学生,当今的作家记者米奇。阿尔博姆偶然看到,学生匆匆赶来看望即将离世的老师,而老师宣布要给这位学生上最后一门课,每星期一次,时刻是星期二。这样的课程没有那位学生会拒绝,于是每星期二,这位学生坐飞机飞行七百英里,赶到病床前去上课。

  这门课讲授了十四个星期,最后一堂是葬礼。老师谢世后,这位学生把听课笔记整理一下交付出版,书名就叫《相约星期二》,这本书引起全美国的轰动,连续四十四周名列美国图书畅销排行榜。该书已译成中文。

  这门课的资料有:世界、遗憾、死亡、对衰老的恐惧、家庭、金钱、文化等等,莫里老人对待病痛、衰老、年龄、死亡的心态及有关的论述对我们年长者可能更有现实好处,关注更多一些,他乐观平和的心态和富有哲理性的论述,我感到很受启迪。

  莫里老人得的绝症,他是逼视着自己如何一部分一部分衰亡,这比快速死亡要残酷得多,他不能动,活着全靠别人帮忙,他是怎样对待的呢?对别人的照顾开始觉得不便,但很快又释然了,他说:“我感觉到了依靠别人的乐趣,此刻当他们替我翻身,在我背上涂擦防止长疮的乳霜时,我感到是一种享受,当他们替我擦脸或按摩腿部时,我同样觉得很受用,我会闭上眼睛陶醉在其中,一切都显得习以为常了。这就像回到了婴儿时期,有人给你洗澡,有人抱你,有人替你擦洗,我们都有当孩子的经历,它留在了你的大脑深处,对我而言,这只是在重新回忆起儿时的那份乐趣罢了”。这种心态足以化解一切人生杯具。他还说:“你就应懂得一个哲理,拒绝衰老和病痛,一个人就不会幸福,正因你终究会要变老的”。是啊!正因衰老和病痛总会来,你为此担惊受怕又拒绝不了它,那还会有幸福吗?

  莫里以一种更独特的视角来看待年龄问题。他说:“你就应发现你此刻生活中的一切完美真实的东西,回首过去会使你产生竞争意识,而年龄是无法竞争的”。“当我就应是个孩子时我乐意做个孩子,当我就应是个聪明的老头时,我乐于做个聪明的老头。”学生问他你从来没有害怕变老?莫里说:我乐于理解老,这很简单随着年龄的增加,你的阅历也更加丰富,如果你停留在二十二岁的年龄阶段,你就永远是二十二岁的那般浅薄,要知道衰老并不是衰败,它是成熟。学生问:如果变老那么有价值的话,为什么人总说我愿意变得年轻?莫里说:你知道这反映了什么?生活得不满足,生活得不充实,生活的无好处。正因你一旦找到生活的好处,你就不想回到从前,你想往前走,你想看的更多,做得更多。“老年人不可能不羡慕年轻人,但问题是你得理解现状,并能自得其乐”。‘我知道年轻也会是一种苦恼,因此别向我炫耀年轻的魅力,有他们的烦恼,矛盾、迷惘、不成熟、活着感到累———’。

  他是怎样看待死亡呢?莫里说:死亡是一种自然,人平常总是觉得自己高于自然,其实只是自然的一部分罢了。“接近死亡并不必须是坏事,当你意识到这个事实后,它也有十分用心的一面,你会因此而活的更好。”“意识到自己会死,并时刻做好准备,这样你活着的时候就会更珍惜生活。”“学会了死也就学会了活”,他还说:“如果早知道应对死亡能够这样平静,我们就能应付人生最困难的事情———与生活讲和”。他还设想几天后死亡火化时突然一句笑话把大家逗乐了,“千万别把我烧过了头”。在死亡面前真正懂得了与生活讲和,这简直是一个充满哲理的结论。

  我因此摘录以上莫里老人的话,是读后我感到颇受教益,生老病死任何人都不能逃脱,这就是自然。病痛、衰老、死亡是老年人面临的现实,如果都有莫里老人的乐观平和的心态,就能化解人生一切杯具。

  日过中午就是一天,人的年龄过五就进入下一个整数,再过几天就是我七十五周岁生日了,过了生日就向八十迈进了。当我五六十岁时,还觉得七老八十离我还远,如今我已是七老八十行列中的'一员了,一下子感到余年不多了,自问怎样会这样?倒不是我心态年轻,而是感到时光过得太快,拽也拽不住,忽忽的过去了。有人说要忘记年龄,其实不可能,每年家人为你过生日自然记起年龄,每一天日出日落就是时光的流逝。莫里老人还说:“人意识到会死,看问题的眼光也就不一样了,更珍惜活着的生活”。我想人活到这份上,就是要和生活讲和,活的豁达些,少操闲心,有的老人活得累,想为子孙留下什么,最近看电视剧蜗居,李老太太为给孙子留下房子,最后把老命都搭上了,我没什么留的,因此不想。有的人想到死后墓地,我只想活着的事,死后的事不管。我想人老了要大度,自得其乐,少找烦恼,一切顺其自然,过平常日子,每一天看到太阳升起,高高兴兴的迎来新的一天,我就想这样平平淡淡快快乐乐的度过余年。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5

  那里讲的是一个十分真的故事:年逾七旬的社会心理学教授莫里在一九九四年罹患肌萎性侧索硬化,一年以后不幸去世了。作为莫里早年的得意门生,米奇在老教授恶病缠身的十四周里,每周二都上门陪伴着老师,聆听他最后的教导,并在他死后将老师的教导汇集成了一本令世界瞩目的文集,冠名《相约星期二》。

  作者米奇·阿尔博姆是美国著名作家、广播电视主持人,还著写了一本在全球热销已达五百万册的小说《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对于他来说,与恩师“相约星期二”的经历则是另一个重新审视自己、重读人生必修课的机会。这门人生课不仅仅震撼着作者,也凭借着作者的妙笔,感动整个世界。本书在全美各大图书畅销排行榜上停留四年之久,被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三十一种文字,成为近年来图书出版业的奇迹。

  读这本书之前,在自己的心里也斗争了很久。毕竟正因书的封套上那么郑重其事地写道“作家余秋雨推荐”,于是,很怕这本书会像余先生的书一样,让人深感是那样的正经,那样的正襟危坐。还好,对于我自己的感受而言,有关生命、死亡的书,只要有真正的感悟,那就总会有吸引人的地方,总会让我明白到人生的好处,总会让我深感其所表达的内涵之处。

  一位身患绝症缠绵病榻的老教授,应对死亡,他会想到些什么?这也正是真本书吸引人以及耐人寻味的地方。而在书中,他并不是那种与死神抗争的斗士,他只是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一生,他只是淡淡地告诉我们,竞争并不是人生唯一的目的,第一只有一个,那么就做第二又怎样?他觉得如若悲伤袭来,无须退避三舍,而恰恰就应尽情体会个中味道,细细品尝后再弃之一旁,方能真正超脱……也许这些并不太新鲜,甚至不太“与时俱进”,但是读完整本书后,你才会明白,其实他重新审视的是人们公认的从不多加思考的标准,而我们仍然在这样的标准下,浑浑噩噩地斗志昂扬地生活着。作者米奇一向与教授相伴,聆听他的内心,也思索着自己的生活,因此,书中还有他的琐忆和随想。

  读这样的书,总会让人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想起角落里那落满灰尘的画笔,想起很长时刻没打电话联络的朋友,想在秋日的阳光下从容地坐一会儿眯一眯眼睛,想离开此刻固定、紧张、忙碌如陀螺的生活……但是,合上书,就像关掉了一扇窗,日子还是一样滴滴答答地走下去。老人说“当你学会了怎样死,你也就学会了怎样活。”

  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人生,看看究竟自己想要的,自己需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是非必须要做到某种所谓的程度才是我们人生所谓的追求,好好的生活,好好的体味人生,难道就不是一种很好的追求吗?看完这本书,结合自己的实际,我们将会得出属于我们自己的答案,让我们一齐“相约星期二”吧。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6

  这本书的作者米奇阿尔博姆,他是年逾70的社会心理学教授,莫里老人的得意门生,米奇在老教授缠绵病榻的14周里,每星期二坐飞机700英里,到老师的病榻前探讨人生,这个话题是越博学越聪明的人都不敢触及的问题,《相约星期二》因此得名,很多人把它作为导航仪,我也不例外,所以说米奇做了一项伟大的事儿,他把老师的警示缀珠成链,传达给读者,使它的畅销量突破了2万册,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下莫里老人的睿智。

  首先关于文化:老人说我们的文化是有病的,他不鼓励人们去思考真正的问题,而是吸引人们关注一大堆实例琐事。上学、考试、就业、升迁、赚钱、结婚、贷款、抵押、买车、买房、装修……层层叠叠,一切都是为了活下去。而且,总是企图按照世俗的标准活得像样些,人们很不习惯在这样的思维中后退一步,审视自己,问,难道这就是我的一生所需要的一切吗?拥有越多越好,越多越好。大多数人被被它迷惑而失去自己的判断力,我们中国也不容乐观,别沾沾自喜,甚至病得严重些,所以,莫里老人鼓励人们建立自己的文化,为建立自己的文化而努力,简而言之,不落入他人的闹剧。就我个人而言,我想建立的文化是每天打球时汗流浃背,不必太为赶时间而吃不上早餐,吃自己喜欢的食物,做自己最喜欢"女人美"的工作,并时常出门旅游,世界很大很精彩,我可以领略它的神奇,和朋友们没事聊聊天,能够相互照顾爱戴,为了获得这些自由,我还要建构强大的心理机制才能才能靠近它,走向唯美不受"文化"制约。

  第二点人如何学会施爱于他人:爱是唯一的理性行为,相爱或者死亡,没有了爱,我们变成了折断翅膀的小鸟。这一点莫里老人给我们做出了示范,当他和你在一起时,他会全身心的陪伴你,他注视你的眼睛,倾听你的说话,那专心致志的神态,就仿佛你是世界上唯一的人,要是人们每天第一次见面,都能像遇到莫里那样,而不是来自女招待,司机或老板漫不经心的应付,那生活一定会,美好的多,"我喜欢全身心的投入",莫里说,"这就是说,你应该真正的和他在一起,当我现在同你交谈时,米奇我就尽量把注意力集中在我们的谈话上,我不去想上星期,我们的会面,我不去想,星期五要发生,我也不去想佩科贝尔要制作的我的另一档节目,或者我正在接受药物治疗,我在和你说话,我想的只有你说到这点时,我们就会同频都有共同感。"有那么多人,仅仅是为了一些琐事,而如此自我专注,他们的眼光只停留在你身上30秒便游离而去,他们早已心驰旁骛,给某个朋友打电话,给某个地方发传真,或者跟某个情人约会,只有当你说完话时,她们才猛然回过神来,嗯嗯啊啊,是的是的,敷衍几句所以,嗯,莫里老人提倡爱是尊重别人,是专注于别人,所以在和他人一起时不要炫耀自己,如果你想对社会的上层炫耀自己,那就打消这个念头,他们照样看不起你,如果你想对社会底层炫耀自己,也请打消这个念头,他们只会妒忌你,身份和地位,往往使你无从适从,唯有一颗坦诚的心,方能使你悠然的面对整个社会,多么聪明的老人。

  第三点关于家庭,莫里老人说,如果没有家庭,人们便失去了可以支撑的根基,他得病以后这一点更有体会,如果你得不到得不到来自家庭的支持、爱护、照顾和关心你拥有的东西变少的可怜,爱是至高无上的,这就是家庭的部分涵义,不仅仅是爱,而且还告诉别人,有人守护着你,这是我母亲去世时我最想得到的,我称它为心理安全,知道有一个家在守护着你,只有家庭能给予你这种感觉,金钱办不到,名望办不到,车子,房子更办不到,工作也办不到。由此我有时会想难道你给家庭带来的物质享受越多越好吗?在和家人的陪伴与倾听方面做的太欠缺了吧?莫里老人患的是"肌肉萎缩症"它是从脚一点一点往上爬肌肉逐步失去知觉,不得不躺在病床上,被人翻身,按摩,甚至最隐私的擦屁股,这些,他都要请求别人的帮助,家里人给了他无微不至的关怀。

  对一般人来说,如果人这个份儿上,可能觉得活着没什么意义了,生活这是没有质量可谈,可是老人却把它当作享受,感受到依赖别人的乐趣,并且闭上眼睛享受别人给他擦背、翻身,涂褥疮乳膏,他说,我们都有过当孩子的经验这个经历并没有消失,而是存在了你的大脑深处,对我而言,这只是在重新回忆起儿时那么多乐趣呢。多么聪明的老头,所以接受别人给予你的爱也是一种奉献,珍惜现在,珍惜每时每刻,不论你健康衰老还是疾病,都要开开心心的,享受生命给你带来的各种体验,而且,健康是你能够给予他人的内容,我指的不是金钱,而是关心、闲谈。医院和收容所、敬老院力这些孤独的人,只要得到一些陪伴就会露笑颜。莫里老人做到了,他说:"只有这时我感到我仍然像以前一样健康,这是我存在的意义。"所以即使他卧病在床,但他是那么的健康。反之呢?

  再来谈谈年轻的问题,人的一生从出生到曼妙再到老去,很多人对青春都留恋不已,莫里老人以一种很独特的视角来看待年龄,他说,我知道年轻也会有苦恼,所以别人向我炫耀年轻的魅力,那些来找我的孩子,都有他们的烦恼,矛盾,迷茫,不成熟,活着感到累,有的甚至想自杀,年轻人还不够明智,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很有限,所以我乐意接受衰老,这很简单,随着年龄的增加,你的阅历也要更加丰富,如果你停留在22岁的年纪,你就是永远22岁那般浅薄,要知道衰老并不是衰败,它是成熟,接近死亡不一定是坏事,当你意识到这个事实后,它也有十分积极的一面,你会因此活得更有意义更好,所以自然而然我们就提到了死亡,死是很自然的事,他说我们之所以,对死亡大惊小怪,是因为我们没有把自己视为自然的一部分,如果我们觉得是人就得高于自然,那你就不敢提及"死亡",只有意识到自己会死,并时时刻刻做好准备,这样做会更有帮助,你活着的时候,就会更加珍惜生活,他说,一旦你学会了怎样去死,你也就学会了怎样去活。

  最后莫里老人墓碑上是"一个终身的教师"《相约星期二》是我一辈子的教师,我把它放于床头,用这些老人贴心的话语适时提醒自己,勇于在生活中找到如何"爱自己、爱他人"感谢莫里老人,感谢感谢米奇。、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7

  这本书讲了美国的一名社会学教授——莫里,他已年迈,患了绝症,受一家电视台的“夜线”节目采访,被他十六年前的一位学生——当今的作家,记者米奇。阿尔博姆偶尔看到。学生匆匆赶来看望即将离世的老师,而老师则宣布要给这位学生上最后一门课,每星期一次,时间是星期二。这样的课程没有一位学生会拒绝,于是,每星期二,这位学生坐飞机飞行七百英里,赶到病床前去上课。

  这门课讲授了十四个星期,最后一堂则是藏礼。老师谢世时,这位学生把听课笔记整理了一下交付出版,题目就叫《相约星期二》,这本书引起了全美国的轰动,同样也触动了我的心灵,让我开始思考人生,并从中反省自己,学会正确面对生活,面对生命。

  在莫里生命即将结束的最后时刻,给这位学生上了十四节课,课的内容是:第一个星期二——谈论世界;第二个星期二——谈论自怜;第三个星期二——谈论遗憾;第四个星期二——谈论死亡;第五个星期二——谈论家庭;第六个星期二——谈论感情;第七个星期二——谈论对衰老的恐惧;第八个星期二——谈论金钱;第九个星期二——谈论爱的永恒;第十个星期二——谈论婚姻;第十一个星期二——谈论我们的文化;第十二个星期二——谈论原谅;第十三个星期二——谈论完美的一天;第十四个星期二——道别。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目睹了疾病带给莫里的一切痛苦,但深深震撼我的是莫里的——乐观、豁达、对事业的挚爱、对社会的奉献、对生命的诠释,对后人的人生指引。这不愧是一位终生的教师。下面就将自己读完这本书后的几点粗略感悟呈现如下:见谅见谅!

  一、关于家庭

  莫里在患了绝症以后,妻子总是无微不至地照料着他,儿子们总是抽空来陪他,鼓励他。(他不希望孩子们放弃自己的工作专门陪他,他不愿因自己影响到孩子们。)让他拥有了死时的安宁与宽慰。

  莫里说:“假设我离了婚,或一个人生活,或没有孩子。这疾病——我所经受的这种疾病——就会更加难以忍受。(莫里得的是肌肉萎缩症,从腿部开始肌肉萎缩,萎缩部位慢慢失去知觉。这种肌肉萎缩会一直发展,从腿部到腰部到胸部,最后到肺,直至停止呼吸。在病情的发展中,莫里经受着腿部僵硬、腰部僵硬、胳膊僵硬、脸部僵硬,嘴巴僵硬,甚至全身僵硬的痛苦折磨。)我不敢肯定我是否应付得了它。当然,会有人来探望的,朋友,同事。但他们和不会离去的家人是不一样的。这跟有一个始终关心着你,和你形影不离的人不是一回事。”

  这就是家庭的部分涵义,不仅仅是爱,而且还告诉别人有人守护着你,我称家为“心理安全”——知道有一个家在守护着你,只有家庭能给予你这种感觉。金钱办不到。名望办不到。

  读到这里我更体会家的重要。对“家和万事兴”“家是温馨的港湾”等说法有了更深的感悟。

  记得前几年因小姑子一家结婚后一直没搬出去住,大家住在一起。这件事常常让我心生烦闷。于是和婆婆、小姑之间就有了一次次没有硝烟的战争。家已是战争的导火索,让我畏惧,让我心凉。整天心力憔悴,更无精力投入工作。可谓家庭、婚姻、工作团团糟。

  现在看开了许多,改变了许多,家庭也温暖和睦了。我和爱人的工作也都大有长进。家是一个支撑,家是一个保护伞,家更是一个后备军。

  现在每当同事因家庭琐事而生气时,我总是开导她。家——离不开尊重、离不开理解、离不开包容,更离不开信任。莫里让我对家爱得更深。

  二、关于婚姻

  谈完家庭,我想要说说婚姻,因为婚姻与家庭息息相关。

  可是现在很多人不理解婚姻。80、90后的年轻人,要么过于自私而无法和别人建立真诚的恋爱关系;要么轻率地走进婚姻殿堂,然后六个月后又匆匆地逃了出来。60、70代的人们,又有多少人在无奈的维持婚姻,因为不信任、因为金钱等,婚姻已危在旦夕。

  我们好多爱人并不清楚要从伴侣那儿得到什么,我们甚至连自己都无法认清——又如何去认识我们要嫁娶的人呢?又如何去协助我们最爱的人去获得更高的人生追求呢?

  其实爱情和婚姻是有章可循的:如果你不尊重对方,你们的关系就会有麻烦;如果你不懂怎样妥协,你们的婚姻就会有麻烦;如果你们彼此不能开诚布公地交流,你们的婚姻就会有麻烦;如果你们没有共同的价值观,你们同样会很麻烦。你们必须有相同的价值观。

  我见过这样一对小夫妻,有二十七八的年龄,可以说郎才女貌,家庭殷实。按理说应该过得比较幸福。可因为女方的猜疑,胡搅蛮缠,两人总是吵架。日子过得不像日子,家过得不像家。的确,在当今社会,各种诱惑太多。好多女性朋友不相信爱人,总想把另一半拴在自己身边,这样才算安宁。可殊不知,男人需要的是自由,是让家庭幸福的不懈奋斗,他们需要时间去打拼。

  由此我想到了“男人就像风筝”这句话。风筝总向往自由,飞得越高越好。而放线的人就像我们的女性朋友,要么不敢放得太长,害怕风筝飞走;要么放高风筝以后扯得紧紧的,想紧紧控制住风筝。却不知这样做的结果:前者影响男人奋斗的脚步,后者成了勒拌男人奋斗的绳索。我前几天才去放过风筝,发现怎样放风筝能放的高而毫不费力。首先要把风筝放得足够高,待风筝稳定后,线再放松一些,过一会儿还要时不时扯扯线。这样做的好处是,既可以让分风筝飞得再高些,还会提醒风筝不要偏离方向。而女人管男人就像这放风筝,把握得好会双赢,否则双方都会受伤害。

  相信男人,给他们空间;给他们自由;给他们信任,还时不时地提醒他们。这样我们收获的是婚姻的幸福。婚姻只有两种选择:相爱或死亡。

  三、关于对衰老的恐惧

  说到这个话题,我相信很多人都恐惧,我也不例外。

  三十好几的女人了,每天依然驻足镜前;每天依然在衣橱里翻找衣服;每天依然羡慕年轻的女孩——原因何在?臭美。想依然年轻漂亮。残忍地说:“想永留青春,不想变老。”这是很多人的通病,特别是女人。

  而莫里对衰老有着乐观的理解,莫里认为,人为什么害怕衰老?

  “因为生活的不满足,生活的不充实,生活的无意义。如你一旦找到了生活的意义,你就不会想回到从前。你想往前走,你想看得更多,做得更多。”

  细想自己又何尝不是,我不想回到从前,因为那时我们单纯;我们幼稚;我们不谙世事;我们醒悟不了工作的含义;我们不懂人情的珍贵等等。而这些改变,这些所得,都是岁月留下的痕迹。就如莫里所说:“如果你一直不愿变老,那你就永远不会幸福,因为你终究是要变老的。”

  我们每个人都羡慕年轻人,但关键是我们得接受现状并自得其乐。因为年轻的好时光我们也经历过。

  衰老并不等于衰败。衰老会让我们有一种成就感:我们养育子女;我们工作出色;我们帮助别人;我们奉献自己等等。这样我们就不再对衰老恐惧,而会慢慢的乐于接受。就像死亡一样,这是自然规律,谁都无从掌控。

  人这一辈子,活着不容易,那就少给自己一些过不去,充实而幸福的老去。

  读了这本书,自己的思想又充实了许多,而莫里的精神也深深扎根心中,照亮自己,让自己立志成为像莫里一样的教师——一位终生的教师!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8

  “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这便是《相约星期二》的所有内容概括。面对这样的概括,你或许不会对这本书产生怎样怎样的兴趣吧?可是,就是因为其精简(注意了,我用的是“精简”,而不是“简单”),它引起了我的注意。

  而在写下对该书的心得体会之前,我不得不先将它目录上的内容引用下来,因为有这样的内容,才会使我在获知要写对某本书的读后感时想到了它。

  目录如下:

  第一个星期二——谈论世界 第二个星期二——谈论自怜

  第三个星期二——谈论遗憾 第四个星期二——谈论死亡

  第五个星期二——谈论家庭 第六个星期二——谈论感情

  第七个星期二——谈论对衰老的恐惧 第八个星期二——谈论金钱

  第九个星期二——谈论爱的永恒 第十个星期二——谈论婚姻

  第十一个星期二——谈论我们的文化 第十二个星期二——谈论原谅

  第十三个星期二——谈论完美的一天 第十四个星期二——道别

  仅面对这样的目录内容,你还能说它是“简单”的吗?

  假若给海伦·凯勒三天光明,那么她将在第一天看人(他们的善良、温厚与友谊使我的生活值得一过),在第二天向世界,向过去和现在的世界匆忙瞥一眼,第三天将在当前的日常世界中度过,到为生活奔忙的人们经常去的地方去。

  假若给莫里教授一个完全健康的一天他最满意的安排是“早晨起床,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午餐,一次只请一两个,可以谈他们的家庭,谈他们的问题,谈彼此的友情。然后会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丽的小鸟,尽情地享受久违的大自然。晚上,一起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食,剩下的时间就用来跳舞”,教授说,他会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个好觉。

  那么,假若给你一个完全健康的一天你会做什么呢?我想过,可是,悲哀的是,除了日常生活中每天都经历的琐碎事之外,我竟不知道我将做什么。在我们看来,我们每天度过的都是完全健康的一天,于是乎,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就不知该作何反应了。

  人在健康活着的时候,每天都在做着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好而奢华的梦,或许是住上小别墅,开上宝马车,或许是世界环游,或许是功成名就……然而,就在我们每天忙于追梦的时刻,时间已经悄然从身边溜走……其实,莫里教授也不例外吧,所以他才会在生命垂危的时刻才发现自己已经错过了美好的每一天。

  莫里教授的课,最终将在死亡里划上句号。人生无常,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衰老和病痛,在衰老和病痛来临时,你可以感叹青春一去不返,但却无法拒绝衰老和病痛。

  莫里教授说:“拒绝衰老和病痛,一个人就不会幸福。因为衰老和病痛总会来,你为此担惊受怕,却又拒绝不了它,那还会有幸福吗?”那么面对这个让我们无法拒绝而又害怕的时刻,我们该怎么办呢?莫里的答案就是:“要学会和生活讲和。”一个平静而有震撼力的结论。他说,他认为这是人生最困难的事。他在死亡面前,真正做到了与生活讲和。他平静地,以一种超然的心态体验着死亡。这不是常人可以做到的。他说:如果早知道自己可以这么平静地面对死亡,那么过去还有什么困难可怕呢?这句话,是一位临终老人说的,对我们而言,它可以是一种激励,激励我们向生活中每个困难挑战。希望等到几十年后,我们不会心怀遗憾地说这句话。莫里老人以他自己独特的方式向我们诠释了人生,诠释了死亡。

  在莫里教授最后的岁月里,他几乎是逼视着自己的肌体如何一部分一部分衰亡的,今天到哪儿,明天到哪儿,这比快速死亡要残酷得多,简直能把人逼疯,这并不是常人所能承受的。然而莫里老人却说:“我的时间已经到头了,自然界对我的吸引力就像我第一次看见它时那样强烈。这就像回到了婴儿期。有人给你洗澡,有人抱你,有人替你擦洗。我们都有过当孩子的经历,它留在了你的大脑深处。对我而言,这只是在重新回忆起儿时的那份乐趣罢了。”莫里教授就是这样一边乐滋滋地体验死亡,一边与米奇讨论着人生。

  这本书读第一次是因为好奇

  读第二次则是因为敬佩和感动。

  即使在读了二次之后的现在,我知道我仍是无法体会和理解莫里教授的境界,但是我从莫里教授那获得了一个人生理念:只要用心去体会,生命中的每一天都是完美的一天。

  《相约星期二》,这是一本好书,不管是莫里教授,还是他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他说过的话,都值得你在生命里慢慢体会。

  读着这样的书,你我的心灵都会得到一次次的净化。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9

  今天想推荐一本书,书名叫《相约星期二》。

  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相约每周二一次课堂,课上内容从世界、遗憾、死亡谈到了家庭、感情,以及金钱等十四个主题。当我们如何面对他人,如何面对爱,如何面对恐惧,如何面对家庭,以及感情与婚姻,金钱与文化,衰老与死亡……《相约星期二》这本中都给出了答案!整本书读下来,想要和大家分享的三个观点是:

  1:家庭的重要性:相爱或死亡

  人是群居的高级动物,因此在这过程中,产生了“家庭”这一概念,而事实证明,家庭支撑着我们的全部,她不仅给与我们爱,还告诉别人有人守护你———这被称之为“心里安全”。这种感觉只有家庭才能给予,金钱、名利都办不到,而一个人来自家庭的心里安全感却是在童年建立的,成年之后只能修正,不能改变。

  作为妈妈x大多数都有这样的经历:我们现在的某些选择与决定都直接被童年的记忆或感觉所影响着;因此,我们在培养、教育孩子时要科学育儿,让孩子的幼年、童年充满爱不仅如此,更应该增强孩子的心里安全感,让孩子不仅身体健康,而且身心也健康。

  得到了家庭健康的爱的孩子会走得更远、飞得更高;相反,得不到这种爱的孩子,就像折断了翅膀的小鸟,只能等待死亡!

  2:面对生活的最佳态度:与它讲和。

  早上起来,由于自己赶着要上班,于是不停地催促着孩子,可是孩子呢,却各种不配合,依然我行我素,慢腾腾的穿衣、吃饭,或许还会以哭的形式反抗;此时老公又补一句:“怎么搞得的呀,大早上就把孩子弄哭了……”。最后到公司还是迟到,不仅一个月的全勤奖没了,还被领导骂,一天的心情都郁郁寡欢,做事也没干劲;好不容易熬到下班回家,可是开门见到的却是乱糟糟的屋子……

  这是许多妈妈在“急、乱、烦”中度过无数个这样的一天生活,长此以往,妈妈们内心会越来越敏感,脾气会越来越暴躁。

  怎样改变呢?与生活讲和。总之,妈妈们要放平自己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所有事情,培养自己的钝感力(面对糟心的事时,更迟钝些),让我们与孩子讲和、与周围人讲和,与生活讲和,以此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做一名精神抖擞、皮肤有光的漂亮妈妈。

  3:家庭的核心部分:婚姻的幸与不幸

  妈妈们婚姻幸福吗?也许有的妈妈会回答:有时感觉很幸福,有时感觉又很糟糕。那么有没有一条标准可以用来衡量婚姻的成功与否、幸福与否呢?

  在书中莫里老人说:“爱情和婚姻还是有章可循的:如果你不尊重对方,你们的关系就会有麻烦;如果你不懂怎样妥协,你们的关系就会有麻烦;如果你们彼此不能开诚布公地交流,你们的关系就会有麻烦;如果你们没有共同的价值观,你们同样会有麻烦。你们必须有相同的价值观。而这一价值观里最重要的就是:你们对婚姻的重要性的信念。”妈妈们,你和爸爸有多久没有真诚沟通了?双方吵架后,妈妈你多久没有先做出妥协了?和爸爸婚前有相同的价值观,有了娃后、和老人住在一起后,还会有相同的价值观、生活观吗?

  孩子的幸福来源于家庭,家庭的和睦来源于夫妻关系。在成为父母那一刻,我们就应该承担起我们的责任与义务,经营好婚姻,照顾好孩子。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范文(精选9篇)】相关文章:

相约星期二英文读后感10-10

读《相约星期二》有感800字02-09

中考满分作文范文:相约春天10-08

星期二祝福语06-22

相约世博会说课稿12-04

相约生态园02-08

相约在夏季作文02-25

与你相约歌词06-25

关于相约的中考满分作文07-30

相约科技馆作文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