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大城》读后感(通用17篇)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国大城》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国大城》读后感 篇1
一、书中主要论点的摘要
1、任何限制劳动力自由移动的制度都会限制国家的发展。
2、追求经济均衡发展应以各地区的人均GDP均衡为目标,而不是盲目追求各地区的经济规模和总量均衡;追求后者带来产业的重复建设和低效率,恶果最终由国家买单。
3、参照世界经验,人口的集聚是国家产业结构由农业为主转为工业和服务业所必然产生的,大城市病会随之产生,但集聚所产生的正效益远远大于负效益。
4、大城市人口不会无限制增加,人口的集聚在一定时间点会达成平衡,这个平衡由经济规律所决定,人为干预大概率会产生负面作用。
(摘要来自知乎)
二、大家对城市区域发展的误解
误解1:中国地区和地区之间存在非常严重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这是因为经济已经过度集中到少数地区,特别是沿海的发达地区?
误解2:大城市,特别像北京和上海这样的城市,已经太大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这样的城市病问题是由于这些城市人太多导致的。
误解3:城市拥堵和污染问题是人过度集中到市中心导致的,市中心人口密度较高就会导致拥堵和污染问题。
三、城市发展在全世界的趋势——在集聚中走向平衡
越发达的国家,其人口集聚程度就越高的原因是:由于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是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尤其是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工业需要集聚,服务业比工业更需要集聚。现代服务业大量以知识(特别是大城市),这就导致了发达国家经济集聚程度更高的现象。
四、目前中国城市政策制定中存在的问题
1、人口流入地
1)户籍制度制约了劳动力进入大城市长期成为本地居民,导致劳动力无法自由流动。
2)进城务工偏向年轻人,通过教育歧视等政策无法举家迁徙到城市,间接导致了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问题。
3)东南沿海大型城市的土地建设指标严格控制,导致房价高涨,提升了生活成本。
4)长期利率人为压低,导致“资本深化过度”,这是一个严重资源错配问题。因为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看,中国单位经济增长带来的就业增长都偏低。由于资本相对于劳动力“便宜”,所以大城市被迫采用机器替代人的方式进行产业升级。
5)由于大型城市限制人口规模,所以规划的公共基础设施低于实际需求,导致交通拥堵、医院、养老等机构资源紧张。
2、人口流出地
1)地方政府为了完成上级的KPI:财政税收和招商引资,负债新建了大量工业园,但实际入驻率非常低,投资产出效率低下,浪费严重。
2)由于税收收入符合二八法则,地方政府偏好资本密集型工业,反而创造大量就业的服务业得不到发展,导致地方政府单位经济增长带来的就业增长都偏低。
3)过度关注GDP总量,而不是人均GDP,非常害怕年轻劳动力的外移。
4)对地方公共设施投资不足,导致对劳动力教育投资不足(作者建议地方政府:不要盲目投资于产业,特别是偏离比较优势的产业,要投,就投在人身上。)
5)农村“空心化”严重,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导致大量社会问题。
五、城乡协同发展的解决之道
1.区域发展的公平性原则
在公共投资和公共财政方面如果既要效率又要公平,从而获得一个全国人民一致赞同的方案,那么就必须实施一个政策组合,其中有三个构件:
第一是公共投资的效率原则
第二是人口的自由流动
第三是向没有享受公共投资好处的地方进行适度的财政转移
区域间的经济发展差距收敛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非常重要的,这里就出现了两个政策选择:
第一个政策选择我称为“动钱”的政策,就是把资本移向劳动;
第二个政策我称为“动人”的政策,就是劳动移向资本。
发展政策和追求区域间发展水平差异收敛的正确选择应该是“动人”为首选,“动钱”(财政转移支付)只能是建立在“动人”的基础之上。
2.土地和户籍制度联动改革
1)建设用地指标跨地区交易
与其在现有土地制度下,全中国都以同样的速度推进城市化,不如让建设用地指标跨地区交易,这样,土地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这是中国接下来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
户籍政策的改革可以让大量在城市务工的人成为城市的居民,增加收入,缓解大城市用工荒的压力。
2)人口自由流动
如果你相信经济增长是减少贫困最重要的途径,你应该选择城市,也就是说,只有通过发展城市来让农民不断变为工业和服务业的从业人员,才能最终减少贫困。可能有人会问,那剩下的农民不管了?当然不能不管,随着农民不断减少,剩下的农民从农民变成规模化经营的农场主,或者农场里的“农业工人”,收入也将提高。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要素是土地,土地是不可能无限增加的,所以一旦土地决定了农产品的增长极限的时候,要提高农民的人均收入只有减少农业人口。
六、对个人体会较深的几个观念
1、直觉和数据
在讨论问题的时候,把一个观点推向极端是一种错误的而且有误导性的讨论方式,要不得。
比如常有人问,是不是全国十三亿人口都集聚到上海来?当然不是。事实上,一个国家的集聚程度有多高,是由集聚带来的好处和集聚带来的坏处相权衡决定的。集聚会带来好处,但是集聚也的确会带来坏处,比如说拥挤、污染和犯罪。当集聚带来的好处不够高,而坏处体现出来之后,集聚的水平就相应地稳定下来。而在这个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调节变量就是生产要素的价格,集中体现在地价、房价和劳动力工资上。
2、尊重科学规律
讨论公共议题的时候要抛弃掉“这是中国,在这里不适用”,在这个想法下发生了很多悲剧。
例如:凡是通过经济资源的行政性配置去追求地区间平衡发展的国家没有一个成功的。
3、如何给政策制定层进行建议
一个建议如何讲很可能会影响到被采纳的可能性。
例如:政策红利这个说法,通俗的讲就是之前可能做错了,现在改过来之后就会带来经济的增长,也就是红利。
至于为什么之前政策制定错了?那就是历史因素的制约了,切不可深究。
《大国大城》读后感 篇2
城市规划、资源分配、人口流动、社会发展....这些看似大而专业的词语,似乎与追求短期效益,着眼于当下销售任务、签约回款、策划推广的地产营销人而言,有点高深与缥缈。
由于是有吴老板推荐、集团上下专项培训过的书籍,抱着些许的好奇、疑问与纠结,决定静下心来“啃”这一本书。
不看则以,一看便欲罢不能。书中所涉及到的观点及评论,填补了我在规划与城市发展领域的认知不足与空白,有效的缝合了一些早前形成的零碎观点,逐步形成一套“点、线、面、体”的综合认知。
以下分享几个本书中尤为深刻的记忆点:
1、大城市病不能靠抑制人口数量解决。
中国需要大城市,且越大越好,中国一线城市的人口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城市规划缺乏前瞻性,对人口数量增长的估计不足导致的大城市病突出,并不是因为人口太多了。控制人口数量是典型的需求端抑制,而不是供给侧改革。
一线城市严控人口,但每次制定城市规划目标后,用不了几年时间便被打破,但配套服务全部是按规划指标配给,造成公共服务严重不足。
解决城市病,需要通过增加公共设施以及公共服务的供给。而不是抑制人口数量。
2、城市越大,对人口的成长越有利。
大城市具有“人力资本外部性”
人力资本外部性:一个人的教育水平提高了,不仅能使自己的收入有所提高,而且在他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还能相互学习和影响,促进知识的传播和生产。
城市越大,人才不断被引入,在市场自由的流动下,配合服务于这些人才的工种会同步增加,一线城市管理者希望以业控人,希望引进大量高端人才,同时对相应的服务业者用各种方式限制,导致了大学毕业生竞争惨烈。而保姆、月嫂工资高涨,且供不应求。
大城市就业市场高度专业化,特殊专业的人只能在大城市才能找到工作。
“高房价”和“城市病”是消费者为获得大城市的生活所支付的代价,人们为了支付大城市更高的房价,牺牲了某些维度上的生活质量。
中心区的高房价就是人们为工作和生活便利性支付的成本,住在城市核心区,可以最大化的享受城市带来的配套。
3、城市路网越密、越窄越有利。
在大城市内部,中心城区因为四通八达,一定是生活最丰富的地段,大量的生产型服务业为了和四面八方的人做生意,一定要抢占市中心位置,排挤中心城区的居住功能。
为什么城市核心区的住宅用地非常少,使得很多居民楼被改成了商业使用,而郊区以及中小城市,很多商业和写字楼被改成了“商改住”,这是城市需求决定的,在自由市场下,有更多人抢占城市中心位置,挤占了居住功能。
城市规划中,窄马路更有利于生活,可以形成更多的人气入口,可以更好的聚拢人气,使得居民生活半径更小,当城市堵车时可以更快的进行分流。
高路网,马路多而窄的方式反而可以引导服务业多样性,生活的便利性和出行需求的减。
4、限制人口数量会造成大城市人口结构的老龄化
经济发展必然会带来污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治理成本低于发展成本,便会倾向于治理,当城市持续向高密度发展,更密的路网,更少的车辆使用,城市会重新回到生态宜居。国际上很多城市都经历了这一过程。
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出现逆城市化,人们会到郊区去购买别墅居住。当知识,信息,技术为主的现代服务业的比重高到一定程度时,人们对于居住在市中心去享受和人交流便捷的需求更加强烈,又会出现返城市潮。
人口结构是动态变化的,人口的老龄化,平均寿命增加,都需要有新鲜血液补充进来。现有的控制人口政策,年轻人口补充不足,老年人比例会进一步提高。
养老金是记账系统,年轻人现在工作交的养老保险被支付给现在的老年人,不足的部分由财政补贴,在控制人口的政策下,未来的老龄化更为严重,未来的年轻人减少,支付养老金的人减少,巨大的财政补贴让政府会考虑别转移支付方式,如延迟退休等等。
本书的专业性知识输出远不如此,以上几点仅为读者本人的阅读收获。
《大国大城》读后感 篇3
前段时间看完了《大国大城》这本书,我觉得城市化是一个不可避免的一个大趋势,虽然说现在政府设置各种阻碍,从北京上海赶走DD人口,但是,还是无法避免超级大城市的产生。看完这本书,我也更坚定了自己的想法,一定要想办法在大城市立足扎根,如果我们没办法在这里扎根,我们的后代,我们后代的后代,也会想办法,在大城市扎根,所以与其这样,不如就从我们这一代开始,就努力成为第一代。
与此同时也坚定了自己一定要在深圳买房子的想法。以前和周围很多人一样的想法,年轻的时候在深圳工作,然后可能30岁的时候还是会回老家置业,但是现在改变了那个想法,不管怎么样,一定要在深圳买房安家立业,家乡是回不去了,不可能回去发展了,所以,只能努力在深圳买房,在深圳安定下来,成为一个真正的深圳人。以前一些看不懂或者是不了解的东西,看完这本书之后,有了更深的了解,经济发展规律是无法改变的,就算政府,也不能用行政力量去改变它,只能是去适应,去顺从它。看完这本书也更清晰的了解了,这个社会,市场到底是怎样运行发展的,同时也改变了一些想法,所以不管怎么样,我们都应该适应时代的发展,适应规律,而不是去改变它,只有适应规律,抓住机会,我们才能过上更好的生活,才能过得更富足,更幸福。所以如果你还年轻,你要去大城市,如果你已经在小城市安家立业了,支持你的子女去大城市发展,他们会有更好的未来。
这本书不仅仅是从中国的角度出发,而是从全世界的范围,用国际的眼光去看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规律。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总结规律,再回到我们国家的发展历史。其实,不管是在中国,美国还是在欧洲,城市化都是无法避免的。所以还是要去大城市才有更多的机会,更多的资源。
《大国大城》读后感 篇4
这部作品是上海交通大学经济学陆铭教授的代表作,出版于2016年,是关于空间经济学或者地理经济学的通俗作品。这本书主要探讨了经济地理空间的集聚效应在中国过去十几年发展中的变化和作用。地理因素在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显得重要,在经济发展的解释过程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变量,因此,形成了经济地理学这门课程。
其实,作者在这本书中并没有过多讨论经济地理学中的专业知识,而是将原理与中国当下的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来讨论,作者反反复复在印证一个道理,就是人口自由流动而实现的集聚效应,带来的经济发展才是市场经济下的优先选择,他反对现有的户籍制度对于人口自由流动的限制,反对现有的这种对于实现区域平衡发展而动用计划式的行政命令,比如将大量土地指标投放到中西部,而限制东部的土地指标,结果是市场的扭曲。
其实我挺赞成作者的一个论点:中国发展不仅要警惕拉美的”中等收入陷阱“,同时,更要警惕欧洲的”欧元化“,”欧元化“其实就是要防止出现市场分割现象,欧盟之所以要实现一体化,可以利用更大规模市场发展经济,引领世界,中国作为同样的大国,也要防止内部市场分割,现在中国出现很多市场分割现象,比如户籍制度阻碍人口自由流动,地方保护主义等等,阻碍的经济的发展。
地方贸易保护主义在中国地方区域较为普遍,尽管在某些方面已经有所收敛,上两个星期,笔者听了浙江大学耿曙教授的关于政企关系的讲座,也曾提到这个问题,就是现在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和政商关系的密切联系,当然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关键是要在人均接近一万美元的时候如何突破这个门槛,根据外国的经验,这个时间点,更需要的是依靠创新带动经济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发展动能转换,那创新、转变经济方式的前提是什么?
是有一个自由的市场,培育一个创新自由的市场是增强和实现创新的基础,行政命令是实现不了创新的,要创新就要打破市场的分割,打破阻碍资源自由流动的壁垒。
《大国大城》读后感 篇5
这本书彻底刷新了我对城市的认识。
一、关于城市发展的规律
一样东西,用的人越多越有价值,比如安卓系统、windos操作系统,城市也是一样的道理,越大、人越多,越有价值。而小城市的前景不太看好,未来农村人口肯定会持续减少,三四线城市有可能衰落。
人口涌向大城市这是必然的规律。日本的人口总数是下降的,但是东京的人口却呈上升趋势。未来将有更多的人涌入大城市,中国本来可以引领这个潮流,发展超级特大城市,但是很可惜,政府想要东西部均衡发展,想要小城镇多点开花,这种规划可能并不符合城市发展的规律,估计是浪费资源,效果有限。
二、关于城市病:拥挤、污染、犯罪
人为地设定城市人口上限,比如某个城市,规划15年后人口规模是3000万,但是只用了10年,人口就已经突破了这一数字,那么,以前按照3000万人口设计的公共设施就明显落后,不能够适应需要,这是导致城市病一个很重要的的原因,是城市规划的失误。
书中还使用了大量的数据,证明了人口的集中对环境治理、耕地保护、预防犯罪都是有益的。在大城市地铁很便利,开车反而不方便,开车的减少有利于环保;人口集中后,一个摄像头就可以覆盖更多人群,可以更加有效地震慑犯罪。
三、城市的商业服务
一个城市中心的形成主要是历史的因素,也有部分规划的原因,不是那么轻易改变的。
道路小、路口多,便于步行,有利于商业街的发展,如果马路太宽,从这一边步行道那一边很麻烦,就难以留住人,商业不容易发展。比如浦东,都是宽阔的马路,规划有序的住宅区,然而繁华的商业街仍然在浦西。道路小也并不必然影响交通,香港的道路很窄,但车速很快。
一个城市,老是驱赶那些提供低端劳动服务的人群,必然会引起服务价格的上涨,受影响的是这个城市居民。
这本书也有不切实际地方,比如作者提出一个偏方,把各个机关单位的围墙拆了,可以分流人群,缓解交通。经济学家薛兆丰就从产权的角度分析了这种做法,反驳得很有道理。
城市规划要符合城市发展的规律,这些知识有些人真不懂,有些人装不懂,不懂的好办,装不懂就不好办了,尤其是有决策权力的人装不懂危害更大。
总体来说,这本书刷新了我的三观,非常值得推荐,很庆幸读到了这本书。
《大国大城》读后感 篇6
春节,读了一本名为《大国大城》的经济"科普书",看完这本书后让我思绪万千,久久不能平静。
在这本书中,让我深有感触是第五章第五节:挑选劳动力技能的后果。这个章节主要讲了两点,第一点城市劳动力问题,为高技能人才提供配套政策及优惠,但是带来相应的问题,高技能人才供给过多,低技能劳动力供不应求,严重短缺、工资上涨的怪现象;二是人口控制问题,任何人口的控制措施必须尊重市场资源配置的基本规律。
这个章节说来说去,归根到底就是"人性"与"平衡"的问题,此章节的"人性"在我看来就是"归属感",政府为高学历提供户籍、福利的鼓励,把家里人接到身边,从本质上还是归属感的体现,但是这种归属感仅仅满足了一部分人员,一个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既要有高技能者的设计与谋划,也需要有低技能者的努力及汗水,单方面行政干预行向高技能人才的倾斜,造成劳动力的不平衡,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首先是高技能劳动力供过于求造成"低层次就业"现象,大学生面临就业难,毕业以后去做一份基础及缺乏创造力的工作,难以发挥其所学,这个实际上是一种变向的浪费,其次是对于低技能劳动者的归属感的忽略,让部分劳动者离开,导致低技能的服务价格上涨,当一份基础性的工作价格过于高,超过了其实际工作产出价值,实际上也是资源的一种浪费。
因此城市的均衡发展,不是由城市来挑选劳动力,而应该是劳动力来挑选城市,这样才不会造成劳动力的浪费,实现城市和人口的均衡发展。
《大国大城》读后感 篇7
这是一本经济学的书,比较厚,阅读量是比较大的。虽然翻开几页,我就犯困了,但是由于书比较厚,所以我一般把书当枕头用了
对于一个经济头脑不发达,甚至对经济统计中的数字毫无感觉的人来说,我也能大概能明白这本书表达的浅层意思。也就是书名一样,一个国家是如果产生大城市,以及大城市应该是一个怎样的发展路径。借鉴了不同的国际上的发达国家案例,作者提供了一个比较靠谱的方向。
首先,我们对于大城市无疑的非常看好以及向往的。但是大城市就跟人们想象中的一样也有诸多问题。比如:交通拥挤、高昂的房价、污染的空气、收入差距……,等等大城市会存在的问题。虽然大城市的这些问题是真是存在,但是在一些民生的调查的真是数据上,确实反映了这样的情况。
1:大城市的幸福感往往是比小城市好得多,大城市的基础配套设备(医院、生活超市、公共交通等)相对比价完善,公民的生存基本需求可以得到最快速的响应以及满足,这是人们生活的最基本要求。
2:大城市也是能够缩小小城市的人均收入的主要来源,大城市的从业人员收入是普遍高于小城市的从业人员收入,从而把小城市的人均收入水平会整体提高。
3:大城市的包容性更加好,大城市欢迎高知识的人才,同事也会接受相对教育水平低一些的人。发展科技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高知识分子。但是城市的基础工作确实需要大量的人,比如建筑、清洁、维护维修、绿化等,高知识分子一般是很少从事这一块,政府部门如果需要增加这一类的高知识分子,所付出的薪酬会相应的提高。
但是大城市到底是因为什么样的因素造就了它的地位?作者从几个方面分析了。
1:地理位置。从相关数据可以看到,能够成为世界级大城市的,它所在的地理位置占了重要的成分。例如:香港,三面临海,北接大陆,成为了国际市场上的一个重要的港口、金融国际大都市。在改革开放初期,交通方式没有这么发达时期,海运凭借着运量大、成本小占据着运输的领导地位。二战期间,香港也是高度的殖民地,外国的先进管理理念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那中国内地目前有那个城市有这个发展势头的呢?
上海。
上海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跟香港类型相似,三面也是海,同时也是重要的港口、金融中心。上海目前的GDP是全国第二,上海的各项基础设施能够支撑起发展成国际大都市的硬性要求。
2:自由的市场机制。改革开放之前,是计划经济,国家的主导权在指导着整个生产。改革开放之后,市场经济把整个国家的搞活了,各类的产业相继发展,特别是一些沿海地区,凭借天然的优势起来了。技术不断的革新,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优胜劣汰。
3:人口的自由流动。我们之前的旧观念总是这样认为。如果大量的人口进城,会造成城市的拥挤,以及人口带来的一系列的各类问题。但是真实的情况是这样的吗?偏远的地区为什么整体的收入水平会底下,一个是因为贫困地区只有从事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活动。地少人多,但是由于一部分的人流向了大城市,流出的人口收入增加了,留在地方的人们能够分享到的耕地数量也多了,其实是一个共赢的场面。就算留在贫困地区的人口呈现老年化,但是如果耕地有经济效益。也会有人进行投资或者进行现代化的农业,也会增加收入。大城市也不会无限制的流入人口,一旦城市的生活水平消费能力比经济收入高了,会自动的淘汰了一些人。
大城市之所以成为大城市肯定有其不可替代性的一面,在这里能够更加的接触到不一样世界。但是有人问了,为什么人们会向往这种高物价、高房价、高眼里的地方呢?
有人会,况且这个是享受城市各项福利所需要付出的。
《大国大城》读后感 篇8
作者有着非常深厚的经济学基础,整本书都是用最简单的经济学原理解释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以及该如何解决。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中国目前面临的,作者所说的“分割”,我理解的“撕裂”感受愈深。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最宏观的层面是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和城乡差距。作者纠正了我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平衡”的理解,平衡不是地区均等,而是人均GDP的差距缩小,生活幸福感的缩小,衡量经济的发展最终要落到人身上;城乡差距,本质是地理因素起决定性作用,而在中国,又加上了户籍制度这一道枷锁。作者指出中国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犯了很多错误,主要的错误是高估了大国统一的行政力量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当然,是负面影响。地区产业同构、经济效率低是各个地方政府只注重地方利益和短期利益的结果,也是政府干预生产要素市场的体现。土地、劳动力、资本,三个的要素价格和流动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限制,建设用地指标的错配、户籍制度阻碍劳动力自由流动、利率管制长期以来对中国经济产生着最为基础的负面影响。
作者呼吁经济集聚、呼吁我们改变对城市的观念,城市化的进程还远远不够,城市化的问题是可以在发展中解决的,不要因噎废食。关于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作者反复强调的很重要的一个概念是“人力资本外部性”,在城市扩张过程中,高知人才之间可以共享正外部性,但更为重要的是和低知识、技能人群之间的互补,这是城市发展活力的源泉所在。
一书读完,获益良多。对很多以前学过的经济学原理理解得更为深刻了,同时也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去打破分割、打破枷锁。
就如作者所说,理想的意义不是用来被实现的,而是用来指引前进的方向不至于迷失的。
《大国大城》读后感 篇9
曾经的中国经历过数不清的欺压与侮辱,现在它已成为一个泱泱大国;曾经的中国经历了28年的奋斗,现在:中国已是崛起之大国!今天,中国成为首个可应用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国家,这无疑使每个中国人振奋!
“甲型”从国外来到中国,在大陆引起了一阵又一阵恐慌:我们的体温是早上测完中午测,中午测完晚上测,每天午休还要学预防知识,好不容易放假却也因为这倒霉的甲流被否定了!咳!真是人心惶惶又“慌慌”啊。但是“甲流”高一尺,“中国”高一丈。我们的祖国成功进行了临床试验,用自己的实力与技术向国际证明了“甲流”疫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使中国成为了第一个可以应用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国家。
简单至极的新闻,但是意义非同小可。它向全世界证明:我们是一个正在崛起、发展、强大的泱泱大国;我们可以用自己的实力证明中国在发展、在前进。与中国,“甲流”是一个困难,但是它更是一个可以解决的困难。对于可以把“嫦娥”送上月球,把奥运会举办在北京,把世博会安家在上海,把亚运会落户在广州的中国来说,又有什么困难可以阻挡我们崛起、前进、拼搏的步伐呢?
我们用自己的力量成为首个可应用“甲流”疫苗的国家;我们用自己的力量成为了一个让全世界震惊的大国;我们用自己的力量成就了一个在崛起而进步的中国!
《大国大城》读后感 篇10
“到家了,醒醒孩子们,到姥姥家了……”
“又快了一个小时,这次只用4个小时。”
“明年岚曹高速通车后,会更快!”
我和弟弟被老爸得意的称赞声和老妈的呼唤声吵醒。弟弟揉了揉眼睛说:“我还没睡醒呢,怎么这么快就到姥姥家了?”
8年前,每次回姥姥家,都很不容易。先是6个小时的长途车,再转县城到乡镇的公交车,最后还得搭乘姥姥的电动车才能到家。每次至少8个小时,因此,妈妈也很少带我回姥姥家。
5年前,弟弟出生,爸爸买了汽车,回家方便了许多。再也不用一路扛着行李转乘各种车了。回一次家,比原先提前两个小时。每次到家,姥姥总会感叹:“真好,有车就是方便,快多了。”
今年,德上高速开通,时间又提前了。
“妈妈,这是哪里?这条路好漂亮啊!”弟弟问。
“这是浮龙湖风景区专线。”妈妈骄傲地说。
我记得以前这条路特别窄,只能并排通过两辆车,而现在,变成了四车道。马路中间的绿化带里盛开着各种小花。道路两旁的太阳能路灯整齐排列着……
5分钟后,我们到了姥姥家,姥姥从厨房走出来,诧异地说:“太快了,我一壶水还没烧开呢!”我们都大笑起来,坐在椅子上的姥爷也笑了。这位老党员,虽然现在由于生病说话不清晰,但从他的只言片语中,我仿佛听到了几句话:“祖国……家乡……越来越好了。”
是啊!越来越好了,祖国发展得太快了,快到我们都来不及反应。我拉着姥姥的手激动地说:“祖国是乘着高铁和火箭发展起来的!”
“我要开火箭!”弟弟吆喝着依偎在姥爷身边。微风中,这一老一小多么和谐、美好,充满力量!
我们小家的改变,映射的是大国的改变。今日之中国是强大的,是令人震惊的;明日之中国,在我中华少年的努力下,将会更加熠熠生辉。
《大国大城》读后感 篇11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槃凤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惟我无双。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光。迎着21世纪的曙光,一只雄狮怒吼,响彻东方。
可曾记得,那屈辱的战争年华?
当鸦片肆虐,人们精神萎靡,那些蓝眼睛的外国人打着文明的幌子踩踏着雄狮呻吟的身躯,嘲笑着望着那光彩不在的狮眸。如此纯净的蓝色,却投射出无比凶狠残暴的腥红。他们举着枪,我们挎着盾,中华鲜血染红大洋;他们架着大炮,我们抱着枪,京城瑰宝毁于一旦;他们传散着毒药毒气,我们手无寸铁,南京英魂缕缕消逝。我们看着自己的躯体被肢解,抬起颤抖的双臂却又无力地落下。
可曾记得,那勇敢的拼搏岁月?
有这样一群热血青年。似冬日里的一抹暖阳,温暖着整个个沉睡的寒冬。待冰消雪融,我闻到了新生的味道。磅礴的爱国的声音震醒了萎靡的雄狮。五四风云,红色政权,北伐抗日,解放战争。这样一群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带着疲惫不堪的狮子踏上战场。那触目惊心的红让雄狮精神抖擞,在黄沙漫天的战场上劈荆斩麻。这一战,是尊严之战。养精蓄锐,势必一日旗开得胜。
可曾记得,那艰难的世界突围?
外交孤立,经济封锁的年代。中国人一坚强的意志,化不利为有利,五年计划,三大改造,在逆境中不断突围。在这样一个大的空间内,中国无人问津,中国人却是激情高涨,攀登的阶梯浮出水面。于是,法国来了,美国来了,日本来了……这一场漂亮的突围战,中国人以其勇气和定力向世界彰显了本名族的绝代风华。
可否感觉到,中国如今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
昂扬在东方,沐浴在最早的晨光里,她恍若一个新生儿,充满着朝气与纯洁,又像一个暮年老人,饱含着历史的沧桑。“神州”系将梦想送入了太空,奥运会将文明传递四方。任人宰割的日子已经去了,这个时代,属于和平,而中国将站在大国的前端,颔首致敬,谦卑而骄傲。
时代的天平已然平衡,中国这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正在开拓着更加广阔的天空。
《大国大城》读后感 篇12
担当,是烈日下朵朵鲜花头上的.那棵参天大树;担当,是洪流肆虐时那道隆起的高高堤坝;担当,是风雨中海岸边那座永远屹立的灯塔。
担当是对责任的担负,是伟岸人格的表现。
担当家庭重担,也可演绎精彩人生。家是人们的避风港,是人们心灵的暖房。当灾难袭来,这家庭的重担有谁来担?坚强少年洪战辉以自己的经历为人们讲述了一段关于承担与责任的故事。家徒四壁不沮丧,父病妹弱不逃避,稚嫩的肩担起家的重担,虽道路艰辛,也要在人生路上留下灿烂的人性之光。这位少年的担当,怎能不令人钦佩,“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便是社会对他的肯定。
家庭构成社会,为社会勇挑重担之人同样令人敬重。一个人如果不仅看到“小我”,更能看到大“我”,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境界。狮子山下的“愚公”,香江边上的贤伉俪,投身教育,散尽家财,为了学生,牛马也做。胡鸿烈,钟期荣,他们相信教育能改变社会,他们为教育做出楷模。他们放弃锦衣玉食,偏偏固执的投身于毫无商机可言的教育界,担当教育者树仁立德的重任。一批批优秀学子从树仁学院脱颖而出,这是远比金钱更珍贵的。这对伉俪的故事必将永远传颂于香江之涘。
担当国家重担的人,必将千古流芳。担国之重担者,一生拥苍生入怀,以天下为己任。担国之重担,是诸葛武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董存瑞“为了新中国,前进”,是朱镕基“反贪腐,给我留一口棺材”,是钱学森勇挑重担铸造科学阶梯。他们担国之重任,继往开来,成为民族的脊梁。
每一位青年,作为家庭的一员,作为社会的一份子,作为国家的公民,你担当了吗,你准备担当起什么?
当每一位中华儿女都勇于担当之时,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将屹立于世界东方,一个和谐美满的社会将令世界惊叹!
《大国大城》读后感 篇13
国,有国之职责;民,有民之义务。国承担起国的责任,民尽了民的义务,国民挺起肩膀,扛起责任,我们才会扛起我们大国的尊严。
顾炎武曾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就是说,在国家有难、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每个人都应该承担起自己应尽的那一份责任,保家卫国,救亡图存。可在鸦片战争时,一面是大清帝国的军队挥戈上阵抵御外侮,一面是百姓苦子受人压迫甘愿为英军带路做人鹰犬。当起于中国北方的义和团英勇阻击八国联军时,却又遭到了大清帝国御用军队的残酷镇压。这就是中国近百年沉沦史中很小的一节,民与国的割裂酿成了惨剧,国与民都没有承担起自己肩上的责任,最终得到的只有民族的屈辱和破碎的山河。此乃前车之鉴。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从百年屈辱到百年复兴,中国终于迎来了自己的黎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让国与民站在了一起,统一了目标,拧成了一股绳。综观建国以来的历次对外作战,从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到对越反击维护和平,我们的国与民团结一致、上下一心,为保卫国家利益而战,为维护地区和平出征,用自己坚实的肩膀扛起了责任,维护了国家民族的尊严。直到21世纪的今天,中国已成为世界舞台上日益闪耀的明星,发挥着越来越重大的作用。一批批维和部队远赴亚丁湾保驾护航,一支支医疗队奔赴非洲救死扶伤,一带一路,亚投行,经济自贸区,这一个个促进交往的举措带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中国承担着维护世界和平的重任,展示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这就是中国的现在。
作为新世纪的公民,我们应该刻苦学习,锻炼自己,用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和自己坚实的肩膀,肩负起伟大祖国繁荣昌盛的历史责任。中国要走的路还很远,百年沉沦已成为它苦难的历史,百年复兴仍道阻且长,让我们挺起胸膛,满怀信心地迎接挑战吧,我们一定能扛起我们伟大祖国的尊严。
《大国大城》读后感 篇14
星期六晚上,趁妈妈出差的空隙,我和爸爸一起去了一个好玩的地方----伟大国际。
也许你会问:伟大国际是个什么地方?会有什么好玩的呢?下面让我慢慢的道来。
伟大国际的前身是市青少年宫,后由市政府出资改造成一个集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市民活动场所。看,华灯初上,三三两两的人们从四面八方赶过来。有年迈的老人带孩子,有亲密无间的姑娘小伙子,还有更多像我们这欢蹦乱跳的小学生。
不一会儿,广场上响起了优美的音乐。伴着音快乐的旋律,爷爷奶奶们舞动优美舞姿,跳起了欢快的现代舞。把我都看入迷了,身体也在不知不觉中随着音乐摇动。
“我们是不是该去爬山了?”爸爸的提醒让我从音乐声中回过神来。“是的,我还要去荡秋千的呢!”我回答说。于是我和爸爸一路小跑,爬上了高高的山坡。回头一看,这山可高了,好像升入了云端。我本以为山上应该是人少一些,可没想到和山下一样,热闹非凡。石凳上,树底下,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玩的玩,聊的聊。我迫不及待的跑到秋千旁,爬上了秋千,呼呼的荡了起来。这个秋千架的位置可不一般:地形比较陡,上高下低,荡起像俯冲的小燕子,轻盈又刺激,感觉好极了。
荡完秋千后,我和爸爸又来到了肋木旁。刚开始,我只在肋木上爬上爬下,不敢翻过去。爸爸看见后,不断鼓励我,要我从一边翻到另一边。并告诉我:只有经过不断的努力,才能获得成功的经验,才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在爸爸的指导下,我经过多次努,终于成功的翻过肋木。我高兴极了,一遍又一遍从肋木的这边翻到另一边。
不知不觉中,时针指向了九点。爸爸在一旁提醒我:“该回家了。”我才恋恋不舍的和爸爸离开伟大国际,一边走我一边对爸爸说:“妈妈回家后,我一定带妈妈也到这儿来玩。”
《大国大城》读后感 篇15
也许你喜欢长耳朵的兔子,也许你喜欢在云端之上展翅翱翔的老鹰,也许你喜欢摇着尾巴讨人欢喜的小狗,也许……但我却最喜欢我们祖国的国宝——大熊猫。
瞧!大熊猫闪亮登场了——只见它穿了一身洁白无瑕的裘皮大衣,有些地方则很有个性的点缀了乌黑的纹饰。那一对小耳朵规矩地竖着,似乎在听叽叽喳喳的鸟鸣声。一双眼睛被“墨镜”保护着,它们正使劲地给伙伴“使眼色”呢,伙伴却毫不知情!眼睛下面则是一个三角形的鼻子,黑得发亮,像一块黑宝石。两只爪子紧紧地抓住竹子,那张大嘴巴吧唧吧唧地啃着竹子,眼睛还目不转睛地盯着旁边的竹子看,生怕竹子被人抢了一样。胖乎乎的大圆身子由两条粗短的腿支撑着,稳如泰山,一动也不动,那认真啃竹子的样子真逗啊!
快看!那边有只熊猫宝宝正偷偷地想从妈妈身边溜走,它每爬一步就停一下,还频频地回头,确定安全后,又偷偷往前挪一步……忽然,熊猫妈妈猛地一回头,哎呀!熊猫宝宝一个机灵,迅速躲到墙边,缩成一团,并用双爪捂住脸,它的身子因为害怕而瑟瑟发抖。我的心也跟着扑通扑通地跳起来,暗暗地为熊猫宝宝捏了一把汗。幸好,熊猫妈妈缓缓地转过身,像是要朝别的方向爬去了。熊猫宝宝这才小心翼翼地继续往前挪动。这回,它靠着墙边爬了,我也松了口气。谁知道,熊猫妈妈出其不意地转过身,挡住了熊猫宝宝的去路。唉,姜还是老的辣呀!熊猫妈妈想把熊猫宝宝叼回去,可是熊猫宝宝拼命挣扎,再加上熊猫宝宝体型大了,体重也不轻,熊猫妈妈怎么叼也叼不起来。最后,熊猫妈妈用尽了全身力气,换了好几个角度,熊猫宝宝才被妈妈连叼带拖地弄了回去。
啊!我最爱的大国宝!每次看着它们,我心里就会有一种暖暖的感觉,多么温馨的场面!只可惜,全国的大熊猫只剩1000多只了,我们人类应该更好地保护它们,保护每一种动物,爱护我们的自然环境!
《大国大城》读后感 篇16
大国,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大”,在一般人的观念之中何谓“大”呢?往往意味着土地面积之广,人口财富之多。然而《大国崛起》一书却为我们打开另一种视眼。
葡萄牙,一个人口不过百万,面积不超过十万平方公里的小国,却在十五世纪第一个崛起,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国。西班牙,几乎是又一个葡萄牙的模板,只是它的崛起略迟于葡萄牙。
大家或许会问,为什么不是希腊雅典,或者其他一些军事实力较强的国家,而偏偏是伊比利亚半岛的两个小国呢?
原因很简单:创新促成了这两个国家的崛起。
在整个欧洲渴求于香料的进口,而陆地贸易又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所垄断的背景下,亨利王子拿起托勒密早已发黄的地理学指南,以一个统一的国家作为后盾,倾全国之力,向海洋进发,开创了真正意义上的新航路时代。这一次创新为葡萄牙带来了大量的资金,为其后与西班牙共分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西班牙亦是如此,在对于香料的渴求,对于宗教的狂热共同激励下,打破常规,从陆地走向海洋。从此,这个两个伊比利亚半岛的邻居最终携手统治了世界,最终成为了第一代世界大国。而这寻找财富之路的创新却是历尽了千难万险,航海技术的欠佳,海上灾难的频发,土著人民的反抗,以及接近三万公里的海上行程。面对这种种困难,他们克服了,并涌现出哥伦布、麦哲伦等一大批的探险家。正是因为这些探险家们不畏苦难,勇于牺牲,敢于拼搏的精神为两个伊比利亚半岛帝国铺就了一条崛起之路。
很遗憾,这两个最早崛起的国家没有用财富改变自己,继续进行突破性的创造,在获得财富,增强国力之后,骄傲与放纵最终使财富流失,国力衰败。在历史舞台上,等待他们的唯有流星陨落的暗淡。
开辟新航路促成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崛起。但一个地处北欧、面积只相当于两个半北京的小国
《大国大城》读后感 篇17
我走过古老的红墙,细细的雨幕里模糊着故国的青砖块块,隐约着故国的碎瓦片片,穿过围墙,迈过门槛,见证的是一个朝代的由盛转衰,眺望的是一个新纪元的开始,那裸露的,饱经风霜的红墙:粗糙像千千万万农民的手,透亮,像初生婴孩的眼睛,这里是北京,这姿色,是重生的庄重。
和光同尘,与时舒卷,戢鳞潜翼,思属风云。回看骏马西风,塞北在那一片无边无际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我第一次见识到了自己的渺小,绿草如茵,初升的太阳照耀的发亮,远处牛群的身影在草中荡漾。想去追赶,却怕迷失路径钻进蒙古包,脱掉被露水打湿的鞋袜,热情的递来的奶茶。咸咸的乳香伴着草原特有的清甜,帐外不时传来吆喝啊,梁大泽什么,回应着到了傍晚,全家人围着一只烤的金黄的的杨有说有笑,男人们举杯对女人们唠着家常,正是兴头上还有,随歌起舞,歌声传出,被草原的风带去好远,在那豪迈粗犷的歌声里,在他们自己为人处事的态度,更多的则是一种民族风情,夜晚,月明星稀。呼伦贝尔草原进入梦乡再吵,但草原上一定还有动辄蒙古人独特的笑声,这姿色是一种民族风情,也是大国的豪放与豁达。
曾记杏花烟雨江南,梦入江南烟水路,亭台楼阁,船夫撑一支长篙,小船咿呀从画中驶来。两岸烟柳夹堤,徐徐清风吹散了江南的温柔,远处飘来婉约的歌声,歌声里有道不尽的江南好,这是那年的苏州,我走进诗意的江南,每一处细微里,都弥漫着江南的诗情画意,滋养着浓郁的文学气息,一点乌梅香,几处诗情韵。这姿色,是灵巧少女自雨中来,自带一抹清香芬芳。
也许你曾欣赏法国的浪漫街头,也许你曾沉醉土耳其的迷人小巷,也许你曾赞叹罗马帝国的恢复,但你总会痴情在这一处:她被歌颂为母亲,但她也可以是庄重与威严并存的领导者,是夜晚纵情的歌唱者,彳亍青石板雨巷的少女,这就是大国的多姿。
我深爱我足下土地上的所有,连同她的过去与未来,那每一处不同的风景都昭告着这是无与伦比的大国之色。
【《大国大城》读后感】相关文章:
大国大城读后感06-21
《大国大城》读后感范文07-01
大国崛起读后感06-12
《大国崛起》的读后感07-05
大城的诗歌08-16
《大国崛起》读后感范文03-24
《日本大国崛起》读后感06-30
大国崛起的读后感范文07-05
《大国的兴衰(上)》读后感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