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Giver》读后感

时间:2021-10-18 20:52:0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TheGiver》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TheGiver》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TheGiver》读后感

  想象一下,在一个被同化的社区里,只有一个人能够感受快乐,爱恋,饥饿与痛苦,如果可以选择,你会选择独自承受,还是共同承担?

  在《TheGiver》中,美国作家洛伊丝劳里就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探讨。男孩乔纳斯从小生活在一个同化的理想世界中,九岁可以得到自己的自行车,十岁剪成短发,十二岁被指定工作。他们的社会为了避免差异,从而失去了颜色,婚配与生子都是得到了指定的。当出生双胞胎或老人老到无法再为社会效力时,亦或是违规三次时,要接受“解放”——即安乐死。然而,在十二岁之际,乔纳斯却被分配到了一个最为重要的工作——记忆传授人。

  接受记忆的过程是苦乐并存的,在久远的记忆中,乔纳斯体会了战争、饥饿等痛苦,但同时,他也看到了被他们遗忘的家庭结构——儿女,父母与父母的父母。火苗在炉中欢跃,这是危险的,但也是温暖的。在记忆的长河中,他首次体会到了爱的味道。

  “你们爱我吗?”乔纳斯曾这样问过他的父亲,但得到的只有不解。

  失去了选择权与差异的社会,也同时失去了爱的能力。

  文章的最后,乔纳斯带着加波逃离了,去寻找爱,也解放那个囚禁人天性的所谓的乌托邦。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书中的社会与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甚至儒家所崇尚的大同社会有着相似之处。这个社会没有压迫,剥削,人人平等,人与人之间没有什么差异。看似一切人都很快乐。但这本书也让我们看到了这种所谓的理想社会的可笑与残忍。为了维护平等与共享,人们失去了选择的权利,不能选择爱谁,关心谁,不能选择自己未来的工作,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衣服,甚至于不能选择生命的长短。他们的人生只是一次又一次的复制,而失去了人生最美丽的颜色——莫测的暗紫色。

  再看小说的结尾,乔纳斯与加波的'生存逃亡,这是不可避免的。看记忆传授人这个工作,上一任的女孩毅然选择了“解放”,让记忆再度回到了社会中,而乔纳斯更是在感受到了生活本身的样子后,毅然决定了让本真与选择权回到社会中。因为传授人的接班是少年,他们被同化的程度最小,也能更加直观的发现这个现行制度的漏洞,更因为接班人所需“勇气”,使逃离成为了可能,最后就算乔纳斯不逃离,也终会有一个接班人深刻领悟到改变的必要而去尝试。社会的制度总是一次次被推翻,并向一个更符合人性之天性的价值观发展。这种压抑人天性的乌托邦制度,也终有一天会被觉醒的人性而推翻。

  “乔纳斯仿佛听见他远离的那个地方响起了美妙的音乐,不过,也许那只是回音罢了!”美妙的音乐是一个漏洞百出的乌托邦倒下的声音,更是自由,选择与爱再一次进入人心的声音。

  我们很幸运,至少我们还有选择的权利。也许,这世界上根本不可能存在什么乌托邦,现在的世界也并不完美,但也已经够好。

  把握选择权,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也是在为多变的社会涂一抹色彩。

  如果可以,我想同社会尝尽人生百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