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割席断交后有感

时间:2023-08-21 15:00:12 晓怡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读割席断交后有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体会,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割席断交后有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割席断交后有感 1

  话说三国时的管宁和华歆在一起耕地,忽然挖出一块金子,管宁视若无睹,而华歆却捡起来看看然后扔掉。就这个细节,引发了人们一千多年的感叹。大多都是肯定以及赞美管宁的高尚,而对华歆却颇有微辞。

  我虽然很尊重古人的观点,但我不得不发问,为什么两人最终都放弃了金子,而后人评价,管宁为优,华歆却是劣呢?既然结果是一样的,但却有两种不同的判定,我不禁要替华歆喊冤。

  也许有人会反驳我,华歆虽然放弃金子,可他毕竟捡起来过,而管宁却视之为无物。孰优孰劣,一比可知。我看未必,恰恰相反,我从华歆身上看到了一种“物有可舍”的品质。他捡到金子,大可据为已有,而他扔掉了。你不觉得不去占有不应得的东西,比未曾拥有却不想得到更加难能可贵吗?这亦为真性情。

  相比之下,管宁的形象,在我看来,典型的禁欲主义修道士!看到金子,而视若无睹,我就觉得有些好笑,难道“阁下”的身上衣物,腹中酒食,皆是天外飞来之物?钱本身并没有善恶之质,只在于使用者心之善恶,又何必拒之于千里之外呢?

  再说割席断义之事。说的是有一天,管宁、华歆在一起读书,这时外面有个贵族驾马车路过,管宁继续读书,华歆弃书观之。于是乎,管宁与华歆这个学习上三心二意的`同窗绝了交。

  这事在现在看来,确实令人难以理解。也许有些朋友又要指出,管宁不慕荣华,华歆却极其贪恋,孰优孰劣,又可知晓了罢。我只能再次摆手,恕我不能苟同!此刻,我忽然想起项羽早年的故事。一日,威武秦王载车于道,项羽见之,脱口而言:“他日,吾可取而代之。”这事亦为后人称道,认为项羽志向远大。

  同样是看马车,为什么华歆就是贪慕荣华呢?难道亦要他指着皇帝马车大吼一声“吾将取而代之”,借以显其势气而美名传世?

  而管宁作为朋友,着实得刻薄。岂不闻“君子之志不可移乎?”人各有志,何必强求。一旦对方不如自己的意,或者会损害自己的名声就与其绝交,那么以这个作为择友标准的话,这样的人,我看倒有一个好去处——嵩山少林寺,那儿的人不恋虚荣。

  最后,管宁隐居山林,守着他希冀的隐士的荣誉而死去。华歆从了官路,赢得清正廉名,在乱世中赫赫终了。若是我,绝不慕管宁,毋如学华歆!大丈夫当匹夫之责,岂能在深山茅屋中苟安

  读割席断交后有感 2

  “割席断交”这个故事,世人耳熟能详,讲得即为管宁与华歆的故事。现常被用来表示,不可以与志向不相同的人结交为朋友。

  故事中,管宁见了金子“挥锄与瓦石不异”,世人褒赞有佳。而华歆拾起来,知道是一块金子后也随手抛弃,不也体现了他不在乎钱财吗?世人又何为贬损?何来“志不同道不合”之说?又两人同席温书,见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华歆之所以出去看热闹,也只能说明他读书注意力不集中,大概也并不能够确切地评判他的人生志趣吧。

  管宁、华歆、炳原皆为三国名士,有“一龙”之称。华歆是龙头,炳原是龙腹,管宁是龙尾。管宁与华歆又为同窗交好,既是朋友,管宁又怎会只因为好朋友出去看了一下热闹就闹绝交,这难免让人在看文章时引起怀疑。是管宁的“小题大作”?抑或是世人的“以偏概全”之说?

  由于社会时代的`因素,魏晋时期文人普遍崇尚清谈,一部分文人尤显得特立独行,守着“世人皆浊我独清”的傲世姿态,远离世俗,归隐山林。如此,管宁成就了超逸之名,华歆畅达仕途反而流俗。管宁成为了正面的道德品行典范,华歆注定要遭受士人的不屑。

  然而,管宁饱读诗书后明白了世情,从而选择全身远祸,还乡做了隐士,与华歆的满腹经纶用于经天纬地,施民以惠政,究竟孰浊孰清?据记载,华歆不仅为官清廉,而且为政清明,颇有治国安邦的高策良谋。且功就之时,他不计前嫌,不萦私怀,屡荐昔日故友管宁出仕,大有让位以贤之高态,实在让人感佩。华歆如此德才兼备之人,后世的声誉却一直因“割席”而受累,着实令人扼腕!

【读割席断交后有感】相关文章:

经典寓言故事:割席断交01-19

割席断交的经典寓言故事08-02

管宁割席原文及翻译07-20

管宁割席原文及有关练习06-20

管宁割席文言文翻译08-31

割席绝交的成语故事09-19

管宁割席扩写作文优秀01-21

割席分坐的成语故事01-23

读《灾后“重生”》有感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