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小城三月》有感1200字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小城三月》有感1200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读《小城三月》有感 1
三月,应该是阳光灿烂,充满了温暖的春意的阳光。但温暖中同样会有冷冷的声音,将充满了人性张力的故事呈现。萧红在《小城三月》里正是这样做的。
萧红是个很个性的作家。她的作品往往有种很深邃的感触,这种感触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她一个女性作家的身份。在整部小说里,她的文笔是极其细致的,这种细致不同于繁琐,而是在各个不同的 侧面描绘人物和人物的生活状态,从而勾勒出最终的结局。
作为一个女性,萧红敏锐地捕捉到了女性在男权社会里的无奈。这种无奈在小说中是用翠姨这个人物的遭遇来表现的。在小说的开始,萧红就用了不少的笔墨来写翠姨的身份(血缘关系)。关系虽然 复杂,可是让读者了解到翠姨和这个家族的联系是多么的脆弱。如果按照现代的观念,翠姨甚至可以认为和这个家庭是毫无关系的,更不用说听凭家庭里的尊长的摆布了。可是,她却不得不处在自己的 辈分,循着长幼的秩序,并且听凭家长的摆布决定自己的婚嫁。这个对比虽然随着小说的情节推进到相当程度才体现出力量,可是这个对比让翠姨这个人物带上了相当浓重的悲剧性。翠姨是个相当软弱 的人物,哪怕是对自己的事情也要斟酌再三才能决定。在绒线鞋这件事情上,这种软弱没主见的性格充分暴露了出来。喜欢,但是不敢承认,一旦得不到又陷人深深的痛苦。这同样也是她对待“哥哥” 的态度。畸态的爱情出现在这样一个软弱的人身上,虽然不可思议,但是又是那样的合理。在内心的层面“天底下没有一个人值得听她的倾诉”,但是在现实的层面上没有人关心她的`情感处在一个什么 状态,于是她只能在内心和现实两个层面的夹缝里寻求自己的真实的感觉。她被设定的婚姻的不断地临近把她从自己内心的层面中驱逐出来,使她不得不面对现实,而这时候的现实对她的内心情感而言 是残酷的。但是,她太软弱,没有任何反抗的手段,或者说她根本是缺乏反抗的自觉,缺乏反抗的意识。虽然在她的内心对封建家庭长幼观念进行了那样深切的否定,至少在情感上她是不自觉地对其进 行否定的,可是在现实的世界里她却连要否定什么的想法都没有,她到最后否定掉的只是自己而已。翠姨在整部小说里都一直在展示她的矛盾,所以她陷在了一个悲剧里。这样的矛盾只有用她这样一个 人物来表现才能最明确地指向萧红设定的女性主义主题。
同时,也要注意到小说特别的表现手法。第一人称的叙述者,虽然在表面上是平静地叙述这个故事,但是其实内心的波澜剧烈。从“人人带着犯罪的心情,想要参加解放的尝试”到“假若
读《小城三月》有感 2
三月春光美,情窦初开,煞憔悴。
从未有过一种心境,像满怀渴望大胆追求那般撩人心脾;从未有过一种风景,像少女怀梦笑靥盛开那般美丽动人;从未有过一种爱情,像郁结在心相思成疾那般伤感悲恸。
《诗经》中说:维以不永伤。可是翠姨,一个令人心疼的女子,被有始无终的爱情折磨、成伤乃至干涸而死。
她很朴实,却也喜欢新鲜的流行的东西;她很腼腆,却也能为一双鞋执着地跑遍全城;她很勇敢,却怀揣爱情从不说出口;她依从父母,面对包办婚姻只有暗自嗟伤;她没有过人之处,但在精致细节的刻画下愈显动人;她没有太多的话,没有太美的相貌,但她那悄悄沉淀至死不渝的爱情让她焕发生之光辉,死之哀伤。
萧红的刻画很细腻,虽从“我”的角度侧面述说翠姨,但翠姨仿佛生活在了我们身边,形象鲜明生动,我们为之感慨复叹唏嘘不已。
我不想把这样一个形象附以过多的时代背景和封建特色,仅仅从人的角度她就足以让我们辗转缅怀。
我见识过许许多多让人感慨的爱情,如崔莺莺誓死不屈的爱情,杜十娘破釜沉舟的'爱情,林黛玉悲伤辛酸的爱情,子君冲破世俗的爱情,简爱坚强勇敢的爱情,等等。可翠姨的爱情又是区别于这些多种多样的爱情的。她不喜欢母亲给她定下的婚姻,却接受了,而又迟迟不肯完婚;她跟表哥相爱,又从不表露,只是一味地喜悦,一味地哀伤。她像一棵风雨中的小草,凄凄地摇晃,不屈不挠又无比沉痛地生存,终不堪忍受抑郁至死。
看完这篇小说之后,我久久无法从悲伤中返回,我为翠姨的死和整个世界的懦弱而悲伤。可是过后当我重新回忆,我发现我脑海中浮现的却是翠姨的微笑,悠久而甜美的微笑。
她已经挣脱了现实的樊篱,摆脱了躯体的困扰,她的灵魂永生,她可以在精神上延续她的爱情、她的生命。
“沅有芷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山有木兮木有枝,心念君兮君不知”。而生之所依、爱之所伏却让翠姨得以永生,她再不必眉头深锁而可以永久地微笑。
三月的花开了,三月的花又谢了。翠姨的爱情之花开了,随风消逝而去,却又开遍了整个星空。
我想这便是永恒。
没有禁锢,没有纷扰,像樱花盛开般烂漫;没有痛苦,没有哀伤,像挠拨金鼓般高亢。
只是生命,维以不永伤。
在这样一座小城中,三月的花开了;在这样一座小城中,翠姨的爱情之花开了。
在这样一座小城中,悲情下的妖娆之花开了。
读《小城三月》有感 3
素来有人说,东北作家群是中国文化圈较为薄弱的一环。所幸,还有萧红这样的人物。文字在激荡,文字在徜徉,她用手中的笔与纸告诉你我:“这是我要的自由,这是我的黄金时代。”
读萧红的《小城三月》,我感觉梦回故乡,每一寸土地都那样明朗熟悉。又或许因为同一家乡的缘故?她的文字读来都那样亲切自然。默默地读,静静地想,绿皮火车似乎将我的思绪带回了遥远的黑龙江畔。杨花三月,冰城故里,我回头,翠绿的原野上,翠姨似乎在对我笑......
春天为何不早早地来?又为何不肯再多驻留呢?我在想,翠姨在想,大概所有人都这样想。“我有一个姨,和我的堂哥哥大概是恋爱了。”也只是大概罢了。无疑,翠姨的美是含蓄内敛的,她的爱也是同样如此的。哪怕是小小的一双绒绳鞋,她总不是很快就去买了来,也许她心里早已经喜欢了。但是她看上去都像反对似的,好像她都不接受。
关于翠姨,这是怎样一个扭捏哀伤的.故事啊。她是没有读书的,所以她总是有许多事务向在学堂里念书的我请教。她是最最古典的东方美人,大家闺秀,一举一动俱有美感,一行一走皆有风情。她窈窕,沉静,可她又勇敢,她为了那双绒绳鞋找遍了全城,可真真到了家里的亲人代为定下了婚事时,她却又是不敢挣脱桎梏的了。
她似乎是喜欢上了我的堂哥,可又爱的无比矜持,不敢大声表白,不敢暗自关怀。情窦初开之际,才意识到,自己原是订了婚的。纵使对堂哥哥有情又有意,可一切又皆是无法的了。翠姨后来勇敢地要求读书,可,读过了书,她却是日益憔悴的了。或许是,她从书中读到了些什么罢?有可能如人所言,翠姨是念了书才开始害病的。翠姨死在了书里,死在了知识里,死在了自己的怀里。或许吧。
翠姨一面憧憬爱情,一面充满犹豫。一面在乎与堂哥之间的名分,可又一面拉住他的手。她是读了书,可又深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她似乎是有些摆不开。
明明,家里人讲:“要是翠姨一定不愿意出嫁,那也是可以的,假如他们当我说。”可翠姨就是走不出她自己内心的圈子,她最终也不敢与命运正面抗争。她逝去了,在杨花漫飞,榆钱飘满的日子里,与遗憾相伴,最终没等来自己的春天。
翠姨,那样的翠姨,大概萧红落笔时,也并非只想写翠姨吧,那样一个晦暗无光的年代里,会不会有千千万万个翠姨存在呢?当新文化与旧思想相撞,迸射的灼灼火光必然让一众人眨不了眼,错不开神。
“春天的命运就是这样的’’这不只是翠姨的悲哀,那大概是一整个时代的悲哀。动荡与太平共存,一切都容修待整。翠姨被定格在这里,等待下一个小城三月。
读《小城三月》有感 4
《小城三月》是萧红最后的一部作品,当有人问我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时,我只会说不过一场忸怩畸形的苦恋罢了。
我时常在想,作者在创作的时候到底想传达给读者什么?是我们反复推敲的字词,还是直击心灵的语句,亦或是跌宕起伏的情节。但如果作者当真如此创作得出的不过是一本语录或一个故事,而并非一部作品。但每每拜读萧红的文字时,我总能感觉到她是用她堆积的心血一气呵成的创作。她的饥饿并非一时的饥饿,她的寒冷并非一刻的寒冷,她写一件事也并非光写一件事,她写翠姨并非只写翠姨。
“哥哥后来提起翠姨常常落泪,他不知道翠姨为什么死,大家也都心中纳闷。”是的,翠姨为什么死呢?翠姨定完亲后不是还身体硬朗的到处逛街置办嫁妆吗?然而读了书后,反而整天闷闷不乐,开始咳嗽,嫌弃自己的未婚夫,但是假如他们说,一定不愿意嫁,不嫁也可以的,那又为什么,到最后竟然就这样死了呢?哥哥不知道,我不知道,大家都不知道,可能翠姨自己也不知道。
有人说她死在了封建的,腐朽的束缚里,有人说她死在了憧憬爱,追逐爱的路途里。然而翠姨不是念了书后才开始害病的吗?翠姨死在了书里,死在了知识里,死在了自己的怀里。
翠姨长得窈窕,走起路来沉静而且漂亮,讲起话来清楚的带着一种平静的感情,她伸手拿樱桃吃的时候,好像她的指尖对那樱桃十分可怜的样子,她怕把它触坏了似的轻轻捏着。梳头梳的是很慢的,必定梳的一丝不乱,擦粉也要擦了洗掉,洗掉再擦,一直擦到认为满意为止,这样的行为举止也好,似乎准备把所有的秘密都带到坟墓里,永远都不说出口的性格命运也好。无处不渗透着一种东方古典女子的气息。难怪伯父说她是林黛玉,但是在经历初春到盛夏到晚秋再到寒冬的林黛玉怎能比在早春就被扼杀的翠姨更为凄婉呢?没有心灵的撞击,没有拆散的苦楚,窒息于心底一颗春种随着生命之火的泯息而悄然去逝。翠姨活倒了四季,在春后就和林黛玉一切长眠于冬。但林黛玉是因无法爱而死,她因不敢爱而死。
翠姨就如《沉沦》中的他一样卡在东西文化的夹缝中一样。封建桎梏是一只鸟,翠姨还给它关进了自由解放的笼子中。她一面毫不抵抗的订了亲,一面说女子结婚太早是不好的。她一面清清楚楚的记得自己是出了嫁的寡妇的女儿,一面要像一个女学生一样去学文化。一面注重着和“我的哥哥”的名分大小,一面又拉住他的手。
翠姨憧憬爱情,但却不敢去爱,因为她知道自己不配。只有摆脱迷信和封建的牢笼,让自己焕然一新她才有胆量去爱别人,去表达自己的爱。但是她就算读了书,接受了新文化,却更无法从自身下手。因为她骨子里就是一个封建的产物,所以她羡慕那些有文化的人,他们说的都是对的,所以当她知道迷信中说,病新娘娶过来一冲,就冲好了时,拼命的糟蹋自己的身体,想死的越快一点儿越好。因为她获得爱的'资格的唯一办法就是死。她一生没有抗拒过别人,抗争过现实,只是自己和自己过不去。
这样的翠姨连她自己都知道“我的命运不会好的。”
翠姨连名字都没有,她代表了千千万万个像翠姨一样的人,她们想要爱时就渴望自由,不想要爱时一样平常的过着腐朽的生活。现在一些人在某些方面又何尝不是如此。那些真心或假意但都披着光鲜外壳的家伙,到底又有一个怎样的核呢?
她是我的一个姨,她居然和我的堂哥哥大概是恋爱了。
就如春一样,似乎是到了的时候已经是立夏了。春天的命运就是这么短暂。也只能这么短暂。
我的命运不会好的“我母亲……这在中国是很充分的理由了罢,他这么略一踌躇,她已经走远了。
【读《小城三月》有感】相关文章:
小城三月阅读理解04-27
小城三月春散文03-08
小城三月教学反思10-05
小城三月阅读答案07-05
小城三月阅读题及答案10-20
《小城三月》读后感05-17
小城三月阅读训练题及答案04-11
《小城三月》读后感通用05-17
小城三月读书心得(通用13篇)06-27
小城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