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追风筝的人有感

时间:2022-02-09 11:30:5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1000字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追风筝的人有感1000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1000字

  看完这本万人好评的世界名著,心里的感觉不是所谓的升华和救赎,而更可以说是怀疑和沉重。也许我写的是读后感的读后感,看了这本书太多的正面评价,我却总觉得都在一厢情愿地解读。

  首先,我们撇开这些并不能说明文学作品的真正价值的东西:政治史诗、控诉战争、种族歧视等等。将书中的人物形象单纯作为文学形象而言,无论是阿米尔还是哈桑、父亲的形象无疑都具有典型意义,但也并没有达到恰当描绘的程度,即,没有达到我心中的经典的标准。人物的塑造是动态的过程,但是主角哈桑,从少年一别便再无什么剧情,永远定格在那个从幼时起便无限勇敢忠诚的形象。阿米尔到美国之后的经历与全书情节的'联系不够紧密,无论是结构还是情感的联系都较为松散,这也让阿米尔形象的突然转变即赎罪之旅的开始显得突兀。

  再抛开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不谈,被大力追捧的所谓书中反映的“自我救赎”的价值观本身就很有问题。 如果说哈桑的忠诚、勇敢和捍卫给了我们一个“兄弟”的正面榜样,那么阿米尔的妒忌、懦弱、冷漠、背叛、陷害就是无可宽恕的反例。很多人为阿米尔的自我救赎而感动,为了那个结尾露出的不经意的微笑欣慰。但我不。自我救赎,只是改正错误的一个过分好听的名字。从阿米尔的经历就能看出,错误就像谎言一样,是越滚越大的雪球,一旦开始就无法停止。从妒忌哈桑的受人喜爱,到故意侮辱和戏弄,再到对伤害的袖手旁观、为了让哈桑离开的故意陷害,阿米尔从来没有想过怎么停止第一个错误的想法,而是任由妒忌和好胜越来越强,任由自己纵容自己的懦弱和自私:为了父亲的喜爱,就可以牺牲仆人。是的,只是个哈拉扎人而已。不管他自己的心情是如何痛苦糟糕,他后来如何醒悟和弥补,他给哈桑带来的伤害已经永远无法补偿了。

  我们给了知错就改太高的评价,却忘了这本来就是应该的。我们给了阿米尔太多的宽容和谅解,却没人同情哈桑和阿里的遭遇。何况,这个错误不是偶然,不是天灾,不是为了另一个崇高和善意的理由,而是完全自私,完全蓄意,是阿米尔一步一步,自己设计,自己选择的。就像一个人蓄谋杀害了另一个人,之后对着他的尸体痛哭一样。为什么我们要这样赞扬这个人的痛哭?给上一代的伤害,以为在孩子身上就能弥补。为什么不能在当初,就留给他一个快乐的生龙活虎的父亲?这就是我质疑的。

  如果作者只是像巴金在《随想录》中的一样,只是想记录一桩恶行、记录悔恨的感情,那我不会提出任何意见。重点是,《追风筝的人》的作者跟读者一起,给了那个轻飘飘的风筝过于丰富的内涵。阿米尔被阿塞夫打得鼻青脸肿、跟将军毫不隐瞒地道出实情,都让读者觉得他很酷。尤其是最后一段的,“我追。一个成年人在一群尖叫的孩子中奔跑。但我不在乎。我追,风拂过我的脸庞,我唇上挂着一个像潘杰希尔峡谷那样大大的微笑。我追。”很容易将读者引向一种假性的轻松和喜悦的心情——仿佛一切都可以变好,一切错误都可以消逝和弥补——而万千读者就跟着这只高高的风筝,得到了净化和升华——原来原本胆小、恶毒的我们,也可以这么勇敢和善良。是的,这就是我们自己给自己灌的一大碗鸡汤。 对于《追风筝的人》这本书本身我并没有太多的意见,因为它的记录基本也还是平静的,没有过多刻意的引导和升华。在我看来,这本书最多可以看成主角对这一生的错误和改过经历的诚恳的絮絮叨叨,最多是生动地展现出,人性可以这么恶毒和懦弱,也可以受到触动而回归正途。

  我只是想对那些受到了感动的读者说,不要把知错就改当成一种太过崇高的品质,那只是身为一个人应该做的,也许我们更应该时刻提醒自己不要犯错;不要为自己的错误寻找任何的借口,更不要大方地承认和接受自己身上恶劣的品质,那样只会让你越来越无可救药;不要以为所有的伟大和崇高都在于先成为一个不好的自己,再战胜那个不好的自己,有的人生来就是、并且一如既往拥有纯洁和高贵的灵魂,更不需要做一些看起来很动人的事情。告诉自己,正直和美好的一切是本就应该的常态,也许我们,都会少走一点弯路。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1000字】相关文章:

读鲁迅《风筝》有感范文11-04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字_读后感800字01-20

读《追梦路上,让灵魂发光》有感01-27

梦想,永不放弃—读《追梦少年》有感01-20

读《让被帮助的人有尊严》有感01-20

读《偷影子的人》有感-读后感01-22

所谓的人生——读《西游记》有感01-21

追梦的人励志作文11-12

悲惨的人力车夫—读《骆驼祥子》有感09-22

追风筝的人 好词好句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