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活着有感15篇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活着有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活着有感1
记不得当时是怎么得知这本书的,印象中是一口气就把它读完了!我曾经开玩笑地对表妹说:其实我的内心很丰富,完全可以写一本书,只是我不知道怎么表达。表妹大笑着说:得了吧!照你这样说我也是,其实我说的是心里话。
我是一个爱思考生命意思的人,从初中到大学没有中断过。
读到高中以后呆在家里的时间就少了,那时候学习任务也重,每次放假回家都是狠狠地休息,对于村里发生的变化无暇去留意,只有偶尔几次听到姥姥和妈妈不经意的说起:“某某不在了”,我才若有所思地从玩命的学习和放荡的休息状态中回过神来,开始回想自己和那个不会再出现的人所接触过的一切,没有多少片段,也都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印象中最深刻的还是小时候:带着我们一群小孩儿出去捉鱼;偷了她家菜园里的一颗菜苗被追到老远;做了坏事担心被找上门不敢待在家;把用过的火柴盒积攒起来留个我们……
后来不知是由于我出去上学很少在村里了,还是他们年纪大了到闺女家里养老去了,慢慢地,说不清是什么时候,彼此都不知不觉的消失了。
我对他们那一代人是有感情的。
我从小在外婆家长大,外公的爸爸是在我很小的时候去世的,那时的我基本没有什么记忆,印象中他陪我愉快的玩耍。外公的妈妈是在我高三那年去世的,我和她一起生活的时间很长,算上我是四世同堂。我听到很多关于他们年轻时的故事,看到过属于那个时代的印记。这一切让我深深地着迷,多变的时局注定他们动荡的人生,他们的经历太有魅力,太有代表性!随着时间的流逝也愈显珍贵!我曾经想过穷追不舍的追问下去,让他们给我一次说个够,那样我便可以组织一个完整的体系,把前前后后都联系起来,纵然没有编排成书的能力,也不至于眼睁睁的看着它们消失,而我最终没有细细的去追问。
《活着》满足了我长久以来的渴望。
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视角,通过和小说中主人翁——福贵聊天的方式,道尽了中国过去六十年里基层老百姓的生活遭遇。从清末明初,到国共内战,再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太多的不平凡,那些一次又一次的社会变革,只有基层的老百姓才能够深刻的体会。福贵一生的悲剧无不和当时的社会大环境有关,他几十年里生活的变化就是中国当年历史的缩影。
福贵本是地主家的少爷,因为年轻时嗜赌成性输光了家业,气死了父亲,成了佃农,在一段时间的懊悔和迷茫之后开始重拾对生活的希望。不久,在他去县城为老母抓药时,却意外地被部队抓了壮丁。母亲坚信他不可能又去赌博,等到他从枪林弹雨中侥幸逃生回到家里的时候,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地带着两个孩子,而女儿也因一场病变得又聋又哑。“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么福分了。”好像一切又可以回到福贵离家前的情形,纵然辛苦,至少有希望。但是整本书就是这样:在每次从磨难中出来,读者长吁一口气就要产生美好幻想的时候,“希望”都被现实中的一次次死亡击得粉碎!
这是一部让人读起来感到沉重的小说,作者没有刻意地夸张、渲染,而是用一种平静、缓慢的方式娓娓道来。在平白无奇的叙述中,把读者一点一点的带入,等你看到最后一页,阖上书本,那种苍凉的不快感油然而生,让你久久无法平静。
通过历史我们可以知道:中华民族的近代史就是一部屈辱史,我们不断受到各方列强的侵略,我们的民族经历了最危险的时刻。当把外面的敌人赶走以后又经历了内战。等到新中国成立,偌大的国家百废待兴,我们在夹迫中曲折向前。福贵的一生是苦难的、不幸的,这所有的苦难都是我们国家的苦难,所有的不幸都是我们国家的不幸。在为福贵的遭遇而感到心痛时,同样为我们新中国的诞生和成长而心痛,她一路历经风雨,披荆斩棘。事实证明我们的民族是坚强的、伟大的。无论我们过去的生活多么困难,无论我们的民族受到多少迫害,我们最终都像书中的福贵一样,坚强地活了下来。苦难并不可怕,只要我们抱有团结、不屈的心。
另一方面,《活着》也是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在繁华落尽,洗尽铅华之后,让我们思考活着的终极意义所在,我这个年岁很难去理解。在大二的时候,老师曾经问我们:“人为什么活着?”我记得当时的回答是:“活着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状态,没有为什么。”
读活着有感2
在我比现在还年轻三岁的时候,曾于一次意外看到了一本书——《活着》,很快,我就被这本书所深深的吸引了。这本书深刻的描写了上世纪三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时事的变迁,这是一个充满血与泪的岁月史,这本书更能让每一个铁石心肠的人掉泪。
书中讲了一个名叫徐福贵的老人,老人从最先的纨绔子弟后因赌博而倾家荡产沦为佃农,父亲在倒卖家产的过程中摔死在缸里,故事由此开始,老人在日子里体会到了作为一个男人的责任,日子逐渐流去,他的力气越来越小,他的亲人也一个一个离去,如果说有庆的死让我恨欲狂,家珍的死让我感觉到无力,凤霞的死让我感觉天意弄人,那么二喜的死,在那个既是情理之中。又出乎意料之外的环境下,我已经麻木不仁了,直到福贵的孙子,苦根的死,我的心灵又遭遇的一记重创。就这样,老人亲手埋葬了三代人,他死之后却不知道被何人所埋,他找了一头牛当做自己的伴,给它取了福贵,凤霞,家珍,有庆,二喜,苦根的名字,过着剩下的日子,这让我很震惊,死亡就在那一瞬间,地震,山洪,台风等等因素都很容易致我们于死地。所以,我们活着要有个目标不是吗?实现了目标,死而无憾,那么什么又是目标?现在很多人把发财当做自己的目标,希望自己有钱,有多少人为了这个目标而抛弃了生,选择了死。
其实,我想说,不,这绝不是我们的目标,我们的目标不在物质,而是活着本身,生活谁也无法预料,谁也不能说清前方有些什么,但是当我们从呱呱坠地开始,我们就已经活着了,我们的目标,是将活着本身体验完,这是一种权利,无法剥夺的权利,不管前方有什么,都要活着走下去,这是一种对生命的热爱!
我想,这就是《活着》这本书所传达的精神吧。
读活着有感3
对于某些人来说,活着便是最大的奢望。那是一位老人的一生,他年轻时吃喝嫖赌,将家业败光后,他的父亲去世了。他租了几亩田,却在几日后被国民党抓壮丁了。解放战争胜利后,他跋山涉水,返回家乡后却被告知母亲去世,女儿变为了聋哑人。就这样生活了几年,儿子被抽血去世。再后来,女儿生产时血崩去世,妻子遭受打击,也去世了。再过了几年,他的女婿因一次意外也去世了,徒留他与他的外孙。后来,他的外孙在吃多了豆子后撑死了。这一生,只剩他自己一人。《活着》便是以一位青年人询问一位在田间耕作老人一生的方式将那名老人的过去娓娓道来。
人类为什么要活着?我想大概是存在于骨子里的本能吧。求生欲促使人类生存、繁衍了上千年,就像书中那名老人一样,明明遭受了如此大的挫折,父亲、母亲、儿子、妻子、女儿、女婿、外孙相继离世。但他仍然不放弃生的希望,在人生的罅隙中艰难生存着,决不放弃一丝光亮。
但对于其他人来说,在时代被黑暗笼罩,看不见一丝光亮,希望被扼杀时,唯有死亡以告慰自我。就如同屈原一样,故都被攻破,一生信仰破灭。这时的他,茫然而又无措,这世间众人皆睡,唯他一人独醒。于是,他以死亡的方式唤醒众人,以死亡明其志。这个世界麻木、冰冷而又黑暗,需要人们唤醒、温暖、照亮它,即使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而对于生与死的抉择,众人因出生不同、经历不同,选择也不尽相同。书中那名老人心中仍对未来抱有期望,“只要人活得高兴,就不怕穷。”对生活仍有希望,所以他选择继续活在世上。他对自己说:“这下可要好好活了。”而文天祥,故国已灭,满怀的理想业已破碎。此时的他,只有一腔对故国的赤忠之心,于是,他面南而逝,自死不忘南宋。
而另一种选择死亡的人,不是为了死亡而死。他们是为了拯救他人之生命,唤起他人内心对真理的渴求,而大义凛然地走向了通往死亡的道路。就如书中那名老人的儿子,他自愿为他人献血,即使面临可能会休克死亡的风险,风险是那时人们安全意识浅薄,医疗技术不先进所致,但他仍旧没有退缩。他内心只有“救人”的信念。他心中只想:“自己会被轮到最后一个,到那时可能就献不了血了。”
于生,我们自是要尽自己最大能力去生活,和书中那名老人一样用尽全力,怀抱希望去生活。想想明日充满希望的朝阳,雨落后特有的草木清香,还未品尝的美食。好好拥抱这个世界,去用心热爱它。将短暂的人生活出特有的光芒。
于死,死亡是人类不可避免的,其实对它来说,所有人都是相同的,只是有的人敢于直面,有的人害怕面对。即使如此,你还是会死亡,这是一个令人悲哀却又无奈的既定事实。但是,心态才是最重要的。我们能够降临于世,这便是最大的幸运了。我们已经在这世上看过了万家灯火,赏过了百花齐放。感受过春雨,倾听过夏蝉,拥抱过秋风,亲吻过冬雪。享受过人世间的温情,这不就是活着的真谛吗?至此,死亡又有什么令人惧怕的呢?
生与死,听来高深,但事实上,我们每日都在经历生离与死别。窗边那只常来的鸟儿为何不驻足窗上了,令人早已习惯的叫声为何忽然寂灭了?手心上那只美丽的蝴蝶的翅膀为何突然停止扇动了?生老病死,自然规律,不可违抗,倒不如早早接纳。更能让人们懂得生命之脆弱,使我们更加珍爱生命。
《活着》一书中,主人公尽管受尽挫折,但仍用尽全力在这世上活着,这于我们青少年,于所有人都是一种鼓励,一种启发。一位未曾受过良好教育的人都能如此拼尽全力而活,那我们不是更应该用心在这世界生活吗?
对于某些人来说,活着便是最大的奢望了。我们轻易地享受着他人所奢望之事。这已然是幸运无比的事了。
窗外白杨沙沙作响,阳光透过叶间,桌上树影斑驳摇晃,岁月静好。抛开生死,就为了活着而活。
读活着有感4
人总是不能从心底接纳无常。目睹他人兴盛时,轻谑以对,自诩看破世事;自己繁华时,却痴想世事永恒,人事亘古。我们总是洞悉了别人的无常,又蔑视了自身的幻灭。
当不期而遇的灾厄在岁月山河的流转中接踵而至后,我亦不能肯定自己依旧如你一般坚毅地活着。
福贵,我终不能如你,视无常为如常。
如繁花般华妍而生的生命会在夏风拂尽、凄雨拍打之后枯萎、凋零。我所熟识的福贵便是被无情命运吊诡地挑中的这类人。他如织锦般姝丽而生,却化作被烈火包裹、燃尽的残灰。华胄终化灰。
读活着有感5
我读高中的时候有个同学说,生活就是生下来活下去。当时就觉得这个说法虽然听起来很颓废,缺乏理想,但是却也很有道理。在经历过一些事之后,又回想起了余华所写的那一部著名的长篇小说《活着》,就更加觉得这话说的十分有道理,而且与生活很相符。
《活着》描写了一个在乡下采集民歌的编辑偶遇一个老人,听他讲述了自己那悲剧的一生,以及他在经历了痛苦一生之后,在年老时面对生活时的那种从容,平淡的态度。表达了生的艰难和生命的坚韧,通过一次次的死亡经历所带来的痛苦,而体现出了生的价值和意义。
文中的主人公徐富贵,绝对算不上是一个伟人,也不是一个有所作为的人,甚至都不算是一个好人。他在年轻时是地主家的少爷,行为放浪,最后还败光了自己的家产,才在生活的压力下被迫亲自劳动,但是他却是个连种田也不会的人。然后就这样开始了他人生中的种种不幸与痛苦。但是我们可以说,他是一个普通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所以他是你是我是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因为他的身上有我们这些普通人的影子。总是在生活顺畅的时候及时地享受,不想过去也不想将来。但是这样总会导致未来的悲剧,当悲剧来临,我们总是感到无可奈何,只能被动地接受这突如其来的不幸。这也许就决定了徐富贵在艺术上是一个不朽的人。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热衷于探讨生命的意义或者生活的意义。说什么为人类解放,为民族国家的富强,或者小一点的是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让自己得到社会的认可。我不敢说这有什么不对,更不能否认这一种价值观,相反,也许我自己就有这样的价值观,也正在追求着这样的价值观。但是就如罗马哲学家所说的“人只是一堆原子的聚合,死亡则是原子的解散。”人不过是大自然在无意识中因为偶然的因素才进化产生的一种对大自然来说是可有可无的生物而已。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我们对于整个人类社会也正与人类对于整个大自然。我们所能做的仅仅是做好自己,管理好自己的生活,很可能在生活的不确定性面前,我们连自己的生活都无法控制。死亡也许是对抗苦难的没有希望没有意义的生活的好方法。但是死亡却也是比没有希望的生活更加地没有意义,而仅仅会加重生者的苦难。所以在生活的苦难面前,我们被苦难所劫持,除了忍受生活所加在我们身上的苦难,我们别无选择。我们所能选择的是如何对待苦难。落花生在《空山灵雨》中有一句话很有道理:“河蚌何曾想要创造珍珠,只不过是因为沙子无意间进入了身体,为了保护自己,就不得不花费些力气分泌些液体来将它包裹。”我想,人生中的各种苦难也算是无意间掉进我们的身体的沙子吧!
在徐富贵的身上,我们似乎看到人所能承受的苦难是没有极限的。先是被人设下赌局骗光了家产,然后被抓之后亲人又一个一个地先后失去,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这在我们看来是无法承受的痛苦,但是徐富贵却一一承受了下来,而且还在这一次次的悲剧、苦难中变得平淡,坦然地面对生活了。所谓的无法承受的生活的痛苦,也许仅仅是因为那种痛苦没有降临在我们身上而已。
读活着有感6
其实作者只是在静静地诉说着什么,却荡气回肠。在读《活着》这本书前,了解过写作背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眼光看待世界”。通过《活着》作者想告诉我们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有一丝孤零零的意味。
主人公徐福贵的一生是很悲惨的,但同时他又是坚强的,说实话,我非常佩服他。在饱受各种心理与身体上的折磨之后,还是活了下来。我不太喜欢看悲剧,结局总是让人唏嘘不已,久久不能平静,当《活着》却让我感到不同,仿佛是一老人在述说着他的坎坷、波折的一生,没有抱怨,也没有悔恨,而是一种平淡的诉说。就像一位哲人一样,洞察生活。超脱的看待着这世界。
徐福贵年轻时本是一个地主家的少年,娶得一位米行千金为妻,家境算是殷实,但却游手好闲,做过许多荒唐事,最后因赌博而败光了家业,沦为一个贫农,一家人住进了茅草房,然而这只是悲剧的开始。父亲也因为他的败家而活活气死,母亲也因此病倒了,为去请大夫给母亲看病,在街上被人又拉去当壮丁,在战场上九死一生回来的富贵,没有见到母亲最后的一面。虽然此时富贵已经体会到活着的好,想要开始过稳定的日子,但这是女儿凤霞因病而变成了哑巴,妻子的身体也因病每况而下,生活仍然很艰难。然后就是亲人的相继离去,首先是他的儿子有庆,因为热心去献血被他人贪婪的抽干了,然后是妻子家珍,女儿凤霞,女婿二喜,最后是外甥苦根。面对着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离去,我不知道在埋葬他们的时候福贵的内心是多么的深痛,这是一道不可磨灭的伤口,是他无法泅渡的桎梏,是时光无法抚平的伤痛。
作者必定是残忍的,明明是生离死别,他却轻描淡写,无关痛痒,几乎不给人活下去的希望和勇气。本以为从战场回来的福贵会从此走向安稳的生活,妻子贤惠,儿女懂事。可是儿子有庆却因那样的意外而死亡,家珍也因悲痛不久而离世,使人心情刚起又落。女儿凤霞嫁了一个好女婿,好日子没过几年,因为生苦根难产而死了,然后女婿二喜在工地做事被掉下来的东西砸死了。虽然女儿女婿不在了,但想着至少还有外甥这个希望吧,但谁又想到,可怜的孩子在长到几岁的时候,因贪吃豆子撑死了。最后的最后,所有活着的希望都被掐灭了,只剩下一头名叫富贵的老牛与他相伴。
我原觉得福贵的一生是不值的。后来发现我错了,他生命中不管怎样都有关心爱着他的人,在他年轻犯错时,有他母亲袒护着他,无私的爱着他,有家珍不离不弃的包容他,即使在他沦为贫民,家珍还是对他不离不弃。
福贵的一生也给我们很多思考。在艰辛的生命历程中,福贵没有流露出胆怯和放弃,而是在不断挖掘着活着的乐趣,他买下将死的老牛,孩童般的和老牛开着玩笑,用粗哑的声音放声喝着歌谣,他自始至终也没有怨天尤人,他坚信着活着就是最好的,活着就有希望。
现在的我们,遇到一点小困难小挫折就有轻生的念头,和福贵比起来,我们的遭遇真的不算什么,只是在一时刻把自己的痛苦放大了,已经经历着人生最大的灾难,其事实却并非如此。我们要为活着而活,相信活着就有希望。
读活着有感7
《活着》这本书之前一度被某音炒的很火。我也不是跟风去读某本书,我只喜欢看我感兴趣的,随着自己的心来。
这本书我看了很久,之前看了一半,就停下来了一段时间,昨天突然想起又翻开来看,觉得内容特别吸引我,所幸我就花了点时间把它看完了。
看完之后,我深深的叹息,活在那样的年代,眼看着自己的亲人一个个在自面前逝世自己却无能为力,还要亲手将他们一个个埋葬。福贵活着是那样的艰辛,从字里行间我感受到福贵的无奈,以至于到老年时能那样轻描淡写的揭开曾经不忍直视令人痛苦万分的回忆。里有有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福贵的一生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悲哀,更是一个时代的悲哀。我现在心情很苦涩,不知道该怎样表达,只是觉得活着真的很辛苦,就必须要背负和承受很多东西,在痛苦里不断的坚强重生。
不知道在每个亲人团聚,和每个人夜深人静的时候福贵回想起自己的一生时会是怎样的心情,会不会泪流满面,痛苦万分?还是已经很淡然?经历那么多的苦楚会不会心和神经已经痛到麻木,回想曾经只会眼神发怵?还是会在逝去的时候回想一生然后平静的闭上眼睛离开这个世界?
心情真的很复杂,也很凌乱,但是真的很心疼福贵——徐福贵。
读活着有感8
常言道:富贵有命,生死在天。中国人自古相信这句话。然而,仅仅是相信而已,他们是不肯服从于天命的,他们尽着自己的力量与"天意"做着斗争。他们多在取名上寄托着对生活的希望与讨好。或许,这就是"福贵"这一名字的由来:福贵,一生大富大贵。地主老徐可能没有想到,自己的儿子终是应了这个名字:福分太贵,享之不起,只得在漫漫岁月里孤独的守望,无声的长叹!
人生短短数十载,红颜弹指老,仅刹那芳华。若说人活着只是为了最后的死亡,那活着,又有何意义?数载岁月,最后,怕也只落得个"唯有泪千行"的无助与孤独。或许,对福贵来说,这一生活着,只是为了经历一次次的离别。父亲、母亲、春生、家珍、有庆、凤霞、二喜、苦根,他们的接连离去使得福贵即使欲望再多,却也连哭泣都显得可怜无力。上天从来都吝啬赐予,对于福贵,或许人生的歌词还未填好,却已弥漫悲伤;或许,他想象过美好,心中也曾怀过期冀,只是愿望与现实背道而驰的痛苦还未消散,风就从旁边叹息着走过。
读完《活着》,"我不知道我心里有什么在动荡——我不懂它的意义。"我的心,在文字中摸索着,那是震撼,是困惑。人,到底为什么活着?对于福贵,又有什么支撑着他活着?对于三毛,荷西的意外去世让她痛不欲生;而福贵呢,亲人,朋友无情的离去,这又是一种怎样的绝望?对于三毛,迷茫的温馨使她想望得心痛,但,因为有爱,因为伤口结了痂,她振作起自己的精神。因为心中有对荷西的爱与念,她放弃悲伤,写下《万水千山走遍》。或许,正是因为福贵心中有爱,他选择了活着,选择了用生命的活力与力量点亮爱的灯火;选择用自己心中最后的光来守望那心底最后一丝的美好。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这是文章末尾福贵的台词。那时的他,或许穿着破敝的衣服,在贫贱的人群里歇足,那流离失所的心也无安放之处。谁也不知道,独坐在田坎上的福贵眼中凝望着何等的空虚。他守望着,以近乎麻木和执拗的方式守望着心中那最后一点光,守望者残酷现实所带不走的回忆。他的心平静地跳动着,只是这个给予他力量的地方,是你我永远也到不了的远方。或许,在福贵心中,家珍他们并没有远去。他们活着,以福贵所以为的方式活着,活在福贵的心中。
福贵,这个孤独的守望者,在回忆中挣扎,在岁月中摸爬,只求在静寂无边的黑暗中唱出生与爱的献歌。他不求任何人的可怜,只是在自己的心魔中盼一场梦碎花落,渴望在人生的旅途中与自己终生守望着的一切携手共行,直至月落楼头,芳华日落。
读活着有感9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福贵用他粗哑的嗓音唱出了他一生的凄凉。
回想富贵的一生,年少轻狂,吃喝嫖赌,干尽浪荡事,最终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父亲去世,全家人陪着一起过起了贫穷老百姓的苦日子。万贯家财的消失换来了他的浪子回头,他决定改过自新,本分的当农民,担负起这个家庭的责任,却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在当兵期间认识了春生,这种相识也不知是福是祸。
两年后福贵被共产党俘虏,才有机会重新回到家里,这两年他的老母亲过世了,孩子长大了不少,也很懂事,生活还挺有希望。但是好景不长,儿子因为救县长夫人献血过多而死亡,县长就是之前当兵认识的春生。女儿凤霞虽然机灵漂亮,懂事也贤惠,却因为小时候的一场高烧变成了聋哑人,后来在医院生孩子的时候死去了,已经经历了两次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这样的打击并没有停止,不久之后他的妻子家珍,承受不了打击,离他而去。没过几年,女婿二喜又因一次建筑事故,被水泥板砸死了。现在全家就只剩下他和小外孙两个人,但是命运觉得给他的痛苦还不够多,再一次夺走了他只有6岁大的外孙的生命。
他的一生经历了父亲,母亲,妻子,儿子,女儿,女婿,外孙身边所有亲人相聚去世,他有太多的不幸,悲伤和痛苦。
钱财是身外之物,散尽之后还可豁达一笑,因为身边还有亲人的支撑,那么失去了亲人就没有了支撑,他后半生就是在不断的忍受着,每次燃起希望又一次次被掐灭,经历的越多,彻悟的就越深。
人为什么活着?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没有什么确切的答案。余华这样说,活着是生命本身的要求,也是活着的人最基本的目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活着就是这样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我们此刻的生活中无疑也会有许许多多的困难和挫折,有的时候我们确实很难以承受,但是想想福贵那种生离死别的痛苦,这些都不算什么。无论怎样,生活总要继续,只要活着就好,只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事物而活着。活着就是一种责任,活着就是一种希望。
读活着有感10
活在这珍贵的人世,太阳强烈,水波温柔。
——题记
马路上人烟稀少,娱乐、公共场所都紧紧关上了大门,再无往年的喧闹。但太阳依然强烈,人间依然值得……
手中紧握《活着》这本书 ,初入眼,深刻的黑似乎覆满整个封面是,那般无情。其中用白色雕刻的“活着”醒目的立在深深的几乎惨无人寰的绝望中,好像负偶抵抗……
“皇帝招我做女婿,路远迢迢我不去”旧日的歌谣经过夏风的过滤后清晰的传入耳畔, 远处,两个进入垂暮的生命将那块古板的田地耕得哗哗翻动,犹如水面上掀起的波浪……我想,这便是人世间最美的风景了吧……
读者余华的《活着》,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快感:名叫福贵的老人只是淡然地讲述着:少爷出身的福贵,在一赌之后败掉所有家产,历经自己父亲的死亡,进城为母亲找郎中后又被抓去做壮丁,回乡时母亲去却已经去世,女儿凤霞因一场高烧未能及时救治变得又聋又哑,儿子有庆因献血过多而导致死亡,凤霞也在难产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妻子家珍也在三个月后因为软骨病去而去…老天爷似乎没有一点人情味,命运并未从此就优待他——之后福贵又见证女婿二喜和外孙苦根的死亡。虽然满含血泪,但我明白了活着的真谛……
或许人世间的命运就是如此悲惨,亲人一次次的离开,绝望、痛苦都压不倒福贵……就像现在,武汉新冠状病毒的消息传遍大江南北,许多白衣天使纷纷签下战书前往一线,夜以继日的工作在最危险的重症区,“所谓岁月能静好,那只不过是许多人替你负重前行!”他们同样是父母的孩子,也是孩子的父母,为了打赢这场无硝烟战役,舍身放弃了与家人团圆的机会,只为换取全国人民的健健康康!
这就是活着的精神,我们相信在全国人民共同的努力下,凭借大家各自在家坚守防控措施的力量,这场战役一定能取得最终胜利!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好好的活着!就像在余华的序言中所说道:人是为活着的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待春暖花开之时,走在热闹的大街小巷,不戴口罩,繁花与共。
合上书本,那“活着”二字在黑色的封面上,彰显独特的力量。
读活着有感11
一位老人最终失去了所有的亲人,只剩下一头年迈的水牛伴其左右。他也曾经拥有富裕的家境,曾经拥有贤惠的妻子、乖巧的女儿、聪明的儿子,但它却失去了所有的一切:父亲被气死了,因为他赌博输光了田产;母亲死了,因为没钱治病;儿子死了,因为献血过多;妻子死了,因为不治之症;女儿死了,因为难产;女婿死了,因为意外事故;年仅七岁的外孙最后也死了,因为用药不当。
一切都走了,所有和他有关的生命活体都死了,死的合情合理,但是,唯有他活着,在这触目惊心的“死”中活着,用他的韧性承受着千斤的重压,走过一茬又一茬的光阴。
活着,不时降临尘世潇洒地走一回,也不是只做生命的过客。活着,充满力量。从某这意义上,他比死更需要勇气,死只需一时的冲动,活着却需要一世的胆识。活着是阳光与风雨的搏击,是欢乐与痛苦的交替。
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只有带着希望,为希望努力创造,活着才有意义。在苦难临头之时,有人选择了活着,因为他善于寻找希望,这种人叫做强者。在阳光明媚、前途灿烂时,有的人仍不懈地为希望而努力,这种人叫智者。强者就如创造出“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的司马迁,智者则如成功编纂《资治通鉴》的司马光。
既然我们选择了活着,那么就选择为希望而创造吧,只有创造才能让生命熠熠生辉。选择活着,拥抱希望,努力创造。因为生命有限,创造无限。
读活着有感12
余华的《活着》是很久以前读的了,这个很久大概三四年吧,所以对书中的具体言语记忆不是那么准确了。为什么还要写读后感呢?就因为我读了《我们仨》写了一段文字。我认为《我们仨》和《活着》对我都有震撼力,两位作者的写作语言、处世态度都是感动我、提醒我、震撼我。所以也就有了这迟来的读后感。
福贵赶牛耕田的形象我小时候经常遇见,不过不是南方水田的农民,是我们北方的老年农民的形象。我们是山东西部,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的爷爷就是地地道道农民,他是个及其勤快的人,用老家的话说:“撂下耙子就是扫帚”,在田地里就没看到爷爷闲下来过,即便在他八十一岁,癌症手术后,他还下地干一些不太费力气、力所能及的农活,勤劳已经渗入到爷爷的骨子里去了。记得每日黄昏,爷爷都会把我们家的院子用扫帚打扫一遍,日久成为习惯,直到现在我也会不自主的把胡同或者楼下清扫一下,尤其是下雪之后我会自己把楼下的雪扫干净。所以当我看到余华描写农耕老人时,不用他语言的点缀,我心中就有了他的形象,那种太阳下老人赶牛春耕秋收的场景历历在目。
“活着”就是人生最有力量的答案。福贵的人生可谓是大起大落,由曾经的纨绔公子哥,就是标准的“败家子”,是几千年的农耕时代的一个典型负面人物代表。中国几千年的农业经济,朝代变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换了,不变的农耕经济,而生活方式却是一成不变。放羊、卖钱,盖房、娶媳妇、生孩子,这种轮回就如拉磨的驴,一圈圈的进行着努力,可是到头来还是重复的生活。而福贵就是一个没落败家子的缩影。他的前半生本来就没有了可取之处,只能作为反面教材教育孩子。而作者却赋予他后半生一种执着顽强的精神,一种永远不会被打倒,永远不会被击垮的乐观主义精神。
我觉得福贵与困难作斗争的精神,宛如一座永远打不夸的丰碑。在现在孩子教育中是稀缺的精神,许多孩子甚至不懂珍惜生命,因为家长不让玩手机跳楼;因为没有完成作业,老师批评了两句就会跳楼。孩子承受能力差还不能约束自己,禁不住手机游戏的诱惑玩上瘾,家长管不了,老师批评不得。稍微有一点不如意不顺心就会闹情绪、耍脾气。当孩子成绩不如意,生怕老师告诉家长,心理承受能力极差。孩子一时转不过这个湾来,脑子中想不开,就会采取这种害己伤人极端行为。这种悲剧的一幕幕上演告诉我们挫折教育已经刻不容缓,提高孩子心理承受能力,教育孩子如何看待失败,怎样在挫折中成长,家长让孩子去体验他们自己生命中阳光与风雨,丰富他们人生旅途的风景,接受狂风暴雨的洗礼。而福贵在承受命运的极限考验,一次次排山倒海的打击,他能够坚持的“活着”就是奇迹,就是对生命最大的讴歌,也是对福贵人性的最大考验
福贵的精神之所以有宝贵之处就是倔强地活着,乐观的活着,痛苦和悲伤在福贵身上就像一把锋利的青光剑刺向水中,微微起了一点水花后化作平静。福贵的前半生虽然是让人唾弃、遭人痛恨,可是他的后半生却是一个即普普通通的人,又积极应对生活变迁,努力拆解生活的磨难。生活从来都是曲折,它就像一个艺术大师,总是会创造出曲折离奇的故事。让人们感觉生活多么不容易,它就会给你一道道难题,惊喜与惊吓时不时的出现在你的身边。生活给福贵的惊吓多了点,他用跨越山海的力量来跨越这些沟沟坎坎,时光像一把雕刻刀把一次次的磨难刻到他脸上的皱纹里,可是他的心却在一次次的打击中越来越坚韧。
福贵的牛是他的朋友,他有什么话就会告诉它。他和牛都是从容的看待这一切。生活难免会不公平,看开就好。也可以说生活就没有绝对的公平,同一件事情有的人认为公平就会有人认为不公平。福贵大智若愚,他从来没有考虑过公平不公平,过去的事也就放下了。《武林外传》里有一段歌词:“这个世界有太多的不如意,可你的生活仍在坎坎坷坷中继续,希望就住在你的心底,愿你勤勤恳恳善待别人、关心自己,美好的日子在等你”。在人的旅途中,有太多的成功与失败,得与失、恩与怨、是与非。如果每一件事情都牢牢记在心中,伤心事就会愁白你的头发,烦恼事就会侵入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你的'生活就像被着无数的沉重的包袱在佝偻着前进,每一步迈出的步伐如此沉重,那么生活对于你来说就是以及慢性毒药,迟早要发作。当你躺倒医院的病床上时,蓦然醒悟,人生如须臾,学会放下就是放逐烦恼,快乐人生就会随之而来。福贵就是这样做的,“活着”对于福贵来说也就有这非凡的意义了!
如果人的心可以像水一样,可以受伤,但是它随时都可以痊愈。那么生活也会像水一样滋润你的心灵!
读活着有感13
人生漫漫,生活茫茫,前行之路少有时刻的清晰与明确。也怪不了这世态炎凉,波诡云谲。苦苦擦拭着眼中的泪,可心泪却如绿烛红蜡般凄苦凋落……
明明不想思索的问题,却又在冥冥中被其羁绊住,不能停滞下来想想的我,在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中被硬生生地横了这么一道:
“喂,为什么成日如此浑浑噩噩的?”
“活着是为了什么?”
“如何才能不枉人生走这么一遭呢?”……
一个个声音追问着我,如人面临潮波泛滥的大海,我已无退路,只有在声声诘责中寻找出口。这人生的十字路口终究逃不了这么一段。
我投奔书海,昼夜埋首,只求慌乱的心能小憩,也许这其中又是一段非凡的际遇。
当我品读余华的《活着》时,我感觉生活在隐隐告知着我什么。
主人翁福贵的一生是何等惨烈啊!他并无任何丰功伟绩,只是一“蚁民”,是个平凡的小人物,而在残酷的社会和政治的变革背景下,其妻子儿女都先他而去并被他亲手埋葬。如此接二连三地失去亲人,到了晚年只能同一头老牛度过,他的命运比一般人更凄楚。但让我佩服的是他在心态上能直面困难,那个在晚年落寞的生活图景下孤独生活的人,并不是寂寞的人,这在我看来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也许有许多人对这本书的评价之高已超越了“伟大”一词。今天我不想赘述,我仅是亿万读者中的一员,如“一千个人读哈姆雷特”一样,我感悟出的是另一层——活着的意志!
显然,福贵惨淡的一生已超越了诸多人的不幸,甚至让我觉得在感受的是如孩子死去般的麻木——这是一次残忍的阅读。命运不遗余力地摧残着福贵的生活,可他的意志,他对于这艰辛生活的描述与感受却是让人难以置信——是如此平缓啊。“我只是有时候想想伤心,有时候想想又踏实。”正是他对自己的评价。写到这里,我的心已感动到木然。
是的,我的生活经历和福贵一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了,就是拿他一小段人生比也“相形见绌”了。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遭受的挫折、经受的考验是如此平常的事情,什么朋友反目啦、成绩下滑啦等等,虽然有时感到前途迷茫,但这我们都无法避免。更何况福贵一生的挫痛与煎熬,他还能坦然面对一切。我想,每当遇到这些挫折时,我就应扪心自问:我所遇到的一切,与福贵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至于吗?
这足以震动我的整个大脑,我会想起生活意志这个问题。人的这一生,为什么而活?其实福贵不正给了我们一个深刻的思考么——为了经受,又为了迎接;为了战胜,又为了忍耐。相随的苦痛,正是人生的润滑剂。关键不减的是意志上的坚强。福贵留给我们的不是豪言壮语,不是什么深邃的思考,亦没有斟酌的文字,可我们明显为之动容,为之感慨,生活的点点滴滴瞬时氤氲起幸福的气息,我们知足,我们一如福贵的平和。你会明白,生活中所谓的坚强,无非就是一种态度,一种意志——真成了你我感触中交接碰撞的共音!受益于那般意志:不屈服,不气馁,也坦然,也淡定。
如此,也不枉人生走一遭。
拥有这份感慨的你我,也许今后再面临人生的抉择时,翻阅福贵的经历,在这个面对诸多不幸的穷人身上找到的不是安慰,而是钦佩与崇敬,并延续着这份活着的意志。
蓦地,我一瞥前方,欣然一笑——那漫漫人生路,茫茫生活海,不知不觉对心中苦苦纠结着东西的已淡然——活着,真好。
读活着有感14
《活着》是著名作家余华先生描写底层百姓的一本书,整本书读下来没有什么跌宕起伏的情节,有的只是平静。但在这平静的故事背后,却呈现了旧中国像主人公福贵这样的普通人为了活着而活着的悲惨画面。
老农民遇见了游客,回忆起了自己的一生。最开始福贵是一个大户人家的阔少爷,整日嗜赌如命,赌输完了家产,气死了父亲,属于典型的纨绔子弟。赌博让他从阔家少爷一夜变成了一贫如洗的普通人。和大多数人一样,他沦为上有老母要养,下有子女要教的境地,身份的快速转变,没有留给他准备的时间。倒霉不幸的事情接二连三发生在他身上:出去给母亲买药被抓了壮丁,好不容易从死人堆里活着回来本以为可以重新开始生活,但活着似乎就是要遭受苦难,女儿和妻子相继得病,儿子被人害死。女儿凤霞嫁给了喜根,本以为可以安心的活着了,但是生活永远是那么的不幸,女儿难产离世,接着喜根意外离世,自己的外孙也吃炒豆子噎死……到头来,只有福贵和一头老黄牛还活着。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很平淡,主人公福贵在不幸中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但他依旧活着,现在看来,这样的人生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作者告诉了我们答案: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其实福贵的故事不就是旧中国无数底层农民的缩影吗,祖祖辈辈的小农经济让农民已经适应了日落而息的生活规律,活着就是为了活着,没有理想,没有眼界,思想只局限于三餐五谷。这样的生活已经持续了几千年,人们也从潜意识里默认了这样一种生活状态,在没有战争没有外敌入侵的时候,这样的生活,何尝不是一种平静与安详的状态!
但战争的来临彻底打破了这种格局,也最先冲击的是底层的农民,它破坏了几千年的小农经济而使得无数的农民破产,流离失所,就像福贵一样家道中落。1840年以来,当外国人用工业革命的果实撞开了中国的大门,苦难就随之开始,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日寇侵略……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战争持续了百年,底层的农民苟且偷生,为了活着而活着,生命显得毫无意义,整个国家看不到一点生机,连年战争耗尽了国人的精力,每日的奔波却看不到希望,这是整个民族的灰暗。普通人看不到未来,只要能活下去能吃上饭这就是活着的目标。整个国家也看不到曙光与前程,中国该何去何从,没有精神的依托哪来民族的希望?
故事的最后是福贵带着老牛继续孤独的活着,仿佛看破了尘世万千,在经历一系列事情后愈加坚强。这不正是我们这个民族脊梁挺立,傲然屹立的缩影吗?破而后立,几千年来我们遇到过无数的坎坷。一次次的苦难才会发现活着本身就是生命的意义,活着才有改变的机会,善于改变并且一次次的尝试,纵然头破血流,但一定会在黑暗中闯出一条康庄大道。福贵永远怀着希望,即使一次次的受伤,但活着不就是希望吗?
未来的路还很长,未来也充满了未知,需要我们去探索。我们的活着本身就是最大的意义,努力奋斗的活着。
读活着有感15
今早的阳光难得明媚温暖,在接连数周的阴霾之后,最近迷上清晨散步的我终于不必戴着口罩出门了。眼见晨空万里,柔光万道,路旁的树苗初现新芽,春风轻抚脸颊,阳光洒在树枝的缝隙,流落在沥青的马路上,披散在清晨的楼宇间,亮得令人目眩却又满怀愉悦。走在鹅声阵阵的心海湖边,我意识到这是冬后难得的好天气,积聚已久的心绪骤然开朗,或许,“我也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很久没有亲手提笔长文,拿起笔的感觉似有若无地熟悉。这时的我,可以全然不顾周围的花开花落,权且受用这难得的浓浓春光了。偶然的机会,我在高考之后买来《活着》,既因为早对它的前世今生如雷贯耳,又冥冥中觉得它的故事会带给我前所未有的触动和震撼。不料却将它搁置半年有余,直到一个学期草草收场、寒假将尽之时,我才忆起对它的情结,于是取来拜读。
那是个冷肃的晴天,我用了六个小时将它通览一遍,读罢多时不能忘怀,不免开始静思。
寒假我曾去看过几次外婆,她的房子就在我们搬家前的旧宅旁边,每次去看她都要坐半个小时的公交,而每次下了车,我走在那些日复一日走了八年的小路上,似乎见到了那个往来穿梭求学、嬉戏的少年,不免又想起那时的寒暑假,家里总会在下午三点准时迎来满屋的明亮——式微的阳光射进二楼的家,又从客厅的地板反射到餐厅的天花板上,这时年幼的我或躺在沙发上,或坐在餐桌旁,尽情享受这一“奇观”的温暖和明净。而每到这个时候外婆都会准时淘一锅米,再麻利地从冰箱里拿出鱼、肉、蛋、菜,开始准备晚饭,临了,还会照例让我打电话问父亲晚上有没有应酬,最后终于伏在北面的阳台窗户上,对我那即将下班归来的母亲望眼欲穿。
而今天,这样的情景再不会有,有的只是我乘着一样的阳光去不一样的房子看她,陪她躺在床上神聊海吹,再匆匆离开。我像赶着老牛的福贵,悠悠地向路人讲述自己的故事。早年的福贵醉心赌场,落得倾家荡产、老父归天,悔恨之中的他与贤妻家珍顽强过活,熟料生逢乱世,一路坎坷……几经起落,留得苍老之躯和一头老牛,在耕耘中安度余生。
我曾一路顺风顺水,堪称幸运,蒙父母独宠和师友偏爱,自然,顺境中的我得到了些许难得的经历和感悟,也同样收获了来自四面八方的赞美之词。所幸近半年以来,我品到了一些不同寻常的滋味。
时代今非昔比,童子尚且年少,我自然没有像福贵一般起落陡急。父亲的关照虽然喋喋不休,但总会在关键时刻吐字如金。送我报到的晚上,一句“总觉得你还没准备好”与我彼时心境若合一契——暑假忙于与母校鱼传尺素,不免情难自抑。报到之后的一学期,我经历了大方向的回转,终究迈上两手抓的道路,但最初父亲的话似乎应验了一整学期——寒假的我自知负气,从未有过的铩羽而归令我整日不知所为。末了,父亲在春节前夕给了我一场狂轰滥炸,震得我大梦方醒。
冬去春来,我依然活在父母不可多得的关切之下,而福贵这个角色在大起大落间享受着有庆带来的片刻骄傲,品味着二喜赋予的些微欣慰,却始终经受着家破人亡的切肤之痛。痛罢多年之后,笑谈风月的同时,我想他或许也已明白,世间的人生路有如一场艰苦的修行,而快乐只是驿站,但世人仍然活出异彩纷呈的绚烂。余华说:“人是为了活着而活着”,福贵在当年的选择中押上了身家,堵了一生,输光了家财,却在龙二的死中侥幸,在艰苦的日子抗争。鲁迅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直面淋漓的鲜血。”
《活着》早已被我送给一位老同学,因为我那时便已相信:冬去春来。
【读活着有感】相关文章:
读《活着》有感02-25
读活着有感03-08
读活着有感06-09
读《活着》有感05-26
只有活着——读《活着》有感03-16
活着是美丽的-读活着有感05-31
活着是美丽的-读活着有感作文06-01
读《活着》有感推荐05-30
读《活着》有感作文03-04
读《活着》有感范文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