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谁拿走了孩子幸福》有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谁拿走了孩子幸福》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是著名儿童教育专家李跃儿所著,李跃儿从自己创办的中国第一所“巴学园”的教育实践,和自己育儿实践的切肤之痛中领悟到教育的真谛,然后用流畅的故事语言表达出来,出版了这本书,深受读者喜爱。在北京召开的一次这本书的专题研讨会上,与会专家认为与其说这是一部关于教育的专著,不如说这是一部用心血凝成的关于爱育的宣言。
现实生活中,人们一谈到教育,总是与一系列矛盾和悖论联系在一起,比如管教与自由、慈爱与溺爱、幸福与痛若、希望与失望……人们在不断地探寻以期得到答案,养育者和教育者也在不断地反思: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吗?问题在哪儿?怎么解决呢?正是这些疑问,让《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具有了无比现实的意义。
著名育儿专家小巫把李跃儿称为“上天送给孩子和家长的福音”,认为她不仅精通教育,而且是个讲故事的高手,能让我们入迷地读着故事的同时,学习着怎样做一名合格的家长;愿天下父母都来读一读她的故事,学一学其中的道理,把幸福还给我们的孩子,并在为这本书写的.序言中把它推崇为“一定要看的一本书”。她写道:“对读者,我想说,如果你想博览教育群书,我推荐你先看这本《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如果你懒得多看书,只想看一本,那我建议你别的书都可以不看,却一定要看这一本《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的封面语上赫然写着“不懂得孩子,就不懂得教育”一行字。这是李跃儿的教育观,她的教育座右铭是:“孩子是脚,教育是鞋”。这意味着做鞋的人一定要让穿鞋的人感到舒适;舒适的先决条件就是鞋子适合于脚。对教育来说,只要适合于孩子,孩子就不再感到困惑。她在书中表明,孩子总是要按照自己的方式成长。孩子从出生到学会走路、说话、吃饭、写字,一切从无开始,就像生命之树,只要你种下种子,什么时候发芽,什么时候出土,什么时候抽叶,什么时候开花结果那是按预先设定好了的机制在起作用。婴儿实际上就是一颗准备长成精神大树的种子。
李跃儿告诉人们,一定要懂得孩子自身的成长规律,并尊重和理解这些规律。在一次家长会上,她苦口婆心地劝说一位家长:孩子6岁之前是属于大自然的,他们天生就具有自己的发展方式和学习方式,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都不是由养育他们的成人所决定的。正因为他们能够固执地按照自己先天所带来的方式去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东西和学习的方法,才使他们成为他们自己。阅读本书,我们就能明白什么叫做“爱育的宣言”。她大声疾呼,要为孩子营造爱的平台,用爱占有孩子的灵魂。
很多时候,成人并不能真正理解孩子的一些行为。由于不理解而带给孩子许多痛苦,这些痛苦造成了孩子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被解决就会成为他们人格的一部分,成为将来他们性格中的一部分,为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困难,影响他们的发展。故事中的杨一凡,起初她的身体里像没有灵魂一样。她并不是天生就是这样麻木的,也不是不能改变的,我们成人完全可以避免孩子变成这样沉睡的状态。如果由于不懂使孩子成了这样,我们也可以引领她走出麻木和沉睡的状态。
读完《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本书,我感觉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仿佛就站在眼前,感动着我。这本书的作者李跃儿是有着一颗真爱之心的人,她是用心去感受生活,用情去滋养生活、用爱去升华生活的一个人。李跃儿在书中所提到的教育,说白了就是“爱”的教育。
【读《谁拿走了孩子幸福》有感】相关文章:
读《谁偷走了我的时间》有感12-08
读《谁偷走了我的时间》有感08-01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04-18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教师读书心得07-15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11-06
读书笔记《谁拿走了孩子幸福》06-15
《谁拿走了孩子幸福》读书笔记06-15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的读书笔记11-19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的读书笔记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