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念地坛》读后感

时间:2023-08-07 14:10:56 登绮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想念地坛》读后感(通用6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想念地坛》读后感 ,欢迎大家分享。

《想念地坛》读后感(通用6篇)

  《想念地坛》读后感 1

  史铁生是一位残疾作家正当生命最灿烂的季节命运却让他受到了最沉重的打击——一他失去了双腿。这会是一种多么难言的痛苦啊又会有一种多么哀伤的心情直到他学会了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感受让真情在笔尖流露。于是便有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有了《奶奶的星星》有了《合欢树》有了《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表达的感情是痛苦的复杂的深沉的作者讲述在双腿残废之初自己的悲痛欲绝心绪的荒芜冷落前途的暗淡渺茫以至于自己一次又一次在死亡边缘徘徊偶然走进了那个与自己同样荒芜冷落的园子——一地坛。这座古园映照了作者的生活也记载了他深深的车辙它可以理解作者的心情可以感受作者的悲痛因此它向他展示了石门中的落日寂静却安详高歌的两燕苍凉却张扬着生命的多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似乎讲述着青春的童话还有飘摇的`落叶清纯的草木坦荡的荒藤浮夸的琉璃和似一朵小雾停在半空的蜂地空屋似的蝉蜕。窸窸窣窣生长的响动。地坛成了作者生命的一部分。在地坛他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地坛留住了作者留住了一个用感情写字的作家。作者常说:这古国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作者深爱着地坛他更深爱着自己的母亲。

  作者表达的对母亲的爱是深重而沉痛的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因为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忽然截瘫的儿子惟一的几子尽管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可事实终究是无法改变的于是她就默默的忍受着。用母亲无私的爱包容儿子包容儿子的命运;于是她只有一天一天的熬过去一天一天的祷告:"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于是她只能漫长的等待。她疼爱儿子并且理解儿子她知道儿子需要一点时间独处需要这个过程。然而她不知道这过程得要多久和这过程的尽头究竟是什么。等待母亲只能漫长的等待……母亲不知道她的儿子是多么想让她一超分享自己的快乐儿子忧郁的心中重新闪现出了快乐的影子要是母亲看到她该多么高兴啊。儿子第一次这样为母亲想可是已经来不及了。母亲的去世终究让他明白了: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想念地坛》读后感 2

  慢慢地合上《想念地坛》,内心有一股涓涓细流缓缓流淌开来,直至那无底的深处,恰似朝圣者的虔诚。

  作者史铁生是一个在人生最黯淡的季节截瘫的人,一个历经苦难磨炼却又与命运顽强抗争的人。在《想念地坛》中,史铁生从怀念地坛讲到写作意义,再转而思考人生价值,将个人的苦难经历和思想的成熟过程娓娓道来,让人读罢犹如喝了一杯甘甜醇香的美酒,沁人心脾,回味无穷。

  像史铁生一样,我们的人生也会有风雨雷电、寒霜黑夜一起袭来的时候。面对生命固有的痛苦、失落和感伤,我们与其逃遁,不如像海燕一样迎着闪电和海浪飞翔。人生本就像一列负重的列车,在苍茫的人世间喘息着前行,直到那世人皆知的终点。在长长的通道里,我们难免会因黑暗而畏惧,因孤单而沮丧,只有在蓦然回首瞥见远方起点的一刹那,才恍然:自己已经走过了这样的一段人生旅程。于是发现,在过于匆忙的脚步中,在一次次的得意失意中,我们竟忘记了细细品味流逝在身后的美丽风景。殊不知,只有让岁月的`沧桑和苦难洗尽一身的铅华,生命才能显出别具一格的分量与魅力。

  萧伯纳说:“生命的道路在于把地狱变为天堂,把人变为上帝,在于在那‘苦难的山谷’里点起一盏万年灯,普照大千世界。”诚如太阳不会永远被云层遮挡住一样,苦难也终将过去。纵然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的时刻,我们也无须害怕无须彷徨。无论怎样的疲惫,怎样的无助,怎样的看不见光明和希望,只要如史铁生那样,拂去挡在心间的阴影迷雾,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地坛”,点亮心灯,让思想从灾难中解脱,让灵魂在一次次的回望和思索中释放,就能抛却心中的苦闷与惆怅,守住心中的追求和希望,永不言败地一程一程奋力前行。

  境界,让人生充满韵味;自然,使生命归于纯净。当生命被生活推向极致,往往展现出一份从容之美。临乱世而不惊,处放舟而不躁,喜迎阴晴圆缺,笑傲风霜雨雪,生命才会焕发别样光彩!但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守住自己的一块“心灵地坛”,在遭遇苦难时勇敢地洗涤心扉,抛却繁杂,回归本然。

  《想念地坛》读后感 3

  读史铁生的《想念地坛》源于一个偶然的机会,利用一天半的时间读完。初读一遍,有些感悟,有所体会。人这个东西很奇怪,很多时候,要经历困苦,才会去思考人生,有些事要经历了才会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史铁生失去了双腿的功能,让他在轮椅上,对生死、对生命有了更深的感悟与思考。只有经历生死轮回,与死神不断抗争的人,对人生、对生命才能有如此透彻的领悟。

  面对疾病、面对生命,史铁生的一生写照,可以给我们很多的启发。面对疾病,史铁生的态度是:敬重。“把它看作是一个强大的对手,是命运对你的锤炼,就像是九段高手点名要跟你下盘棋,这虽然有点无可奈何的味道,但你却能从中获益,你很可能就从中增添了智慧,比如说逼着你把生命的意义看得明白。”仔细想想,疾病既然找到了你,怨天尤人,自寻烦恼,一点用都没有;我们要做的看来也只有敬重它,“置之死地而后生,”在精神上战胜它,让生活过得更好更有意义。面对疾病,人最不能输掉的.是精神。

  “困境不可能没有,艰难不可能彻底消灭。”面对困境,史铁生的感悟是爱和镇静。在困难面前是友谊、爱让史铁生重新“站”了起来,达到了新的境界。正如其所说:“向友谊、爱,敞开自己的心灵,是最好的医药。”是友谊和爱让他感受到了“生命意义的诱惑”。“新境界的另一方面就是镇静,就是能够镇静地对待困境了,不再恐慌了。”不管你接不接受,愿不愿意,困境都在那里,无法逃避,只有镇静的面对。

  以幽默的态度面对生死。书中列举了卓别林的电影《城市之光》的片段:女主人公要自杀,拧开了煤气,结果让卓别林演的那个角色发现了,把这女的救了。这女的说:“你凭什么救我?你有什么理由不让我死?”卓别林说:“急什么?早晚还不是这回事?”是啊!急什么?生活中,相比死亡而言,真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面对艰难困苦,有如自暴自弃,不如乐观幽默的生活,坦然面对。

  读史铁生的这本书有很多共鸣,似乎有很多话要说、有很多东西要写,可又不知从何说起,如何下笔。因为他的感悟之深、之透彻,让我显得是多么的肤浅和无知。最后,摘抄书中的一段话来结束这篇读后感:“人类走到今天,怎么连生的平等权利都有了疑问呢?有钱和没钱,怎么竟成了生与死的界线?这是怎么了?人类出了什么事?”

  《想念地坛》读后感 4

  1987年,史铁生写下了《我与地坛》,然后在二十年后,出了这么一本封面简单的甚至不起眼的散文集,名曰《想念地坛》。

  一个人一生,若有如此的一个精神寄托,也是很幸福的一件事。在这园子中,作者看到了许多,从清晨摇着轮椅进去到黄昏慢慢的离开,他看过每一天的日出与日落,园中的每条小路每道墙垣,老人在地上练毛笔字时渐渐蒸发消失的水印,时光在人们身上刻下清晰的痕迹,上帝在造物时赠予他们的痛与美丽……在这些的背后,一点一点看清楚生命的意义。在平息了青春的暴戾与不解后,终于找到了生命中宝贵的东西——写作。然后,一个坐在轮椅上的人可以由衷地这样说:

  上帝爱我!

  这是怎样一颗在生命的历练中沉和并且感恩的`心。

  在《想念地坛》中,真正以地坛为主题的其实并不多,更多的,是那颗心信马由缰到过的地方,关于挫折,关于爱,关于文革记愧,关于墙,关于哪一刻突然的所想……

  是关于生命的思考。

  我想,这就是他所带给我们的吧。那些超越了文字所能表现出来的,随灵魂的思考迸溅出来的火花,多少年后,依然会在美丽的位置上沉沉的有着重量。

  《想念地坛》读后感 5

  本次阅读,我读完了史铁生的回忆性小说《我与地坛》。本书共分了11个章节,为读者描述了作者在双腿残疾后的真实生活与心灵感悟。这本书运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写下了“我”与地坛的奇妙缘分。

  开始坐轮椅时,作者悲痛,消极,失魂落魄,甚至有过轻生的念头,但从那时开始,他有了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感悟人生,最终悟出了生命的意义,“一个人,出生了,这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的时候,已经顺利保证了它,所以死是一件不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论述死亡,也是本书第一部分的精彩。死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日子,它永远停留在那里,不管你这一辈子过的是好是坏,不管你都干了什么,没干什么,也不管你有没有遗憾,你都得在那一个固定的时间去做你生命中的最后一件事。死是生命的终结,但生又是死的开始,一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生命就在倒计时了,你不能延长你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拓宽你生命的宽度,人们这一辈子不断努力,奋斗,只不过是为了最后能死的光彩,不是有句话吗?有的人死了轻于鸿毛,而有的人却重于泰山。我觉得作者之所以在正年轻的时候没有糊里糊涂地选择死亡,除了母亲对他说的话,他可能是发现了生命的真谛,死了只能干一件事,就是躺在属于你的棺材里睡觉,而活下去做的事不管你有多么不喜欢它,多么不愿意干,但它总是有乐趣的,只是你没有发觉罢了。文中写道:“不怕死和想去死是两回事,有时候不怕死的人是有的.,一生下来就不怕死的人是没有的。我有时候倒是怕活,可怕活不等于不想活呀!”我们不能怕活,因为活着就一切都好,一切都在,都还充满希望。

  作者的母亲无声地离开了作者,那是一年秋天,收获的季节,各种花开得正鲜艳的季节。这个章节从题目到每一个字都暗藏着悲伤和对母亲的怀念。秋天的怀念:“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双腿瘫痪后,她侍弄的花都死了。”这题目,题记,都是在怀念母亲,母亲那么爱花,可为什么“我”的双腿瘫痪后就都死了?母亲把全部精力和心血都花在了照顾“我”身上,哪还有时间去侍弄那些花花草草。母亲离开时的最后一句话竟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那个未成年的女儿……”母亲总能包容“我”那喜怒无常的怪脾气,可能是双腿瘫痪后不适应的常态吧,“我”一个人摇着轮椅去地坛,一待就是一整天,母亲怎么能不担心“我”,“我”拼命捶这自己那两条没用的双腿,拼命地喊:“我还活什么劲?”只有母亲,也只会有母亲,会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俩在一块儿,好好活儿,好好活儿。”谁能料到,母亲还是没有等到的第一篇小说发表,“我”感悟到了生命的真谛。

  本书的后半部分,显然作者已经摆脱了痛苦个忧郁,用幽默的语言开始写作者中年时期的趣事以及一些往事的回忆:记忆与印象1、2.。有位物理学家说过:“物理学不告诉我们世界是什么,而是告诉我们关于世界我们能够谈论什么。”这句名言给了作者胆量,不再消极悲观的世界中继续走下去,跳出这个深深的泥潭,开始回忆快乐的往事。从作者出生时的医院,到一点一点长大,在小街中,草坪上玩耍,直到长到该上幼儿园的年级,才到那两个老太太的私人幼儿园里玩,对作者来说,只是换了一个玩耍的地方。“如今,这些场景飘去50年了,我的躯体早已被固定在了床上,固定在轮椅中,但我的心魂常在黑夜出行,脱离开残疾的躯壳,脱离白昼的魔法。”对作者来说,虽然身体残疾了,但心魂完整无缺,它可以在路上奔驰,去到一切心魂的由衷所在。

  最后一章:想念地坛。想念地坛,想它的安静。作者最后又回忆到了这个安静而又神圣的地方。作者的灵魂在地坛又升高了一个高度。回忆地坛,那个每天都要去的地方。“可是后来,搬家后离地坛较远,不常去了,偶尔去一次,才发现今天的地坛已不是安静的地方,早已面目全非。”但作者的思念已回到了原来的那个地坛,那个安静又神圣的地方,只有一跨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面而来,那是作者的青春!

  文中最后一句我很欣赏:只要有些事我没说,地坛,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不能想,却又不能忘……”会忘吗?能忘吗?是地坛给了作者重新活下去的希望,地坛!能忘吗?

  《想念地坛》读后感 6

  一般我们想念一个地方有几种情况:那里有我的亲人爱人;在那里发生了令自己难忘的事情;那地方是自己成长并给了自己巨大的收获的地方;那是我人生转折的地方等。史铁生为什么想念地坛?第一段也就是第一句话“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这句话回答了史铁生想念地坛的原因:地坛的安静。到底怎样的“安静”会让作者如此想念。

  “人一活脱便要嚣张,天生的这么一种动物。这动物适合在地坛放养些时日——我是说当年的地坛。”史铁生就是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的残废了双腿。在他眼里一切都是暗淡的。他需要安静。他发现了地坛。“坐在那园子里,坐在不管它的哪一个角落,任何地方,喧嚣都在远处。”“数不尽的`那些日子里,那些年月,地坛应该记得,有一个人,摇了轮椅,一次次走来,逃也似地投靠这一处静地。”那时只有地坛可以给他慰寄。他要逃离都市的喧嚣,逃离自己苦闷的心境。地坛的这份安静使他的心也安静下来。“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因而地坛的安静,也不是与世隔绝。”“那安静,如今想来,是由于四周和心中的荒旷。一个无措的灵魂,不期而至竟仿佛走回到生命的起点。”地坛与众不同的安静给予了他对生命的重新省事。他不在自抑自哀,找到了生命的意义。“于是乎我听见了那恒久而辽阔的安静” “写,真是个办法,是条条绝路之后的一条路。”

  “想念地坛,就是不断地回望零度。放弃强力,当然还有阿谀。”“零度,并不只有一次。每当你立于生命固有的疑难,立于灵魂一向的祈盼,你就回到了零度。一次次回到那儿正如一次次走进地坛,一次次投靠安静,走回到生命的起点,重新看看,你到底是要去哪儿?是否已经偏离相互寻找的方向?”作者希望每个人都能和他一样找回自己,不要被世俗吞噬,不断回归零度。

【《想念地坛》读后感】相关文章:

想念地坛的阅读答案01-04

史铁生《想念地坛节选》高三散文阅读题及答案06-13

我与地坛读后感《我与地坛》 读后感11-14

我与地坛读后感我与地坛读后感读后感阿12-13

《我与地坛》 .03-16

想念的句子,想念的话03-17

《我与地坛》说课稿09-26

我与地坛教案11-22

《我与地坛》教案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