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是最好的修行读后感

时间:2024-05-07 11:06:49 雪桃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工作是最好的修行读后感范文(精选16篇)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工作是最好的修行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工作是最好的修行读后感范文(精选16篇)

  工作是最好的修行读后感 1

  工作是一种修行,这是日本稻盛和夫在他的著作《活法》中的主要观点。他说:人哪里需要远离凡尘?工作场所就是修炼精神的最佳场所,工作本身就是一种修行。

  只要每天努力工作,培养崇高的人格,美好人生也将唾手可得。在这个大家都厌倦了上班的时代,在周围人都为工作焦虑的时代,稻盛和夫说,工作是万病的良药,是解决一切问题最重要的良药。

  他的这种工作观着实让我敬佩。工作在人的一生中占有很大比例的时间。假设人活到80岁,65岁退休,若从大学研究生毕业一直工作到退休,至少要工作39年,几乎是人一生时间的一半。对于工作这一行为,很多人只是简单地将工作视为累积财富的途径,忽视了工作本身可能带来的乐趣。

  如若一半生命都花费在机械式日复一日的埋头苦干,花在抱怨不满上,那这个人必定会失去许多学习和提升自我的机会。

  这本书里,最先介绍的是工作态度,这不仅是个人成长的起点,更可以深入理解为是一切工作的基石。不喜欢自己在人生最年富力强的岁月中所从事的工作的人,一开始就失去了成功的希望。

  多数人找工作都会选择自己喜欢的,但是这可能是个伪命题。任何喜欢的工作,天天做可能都会变枯燥。另外,像我这种职场新人,在基本没接触职场,只有一点实习经验的基础上,对一份工作的判断能力是不够的。

  很多时候觉得是喜欢的工作,但真正了解后可能会很失望。有些人不喜欢自己的工作,一直跳槽,但就如电影《东邪西毒》中这么一句:“每个人都会经过这个阶段,见到一座山,就想知道山后面是什么。我很想告诉他,可能翻过山后面,你会发现没什么特别。回望之下,可能会觉得这一边更好”。

  永远没有更好,关键还是个人态度。认真工作,能够培养自己对工作的'热爱,甚至扭转自己的人生。书里说:当你认真对待一份工作的时候,你的心性就会变得不一样,认真做事可以提升心智,认真工作可以升华人格。越失望越无助,就要越努力,越努力,就越上进。

  工作是一种修行。不论现在处在什么位置,在工作中,我们都要认真对待工作,努力努力再努力。

  在工作中锻炼自己的能力,磨练自己的心性,借助劳动来证悟自身的价值,并通过工作使自己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华。可能我们现代人都太着急太期待获得成功了。以前好几辈人都是一份工作干到退休,不断制造价值,不断凭自我能力升职,做到不可被替代。这种工作态度是我们现在年轻人需要学习的。

  端正态度,在工作这条路上修炼自我,让生命变得轻盈且厚重。端正态度后,再来学习工作方法,会更有保证,更有收获。

  工作是最好的修行读后感 2

  人哪里需要远离凡尘?工作场所就是修炼精神的最佳场所,工作本身就是一种修行。只要每天确实努力工作,培养崇高的人格,美好人生也将唾手可得——稻盛和夫。

  每个人对工作的态度不会一样,就像每个人的长相不会一样,相由心生,每颗心都有她自己的感悟和归属。我不知道,我每天努力工作,美好的人生是不是真的就像大师说的唾手可得;我也不知道,每天该怎样培养崇高的人格?我更加不知道的是,别人如何对待自己现有的`工作。

  很多人说,职场如战场,只有知己知彼,才能脱颖而出,这也不失为一种修行。《甄嬛传》将是一部绝佳的教学器材。善良美丑,勾心斗角,精于算计,你死我活,这已不是修行,而是修炼,然而高处不胜寒,于是我想,是不是每个人都一定要拼了命去争那皇冠?争到了又能如何?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职场竞争,适者生存,弱肉强食?那么只要进入了职场,只要我们参加了工作,是不是就永远也逃不出这两条铁的定律?我不得不说,是的。但不得不说,没有竞争,人的惰性会无限增大。良性竞争的重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任何一个工作岗位上,并不是缺了谁就不行了,所以每一个岗位都会存在竞争。竞争不是嫉妒,如何正确的摆正心态,需要的是个人修养。工作场所是修炼精神的最佳场所,我非常赞同。不论哪一种工作,都不是靠一个人完成的,所有的工作场所,出现的形形色色的人,都是彼此修炼精神的参照物。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在学童时代,老师就教育我们,做事先做人。出门靠朋友的道理我们每一个人都懂,怎么才能交到朋友?交友先交心,交心先修身。工作伙伴,先成为朋友,才能更好的合作,工作才能更好的完成。

  然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工作,难免会有懈怠,甚至是厌烦。怎么才能坚持?不忘初心,方能始终。道理每个人都懂,但做起来,不见得每个人都能做到。我们选择一份工作,可能专业不对口,可能兴趣不相投,可能预期不达标,但总有一个说服自己的理由让你选择留下来,那就是你的初心。无论你最初是应急也好,还是两难选其易,你的初心,就是有一份稳定的工作,然后过上稳定的生活。在其位,谋其政,何尝不是一种修行?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尽责职守?

  很多人频繁的换工作,委屈了就辞职,厌烦了就换岗位,永远都是新的开始,但也永远都只是在起点。人贵在有自知之明,认清自己的能力,确定自己的目标,坚定自己的方向,坚持自己的道路,何尝不是人生中最大的修行?

  其实你以为是你选择了工作,其实是工作选了你。不论在哪一个岗位,尽职尽责,做好本分工作,已然是最好的修行!法律规定人权的底线,道德明确为人的底线,工作则是一种修行!有些人,修禅,有些人,信佛,有些人,膜拜上帝!与其说这是信仰,还不如说是个人的修行!修行,是内在的,内需!不需要你跑到深山老林,不需要斋戒,不需要冥思苦想,其实工作场所就是修行场所。禅道也好,佛道也罢,追求的是境界,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工作何尝不是如此?没有百分百的满意,只有精益求精的追求。修行讲究循序渐进,工作也不可急功近利!修行在意完善人格,工作力求完美。做每一份工作,将你的每一分有价值的、有品质的贡献出来,细心,谨慎,严格,认真,谦虚,如果这些都在工作中贡献出来,你的人格也一定是很高尚。这就是修为,这就是工作中的修行!不会游泳,经常换游泳池,也还是不会!学会游泳,有水的地方就是泳池!

  工作是最好的修行读后感 3

  最近读完《工作是最好的修行》这本书之后,感悟颇深。

  我一直以来的想法就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出错,不犯错就行了。看完这本书才发现,在工作中提高自己的能力与自身修养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把工作当作修行,挑战自我,磨练心性,在业绩、报酬增加的同时,那么也会使得我们的阅历、能力、见识、智慧得到精进。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中国平安保险做招聘专员,就是每天打电话让应聘者过来面试。然而,就是这么简单的工作,我还是纠结了很久,因为小时候接电话,听不清楚电话那头的人讲的"什么,我妈问我对方说的啥,我说没听清楚,我妈责备我说怎么连电话都接不好,久而久之就很害怕跟人打电话,电话响了再也没接过。现在的我很庆幸那时候选择了那份工作。

  不管我们从事什么行业,做什么工作,我们都应该认真对待它。工作能够早就人格,不要把它跟生活对立起来。当你认真对待一份工作的'时候,你的心性就会变得不一样。那些能够把小事认认真真做到极致的人,都是值得我们敬佩的。

  工作是最好的修行读后感 4

  在读完这本书后,刷新了我的观念。漫漫人生路,人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工作,无论哪些岗位,无论哪种职业,只要我们参加了工作,是不是就永远也逃不出这两条铁的定律?我们不得不说,是的。但不得不说,没有竞争,人的惰性会无限增大。良性竞争的重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任何一个工作岗位上,并不是缺了谁就不行了,所以每一个岗位都会存在竞争。竞争不是嫉妒,如何正确的摆正心态,需要的是个人修养。工作场所是修炼精神的最佳场所,我非常赞同老师这句话。不论哪一种工作,都不是靠一个人完成的`,所有的工作场所,出现的形形色色的人,都是彼此修炼精神的参照物。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生时代,老师就教育我们,做事先做人。出门靠朋友的道理我们每一个人都懂,怎么才能交到朋友?交友先交心,交心先修身。工作伙伴,先成为朋友,才能更好的合作,工作才能更好的完成。如作者樊登老师所言,在人生的漫长旅行中工作才是最好的修行方式,学会与工作相处,在工作中磨练自己,他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丰盈而厚重。

  工作是最好的修行读后感 5

  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比最大的就是工作了,平均耗时12年。工作对我们的人生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元素,但你是否思考过,我们为什么要工作?工作对我们而言仅仅只意味着养家糊口吗?我们怎么做才能从工作中受益最多呢?如果你对这些问题感到茫然,那么稻盛和夫的《干法》说不定可以给你一些启发。

  稻盛和夫是享誉全球的一位企业家、科学家、哲学家,他在27岁时开始创业,先后创办了日本京瓷株式会社和KDDI,这两家企业都进入过世界500强。在他78岁高龄之际,他出任日本航空公司董事长,仅仅一年就让破产重建的日航大幅度扭亏为盈,并创造了日航历史上最高的利润。现在他是京瓷和日航的名誉会长、KDDI最高顾问、日本四大经营之圣之一。

  《干法》首次完整阐释了稻盛和夫关于工作的看法、做法。光看书名,本书似乎是讲述如何有效工作的方法,但其实它的重点在于“劳动观”“工作观”,从人的内心出发,帮我们构建健康、积极的工作态度。它既是作者稻盛和夫70多年工作经验的总结分享,也是被多家企业的成功实践证明了的哲学。

  接下来,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说一说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我们为什么要工作?

  人为什么要工作呢?

  尤其是在现在这个和平富裕的年代,有的人完全可以不工作。但在这样的时代,不好好工作、懒懒散散过日子,又会给人生带来什么呢?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早在几十年前稻盛和夫就在寻找工作的意义,最后他发现,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心志,是感受到人生快乐以及时间宝贵的前提。他之所以深有体会,要从他的第一份工作开始说起。稻盛和夫大学毕业后,进了一家制造瓷瓶的企业,入职后发现这家企业财务状况堪忧。为了自己的前途,稻盛和夫选择另谋出路,他报考了干部候补生学校,但是学校入学时要求提供户口本,稻盛和夫就麻烦在老家的哥哥把户口本寄来,然而却一直没有收到。

  后来,稻盛和夫才知道,哥哥是故意不给自己寄户口本的。因为哥哥认为当时经济不景气,大学生能找到工作十分不容易,说什么也不同意稻盛和夫辞职。如此一来,被断了后路的稻盛和夫只能继续在这家破败的公司待下去了。既然日子过一天也是过,稻盛和夫就决定不再想着辞职,而是把心思都集中到自己当前的本职工作中,用十二分的认真对待工作。

  当时稻盛和夫的工作职责是研究最尖端的新型陶瓷材料,为了干好工作,他就睡在实验室里,昼夜不分,废寝忘食。就这样每天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工作,稻盛和夫在不到25岁的年纪,居然一次又一次取得了出色的科研成果,成为了无机化学领域崭露头角的新星。而这时,稻盛和夫发现自己不再讨厌这家公司,还很满意目前的工作,甚至产生了“工作太有意思了”的感觉,而且周围人们对他的评价也很高。

  用稻盛和夫的原话来说:

  “在此之前,我的人生可以说是连续的苦难和挫折。而从此之后,不知不觉中,我的人生步入了良性循环。”可实际上,提升心志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有的僧人经历长期严格的.修行,也未必能够做到。但是,工作却隐藏着可以达到这个目的的巨大力量。这就是常说的红尘皆道场。由此可见,日复一日勤奋地工作,确实可以起到锻炼我们的心志、提升自我价值的作用。也就是说,全身心投入当前自己该做的事情中去,聚精会神,精益求精,这样做就是在耕耘自己的心田,可以塑造健全的人格,实现自我价值。相反,如果没有目标,每天吃喝玩乐,你不但不会成长,而且会丧失自己人性中那些美好的东西。长此以往,你与世界与其他生命的联系就会断掉甚至恶化,你也将找不到生命的意义。

  勤劳致富,身心的丰富,财富的自由,离不开拼命工作,正像漫漫长夜结束后,曙光就会到来一样。欢乐和幸福总会从辛苦的彼岸露出它优美的身姿,这就是劳动人生的美好。

  除此之外,工作还能让你的人生走向正循环。在稻盛和夫看来,当你专注于一件事,就可以磨炼自己的灵魂,铸就美好的心灵。有了美好的心灵,我们的身心便会充满正能量,自然地去想好事,做好事,为社会、为他人着想,并落实在行动中,这样,我们的命运就一定会向好的方向转变。

  如何投入工作?

  稻盛和夫从人生落魄到事业顺利,靠的就是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但对一部分人来说,投入工作很困难,因为他们并不喜欢自己的工作。

  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人能遇到自己喜欢的工作的概率,恐怕不足千分之一。而且,即使进了自己所期望的公司,也不一定能分配到自己所期望的职位、从事自己所期望的工作。在这样的情况下,与其寻找自己喜欢的工作,不如先喜欢上已有的工作,脚踏实地,从眼前做起。那怎么让自己喜欢上现有的工作呢?稻盛和夫的方法是为每个工作成果而由衷开心。

  刚参加工作不久,稻盛和夫每当实验测出的数据符合他原先的设想时,他就会高兴得从地上跳起来。这个动不动就高兴得手舞足蹈的举动一度让他的助手觉得太过轻率。但是,稻盛和夫认为,要想坚持枯燥的工作,就要在自己获得微小的成果时,表达对自己肯定的喜悦。

  这种喜悦能给我们的工作注入新的动力,让我们慢慢爱上工作并获得成就感。只有你喜欢自己的工作,才能不辞辛劳,不把困难当困难,埋头工作。而只要一心一意埋头工作,自然而然就能获得成果。有了成果,就能获得大家的好评。获得好评,就会更加喜欢工作。这样,良性循环就开始了。

  其次,你需要持续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在京瓷创建不到10年时,全球最大的电脑公司IBM给京瓷下了一批精密陶瓷产品的订单。但对产品的性能要求之高超乎常规,也远远超出了京瓷当时的技术水准。京瓷千方百计,历尽艰难,总算做出了样品,但交到客户那里时,却全被盖上了“不良品”的印章,20万个产品悉数退回,损失惨重。这时,稻盛和夫扪心自问,自己真的已经付出了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了吗?

  正是坚持不懈的努力,让京瓷一次又一次克服了各种各样的技术难关,最终做出了满足客户苛刻要求的、完美无缺的、高水平的产品,而且是2000万个成品全部按照客户规定的时间顺利交货。稻盛和夫认为,一般的努力是不足以挂齿的,要努力就需要用尽100%的力气。但要做到这一点,你需要有强烈的意愿。

  人只要有了“无论如何一定要这样做”的意愿,人就会很自然地朝着实现意愿的方向前进。但是,这必须是强烈的意愿,不是随便想想,而是“破釜沉舟”的强烈意愿。如果你真的做到了整天只想一件事,这样的愿望就会渐渐渗透到潜意识中。潜意识是不自觉的、潜藏于人内心深处的意识。平时它不出头,但在无意识中或在某一特殊时刻它会闪现,并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理解潜意识的力量,我们来举个开车的例子。当我们刚开始学车时,我们做每个动作前都要思考。到后来习惯、熟练了,就不必一一考虑操作顺序了。

  在经营京瓷公司的过程中,稻盛和夫经常会面临大大小小的挑战,但他会不停地思考,让这个念头进入了他的潜意识。有一次,稻盛和夫想要挑战新事业,但无奈京瓷公司现有的人才和技术与别人的差距都很大,正当他烦恼时,他遇到了意料之外的机遇。在一个聚会上,他请朋友推荐人才。结果这个朋友恰好认识一名优秀专家,于是双方一拍即合,稻盛和夫马上请这位专家加入公司,京瓷公司的新事业得以顺利展开。这样的事情看起来似乎是偶然。但实际上,是因为稻盛和夫持续地抱着能渗透到潜意识的强烈愿望。他不放弃任何一种可能,他能敏锐地捕捉到让自己的意愿实现的人与事,这便是潜意识的厉害之处。

  最后,我们还要坚信困难都是考验。正如京瓷最初和松下电子工业公司合作,后来松下在产品价格、质量、交货期等各个方面,对京瓷的要求越来越苛刻。

  稻盛和夫虽有不满,但没有把这个当作困难而是迎难直上,绞尽脑汁,从根本上削减成本解决了问题。在多年后,他回头看,发自内心地说,当时是松下培养了他们,是松下让他们不仅品质卓越,而且有充分的价格竞争力。选择积极还是消极地面对困难,关键在于自己。不同的态度,会造成不同的道路,到达的终点也会大相径庭。

  怎样才能在工作中做出出色的成绩?

  稻盛和夫发现只有努力还是不够的,因为工作中总会出现很多状况和问题。如果临近交货,发现因工作不到位而产生了不良品,那么就要花费更多时间去重新研制产品,这么一来,销售员就得向客户解释道歉。稻盛和夫亲眼见过一个销售员被客户骂哭的样子,所以便下定决定,工作一定要追求完美主义,只有趋于完美主义才能做出出色的成绩。

  “完美主义”这四个字说来简单,但在工作中要怎么落实呢?在书中,稻盛和夫给出了以下三条建议。

  第一条建议是,你必须注重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如果你真心想把事情做得令人满意,除了竭力做到完美之外别无他法。这需要你在工作中养成“时常注意”的习惯,如果不论做什么事都能有意地注意每一点,就能大大减少差错和失误,而且当问题出现时,也能够立即抓住问题的本质,迅速予以解决。

  第二条建议是,你需要不厌其烦、持续、专业地工作。

  不管多么细小的工作,你都要用心投入100%的力量去做。你必须确信自己已经做到最好,并且好到不能再好了,这样你做出的工作成果才会无限趋于完美。

  第三条建议,你要培养你的敏锐度。

  稻盛和夫具有很高的敏锐度,在生产现场,只要一听到机器发出不对的声音,他马上就要求现场负责人员对机器进行检查。他认为,细腻的敏锐度是完美主义必不可缺少的条件。会让我们抓住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和时机。

  正是因为稻盛和夫贯彻了这样的完美主义,才使京瓷公司在不断创造新产品的同时,获得了持续的成长和发展。

  在《干法》中,稻盛和夫分享了他朴实的工作观。他的工作观乃至人生观可以用一个方程式来表达:成功的人生=思维方式×热情×能力。

  这个方程式由“能力”“热情”“思维方式”三个要素组成。所谓能力,就是指智能、运动神经或者健康等,这是与生俱来的,表现因人而异,可以用0分到100分的分值来表示。而“热情”又可称为“努力”。一个人是缺乏干劲还是干劲满满,这其中的差异,也是从0分到100分。不过,“热情”和“能力”不同,它可以由自己的意志决定。如果你把“热情”发挥到极致,持续做出了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那你的分值就会更高。也就是说,即使你能力平凡,但只要拼命努力就可以弥补能力的不足,从而取得巨大的成功。

  此外,还需要在这个基础上乘以“思维方式”。稻盛和夫认为,“思维方式”这个因素最为重要,因为思维引领行动。与前两者不同,“思维方式”的分值从–100分到100分,变化的幅度很大。不厌辛劳,愿意拼命工作,这样的思维方式就是正值;相反,愤世嫉俗、怨天尤人,这样的思维方式就是负值。

  这个公式需要注意的是,它是乘法公式,因此,倘若一个人持有负面的思维方式,哪怕是很小的负数,乘积一下就成了负值,而能力越强,热情越高,反而会给人生和工作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因此,要想度过幸福的人生,把工作做到最好、事业做到最大,就无论如何必须具备正确的、正面的思维方式。

  总而言之,只要你持有正面的思维方式,满怀热情,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把自己所持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正面面对自己的工作,把工作做得更出色,你的人生一定会硕果累累、幸福美满。

  工作是最好的修行读后感 6

  关于教育的本质,什么是好的教育?如何成为一名优秀教师?不同的时代,众多教育研究者、工作者皆在不断探索着。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时代的更迭发展,教育的形态在发生深刻变化,它的内涵不断丰富,但总有一些亘古不变需教师坚守的真理,是勇于探索的精神,是辨析反思的能力,是坚定不移的信念。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世界,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孩子的'成长需要悉心呵护,而教育不正是童心与真心的碰撞吗?

  教师,这份职业有其天然的独特性,从宏观的视角看,它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与社会使命,它是一份培养人的事业;从微观出发,它切实影响着一个个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因此,教师更需要树立良好的责任意识与终身学习的理念。

  “教育是一场美好的修行,是一次美丽的相遇”。作为教师,长期与学生面对面,当你走近孩子,会发现每一个孩子都如此不同,他们是独立且独特的个体,如何做得更好,是老师在“修行”的旅途中要不断思索的。有人说,“没有最好的教育,只有合适的教育”,合适学生的教育,合适孩子健康成长的教育,合适孩子发展的教育,它正是建立在老师对每个孩子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尊重孩子的主体性,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当然,这亦极其考验老师的智慧。

  书中有段话令我印象深刻,“面对教育和孩子,我们只能从容,不能步履匆匆,只能慢,不能急于求成,只能学会等待,不能揠苗助长,只能尊重个性”……当下,“急”似乎成为一种氛围,它无意识地显现在我们的生活里,浮躁在蔓延,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它是一种精神、心态的映射。面对学生,老师会有自己的教学期待想要实现,会有自己的教育理想想要实践,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明白,教育教学需要科学地遵循学生的心理成长规律,因为孩子的成长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本质意义大抵如此。“急”起来的教育又如何能真正的抵达孩子的心灵深处呢?化“急”为“缓”则尤为必要,作为新教师,以和缓的心态面对孩子的“慢”成长,在陪伴孩子前行的旅途中,静待花开!

  工作是最好的修行读后感 7

  孟子说“必有事焉”,就是王阳明强调的在事上磨炼。

  我们希望通过修行来强化我们的内心,但强化的内心用来做什么呢只有躲在深山安静的茶室中才能平心静气,那不叫修行,那只是一种修行的姿势而已。真正的修行就体现在每一天的工作中。

  如何和颜悦色地与同事说话,如何清晰明确地安排事项,如何在别人不理解的时候坦白沟通,如何在获得成绩时不扬扬自得这些事没有一件不是人生大事。

  这本书提供了许多能够让工作变得更亲切的`方法,拾阶而上就能成为一个对工作有办法的人。

  有办法才能更加心平气和,所谓修行也就有了迈开脚的第一步。

  人生是一场修行,而工作,是最好的修炼方式。这本书以及这本书里提及的一些书,还可以再读。

  工作是最好的修行读后感 8

  在忙碌的工作之余,总想寻一处老旧的庭院,燃一盏温暖的明灯,坐在散漫的光韵里,一个人,一本书,觅一份灵魂皈依的感动。偶然间,一本《工作是最好的修行》,才悟得不必脱离俗世,灵魂在工作中也可得到浣洗、加持。

  《工作是最好的修行》独辟蹊径,从职场心态、习惯、技能、调压、团队五个角度,为我们青年工作者提供了一套自我精进的方法。内含详实的案例理论和具体的科学方法,跨越不同行业,帮助我们掌握实践中不断提升的职场要素,在工作中收获成长与幸福。

  端正心态,重塑工匠精神。把工作视为最好的修行方式,在工作中立身正己,磨砺心性,才是人生价值的体现。新时期,国家提倡工匠精神的回归,对于青年工作者的成长发展有着巨大导向作用。我理解到的工匠精神,包括五方面的内涵:一是精益求精,二是严谨认真,三是专注敬业,四是推陈出新,五是文化感染。我是一名高速公路监控员,时刻提醒自己摆正位置,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做好“四个服务”工作。

  修术砺行,做好时间管理。根据书中提示的方法,我决定建立一个日程表,确定工作内容的先后顺序,保证精力放在一件事情上,形成自上而下的行动管理,提高做事的效率。改掉追求完美、导致拖延的习惯,复杂的工作划分开简单做,减少工作的阻力。心无杂念,增加一点钝感力,在繁重的工作中也能泰然处之。

  精益求精,进行刻意练习。埋头工作,不断钻研,反复努力,刻意练习,都会不断帮助我们挑战自己的极限。无论工作还是生活,培养一技之长,就会成为自身领域里具备价值的人。我们在日常的监控工作中,通过不断改进方法,形成监督管理的'有力保障,发挥出自己最大的价值。

  同舟共济,加入团队协作。监控中心是高速公路全线路监控系统的最高层控制中心,主要负责全线路范围内交通情况的监视和控制。工作系统而又全面,离不开每一位员工的共同努力。我们每个监控员认真守好自己的岗位,与各部沟通协同,将个人的力量凝聚成集体合力,完成组织和社会交给我们的重任。

  开拓创新,保持独立思考。虽说监控工作繁杂琐碎,但也不能一直墨守陈规,停滞发展不求创新。在循环往复的工作中,保持清醒独立的思考,及时发现需求,为高速安全畅通建言献策,给司乘车流解当务之急。

  工作如同行路,要边走边问,凭良知履职,才能抵达光明。学会与工作相处,在工作中磨砺自己,它会让我们的生命变得丰盈而厚重。职场亦道场,工作即修行,将过往的风景,描摹成心中永不凋零的那抹春红。

  工作是最好的修行读后感 9

  “修行”一词,最早出现在《庄子.大宗师》:“彼何人者邪?修行无有,而外其形骸”。以及 《韩非子.问田》“臣闻服礼辞让,全之术也;修行退智,遂之道也。”其含义是指个人德行的修炼、修养。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并发展发扬,“修行”一词成为宗教、特别是佛教修炼佛法、见性明心的专指词,于是就有了修行的现代含义(百度):宗教中的修炼或修养德行。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活动,包括:思维活动、心理活动、行为活动、社会活动,旨在达到与现阶段相比境界更高、胸怀更广、视野更宽的个人修养水平。作者书名《工作是最好的修行》这也与当下热词“佛系”流行不无关系,能一定程度吸引“佛系”爱好的读者们。

  该书分五个篇章“正心”“修术”“精进”“协同”“开创”。从个人的“正心”“修术”,然后“精进”,到带来团队的“协同”奋斗,最后“开创”自己成功的基业,递进式推演,广而告之年轻人“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一个似乎永恒的命题。先不说“当将军”是一个士兵实现理想获得成功的标志只是一个伪命题,与“修行”的修养修炼德行以及佛教“见色明心”“闻声悟道”禅修的本意相去甚远、南辕北辙,一味追求所谓的成功已“生分别心”不是修行。就从该书五个篇章所形成的内在逻辑等方面思考、推敲,有许多值得商榷之处。

  一、逻辑学在关于演绎推理三段论里明确指出:判断推理的前提中有不周延的项,其结论也不周延。

  作者在该书的五个篇章“正心”“修术”“精进”“协同”“开创”运用了逻辑推理的三段论。开篇第一章“工作是最好的修炼/人生如一场修炼,而工作是最好的'修炼方式——稻盛和夫”作为该书的立论和核心理念。接着该书写道:“日本有经营四圣:索尼的创始人盛田昭夫、松下创始人松下幸之助、本田创始人本田棕一郎、京瓷创始人稻盛和夫。稻盛和夫是唯一健在的,他创立京瓷时年仅27岁,而京瓷现在成为日本市值最高的公司之一。他52岁时创办第二电电(KDDI),在日本通信界相当于中国的联通,也与京瓷一样成为世界500强企业。更令人叹服的是,他再78岁高龄,罹患胃癌的情况下,应日本政府请求接受日航,仅用一年实际扭亏为盈,重回世界500强。”这无疑是一个自强不息、战斗不止、不断挑战自我,不断反省思考、扬长避短,修养自己取得成功的鲜活案例。因此作者就将稻盛和夫的人生感悟行语言摘选出来,“绝对不要抱怨,认真去做”“工作真的太有意思了,工作这件事太有挑战了,现在给我什么都不换,我就喜欢工作”“当你认真对待一份工作的时候,你的心性就会变得不一样,认真做事就是提升心智,认真工作就可以升华人格”“愚直地、认真地、专业地、踏实地”,稻盛和夫将人分三种类型:不燃型、可燃型、自然型等,作者还引用对日本文化影响极其深厚的中国明朝理学大家王阳明“去除自己心中那一点私欲,用良知、知行合一在世间磨炼”作为作者行文立论的依据,来说服读者以及证明该书正心、修术、精进、协同、开创的内在推理的逻辑性,进而形成:日本经营四圣特别是稻盛和夫,因为其在工作中不断的修行、修炼取得成功;该书的观点就是对他们成功经验的提炼总结,如果你一样按照该书的“正心”“修术”“精进”去践行,那么,你也一定会取得管理岗位,在管理中再按“协同”奋斗,最终也会像稻盛和夫一样成为“开创”基业的成功者,这样一个逻辑推理的三段论。一个人的成功有许多因素,作者列举的稻盛和夫等的案例,以及他成功后的经验总结只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并不是充分条件,因此作为推理判断的前提不周延,其推演出来的结果也就不周延,通过作者所谓的“修行”也就不会使“协同”“开创”的结果成立。

  二、该书有些概念内涵、外延不清楚,定义、划分不准确,给读者在阅读该书时带来歧义。

  该书的第二篇“修术”第四章“行动胜于回避,完成胜于完美”。“行动”一词是一个普遍概念,就是辩证唯物主义所强调的事物、矛盾的普遍性。而“回避”是属于“行动”的一种方式,是一个单独概念,是事物、矛盾的特殊性,与“行动”是从属关系。因此用“行动胜于回避”是偷换概念,是将子项的、单一概念的“回避”与属项的、普遍概念“行动”对立起来。从逻辑学的要求应该是“积极行动胜于消极行动”。从辩证法思考,“回避”作为一种“行动”方式,也并不等同于“消极”。毛泽东在其游击战思想表述中指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退就是一种回避,是避其锋芒,为了更好的前进和胜利,在一定外部条件下,“回避”更是一种积极行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回避”社会的浮躁,专心洞察事物的规律,努力学习,谋而后动其实才是真正的“修行”。

  “完成胜于完美”,“完成”与“完美”两个概念从词性上讲:一个是动词、一个是形容词,两者不是矛盾对立关系,作者这样使用犯了逻辑上的错误。而作者这种“完成胜于完美”的表述,与该书第一篇“正心”中“出色的工作产生完美主义”而前后矛盾了,是不是因为“修术”就不需要“正心”了?是否因为社会的浮躁也让作者短暂的迷失了?针对这个表述还可以打个比方:一个汽车装配工,为了尽快完成任务甚至超额完成任务,在拧每一颗螺帽时都少拧就两三圈,就是因为这样的完成而不完美,导致的结果是车毁人亡的。这也让我想起“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的年代,想到了为了GDP,牺牲环境、牺牲质量的时期。“修行”应该是遵循事物发展规律|“知行合一”,修心的过程,通过认知的提升指导实践的过程,是认知和实践不断进步、不断统一的过程。

  三、作为一名喜欢读书喜欢思考的人,多读书、读好书应该成为一种自觉。

  在读书时从逻辑学角度进行思考,已成为我读书的一种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作者之意未必然,读者之意何必不然”。读书的目的也是一个“修行”的过程,是一个激发思想、不断端正世界观的过程,是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思想、有品行、有道德、有素质、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人。《大学》开篇“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人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进道矣。”读书学习其实就是为自己人生不断寻找参照物,不论正确、错误,好与坏,优秀与平庸,都会指示一个方向,让我们每一个人知道自己的目标。一个人一生中,从学校走入社会参加工作,工作正是伴随人的成长、成熟的重要阶段,因此,通过在工作中学习不断修养、修炼自己的德行、增强自己工作能力,会让一个人的人生更饱满、朝气、坚韧、努力、自信、包容、正直。其实才是这本书表达的核心要义。

  “我们必须如同古人第一眼看到这个世界一样,对这个世界保持着好奇心,我们才能重构世界,守护未来——彼得.蒂尔”,用该书中的一句话表达对阅读学习的敬畏之心和阅读该书的收获。

  工作是最好的修行读后感 10

  这本书共5篇,每篇有3个主题,每个主题有6小节,没有长篇大论,全部都是精简短文,读完让我受益匪浅。书中分别从正心、修术、精进、协同、开创5个方面给大家呈现了他在工作中所想的。其中第一篇正心对我影响更大一些,讲到:工作是最好的修炼;一流的人才必先练就一流的心性;先德行,后技能。己成,方物成。

  人生,如一场修炼,而工作则是最好的修炼方式。第一章是对《干法》一书的总结,主要讲的是日本京瓷创始人稻盛和夫的工作理念。他认为,工作是万病的良药,是解决一切问题最重要的良药。只有在工作中磨练心性才是价值的体现。工作不是必要之恶,不要把工作当成是痛苦的,是为了赚钱而不可避免的;而应该换一种心态,积极的去看待,把他看作是体现价值和磨练自己最好的途径。第一种心态会造成内心的痛苦,而第二种心态强调的是把工作当成一种帮助我们的`东西,不要产生厌恶心理,而应该去喜欢上他,主动的去接触他。

  书中讲到工作有两种模式: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专注模式帮助我们攻克问题,专注精神;发散模式帮助我们发散思维,想出别的解决方案。因此工作要两种模式结合,不能闷头就干,也不能浮想联翩。不是生意越来越难做,而是专业的人越来越多。只有当你在某个领域精进为专家时,你才能掌握话语权,才能改变命运。

  一流的人才必先练就一流的心性。一流的心性是怎样磨砺而成?不是靠苦练技艺,也不是靠翻阅书本,而是从打招呼,熟练使用常用工具等琐碎的点滴磨砺而成的。不必对“高大上”报以羡畏之心。如果你能从小事、俗事、平常事做起,秉承工匠精神,你也一样可以成就精彩的人生。

  稻盛和夫将人分为三种类型:不燃型、可燃型、自燃型。所谓“不燃型”(或称“阻燃型”)的人,就是无论你怎样劝说、激励,都无法激起他工作热情的人,他会认为“你是在给我洗脑”“你只是想利用我”。所谓“可燃型”的人,是指通过外部的激励,可以很好完成工作的人。所谓“自燃型”的人,就像火柴一样,一划就着,压根儿不需要外界的激励,每天都有很多新点子,时刻琢磨着怎样把事情做得更好。可燃性的人不一定比别人更聪明、更擅长工作,但他们身上往往散发着一种对工作的热情。

  稻盛和夫认为这种自燃型的热情来源于“喜欢”。只要你喜欢上了一件事,那么干起这件事来就会不自觉地投入,而那些众人看起来难得的激情也是他的兴致和意向起了很大的关键作用。一旦喜欢上一份工作,努力的念头根本就不需要刻意去产生,自己本身就会不自觉地集中精力把事情做好,因为你的工作恰恰也可以给你带来愉悦的心情。也许在他人眼中,你不辞劳苦、兢兢业业地工作是为了成功,但是他们不知道你就是以这种简单的“喜欢”获取了自燃型的热情。

  因此,热爱本职工作就成了所有参与工作的人的必修课题。稻盛和夫认为,自燃型的热情首先要使自己有一颗单纯的心,也就是不斤斤计较,不自私自利,并且毫无杂念地希望能对他人有所帮助,能对企业起到作用。启发我们,在工作时,拿出“可燃型”的精神,去享受工作,去追求100%的完美,去修炼自己的心性。

  工作是最好的修行读后感 11

  这本书,在我理解看来就是书籍简介和作者(也就是樊登),在“工作是最好的修行”这个大主题下,将几本书的的精华(核心内容)提炼,为现代社会不想花费大量完整时间、进行仔细完整阅读的人提供的一种替代读物。看似讲了很多内容,但是如果要深究,还是要回归到原书中进行完整深入的阅读和思考。所以,在刚刚读完的时候,这本书会给人一种阅读价值不高的初印象和初体验。但是,一本书不应该仅看它的“工具价值”,还应该有其“独立价值”。结合我自身的实际来说,它最大的价值就是让我从“樊登读书会”联想到“罗辑思维”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深深触动我——21世纪真的是进入知识付费的时代了。体现在行动中就是,读书有用论让我已经跑路了相当一段时间的“培养读书习惯”的自律目标再次回归我的理性、回归我的生活。

  回归到书的内容:序言中书作者所持的对待工作的态度,与我截然相反。樊登认为“将人生割裂成工作和生活,分别心就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你……分别心让我们赋予每一个当下不同的意义……生活的真相就是换个地方行住坐卧而已,是我们自己的界定让工作变成不得不承受的痛苦……用真实的态度面对工作,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你当下所做的工作就是你当下人生的全部……在事上磨练……对工作有办法才能心平气和”。作为一个已经放弃改变现状、彻底躺平的“习得性无助”(指一个人经历了失败和挫折后,面对问题的产生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废废,现阶段的我就是把工作视为我生活的“必要之恶”:工作是为了拥有美好生活而必须付出的代价,必须要承受的苦难。工作已经让我:变得虚假,一踏入单位的大门,就开始了假面人生的生活;变得油条,工作非必要不带回家,学会找借口拒绝因为其他人的原因导致的被动加班;变得物欲,付出与收获极度失衡,成就感低、价值感无,离职的想法时不时的冒出来”等等。这些可能就是我现阶段工作不开心的原因。虽然读完整本书后,我在有些问题上仍就与作者持不同立场,但是也不扣否认书中仍存在值得参考借鉴的。

  工作就是来一场“正心——修术——精进——协同——开创”的修行。

  “正心”阶段:培养对工作的兴趣和热爱,在认真对待工作的基础上,不断挑战工作的舒适区,像工匠一样极致的对待每一个细节,努力钻研、追求完美,带着荣誉感做好每一项工作,过好当下工作的每一天。在这一章节中,“有时候需要让自己跟艰苦的环境较一下劲儿,有时候一个严厉的人才是自己真正的贵人”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这句话是用我的切身经历验证的。我的经历教会我“真正认识一个人,不要看ta说了什么,要看ta做了什么”。工作中我感受过“温暖的厉”,捧哏技能满点、套近乎要认干亲,实则在你稍微不受掌控时,强硬的态势就暴露了真实的'嘴脸;我也感受过“冷酷的严”,要求近乎苛刻,但是在你无从下手时,却主动提供参考之策、解决之道。所以,工作更像是西天取经之路,遇到伸出援手的仙家是你的好运气加持,打怪才是常态。不要对妖怪投入太大的期望和感情,你要知道“人妖殊途”,期望越高、失望越快。调整好心态,让自己快乐就好。

  “修术”阶段:管理好时间、分配好精力、处理好小事,用立即行动和微小改变,克服拖延、克服恐惧,致力于通过“重要不紧急”的事情不断充实自己。

  “精进”阶段:通过有明确目标的“刻意练习”,不断挑战舒适区,不断突破身体和心理的瓶颈,努力成为领域内的高手甚至佼佼者。学会控制情绪,不被情绪牵着走,从“心”开始对话,努力成为“关键时刻不掉链子的人”。这个世界不完全是“零和博弈”,不要敌视、要寻求互利,积极推动双方都能接受的“第3种选择”。

  “协同”阶段:打破固守一技之长的观念,始终保持学习的心态,远离“拖后腿的人”,把学习作为对自己的投资。投资自己、投资团队甚至投资上司。你要相信,幸运只是点燃成功烟花的星星点点的火花,烟花内部的自我充实才决定了它绽放的绝美与持久。

  “开创“阶段:学会换位思考、培养共情能力,创造价值观的认同、培养从细微处入手的创新能力。

  当然,我写读后感的“八股文”框架的固定模式,在最后还是要放上几句激励、鼓舞的话:

  1.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毛泽东

  2.混日子挣钱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只有当你在某个领域精进为一个专家时,你才能掌握话语权,才能改变命运。

  3.人所获的的成功和聪明程度关系不大,却和钻研程度有关。

  4.所谓“最好”,是有比较的,意味着你比其他人强,而“完美”不存在比较,它所向无敌。

  5.过好每一天,就是成功之道。

  6.真正的高手,出手时都是下意识的,不需要也容不得思考。

  7.世界上没有那么多人在乎你,只有你自己特别在乎自己的表现。

  8.“永远不要被你的对手激怒!”——电影《教父》台词

  9.只有弱者才会追求公平。

  10.如果总是回报问题,而没有解决方案,长此以往,你也会成为问题的一部分。

  11.固守只能被淘汰,变革才能创造未来。

  12.小事也可以表现不凡。

  13.小幅循序渐进的成长是安全前进的唯一道路。

  工作是最好的修行读后感 12

  最近读完《工作是最好的修行》这本书之后,感悟颇深。

  我一直以来的想法就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出错,不犯错就行了。看完这本书才发现,在工作中提高自己的能力与自身修养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把工作当作修行,挑战自我,磨练心性,在业绩、报酬增加的同时,那么也会使得我们的阅历、能力、见识、智慧得到精进。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中国平安保险做招聘专员,就是每天打电话让应聘者过来面试。然而,就是这么简单的工作,我还是纠结了很久,因为小时候接电话,听不清楚电话那头的人讲的什么,我妈问我对方说的啥,我说没听清楚,我妈责备我说怎么连电话都接不好,久而久之就很害怕跟人打电话,电话响了再也没接过。现在的'我很庆幸那时候选择了那份工作。

  不管我们从事什么行业,做什么工作,我们都应该认真对待它。工作能够早就人格,不要把它跟生活对立起来。当你认真对待一份工作的时候,你的心性就会变得不一样。那些能够把小事认认真真做到极致的人,都是值得我们敬佩的。

  工作是最好的修行读后感 13

  干法这本书我在读书会听了很多遍,又专门把书买回来细细研读。

  每当我在工作中感觉状态不好时,我就会再去点开读书会听一听,或者打开书本再翻一翻,然后就会感到满血复活。干法的作者稻盛和夫先生是一位传奇人物。他的出身是科学家,但他出名却是因为企业家身份。他被誉为“当代松下幸之助”,是日本“经营四圣”中目前唯一健在的一位。

  51年的经营生涯,赤手空拳,缔造了两家世界500强,力挽狂澜,救日航于将倾。

  退休时把个人的股份全部捐献给了员工,自己皈依佛门,转而去追求至高财富提炼心智。

  我虽然不是企业家,但是在书中却多少认识了一点工作的意义。

  “难得来这世上走一回,你的人生真的有价值吗”稻盛和夫的问话让我深思工作到底是什么是“必要之恶”吗是为了赚钱养家糊口而不得不做的负担吗我们平时好像都是这样认为的。

  更高的境界也许就是把工作看作是高品质生活的等价交换。

  而稻盛和夫的经历告诉我们的答案是工作是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

  经历一系列艰难的生活,从彷徨走过来的稻盛不再发牢骚,不再说怪话,开始发自内心并用格斗的气魄,以积极的态度认真面对自己的工作。

  多年以后,他得出一个结论,工作是最好的治病良药。即使在苦难中,只要拼命工作,就能带来不可思议的好运。

  很多看起来是不幸的经历,其实是人生的幸事。人生总是会被“贪嗔痴”三毒所控制。

  要想减少这三毒,最好的方法就是“愚直地、认真地、专业地、诚实地”投身于自己的工作。

  而能够“让自己喜欢上自己的工作”就会发现更多的有意思。

  如果我们不肯抛弃“工作是别人要我做的'”这种意识,就无法从工作的“困难”中解脱出来。

  恋爱中的人再辛苦也不觉得苦,要学会和工作谈恋爱,我们的良性循环就开始了。

  如果按照工作状态可以把人分为“可燃型”、“不燃型”、“自燃型”三种,第三种人的幸福感会更强,他们就算得上是和工作谈恋爱的人。

  这让我想起了大翻译家许渊冲先生,已经是94岁高龄,每天工作到凌晨三四点,每每翻译中有好的灵感就会喜不自禁。

  老爷子还一再说,这种乐趣是别人所拿不走。

  书中有稻盛和夫的很多经典理论,例如,要不断树立高目标。

  要敢于想,如果连想都不敢想,要做到就更不可能了。只有不断地坚信,这种愿望就会成为愿力,会成为你的潜意识。

  机会就会降临。

  稻盛和夫还强调,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乃是自然的机理。

  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x热情x能力而最让我受益的是这句话动机至善,私心了无。

  他说,只要抱着纯粹的,美好的,强烈的愿望,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那么,任何困难的目标都一定能够实现。每当我遇到有可能让自己紧张的场合时,我就会默默地提醒自己动机至善,私信了无。

  往往能够很神奇地把紧张慌乱变成沉着自信。

  记得暑假里在全体领导老师面前做入职分享,还有开学典礼上我第一次给师生讲“人”字的启蒙教育,以及我给这班学生所上的第一次大班会等等,每次当我有点忐忑的时候,我就会问自己你是为了哗众取宠、闪耀自己吗不是的,我没有私心,我只是为了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每次这样一想,我的忐忑感就会烟消云散。

  我也曾经把这个法宝交给我的孩子,孩子在全校演讲比赛的时候果真发挥更好,意外地获得了第一名。

  我想,干法这本书中的思维方式不见得能让我们的人生像稻盛和夫那样拥有财富和地位,至少也会让我们生活得充实和幸福。

  也许,过好每一天,就是成功之道。

  工作是最好的修行读后感 14

  没有谁是完美的,但我们能够选择不断完善自我。我是一个不爱读书的人,但我的工作需要我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来充实自己,因此我选择了《工作中的自我修炼》这本书,来改进我工作中的不足之处。

  生活中的我是个大大咧咧不拘小节的人,关于工作我的心态也是一样的,只是我的责任感要求我在工作中更加认真一些、小心翼翼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几天前读了《工作中的自我修炼》这本书,能够讲,确实是学习到了很多很多在现实生活中学习不到的东西。

  我一直以为,在工作中我只要本本分分完成我的本职工作,做到没有差错事故,不犯错误就能够了,我的工作就非常优秀了,然而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才发觉不是如此的,完成工作不应该成为我的唯一追求,在工作中提高自己的能力与素养才是更重要的。

  一、耐得住性子

  可不能忍耐的人也可不能有能耐,在工作中因为一点摩擦就引起不必要的争吵。我们不能乱发脾气更不能随意轻易发火,要学会操纵自己的情绪,学会制怒,不要任性。忍是一种工作的技巧,忍也是一种智慧。因此我们需要戒骄戒躁,保持平常心,不畏难,不怕输,善于总结,不断经验,为以后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顶得住压力

  所谓有压力才会有动力,压力是追求成功的动力。压力是一种挑战,人的一生中会面对很多挑战,假如每一次面对挑战,我们都因可怕止步不前,那我们会变的碌碌无为。压力是一柄双刃剑,正确的对待压力,能够使人进步。反之压力则会成为失败的根源。所谓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面对压力,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自我调整,给自己制造一个有利的环境正确处理压力。

  三、挡得住诱惑

  假如操纵不住自己的欲望,就有可能犯错误,人最难战胜的就是自己,操纵人的.物质欲望有利于磨练自己的意志。我会做到挡住诱惑,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

  四、挺得住困难

  工作可不能总是一帆风顺的,坎坷、泪水、困难等等……然而要想成功,要想有所作为就要挺得住困难,不磨不成玉,不苦不成人。在困难面前,我绝不能俯首帖耳,屈服于它,只有勇敢的与它抗衡同时击倒它,才会得到真正的成长。

  在困难面前我们往往选择躲避、不理会,然而通过对这次的阅读我明白了,困难就像橡皮筋一样,你弱它就强,当你勇敢的面对困难,你会发觉,事实上并不难。原本以为的困难会因你的努力而改变。我会做一个勇于面对困难,不畏惧的人。

  五、经得起折腾

  每天的工作差不多上循环作业,面对的咨询题反反复复。有的时候非常害怕不人的“折腾”,遇到这种情况我们通常都会抱怨。但通过阅读我们了解到在工作中应该不怕折腾,反复的折腾事实上就是坚持不懈的磨练自己。要想成为核心骨干,就要经得起折腾,因为骨干是折腾出来的,不经历折腾就得不到真正的锻炼。以后的我在工作中体会领导的良苦用心,不把折腾当折磨。把折磨化为力量从中得到成长。

  六、担得起责任

  想把工作做好,能负责是不够的,还需要尽职尽责,要担得起责任。做一个敢于负责敢于担当的人。我觉得我在那个方面做的依旧能够的,从没因为一些小事无故空岗,请假。在工作中恪守本分,尽职尽责的做好手中每项工作。我会不断提高标准,不仅要做完还要做好,更要做到位。

  七、丢得起面子

  常常我们都非常注重自己的面子,宁愿皮肉受苦也不想丢面子。但面子往往是自己给的,不是不人给的。害怕丢面子会让自己丢一辈子的面子,害怕失败会失败一辈子。被领导责备、被同事比下,常会觉得面子挂不住,内心会想很多。然而阅读后我觉得应该看淡面子,放下架子。人活的累就是因为放不下架子,撇不开面子。能看的淡面子的人一定拥有非同平常的胸襟和肚量。放下架子,看淡面子,这是能力,更是智慧。最后,我们会为自己赢得面子。

  八、受得了批判

  善于同意批判,敢于面对打击并努力纠正自己缺点和不足的人会取得双赢的结局。批判让人成长。只有把挫折当作锻炼,把挫折当作磨练我们才能更好的成长。以后再遇到批判,面对打击的时候,我会用更好的心态来面对,被误解的时候微微一笑,委屈的时候坦然一笑,吃亏的时候快乐一笑,危难的时候泰然一笑,轻视的时候平静一笑。人没有一帆风顺的,在成长道路上会遇到很多的质疑很多的批判,我们都应用最好的心态去面对,虚心同意。

  九、改得了错误

  人不可能不犯错,有些时候我们甚至想掩盖错误,最终会被自己所犯的错误拖累。相反,坦然的承认错误,正确的面对错误,然后改正,幸免同样的错误再次发生。以后的工作中我会经常检讨自己的错误,吾日三省吾身,可不能留下不必要的隐患。

  在自我提高、自我修炼的过程中要做到上述九点、要面面俱到是非常难的。耐得住性子、顶的住压力、挡得住诱惑、挺得住困难、经得起折腾、担得起责任、丢得起面子、受的了批判、改得了错误,这些条件看起来非常简单,实现起来却不易。耐心解答客户的疑咨询;扛起责任和压力;微笑面对失败等等。

  记得香港首富李嘉诚讲过:“一个人只有不断磨练、锻炼、修炼,才能不断成长,才能获得成功。”是的,这就话讲的非常对,在成功的路上,从来就不缺有韧性和坚持的人,什么缘故最后他们依旧没有成功?我想可能是因为他们只是明白得坚持不懈,没有意识到在磨难中要不断地提高自我,在困境中修炼意志。

  古人云:天将落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成功的路上布满荆棘,在困境来临的时候,我们唯一能做的,不只是拥有克服困难的意志,还要有历经磨难的信念,在困难中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

  工作是最好的修行读后感 15

  手里拿到樊登老师的新书《工作是最好的修行》。

  其实很多人不知道,因为我耳朵不好,所以基本上音频读物我都是不听的,这样可以尽量保护听力。所以樊登老师,得到专栏,喜马拉雅的喜课,分答小讲,千聊的语音直播,我经常买了送人,我自己很少听,顶多听一小段儿,大致评估一下就好。

  但作为一个读书人,我对樊登老师很尊重,人家把读书这个事业做得这么大,必然有自己过人之处,所以樊登老师新书一出来,我就想对比一下,在读书这件事上,我和他的差距到底有多大,这一比,果然看到差距了。

  樊登老师的读书法是典型的“先把书读厚,再把书读薄”。

  先说说樊登老师是如何把书读厚的。

  如果你自己看樊登老师的《工作是最好的修行》,首先发现樊登老师选书有讲究,我们把这种选书模式叫主题阅读,选取的图书全部是与工作有关。

  我做了一个粗浅分类。

  1、职场新人工作心态书:《干法》、《匠人精神》。

  2、职场精英工作方法书:《搞定:无压工作的艺术》、《终结拖延症》、《瞬变:让改变轻松起来的9个方法》、《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成为大师》、《关键对话:如何高效能沟通》、《第3选择:解决所有难题的关键思维》。

  3、职场主管工作提升书:《创始人:新管理者如何度过第一个90天》、《高绩效教练》、《危机领导力:领导团队解决危机的十种方法》、《谁说商业直觉是天生》、《从0到1:开窍商业与未来的秘密》、《让大象飞》。

  大家会发现这些书除了全部围绕职场外,还构成了一条职场成长线,不管是哪个年龄段的人,都可以从樊登老师推荐的图书中找到有收益的一本。

  系列化围绕“职场成长”这个主题,樊登老师已经为大家精选了14本外版书,这已经是一个把书读厚的过程,那么这14本书,樊登老师自己是如何读的呢?

  我发现樊登老师在讲一本书的时候,不是简单复述书的案例和观点,他用了三个技巧来增加对一本书的解读。

  1、读背景。樊登老师会介绍作者的背景,作者的故事,比如稻盛和夫创建京瓷的故事,拯救日航的`故事,对理解他书中的工作哲学是很有好处的。一本书有时候离开作者的成长背景,时代的发展动态,简单去读,都会丢失信息,但把这些内容整合到一起来读,就会味道不同,好比一瓶上等的牛排,也得配上上等的红酒,享受才能倍增。

  2、读经历。书中的观点,樊登老师会讲自己的经历,自己的故事,代入自己的情绪去思考,有的是延展内涵,有的是反思自己,这样的处理,就让书的很多细节有了中国本地化的元素,更容易理解,更容易产生共鸣。

  3、读他山。樊登老师阅读量大,这个优势他不会轻易放过,所以在解释书中的观点,樊登老师一个常用的套路是用国学经史中的案例来印证,毕竟他是一年把《论语》读了15遍的人啊。另一个套路就是在提到一本书的观点时拿出另外一本书的观点来印证,这样就把一本书读出不一样的对照,带入了批判性思维,正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樊登老师能旁征博引,第一真要自己读书多,第二平时要舍得下功夫做读书笔记梳理,否则就是“书到用时方恨少”。

  工作是最好的修行读后感 16

  这本书的作者是樊登,最开始翻开这本书的心情,有那么一份看热闹的心态,想着一个天天在视频上拆解书籍的人,突然出一本书能写什么内容,难道写自己如何通过拆书获得粉丝获得流量获得金钱?但深究一下,即便真的是这样的内容,既然愿意翻开这本书,自然也是愿意看的。毕竟作为一种新的变现赚钱方式,作为成年人,尤其是赚钱主力的中年人,是愿意花力气了解的,说不定看完后能有启发,然后自己也能据此实现收入增长呢?果然还是赚钱最实际,看书的动力最足。

  实际上这本书,依然是樊登的老套路,依然是拆解书籍的内容,不过将表达方式从视频传播转表为文字传播而已。樊登在最开始搞读书会的时候,曾经尝试过通过制作课件发送邮件这样偏文字的表现形式进行传播,不过效果不佳,最终只能转战到视频传播方式,才获得成功。而功成名就之后,重新杀回文字出版传播,可能是希望凭借现有的人气、名望、粉丝、流量,带动文字类传播方式的流行,毕竟整体这个品牌都是从书开始的,重新回到书这个行业,也算是不忘初心。不过效果如何,暂时不得而知,希望效果理想吧,毕竟现在书籍出版行业太过于荒芜,需要一些助力。

  既然书名是工作是最好的修行,自然樊登选入这本书的书籍都是同工作有关的。樊登看书的速度和总量,是有目共睹的,加上出版这本书应该是团战不是个人战,一个团体能涉猎的书籍自然不少,因而围绕工作这个中心,发散出不同的主线,每条线上都推荐出足够有分量的书籍,是有质量保证的。构架上逻辑比较严密,而且推荐的书籍都不是闲书,换种说法就是需要时间和精力去多看几遍的书,整体还是对得起干货满满四个字。

  人这一辈子,有很长一段时间都需要工作,即便现在的自由工作者,看似十分自由,但依然离不开工作,毕竟穿衣吃饭、衣食住行,没一样能离开钱,自然没一样能离开赚钱的工作。既然是躲不过的事情,那不如勇敢面对。如果能选择就选择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如果不能选择就尽量接受自己现有的工作不要埋怨它让它成为自己的累赘(这句好像圣经),才是对自己好。

  工作是枯燥的,很多人几十年从事的是相同的工作内容,从中得不到很多的成就感,可能几十年如一日最终只有几个人能磨成那方宝剑威震四方,大部分人都成为普通的螺丝钉为社会主义建设增砖添瓦而已。工作也是很有意思的,想方设法如何能让工作轻松一点减少自己的工作量,是聪明人的追求,而普通人的'追求可以是看到聪明人的做法后依样画葫芦,毕竟减少的工作量是实实在在的工作量哦。

  言归正传重新回到这本书,为了凑字数还是多增加一点阅读本书后最想读的书的内容,私以为作者樊登操作读书会的初衷更多是希望有同好来阅读自己喜欢的好书,而不是从读书会这样的活动中获利实现财务自由,所以看完这本书后能对书中推荐的书留下印象甚至主动去这本书来阅读,是对作者樊登的最大鼓励和奖赏吧。

  这本书便是《匠人精神》,喜欢这本书最大的理由更多是对匠人精神的普通人理解吧。匠人精神是一个很宏大的词,甚至上了国家部分宣传纪录片,希望中国的制造业中有人走这条路,因为专注、专业、专精从而形成行业壁垒,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地步(官腔,要命)。看完书中对这本书的介绍,匠人精神可以理解为对工作本身的尊重,耐得住寂寞将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反复做,最终能成就不简单、不平凡。其实要成为匠人着实不容易,但每个人都可以在成为匠人的路上,对待工作做到认真细致一丝不苟,一直在努力,才有质变到量变的可能。至于是否能成为行业顶尖、世界第一,能做到更好,做不到也不要太强求。

  工作时间可能占据人生接近一半时间,人生是一种修行,那么作为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工作也是一种修行。好好修行工作,也是好好修行人生。

《工作是最好的修行读后感范文(精选1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工作是最好的修行读后感】相关文章:

关于《工作是最好的修行》读后感11-14

工作是最好的修行读后感范文11-12

工作是最好的修行读后感(精选5篇)11-15

《工作是最好的修行》读后感(精选6篇)11-15

《工作是最好的修行》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11-11

工作是最好的修行读后感(通用7篇)11-14

工作是最好的修行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11-11

《工作是最好的修行》读后感(通用16篇)12-27

工作是最好的修行读后感(通用5篇)11-16

工作是最好的修行读后感范文(精选16篇)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工作是最好的修行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工作是最好的修行读后感范文(精选16篇)

  工作是最好的修行读后感 1

  工作是一种修行,这是日本稻盛和夫在他的著作《活法》中的主要观点。他说:人哪里需要远离凡尘?工作场所就是修炼精神的最佳场所,工作本身就是一种修行。

  只要每天努力工作,培养崇高的人格,美好人生也将唾手可得。在这个大家都厌倦了上班的时代,在周围人都为工作焦虑的时代,稻盛和夫说,工作是万病的良药,是解决一切问题最重要的良药。

  他的这种工作观着实让我敬佩。工作在人的一生中占有很大比例的时间。假设人活到80岁,65岁退休,若从大学研究生毕业一直工作到退休,至少要工作39年,几乎是人一生时间的一半。对于工作这一行为,很多人只是简单地将工作视为累积财富的途径,忽视了工作本身可能带来的乐趣。

  如若一半生命都花费在机械式日复一日的埋头苦干,花在抱怨不满上,那这个人必定会失去许多学习和提升自我的机会。

  这本书里,最先介绍的是工作态度,这不仅是个人成长的起点,更可以深入理解为是一切工作的基石。不喜欢自己在人生最年富力强的岁月中所从事的工作的人,一开始就失去了成功的希望。

  多数人找工作都会选择自己喜欢的,但是这可能是个伪命题。任何喜欢的工作,天天做可能都会变枯燥。另外,像我这种职场新人,在基本没接触职场,只有一点实习经验的基础上,对一份工作的判断能力是不够的。

  很多时候觉得是喜欢的工作,但真正了解后可能会很失望。有些人不喜欢自己的工作,一直跳槽,但就如电影《东邪西毒》中这么一句:“每个人都会经过这个阶段,见到一座山,就想知道山后面是什么。我很想告诉他,可能翻过山后面,你会发现没什么特别。回望之下,可能会觉得这一边更好”。

  永远没有更好,关键还是个人态度。认真工作,能够培养自己对工作的'热爱,甚至扭转自己的人生。书里说:当你认真对待一份工作的时候,你的心性就会变得不一样,认真做事可以提升心智,认真工作可以升华人格。越失望越无助,就要越努力,越努力,就越上进。

  工作是一种修行。不论现在处在什么位置,在工作中,我们都要认真对待工作,努力努力再努力。

  在工作中锻炼自己的能力,磨练自己的心性,借助劳动来证悟自身的价值,并通过工作使自己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华。可能我们现代人都太着急太期待获得成功了。以前好几辈人都是一份工作干到退休,不断制造价值,不断凭自我能力升职,做到不可被替代。这种工作态度是我们现在年轻人需要学习的。

  端正态度,在工作这条路上修炼自我,让生命变得轻盈且厚重。端正态度后,再来学习工作方法,会更有保证,更有收获。

  工作是最好的修行读后感 2

  人哪里需要远离凡尘?工作场所就是修炼精神的最佳场所,工作本身就是一种修行。只要每天确实努力工作,培养崇高的人格,美好人生也将唾手可得——稻盛和夫。

  每个人对工作的态度不会一样,就像每个人的长相不会一样,相由心生,每颗心都有她自己的感悟和归属。我不知道,我每天努力工作,美好的人生是不是真的就像大师说的唾手可得;我也不知道,每天该怎样培养崇高的人格?我更加不知道的是,别人如何对待自己现有的`工作。

  很多人说,职场如战场,只有知己知彼,才能脱颖而出,这也不失为一种修行。《甄嬛传》将是一部绝佳的教学器材。善良美丑,勾心斗角,精于算计,你死我活,这已不是修行,而是修炼,然而高处不胜寒,于是我想,是不是每个人都一定要拼了命去争那皇冠?争到了又能如何?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职场竞争,适者生存,弱肉强食?那么只要进入了职场,只要我们参加了工作,是不是就永远也逃不出这两条铁的定律?我不得不说,是的。但不得不说,没有竞争,人的惰性会无限增大。良性竞争的重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任何一个工作岗位上,并不是缺了谁就不行了,所以每一个岗位都会存在竞争。竞争不是嫉妒,如何正确的摆正心态,需要的是个人修养。工作场所是修炼精神的最佳场所,我非常赞同。不论哪一种工作,都不是靠一个人完成的,所有的工作场所,出现的形形色色的人,都是彼此修炼精神的参照物。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在学童时代,老师就教育我们,做事先做人。出门靠朋友的道理我们每一个人都懂,怎么才能交到朋友?交友先交心,交心先修身。工作伙伴,先成为朋友,才能更好的合作,工作才能更好的完成。

  然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工作,难免会有懈怠,甚至是厌烦。怎么才能坚持?不忘初心,方能始终。道理每个人都懂,但做起来,不见得每个人都能做到。我们选择一份工作,可能专业不对口,可能兴趣不相投,可能预期不达标,但总有一个说服自己的理由让你选择留下来,那就是你的初心。无论你最初是应急也好,还是两难选其易,你的初心,就是有一份稳定的工作,然后过上稳定的生活。在其位,谋其政,何尝不是一种修行?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尽责职守?

  很多人频繁的换工作,委屈了就辞职,厌烦了就换岗位,永远都是新的开始,但也永远都只是在起点。人贵在有自知之明,认清自己的能力,确定自己的目标,坚定自己的方向,坚持自己的道路,何尝不是人生中最大的修行?

  其实你以为是你选择了工作,其实是工作选了你。不论在哪一个岗位,尽职尽责,做好本分工作,已然是最好的修行!法律规定人权的底线,道德明确为人的底线,工作则是一种修行!有些人,修禅,有些人,信佛,有些人,膜拜上帝!与其说这是信仰,还不如说是个人的修行!修行,是内在的,内需!不需要你跑到深山老林,不需要斋戒,不需要冥思苦想,其实工作场所就是修行场所。禅道也好,佛道也罢,追求的是境界,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工作何尝不是如此?没有百分百的满意,只有精益求精的追求。修行讲究循序渐进,工作也不可急功近利!修行在意完善人格,工作力求完美。做每一份工作,将你的每一分有价值的、有品质的贡献出来,细心,谨慎,严格,认真,谦虚,如果这些都在工作中贡献出来,你的人格也一定是很高尚。这就是修为,这就是工作中的修行!不会游泳,经常换游泳池,也还是不会!学会游泳,有水的地方就是泳池!

  工作是最好的修行读后感 3

  最近读完《工作是最好的修行》这本书之后,感悟颇深。

  我一直以来的想法就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出错,不犯错就行了。看完这本书才发现,在工作中提高自己的能力与自身修养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把工作当作修行,挑战自我,磨练心性,在业绩、报酬增加的同时,那么也会使得我们的阅历、能力、见识、智慧得到精进。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中国平安保险做招聘专员,就是每天打电话让应聘者过来面试。然而,就是这么简单的工作,我还是纠结了很久,因为小时候接电话,听不清楚电话那头的人讲的"什么,我妈问我对方说的啥,我说没听清楚,我妈责备我说怎么连电话都接不好,久而久之就很害怕跟人打电话,电话响了再也没接过。现在的我很庆幸那时候选择了那份工作。

  不管我们从事什么行业,做什么工作,我们都应该认真对待它。工作能够早就人格,不要把它跟生活对立起来。当你认真对待一份工作的'时候,你的心性就会变得不一样。那些能够把小事认认真真做到极致的人,都是值得我们敬佩的。

  工作是最好的修行读后感 4

  在读完这本书后,刷新了我的观念。漫漫人生路,人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工作,无论哪些岗位,无论哪种职业,只要我们参加了工作,是不是就永远也逃不出这两条铁的定律?我们不得不说,是的。但不得不说,没有竞争,人的惰性会无限增大。良性竞争的重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任何一个工作岗位上,并不是缺了谁就不行了,所以每一个岗位都会存在竞争。竞争不是嫉妒,如何正确的摆正心态,需要的是个人修养。工作场所是修炼精神的最佳场所,我非常赞同老师这句话。不论哪一种工作,都不是靠一个人完成的`,所有的工作场所,出现的形形色色的人,都是彼此修炼精神的参照物。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生时代,老师就教育我们,做事先做人。出门靠朋友的道理我们每一个人都懂,怎么才能交到朋友?交友先交心,交心先修身。工作伙伴,先成为朋友,才能更好的合作,工作才能更好的完成。如作者樊登老师所言,在人生的漫长旅行中工作才是最好的修行方式,学会与工作相处,在工作中磨练自己,他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丰盈而厚重。

  工作是最好的修行读后感 5

  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比最大的就是工作了,平均耗时12年。工作对我们的人生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元素,但你是否思考过,我们为什么要工作?工作对我们而言仅仅只意味着养家糊口吗?我们怎么做才能从工作中受益最多呢?如果你对这些问题感到茫然,那么稻盛和夫的《干法》说不定可以给你一些启发。

  稻盛和夫是享誉全球的一位企业家、科学家、哲学家,他在27岁时开始创业,先后创办了日本京瓷株式会社和KDDI,这两家企业都进入过世界500强。在他78岁高龄之际,他出任日本航空公司董事长,仅仅一年就让破产重建的日航大幅度扭亏为盈,并创造了日航历史上最高的利润。现在他是京瓷和日航的名誉会长、KDDI最高顾问、日本四大经营之圣之一。

  《干法》首次完整阐释了稻盛和夫关于工作的看法、做法。光看书名,本书似乎是讲述如何有效工作的方法,但其实它的重点在于“劳动观”“工作观”,从人的内心出发,帮我们构建健康、积极的工作态度。它既是作者稻盛和夫70多年工作经验的总结分享,也是被多家企业的成功实践证明了的哲学。

  接下来,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说一说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我们为什么要工作?

  人为什么要工作呢?

  尤其是在现在这个和平富裕的年代,有的人完全可以不工作。但在这样的时代,不好好工作、懒懒散散过日子,又会给人生带来什么呢?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早在几十年前稻盛和夫就在寻找工作的意义,最后他发现,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心志,是感受到人生快乐以及时间宝贵的前提。他之所以深有体会,要从他的第一份工作开始说起。稻盛和夫大学毕业后,进了一家制造瓷瓶的企业,入职后发现这家企业财务状况堪忧。为了自己的前途,稻盛和夫选择另谋出路,他报考了干部候补生学校,但是学校入学时要求提供户口本,稻盛和夫就麻烦在老家的哥哥把户口本寄来,然而却一直没有收到。

  后来,稻盛和夫才知道,哥哥是故意不给自己寄户口本的。因为哥哥认为当时经济不景气,大学生能找到工作十分不容易,说什么也不同意稻盛和夫辞职。如此一来,被断了后路的稻盛和夫只能继续在这家破败的公司待下去了。既然日子过一天也是过,稻盛和夫就决定不再想着辞职,而是把心思都集中到自己当前的本职工作中,用十二分的认真对待工作。

  当时稻盛和夫的工作职责是研究最尖端的新型陶瓷材料,为了干好工作,他就睡在实验室里,昼夜不分,废寝忘食。就这样每天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工作,稻盛和夫在不到25岁的年纪,居然一次又一次取得了出色的科研成果,成为了无机化学领域崭露头角的新星。而这时,稻盛和夫发现自己不再讨厌这家公司,还很满意目前的工作,甚至产生了“工作太有意思了”的感觉,而且周围人们对他的评价也很高。

  用稻盛和夫的原话来说:

  “在此之前,我的人生可以说是连续的苦难和挫折。而从此之后,不知不觉中,我的人生步入了良性循环。”可实际上,提升心志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有的僧人经历长期严格的.修行,也未必能够做到。但是,工作却隐藏着可以达到这个目的的巨大力量。这就是常说的红尘皆道场。由此可见,日复一日勤奋地工作,确实可以起到锻炼我们的心志、提升自我价值的作用。也就是说,全身心投入当前自己该做的事情中去,聚精会神,精益求精,这样做就是在耕耘自己的心田,可以塑造健全的人格,实现自我价值。相反,如果没有目标,每天吃喝玩乐,你不但不会成长,而且会丧失自己人性中那些美好的东西。长此以往,你与世界与其他生命的联系就会断掉甚至恶化,你也将找不到生命的意义。

  勤劳致富,身心的丰富,财富的自由,离不开拼命工作,正像漫漫长夜结束后,曙光就会到来一样。欢乐和幸福总会从辛苦的彼岸露出它优美的身姿,这就是劳动人生的美好。

  除此之外,工作还能让你的人生走向正循环。在稻盛和夫看来,当你专注于一件事,就可以磨炼自己的灵魂,铸就美好的心灵。有了美好的心灵,我们的身心便会充满正能量,自然地去想好事,做好事,为社会、为他人着想,并落实在行动中,这样,我们的命运就一定会向好的方向转变。

  如何投入工作?

  稻盛和夫从人生落魄到事业顺利,靠的就是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但对一部分人来说,投入工作很困难,因为他们并不喜欢自己的工作。

  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人能遇到自己喜欢的工作的概率,恐怕不足千分之一。而且,即使进了自己所期望的公司,也不一定能分配到自己所期望的职位、从事自己所期望的工作。在这样的情况下,与其寻找自己喜欢的工作,不如先喜欢上已有的工作,脚踏实地,从眼前做起。那怎么让自己喜欢上现有的工作呢?稻盛和夫的方法是为每个工作成果而由衷开心。

  刚参加工作不久,稻盛和夫每当实验测出的数据符合他原先的设想时,他就会高兴得从地上跳起来。这个动不动就高兴得手舞足蹈的举动一度让他的助手觉得太过轻率。但是,稻盛和夫认为,要想坚持枯燥的工作,就要在自己获得微小的成果时,表达对自己肯定的喜悦。

  这种喜悦能给我们的工作注入新的动力,让我们慢慢爱上工作并获得成就感。只有你喜欢自己的工作,才能不辞辛劳,不把困难当困难,埋头工作。而只要一心一意埋头工作,自然而然就能获得成果。有了成果,就能获得大家的好评。获得好评,就会更加喜欢工作。这样,良性循环就开始了。

  其次,你需要持续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在京瓷创建不到10年时,全球最大的电脑公司IBM给京瓷下了一批精密陶瓷产品的订单。但对产品的性能要求之高超乎常规,也远远超出了京瓷当时的技术水准。京瓷千方百计,历尽艰难,总算做出了样品,但交到客户那里时,却全被盖上了“不良品”的印章,20万个产品悉数退回,损失惨重。这时,稻盛和夫扪心自问,自己真的已经付出了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了吗?

  正是坚持不懈的努力,让京瓷一次又一次克服了各种各样的技术难关,最终做出了满足客户苛刻要求的、完美无缺的、高水平的产品,而且是2000万个成品全部按照客户规定的时间顺利交货。稻盛和夫认为,一般的努力是不足以挂齿的,要努力就需要用尽100%的力气。但要做到这一点,你需要有强烈的意愿。

  人只要有了“无论如何一定要这样做”的意愿,人就会很自然地朝着实现意愿的方向前进。但是,这必须是强烈的意愿,不是随便想想,而是“破釜沉舟”的强烈意愿。如果你真的做到了整天只想一件事,这样的愿望就会渐渐渗透到潜意识中。潜意识是不自觉的、潜藏于人内心深处的意识。平时它不出头,但在无意识中或在某一特殊时刻它会闪现,并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理解潜意识的力量,我们来举个开车的例子。当我们刚开始学车时,我们做每个动作前都要思考。到后来习惯、熟练了,就不必一一考虑操作顺序了。

  在经营京瓷公司的过程中,稻盛和夫经常会面临大大小小的挑战,但他会不停地思考,让这个念头进入了他的潜意识。有一次,稻盛和夫想要挑战新事业,但无奈京瓷公司现有的人才和技术与别人的差距都很大,正当他烦恼时,他遇到了意料之外的机遇。在一个聚会上,他请朋友推荐人才。结果这个朋友恰好认识一名优秀专家,于是双方一拍即合,稻盛和夫马上请这位专家加入公司,京瓷公司的新事业得以顺利展开。这样的事情看起来似乎是偶然。但实际上,是因为稻盛和夫持续地抱着能渗透到潜意识的强烈愿望。他不放弃任何一种可能,他能敏锐地捕捉到让自己的意愿实现的人与事,这便是潜意识的厉害之处。

  最后,我们还要坚信困难都是考验。正如京瓷最初和松下电子工业公司合作,后来松下在产品价格、质量、交货期等各个方面,对京瓷的要求越来越苛刻。

  稻盛和夫虽有不满,但没有把这个当作困难而是迎难直上,绞尽脑汁,从根本上削减成本解决了问题。在多年后,他回头看,发自内心地说,当时是松下培养了他们,是松下让他们不仅品质卓越,而且有充分的价格竞争力。选择积极还是消极地面对困难,关键在于自己。不同的态度,会造成不同的道路,到达的终点也会大相径庭。

  怎样才能在工作中做出出色的成绩?

  稻盛和夫发现只有努力还是不够的,因为工作中总会出现很多状况和问题。如果临近交货,发现因工作不到位而产生了不良品,那么就要花费更多时间去重新研制产品,这么一来,销售员就得向客户解释道歉。稻盛和夫亲眼见过一个销售员被客户骂哭的样子,所以便下定决定,工作一定要追求完美主义,只有趋于完美主义才能做出出色的成绩。

  “完美主义”这四个字说来简单,但在工作中要怎么落实呢?在书中,稻盛和夫给出了以下三条建议。

  第一条建议是,你必须注重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如果你真心想把事情做得令人满意,除了竭力做到完美之外别无他法。这需要你在工作中养成“时常注意”的习惯,如果不论做什么事都能有意地注意每一点,就能大大减少差错和失误,而且当问题出现时,也能够立即抓住问题的本质,迅速予以解决。

  第二条建议是,你需要不厌其烦、持续、专业地工作。

  不管多么细小的工作,你都要用心投入100%的力量去做。你必须确信自己已经做到最好,并且好到不能再好了,这样你做出的工作成果才会无限趋于完美。

  第三条建议,你要培养你的敏锐度。

  稻盛和夫具有很高的敏锐度,在生产现场,只要一听到机器发出不对的声音,他马上就要求现场负责人员对机器进行检查。他认为,细腻的敏锐度是完美主义必不可缺少的条件。会让我们抓住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和时机。

  正是因为稻盛和夫贯彻了这样的完美主义,才使京瓷公司在不断创造新产品的同时,获得了持续的成长和发展。

  在《干法》中,稻盛和夫分享了他朴实的工作观。他的工作观乃至人生观可以用一个方程式来表达:成功的人生=思维方式×热情×能力。

  这个方程式由“能力”“热情”“思维方式”三个要素组成。所谓能力,就是指智能、运动神经或者健康等,这是与生俱来的,表现因人而异,可以用0分到100分的分值来表示。而“热情”又可称为“努力”。一个人是缺乏干劲还是干劲满满,这其中的差异,也是从0分到100分。不过,“热情”和“能力”不同,它可以由自己的意志决定。如果你把“热情”发挥到极致,持续做出了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那你的分值就会更高。也就是说,即使你能力平凡,但只要拼命努力就可以弥补能力的不足,从而取得巨大的成功。

  此外,还需要在这个基础上乘以“思维方式”。稻盛和夫认为,“思维方式”这个因素最为重要,因为思维引领行动。与前两者不同,“思维方式”的分值从–100分到100分,变化的幅度很大。不厌辛劳,愿意拼命工作,这样的思维方式就是正值;相反,愤世嫉俗、怨天尤人,这样的思维方式就是负值。

  这个公式需要注意的是,它是乘法公式,因此,倘若一个人持有负面的思维方式,哪怕是很小的负数,乘积一下就成了负值,而能力越强,热情越高,反而会给人生和工作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因此,要想度过幸福的人生,把工作做到最好、事业做到最大,就无论如何必须具备正确的、正面的思维方式。

  总而言之,只要你持有正面的思维方式,满怀热情,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把自己所持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正面面对自己的工作,把工作做得更出色,你的人生一定会硕果累累、幸福美满。

  工作是最好的修行读后感 6

  关于教育的本质,什么是好的教育?如何成为一名优秀教师?不同的时代,众多教育研究者、工作者皆在不断探索着。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时代的更迭发展,教育的形态在发生深刻变化,它的内涵不断丰富,但总有一些亘古不变需教师坚守的真理,是勇于探索的精神,是辨析反思的能力,是坚定不移的信念。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世界,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孩子的'成长需要悉心呵护,而教育不正是童心与真心的碰撞吗?

  教师,这份职业有其天然的独特性,从宏观的视角看,它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与社会使命,它是一份培养人的事业;从微观出发,它切实影响着一个个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因此,教师更需要树立良好的责任意识与终身学习的理念。

  “教育是一场美好的修行,是一次美丽的相遇”。作为教师,长期与学生面对面,当你走近孩子,会发现每一个孩子都如此不同,他们是独立且独特的个体,如何做得更好,是老师在“修行”的旅途中要不断思索的。有人说,“没有最好的教育,只有合适的教育”,合适学生的教育,合适孩子健康成长的教育,合适孩子发展的教育,它正是建立在老师对每个孩子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尊重孩子的主体性,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当然,这亦极其考验老师的智慧。

  书中有段话令我印象深刻,“面对教育和孩子,我们只能从容,不能步履匆匆,只能慢,不能急于求成,只能学会等待,不能揠苗助长,只能尊重个性”……当下,“急”似乎成为一种氛围,它无意识地显现在我们的生活里,浮躁在蔓延,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它是一种精神、心态的映射。面对学生,老师会有自己的教学期待想要实现,会有自己的教育理想想要实践,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明白,教育教学需要科学地遵循学生的心理成长规律,因为孩子的成长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本质意义大抵如此。“急”起来的教育又如何能真正的抵达孩子的心灵深处呢?化“急”为“缓”则尤为必要,作为新教师,以和缓的心态面对孩子的“慢”成长,在陪伴孩子前行的旅途中,静待花开!

  工作是最好的修行读后感 7

  孟子说“必有事焉”,就是王阳明强调的在事上磨炼。

  我们希望通过修行来强化我们的内心,但强化的内心用来做什么呢只有躲在深山安静的茶室中才能平心静气,那不叫修行,那只是一种修行的姿势而已。真正的修行就体现在每一天的工作中。

  如何和颜悦色地与同事说话,如何清晰明确地安排事项,如何在别人不理解的时候坦白沟通,如何在获得成绩时不扬扬自得这些事没有一件不是人生大事。

  这本书提供了许多能够让工作变得更亲切的`方法,拾阶而上就能成为一个对工作有办法的人。

  有办法才能更加心平气和,所谓修行也就有了迈开脚的第一步。

  人生是一场修行,而工作,是最好的修炼方式。这本书以及这本书里提及的一些书,还可以再读。

  工作是最好的修行读后感 8

  在忙碌的工作之余,总想寻一处老旧的庭院,燃一盏温暖的明灯,坐在散漫的光韵里,一个人,一本书,觅一份灵魂皈依的感动。偶然间,一本《工作是最好的修行》,才悟得不必脱离俗世,灵魂在工作中也可得到浣洗、加持。

  《工作是最好的修行》独辟蹊径,从职场心态、习惯、技能、调压、团队五个角度,为我们青年工作者提供了一套自我精进的方法。内含详实的案例理论和具体的科学方法,跨越不同行业,帮助我们掌握实践中不断提升的职场要素,在工作中收获成长与幸福。

  端正心态,重塑工匠精神。把工作视为最好的修行方式,在工作中立身正己,磨砺心性,才是人生价值的体现。新时期,国家提倡工匠精神的回归,对于青年工作者的成长发展有着巨大导向作用。我理解到的工匠精神,包括五方面的内涵:一是精益求精,二是严谨认真,三是专注敬业,四是推陈出新,五是文化感染。我是一名高速公路监控员,时刻提醒自己摆正位置,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做好“四个服务”工作。

  修术砺行,做好时间管理。根据书中提示的方法,我决定建立一个日程表,确定工作内容的先后顺序,保证精力放在一件事情上,形成自上而下的行动管理,提高做事的效率。改掉追求完美、导致拖延的习惯,复杂的工作划分开简单做,减少工作的阻力。心无杂念,增加一点钝感力,在繁重的工作中也能泰然处之。

  精益求精,进行刻意练习。埋头工作,不断钻研,反复努力,刻意练习,都会不断帮助我们挑战自己的极限。无论工作还是生活,培养一技之长,就会成为自身领域里具备价值的人。我们在日常的监控工作中,通过不断改进方法,形成监督管理的'有力保障,发挥出自己最大的价值。

  同舟共济,加入团队协作。监控中心是高速公路全线路监控系统的最高层控制中心,主要负责全线路范围内交通情况的监视和控制。工作系统而又全面,离不开每一位员工的共同努力。我们每个监控员认真守好自己的岗位,与各部沟通协同,将个人的力量凝聚成集体合力,完成组织和社会交给我们的重任。

  开拓创新,保持独立思考。虽说监控工作繁杂琐碎,但也不能一直墨守陈规,停滞发展不求创新。在循环往复的工作中,保持清醒独立的思考,及时发现需求,为高速安全畅通建言献策,给司乘车流解当务之急。

  工作如同行路,要边走边问,凭良知履职,才能抵达光明。学会与工作相处,在工作中磨砺自己,它会让我们的生命变得丰盈而厚重。职场亦道场,工作即修行,将过往的风景,描摹成心中永不凋零的那抹春红。

  工作是最好的修行读后感 9

  “修行”一词,最早出现在《庄子.大宗师》:“彼何人者邪?修行无有,而外其形骸”。以及 《韩非子.问田》“臣闻服礼辞让,全之术也;修行退智,遂之道也。”其含义是指个人德行的修炼、修养。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并发展发扬,“修行”一词成为宗教、特别是佛教修炼佛法、见性明心的专指词,于是就有了修行的现代含义(百度):宗教中的修炼或修养德行。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活动,包括:思维活动、心理活动、行为活动、社会活动,旨在达到与现阶段相比境界更高、胸怀更广、视野更宽的个人修养水平。作者书名《工作是最好的修行》这也与当下热词“佛系”流行不无关系,能一定程度吸引“佛系”爱好的读者们。

  该书分五个篇章“正心”“修术”“精进”“协同”“开创”。从个人的“正心”“修术”,然后“精进”,到带来团队的“协同”奋斗,最后“开创”自己成功的基业,递进式推演,广而告之年轻人“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一个似乎永恒的命题。先不说“当将军”是一个士兵实现理想获得成功的标志只是一个伪命题,与“修行”的修养修炼德行以及佛教“见色明心”“闻声悟道”禅修的本意相去甚远、南辕北辙,一味追求所谓的成功已“生分别心”不是修行。就从该书五个篇章所形成的内在逻辑等方面思考、推敲,有许多值得商榷之处。

  一、逻辑学在关于演绎推理三段论里明确指出:判断推理的前提中有不周延的项,其结论也不周延。

  作者在该书的五个篇章“正心”“修术”“精进”“协同”“开创”运用了逻辑推理的三段论。开篇第一章“工作是最好的修炼/人生如一场修炼,而工作是最好的'修炼方式——稻盛和夫”作为该书的立论和核心理念。接着该书写道:“日本有经营四圣:索尼的创始人盛田昭夫、松下创始人松下幸之助、本田创始人本田棕一郎、京瓷创始人稻盛和夫。稻盛和夫是唯一健在的,他创立京瓷时年仅27岁,而京瓷现在成为日本市值最高的公司之一。他52岁时创办第二电电(KDDI),在日本通信界相当于中国的联通,也与京瓷一样成为世界500强企业。更令人叹服的是,他再78岁高龄,罹患胃癌的情况下,应日本政府请求接受日航,仅用一年实际扭亏为盈,重回世界500强。”这无疑是一个自强不息、战斗不止、不断挑战自我,不断反省思考、扬长避短,修养自己取得成功的鲜活案例。因此作者就将稻盛和夫的人生感悟行语言摘选出来,“绝对不要抱怨,认真去做”“工作真的太有意思了,工作这件事太有挑战了,现在给我什么都不换,我就喜欢工作”“当你认真对待一份工作的时候,你的心性就会变得不一样,认真做事就是提升心智,认真工作就可以升华人格”“愚直地、认真地、专业地、踏实地”,稻盛和夫将人分三种类型:不燃型、可燃型、自然型等,作者还引用对日本文化影响极其深厚的中国明朝理学大家王阳明“去除自己心中那一点私欲,用良知、知行合一在世间磨炼”作为作者行文立论的依据,来说服读者以及证明该书正心、修术、精进、协同、开创的内在推理的逻辑性,进而形成:日本经营四圣特别是稻盛和夫,因为其在工作中不断的修行、修炼取得成功;该书的观点就是对他们成功经验的提炼总结,如果你一样按照该书的“正心”“修术”“精进”去践行,那么,你也一定会取得管理岗位,在管理中再按“协同”奋斗,最终也会像稻盛和夫一样成为“开创”基业的成功者,这样一个逻辑推理的三段论。一个人的成功有许多因素,作者列举的稻盛和夫等的案例,以及他成功后的经验总结只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并不是充分条件,因此作为推理判断的前提不周延,其推演出来的结果也就不周延,通过作者所谓的“修行”也就不会使“协同”“开创”的结果成立。

  二、该书有些概念内涵、外延不清楚,定义、划分不准确,给读者在阅读该书时带来歧义。

  该书的第二篇“修术”第四章“行动胜于回避,完成胜于完美”。“行动”一词是一个普遍概念,就是辩证唯物主义所强调的事物、矛盾的普遍性。而“回避”是属于“行动”的一种方式,是一个单独概念,是事物、矛盾的特殊性,与“行动”是从属关系。因此用“行动胜于回避”是偷换概念,是将子项的、单一概念的“回避”与属项的、普遍概念“行动”对立起来。从逻辑学的要求应该是“积极行动胜于消极行动”。从辩证法思考,“回避”作为一种“行动”方式,也并不等同于“消极”。毛泽东在其游击战思想表述中指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退就是一种回避,是避其锋芒,为了更好的前进和胜利,在一定外部条件下,“回避”更是一种积极行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回避”社会的浮躁,专心洞察事物的规律,努力学习,谋而后动其实才是真正的“修行”。

  “完成胜于完美”,“完成”与“完美”两个概念从词性上讲:一个是动词、一个是形容词,两者不是矛盾对立关系,作者这样使用犯了逻辑上的错误。而作者这种“完成胜于完美”的表述,与该书第一篇“正心”中“出色的工作产生完美主义”而前后矛盾了,是不是因为“修术”就不需要“正心”了?是否因为社会的浮躁也让作者短暂的迷失了?针对这个表述还可以打个比方:一个汽车装配工,为了尽快完成任务甚至超额完成任务,在拧每一颗螺帽时都少拧就两三圈,就是因为这样的完成而不完美,导致的结果是车毁人亡的。这也让我想起“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的年代,想到了为了GDP,牺牲环境、牺牲质量的时期。“修行”应该是遵循事物发展规律|“知行合一”,修心的过程,通过认知的提升指导实践的过程,是认知和实践不断进步、不断统一的过程。

  三、作为一名喜欢读书喜欢思考的人,多读书、读好书应该成为一种自觉。

  在读书时从逻辑学角度进行思考,已成为我读书的一种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作者之意未必然,读者之意何必不然”。读书的目的也是一个“修行”的过程,是一个激发思想、不断端正世界观的过程,是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思想、有品行、有道德、有素质、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人。《大学》开篇“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人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进道矣。”读书学习其实就是为自己人生不断寻找参照物,不论正确、错误,好与坏,优秀与平庸,都会指示一个方向,让我们每一个人知道自己的目标。一个人一生中,从学校走入社会参加工作,工作正是伴随人的成长、成熟的重要阶段,因此,通过在工作中学习不断修养、修炼自己的德行、增强自己工作能力,会让一个人的人生更饱满、朝气、坚韧、努力、自信、包容、正直。其实才是这本书表达的核心要义。

  “我们必须如同古人第一眼看到这个世界一样,对这个世界保持着好奇心,我们才能重构世界,守护未来——彼得.蒂尔”,用该书中的一句话表达对阅读学习的敬畏之心和阅读该书的收获。

  工作是最好的修行读后感 10

  这本书共5篇,每篇有3个主题,每个主题有6小节,没有长篇大论,全部都是精简短文,读完让我受益匪浅。书中分别从正心、修术、精进、协同、开创5个方面给大家呈现了他在工作中所想的。其中第一篇正心对我影响更大一些,讲到:工作是最好的修炼;一流的人才必先练就一流的心性;先德行,后技能。己成,方物成。

  人生,如一场修炼,而工作则是最好的修炼方式。第一章是对《干法》一书的总结,主要讲的是日本京瓷创始人稻盛和夫的工作理念。他认为,工作是万病的良药,是解决一切问题最重要的良药。只有在工作中磨练心性才是价值的体现。工作不是必要之恶,不要把工作当成是痛苦的,是为了赚钱而不可避免的;而应该换一种心态,积极的去看待,把他看作是体现价值和磨练自己最好的途径。第一种心态会造成内心的痛苦,而第二种心态强调的是把工作当成一种帮助我们的`东西,不要产生厌恶心理,而应该去喜欢上他,主动的去接触他。

  书中讲到工作有两种模式: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专注模式帮助我们攻克问题,专注精神;发散模式帮助我们发散思维,想出别的解决方案。因此工作要两种模式结合,不能闷头就干,也不能浮想联翩。不是生意越来越难做,而是专业的人越来越多。只有当你在某个领域精进为专家时,你才能掌握话语权,才能改变命运。

  一流的人才必先练就一流的心性。一流的心性是怎样磨砺而成?不是靠苦练技艺,也不是靠翻阅书本,而是从打招呼,熟练使用常用工具等琐碎的点滴磨砺而成的。不必对“高大上”报以羡畏之心。如果你能从小事、俗事、平常事做起,秉承工匠精神,你也一样可以成就精彩的人生。

  稻盛和夫将人分为三种类型:不燃型、可燃型、自燃型。所谓“不燃型”(或称“阻燃型”)的人,就是无论你怎样劝说、激励,都无法激起他工作热情的人,他会认为“你是在给我洗脑”“你只是想利用我”。所谓“可燃型”的人,是指通过外部的激励,可以很好完成工作的人。所谓“自燃型”的人,就像火柴一样,一划就着,压根儿不需要外界的激励,每天都有很多新点子,时刻琢磨着怎样把事情做得更好。可燃性的人不一定比别人更聪明、更擅长工作,但他们身上往往散发着一种对工作的热情。

  稻盛和夫认为这种自燃型的热情来源于“喜欢”。只要你喜欢上了一件事,那么干起这件事来就会不自觉地投入,而那些众人看起来难得的激情也是他的兴致和意向起了很大的关键作用。一旦喜欢上一份工作,努力的念头根本就不需要刻意去产生,自己本身就会不自觉地集中精力把事情做好,因为你的工作恰恰也可以给你带来愉悦的心情。也许在他人眼中,你不辞劳苦、兢兢业业地工作是为了成功,但是他们不知道你就是以这种简单的“喜欢”获取了自燃型的热情。

  因此,热爱本职工作就成了所有参与工作的人的必修课题。稻盛和夫认为,自燃型的热情首先要使自己有一颗单纯的心,也就是不斤斤计较,不自私自利,并且毫无杂念地希望能对他人有所帮助,能对企业起到作用。启发我们,在工作时,拿出“可燃型”的精神,去享受工作,去追求100%的完美,去修炼自己的心性。

  工作是最好的修行读后感 11

  这本书,在我理解看来就是书籍简介和作者(也就是樊登),在“工作是最好的修行”这个大主题下,将几本书的的精华(核心内容)提炼,为现代社会不想花费大量完整时间、进行仔细完整阅读的人提供的一种替代读物。看似讲了很多内容,但是如果要深究,还是要回归到原书中进行完整深入的阅读和思考。所以,在刚刚读完的时候,这本书会给人一种阅读价值不高的初印象和初体验。但是,一本书不应该仅看它的“工具价值”,还应该有其“独立价值”。结合我自身的实际来说,它最大的价值就是让我从“樊登读书会”联想到“罗辑思维”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深深触动我——21世纪真的是进入知识付费的时代了。体现在行动中就是,读书有用论让我已经跑路了相当一段时间的“培养读书习惯”的自律目标再次回归我的理性、回归我的生活。

  回归到书的内容:序言中书作者所持的对待工作的态度,与我截然相反。樊登认为“将人生割裂成工作和生活,分别心就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你……分别心让我们赋予每一个当下不同的意义……生活的真相就是换个地方行住坐卧而已,是我们自己的界定让工作变成不得不承受的痛苦……用真实的态度面对工作,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你当下所做的工作就是你当下人生的全部……在事上磨练……对工作有办法才能心平气和”。作为一个已经放弃改变现状、彻底躺平的“习得性无助”(指一个人经历了失败和挫折后,面对问题的产生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废废,现阶段的我就是把工作视为我生活的“必要之恶”:工作是为了拥有美好生活而必须付出的代价,必须要承受的苦难。工作已经让我:变得虚假,一踏入单位的大门,就开始了假面人生的生活;变得油条,工作非必要不带回家,学会找借口拒绝因为其他人的原因导致的被动加班;变得物欲,付出与收获极度失衡,成就感低、价值感无,离职的想法时不时的冒出来”等等。这些可能就是我现阶段工作不开心的原因。虽然读完整本书后,我在有些问题上仍就与作者持不同立场,但是也不扣否认书中仍存在值得参考借鉴的。

  工作就是来一场“正心——修术——精进——协同——开创”的修行。

  “正心”阶段:培养对工作的兴趣和热爱,在认真对待工作的基础上,不断挑战工作的舒适区,像工匠一样极致的对待每一个细节,努力钻研、追求完美,带着荣誉感做好每一项工作,过好当下工作的每一天。在这一章节中,“有时候需要让自己跟艰苦的环境较一下劲儿,有时候一个严厉的人才是自己真正的贵人”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这句话是用我的切身经历验证的。我的经历教会我“真正认识一个人,不要看ta说了什么,要看ta做了什么”。工作中我感受过“温暖的厉”,捧哏技能满点、套近乎要认干亲,实则在你稍微不受掌控时,强硬的态势就暴露了真实的'嘴脸;我也感受过“冷酷的严”,要求近乎苛刻,但是在你无从下手时,却主动提供参考之策、解决之道。所以,工作更像是西天取经之路,遇到伸出援手的仙家是你的好运气加持,打怪才是常态。不要对妖怪投入太大的期望和感情,你要知道“人妖殊途”,期望越高、失望越快。调整好心态,让自己快乐就好。

  “修术”阶段:管理好时间、分配好精力、处理好小事,用立即行动和微小改变,克服拖延、克服恐惧,致力于通过“重要不紧急”的事情不断充实自己。

  “精进”阶段:通过有明确目标的“刻意练习”,不断挑战舒适区,不断突破身体和心理的瓶颈,努力成为领域内的高手甚至佼佼者。学会控制情绪,不被情绪牵着走,从“心”开始对话,努力成为“关键时刻不掉链子的人”。这个世界不完全是“零和博弈”,不要敌视、要寻求互利,积极推动双方都能接受的“第3种选择”。

  “协同”阶段:打破固守一技之长的观念,始终保持学习的心态,远离“拖后腿的人”,把学习作为对自己的投资。投资自己、投资团队甚至投资上司。你要相信,幸运只是点燃成功烟花的星星点点的火花,烟花内部的自我充实才决定了它绽放的绝美与持久。

  “开创“阶段:学会换位思考、培养共情能力,创造价值观的认同、培养从细微处入手的创新能力。

  当然,我写读后感的“八股文”框架的固定模式,在最后还是要放上几句激励、鼓舞的话:

  1.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毛泽东

  2.混日子挣钱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只有当你在某个领域精进为一个专家时,你才能掌握话语权,才能改变命运。

  3.人所获的的成功和聪明程度关系不大,却和钻研程度有关。

  4.所谓“最好”,是有比较的,意味着你比其他人强,而“完美”不存在比较,它所向无敌。

  5.过好每一天,就是成功之道。

  6.真正的高手,出手时都是下意识的,不需要也容不得思考。

  7.世界上没有那么多人在乎你,只有你自己特别在乎自己的表现。

  8.“永远不要被你的对手激怒!”——电影《教父》台词

  9.只有弱者才会追求公平。

  10.如果总是回报问题,而没有解决方案,长此以往,你也会成为问题的一部分。

  11.固守只能被淘汰,变革才能创造未来。

  12.小事也可以表现不凡。

  13.小幅循序渐进的成长是安全前进的唯一道路。

  工作是最好的修行读后感 12

  最近读完《工作是最好的修行》这本书之后,感悟颇深。

  我一直以来的想法就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出错,不犯错就行了。看完这本书才发现,在工作中提高自己的能力与自身修养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把工作当作修行,挑战自我,磨练心性,在业绩、报酬增加的同时,那么也会使得我们的阅历、能力、见识、智慧得到精进。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中国平安保险做招聘专员,就是每天打电话让应聘者过来面试。然而,就是这么简单的工作,我还是纠结了很久,因为小时候接电话,听不清楚电话那头的人讲的什么,我妈问我对方说的啥,我说没听清楚,我妈责备我说怎么连电话都接不好,久而久之就很害怕跟人打电话,电话响了再也没接过。现在的'我很庆幸那时候选择了那份工作。

  不管我们从事什么行业,做什么工作,我们都应该认真对待它。工作能够早就人格,不要把它跟生活对立起来。当你认真对待一份工作的时候,你的心性就会变得不一样。那些能够把小事认认真真做到极致的人,都是值得我们敬佩的。

  工作是最好的修行读后感 13

  干法这本书我在读书会听了很多遍,又专门把书买回来细细研读。

  每当我在工作中感觉状态不好时,我就会再去点开读书会听一听,或者打开书本再翻一翻,然后就会感到满血复活。干法的作者稻盛和夫先生是一位传奇人物。他的出身是科学家,但他出名却是因为企业家身份。他被誉为“当代松下幸之助”,是日本“经营四圣”中目前唯一健在的一位。

  51年的经营生涯,赤手空拳,缔造了两家世界500强,力挽狂澜,救日航于将倾。

  退休时把个人的股份全部捐献给了员工,自己皈依佛门,转而去追求至高财富提炼心智。

  我虽然不是企业家,但是在书中却多少认识了一点工作的意义。

  “难得来这世上走一回,你的人生真的有价值吗”稻盛和夫的问话让我深思工作到底是什么是“必要之恶”吗是为了赚钱养家糊口而不得不做的负担吗我们平时好像都是这样认为的。

  更高的境界也许就是把工作看作是高品质生活的等价交换。

  而稻盛和夫的经历告诉我们的答案是工作是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

  经历一系列艰难的生活,从彷徨走过来的稻盛不再发牢骚,不再说怪话,开始发自内心并用格斗的气魄,以积极的态度认真面对自己的工作。

  多年以后,他得出一个结论,工作是最好的治病良药。即使在苦难中,只要拼命工作,就能带来不可思议的好运。

  很多看起来是不幸的经历,其实是人生的幸事。人生总是会被“贪嗔痴”三毒所控制。

  要想减少这三毒,最好的方法就是“愚直地、认真地、专业地、诚实地”投身于自己的工作。

  而能够“让自己喜欢上自己的工作”就会发现更多的有意思。

  如果我们不肯抛弃“工作是别人要我做的'”这种意识,就无法从工作的“困难”中解脱出来。

  恋爱中的人再辛苦也不觉得苦,要学会和工作谈恋爱,我们的良性循环就开始了。

  如果按照工作状态可以把人分为“可燃型”、“不燃型”、“自燃型”三种,第三种人的幸福感会更强,他们就算得上是和工作谈恋爱的人。

  这让我想起了大翻译家许渊冲先生,已经是94岁高龄,每天工作到凌晨三四点,每每翻译中有好的灵感就会喜不自禁。

  老爷子还一再说,这种乐趣是别人所拿不走。

  书中有稻盛和夫的很多经典理论,例如,要不断树立高目标。

  要敢于想,如果连想都不敢想,要做到就更不可能了。只有不断地坚信,这种愿望就会成为愿力,会成为你的潜意识。

  机会就会降临。

  稻盛和夫还强调,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乃是自然的机理。

  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x热情x能力而最让我受益的是这句话动机至善,私心了无。

  他说,只要抱着纯粹的,美好的,强烈的愿望,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那么,任何困难的目标都一定能够实现。每当我遇到有可能让自己紧张的场合时,我就会默默地提醒自己动机至善,私信了无。

  往往能够很神奇地把紧张慌乱变成沉着自信。

  记得暑假里在全体领导老师面前做入职分享,还有开学典礼上我第一次给师生讲“人”字的启蒙教育,以及我给这班学生所上的第一次大班会等等,每次当我有点忐忑的时候,我就会问自己你是为了哗众取宠、闪耀自己吗不是的,我没有私心,我只是为了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每次这样一想,我的忐忑感就会烟消云散。

  我也曾经把这个法宝交给我的孩子,孩子在全校演讲比赛的时候果真发挥更好,意外地获得了第一名。

  我想,干法这本书中的思维方式不见得能让我们的人生像稻盛和夫那样拥有财富和地位,至少也会让我们生活得充实和幸福。

  也许,过好每一天,就是成功之道。

  工作是最好的修行读后感 14

  没有谁是完美的,但我们能够选择不断完善自我。我是一个不爱读书的人,但我的工作需要我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来充实自己,因此我选择了《工作中的自我修炼》这本书,来改进我工作中的不足之处。

  生活中的我是个大大咧咧不拘小节的人,关于工作我的心态也是一样的,只是我的责任感要求我在工作中更加认真一些、小心翼翼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几天前读了《工作中的自我修炼》这本书,能够讲,确实是学习到了很多很多在现实生活中学习不到的东西。

  我一直以为,在工作中我只要本本分分完成我的本职工作,做到没有差错事故,不犯错误就能够了,我的工作就非常优秀了,然而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才发觉不是如此的,完成工作不应该成为我的唯一追求,在工作中提高自己的能力与素养才是更重要的。

  一、耐得住性子

  可不能忍耐的人也可不能有能耐,在工作中因为一点摩擦就引起不必要的争吵。我们不能乱发脾气更不能随意轻易发火,要学会操纵自己的情绪,学会制怒,不要任性。忍是一种工作的技巧,忍也是一种智慧。因此我们需要戒骄戒躁,保持平常心,不畏难,不怕输,善于总结,不断经验,为以后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顶得住压力

  所谓有压力才会有动力,压力是追求成功的动力。压力是一种挑战,人的一生中会面对很多挑战,假如每一次面对挑战,我们都因可怕止步不前,那我们会变的碌碌无为。压力是一柄双刃剑,正确的对待压力,能够使人进步。反之压力则会成为失败的根源。所谓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面对压力,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自我调整,给自己制造一个有利的环境正确处理压力。

  三、挡得住诱惑

  假如操纵不住自己的欲望,就有可能犯错误,人最难战胜的就是自己,操纵人的.物质欲望有利于磨练自己的意志。我会做到挡住诱惑,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

  四、挺得住困难

  工作可不能总是一帆风顺的,坎坷、泪水、困难等等……然而要想成功,要想有所作为就要挺得住困难,不磨不成玉,不苦不成人。在困难面前,我绝不能俯首帖耳,屈服于它,只有勇敢的与它抗衡同时击倒它,才会得到真正的成长。

  在困难面前我们往往选择躲避、不理会,然而通过对这次的阅读我明白了,困难就像橡皮筋一样,你弱它就强,当你勇敢的面对困难,你会发觉,事实上并不难。原本以为的困难会因你的努力而改变。我会做一个勇于面对困难,不畏惧的人。

  五、经得起折腾

  每天的工作差不多上循环作业,面对的咨询题反反复复。有的时候非常害怕不人的“折腾”,遇到这种情况我们通常都会抱怨。但通过阅读我们了解到在工作中应该不怕折腾,反复的折腾事实上就是坚持不懈的磨练自己。要想成为核心骨干,就要经得起折腾,因为骨干是折腾出来的,不经历折腾就得不到真正的锻炼。以后的我在工作中体会领导的良苦用心,不把折腾当折磨。把折磨化为力量从中得到成长。

  六、担得起责任

  想把工作做好,能负责是不够的,还需要尽职尽责,要担得起责任。做一个敢于负责敢于担当的人。我觉得我在那个方面做的依旧能够的,从没因为一些小事无故空岗,请假。在工作中恪守本分,尽职尽责的做好手中每项工作。我会不断提高标准,不仅要做完还要做好,更要做到位。

  七、丢得起面子

  常常我们都非常注重自己的面子,宁愿皮肉受苦也不想丢面子。但面子往往是自己给的,不是不人给的。害怕丢面子会让自己丢一辈子的面子,害怕失败会失败一辈子。被领导责备、被同事比下,常会觉得面子挂不住,内心会想很多。然而阅读后我觉得应该看淡面子,放下架子。人活的累就是因为放不下架子,撇不开面子。能看的淡面子的人一定拥有非同平常的胸襟和肚量。放下架子,看淡面子,这是能力,更是智慧。最后,我们会为自己赢得面子。

  八、受得了批判

  善于同意批判,敢于面对打击并努力纠正自己缺点和不足的人会取得双赢的结局。批判让人成长。只有把挫折当作锻炼,把挫折当作磨练我们才能更好的成长。以后再遇到批判,面对打击的时候,我会用更好的心态来面对,被误解的时候微微一笑,委屈的时候坦然一笑,吃亏的时候快乐一笑,危难的时候泰然一笑,轻视的时候平静一笑。人没有一帆风顺的,在成长道路上会遇到很多的质疑很多的批判,我们都应用最好的心态去面对,虚心同意。

  九、改得了错误

  人不可能不犯错,有些时候我们甚至想掩盖错误,最终会被自己所犯的错误拖累。相反,坦然的承认错误,正确的面对错误,然后改正,幸免同样的错误再次发生。以后的工作中我会经常检讨自己的错误,吾日三省吾身,可不能留下不必要的隐患。

  在自我提高、自我修炼的过程中要做到上述九点、要面面俱到是非常难的。耐得住性子、顶的住压力、挡得住诱惑、挺得住困难、经得起折腾、担得起责任、丢得起面子、受的了批判、改得了错误,这些条件看起来非常简单,实现起来却不易。耐心解答客户的疑咨询;扛起责任和压力;微笑面对失败等等。

  记得香港首富李嘉诚讲过:“一个人只有不断磨练、锻炼、修炼,才能不断成长,才能获得成功。”是的,这就话讲的非常对,在成功的路上,从来就不缺有韧性和坚持的人,什么缘故最后他们依旧没有成功?我想可能是因为他们只是明白得坚持不懈,没有意识到在磨难中要不断地提高自我,在困境中修炼意志。

  古人云:天将落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成功的路上布满荆棘,在困境来临的时候,我们唯一能做的,不只是拥有克服困难的意志,还要有历经磨难的信念,在困难中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

  工作是最好的修行读后感 15

  手里拿到樊登老师的新书《工作是最好的修行》。

  其实很多人不知道,因为我耳朵不好,所以基本上音频读物我都是不听的,这样可以尽量保护听力。所以樊登老师,得到专栏,喜马拉雅的喜课,分答小讲,千聊的语音直播,我经常买了送人,我自己很少听,顶多听一小段儿,大致评估一下就好。

  但作为一个读书人,我对樊登老师很尊重,人家把读书这个事业做得这么大,必然有自己过人之处,所以樊登老师新书一出来,我就想对比一下,在读书这件事上,我和他的差距到底有多大,这一比,果然看到差距了。

  樊登老师的读书法是典型的“先把书读厚,再把书读薄”。

  先说说樊登老师是如何把书读厚的。

  如果你自己看樊登老师的《工作是最好的修行》,首先发现樊登老师选书有讲究,我们把这种选书模式叫主题阅读,选取的图书全部是与工作有关。

  我做了一个粗浅分类。

  1、职场新人工作心态书:《干法》、《匠人精神》。

  2、职场精英工作方法书:《搞定:无压工作的艺术》、《终结拖延症》、《瞬变:让改变轻松起来的9个方法》、《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成为大师》、《关键对话:如何高效能沟通》、《第3选择:解决所有难题的关键思维》。

  3、职场主管工作提升书:《创始人:新管理者如何度过第一个90天》、《高绩效教练》、《危机领导力:领导团队解决危机的十种方法》、《谁说商业直觉是天生》、《从0到1:开窍商业与未来的秘密》、《让大象飞》。

  大家会发现这些书除了全部围绕职场外,还构成了一条职场成长线,不管是哪个年龄段的人,都可以从樊登老师推荐的图书中找到有收益的一本。

  系列化围绕“职场成长”这个主题,樊登老师已经为大家精选了14本外版书,这已经是一个把书读厚的过程,那么这14本书,樊登老师自己是如何读的呢?

  我发现樊登老师在讲一本书的时候,不是简单复述书的案例和观点,他用了三个技巧来增加对一本书的解读。

  1、读背景。樊登老师会介绍作者的背景,作者的故事,比如稻盛和夫创建京瓷的故事,拯救日航的`故事,对理解他书中的工作哲学是很有好处的。一本书有时候离开作者的成长背景,时代的发展动态,简单去读,都会丢失信息,但把这些内容整合到一起来读,就会味道不同,好比一瓶上等的牛排,也得配上上等的红酒,享受才能倍增。

  2、读经历。书中的观点,樊登老师会讲自己的经历,自己的故事,代入自己的情绪去思考,有的是延展内涵,有的是反思自己,这样的处理,就让书的很多细节有了中国本地化的元素,更容易理解,更容易产生共鸣。

  3、读他山。樊登老师阅读量大,这个优势他不会轻易放过,所以在解释书中的观点,樊登老师一个常用的套路是用国学经史中的案例来印证,毕竟他是一年把《论语》读了15遍的人啊。另一个套路就是在提到一本书的观点时拿出另外一本书的观点来印证,这样就把一本书读出不一样的对照,带入了批判性思维,正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樊登老师能旁征博引,第一真要自己读书多,第二平时要舍得下功夫做读书笔记梳理,否则就是“书到用时方恨少”。

  工作是最好的修行读后感 16

  这本书的作者是樊登,最开始翻开这本书的心情,有那么一份看热闹的心态,想着一个天天在视频上拆解书籍的人,突然出一本书能写什么内容,难道写自己如何通过拆书获得粉丝获得流量获得金钱?但深究一下,即便真的是这样的内容,既然愿意翻开这本书,自然也是愿意看的。毕竟作为一种新的变现赚钱方式,作为成年人,尤其是赚钱主力的中年人,是愿意花力气了解的,说不定看完后能有启发,然后自己也能据此实现收入增长呢?果然还是赚钱最实际,看书的动力最足。

  实际上这本书,依然是樊登的老套路,依然是拆解书籍的内容,不过将表达方式从视频传播转表为文字传播而已。樊登在最开始搞读书会的时候,曾经尝试过通过制作课件发送邮件这样偏文字的表现形式进行传播,不过效果不佳,最终只能转战到视频传播方式,才获得成功。而功成名就之后,重新杀回文字出版传播,可能是希望凭借现有的人气、名望、粉丝、流量,带动文字类传播方式的流行,毕竟整体这个品牌都是从书开始的,重新回到书这个行业,也算是不忘初心。不过效果如何,暂时不得而知,希望效果理想吧,毕竟现在书籍出版行业太过于荒芜,需要一些助力。

  既然书名是工作是最好的修行,自然樊登选入这本书的书籍都是同工作有关的。樊登看书的速度和总量,是有目共睹的,加上出版这本书应该是团战不是个人战,一个团体能涉猎的书籍自然不少,因而围绕工作这个中心,发散出不同的主线,每条线上都推荐出足够有分量的书籍,是有质量保证的。构架上逻辑比较严密,而且推荐的书籍都不是闲书,换种说法就是需要时间和精力去多看几遍的书,整体还是对得起干货满满四个字。

  人这一辈子,有很长一段时间都需要工作,即便现在的自由工作者,看似十分自由,但依然离不开工作,毕竟穿衣吃饭、衣食住行,没一样能离开钱,自然没一样能离开赚钱的工作。既然是躲不过的事情,那不如勇敢面对。如果能选择就选择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如果不能选择就尽量接受自己现有的工作不要埋怨它让它成为自己的累赘(这句好像圣经),才是对自己好。

  工作是枯燥的,很多人几十年从事的是相同的工作内容,从中得不到很多的成就感,可能几十年如一日最终只有几个人能磨成那方宝剑威震四方,大部分人都成为普通的螺丝钉为社会主义建设增砖添瓦而已。工作也是很有意思的,想方设法如何能让工作轻松一点减少自己的工作量,是聪明人的追求,而普通人的'追求可以是看到聪明人的做法后依样画葫芦,毕竟减少的工作量是实实在在的工作量哦。

  言归正传重新回到这本书,为了凑字数还是多增加一点阅读本书后最想读的书的内容,私以为作者樊登操作读书会的初衷更多是希望有同好来阅读自己喜欢的好书,而不是从读书会这样的活动中获利实现财务自由,所以看完这本书后能对书中推荐的书留下印象甚至主动去这本书来阅读,是对作者樊登的最大鼓励和奖赏吧。

  这本书便是《匠人精神》,喜欢这本书最大的理由更多是对匠人精神的普通人理解吧。匠人精神是一个很宏大的词,甚至上了国家部分宣传纪录片,希望中国的制造业中有人走这条路,因为专注、专业、专精从而形成行业壁垒,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地步(官腔,要命)。看完书中对这本书的介绍,匠人精神可以理解为对工作本身的尊重,耐得住寂寞将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反复做,最终能成就不简单、不平凡。其实要成为匠人着实不容易,但每个人都可以在成为匠人的路上,对待工作做到认真细致一丝不苟,一直在努力,才有质变到量变的可能。至于是否能成为行业顶尖、世界第一,能做到更好,做不到也不要太强求。

  工作时间可能占据人生接近一半时间,人生是一种修行,那么作为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工作也是一种修行。好好修行工作,也是好好修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