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精选16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生的枷锁》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 1
所谓梦想就挂在天上,偶尔抬头看一看,而不断妥协,努力抓住眼前的一点点幸福温暖,一不小心就走完了这一生,才是大多数普通人的人生。
确实是毛姆写的最好的一本,可能他也是写到这个阶段才对人生又有了新的感悟吧。
中间几次因为米尔德里德想要弃读,但又怀着怒其不幸,哀其不争的心理总想看看菲利普的底线到底在哪里。
毛姆笔下的爱情故事往往都是莫名其妙,毫无道理。我一向认为所有的爱都有其原因,可能是因为钱,可能是因为外貌,可能是因为他说话的表情很温柔,也可能只是因为她长了一颗很好看的朱砂痣。
但毛姆写的爱情都是心里觉得对方寡廉鲜耻,卑鄙粗俗,一无可取之处,但偏偏又爱的死去活来,实在难以理解。跟前几本比起来,这本格局大很多,主角不再是天才,菲利普是一个彻彻底底的普通人,不仅不好看还有跛足。他有年轻人异想天开,自命不凡的阶段,也有一次又一次的半途而废,迷失情欲之中对未来彷徨挣扎。最后他依然有仗剑走天涯的梦想,但恍然发现眷恋的依然是万丈红尘里的俗世烟火。
工作、结婚、生儿育女,最后死去。他做出的`选择与拉里和思特里克兰德截然相反,“也许向幸福屈服就是自认失败,但这是比无数胜利还要强的失败。”
所谓梦想就挂在天上,偶尔抬头看一看,而不断妥协,努力抓住眼前的一点点幸福温暖,一不小心就走完了这一生,才是大多数普通人的人生。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 2
《人生的枷锁》是英国作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的自传题小说,这本书基本上写的是毛姆30岁之前的故事。
毛姆在《人生的枷锁》中并没有明确给出枷锁的定义。他通过主人公菲利普的经历和菲利普遇见的每一个人,全方位引导我们去思考"人生的枷锁"到底是什么。
我们可以说,让毛姆被重重枷锁束缚的,是那个特出的时代。推而广之,我们每个人都会落下时代的烙印,尤其是我们遇到今天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时代飞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各种新思想不断涌现。思想保守固执,头脑不开放,内心不容纳就会被时代淘汰。紧跟时代发展就要头脑开放,学习新知识,容纳新观念,接受新事物,这是历史的必然。其实人的最本质的进步莫过于思想观念的进步,最大的解放莫过于思想观念的解放,最彻底的革命莫过于思想观念的革命。我们常常被一些条条框框给框住了,它阻碍了我们前行的脚步。
科学证明,生理成熟三十年,心智成熟无止境,人类的潜能是无限的。人人进化,人类进化,这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是赋予人类的特殊意义,也是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最大区别。人未定型,并将继续发展。
小说也谈到了人生毫无意义,这只是一种感叹而已。人本身生存就有他的`特殊意义。存在即合理,合理就有意义。人生的意义,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解释。价值观不同,人生的意义也不相同,人生的意义是人类自己赋予的。人类要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人类思考、创造、生产的方式,因此人生的意义应该是创造价值,这才是正确的人生观。好吃懒做,不思进取,厌恶劳动,贪图享受,损人利己,那只能走向灭亡。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 3
《人生的枷锁》是毛姆的代表作之一,具有明显的自传色彩。小说主人公菲利普—凯里自幼父母双亡,不幸又先天残疾,童年时代在既陌生又压抑的环境中度过,性格因此孤僻而敏感。当他步入社会之后,又经受了理想的破灭之苦和爱情的伤痛。
在备受煎熬的人生道路上,他每跨一步,都要付出艰辛的挣扎,他不知道,一个人一生必须艰苦跋涉,越过一大片贫瘠的土地、地势险峻的原野,方能跨入现实的门槛说青春是幸福的,这只是一种幻想,是已经失去了青春的人们的一种幻想。
在整本书里,凯里都在挣脱人生这个枷锁,无论是最开始离开伦敦皇家公学院,还是放弃练习生去巴黎学画,以及书的结局里放弃那个到处行医旅游的梦想,娶莎莉并且到小渔村做医生,他一直在改变,一直在所谓的挣脱,却发现生活本身就是枷锁。
在每一次痛苦中顿悟出人生意义,都被后来的经历推翻;每一次狠下决心的挣脱和逃离,也多少带着作茧自缚的意味。认识自己的过程将永无终止,他只能不断地反省和探索,却永远无法抵达那个“最终定论”。
在小说的结尾,凯里终于是找到了属于自己内心的自由,但那仿佛也只是毛姆为了篇幅收住而采取的'权宜之计。比起《月亮与六便士》和《刀锋》,《人生的枷锁》把那一点残存的理想主义温情都剥掉了。毛姆用清醒冰冷的笔触描绘了所有人的平庸一生。我们每个人都是从一个枷锁跳到另一个枷锁,在不断的前进中,我们认识到了自己的平凡,找到了生命中的停留之地,同时我们也明白了生活的毫无意义,活着也只是活着。“他想获得的东西,生活就是不给。”这大概就是我们每个人了。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 4
自从看过了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被主人公为了梦想而抛弃一切的执着和力量深深打动了。那句“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几乎家喻户晓,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我朋友圈的个性签名,告诉自己梦想的重要性。可是这一部小说却恰恰相反。在菲利普不断的追逐梦想、跌倒、爬起、迷茫、踌躇的过程中,最终归于平凡。
这个结局多少有些让人失望的`感觉,本以为在宗教、会计、艺术、医生中的任何一个方面取得不小的成就,毕竟菲利普从年少到结尾三十来岁都在跌跌撞撞的前行。天生的跛脚、年幼失去双亲,在德国、伦敦、巴黎、伦敦反复辗转,只为寻找能让他不平凡的方式。可是在每一件事上都不尽如人意。
经历过贫穷的限制、三番五次被心爱的女人欺骗(我始终觉得是他强烈的自尊心让他对傲慢的米尔德丽德保有强烈的爱意,即便后来菲利普对她心生憎恨和厌恶,但他仍保持希望和幻想),他放弃了梦想似的西班牙之旅,答应索斯大夫和他一起开一个诊所,和朋友阿特尔尼的女儿萨利结了婚。一切都归结于平凡也许这才是人生。就像克朗肖送给他的一条破波斯地毯所揭示的一样:生活毫无意义,每个人都编织一幅错综复杂而又美丽的图案。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 5
毛姆发奋地写作,不停地写,他成功了。他靠一本本的据作和畅销书为他打开了另一个世界。同时,他收获了大量金钱,广泛的知名度,无数仰慕和爱慕的崇拜者,也收获了嫉妒,诽谤和同行的挤兑和打击。
他靠写作赚来的钱和声誉穿梭在当时的上流社会。热衷于聚会和交际的他喜好奢侈和排场,贪慕享受。他整天在富商、名流、政客、及各种各样的`成功人士间打转转。他成为风靡一时的明星式的人物,在当时的英国,你要是不认识毛姆,那只能说明你还不曾打入过真正的上流社会,你还是个不入流的小角色。
世俗的金钱,名誉,地位,虚荣被他玩弄于鼓掌之间。他热烈地追逐,毫不掩饰地炫耀,他的书通俗易懂,本本畅销。有人说他的书缺乏艺术价值,有人说他的书流于世俗,他以他一贯的冷酷尖酸,玩世不恭的调笑着说他的书是“二流当中的一流”。
毛姆偏爱游历,年近五十的他远渡重洋地来到中国,之后辗转印度,东南亚。他将沿途的所见所闻都记录下来,编成一本书——《在中国屏风上》。
“哪里都要去,什么都要尝,记住认识过的每一个人!”他以旁观者的姿态体验一切,经历每一件事。人生就是一张地毯,毫无意义,只要你经历过,感受过,体验过,就足够了。他在这个世界游历了九十一年,四处游荡,毫无顾忌地赏玩了一番后,心满意足地离开了。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 6
这本书不是自传,而是自传体的小说。作者综合自身的经历和周边人的生活,集中展现在主人公菲利普身上。毛姆和主人公菲利普的成长环境惊人的相似:都是中产阶级,幼年父母去世,被寄养在伯父家里,伯父是牧师,都有学会计、学医的人生经历……
毛姆说:"此书问世之后,我发现自己永远地摆脱了过去一直折磨着我的痛苦和不幸的`回忆”
可以说此书帮助毛姆冲破了人生的最后一道人生枷锁,彻底实现了人生的救赎。
主人公菲利普经历的人生的枷锁包括家庭、宗教、爱情、职业以及人生的意义。
菲利普小时对宗教是笃信和虔诚的,到后来大失所望,永远摆脱了宗教的枷锁。
菲利普因投资失败挨饿、露宿街头,在绝望中想自杀,甚至希望伯父早死继承遗产。他切身体会到了被贫穷吞噬掉尊严和灵魂的感觉。
菲利普对米尔德里德由第一阶段相处中的喜欢,到第二阶段疯狂迷恋,到第三阶段的厌恶,最后再见的时候仅余同情。
菲利普经历身边亲友的生离死别之后,终于悟出那块波斯地毯的寓意:人生毫无意义。
菲利普少时的求学目标是做牧师、后冲破宗教的枷锁,听从伯父建议去学习了半年会计,后又听从内心去法国学习绘画,后又回英国学医,并把医生作为终身的职业。
这是菲利普的一生,更是毛姆的一生,他经历很多、做了很多,但是好像是在他自己的小世界里打转,和别人毫无关系。正如人生本无意义,你赋予它什么意义,它就是什么意义。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 7
这本小说读的颇费劲,半是因为这部并不像其他的小说那样行文洗练,而是略显唠叨;半是因为毛姆在唠唠叨叨中用一如既往的辛辣赤裸裸的揭露了生活的现实。包括在学校里被嘲笑和自己的内心斗争、因教员的赏识热情万丈达到目的又觉得不是自己所想、对未来的忧虑、对米尔德里德无望、荒谬又无法停止的爱.......我想很多人都在其中或多或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30岁之前的菲利普是追求个人幸福的,这从他每次毅然决然的人生选择中不难看出。追求实现自我价值、追求对于自身才能的探索和发展。然而生活一遍一遍教育了这个善于自省的年轻人,学业、爱情、生活的挫折,以及对于“这些人获得的成就和他们的付出多么不成正比!”这一人生悲剧的认识,让他最终意识到克朗肖赠予的波斯地毯的意义——“人生毫无意义”,人生的唯一意义不过是用个人的经历钩织出一副人生图画,无关美丑、无关成败、无关幸与不幸。所有的人事都不过是经历,也仅限于经历,这样想来做什么工作、和谁一起生活、选择何种人生,也都不重要了,于是人终于摆脱了“追求幸福”——这一“人生枷锁”的束缚,而可以心平气和的接受上天的任何赐予。菲利普想通了,于是他安然接受了命运的给予(贤良淑德的标准人妻萨利),准备开始一种安稳宁静的生活。
对宗教的热忱、对爱情的憧憬、对自我价值实现的坚定、对幸福的`追求,在菲利普之后的生活中,都被一一否定。而年轻时不以为然的世俗的快乐、普通人的生活,最终被这个历经跌宕人生的青年所接受。否定之否定之后,某种程度上走向了关于人生的“虚无主义”——人生无意义。
我想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都背负着“人生的枷锁”,这个枷锁包括对现实的不甘、对幸福的渴望、对自我实现的期许,看看那些远离家乡追求梦想的8090后,看看那些在北上广漂泊的年轻人。当然现实中也有那些卸下了人生枷锁安于安稳生活的人,活在小确幸里,每天知足常乐。对于这两种人生,至少现在的我是绝不会选择后者的,却是很多人最终获得的成就和付出并不成正比,甚至即便成功对比下付出的代价这成功也显得过于惨重,以至于成功并不比失败成功多少。然而即便人生只是一块毫无意义的波斯地毯,地毯图案是简单反复还是妙趣横生也是有区别的。
也许“人生的枷锁”过于沉重,但是与其卸下枷锁安于天命,不如戴着枷锁翩然起舞。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 8
毛姆的《人生的枷锁》(Of Human Bondage)读完了。沉重的书名恰如阴郁的开篇:书的大致情节如下:主人公Philip先后挣脱了宗教、金钱、情爱、生老病死,乐苦悲欢的.人生枷锁,完成身心救赎与升华。
本书的主旨接近佛教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思想,似乎还能看到道家的影迹。书中多次提到人生无意义,无意义为什么还要活?用Philip的话来说,不管有没有意义,人生就像拼图,不管好与不好,幸福与痛楚,成功还是失败,都要完成这幅拼图。
感觉可以这么理解:人生的过程毫无意义,但如果一个人完成人生拼图的时候,他(她)的人生便有了意义。好绕……
毛姆用词比较考究,读《月亮和六便士》的时候已领略了一次,《人生的枷锁》也是如此,大概《刀锋》也是。原著读了一章头便大了,太难了……也许不是?
下次读读《刀锋》,据说毛姆的小说也就这三部质量上乘,可读性较强。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 9
初看到书名,还以为是本艰涩难懂的哲学类书籍呢,哪知一翻开,立刻就被吸引了。这本书很好看,而且不管你年龄大还是小,只要你看了这本书,相信一定会引起你的思考,因为在成长过程中,每个人都会碰到类似的问题,那就是人生无处不枷锁!
人生来自由,却无处不在枷锁中,仔细想来,难道不灰心丧气吗?这部有点自传体的小说是英国作家威廉。萨姆赛特。毛姆的力作,毛姆描述了菲利普从八岁到三十多岁的生活历程,主人公菲利普遭遇了情感的枷锁、金钱的枷锁、宗教的枷锁等种种羁绊,他在摆脱这些羁绊时,受尽了灵魂的拷问,从他相信上帝到不信,他的跛足让他的人生受尽了冷嘲热讽,童年孤独而痛苦,上帝并没有给他治好跛足,成年后他疯狂的爱上了明明知道不值得爱不应该去爱的女子,他卑颜奴膝,丧失尊严的讨好该女子,陷入了情欲的深渊,他的理性在爱情面前毫无用处。万幸的是他坚守住了自己的目标,最终摆脱了枷锁,他常常思考,人的一生为什么总是受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而不是受他真心想做的事情所左右?他总结出了人生的哲理,他说:生活毫无意义,人降生在这个世上,就是受苦受难,生活没有意义,人活着也没有目的,生命微不足道,而死也无足轻重,既然生活毫无意义,尘世也就无残忍可言,生活就像一块旧的波斯地毯,有许多的格局,每个人的格局都不同,幸福和痛苦跟生活中出现的其他细节一样,不过是使人生格局更趋纷繁复杂,地毯的颜色布局更鲜艳别致罢了。
菲利普摆脱枷锁后,心灵获得了救赎,我喜欢这时的菲利普,这时的菲利普温和、自信,他不会在别人羞辱他的跛足时脸红难堪了,他亲切的同贫穷的男人、女人说话,对他们的生活认真的审视和同情,他心里时常洋溢着激情,他愉快的观察着人生,他的天空是太阳当照,光芒四射!读者看到最后也得到了慰藉,心情也舒畅起来,不再痛苦,心里洋溢满了脉脉的温情。这本书给我了启迪,给我了一剂面对生活烦恼的解药,生活不如意十之,只有努力多学习,提高个人的修养,才能对生活持有一份淡然和安定!把握当下,坚持自己的理想,努力完成自己所想要的璀璨生活吧!要不然,还能怎样?哈哈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 10
人生是毫无意义的,生活不好也不坏,只有赤裸裸的事实,理解了这一点,就觉得现实的残忍也是可以接受的,因为既然生活本没有让人幸福的意义,那么尘世也就无所谓残忍,生老病死,生离死别都是人生的常态。
我曾经一遍一遍地问自己生活的意义是什么,从小我们被教育要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能光耀门楣最好能名垂青史的人,可是长大后才发现芸芸众生都是渺小平凡的,只不过是社会这台复杂机器上的一个螺丝钉,没有人是不可取代。我觉得迷惘困惑,无力感充塞心间,社会并不根据书本上的理论来运转,相反很多地方是完全相悖,好人并不一定有好报,坏人反而很吃香,这个世界以一种扭曲畸形的模样展现在理想主义者面前,让人从头凉到脚。那时我从没怀疑过自己对世界和社会的认知是有问题。那时我在这个与书本完全不一样的社会撞得头破血流,灵魂如同被人攥在手心的小鸟,苦苦挣扎。
我生活在自己的幻梦里,而越沉浸在幻想里现实就越让人痛苦。但是感谢上苍,毛姆让我醍醐灌顶,生活不好也不坏,就像四季的流转,不以任何人的意愿而转移。
毛姆怎么能把少年时期的偏激敏感多情写得那么入木三分,青年时期的迷惘,挫败和情欲刻画得深入骨髓。我从菲利普的前半生看得自己的影子,但我并没有菲利普那么幸运拥有试错的机会,在碰壁和挫折中认清自己的优缺点,找到自己真心热爱的事业。我只能按照社会安排好的轨道循规蹈矩地走着,不敢出一丝一毫的差错,因为在中国普通人的命运是极其脆弱,脆弱到稍微偏离点轨道就有可能跌入万丈深渊。人是生而不自由,中国人尤其不自由,我们生活在一张网中,生活在重重枷锁中。
人生的枷锁是什么?对菲利普或毛姆而言,是宗教,是道德,是情欲,是金钱,是追求幸福的渴望。可是当他自以为把枷锁统统摆脱时,心里却不觉得快乐,只觉得怅然,仿佛大海中的航船失去了行进的方向。他放弃道德,却保有良知,以为脱离情欲,却不能摆脱依恋,舍弃幸福却依然渴望温暖。枷锁虽是桎梏,却同时也是身体和灵魂的保障。
假若人生就像毛姆说的是一条地毯,经历的'任何事情都会成为地毯上的图案,而当地毯完成时也就是消亡之时,这件艺术品曾经存在过这一事实只有当事人知道,这是多么浪漫主义的想法。我们的痛苦烦恼悲伤欢乐都在塑造我们的人生,我们在书写自己的人生之书。
虽然生活既不好也不坏,枷锁无处不在,但大自然是好的,美景有治愈人心的力量。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 11
今天凌晨翻完这本书,长长叹一口气,心里有一种类似放松、欣喜的情绪在慢慢酝酿,因为菲利普的选择,因为他和萨莉之间的纽带终于形成,也因为,这样的结局多少给了我一些安慰,让我知道其实看似最平凡的路,决定走上去,也要花很大的勇气,也需要牺牲,需要妥协。
书的英文名字是OfHumanBondage,很多译本都翻译成人性的枷锁,读完书之后,我似乎觉得人的枷锁更加合适,当然了这样不好听。菲利普的前半生,不仅仅是在人性的枷锁下成长起来的,而是在一直寻求人的意义,人为什么活着而成长起来的。窥探并理解人性,只是他善于观察他人、剖析自己的一部分。菲利普后来明白,人生是无意义的,但人还活着,就会感受到生活的苦。区别在于,有些人受着苦,但不思考,或者说已经麻木,比如米尔德里德,另外一些人会追问,直至明白,比如菲利普,比如克朗肖,还有一些人,处在二者之间,求索不得,放弃不能,不如海沃德。
菲利普又和克朗肖不同,后者明白生命本就虚无,于是放弃挣扎,任由生活的污水漫无目的地冲着他漂流,直到死去。菲利普呢,他看明白了,但仍然眷恋人世平凡的温暖,选择放弃自己的梦想,和萨莉组建家庭。我甚至觉得,菲利普真的非常幸运,或者说他自省的习惯、早年的宗教教育、良好的品位救了他,让他经受住了和米尔德里德之间火一样的情欲的折磨,经受住了贫穷的打击,保持着自己做人的底线,甚至有能力给他人提供一些温暖。某种程度上说,天生跛脚的菲利普,其实是一个幸存者。
看故事的时候,会不自觉地把自己代入,但是作为一个半吊子文学研究生,又一直在命令自己阅读的时候要抽离,所以往往产生一种奇妙的效果。放在这本书上也一样,我有时候觉得自己就是菲利普,有时候觉得自己和米尔德里德要命地相似,抽离开来看,就不得不由衷地赞叹毛姆对人的刻画太厉害,细致入微的同时入木三分。米尔德里德虚荣、自命不凡、贪慕虚荣的同时又求体面,她虚张声势的自尊下面是一颗脆弱自卑的心,每次看到她和菲利普之间的角力,看到她自尊受到挑战时跳起来自卫的时候,我都在想,不知道多少人会有偷偷的共鸣,至少我有吧......还有范宁·普里斯,刚开始她出现的时候,就好像我是在看真人秀,她的人设被设定为“没有才华但坚信自己是天才、孤傲不合群”(我已经想到了好几个真人秀了......)越看到后面,越替她难过,然而我又清楚地知道,我的`难过里包含着居高临下的姿态,同情本身就是居高临下的感情。还是福瓦内说得好,“好不容易发现了自己的平庸,但却为时已晚,这才是最残忍的事啊。”毛姆多么犀利,多么不留情面。
看完书后,我觉得译者张乐完成得很好(我会说是因为她我才买这本书?......)一读就知道这是个北方姑娘翻译的,里面有些词作为南方人我不太熟,读到的时候觉得非常可爱哈哈哈。读的时候可以清楚地感觉到,张乐对这个故事有着非常清楚的理解,或者说非常深入的把握。读不太满意的翻译作品时,会有一种“这个译者和我对书的理解完全不一样,他到底懂不懂人家在写什么”的感觉,但是读张乐的翻译,很顺畅,她一定花了很多时间去理解原文,才能让译文这么明确。从注释也能看出来,她花了多少工夫去查资料,这么一本六百多页的书,让有那么一点翻译经验的我,简直不能更加佩服她了。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张乐一定很喜欢这个故事,一定倾注了自己的感情在故事里,但又能看出来,作为译者她有克制,为了保持原文的味道,不让自己的感情过多地流露在译文里。真是个有原则有技巧又有心的译者啊
总之,书真的很棒!译得也很棒!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 12
成长里自然生长出来的枷锁,就像藤蔓一样包裹住心,枝繁叶茂根深蒂固,太多人终其一生甚至得不到与那些枷锁谈谈的机会,更何谈去打开枷锁。那些枷锁里包含了太多,不肯放弃的骄傲,自以为是的纯粹,桀骜的爱,不被理解的自由,还有深到望不见尽头的孤独。打不开锁的成长和生活,就像带着伤口前行,并不是不能走,只是比常人要慢,每一步都是煎熬,撑不住一个放松,崩溃和死亡就接踵而来。
《人生的枷锁》主人公自幼父母双亡,不幸又先天残疾,在冷漠而陌生的环境中度过了童年,性格因此孤僻而敏感。在寄宿学校度过的岁月让他饱受了学校不合理制度的摧残,而当他走入社会后,又在爱情上经历了伤痛。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他每跨一步,都要付出艰辛的`挣扎,但思想和个性都独立不羁的主人公,一直努力挣脱宗教和小市民意识的精神桎梏,力图在纷扰的生活漩流中,寻求人生的真谛。
主人公的人生经历证实了人生不是自我欲望实现的结果,而是他们天性与环境共同作用的产物。这样一来,主人公的人生结论也就充斥着时代、种族、环境决定论的自然主义色彩,也浸润着叔本华式的宿命悲观主义色彩。
书里冲破人生枷锁的过程,就是打破那些相信——更美好的那个世界就是此时此刻,努力并不一定有什么结果,而结果则是更无意义的事,自由从未存在,爱情总需面对妥协……本来就没意义的这不完美世界,不相信的话,会比较容易幸福。
还是要活在这个不完美的世界里,活在当下,无为,不浮夸。就算无意义,也要努力地活下去。吃茶,读书,赏花,长谈。一睡仿佛百年过去,回头看看也曾有真真切切地快乐过。逝者们永远十七,他们固守着无解的锁孔沉沉睡去,等着很多年以后,他们的同辈人用更长的时间行完他们走过的路才意识到终点通向绝望和虚无——那些热络终究会过去,沉实也好轻快也罢,唯有冷是永恒的,也只有永恒才是真的冷。
幸福只能来源于自己的内心,如果迷失在别人的表象中,如果活出了别人眼中幸福的样子,活成了一个幸福的模版,随波逐流,只会离幸福越来越远。对于自己仅有一次的生命,也是一种莫大的悲哀!依然活着,依然可以体验到属于自己的痛苦与快乐,这本身就是弥足珍贵的。遵循内心,走进生活,去希望去憧憬去追逐去体验去哭去笑,用心去感受这点点滴滴,生活终不舍遗弃你,生活是不会放弃一个真正活着的人的。既然生命本没有意义,那么活出独一无二的自己,便活出了属于自己的意义。成长本就是一个抽丝剥茧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人随波逐流,有人不可避免的沉沦,有人则找到了生活的真谛!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人生的枷锁,总是会一个接着一个。
而生活的意义,就是不断地挣脱枷锁,这就是生活本身。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 13
最近读英国作家毛姆的小说《人生的枷锁》感受颇多,人的一生都在一种无形的枷锁下生活,这种枷锁或是名,或是利,或是一个人的习惯,一个人的性格。这种枷锁会让一个人沉沦,甚或苦恼,战绩赫赫的将军解甲归田时,发现自己是那么的轻松,而当年叱咤风云,运筹帷幄,穷尽心思,是多么的可笑;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演说家到了夕阳之年,才懂得曾经的辉煌不过像唱戏的小丑,赢得更多的掌声罢了。
人们能在天地万物中寻找出事物的真理,也就证明了其实在生命的追求中什么是最重要的,木浮于怒海之中却能凌驾于巨浪之上,是巨浪强还是木头强?牡丹选择了娇贵,苦菜花选择了荒凉,大雁选择群居,雄鹰选择了独来独往,而我们呢,有的希望雁过留痕。有的希望风吹了无印,为什么有人能木秀于林,而有人却始终默默无闻?
主人公菲利普在幼年时努力挣脱了宗教的枷锁,长大后在异国独自求学踏入社会后慢慢挣脱小市民习俗这禁锢人精神的锁链,力图在混沌、纷扰的生活漩涡流中,寻找到人生的真谛。
里面有一个比喻用的很好:生活就是一条波斯地毯,虽说色彩斑斓,令人炫目,但是却毫无意义。
人类的各种行为各种追求都只是让这条地毯更加炫目。人生不过是一种格局而已,生活即毫无意义又毫无必要,他只不过是满足一个人的乐趣而以。最完美的格局似乎就是;出生,长大,恋爱结婚,养儿育女,为挣钱而辛苦,最后蹬腿而去。但是有的格局里幸福却从未涉足其间,杂乱无章,但自有一中乱人心思的妙趣。
如果用幸福这根尺子来衡量主人公的生活那就显得太可怕了,但是如果用其他的尺子来衡量则大不相同。幸福跟痛苦一样微不足道,他们的出现不过像生活中的其他细节一样,不过是人生更加的纷繁复杂罢了。
里面还有很多东西没有想透,自己的思想还有些混乱,还需要再读几遍。
本书首先通过理论分析,揭示金融支持与经济发展的一般关系,指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关键问题,然后对西部地区金融支持和经济发展进行具体的实证性分析,既概括一般状况,又进行计量测算,得到充分、有效的结论,最后,进一步深入研究金融支持与自我积累能力两个方面的关系,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本选题由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张跃平教授于2005年提出,并作了初步的研究规划,明确了写作思路,后经多次协商讨论,最终于2006年初确定。本书的研究思路是:首先通过理论分析,揭示金融支持与经济发展的一般关系,指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关键问题,然后对西部地区金融支持和经济发展进行具体的实证性分析,既概括一般状况,又进行计量测算,得到充分、有效的结论,最后,进一步深入研究金融支持与自我积累能力两个方面的关系,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本书内容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理论篇,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二部分是实证篇,包括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三部分是深入研究和政策篇,为第七章。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 14
如果没有亲身经历过这样的爱情,仅仅依靠凭空捏造,是写不出小说里这些精彩的篇章。在毛姆的小说里,总是可以看到这个女人的影子。
他小说里年轻貌美的女人大多愚蠢肤浅,且俗不可耐,很容易受到引诱和欺骗。他打心眼里厌恶女人,对她们嗤之以鼻,他嘲笑她们的愚蠢和无知。在毛姆的小说里,从来没有过聪明可爱,令人愉悦的女人,无论是最初的原型米尔德丽德(女招待),《面纱》里的吉蒂,《寻欢作乐》里的露西,《刀锋》里的伊莎贝儿,或多或少都会带有最初的`原型米尔德丽德的影子。
熟悉毛姆的人都知道他是同性恋。他在《人生的枷锁》里写道,如果米尔德丽德出生在一个宽裕的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她肯定会出落成一个妩媚可爱的少女。可是现实把她造就成这副模样。书中,她始终没能体会他的满腔激情和深深爱恋,她把他折磨地死去活来,万念俱灰。他的心都死过好几回,点燃了,又熄灭,直至最后,他心如止水,不再相信真爱永存,天长地久,“今年的你已不在是去年的你,今年的我也不是去年的我。”他甚至认为,这些靠着年轻讨人喜欢的女人迟早会变成一脸戾气,老气横秋,自以为是,顽固自私的老太婆。失去了少女的纯真和幻想,她们既市侩,又势利,而且贪得无厌,几乎毛姆的每本书里都能看到这样的老太婆的影子。
历经爱与恋的生死折磨,他超越了所有折磨,没有什么值得他伤心,也没有什么值得他难过。再也不会有无知的幻想和激情的浪漫,再也不相信奇迹,再也不邂逅梦幻,他彻底彻底成熟了。他冷眼沧桑地看着这个世界,成就了一颗无坚不摧的强大的内心。他用心感受善良,感受温暖,抵御伤害和摧残。
人总是在挫折里成长,在伤痛里坚强。他的心是活着的,体验和超越人生的一切情感,感受爱恋之外的万千世界。他观察春来秋往,人情冷暖。把心打开,这个世界都是你的。一颗尘土,一片树叶,一个乞丐,一个老人,穷人,富人,男人,女人,都是他感受世界的一部分。他的心敏锐而充满情感,他的话语冷漠尖酸,刻薄无情,那是因为至始至终,他都是一个冷酷而理智的旁观者。在生活中是,在他的小说中也是。除了《人生的枷锁》中的主人公菲力浦外,他的小说中的“我”都是一副旁观者的姿态,仿佛置身事外,从头到尾,仅仅是个参与者,既不添枝加叶,也不推波助澜。
毛姆因为写剧本名噪一时,他不停地写作,也不停地看书。哲学,小说,评论,各种各样,五花八门,连远自东方的《庄子》都不放过。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 15
目前为止,今年对我触动最大的一本书是毛姆的《人生的枷锁》。
初读此书是在疫情期间,当时面临从校园走入社会的抉择,加上疫情的影响,感觉自己想要很多却又好像不知道想要什么,是这本书抚平了我的焦虑。
《人生的枷锁》详细地刨析了人类与生俱来的各种形式的枷锁。主人公菲利普自幼父母双亡,又先天残疾,寄养在冷漠而陌生的大伯家,性格由此孤僻而敏感。他在学校受人嘲弄,学习会计可是却没有兴趣,与环境格格不入,转而去巴黎学习自己很有兴趣的绘画却苦于没有天赋。改道去上医学院,又被迫因为经济上的拮据而停学,只好费尽力气通过寻找低级的工作来填报肚子。在爱情上也痛苦不堪,一次次被伤害……
在菲利普坎坷的人生道路上,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艰辛的挣扎,他的前半生是背负着各种枷锁成长起来的,他也一直在尝试窥探并理解人性。后来在经历了理想破灭、穷困潦倒,面对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完结时,得出了“人们一生中所作的努力同其最后结局显得多么不相称”的结论,也终于悟出了:人生毫无意义。
在此基础上,他突然感受到了自由,他迸发出对妻子、家庭和爱情的强烈渴望,他对这一切的渴求胜过世界上任何别的东西,为此他放弃了之前为自己精心筹划的一切。他认为自己的一生一直信奉着别人口头上或书本上向他灌输的理想,而从来不是出自内心的愿望。他的一生总是被认为他应该做什么而不是他内心真想做什么所左右。
作者毛姆对于人性最深处最隐秘的观察一步步令我震撼,在他的笔下,每个人都被赤裸裸地展现。跟着主人公菲利普一步步挣脱包括家庭、宗教、情欲、金钱、职业和寻求人生的意义等诸多方面枷锁的过程中,我也在不断地探索自己理解自己寻求自己。
现在的我已步入工作,和大多数的毕业生一样,一边困惑着一边摸索着。时而觉得自己是废物时而又觉得是天选之子。有时候欣喜自己终于挣脱了某个桎梏自己的东西,可是转眼却又在一个新的枷锁之中。每当我面临困境之时,便会重新回过头去审视菲利普,怀疑他的怀疑,思考他的思考。
早上赶着上班,在快到地铁口的时候,迎面走来一个看着约摸40多岁的男子,他缩着头从右边拍了拍走在他前面的年纪相仿的`男子的右肩,拍完后一边咧着嘴偷笑一边迅速躲到了左边,等前面的男子向右转身找人的时候,后边的男子一边吃着煎饼果子一边仰着头哈哈大笑。我突然停下来,站在那里,很唐突地直视着他们笑出了声。
这是我上学时期才会玩的游戏,那时候的我很少会去思考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也没有刻意想要去挣脱什么,但是却能切切实实地感受到每一天,好多琐碎依旧能被很深刻地回忆起来。
在一路走来的今天,我们是在追寻什么?又是在被什么所束缚?
无论如何,在奔赴未来的路上,也希望自己能一直保持不断自我刨析自我否定的勇气,能如菲利普一般敢于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敢于作出选择,在消除人生可能性的同时,也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 16
看毛姆的小说《人生的枷锁》,一直想到那句话,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人生的枷锁》是自传体性质的小说,主人公菲利普身上,有着毛姆的影子。自小成为孤儿,身体残疾,在冷酷无情的牧师大伯家中长大。在学校里受到同学、老师的嘲笑和欺侮,养成了孤僻、内向、敏感、善于思考的性格。
长大后,菲利普没有按照伯父的希望,从事神职,而是先后到德国和巴黎学习。在德国,他抛弃了宗教信仰,在巴黎,抛弃了做画家的艺术梦想,通过学习,成为了一名医生。
在巴黎,他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穷困潦倒的法语老师克罗迪,终日无所事事,爱慕虚荣,喜欢高谈阔论的诗人海沃德,无绘画才能却立志献身艺术的穷学生范妮,落魄文人克郎肖,善良的公司小职员阿尔特涅……年轻时,他们无一不有远大的理想,但奋斗一生,到头来却发现,理想就象美丽的肥皂泡,一一破灭了,他们要么在困厄中过着毫无希望的日子,等待着死亡的来临,要么,就只有含恨离开这个世界……菲利普就是以范妮为镜子,认识到了自己在艺术上的毫无希望,才毅然决定抛弃从小的艺术梦想,象父亲一样,成为一名医生的。
如果说,身体的残疾,宗教的束缚,成为画家的梦想,都是菲利普的人生枷锁的话,我觉得,爱情是他最沉重的枷锁。那些女子,无论他爱过的,还是不爱的,都在他的人生中留下的浓浓淡淡的痕迹。
他先后与五名女子有过复杂的感情纠葛。在他渴望有一场艳遇的二十岁,遇到了来伯父家里度假的三十七岁的老处女威尔金森小姐,和她有了一段风流韵事,成为他自己后来躲之唯恐不及的初恋;在巴黎,贫穷的'范妮爱上了他,却在还没有来得及表白时就被贫困逼到绝境,上吊自杀;和乐观温柔的庸俗小说作家诺拉有过一段温馨的同居生活;对虚荣无情、庸俗的酒店女招待米尔德丽德产生过刻骨铭心的爱情;最后,在阿尔特涅的女儿,安静温柔的姑娘莎莉的怀抱中找到了爱情的归宿。
在那么多的女子中,他真正爱的,只有米尔德丽德。这是一场很难理解的爱。菲利普自己也认识到,米尔德丽德庸俗透顶,只喜欢金钱,虚荣而无情,他恨她,鄙视她,并因自己爱上她而鄙视自己,可是他就是爱她,每次她受到别的男人的欺骗和伤害来到菲利普这儿,菲利普都给她温柔的抚慰与安定的生活,为了她,花尽了自己仅有的一点积蓄,流落街头。但最后,菲利普终于从对她的感情中解脱了出来,而米尔德丽德,这个以嫁人作为终身衣食的庸俗女子,最后也终于被人玩弄、抛弃,沦落为街头的“卖笑女子”,消失到伦敦的灯红酒绿之中。
莎莉是菲利普的好朋友,善良的公司小职员阿尔特涅的大女儿,一个美丽温柔安静的姑娘。菲利普并不爱她,但在他三十时,他已经明白,生活本身是虚无的,并没有什么意义,爱情对自己,也已经并不重要,他现在想要的,只是“要从纷繁复杂、毫无意义的生活琐事中编织一种精巧、美丽的图案……干活、结婚,生儿育女,最后悄然去世。这是最简单然而却是最完美的人生格局”,这些,莎莉能够给予他。这让他感觉幸福。他们,将要到南方某个面临大海的小渔村,开一个诊所,“在望得见大海的地方租幢小房子,眺望着打眼前驶过的一艘艘大轮船,目送它们驶向那些他永远到不了的地方。”
但奇怪的是,这样大团圆般的结尾,并没有让读者感到轻松,反而是异常的沉重。“那些他永远到不了的地方”,都是他的理想啊。牺牲了理想换来的幸福生活,能有多少深度?
爱情与幸福,其实也是枷锁,枷住了理想的翅膀。
很显然,小说并不是自传,主人公菲利普选择的平凡而完美的结局和毛姆的一生,是并不一致的。毛姆自己,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远离家乡,曾经到过比利时、瑞士、俄国和远东如中国等地,在地中海边的法国城市里维埃拉住过,最后,还到美国住过多年。
小说的结局和毛姆自己一生的生活轨迹之间的两种选择,在我看来,也许反映了作者自己内心的矛盾。理想,幸福,爱情,生活……人生的真谛,也许是永远都找不到的。每一种生活,都有自己的幸福,也都有自己的无奈之处。我们只能选择其中的一种。但一个作家,却可以自己选择一种,让自己作品的主人公选择另一种。
这也许是一个作家的幸福之处吧。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相关文章: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范文11-07
挣脱习惯的枷锁05-05
爱的枷锁散文10-05
诱惑的枷锁作文07-11
卸去分寸的枷锁作文07-15
让时间冲开现实的枷锁诗歌09-27
跳出枷锁创造风格作文03-10
它,被谁缚上枷锁作文12-12
哲理小故事:心中的枷锁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