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皮囊有感

时间:2023-02-10 13:14:2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皮囊有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皮囊有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皮囊有感1

  写自己的故事是最难的,需要适当控制自己的情绪,用贴切的语言去写下曾经辛酸苦辣的经历。《皮囊》就是作者蔡崇达以自己人生几个时期的故事,引申到生活态度。父亲的生病、母亲的爱情、年幼的伙伴、自己内心挣扎、大学期间的事情,节选的都是影响很深的事情,而作者有自己想法,认准自己目标并实施规划,保持自己的节奏,不被皮囊以外的事情所带偏。评论家李敬泽在这本书的推荐语里说:“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着一颗心的羁旅。心醒着的时候,就把皮囊从内部照亮。”我们也都该给自己一些清醒的时刻,让自己从纷扰的尘世中暂时释放出来,看清自己,放松自己的情绪。

  翻开这本书,作者蔡崇达始终围绕自己周边熟悉亲密的人展开:倔强的瘫痪父亲、对生活勇敢而又坚持爱情的母亲、自尊心强烈到杀死自己的天才文展、“世界”和“理想”而遭受沉重打击的厚朴......一个个鲜活的人物透过蔡崇达的眼睛,仿佛能领阅到了特有的`闽赣小镇风情,那里的人如同你我身边熟知的人,发生着你我熟知的故事。透过作者的文笔,我看到他眼里的“他人”,也看到了别样的人生。

  “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很多时候我们拖着疲惫的身体工作到深夜,但是有几个人会因为这样的辛苦付出而快乐?有几个人能坚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做自己想做的,成为自己想成为的,学自己想学的。假如喜欢看书,就一本一本的读,想写字就写,没有限制,就像每个人的人生一样不设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找到自己想要的就足矣。把生活过在自己心上,而不是别人的嘴上,这一副皮囊只是为了让你的灵魂更丰富和深刻。

读皮囊有感2

  读《皮囊》这本书已经是两个月前的事了,阅读最奇妙的体验就是读完一本书后你可能已经忘记这本书的每一个细节,但是有些感触还是会时不时的冒出来,《皮囊》就是这样的一本书。

  而《皮囊》中,关于厚朴这个章节,我记忆尤为深刻。厚朴可以说属于一个想要打破陈规的空想主义者,他特立独行创办乐队,但是他却不会唱歌。他一次又一次做着标新立异的事,但他的内心没有跟上步伐,最后他辍学,生活过的一塌糊涂。

  为什么我对于他如此印象深刻,因为他使我陷入反省中,曾经是否也在不清楚自己内心的时候,做那些超乎于内心真实反应的事情呢?这个年代我们主张自由,但是你是否真的已经感到自由了,而不是做那些看起来很自由,而实际很虚空的假招式来为你还未达到的真正的自由来开路。但是不找到源头就很难做到内心与实际行动的完美结合,还可能会在这种假把式中迷失自我,最后无所适从。

  厚朴就是这样,他空有改变的理想,但是却没有为改变做实质的`事情。在自己构造的以为的特立独行中,逐渐变成更加虚空的架子,没有扎实的根基,风一吹,架子就摇摇晃晃,多几次,便荡然无存。

  所以,在有想法的时候,也要有行动,这样才可以相辅相成,你的心中所想才可能成为现实。

读皮囊有感3

  假期已经过去近半的时间,这些日子里陆陆续续读完了两本书《皮囊》和杨绛的《我们仨》。在此先谈谈读过《皮囊》的感受。

  这是一部与灵魂有关的书,“肉身是拿来用的,不是用来伺候的”对这句话印象颇为深刻,其实它也在告诉我们《皮囊》到底写了什么。

  初读《母亲的房子》,总以为这位倔强的母亲,一味地举债建房子是为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后来渐渐懂得,她这样做的唯一目的只是为了爱情,父亲生平以建最好的房子为自己的梦想,后来却因为疾病,梦想不得而终。而母亲为了她深埋于心底的爱情,她将毕生的精力都投入于此。

  在这个贫苦简陋的家里,他们家是村里最早盖平房的一家,是村里最早盖小洋楼的一家,看到周围建起了三层小楼,倔强的.母亲又外再加一层,小楼骄傲的俯视着周围的一切。因为政府扩建拆迁掉了那四层楼的一半,那拆了半面的楼房,又被固执的母亲修好,依然孤独的耸立在众多高耸入云的写字楼中央,与这些现代化建筑相比,显得那么的不搭调。这些都是这个倔强的女人的所为。为了这一切,她不惜让儿子承受负债之痛,让女儿因为贫瘠的嫁妆放弃自己的爱情,将一家人的陷入生活的绝境。

  看到母亲如此的举动,身患重病的父亲并不“领情”,父亲骂母亲,用拐杖抽打母亲,他恨她。在村民面前说她不让他活,不给自己看病却将钱都盖房子,都是为了面子。这一切都让母亲痛不欲生。她想到了死。因为和儿子的约定,她又忍受了这一切。继续她的“事业”。

  说实话,起初,我也鄙夷这位母亲,真是死要面子活受罪,不顾孩子的死活。一直都在攀比,直到最后才慢慢明白,做这一切,她不为别的,只是因为爱情。因为多年前丈夫在新盖的门墩的诗句中,隐含着她与他的名字,她便发誓要倾其一生完成这个男人的梦想。她将她的大半生都投入进了这场战役中,那不被家人,亲人理解的苦楚她都默默咽下,只为了偿还一个人的爱情。忽然,我又理解了她的那份坚持,觉得她是那么的了不起,她明白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她这一生只干了一件事,那就是没完没了的建房子。她在维护这个至爱的人的尊严,她继承着他未了的事业。这是她留给这个家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最终,当这个男人懂得妻子的心意时,这一刻,在这个家里却因为母亲的房子更多了一份精神的力量,那就是爱。是这份爱鼓励着孩子战胜生活中的所有挫折与不幸,勇敢坚强的面对自己的人生。

  是啊,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那?《皮囊》让我似乎明白了很多,人活着不是为了肉身的安逸,人活着更是为了灵魂的安逸,安放好自己的心灵才是最为重要的,有的人,一生忙碌奔波终是为了自己的嘴,有的人,算计一生只是为了皮肉的光鲜,名誉地位成了毕生的最求,为了得到这些,不惜出卖自己的灵魂,做着违心的勾当,有的人,为了别人的眼光,唯唯诺诺,战战兢兢。为了这幅皮囊,劳累一生,疲惫不堪。外表的光鲜和华丽并不能掩饰内心的粗陋和糟粕,生活的贫瘠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灵魂的贫瘠。

  人的美丽在心灵,高贵在精神!肉身是拿来用的,不是用来伺候的。应该让肉身为灵魂服务,切莫做它的奴隶!这是作者要告诉我们的。

读皮囊有感4

  改变,从阅读开始。有理想的人首先应该是一个会做梦的人。阅读正好能让我们接近梦想,实现理想。有人说,世界上最美好的实验是教育。我们正好是这美好实验的参与者。请让那一本本经典的书籍,一次次静心的阅读,一篇篇真挚的随笔,引领我们走向教育的理想和理想的教育,让我们教育的世界充满诗意与色彩吧。

  《皮囊》这本书在“知乎”、“豆瓣”上一直榜上有名,逛街的时候恰好被它一副精致的皮囊吸引住了——古铜金的硬制书皮、泛黄的书页、书内的排版看起来让人感到舒适。《皮囊》一书很年轻,蔡崇达著,韩寒监制,20xx年出版,以作者为原型,以当代人的视角看世事。

  皮之为质,囊之为形,藏污纳垢,谓之臭皮囊也。语出佛家典籍《四十二章经》,以佛家观之,身体皮囊为易腐朽之物,只有灵魂为不朽。

  这句解释前半句唯物主义,后半句唯心主义,理解起来却不矛盾。但究其本质,放在当今社会考量,是否得当,有待思忖。但无论如何,“皮囊有心,不管这具皮囊是什么质地,它包裹着一颗心。”

  《残疾》是其中的一篇,作者回忆他的父亲,自中风瘫痪后,从一开始的不服老,心存希望,努力做复健,到知道无法治愈后绝望地号陶大哭。他一改往日品性,会像小孩一样耍赖,发脾气,整天喊着要“抓紧死”,会控制不住惹事,大骂邻居……死后,他跑到儿子的梦中,责怪儿子只给他烧小汽车,不烧摩托车……确切地说,在“父亲”得知再也无法痊愈,内心残余的希望的火苗被扑灭时,他的挣扎、愤怒、斗争化为一只猛兽冲破他的皮囊肆意又猖狂,他,变得不是那么惹人喜欢了。

  人,各行其道却又殊途同归,有时候相似得可怕。读这篇时,我一直将已故的'爷爷代入,年轻时的爷爷颇有学识,但家境不好,所以他成了一个每天准时收看《新闻联播》、嘴边挂着政治的老农民,他这一辈子勤勤恳恳但性格刚烈,我们一直很敬畏他。后来,当他被发现身体不舒服时,已经是食道癌晚期,我们合伙骗他食道上长了个囊肿,所以他刚开始是积极配合治疗的。术后,在徐州上大二的我提了水果去看他,没想到一辈子不喊苦不喊累的他竟像个委屈的孩子一样跟我诉苦,说伤口有多深、有多疼……我头一次看到他主动袒露脆弱的模样,那种感觉不可言喻。

  回家静养的爷爷最喜欢的就是骑着他的小自行车去街上买以前从来不会碰的点心,奶奶开玩笑说他变馋了,他却不在意别人的眼光,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仿佛要把没吃过的东西尝遍,那是一种从未有过的随性。半年后,如我们预想的那样,病情急剧恶化,他不能进食,反复呕吐,脾气越来越暴躁,时不时打骂一直耐心侍候他的奶奶,奶奶多次向我们哭诉,爸爸气不过和他发生争吵,也被他拿着棍棒四处追赶......我们孙子辈也因此不敢常去看望他。

  父亲节,我第一次给爷爷买了礼物,也是最后一次。只记得那条裤子围在他身上又宽又长……我不禁怔住了——这是一副骨头架起的皮囊,面色如土灰一般……他主动掀起衣服,靠我很近,无奈地说道:“看我的肚子上只剩下一层皮了。”我哪敢直视他的眼睛,不禁后退两步,佯装自然的神情,张了张嘴,想宽慰他,却又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爷爷走的那天,我不在家。听奶奶说,那几天人突然精神了很多,和善了很多。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也许他想给这个世界和最亲的人留下一副会笑的、温暖的皮囊吧!

  “皮囊可以不相信心,可以把心忘掉。但一颗活着、醒着、亮着的心无法拒绝皮囊,皮囊标志出生命的限度、生活的限度,生命和生活之所以值得过,也许就是因为它有限度,它等待着、召唤着人的挣扎、愤怒、斗争、意志、欲望和梦想”。这是著名作家李敬泽在序中所写,概括了作者在本书中记叙的所有故事的共同之处。

  如果你读《皮囊》,应该也会从中找到自己的故事,也许我们到了人生的某一个限度的时候,那些好的坏的也会冲出来,但是没关系,相信皮囊最终都会体面地跟世界和解。

读皮囊有感5

  我们生来就是一具皮囊,来不及让肉体充实,灵魂已沧桑。

  那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那些从小就立下的理想,那些无人诉说的苦难和那些烂在心里的故事,一遍一遍在体内发酵,一幕一幕浮现在脑海,一次一次地叩击着我的心灵。

  若即若离,仿佛他们就发生在昨天,又仿佛他们从未出现。

  一个人的时候,我闭上眼。听见均匀的呼吸声,感受心脏的搏动,这是生命的力量。我能感受到我还活着,虽然我并不知道这为什么。我的大脑还能控制我的双手写下此刻的想法,这仿佛是哪个梦里出现的场景。

  每个人都不了解自己,都是依靠“镜中我”来获得对自己形象的感知。我们头戴面具,置于公众之下,让他们品头论足。不同的场合我们戴着不同的面具,有时候来不及切换,甚至同样的时刻变换着不同的嘴脸。

  他们代表了不同的自己:自大的自己,温柔的自己,坚强的自己,脆弱的自己,以及未来那些不知什么面目的自己。

  游走于人世,渴望远方的自由,却囿于现实的牢笼。没有哪个人显得与世格格不入,但大底平庸之辈又比比皆是。芸芸众生,你我终是凡人,任谁也难逃这个桎梏。

  我曾经路过那么美的风景,认识过那么有趣的灵魂,拥有过那么真诚又善良的朋友,这些日子是我最快乐的日子。但我又诚惶诚恐,我时常想起太宰治那句话:你要避免过度的狂喜,这样悲伤就不会造次。

  我不算怯懦,但绝对不敢像作者那样把痛苦到麻木的回忆再过一遍。读不懂的人说这就是人生,读懂了的人每读一遍心里头都在滴着血。

  我常常羡慕梧桐:夏天绿得浓烈,给人一方阴凉;冬天枯得干脆,走得洒脱。敢爱敢恨,这才是值得过的一生。

  社会学上说,一个家庭自夫妻缔结关系之日起,就跟人一样是有生命的。经历第一个孩子出生,第二个小孩出生,到最后长大成人,离家出走,至此一个家庭的生命也就完结。但我读皮囊,读到父亲偏瘫之后,这个家就死了。

  是的,一个都不能少,这是一个家庭该有的模样。而“我”还没想过要代替那个三头六臂的父亲,成为家中的顶梁柱,这是苦难,也是成长,猝不及防,叫你说不出来。

  我有时会停下来问问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我渴望怎样的生活。我问了好久,都没得到答案。这12月的风没有回答我,这10万棵梧桐也没回答我。我自己也回答不了。后来我一想这个问题就忍不住想哭。

  世界向我缓缓驶来,还是我离这个世界越来越远?我分不清,我渴望去看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天桥上热吻的人,田野里奔跑的人,十字路口迷茫的人,公交车上焦急的人,大海里遨游的人。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见证他们脸上幸福的模样。

  我等幸甚,不读《我与地坛》,不明白生命之顽强;不读《皮囊》,不懂得生命之厚重。人生说来公平,我们免去了那些痛苦的遭遇,便不明白这最浅显的道理。只能透过诗人的眼睛略窥一二。是幸,也是不幸。

  读完作罢,不记得写了些什么,但能切实感觉到,他写进了我的内心。如同大多数人喜欢《人间失格》一样,是因为写的东西都像自己:“心狠手辣”的阿太,母亲的房子和她那些神明朋友,病房里的圣诞节,像祥林嫂一样被人唾骂的张美丽,阿小和阿小以及许许多多出现在文章里的人和他们的故事。也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

  这些故事在心中,你不懂,我说了也没用。

  逝去的时间,留不住的爱人,老去的双亲,从天而降的疾病,犹如倒下的墙,覆水难收,又让我们在残酷的人间显得捉襟见肘。你我心知肚明,于是我们带上面具,假装笑得很开心,继续前行。

读皮囊有感6

  《皮囊》,作者蔡崇达,文体散文,读来却有种小说的味道。以一个渔业小镇,作者的故乡为背景,写了十多个小故事。每个故事除了温情,还或多或少流露出时光的残酷和人世间的庸俗。

  通过阅读此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那复杂的内心。想要紧紧握住,却发现无能无力;想努力奋斗得到自己想要的,却发现失去了最珍贵的东西;想要劝说误入歧途的朋友,却发现无从劝说。一切的一切都不曾受他的掌控,好像周边有一张无形的巨网把他紧紧网住,让他无所适从。面对生活的种种,他除了释然,别无他法。

  他所描写的阿太,对生活看得透彻,也活得轻盈。阿太认为生命本来是轻盈的,却是被这肉体和欲望的污浊给拖住了,所以每个人都负重前行着。千百年来有多少的孤魂野鬼,为了一个皮囊而争得头破血流,他们不知道自己已拥有生命中最可贵的东西,那便是灵魂。

  父亲的瘫痪,使他对生活绝望,母亲对父亲深深的'爱,又让他感到了温暖,而周边的一切又让他意识到世界的无情。这个世界,有重症病房里被疾病夺去生命的幽默的伯伯;有因触碰到古制被父老乡亲唾弃的女子;有因家庭变故变得现实的孩子;有胸怀远大理想却被现实残酷打击,而最终选择自杀的青年;有以体验生活为借口,向我们诠释生命的精彩,却无情地被生活击倒的少年。

  时光易逝,或许只有写作才能留住时光走过的痕迹。在短暂的人生中,我们有时可以选择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有时迫于生活压力做着自己讨厌的事。生活中的种种无奈与艰辛是人生的常态,我们要淡然处之,调整好心态,继续前行。但愿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想要过的生活,活出精彩。

读皮囊有感7

  在读《皮囊》之前,恕我孤陋寡闻,其实我并不知道蔡崇达先生是谁,所以也没想过他的书有多么发人深省。但是经过一个星期的阅读,我发现我之前的想法是错误的,蔡崇达先生的这本散文集虽然内容不多,但是这本书充满了精华,真的令我震撼。

  一本薄薄的散文集收入了十四篇作品,可偏偏就是这样一本书,人们却评价它“识人又识心”。这本书详细的描绘了作者故乡渔业小镇的风土人情和时代变迁,在温情而又残酷的故事讲述中阐述了作者对父母、家乡的缅怀,对朋友命运的关切。表达了那一代理想膨胀却又深感现实骨感而无处安身的青年人对自己命运的深切思考。因为年龄太小,人生阅历不够,我并不能完全领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但是当我看到作者描写父亲忍受病痛的折磨渐渐在他人面前丧失尊严而暴怒的神情,母亲倔强着保持自己的尊严不肯接受他人帮助的样子,朋友因为理想破灭尊严扫地的.绝望时,我发现自己竟能感同身受,那一刻我好像也读懂了作者当时的心情。

  “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这是蔡崇达先生祖母说过的话,也是这本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话。读完书以后我也明白了作者给我们一些的启迪:不付诸行动的热望,最终只是虚妄一场,同时要学会直面现实,因为生活未必如你所愿。感谢这本书,它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故事,也是人生路的启明灯。

读皮囊有感8

  有些书注定是能引起共鸣的,不是因为词藻华丽,字句精妙,或许是因为内心的感受被作者揪出来,然后泪腺受了刺激,脑中浮想联翩。

  《皮囊》——一本我分不清到底是小说,还是自传的书,在我的内心激荡出了涟漪。书名给我的第一感受是忧伤的,但书中娓娓道来的故事,一层一层揭伤疤式的诉说,让我似乎经历的作者的心路历程,也对自己今后的路有了新的认识。

  《皮囊》是一部有着小说阅读质感的散文集,由蔡崇达编写、韩寒监制。文集风格沉稳,表达了作者这一代理想膨胀却又深感现实骨感而无处安身的青年人对自己命运的深切思考。

  人生难免遇到挫折,犹如一个个伪装好的坑,不知何时就会踉跄跌入。有些坑可能很浅,走过去只会崴到脚,让人心中一惊,但只是影响了心情;有些坑可能很深,会把人摔的头破血流,甚至影响以后的行程。

  也许有人抱怨老天爷不公平,给了每个人不一样的出身,有人破衣烂衫需要光脚步行,有人开着豪华跑车潇洒旅行。但是老天爷也是公平的:总有汽车过不去的坎,总有需要人走的路,有些路只能用脚走过去,甚至需要手脚并用、摸爬滚打过去。

  六年的检察工作中接触许多犯罪嫌疑人,于我来说,他们只是我生命的匆匆过客,但是我却见证了他们跌入巨大的`深坑。从他们的眼中,我看到的是后悔、恐惧或是不在乎,作为站在坑外的人,除了依法办事、悉心开导,我别无他法:要爬出那个深坑,能依靠的唯有他们自己。

  只有那些待在坑中停滞不前的人,才会怨天尤人。对于从深坑中走出来的人,必然会感谢曾经的磕绊,让他们更加有力、更加坚韧,

  试问,哪有人不是带着受伤的皮囊上路的呢?

  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我们唯一能做的无非就是经历风霜雪雨,锻炼出一副钢铁之躯,这样才有机会带着渴望的心,欣赏到阳光下的海阔天空、流水云长!

读皮囊有感9

  读罢《皮囊》,心里憋着一种无法言说的滋味,不知是同情,悲哀,还是愤怒,只觉着有万千条思绪在心里萦绕,像石子击打水面激起的阵阵涟漪,久久不能平静。

  《皮囊》,作者蔡崇达,文体为散文,而在我看来却没有什么散文的味道。它更像是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在讲述着它的生平,又像是一位久违的老朋友,诉说着它的经历。此书以作者的故乡为背景,讲述了十多个小故事,描绘了十多个人物形象:倔强的残疾父亲、对生活勇敢乐观且无助的母亲、自尊心强烈到极致的文展、无情却又慈爱的阿太、满嘴“世界”和“梦想”却遭现实残忍打击的厚朴,以及被小镇的庸俗古制扼杀生命的张美丽……他们都是那样的真实鲜活,那样的狼狈可悲。这本书中虽不乏温情,却也或多或少地流露出了世俗的残忍和冷酷。

  我第一次读这本书时,虽不能说对它完全了解,却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复杂的内心:无奈又无助,想放弃又不甘心;想努力实现什么,却又不得不面对现实的残酷。我深深地体会到,想紧紧握住,却还是阻止不了离开的事实;想要安慰鼓励,却发现自己也是无能为力,在泥泞里挣扎着痛苦;想要劝说误入歧途的朋友,却又无法开口打破那看似纯真的梦想和仅存的希望。在那漫长的30年里,一切的一切都不如作者所想的那样,他无法控制,也无法逃脱。似有一张无形的巨网将他束缚,他愈是挣扎,网勒得愈紧,他只能释然,在无尽的绝望中看到希望,读懂希望。

  此书有两个故事让我印象最为深刻——《母亲的房子》和《我的神明朋友》。作者的母亲善良乐观且勇敢,她固执地想要把房子修建好,只为了人生在世的那一口气,为了父亲的脸面,让瘫痪的父亲能够在那个小镇“风光”一回。起初的我在看这个故事时,是不理解的,一栋将要拆迁的房子,为什么还要如此固执地去修建它?那所谓的争一口气真的如此重要吗?为了那所谓的“”脸面”,让那个本就困难的家变得拮据,让自己的儿子面临交不上大学学费的窘境,这样真的值得吗?这些种种困惑,在看到下一个故事——《我的神明朋友》时,终是柳暗花明:母亲的所有执着,皆是因为她对父亲的爱!为了这份深沉的爱,她不顾乡亲的议论、大伯的.责备和父亲的错怪,就像一个淘气的孩子,誓要得到超市里的糖果一样,顽固的不肯让步。

  而在父亲死后,只因梦见父亲那副残缺的肢体,母亲便断定父亲是因为心事未了无法释然、未能变回年轻时的模样而不肯离去,便到处奔波,为他寻找那个“赎罪”的地方。她像哄小孩子一样对被神婆“召回”的父亲说:“好好干活,下次给你带爱吃的卤鸭。”她每天耗上七八十分钟的车程,来回于家与神庙,风雨无阻,只为了心中的那一个执念、那份放不下牵挂,陶醉在自我欺骗式的安慰中。《我的神明朋友》这个故事的最后,作者讲述了母亲梦见父亲时的场景“她说她看见了,看见父亲恢复成20岁出头的样子,皮肤白皙光滑,肉身才刚刚被这俗欲打开完毕,丰满均匀,尚且没有岁月和命运雕刻的痕迹。他剪着短发,身体轻盈,朝母亲挥挥手,就一直往那隐秘模糊的那一方游去,身体逐渐隐隐绰绰,直到完全澄明。”他的母亲在那一刻释然地笑着哭了,而我也笑着哭了,为作者母亲那份深沉而坚定的爱而感动,也暗自责怪上天的不公,这样好的人为何要承受如此多的痛苦和悲伤?为何不能给他们一个美好的结局?我不禁怀疑,好人有好报这句话是否真的可信。然而,当我合上书沉思,终是明白,让作者母亲能够释怀,让父亲能够不再为病痛所扰,让世间多一份真情,多一些温暖,也许就是它留给世界的最后一点善意吧。

  我很喜欢书中的一句话:“时间久了,就会觉得脸上仿佛长了一个面具,每天晚上回家,深深吸口气,仿佛职业表演者的卸妆仪式。”在这个物欲横飞的时代,所有人都在为了高质量的生活而奔波,每天都戴着一个面具生活,上司面前的假意恭维,父母面前的强颜欢笑,朋友孩子面前的若无其事,将所有的难过,伤心和委屈隐藏得一丝不漏。他们用那副虚假的皮囊,过着“虚假”的生活,不敢脱下身上的“演出服”,生怕别人发现皮囊背后那个脆弱不堪的自己。就像书里说的:“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浑浊给拖住。”皮囊于我们所有人而言,不过是一个承载灵魂的器皿。一副完好的身躯,象征的不过是一副完整的皮囊,至于在这皮囊下的种种欲望、污秽、肮脏和狼狈,我们都无法知晓。

  生活追求的是一个过程,而不仅仅是为了一个物质的结果,不能为了一个绚烂的果子而忽视了生命成长的美妙。理想有过了,向往也没有错,只是生活过于残忍,我们向往的生活也许只是镜花水月,但这不妨碍我们去欣赏沿路的风景。这就好似我们即将面临的高考一般,憧憬没有错,理想也没有错,但那其中我们所付出的努力才是最值得观望的。电影《请回答1988》中有这样一台词:“从来不是让你把一次考试当成人生成败的赌注,只是想让你在年轻时体会一次全力以赴。”所以,适度的追求,适当的享受,不要让虚妄的梦想膨胀自己。

  最后,愿所有人都能活出那个最真实的自己,抛开虚假的皮囊,脱下身上演出服装,把皮囊之下那个最原始的自己呈现出来,在暮年尽头,回首往事,可以无憾亦无悔。

读皮囊有感10

  文是我小学时期最好的朋友,我们都热爱唱歌,我们无话不谈,我们互相分享。中间他突然不找我玩了,渐渐发现他变了,变得把以前的爱好抛弃了,转而去喜欢他当时不该喜欢的东西。做那些事时,出现了从未出现的神情。我不知道影响他最深的是什么东西,只知道这让我开始不了解他内心有什么种子,我开始厌恶跟他说话。

  后来文又回来了,跟以前一模一样,我欣然地接受他的邀请,愉快地再次玩在一起。

  我们回不到从前,是在初中。那时我们不在一个班。不同班,突然就经常见不到面,我们开始向相反方向跑去。到了新世界,我们各自认识不同的人,我的性格渐渐改变,他也渐渐改变。最后或许他也不喜欢这样的我了,除了放假一起回家,在学校已经见不到对方的.身影。

  其实我们都没有变得更好,却也没有往同一个坏的方向走去。高中我颓废,他自动退学,在家里跟父母斗争了半个月,喝醉酒摔伤脸,最后决定出去打工。这期间我们没有见到一面,没有通一次电话。我特别害怕相对无言,不知该跟他聊什么。大学后他偶尔会拜访住在我隔壁的亲戚,我故意紧闭房门,避免迎头撞上。

  最新消息是,他去年结婚了。婚礼刻成光碟,我趁家里没人,偷偷地打开来看,我害怕母亲问我为什么不跟他说话,我不知该如何回答,事实上我害怕遇到他的每一个家人。婚礼上他又长高了,也长胖了。除此之外,我看不到任何东西,我真的一点都不了解他了!

读皮囊有感11

  朋友问我为什么读书这么慢,我没有回答。

  到底为什么?或许是我长大了吧。以前读书总是希望快点读完,拿着厚厚的一本书,首先就没有耐心了。于是一目十行,甚至直接一页页地翻过去。读完了,也就没有了。

  多年不读书,快忘了那是什么感觉。今年重燃对读书的渴望,发现自己已经错过了太多,不自觉地对着一段文字反复翻阅。看着那直击人心的文字,我想起曾经经历的.种种。无忧无虑的幼年,喜乐交错的童年,迷惘无助却又满怀梦想的少年。

  其实我也不是从来没有审视自己,只是仅仅怀念和叹息。如今回想,我发现自己没有做过一件真正值得骄傲的事,我发现做了太多不该做的事,也有太多该做的事没有做,而它们已经不再等待,我再也无法弥补这缺憾。

  书中提起很多对作者人生中很重要的人。想想自己,那些对我有重要影响的人,如今大部分不是形同陌路,就是高墙筑起,两颗心总是贴不到一起。

读皮囊有感12

  初遇于它,好像是在夏日的书店里。那天,阳光正好,书店里的人也不多不少,我就这么漫无目的地走着。就在那一刻,我停了下来,在畅销榜上——《皮囊》是第一位。可能是出于好奇,又或是心灵的指引,我在收回目光之后就将它收入了囊中。

  从序开始读起,却不知我的心灵也开始渐渐被它所带动。这是作者的成长经历,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他那坦荡、真挚的性格,他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读他之所写,就好像在一棵大树下,两人两把竹椅的交谈,说着自己的故事,毫无杂质。虽说书名为“皮囊”,但他好像就是从心里开始跟你认识的。

  略读几篇,我感受着他笔下的一个个鲜明的人物,他那个活到九十九的`阿太,执意要建房子的母亲,还有在急诊室中去世的父亲。一篇篇故事,让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的家人——我外婆的母亲。我见她也不过几次,因为年龄

读皮囊有感13

  作者用一种冷静、细致、客观的笔触,将"太过在乎,太过珍贵,而被自己刻在骨头里的故事,最终通过文字,一点点重新被扒出来,呈现出当时的样子"所以,整体来讲,读《皮囊》一书,没有那么轻松,眼泪会禁不住的流出来,叹息会从心底涌出来。

  皮囊,无论再坚实,再怎么伪装,终究有朽败的时候。一旦被揭开,里面的人心可能脆弱无助到你不能想象。作者在书中回忆他的父亲,自中风瘫痪后,会突然号陶大哭,会像小孩一样耍赖,发脾气,也会因为绝望而整天跟家人嘀咕,要“抓紧死”。真正死了之后,他又跑到儿子的梦中,责怪儿子只给他烧小汽车,不烧摩托车,“小汽车我不会开”;跑到老伴的梦中,说他“想骑摩托车去海边逛逛”,要赶快给他。原本带着几许幽默的话,此刻却仿若一枚枚坚硬的钉子,要锲而不舍地楔进读者那柔软的心里去。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具活鲜的.皮囊,不管这皮囊是什么质地,它包裹着一颗心。心就像一盏明灯,把皮囊从内部照亮,"荒野中就有了许多灯笼,灯和灯由此辨认,心和心,人与人由此辨认。"

  书中所写皆真情,母亲坚持建房,出于对父亲的爱,那种感情固执而倔强,甚至不顾生活的拮据和家人的反对,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最原始最简单的爱就是成就他,想尽一切办法让他开心和骄傲,哪怕自己吃再多的苦也要让他抬头笑,这是人间最质朴实在的爱。而并非为了爱ta而离开,最愚蠢的事莫过于让你找个更好的。世上有太多更好的,更好的房子,车子,衣服,食物,甚至是爱,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可是为一个人付出的一份情,无法复制,世间唯一。

读皮囊有感14

  身边的人都在谈论如何保养身体,如何美容养颜,如何延年益寿,无一例外大家都在珍视自己的身体——皮囊,有了皮囊能吃上山珍海味,穿上锦衣绸缎,住上别墅,吃喝玩乐无一不需要皮囊,但是该如何滋养自己的灵魂,让自己的生命更加自由呢?

  《皮囊》中阿太说: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了。因为有了污浊,我们的生命不轻盈也不自由,常常在感叹,我们是逼不得已,需要还房贷,需要还车贷,这是都是被我们的欲望所拖累。这些欲望常常让我们觉得身体与灵魂是分离的,身体不能跟上灵魂的需求,灵魂无法理解身体,就在这样的无法理解当中,人会常常生活在痛苦当中,遗憾过去,不切实际的期望未来,唯独忘记了我们所身处的当下。

  唯独忘记了我们身处的当下,以至于我们只是坐等梦想,而不去做,而且又特别的珍惜我们的皮囊,只想不做。

  阿太说: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育儿中,父母要学会使用孩子,学会舍得,当用的'越多的时候,其实是让孩子的身体与灵魂合一,做的越多,身体越能动,灵魂与身体融合的越好。

  舍了皮囊,得了生命的轻盈。正如绘本《你不知道的三个朋友》中所画的皮囊最终入土为安了,精神和思想永存。

【读皮囊有感】相关文章:

读《皮囊》有感01-07

读皮囊有感03-02

读《皮囊》有感11-18

读《皮囊》有感05-11

读皮囊有感集合01-12

读《皮囊》有感15篇11-20

读《皮囊》有感(15篇)12-02

皮囊读书有感02-09

皮囊读后感 关于《皮囊》的读后感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