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时间:2023-08-22 11:20:40 雪桃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精选33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精选33篇)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1

  慎读书

  在开始读一本书之前,你应该先决定自己读什么样的书,你的读书目的又是什么,谨慎的挑选你所要仔细阅读的每一本书。

  读书不同于电影、戏剧等其他文化生活。一本书无论他的质量如何,在你仔细读过之后,其中的思想会或多或少的影响你的世界观,从而对你未来接受新的知识形成一定的障碍。我认为这才是你读坏书(或者说不适合你的书)真正的成本,而不是大众所认为的你花在阅读这本书上的时间和购买本书花的金钱。

  挑选标准和方式:

  你应该去当地最大的书店或者图书馆,用本书中提到的检视阅读方法来快速找出你所需要阅读的书。随着网络化生活的普及,豆瓣这样的书评网站也可以帮忙你挑选出适合你的书;朋友的推荐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但是一定要经过你的检验标准;你应该用千万分的小心来提防那些所谓的畅销书,这些往往是不适合你的或者是一些理论肤浅的书。阅读你所感兴趣领域中的那些经过时间考验的常销书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名著是另外一个需要你提防的陷阱,虽然名著往往也是常销书,但是大部分人阅读名著的促使动力往往是名著本身(我们从小被教育要阅读名著),而不是你是否适合读这本书;另外,随着时代的进步,有些名著往往只有历史价值,而无实用价值,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精读书

  在读完本书后,以后我的读书计划应该是:

  一本书应该至少读2—3遍。第一次用很快的、不间断的速度读完,在我认为重要的文字段落下面划线;然后马上用比较慢的速度再重读一遍,在我认为重要的章节反复细读,中间要做读书笔记,可以尝试去提出几个问题,可以不时的去查一下其他的资料来检验本书的理论,最后要判断这本书对我到底有多大用处,是否值得重读;如果本书值得读第三遍,那么1—2个月后,我会先对照着读书笔记,用一段时间来回忆这本书到底讲了什么,那时候还能够记起来的东西才是我真正学会的。然后再速读一遍本书,看看我还有什么地方是遗漏的。

  如此一来,我大概就可以回答《如何阅读一本书》中对一个主动阅读者提出的.几个问题:

  1、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

  2、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

  3、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4、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

  反复读好书并学以致用

  什么是真正的好书,每个人对此都有不同的定义。本书在第二十一章—阅读与心智的成长给出了一个粗略的定义:好书是可以与你的心智一直成长的书。你最初阅读好书的时候,这本书的层次就远超过你,现在你重读时仍然超过你,未来很可能也一直超过你。这样的书很少,不会多于100本,就算你放宽一点标准,这样的书也不会多于500本。

  对于此类好书,我们需要做的不仅仅是反复阅读,更加重要的是需要将从中学到并认同的东西主动地尝试着运用到实践中去,这才是读书的终极目的。知行合一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知道不去做,等于不知道。

  本书的一些缺陷

  和大多数西方书籍一样,这本书虽然整体架构很不错,但是行文啰嗦(让我想起《长尾理论》)。大部分精华其实用2页纸就可以说完,并且80%以上的精华集中在第一篇中,后面几篇只是基于第一篇理论的展开。举的例子由于文化差异,所以并不能很好的为东方读者所吸收。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2

  读书怎样才是对的?怎么样才能更好的阅读一本书?

  这本书也是流行很多年了,基本上作为如何“正确”阅读的一本工具书在被各种推荐。

  其实首先对于受众来说,你得先问你自己,正确和阅读之于自己的含义。

  你想要正确的阅读,即意味着你在怀疑自己过往的阅读的方式是否存在疑问的地方,所以你才期望这要修正自己的阅读,变为正确的阅读。

  那么为什么你会有这种怀疑的想法了?

  一本书看完一遍后,忘记书中的内容了?那么你希望的是提升你阅读的学习力。

  如果你阅读的书目大多是畅销书或者网文小说,你阅读的目的就是为享乐,为了舒服,为了纯粹的增加资讯方便以后的谈资,那么我相信你其实没多大必要来看这本书。

  因为这本书完成的很早,那个时候信息匮乏,人们获得书籍的手段和花费都比较高成本,而且出版的书籍纯粹消磨时间的娱乐性书籍不多,不像现在,大部分人根本就不把阅读书籍当作思考和提高精神的工具了,而只是娱乐的一种消遣方式,所以作者说的阅读一本书的方式显得会比较功利性,阅读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你增值的`。

  其实读书和做试卷甚至各种工匠活一样,它是一个重复且提炼经验的过程,如果你寄希望于长久的、持续的通过阅读来自我学习,获得成长的话,阅读它必然是一个耗费精力耗费时间的事情,如果你依旧抱着当下知识付费这样,幻想买一两个课就学会了一门课程,幻想看完这本书就在阅读书籍的路上进阶,那就不用太当真了,睡前听一听十几分钟的拆书和小课堂就吸收那些过一下脑海的总结就能成满腹知识的达人的事情真是跟去一趟拉萨就完成了精神救赎的想法一样不切实际。

  你要记住,所有的自我经验的增长和自我技能的增长都是不断练习,不断重复熬出来的,如果你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增强理解力“,”提升自我“,”通过书籍来洞悉一部分有价值的经验“,去获得显著的成长,去汲取历史上最具智慧的前辈们的精神财富。那我强烈推荐你花时间,仔细地读这本书,无论过程有多少阻碍,无论你觉得字句粗糙难以吸收,甚至读不下去,我都建议你看完。

  不要被读书的欲望控制,多读不如精读,况且知道资讯远不如明白和理解重要。现在正切在花时间读书的人已经很少了,而这些有阅读习惯的人,也只有非常少一部分人懂得如何阅读(比如我),读完这本书,如果你觉得书中内容对自己帮助不大,我相信这不可能,不管是选择还是分类,还是对于阅读的几种方式的概括,这本书都从普及以及工具性的角度去帮你分析步骤了,而如果你依然觉得对自己帮助不大,无非是过于鄙视权威带来的负反馈,亦或者是只是粗略的翻了一遍,并没有按照书中说的去实践,甚至都没有做完最后的实践习题,当你真正按照作者的方法去做,去尝试,你会发现每一次按照书中的方式去实践,都会让你更好的学会阅读,而不是过眼就忘。

  这本书的思维导图和拆书在网上有很多,其实你看目录就可以很清晰的看出来,就如同教材课本上很清楚的条目一样,而且作者说的很细,虽然有点繁琐和啰嗦,但是步骤和阅读的深度要求都如条斯理的呈现的读者面前,你只要按照书中说得那样做完后续的实践习题,都能感受到阅读完这本书后的收获,我自己也是在按照作者说的做了后面的附录习题后才发现自己其实并不是一个会阅读的人,需要加油。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3

  题记:将近花了两年的时间来培养阅读的习惯,但是如何来提高阅读的品质?从思考怎么来阅读一本书,阅读什么书,为什么要读书,这个逆向过程有助于形成自己的见解。

  我是极爱阅读的,从初中开始,就泡在图书馆,杂志,小说,历史,人文,什么书都涉猎,看完也就忘了,总觉得自已是一个吞噬文字的魔鬼,吃下去这么多却没有变化。在阅读之前,反思这个问题,得出的一个结论就是,读一本书是种输入,输入如果没有输出,没有经过思想的加工,那么一堆杂乱的文字到你脑海里,输出的如呼出的空气,最后真是一无所获。所以,每一本书都要写点什么,所思,所得,所用,不一而足。有了这个过程,至少能保证你有想法。想法如何付诸于行动,那是后事了。

  圆规正转,本书只深入的讲了一件事情,如何来阅读一本书?

  四个层次:

  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

  基础阅读,明了和理解作者字面上所要表达的意思。这个句子在说什么,这段话告诉我们什么,这本书想表达什么等等。从表面去学习一本书,明白书的表象所表达给我们的观点,这可以从某个角度来解释为什么我们知道那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

  检视阅读,读书快与慢的节奏。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不是每本书都要逐句逐字的看,那是基础阅读。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阅读的品质,检视阅读给了一个方向。在读一本书前,都是需要做功课的,这本书的讲点什么,哪些是需要深入了解和学习的`,哪些是是可以粗略浏览的,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得出答案,就是其精髓所在。

  分析阅读,检视阅读是你提出的问题,而分析阅读是脱离你的存在,用系统的方法来读一本书,这样就不会跳过你本身局限的问题,全面的了解书中的知识点。培根曾经说过:‘有些书可以浅尝即止,有些书是要生吞活剥,只有少数的书是要咀嚼与消化。”分析阅读就是要咀嚼与消化一本书。详细的过程就不再描述,选择一本什么样的书来进行分析阅读?个人推荐:思考快与慢、学会提问、金字塔原理,等等,会尽快功课。

  主题阅读,按我的理解就是输出大学毕业论文。一直耿耿于怀大学的论文,全文都是胡编乱造的,没有主题,没有中心论据。所谓的主题阅读,应该就是描述和解决一个问题。理论上,经过四年的大学教育,我们有大量的课程和阅读,具备动手实践和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是我们还没有明了大学真正的涵义,没有独立的思想和求知的精神。痛定思过,每年给自已定个目标,用主题阅读的方式输出一个解决方案。

  再次回过头来思考书本身,我们非常有必要对分析阅读做一次分析阅读,在过程当中发现适合自己的方法。每个人的阅读习惯不一样,阅读书目不一要,时间点不一样,思考的方向也不一样,尽量回到原点,全面的思索过程,得到一个相对优的阅读方法。

  除了输出读书笔记,还有件事是一定要做的,那就是经典语录的摘抄。文字的抄写过程和你阅读过程输出的想法和体验是完全不一样的。准备一本漂亮的笔记,来记录每本书思想的精华,和作者对话。偶尔拿出来朗诵,你会发现,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所以,得出两个结论:

  每次阅读输出一篇800字以上的读书笔记;

  每读完一本书做语录摘抄;

  良好的习惯是品质生活的开始!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4

  近年来手机等电子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特别的快,作为90后来说我们的生活已经脱离不了手机,我们获得知识、咨询或者说了解世界大都都是从手机各个平台推送获得。我一度以为我真正的会阅读,但直到看了一遍这本书后我发现之前自己的读太过于单薄了,可能连浅层都没有突破,更没有体会到阅读文章、书本的好处。因为这本书的内容太过于丰富,所以我想从改变我的阅读习惯以及对我工作的影响来谈谈我的看法。

  首先在今后阅读书本时我要主动的阅读。第一,主动的去看一下对自己有用的书籍。例如,我现在在文学方面的能力有缺失,我会去主动寻找这类型的书本,从基础阅读开始不断深入。第二,得到讯息,理解内涵。就拿看报纸来说,主动的阅读不是我去随便找一个新闻片段来读、看新闻撰写者给出的结论,而是要去理解,搞清楚这则新闻的内容,为什么会发生,有没有其他的事情与它有关联,有什么相类似的情况,两者的差别在哪里……要去积极的深挖产生问题的原因,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我看来这对我们工作的展开也会大有帮助,因为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提升我们的阅读技巧从而很快的抓住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帮助我们更好的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其次要学会主动思考抛除固有思维。对于刚刚经过十六年学校教育的我来说自主思考是特别难的,在我的印象中老师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遇到不懂的立刻找老师就对了,因此我的主动思考能力特别的差。而在艾德勒的这本书中告诉我指导型学习,辅助型的自我发现学习应该要被放在第二,因为指导性学习是被动的,很可能会造成谬误,可能在前期我们需要老师的指导来入门,但是后面的必须要靠自己去想,不能一味的跟着前人的脚步。只有我们自己提出问题并且自己思考和分析后才会在书本上找到答案并加深记忆、加深理解。要动脑子自己思考并调动感觉和想象力参与其中,才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在我看来读书和工作一样,都是“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一味的依赖他人的经验是不能够使我的工作能力得到提升的,作为职场小白很多工作都要等自己上手了才会真正体会工作的难度以及意义所在。我要在工作中主动思考,积极创新,发挥好自己的作用。

  最后要循序渐进,多次阅读。在艾德勒的书中有分阅读层次,分析阅读,不同读物的阅读方法,阅读的终极目标几个大层次,里面的小的就更不用说了。在此前我阅读书本的习惯是只读一遍,读完了故事情节便好,但如今发现自己的想法大错特错了,我完全没有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真正意思,完全没有斟酌作者的用词造句。真正的阅读书籍应该要从大到小循序渐进,反复阅读才能够与作者对话,使自己得到升华。正如看《红楼梦》来讲,我曾看过一遍电视剧版本的,但当我买了书再看的'时候发现很多从电视剧里没有办法得到的感受,曹雪芹的用词都是极其讲究的,他的用词与当时的朝代背景息息相关,只通过两种方式我便发现了很多值得深思的地方。工作中也应当如此。在制定工作计划的时候我们一定会先制定一个大框架,再去分条列项,最后在通过实际的落实增加细则,才会使工作更好的开展落实。

  我会不断的调整自己的阅读习惯,并多次回读这本书希望从中读到更多的东西,实现作者所说的阅读好书的意义,也将阅读感悟融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去。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6

  第一次知道这本书是在报纸上香港大学推荐的书单中,毕业后的那个暑假,闲来无事,就在网上下载了其中几本书的电子版来读,其中之一就是《如何阅读一本书》。初读此书,感觉讲得非常好,至于好在哪里,也说不大清楚,只是书里面涉及到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以往从来都是被忽视的阅读指导原则,让我如获至宝,并在以后的阅读中有意识地去这样做,如拿到一本书,先浏览书名,前言,目录,后记,粗略的从整体把握本书的构架,知道讲了什么,然后再进行具体的分析阅读。

  第二次拿到本书,是在双11网上购书的快递里。因为好书是值得收藏和反复阅读的,所以有不少书都是我之前在网上阅读或借阅之后,再次买来读的。为了提高自己的阅读效率,对于本书的阅读又提上了日程,并且此次阅读我也做了笔记,但这一笔记不成体系,比较零碎,只是涉及到相关感兴趣的语句记录了下来。所以阅读了几章后觉得还是没有掌握本书,读后收获的还是第一次阅读的体验,再加上比较忙没读完,此书便被再次搁置。(而通过这些年阅读经验的积累,我发现两个问题:

  1、很多书读第一遍的时候,印象是最深的,以后每次再读,当时会感觉形成了对本书的更细致的认识,可没过多久,便又忘得一干二净,体验仍旧是最初的,让人很困扰。

  2、对于一本需要认真阅读思考的书,一个是用时非常长,再一个就是一定要有规律的持续不断的阅读,如每天一章,否则一旦搁置,便前功尽弃,再拿起时,对前面的理解也忘的差不多了,很难再形成前后知识的整体的把握,所以就得重新从头来过。)

  第三次拿到新书阅读,便是学校的同读一本书活动指定下发的`阅读书目。这样一来既有外在的压力,又有了自己想要重新阅读的内在动力。于是认真阅读每一个部分,结合自身的阅读体验来做好理解与批注,并且在阅读过程中一边阅读一边运用书中介绍的方法。如注意每一句话的意思,分析整个段落的主旨,从而概括整篇文章的主旨,并进行知识点的归纳与概括。进而形成对整个章节知识点的把握,在分析阅读完本章后,列出本章的知识框架。这一过程让我觉得本书成为了我自己,我获得了比初读本书时更多且更加透彻的体验。除此之外,也因分析思考获得了一些具体技巧,如在读一本水平高于自己的书时,不要边查字典边阅读,这样不利于提升自己的理解力;是否抓住主旨的检验办法是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这一点对于分析历史试题尤为重要;逗留与倒退的不良习惯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速度等等。

  正如翻译者所言读完这本书的两种强烈的感觉,先是羞耻,开始怀疑自己第一遍读时是否确定把书读完,如果读完的话,为什么后边的那么多细节没一点印象呢,虽然早早就读过本书,但并未让本书真正为自己所用。其次是何其有幸,就如同书名《如何阅读一本书》所言,这本书帮我就读书这件事情的思索和困惑,作了许多印证和总结。如在讲历史习题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的理解力非常差,常常抓不住主旨,选择与材料主旨无关的选项,是因为中学生阅读水平到达基础阅读阶段后便停滞不前,理解力跟不上,而这一能力并不是背会历史就能提升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国内没有相关课程来进行基础阅读之上的阅读层次的训练,而本书为我们提供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也让我们看到了提升孩子成绩的希望。感谢本书的存在,让我的阅读更加有效。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7

  以前也读过一些书,但是效果不怎么好,甚至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读时给我震撼的好书在脑海中也所剩无几了,不能不说是一大损失。所以我买了两本教人如何阅读的书,像小学生一样开始从新学习阅读。其中给我启发最大的书就是这本美国的艾德勒和范多伦合著的《如何阅读一本书》。

  这是本上世纪四十年代初版的书,七十年代再版,至今也有近半个世纪了。乍一看像是本老学究写的无聊的书,不过书中的论述确实有些繁琐,甚至让人有点读不下去,但是认真读完肯定有所收获,这也是作者的观点,去挑战一些难读的书,从而增进自己的理解力。

  书中第一章讲了阅读分主动阅读和被动阅读。主动的阅读需要带着问题去阅读,寻找书中的重点、脉络,还要总结、批判。并不是轻松的阅读,而且一般还需要多读几遍才能完成。但诚如作者所说,这样的阅读才能增进理解力,才能有所收获和长进。显而易见,这里所说的读书绝不是为了娱乐和消遣。紧接着作者把阅读分成了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并主要谈了分析阅读。当然,阅读的层次由低到高,在阅读中需要的主动性越来越高,在阅读中把作者写作的过程基本上给逆向还原啦。作者提到,要做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带着问题去读书,这也是这篇文章标题的来源。自我要求越高,读书时的责任越大,需要付出的努力也越大,收获到的也越多。

  第一个层次是基础阅读,要求不高,是识字就可以进行的阅读。第二个层次是检视阅读,也可以称为略读,大致像阅读理解中的速读,是快速得分项,需要技巧,书中也有所阐述。检视阅读可以用来检查一本书值不值得深读,或者用来快速获得讯息,以便向人吹牛。第三个层次是分析阅读,就像阅读理解中的精读,需要仔细阅读和反复阅读才能确定答案。这里不仅要得到清晰的大纲,理清作者的阐述,还要做出评判。也即作者讲的好的地方好在什么地方,有哪些不足等。第四个层次主题阅读就像写论文需要查阅文献一样。不仅包括了前三种层次的'阅读,还必须要自己能思考,分析,因为这需要读的不是一本书而是几本书或者一堆书。主题阅读是为了解决特定的议题而通过读书帮助分析和判断的。当然作者也在书中就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的步骤进行了详细的解说。除此之外,作者还就分析阅读阐述了各类读物的具体应用,比如诗歌、小说、哲学和实用类等读物。

  整本书中最让我佩服作者的是他对于读书生活的严肃认真态度。想到自己之前读的一些好书读完就扔,并没有认真汲取书中的营养,以至于白白浪费了那么些精神食粮,实在惭愧。其实不仅是读书,对于一段感情、一份工作或者是一件事情亦是如此,不严肃对待生活的人亦难领会生活的真谛。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8

  前天晚上,亚马逊向我推送了日本作家奥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推送语写得颇为吸引人:日本畅销书作家独创的超实用笔记读书法,彻底改变你的读书方式,让你的读书效率最大化!

  因为免费借阅这本书,出于好奇,我当即下载,并在昨天用吃饭、上厕所、午休等碎片时间翻完了这本书。大概是为了出版需要吧!这本书有251页,其中大多数是废话、套话。

  真正有价值的其实就书中的几张插图和几句话。我把它们摘录整理如下:

  核心方法:

  奥野宣之最核心的读书方法可以概括为一个词:笔记。

  用随想笔记选书,用读书笔记阅读。

  他将读书的过程分为五部,并将他的笔记读书法和普通读书法进行了比较,具体见下图:

  选书:

  在选书阶段,奥野宣之的方法是做随想笔记。随时随地记录下想要阅读的内容。这一内容可以是只言片语,也可以是突发奇想。读后感内容来源可以是广告、书籍、电视、他人推荐等。然后进行网络检索,找出相关书籍。由于相关书籍可能很多,所以还需要通过查看书评等方式进行筛选,找出真正有价值的目标书记。

  最后将书名、作者、出版社写在购书清单上,就可以去书店购买了。

  标记:

  奥野宣之将读书过程分成三个阶段:通读、重读、标记。他不建议在通读阶段就用笔做标记,认为这样会造成紧张感,破坏阅读的快感与连续性。

  活用:

  在读完一本书并做好读书笔记之后,奥野宣之建议做以下三件事:

  1.把自己的读书笔记和别人的.书评进行比较,从而得到新的观察角度。

  2.对自己非常感兴趣的主题,要选择三本书来读,整理归纳三本书对同一主题的不同观点,防止偏听偏信,进而得出自己的结论。

  3.对笔记做好索引,方便日后查找翻阅。

  个人感受:

  奥野宣之的笔记读书法其实就是任务驱动法。即带着做好读书笔记的目的去读书,并在此过程中不断筛选、归纳信息,最终将外部信息内化为腹中所学。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9

  本书的最后两个篇章主要是讲述了不同读物的阅读方法以及如何做主题阅读。在第三篇中,我目前只关注如何阅读实用型书、历史书、哲学书和数学书,这几种类型的书籍对我来讲,是有用的书。

  在阅读实用型的书,你要提出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这本书是在谈些什么?第二个问题是找出作者的共识、主旨与论述,了解他要你这么做的目的。第三个问题是,内容真实吗?第四个问题是,这本书与我何干?而以上这四个问题,是可以根据阅读书籍种类的不同,根据规则进行修改。这样就可以根据历史书、数学书的特点,找到问题,来进行重点阅读。

  第四篇中,主要是描述主题阅读。这个主题阅读,以前经常在那些写作的大咖文中见到,总感觉很神奇的样子。简单来讲,就是你个人需要解决某个问题,为了解决这一类问题,你购买了大量的相关书籍,然后把它们列为书单进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你所做的就是主题阅读。你需要在短时间发现你看的这本书对于你研究的主题解决的问题到底重不重要。

  主题阅读的五个步骤:

  一、找到相关章节。在主题阅读中,你及你关心的.主题才是基本的重点,而不是你阅读的书。

  二、带引作者与你达成共识。就是说要由你来建立起共识,带引你的作者们与你达成共识,而不是你跟着他们走。

  三、厘清问题。我们要建立主旨,从文中找到答案。

  四、界定议题。

  五、分析讨论。

  主题阅读需要面面俱到,但自己并不预设立场。读者需要不断回头参阅诸多作者的原文,重新阅读相关的章节。良好的阅读基础在于主动地阅读,阅读时越主动,就读得越好。

  如果你的阅读目的是想变成一个更好的阅读者,你就不能摸到任何书或文章都读。不是所有的书籍都值得阅读,你需要与读那些可以与你一起成长的书籍。心智就跟肌肉一样,如果不常用就会萎缩。好的阅读,也就是主动地阅读,能够帮助我们的心智保持活力和增长。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10

  天爸从5月份开始让我读书,推荐了我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然后我磨磨蹭蹭到现在才看完了。

  一开始读这本书,我好吃力,然后看两页看不下去,但是后来反复读了前几页,咦,好像看出了点什么,然后就耐心的思考了一下,嗯,看了好几遍才看懂了目录的结构关系和大体含义。

  那为啥要读这本书呢,因为它想让我知道阅读可以是一件多少该主动的事,越主动,效果越好。当一个人主动去读一本书,他在读书的时候就会很用心,对于有启发的地方还会拿笔画出来,读完之后还会思考书中的内容,就像海绵吸水一样真正吸收了书里的内容。所以,单纯为了"获得资讯而阅读"。并不能真正提升我们的理解力,只有我们将读书目标锁定在"为增进理解而阅读"时,去读一些"烧脑"的书,理解力才能真正得到提升。

  那阅读中遇到问题咋办,看不懂呢,反复看啊,还是不懂呢,那就要提出问题来——在阅读的过程中,你自己必须尝试去回答问题。只要是超越基础阅读的阅读层次,阅读的艺术就是要以适当的`顺序提出适当的问题。所以如果书读的少,连自己想问的问题都表达不出来。

  当学会了如何阅读一本书,那看到一本好书对你的回馈也最多。

  首先,成功地阅读了一本难读的好书之后,阅读技巧必然增进了。其次,一本好书能教你了解这个世界以及你自己。阅读完了之后,你不只更懂得如何读得更好,还更懂得生命。会变得更有智慧,而不只是更有知识。会成为一名智者,对人类生命中永恒的真理有更深刻的体认。

  当自己在没有任何外力的帮助下,凭着内心的力量,玩味着书中的文字,书中的概念渐渐由模糊变得清晰时,就像是一只破茧而出的蝴蝶,又像是一粒破土而出的种子,那种生命力突然迸发的感觉,让人有无比的喜悦感--这种喜悦感,唯有在用心读书时才能获得。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11

  五星好评。如何阅读一本书?阅读应有目的、多提问。虽说阅读本身不是目的,但阅读应有目的。不管是为了获取知识,提升技能,还是为了消遣娱乐打发时间,在阅读之前都应想好自己此番阅读的目的。漫无目的的阅读就像一次没有计划的旅行,旅行的意义在于旅行前的期待,旅行中期待的满足,和旅行后的回忆,阅读亦然。而提问,则激发了阅读中的求知欲,使文字与读者融为一体。

  目的是前提,提问是方法。当有了阅读目的,一切都应围绕它展开,我们可以通过检视阅读挑选出符合阅读目的的书籍。检视阅读即略读,通过检视阅读我们可以了解书的类型体裁和主要内容及各章节重点,这样不仅能知道这本书符不符合阅读目的,还能选出重点,以便在阅读时略读和精读的灵活运用。进行了检视阅读便可进入下一步——分析阅读。分析阅读也是正式阅读,通过分析阅读,我们可以深入理解整本书。在分析阅读时,读者应提出读书四问”:第一,这本书讲了什么?第二,这本书的主旨是什么?第三,这本书有没有道理?第四,这本书与我有什么联系?回答第一个问题,读者应明确本书类型,能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不仅如此,还要列出文章大纲,并对每一大纲列举出新的'纲要。回答第二个问题,读者不仅要明白作者的主旨,还要建立属于自己的主旨。第三个问题,这本书有没有道理,其实就是就对这本书的评论,应注意的是,赞同和批评都应有理有据。第四个问题在于书本与读者的联系,即读者要学以致用。此外,除了这四个必要问题,读者在阅读一本书时应时刻提问,主动发掘知识,达到创新。

  在阅读时,技巧也很重要。要集中注意力,懂得何时略读,何时精读,略读应怎么读,精读又应怎么读,如何做笔记,怎样画思维导图,主食、美食、果蔬、零食这四种不同类型的图书应有不同的侧重点。

  最后,阅读最重要的是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知识,学以致用,学而创新。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12

  本书围绕着应该如何阅读一本书以提高自身的理解力来展开,作者认为大部分的读者都对阅读的目的不加区分,阅读主要两个目的,一是吸收信息,一是提高理解力,前者固然重要,但后者才能促进个人真正的成长。吸收信息只是知其然,增进理解则要知其所以然,因此,本书作者认为我们应当做一个主动地读者,通过阅读与作者进行对话,最终提高自身的理解力。作者将阅读分为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四个层次,并针对每个层次的需求提供了不同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导建议。

  这本书对我而言,还是一本好书,因为确实对我有用。困惑于自己读书虽不少,成长却有限,最近进行了阅读及写作方法论的主题阅读,这本书则是这次主题阅读的开端,无疑,对我的帮助是巨大的。一直以来通过阅读所获甚少的原因在于我长期以来只是在进行娱乐阅读及吸取信息的阅读,实际上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几乎没有得到锻炼。其次,今后应该如何做一个主动的阅读者,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无非就是多思考,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但是如何去思考,如何做到主动地去思考,如何在思考中让自己与作者产生对话,这就是这本书告诉我们的,作者在书中提出了非常具体的建议,个人认为非常有帮助,接下来我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需要,对这些具体的操作建议重新进行梳理,以方便在今后的阅读中进行具体的实践。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阅读的书,其中中间穿插了很多逻辑思维的内容,这对于个人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建立正确的思维方式也非常有帮助。

  个人认为不足的地方。

  1.尽管作者多次强调本书的方法可以运用在任何书籍上,但是实际上,分析阅读的方法明显更适用于理论性的论述性的`研究性的著作。

  2.尽管作者针对四个阅读的层次理论进行了具体的运用(体现在书中对不同类型的书籍给出的建议),但是还不够深入,只是简单地提供一个方向,而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应该就是作者不仅系统地论述并解决阅读的问题,同时还提供了一系列可操作的具体建议。

  3.不可否认,为了吸引读者,文中存在过分夸大该阅读理论的作用,有些文字也显得多余。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13

  收敛性的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解;愈是理智地研究这类问题,答案的焦点将愈聚敛而清晰。发散性的问题没有正确而唯一的解;有知识与智慧的人愈是研究这类问题,会发现并提出愈多相互冲突的答案。发现这样的情形,问题不在于这些专家,而是问题本身的性质(P329)。

  收敛性的问题也就是不容易受不确定因素干扰的问题,问题的性质比较单一、变量少、且可以通过逻辑表达出来并解决。比如我从哪里来(闵行来),要去哪里(要去徐汇);而发散性的问题是变化的、因个体差异答案也不一样,甚至有些时候无法清晰表达解释的问题。比如我从哪里来,要去哪里(寻找人生的意义)。

  这段话解开了一直困扰我这些年的.疑惑,为什么总是努力解决了问题之后,觉得新的问题又产生了(或是原来的问题以新的形式继续存在),从而导致自己在问题上一直处于紧张、无力的状态。我之前拼命想寻找一个收敛性的答案,而事实上并不存在,对于一个开放性的问题首先就是要接受答案的不确定性。

  第一遍读完这本书,在工作方面让我意识到了,由于社会的发展所产生的组织适应问题的存在(我也明确知道这仅仅是个开始),另一方面解决了自己目前一些人生方面的疑惑(有点意外),诸如开放性的问题的确没有明确的答案。而且书中也有指出不要一味地依赖系统思考,我觉得这也是一种开放性答案的体现,系统思维不是万能的,在目前的时代背景下会是一种趋势。

  这本书存在的意义在400页被指出——传统的组织最初的设计,是为了满足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言人类需求的前三个层次:食物、安全和归属感;这些在现在的工业社会大多已不成问题,因此使得目前组织难以真正要求员工忠诚和奉献。除非组织开始致力于自尊和自我实现这类高层次的需求,否则目前管理方面的纷扰还会继续下去。同时让我惊叹的是,这是一本20年前初版的书,而对于20年后看到这本书的我来说,内容并没有过气甚至读起来非常辛苦。而且东方智慧早就被西方所吸收了,着实让人脊背一凉(因为我还是有点竞争意识的)。当然有前人铺路,学习起来可能也会方便许多。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14

  很庆幸能读到这本书,它刷新了我对读书的认识。以前我是为了学习新知识,为了享受读书的乐趣,甚至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好学而去读书,实在是太肤浅了。

  这本书给了我全新的认识,奥野觉得读书应该是为了与书作者的思想进行交流,了解他的想法,促进自身的思考,从而吸收精华,为自身所用,提升自己的思想和水平。要认真消化书中的内容,使之对自己有益。

  有了这个目的,所以才有了选书、标记、笔记、书评、重读这一系列的过程和注意事项,由此才有了这本书的出版。书名中的“有效阅读”是全书的精髓!此书文字简单,通俗易懂,比大名鼎鼎的《如何阅读一本书》更适合初步学习阅读方法的学者。

  我以前觉得专门花时间做笔记,写书评,太耗时间了,而且这个过程不那么轻松愉快,所以一直都没花什么精力去做这个。但是,恰恰是这些耗时、烧脑的事,反而更能促使我们思考和成长。

  做笔记,写书评,正好是一个重新消化吸收、检索知识的过程,它促使我们提炼精华,深入思考,形成新的深层认知,从而改变原有的思维和行为,促进生活的.变化。

  浪费时间不算什么,但请不要浪费生命!

  书中一个故事,原本只需要短时间就可以建好的房子,花了2年才完工。从客观角度看,确实浪费了很多时间。但是过程中,主人对房子的建造过程投注了更多的时间和心血,和工人们有更多的相处和互动,而且自己的其他事情并未因此而耽搁。这些浪费在房子建成的那一天,化作了更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这些记忆将成为房子的宝贵的精神价值。虽然浪费了很多时间,但并没有浪费生命!

  读书后的消耗和吸收,看似浪费时间,但并未浪费生命啊。对书籍的精炼、思考和输出,正好是知识重组、迭代的过程,它会把作者的思想,一点点的转化成自己的东西,促进自身的改变和成长。

  记得有一个补钙的广告,补品不光要营养成分充足,更重要的是能被身体消化和吸收。要不然有再多的营养,只是从身体里过一道便离去,也是没有意义。看书也是一样,重要的不是接触了多少新知识,而是消化和吸收了多少新知识。

  从现在开始,认知消化读过的每一本书,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很期待后面读书的收获呢!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15

  读了很多书,却好奇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很惭愧,当要写下这本书的读书心得时,我却只读了这本书的目录。从小到大读了很多书,学生时代,有为学业读的书;再后来,有为兴趣而翻的书;再到婚后有了孩子,就有了为陪伴孩子一起学习而阅读的书。纸质书,电子书,时代在变,阅读的方式也在变,但不变的是每过一段时间需要自己静心下读书的习惯。这种沉浸既是一种放松,也是一种学习。

  然而,每当工作和生活状态,在“读书”这件事儿上,还是有不少问题,于是先要自我检讨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阅读任务,也无不反映了不少年轻人的学习状态:

  一是忙。工作占据了一个人的白天大多数时间,而回家的家务繁琐又占据了早晚的时间,读书便成了挤时间完成的艰巨“使命”。

  二是浮。越是信息接收多、事务处理多,便越会影响自己的心境,心一浮,便静不下心、沉不下心来读书。

  分析到了问题和原因,便想结合这样一次读书活动和对自我学习能力提升的任务,去克服困难,坚持一些好习惯,最终实现一些原本因为不能实现的目标,因为“读书”,是永不褪色的经典“学习”之悟。

  “如何阅读一本书”,既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本成长读本。它从阅读的层次、分析阅读、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及阅读的最终目标,层层深入、教育引导,最终实现生命和心智的成长。本书的的标题和目录让我重新认识了“读书”,及对读书的态度。

  在接下来的时间内,将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是提升主动意识。每天抽出30分钟时间静心读书,将《如何阅读一本书》在8月底前完成第一次通篇阅读。也要翻阅8月书单推荐书籍,完成读书任务。

  二是学会知识转化。读书,便是学习的过程,不论专业论点还是案例呈现,都源自生活各方面。学会把有用的知识点转化成实际操作,改变一些陋习,改变一些以往不足的观念和意识,以不一样的.视野和思考力去看待和处理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的问题。

  三是树立榜样力量。家长的言行直接影响孩子的举动。读书既是自我学习,也是给孩子树立良好学习习惯的好方法,让我读书,带动家人特别是孩子的读书和学习习惯,在家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读书,很难,也不难。先从意识和习惯开始。(朱琳)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16

  《如何阅读一本书》出版于1940年,目前仍备受推崇。本书的作者是《大英百科全书》的两位编辑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

  这是一本教导我们如何去阅读的一本书,不过有意思的是这本300余页的图书并不容易阅读。只有你对阅读的渴望足够强烈,才能阅读完本书,寻找到阅读的方法。而方法本身也能在你第二次阅读这本书时加深理解。这有点像你缺少一个解压缩软件,你下载了一个winzip,结果发现他本身就是压缩格式的。

  我们都曾阅读过很多书籍,不论你对自己的阅读能力多自信,但你若没有读过本书,你的阅读能力一定没有达到最佳。

  我阅读本书目前的收获是了解了阅读的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前三种阅读方法是针对图书类型,而主题阅读是针对阅读目的。其中分析阅读作为一项最为核心的能力,需要重点掌握。而主题阅读则是阅读的`最高境界,只有真正掌握了主题阅读才能深刻、快速的研究某个特定主题。

  第一次阅读本书时,大部分人会感觉非常吃力。所以建议应该反复阅读这本书的目录,有耐心的思考几遍,理解目录的结构关系和大体含义后开始阅读。对于我来说,阅读这本书大部分内容都感觉晦涩,理解吃力。但为了掌握阅读方法,提高今后的读书效率,虽间隔多次也硬着头皮了读下来。读到本书最后一章的一句话让我感到这种付出的值得:

  如果你所读的书都在你的能力范围之内,你就没法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你必须能操纵超越你能力的书,或像我们所说的,阅读超越你头脑的书。只有那样的书能帮助你的思想增长。除非你能增长心智,否则学不到东西。

  我目前所做的只是粗浅的翻阅了一遍本书,还远远谈不上理解了(更不要提应用)这本书,我会把这本书作为枕边书反复阅读。

  如果你是个喜欢读书的人,对于图书的判断、选择、阅读、吸收都想获得提高的话,推荐你留出充足的时间和耐心阅读和学习这本书。相信你在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所投入的时间是值得的:磨刀不误砍柴工!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17

  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如何阅读一本书》,我们今天继续第一篇的内容:了解书中每个部分的意义及它们是如何连接起来的,以及它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整体主题之间的关联,下面请看第三篇、第四篇、附录(一、二)、索引的介绍:

  如何阅读一本目录层次的思维导图?

  一、第二篇内容、与其余篇章的联系、与本书主题之间的联系

  1、内容:介绍了分析阅读的基本概念、理论知识、程序目标、前期准备、运用方法、使用步骤、注意事项

  2、与其余篇章的联系:承接第一篇总论对“分析阅读”进行了具体介绍

  3、与本书主题之间的联系:是主题即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中最重要的一项方法论,也是本书作者着重笔墨向大家推荐的一种阅读方法

  二、第三篇内容、与其余篇章的联系、与本书主题之间的联系

  1、内容:介绍如何将分析阅读的理论知识运用在实践当中(即在各类书籍中的应用)

  2、与其余篇章的联系:是第二篇内容“分析阅读”的如何进行使用的方法论和实践论,主要告诉我们如何在不同类型的.书籍中运用“分析阅读”

  3、与本书主题之间的联系:是对主题即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中最有效的实践方法的介绍

  三、第四篇内容、与其余篇章的联系、与本书主题之间的联系

  1、内容:介绍了“主题阅读”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论

  2、与其余篇章的联系:对之前三种阅读层次一种归纳总结,进而引申出一种难度最大但效果最好的阅读方式“主题阅读”

  3、与本书主题之间的联系:是对主题即如何有效阅读一本的一种更高层次的阅读方法的普及与传授

  四、第附录、索引内容、与其余篇章的联系、与本书主题之间的联系

  1、内容:提供了强化以上几种阅读层次的练习题(不含主题阅读),提供了作者认为是我们需要去阅读的“经典书单”,并做书中的内容进行了索引简介

  2、与其余篇章的联系:对本书三种阅读层次的做了一次结合练习题的整体复盘(除主题阅读之外),并为我们指明了伟大作品---作者的书单

  3、与本书主题之间的联系:是对主题即如何有效阅读一本的的实践方法做了进一步的深化,让我们可以更好的将作者的理论变成指引我们行动的方法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18

  要理解一件事,太多的资讯和太少的资讯一样会阻碍理解,尤其是在当今时代,媒体的资讯犹如倾泻一般阻碍人们的理解。

  原因之一是媒体的目的不纯。上层知识分子的观点和态度被一群聪明的人通过华丽的辞藻、用心选取的资料和统计数据,精心设计包装起来。他们的目的是人们可以不费力的得到结论,是带有导向性的。而很多人们的反应正如他们希望的的那样,全盘接受。更严重的后果是人们习惯于接受现成的观点态度,忘记了如何思考。

  以上都是书中的看法,和我之前写的人们生活在思想牢笼里的'看法是一致的。媒体带着别有用心的目的向读者倾泻他们包装过后的观点和态度,当人习惯于接受现成的观点时,这些观点就像一根根锁链四面八方的将人们围住,密不透风。

  如何破除这种状况,我想在这里重复我以前写的东西。

  未经审视的想法大都是不值得相信的。未经审视的想法就是和其它想法没有关联的,认为是理所当然而从来没有质疑的,经不起批评的想法。如果真如书中说的那样,媒体带着包装过后的观点和态度,希望人们毫不费力的接受他们的东西,那么在人们脑海里就会形成的观点和态度就会变成所谓的未经审视的想法。

  哲学可以帮助我们走出思想牢笼。哲学的一般过程是发起疑问/质疑,思考探究,得到结论,清晰表达,论证。其中第一步质疑的对象就是未经审视的想法,就是媒体倾泻给我们的结论。通过哲学的一般过程,我们基本可以弄明白应该相信哪些观点,不相信哪些观点。这里边还有很多东西,比如概念,逻辑,推理等等,需要更近一步的研究才行。

  我感觉这本书挺难理解的,或者是他特别的散,读了一部分感觉只是学了几个离散的问题和作者的答案。

  成功的阅读意味着完全接收到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阅读的艺术是指阅读遇到不理解的东西,不借助任何外物,仅仅依靠对字句的琢磨,将事物理解。阅读有三个目标,获取资讯,增进理解力,娱乐。什么状况下会为增进理解力而阅读,一开始理解程度不一样,读者一定要把理解程度克服到一定范围内。阅读四个层次分别为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基础阅读:识字的阅读;检视阅读,有限的时间内读到最好;分析阅读:无限的时间内把书读到最好。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19

  下面让我们跟着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一起来学习《如何阅读一本书》吧,本书共分四篇:阅读的层次、阅读的第三个层次:分析阅读、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和阅读的最终目标。

  作者将阅读分做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这四个层次是渐进掌握的,较高层次的阅读也包含着较低层次的阅读。

  第一层次的阅读,称之为基础阅读(elementaryreading)。都指出一个人只要熟练这个层次的阅读,就摆脱了文盲的状态,至少已经开始认字了。

  在熟练这个层次的过程中,一个人可以学习到阅读的基本艺术,接受基础的阅读训练,获得初步的阅读技巧。在这个层次的阅读中,要问读者的问题是:这个句子在说什么?

  第二个层次的阅读,称之为检视阅读(inspectionalreading)。有系统的略读或粗读,在很短的时间内,需要发掘书中所有的东西,很难抓住一本书的重点,但至少你知道作者重要的主张是什么,读者在这个层次要掌握的问题就是:这本书在谈什么?

  第三种层次的`阅读,称之为分析阅读(analyticalreading)。分析阅读就是全盘的阅读、完整的阅读,或是说优质的阅读-读者能做到的最好的阅读方式。

  如果说检视阅读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好也最完整的阅读,那么分析阅读就是在无限的时间里,最好也最完整的阅读。

  分析阅读就是要咀嚼与消化一本书。如果读者的目标只是获得资讯或消遣,就完全没有必要用到分析阅读。分析阅读就是特别在追寻理解的。

  第四种,也是最高层次的阅读,称之为主题阅读(syntopicalreading)。在做主题阅读时,阅读者会读很多书,而不是一本书,并列举出这些书之间相关之处,提出一个所有的书都谈到的主题。

  但只是书本字里行间的比较还不够,主题阅读涉及的远不止此。借助所阅读的书籍,主题阅读者要能够架构出一个可能在哪一本书里都没提过的主题分析。

  因此,很显然的,主题阅读是最主动、也最花力气的一种阅读,也是收获最多的阅读,所以绝对值得读者努力学习如何做到这样的阅读。

  作者不仅介绍了四个层次的阅读方法,而且在第三篇详加说明了用阅读方法接触不同读物之道——如何阅读实用性与理论性作品、想象的文学(抒情诗、史诗、小说、戏剧)、历史、科学与数学、社会科学与哲学,以及参考书、报章杂志,甚至广告。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20

  退伍后我踏上了工作岗位,一晃十几年过去了,什么都好像改变了,又似乎什么都没有变。读书这个东西对我来说就好像是一个家住远方的战友,虽然偶尔能想起但却又不常联系。从以前热闹喧哗到现在渐行渐远,什么时候、什么原因我们之间产生那么远沟壑?说实话我自己真的不知道。偶然之间碰到一位良师在给我上课的时候谈及如何阅读以及阅读的益处我才感觉到真的好像很久没有捧起一本书,在阅读中获取知识和灵感更是无从谈起。

  良师在上课之中推荐了一本《如何阅读一本书》,这个可真是我需要的,既然要拾起那就从头开始,从如何阅读开始。我这个人读书习惯和我打乒乓的习惯一样,快、急、躁。一本字典厚的《三国演义》我竟是能5天从桃园结义看到了三国归晋,里面的内容细节的理解就不言而喻了。但这次既然诚心诚意的静下心要去看《如何阅读一本书》我也是颇费功夫,甚至带着一点仪式感的打开快递并叮嘱儿子一起看,并不准其将书带进厕所,一是怕捧书久坐对身体不好,但主要是嫌弃那污秽之气染坏了这书香之风。

  其实在提笔写读书感悟的时候这本书我还是没有全部看完,我也不准备为写感悟去加班加点、或者一目十行的去看完它,因为这于我的初衷不符。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认为,小学、初中9年的学习生涯,应该把绝大多数的阅读本领学会了。读完这本书,我才知道,中国的九年义务教育的学习仅仅能达到阅读的第一层次,那就是基础阅读。作者认为,阅读可分四个层次,分别是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而基础阅读又分四个阶段,分别是阅读准备阶段、会学习读一些简单读物阶段、快速建立字汇能力阶段、精练与增进前面技巧阶段。回想自己的阅读,似乎一直在阅读的第一层次基础阅读上徘徊,用作者的话来说,还没真正进入阅读的层次,所以总觉得自己没什么提高。我是这样的感觉,我想一定也会有很多的人与我有同感,看来阅读是无止境的',真的得好好修炼,才能进入阅读的更高层次,也才能真正体会到阅读带来的进步。

  我是觉得当然世上很多书是不必也不配用这种方法去读的。只有那些值得一而再再而三重读的经典,若不如此这般,按作者的说法就属于暴殄天物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读得多就不一定是读得好。有些书必须要精读,即使读不懂,也要找到自己能找到的切入点来坚持下去愉快阅读。有了这点启示,我心中泛起一个念头“阅读!我王慧伟又回来了”!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21

  一本书其实就是围绕一个或多个问题的一个或多个答案。关于一本书,你最好提出四个问题: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作者是怎么说的?说得有道理吗?这本书跟我有什么关系?

  ——题记

  在机缘巧合地读到了《如何阅读一本书》,光看书名,还以为这是一本“手把手”传授阅读方法论,教我如何去更好阅读的书。但是读完此书,却有一种不一样的体验。

  在资讯泛滥的今天,媒介化生存的我们往往无所适从,丰饶经济催生了选择困难症。正如书中所说,太多的资讯就如同太少的资讯一样,都是一种对理解力的阻碍。因此,掌握正确且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书中将阅读从低到高分为四个层次,实际也是由易到难的四种阅读方法: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

  基础阅读是语言层面的无障碍阅读,检视阅读是检索式的浏览性阅读,分析阅读是透视性的精读,而主题阅读则是基于某个主题做横向的比较性阅读。四个层次,越往后,对阅读的要求越高,阅读就越主动,收获也越多。如果阅读仅为娱乐消遣,则基础阅读即可,若为获取资讯,则检视阅读即可,若要加强理解,则需分析阅读,而要增长心智,则需主题阅读。

  “任何学习都不该没有活力,就像任何阅读都不该死气沉沉。”阅读有别于倾听,倾听是向一位“在场的老师”学习,而阅读是向一位“缺席的老师”学习,因此,阅读特别需要发挥读者的主观能动性。在书中,作者认为,阅读的艺术包括了所有非辅助型自我学习的技巧——敏锐的'观察、灵敏可靠的记忆、想象的空间以及训练有素的分析、省思能力。

  很多阅读方法基于“越快越好”的理念,往往不遗余力地教我们如何快速阅读,但是,真正优质的阅读应该是该快的时候快,该慢的时候慢。书中作者提醒我们:在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慢不该慢到不值得,快不该快到有损于满足与理解。就像我们读黑格尔的哲学也许一天只能读一页,而读杜拉斯的小说却可以一天读一本,但是二者带给我们的启发同样意味深长。所谓阅读速度,理想上来说,不只是要能读得快,还要能用不同的速度来阅读——要知道什么时候用什么样的速度是恰当的。

  喜欢读书的朋友们,不妨给自己定一个目标,每月阅读一本高出自己境界与能力的书籍,让书成为你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让书服务于自己,也适当做书的仆人,让自己主动去“服务”书。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22

  在《中国教育报2012年度教师最喜爱的100本书》中,看到了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由于职业习惯所以就对这本书特别关注,在当当看了简单的书评后,就决定要阅读此书。书中提出不少东西和我曾经的阅读体验吻合,很多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也有了答案。很感激作者带领我进入了一个不一样的阅读世界,让我能够更好的把握阅读,提升自己阅读的能力和水平的。

  《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的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本书要解决的问题在于:书应该怎么读?在这本书的一开始,作者就在强调这样一个观点:“阅读是一件主动的事,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通过主动的阅读,通过在阅读中投入心思去不断的思考,这样的阅读才会收效越大。阅读的目标,是为了获得资讯,以及为求得理解而读。书中有这么一段,说真正的阅读,是“没有任何外力的.帮助”,“只凭着内心的力量,玩味着眼前的字句,慢慢地提升自己,从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的理解为止”。这是读书最基本的目标,也是最终的目标。我们是如何理解读书的?抱着某本书,从书的第一个字读到最后一个字,那就是读书?我平常在读书的时候,常常很焦急,想急切的看完一本书,但在看完书之后,有时却觉得记不住,或者领会不到书中的意义,这样的读书方法“不值得羡慕,而应该同情”。读书的目标不明确,更没有任何方法可言,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日常生活中,有人读书只是为消磨时间甚至是催眠,有人读书是为了个人学业,有的人读书时为提高自身,有的人读书就是纯粹的喜欢,阅读目的多种多样,个人认为,不管何种目的,何种方式,只要能拿起书籍,开始阅读,就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我们要培养孩子们从小就对读书产生兴趣,不要强行规定他们那些书能读,那些书不能读,关键在于家长的正确引导,言传身教,让读书成为他们生活的一种常态,那么他们将会获益一生。

  如果说每本书都是一条幽黑的通道,通向一个神奇的地方,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便是寻宝指南,使我们顺利抵达,满载而归,不至于迷失途中。它教会人们避免在书山中毫无头绪地乱转、走弯路,尽可能减少读书时的迷思困扰,更好更快地感受到读书的愉悦。它时刻提醒人们,要做一个主动的读者。阅读不仅是消遣、获取信息,而是挑战自己,让心灵丰富、成长的过程。相信正如书中所说的一样,久而久之,坚持下去,读书便会成为一种习惯、一门艺术!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23

  美国教育学家埃德加·戴尔研究出的“学习金字塔”表明,阅读能够记住学习内容的10%;而通过做报告等亲身体验能够记住90%,因此思考和实干才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

  这和目前我们所接触的主流学习方式是很不同的,单纯的阅读,恰恰是信息留存率最低的,其优点仅是信息获取的速度和数量。

  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作者莫提默·J。艾德勒指出,“所谓吸收资讯,就只是知道某件事发生了。”然而,知道某件事发生,并不是我们读书的本质目的。我们会停留于自己已经拥有了这段知识的错觉之中,并未加入任何自己的斟酌、取舍和判断。而且,即使我们已经多次阅读,也无法在脑袋中留下过多的印记。我想,有过相关阅读经验的人,都会了解这种情况。

  分享一个我的'懒人笔记法:关键点截图→关键字标注→回忆召回。这个方法花费时间极少,使用方便,具体方法如下:

  阅读电子书或纸质书时,遇到陌生的知识点、新颖的观点、论证过程等,在看书的间隙:

  ①使用手机截图(电子书)或拍照(实体书),注意图片需要包含页码

  ②截图后可以标记简介概要的关键词,传输到微信“文件传输助手”便于记忆和查找

  ③在需要时,不需要去找大段完整的阐述和论证。而是通过查找关键字或翻看图片,成为这一部分知识点有效的触发键,主动召回记忆,这样理解会更深刻。主动召回,意味着记忆和理解的加固。

  如果仅仅停留在重新阅读段落之上,不过是重新吸收了作者所介绍的知识和观点,不假思索地“吸收资讯”,是低效的读书。而关键词或关键图片的有效信息查找,会真正做到对此段内容的融会贯通。材料和观点,会在需要用到的时候呈现或调用,做到灵活运用。在标注出关键词,以及此段观点、素材以及可做何种思考之后,一切交付于大脑,它自会建构出错综复杂的思维网络。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对每一处观点认真思考,主动建构出关联性。如果单纯做笔记,停留在记忆的层面,而不是被启发、主动理解的层面,读的书也不会被真正理解和使用。

  相对单纯的看书,更立体的学习方式能够帮助我们获得更大的长远收益。读书是学习,思考也是学习。读书的目的是学以致用。思考的目的是学以自审。读书是一个吸取精华、丢弃糟粕的过程,而做笔记、思考、实践是巩固这些精华的方法,也即是真正做到知行合一的途径。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24

  《如何阅读一本书》是美国作家艾德勒于1940年写的,距今已有八十一年,这本关于阅读的书历久弥新,堪称经典之作。

  最近,我只阅读了这本书的前两章———《阅读的活力与艺术》以及《阅读的层次》,书中的金句在耳畔时常回想,细细品味,深有感触。

  阅读,为什么而读?爱看书,关注儿童阅读的我,从书中找到了答案。

  首先,做一个主动的阅读者。书中写到:《如何阅读一本书》是一本为阅读人,或是想要成为阅读的人而写的书。阅读是一件主动的事,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这些话令我醍醐灌顶。如果我们的学生从学校老师让我读、家长让我读,转变为我要读,阅读的效果就会大大提高。书中提到:读者对他自己,以及自己面前的书籍,要求的越多,获得的`就越多。结合我个人的阅读经历,我深有同感。我喜欢读书,不是为了提高专业技能,更不是为了炫耀,就是自己心中有疑惑,需要到书籍的海洋里寻求答案。一开始,可能什么也找不到,随着时间的推移,看得多了,想得多了,领悟慢慢加深,心中的疑惑自然茅塞顿开了。

  其次,阅读的目标:为获得资讯而读,以及为求得理解而读。在自媒体发达的时代:手机微信、QQ等聊天工具无时不刻不入侵我们的生活,我自己也感觉工作离不开手机,生活离不开手机,有时想阅读一些文章就随手到微信订阅号上刷几篇,又快又省事。以上这些都是为了获得资讯而读。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我们确实需要为获得资讯而读,然而要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就必须为求得理解而读。

  书中将“阅读”这个词,区分成两种不同的意义。

  我的阅读很多时候都停留在为获得资讯而读的层次。我也从来没有思考过自己的阅读要为增强理解力而读。读了这本书,我有一种想见恨晚的感觉:要是我能早点读到这本书,我的阅读之路就不会走那么多弯路了。所以,我现在总是想去肯一些自己不怎么读得懂的书,比如艾德勒的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就是我特别想深入研读的书之一。想想之前自己带领班级跟随百千一起读的两本书,不禁觉得汗颜———我自己都还不懂得读,就胆大妄为地带领班级的孩子试水读了两本,收益可谓少之又少,只不过聊胜于无罢了。

  我期待在后面的共读和自己的阅读之中,有更多的收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25

  寒假很快结束了,信息综合组的读书会推荐了《如何阅读一本书》一书,要求进行阅读并在群里分享,本书很实用对阅读也很有参考价值,共分为四篇,讲述了阅读的层次、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以及阅读的最终目标等内容。书中的具体内容在此不做表述了,通过大家的分享与精彩展现,大家肯定都熟练掌握了,在这里我想结合阅读本书,分享一点自己关于阅读的一点想法,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个人认为,我们在确立阅读目标时,功利心不能太浓,人一旦有了功利心就会出现一些功利性的思维与行为,这对于阅读兴趣的培养及阅读行为的发生并不是一件好事。当一个人将自己的阅读目标定位在获得利益或者想让阅读为自己或别人获利的时候,其实他已经把阅读的最根本的价值给丢弃了,因为不管是什么利益,只要是利益都是一种“即刻索取”的心态-----即我要通过阅读应该立刻获得什么或者取得什么,而这种“即刻索取”的心态会给我们的阅读带来很大的影响,因为有些时候的阅读并不一定会立刻促进你取得什么,或者使你成长多少,而这种功利性的“即刻索取”心态在没有获得满足时就会严重打击个人的阅读习惯,使一些人放弃阅读,甚至是厌恶阅读,所以我们在阅读时,尽量要像鲁迅说的'那样,尽量让我们的阅读成为一种嗜好,就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的阅读。这就像有些人“爱打牌一样,天天打,夜夜打,连续的去打,有时被公安局捉去了,放出来之后还是打”(摘自网络),其实就像打牌的人的目的并不在赢钱,而在有趣一样,我们阅读的目的也不应在于“功利”,而在于点亮自己的生活。

  什么是点亮自己的生活,个人认为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有“开卷有益”的习惯。二是要有选择优秀书籍的方法。三是要有分析阅读与主题阅读的能力。只要具备了这三个方面,我们的阅读就不会是一种“逼迫”,更不会是一种“要求”,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自愿的兴趣盎然的行为,这样的阅读也一定会使我们的生活更加洒脱,更加自由,更加和谐,最终就会像苏轼那样将阅读融入到自己的血液里,“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

  最后,祝愿阅读都能点亮我们的生活,点亮我们的人生,感谢大家的陪伴,祝大家新年新进步,事事更如意!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26

  值得一读的书,虽然很多人都会想:读一本书,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不需要别人的指导或者帮助。之前我也是这样想的,以为自己会读书,以为自己有一套自己的读书方法,但我自以为的读书方法不管用。怎么知道不管用?问一个问题就知道了。你能不能把一本书读好,读懂,读得有效,这真的是需要方法的。这本书就给了我们很大的参考价值,不仅讲了阅读方法,还有参考书目。正如书里面所说的,好书都是经历过岁月的`洗刷而留下来的,经典也是人们千挑万选留下来的。这本书的作者可以说是知识渊博了,不然也不会写出这样的一本书来,这里涉及了很多学科,无论是人文社会学科还是自然科学学科,作者都信手拈来,这一点是值得我们敬佩的。

  美中缺乏的是翻译问题,这个。虽然大局部的情况下还是可以读懂的,这本书本身逻辑就很严密。但我还是要不得不说一下个人认为一个地方的不妥之处: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剧《哈姆雷特》里的那句经典独白:“生存,还是消灭?”在这本书里译成了:“要死,还是要活?”说实话,我自己看到这句翻译的时候有点愤怒了,毕竟之前看过好的翻译之后,看到这样的翻译难免有些转换不过来。

  整体来说,这本书还是不错的,老师推荐我们阅读的。参加书架之前有看到过书友在读,当时没在意,后来看舍友买了这本书,她说是为了凑单。但我还是参加书架了,后来并没有开始读,直到上课的时候老师提到过,推荐我们去读这本书,然后才开始阅读。阅读过程有点困难,在零碎时间来读这样一本逻辑性强的书还是比拟困难的,建议做一下笔记,我打算再回去补一下笔记。推荐给更多的书友,如果有时机的话,买纸质版的会比拟好操作。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27

  读完《如何阅读一本书》,第一感觉就是一本阅读指南,介绍怎样阅读的方法和技巧,阅读所应具备的视野。一开始作者就强调了一个观点:阅读是一件主动的事,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通过主动的阅读,你会投入心思去不断思考,这样才会有更大的收获。

  说实话,最初是好奇的心态来读这本书的,但是看过这本书后,确实学到了很多东西。首先意识到了自己很多不足之处。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良师的对话。一本新书仿佛就是一个陌生人,他包含学识却不愿吐露心声,只有当你主动去打开一本书时,才开启了你与良师的交流之门。

  阅读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谓精神食粮便是如此。这本书关于阅读者的看法不一定尽善尽美,但是以现代的观点来看,书中提及了一些分类,仍具有科学性,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电子产业,将阅读逐渐带向电子书时代,认为书中的观点不仅适用于阅读纸质书籍,对电子书、网络阅读也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尽管很多时间阅读是为了放松或者打发时间,但我们还是应该以严肃的态度去面对阅读。一本好书是作者的心血结晶,人生历练,更是对世人的告诫,我们应当怀着尊敬、感恩的心情去阅读。读书是一个人的修行,当你翻开书的那一刻修行便开始了。我们要做的不仅涉取新的知识,更要增加我们的感悟能力和理解力。真诚阅读一本好书,对于作者对于自己都是一种嘉奖。

  读完这本书,才明白最初的想法有多么愚不可及,世上没有什么事是简单而随便的,心中认为理所当然的事也未必有它的章法。《如何阅读一本书》它也是一种哲学。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28

  《如何阅读一本书》是美国作家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合著的一本教授阅读方法的书籍,被许多读者奉为阅读圣经。

  本书的开篇指出了任何一种阅读都是一种活动,因此必须要有一些主动的活力。很多人在阅读的时候,常常没读多久就开始出现双眼停滞、头脑昏睡的状况,这种精神不济的状态根本无法将阅读进行下去。作者认为,人们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阅读缺乏主动性。

  完全被动的阅读只会越读越疲惫,越读越乏味,直至放弃阅读。所以,预备开始阅读的人首先要认识到的是:阅读是一件主动的事情,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

  既然阅读是一种活动,那么也必有活动的目的。阅读的目的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为获得资讯而读,第二种是为求得理解而读。

  阅读与自身知识水平相当的书,那么阅读的目的就只是为了获得这本书所载录的信息而已。阅读高于自身知识水平的书,并试图读懂读透它,向自己现有的理解力发起挑战,则是阅读的另一种目的——提升理解力。

  这本书所针对的读者就是那些想把读书的主要目的当作是增进理解能力的人而写。在没有任何外力的帮助的情况下,只凭着内心的力量,玩味着眼前的'字句,慢慢地提升自己,从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地理解为止。以一己之力来提升自我,从粗浅的了解推进到深入的理解,认知自我破茧而出。

  好的阅读者应该具备敏锐的观察力、灵敏可靠的记忆、想象的空间,以及训练有素的分析、省思能力。然而并不是所有阅读的人都拥有这些阅读能力,但好在这些能力和技巧是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而获得的,答案和秘诀就藏在这本阅读圣经里。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29

  艾德勒在美国学界和出版界都是个传奇性的人物。范多伦是195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一位博览群书、才气过人的出身书香门第的年轻教授。艾德勒在1940年出版了《如何阅读一本书》第一版。在1970年艾德勒找到范多伦改编《如何阅读一本书》。这也是我现在看到的这个版本。

  读得快、读得多就是读得好吗?读得慢、读得仔细就是读得好吗?这是这本书解答的第一个问题。那就是引用了弗朗西斯培根的名言“有些书只需浅尝辄止,有些书该囫囵吞食,还有少数的书则当细嚼慢咽。”不管是速读还是仔细读,读者要有自己的选择。作者认为可以仔细读的书不过一千本。另外读得多也不见得就是读得好,读得越多,却没收获的这种情况叫可怜。作者认为只有读者从书中获得了营养才算读得好。

  在这本书的作者看来阅读分成四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

  基础阅读就相当于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检视阅读是速读的能力。分析阅读是指读者能从书籍分类、书名知道作者想表达的是什么,并能从大概上了解到作者的写作思路。

  主题阅读是指读者能用带着共性的话题感强的问题从一本书中找出自己想要的答案。一个读者要带自己的主动性去选择自己想读的书。作者在这本书的最后提出不同类型的.书的阅读技巧。实用型、想象文学、故事、戏剧、诗、历史书、科学、数学、哲学书、社会科学。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读得多就不一定是读得好。有些书必须要精读,即使读不懂,也要找到自己能找到的切入点来坚持下去愉快阅读,我的好朋友也跟我说有想法就要写下来,不然就是纸上谈兵。我觉得他说得有道理,所以我就在这的最后一段给他致谢。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30

  终于重新读完了这本书。这是一本教授如何阅读的书,她把阅读分为四个层次根底阅读,诠释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根底阅读作为一个成年人,根本没有什么问题问题是,大多数成年人也多停留在根底阅读这个最低的层次上。

  诠释阅读是稍微高一层次的阅读方法,主要是利用阅读书名、目录和序言等快速了解一本书的大概内容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展开表达的?你对此有何评价?这本书对读者本人有什么用?

  分析阅读是第三层次的阅读,也是非常消耗心力的阅读方式通过更深入的阅读,进一步答复上一层次阅读中的四个问题。针对不同类型的书籍也有不同的分析阅读方法。我认为分析阅读,最核心的是找出作者的'关键字词,进而找出作者的观点和主旨,针对作者的观点,读者要认真理解并做出自己的评判,同意或不同意,为什么?这样才算是真正的吸收了一本书。需要说明的是,值得分析阅读的书,世界上不超过一千本,值得反复阅读的经典书籍不超过100本,对此,我表示相信。

  最后一个层次是主题阅读,主题阅读与分析阅读最大的区别在关注点不同,分析阅读的关注点在以作者的观点为中心,主题阅读的关注点应该放在自己要研究的主题上,让各种不同书的作者来参与自己主题的讨论,然后自己综合分析比拟得出自己的观点。阅读的方法也是一项技能,需要我们在平时的阅读中不断的练习,这样才能熟能生巧,变成我们能够运用自如的技能。

  阅读点亮生活,阅读让自己的心智获得成长,这才是阅读的真正目的!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31

  读完《如何阅读一本书》,第一感觉就是一本阅读指南,介绍怎样阅读的方法和技巧,阅读所应具备的视野。一开始作者就强调了一个观点:阅读是一件主动的事,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通过主动的阅读,你会投入心思去不断思考,这样才会有更大的收获。说实话,最初是好奇的心态来读这本书的,但是看过这本书后,确实学到了很多东西。首先意识到了自己很多缺乏之处。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良师的对话。一本新书仿佛就是一个陌生人,他包含学识却不愿吐露心声,只有当你主动去翻开一本书时,才开启了你与良师的.交流之门。

  阅读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局部,所谓精神食粮便是如此。这本书关于阅读者的看法不一定尽善尽美,但是以现代的观点来看,书中提及了一些分类,仍具有科学性,现代社会快速开展的电子产业,将阅读逐渐带向电子书时代,认为书中的观点不仅适用于阅读纸质书籍,对电子书、网络阅读也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尽管很多时间阅读是为了放松或者打发时间,但我们还是应该以严肃的态度去面对阅读。一本好书是作者的心血结晶,人生历练,更是对世人的告诫,我们应当怀着尊敬、感恩的心情去阅读。读书是一个人的修行,当你翻开书的那一刻修行便开始了。我们要做的不仅涉取新的知识,更要增加我们的感悟能力和理解力。真诚阅读一本好书,对于作者对于自己都是一种嘉奖。

  读完这本书,才明白最初的想法有多么愚不可及,世上没有什么事是简单而随便的,心中认为理所当然的事也未必有它的章法。《如何阅读一本书》它也是一种哲学。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32

  不得不承认,选择这本书的原因是迫于工作要求,但郝明义的译序提起了我的好奇心。

  读书,它不就是拿一本书,然后翻开扉页,或精读或略读,把书中所写都看完而已吗?难道读书还有什么特别的规则?我虽不爱读书,但是至少也看过几本。简单来说就是读完的和未读完的。既然喜欢读书,当然要看看别人是怎样读书的,并寻求一个更科学的'方法。

  阅读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谓精神食粮便是如此了。作者的许多观点在我看来非常受用,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这本书关于阅读的看法也不一定尽善尽美。但是,以现在的观点来看,书中提及的一些分类,观点仍具科学性。同时,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电子产业,将阅读逐渐带向电子书时代。但我认为书中的观点不仅实用于阅读纸质书籍,对于电子书、网络资讯的阅读也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尽管很多时候我们阅读也许是为了放松或打发时间,但我们也应当以严肃的心态去阅读。一本好书是作者的人生历练的凝聚,是作者的心血,是作者对世人的告诫。我们应当怀着尊敬,感恩的心情去阅读。

  记得有人说过,读书是一个人的修行。翻开书本,修行便开始了。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要汲取新的知识,更要增加我们的感悟力,我们的理解力。真诚地阅读一本好书,对于作者,对于我们自己,都是一种嘉奖。

  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自己最初的想法有多么的不认真。体会领导教诲的苦心,世上没有什么事是简单的,随随便便的。你心中认为理所当然的事也未必没有它的章法。如何阅读一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书,也是一种哲学。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33

  关于书,关于读者,书与读者的关系,书的分类,怎样认识、了解和评判一本书,各类书的阅读方法,最主要的是阅读的四个层次: 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作者讲的非常详细,有分析、介绍和具体步骤,内容丰富。本书是关于阅读的艺术,是为了增强理解力而写的。娱乐消遣式阅读不在作者探讨范围。

  这本书有点阅读门槛,提到的各类书,如果有过接触更利于理解作者的相关介绍和阅读技法。而且本书涉猎的内容很难一朝一夕全部消化,更适合目前遇到哪方面问题就先在实践中具体试试看,一步步来。以不同阅读方法接触不同读物,说到底读书是很个性化的事,阅读方法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主动阅读,明确目标,提出问题并在阅读过程中尝试去回答问题,专心致志,边读边思考。这本书总体在谈些什么,想办法找出作者的想法和论点,做出自己的判断,他说的有道理吗?这本书和你有怎样的关系?~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对书籍内容探索更强,收获也更多。说到更加有效地理解掌握一本书,最好的方法是做笔记做笔记做笔记,现在越发觉得不做笔记就像没读过一样。做笔记除了帮助记忆、锻炼表达能力,还能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保持头脑清醒,促进主动阅读。有时读完一本书,我们觉得自己有被触动到,内心有所感悟有想法,但就是说不出来写不出来,其实这只能说明你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而阅读效率和理解程度&阅读速度两者有关,多数人是可以比目前速度再提高一些的。读不同书用不同速度,根据书的性质和复杂程度采取不同阅读速度。每一种书有适合的速度,太快或太慢都会影响到效率。

  说了这么多,最后只想说一句: 自己想怎么读就怎么读。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34

  终于重新读完了这本书。这是一本教授如何阅读的书,她把阅读分为四个层次基础阅读,诠释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

  基础阅读作为一个成年人,基本没有什么问题问题是,大多数成年人也多停留在基础阅读这个最低的层次上。

  诠释阅读是稍微高一层次的阅读方法,主要是利用阅读书名、目录和序言等快速了解一本书的大概内容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展开叙述的?你对此有何评价?这本书对读者本人有什么用?

  分析阅读是第三层次的阅读,也是非常耗费心力的阅读方式通过更深入的阅读,进一步回答上一层次阅读中的四个问题。针对不同类型的书籍也有不同的分析阅读方法。我认为分析阅读,最核心的是找出作者的关键字词,进而找出作者的观点和主旨,针对作者的.观点,读者要认真理解并做出自己的评判,同意或不同意,为什么?这样才算是真正的吸收了一本书。需要说明的是,值得分析阅读的书,世界上不超过一千本,值得反复阅读的经典书籍不超过100本,对此,我表示相信。

  最后一个层次是主题阅读,主题阅读与分析阅读最大的区别在关注点不同,分析阅读的关注点在以作者的观点为中心,主题阅读的关注点应该放在自己要研究的主题上,让各种不同书的作者来参与自己主题的讨论,然后自己综合分析比较得出自己的观点。

  阅读的方法也是一项技能,需要我们在平时的阅读中不断的练习,这样才能熟能生巧,变成我们能够运用自如的技能。

  阅读点亮生活,阅读让自己的心智获得成长,这才是阅读的真正目的!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相关文章:

如何阅读一本书范文02-27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02-21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02-06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02-10

最新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02-22

《如何阅读一本书》心得体会04-28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通用04-27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11-08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的读书笔记09-23

《如何阅读一本书》的读书笔记范文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