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生命与教育》(通用10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后感《生命与教育》,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后感《生命与教育》 1
寒假期间,我认真拜读了冯建军老师的《生命与教育》,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感动和震撼!在本书的前言--“回归生命的教育”一章中,能强烈地感觉到作者对过去教育的批判与对现代教育的理解。冯建军教授在书中写道:教育源于生命发展的.需要,而长期以来教育却遮蔽了这种本源性的需求,而把教育的目的异化为知识、技能,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诚然,我们之前的教育和现今普遍存在的现象莫过于此,这就需要我们现在的教师在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生涯中画上一个问号。
我们为什么教书育人,我们怎么教书育人,我们已经教书育人了吗?书中有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知识若没有智慧烛照其中,即使再,也只是外在的牵累;智慧若没有生命隐帅期间,那或可动人的智慧却也不过是飘忽不定的鬼火萤照。所以,点化和润泽生命乃教育之核心。”冯教授在书中归纳出生命化教育的四个特征:敬畏生命、解放儿童、融入生活、充满人文关怀。这每一个特征,都
读后感《生命与教育》 2
有人说:读一本书后忘了所有的东西之后还记得的就是书的精华。寒假期间根据学校安排阅读了有关“生命化教育”类书籍和文章,我捧起《生命与教育》品读起来,没有完全逐字逐句的进行阅读,翻了个大概,对于心悦的章节进行认真琢磨品悟。最终感觉这本书给予我最深的就是:授受知识,开启智慧,激发心灵,回归教育本位。
让教育回归生命的教育的呼声现在国内很高。我们现在的教育仅仅停留于书中知识的传授,忽略掉书带给我们的深层次的思考和意义。如:为了迎合社会当下家长、升学的目的,教学中老师在布置学生作业很少思考学生做作业的感受。在当今的教育环境下的中国真的能接受生命化教育的洗礼吗?作为教师,怎样落实生命教育,打造生命化课堂是工作的关键。怎样的课堂算得上是生命课堂?理论上讲,生命课堂可以这样理解:
A、在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追求以人的发展为本的一种教育理念。
B、生命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为阵地,开展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思想、文化、情感交流活动。
C、生命课堂既是教师生命活力的展现;也是学生生命活力的激发;更是教师生命活动与学生生命活动的有效交往。
具体来说,“生命课堂”应该是怎样的课堂呢?
(1)“生命课堂”应该是教育教学目标全面、明晰的课堂。
(2)“生命课堂”应该是学生喜欢的课堂。
(3)“生命课堂”应该是激情澎湃、生动活泼、和谐发展的课堂。
(4)“生命课堂”应该是教学预设巧妙、课堂生成精彩的课堂。
(5)“生命课堂”应该是高效或有效的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要是孩子成为有教养的人。就要让他们有欢乐、幸福及对世界的乐观感受。教育学方面真正的人道主义精神,就在于珍惜孩子有权享受的欢乐和幸福。
老师们,我们反思在您的课堂上孩子有欢乐吗?你的课堂上孩子激动吗?你的课堂上孩子的心灵震撼了吗?孩子的眼睛灵动吗?我们自己感觉到生活的美好了吗?我们的课堂是否流淌生命的灵性、激荡生命的潜能、飞扬生命的人性?
“‘生命课堂’就是在课堂教学中,不仅仅是为了知识而教学,而是为了人的发展而教学。”是以关怀人和发展人为出发点和归宿,具有:
1、人文性。
传统的“知识课堂”是知识至上的课堂,为了片面地追求知识而根本无视“人”的存在。与之不同的是,“生命课堂”以人为本,关注师生的生命,追求终极关怀,以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课堂教学是师生人生旅途中充满生命活力的部分。在生命课堂中,师生作为完整的人,分别向对方真诚地展现着完整的自己,在互动的交往过程中触动着彼此的心灵,实现着真正的教育。此时的课堂教学充满着激情,闪烁着智慧,涌动着灵感;有情感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和思维的跳跃;实现着知识的增长、能力的提升和人格的养成。
2.动态性。
课堂总是处于一种流变的状态。教师与学生的心态在变化;知识经验的积累状况在变化;课堂的物理空间也在变化,这无疑是对师生智慧的挑战,要求师生必须根据变化了的情形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将自己独特的不可为他人所取的智慧融入课堂中,从而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和创造性的学习,深深地感受到自己作为创造者的尊严和快乐。与“知识课堂”那种静态、模式化不同的是,“生命课堂”是师生共同探究知识、课程生成和建构的课堂。教学内容不再是“钢性”的,而是通过师生不断建构生成的。学生知识的获得是积极主动的建构生成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不再墨守那种“预定教案——执行教案——完成教案”的封闭流程,而是共同创设以知识生成为中介的交往情境,在交往中就“共同文本”生成的不同意义进行阐释与交流,促进知识意义的建构和活动主体的发展。
3.和谐性。
课堂中的师生作为一个个充满情感、活力、个性的生命体,他们的人格地位是平等的。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都应该充分尊重对方的人格、情感,自由地进行交往对话。
与“知识课堂”那种专断失谐不同的是,“生命课堂”强调民主和谐。在生命课堂中,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能够享受到充分的`自由。学生真正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的平等对话者、沟通者、引导者、互动者、意义的建构者。师生之间再没有壁垒森严的藩篱,他们可以民主地进行理性的对话和协商、讨论各种感兴趣的话题。教师不再是“话语的霸权者”,师生都有资格亮出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参与对话和讨论。师生双方坦诚相待、共同合作、相互尊重、积极探究、不断进取,都能充分享受到教学的乐趣,共同实现智慧的生成和生命的升华。
敬爱的老师,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让我们一起用爱浇灌,用心培育,静待花开!
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者去身体力行。同时,他还列举了关怀生命的研究方法,其中的叙事研究、行动研究和个案研究,也是一线教师走进生命个体,关注生命成长,倾听生命律动,记录生命足迹的最佳方法。
生命化教育是一次“寻找教育改革与教育自身的内在动力与内在尺度”的自觉努力,就是“唤醒教师的生命意识,重新思考教育的真谛”。关于教师的“人的真实生命的复归”,张文质先生曾提出个很有意思的命题,他说:“生命化教育要追求教师生命的幸福”。他由此而对传统的教师观提出了质疑:“不要认为教师这个职业就是‘蜡炬成灰泪始干’,这种比喻是很可怕的”。这里存在着认识的误区,把教育仅仅看作是“付出”、“给予”,是教师生命的消耗,而忽略了它同时更有“收获”与“回报”。而中小学教师,在生命化教育的理念里,它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生命存在方式,它的特殊性在于,教师的生命与儿童--少年--青年生命的共生与互动,而后者的正是人的生命路程中最为纯真、最接近人的生命本原,最具有活力,也最具有多种可能性的一个阶段。生命教育是面对生命,遵循生命特征,全面提升生命质量和品味的教育。我们必须的本体构成和生命特性为依据作出相对应的教育形式和教育手段。
生命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是:教育是慢的艺术”。教育是一个“慢活”、细活”,是生命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所谓“润物细无声”,教育的变化是极其缓慢、细微的,它需要生命的沉潜,需要“深耕细作式的关注与规范”。细心与耐心,热心与激情,关心与爱护是教师必不可少的基本素养。
生命化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理念是:教育是爱的艺术”。托尔斯泰说过:在这个世界上,常被别人关心、爱护,就能学会用自己的爱心去关心爱护别人”,我们应该扩大内心的爱”。所以我们当老师的一定不能让自己的爱打折,在学生最需要关心爱护的时候充分体现自己的爱心和善举,投桃报李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老话吗?相信学生也会用同样的爱心和善举来回报这个世界的。爱是师生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情感基础,是师生关系融洽和谐的基本保障,保持长久的爱可以协调和减少个人,师生之间的敌对情绪,保持平和的心态。
爱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了解了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了他们的个性特征,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天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冯老师不止一次地说过,学生的心灵往往要比教师纯洁得多,学生在道德上也往往高出教师。所以冯老师的爱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础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爱,发自内心的爱,不含任何杂质的爱,而更重要的是,这份爱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爱可以创造新的生命,爱能创造新的奇迹,爱能创造教育的辉煌!
读后感《生命与教育》 3
读了《生命与教育》,使我知道,爱可以创造新的生命,爱能创造新的奇迹!爱能创造教育的辉煌!要成为孩子眼中的教师,不是把学生当作无知的凡夫俗子,自己盛气凌人成为上帝。我们要用爱来打动他们,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托尔斯泰说过:“在这个世界上,常被别人关心、爱护,就能学会用自己的爱心去关心爱护别人”,“我们应该扩大内心的爱”。所以我们当老师的一定不能让自己的爱打折,在学生最需要关心爱护的时候充分体现自己的爱心和善举,“投桃报李”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老话吗?相信学生也会用同样的爱心和善举来回报这个世界的。
研读《创造教育奇迹的55个细节》一书,我懂得了学生的优秀是教育出来的,“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天赋和可塑性,只要让他们置身于教育的'氛围中,只要让他们感觉到是被需要、被爱的,即使是问题学生也能培养好的修养”。不仅如此,书中所提供的55个细节从微处入手,却是处处切中要害,就像是为我们的教师管理提供了工作指南,如良好的学习习惯、社交礼仪、社会公德等方面的细节,将这些教育的细微之处罗列出清单,提醒我们在与孩子的相处中注意自己怎样以身作则,帮助我们在孩子的德育中一一落实。
《欣赏教育》告诉我们:希望得到别人尊重和得到别人欣赏,是我们每一个人人性中最本质的追求。欣赏教育在教学中的作用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目的。日本心理学家永多湖辉曾说:“在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潜力。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宇宙的潜能隐藏在每个孩子的心中。”欣赏教育最大的奥秘就在于时时、处处、事事在心灵深处坚信孩子行,承认差异,允许错误和失败。让每一个孩子时时都能感到自己能行,自己是一个好孩子。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通过广泛的阅读,拓宽了我的专业知识,使我获得深厚的学识和素养,提高了我的教育教学能力, 读了这些书,使我明白了在教学活动中欣赏与激励的重要性,爱的重要性,这些都将作为我以后教育学生的座右铭。
读后感《生命与教育》 4
这个星期,我看了一本叫做《生命教育》的书,我的感想很大。
《生命教育》是一本教育我们生命是什么的书。它分为三个部分:
1、生命的历程。
2、生命的尊严。
3、生命的力量。
我读第一部分时,第一课是“我们的身体”,才知道原来我们的身体的结构是很复杂的,就像一个精密的机器,每一个器官和组织就是这台机器的零部件,它们不分昼夜、互相密切地合作着。我还深入地知道了我是从哪里来呢:首先是爸爸的精子进入妈妈的身体,然后精子穿越卵子的外壳,受精完成后卵子的外壳会硬化阻止其他精子进入,第七天新生命便诞生了,过了9个月,妈妈便诞下了我们。我不仅知道了这些,还知道了青春的密码,听了很奇怪吧,青春的`密码?难道我知道了长生不老的秘密?不是的,青春的密码不是这个意思,而是青春期。嘻嘻,女孩子的青春期会面临初潮,什么是初潮?初潮是月经的一种。初潮过后,女孩子会脸色红润、乳房隆起,会变得更漂亮!哈哈,这是女大十大变吗?说说其他吧,嗯,第十五课吧,太难忘了!
第十五课是说校园安全的,还有故事呢,是保护费:小学生小武回家的时候被一些人打了,那些人自称是什么帮派的,要收取保护费,小武不服气找到了哥哥以前的同学小海,帮自己出气,小海也是什么帮派的人,最后两帮派打起来,小武的胳膊也骨折了,小武家支付的
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
医药费极多!这种事虽然没发生过但也防不胜防啊!
《生命教育》真好看!
读后感《生命与教育》 5
读了冯建军先生的《生命与教育》,虽没有高山仰止之感,但内心的佩服与赞叹却是久久不能散去。虽然冯建军教授所追求的、所探索的生命教育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在残酷的教育现实前是无能为力的,但冯建军先生的深邃的思想会唤醒越来越多的有志之士去思考教育,去探索教育的真谛,去为还原生命教育的本质而跋涉。
冯先生在书中从六个方面对生命教育进行了深入的阐述:生命,教育的原点;生命在教育中失落与反思;教育对生命的祈求与追寻;教育的生命品行;生命化教育的建构;生命的品质及其教育意蕴。其中第五章“生命化教育的建构”着力于生命完整性、自由、独特品质的描述,致力于探索如何让教育走出“异化的洞穴”,构建生命全面而和谐、自由而充分、独特而创造地发展的教育的根本使命,这是与新课改的共振,是每个在新教育之路上跋涉的有志之士所寻觅和期盼的。
“生命化教育的建构”与当前的功利性的教育不同,所倡导的.是全人的教育,关注的是教育学视野中的完整生命。
冯先生认为,从静态上看本体生命的存在,人实际上有三重生命:一是自然生理上的肉体生命。作为肉体的生命。人是一个自然的存在物,但人又是人的特殊的自然存在物。认识自在之有,但更是自为之有。二是精神生命。意识性使人的生命扬弃了动物自在的本能,成为自为的精神存在。人正因为有精神的存在,是人超越了动物的本能,而获得了自由。与海德格尔、蒂里希的观点不同,冯建军先生认为,生命是一个有机联系的复杂体,强调人的精神性,并不能如同宗教的传统和中世纪的神学一般,否认人的自然生命的存在,相反,人的精神生命是基于自然的生命而发生的。三是社会生命。冯教授认为,人总是处于“社会关系”之中,并承担一定的社会角色,人的社会性存在方式既关联与人的内在意识,又有超越人的意识的感性对象性、客观普遍性。
冯先生认为,生命化教育首先要敬畏生命。冯先生在呼唤,中国的传统教育习惯于教人学习“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行为应该深深地反思一下了。这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文化,其价值观认为我们所拥有的生命不属于我们自己,它就像银行的活期存款,为着某种外在的价值,随时提取,随时奉献。即使对于一个没有能力保护自己的儿童,我们的教育也要求他为国家利益恪守职责。这种对生命置若罔闻、甚至践踏生命的的教育太值得我们反思了。
冯先生认为,生命化教育的当前最要紧的任务是解放儿童。所谓“解放儿童”,就是要在教育中树立正确的儿童观。一方面把儿童当“儿童”看,承认童年生活的独特价值,让他们的生活充满童真、童趣和童稚;另一方面把儿童当“人”看,教育过程中,尊重人的特性。
反观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过分的功利是我们眼中只有“物”,没有“人”,孩子对我们来说不过是考试的机器,是为老师获取分数、获取利益的工具。“人文关怀”、“生命教育”等已离学校太远。这是对孩子的虐杀,也是对教育、对历史的犯罪。刻不容缓,教育,需要我们从现在开始反思、实践,再反思、再实践……
读后感《生命与教育》 6
在阅读了《生命与教育》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对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从生命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教育应该如何回归其原点,即关注人的生命成长和价值实现。
书中提到,当前的教育体系往往偏离了“生命”这一核心,更多地关注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被当作考试的机器,他们的生命活力和创造力被压抑,难以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生命成长的快乐。然而,生命是教育的原点,教育应该直面人的生命,遵循生命的成长规律,润泽孩子的灵魂,追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作者对生命化教育的倡导。生命化教育强调关注人的.生命体验,将教育植根于生命个体发展的需要。它不仅仅关注人的自然生命,更关注人的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这种教育理念认为,教育的本质在于生命的成长,在于培育独特的精神自我和有活力的生命个体。
书中还提到了当前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学生道德品质的缺失、教育脱离学生现实生活等。这些问题都反映了当前教育体系的不足,需要我们去反思和改进。生命化教育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它要求我们在教育中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将教育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让学生在和谐开放的学校环境中不断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造。
此外,书中还强调了教师在生命化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教师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更是生命存在的一种方式。他们必须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崇敬生命、热爱生命,关注学生的幸福体验和生命质量。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引导他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总的来说,《生命与教育》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它让我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更是生命的成长和价值的实现。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我将努力践行生命化教育的理念,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让他们成为具有完整人格和幸福生活的人。同时,我也将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理念,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读后感《生命与教育》 7
《生命与教育》是一本由南京师范大学冯建军教授所著的书籍,它通过深刻的思考和丰富的论述,为我们揭示了教育的本质和生命的价值。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书中,冯建军教授从多个角度对生命教育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他强调,生命是教育的原点,教育应当回归生命的本质,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知识的传授和应试能力的培养上。这一点让我深感震撼。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教育往往被功利化,学校和家庭都过分关注学生的成绩和分数,而忽略了对学生个性和兴趣的培养,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冯教授在书中提出了生命化教育的理念,即教育要直面人的生命,遵循生命的成长规律,润泽孩子的灵魂,追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提高生命的质量。这一理念让我意识到,教育的真正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他们去思考生命的意义,去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成长为一个完整、幸福、美好的人。
此外,书中还强调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冯教授认为,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的引导者和支持者。这一观点让我深感责任重大。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为他们创造一个充满关爱和尊重的学习环境。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反思了自己的教育实践。我发现,在过去的教学中,我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应试技巧的训练,而忽略了对学生生命成长的关注和引导。这让我深感愧疚和自责。因此,我决定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的生命教育和个性发展,努力为他们创造一个更加宽松、自由、充满创造力的学习环境。
总之,《生命与教育》是一本充满智慧和启迪的书籍。它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的本质和生命的价值,也让我更加坚定了从事教育事业的决心和信念。我相信,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我会不断地学习和探索,努力将生命教育的理念融入到我的教学中,为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读后感《生命与教育》 8
《生命与教育》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书籍,它不仅仅探讨了生命的意义,更将这一探讨与教育的本质紧密相连。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受到了极大的启发,对教育和生命有了全新的认识。
书中,作者冯建军教授通过深入的分析和生动的案例,向我们展示了教育的真谛——教育应当回归生命的原点,遵循生命的成长规律,润泽孩子的灵魂,追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这一观点如同一股清流,冲刷着我对于教育的传统认知。
我们当前的教育体系,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应试能力的培养,却忽视了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和发展。这种教育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培养出成绩优秀的学生,但却往往以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为代价。而《生命与教育》则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即生命化教育。
生命化教育强调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它要求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要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心灵,让教育成为一种关怀人和发展人的活动。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受触动的是书中对于“生命课堂”的描述。这种课堂不再是教师单向传授知识的场所,而是师生之间充满生命活力的思想、文化、情感交流的平台。在这里,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的.学习者。教师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的引导者、互动者和意义的建构者。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教育应当滋养孩子的德行,强健孩子的体魄,使学生成为一个完整、幸福、美好的人。这一观点让我深刻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塑造人格、培养品德、强健体魄的全方位过程。
总的来说,《生命与教育》这本书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和启发。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要成为一名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注重生命教育的教师的决心。我相信,只有当我们真正将教育回归到生命的原点,遵循生命的成长规律,才能培养出真正有思想、有情感、有创造力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读后感《生命与教育》 9
在阅读冯建军教授的《生命与教育》后,我深受启发,对教育的本质和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本书不仅是一次对教育理论的探索,更是一次对教育实践的深刻反思。
书中,冯教授强调了生命是教育的原点,教育应当回归生命的本质。他指出,当前的教育体系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应试能力的培养,却忽视了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和发展,以及对学生精神生命的滋养。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往往被视为考试的机器,失去了对学习的热情和生活的快乐。
然而,真正的'教育应当是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他们的潜能,引导他们主动学习和思考。教育不仅仅是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不断适应变化,持续成长。
书中还提到了生命化教育的理念,即教育应当直面人的生命,遵循生命的成长规律,润泽孩子的灵魂,追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生命化教育强调的是全人的教育,关注的是教育学视野中的完整生命。这种教育理念下,教育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对学生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全面培养。
此外,书中对于“生命课堂”的阐述也让我印象深刻。生命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为阵地,开展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思想、文化、情感交流活动。在生命课堂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学生的引导者、互动者和意义的建构者。这种课堂模式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体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教书育人的过程,更是一个关乎生命成长和人性完善的事业。作为教师或家长,我们应当反思当前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努力构建更加符合学生成长需求的教育环境。我们应当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内在需求,尊重他们的生命尊严和价值,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让他们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和潜力。
总之,《生命与教育》这本书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和思考。它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教育的本质和意义,也让我更加坚定了为教育事业奋斗的信念和决心。我相信,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我会不断努力、不断探索、不断前行,为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读后感《生命与教育》 10
《生命与教育》是一本由南京师范大学冯建军教授所著的书籍,这本书在探讨教育的本质和生命的关系上,提出了许多深刻而独到的见解。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教育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冯建军教授在书中指出,当前的教育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生命的原点,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教育对于生命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他强调,教育应该回归生命的本质,直面人的生命,遵循生命的.成长规律,润泽孩子的灵魂,追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提高生命的质量。
这一观点让我深感共鸣。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往往都过分强调分数和成绩,将孩子的成长简化为一张成绩单上的数字。这种教育方式不仅忽视了孩子的个性差异和内在需求,也剥夺了他们追求幸福和自由的权利。而生命化教育则强调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引导孩子认识自己、理解生命、追求幸福。
书中还提到了教育对生命的祈求与追寻。冯建军教授认为,教育应该关注每一个孩子的生命体验和生活世界,让他们在和谐开放的环境中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造。这一观点让我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课堂上的知识传授,更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陪伴和引导。作为教师或家长,我们应该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兴趣,为他们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
此外,书中还探讨了生命化教育的建构和生命的品质及其教育意蕴。冯建军教授提出,生命化教育应该包括自然生命的教育、精神生命的教育和社会生命的教育。这三个方面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完整而和谐的生命教育体系。同时,他还强调了生命的超越性、可持续性、主体间性和非连续性等品质对于教育的重要意义。这些观点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引导孩子认识生命、理解生命、追求生命价值的过程。
总的来说,《生命与教育》这本书让我对教育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它让我意识到,教育应该回归生命的本质,关注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引导他们认识自己、理解生命、追求幸福。同时,它也让我更加坚定了作为一名教师或家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为孩子提供一个自由、开放、和谐的教育环境,让他们能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努力学习和实践生命化教育的理念,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和成长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和陪伴。我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孩子们一定能够拥有一个更加美好、更加充实的未来。
【读后感《生命与教育》】相关文章:
呼唤生命教育08-18
生命教育作文07-02
精编阅读《生命教育》书籍读后感心得生命与教育读后感12-22
幼儿生命教育教案06-05
生命教育教学随笔01-25
生命教育教学反思精选02-27
关于生命教育教案11-23
生命教育的教案范文05-16
生命教育作文最新07-01
关于生命教育的作文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