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时间:2024-10-03 11:16:3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你有什么总结呢?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1

  一直慕名三毛,却老是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没能拜读她的作品,终于今天得一时间,便兴匆匆的直奔三楼,在众多书架中搜索到《撒哈拉的故事》。

  大概花了接近一个小时的时间,很轻松读玩了那本已经破了不能再破的小书,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这应该是我所读过最轻松的一本了,整本书三毛就章节介绍她与丈夫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的一些经历和生活感悟。每一章节都用自己身边发生的小故事,生动活泼,真实贴切,让人自然的就想象着她所生活的细节。虽然自己也有时记一些身边发生的故事,但是和三毛的相比,实在是不堪言,与其说三毛把写作功底很深不如说她很会生活,很会感受生活。这点也是我所羡慕的地方。

  生活中离不开交流,交流离不开谈话的艺术。

  在看这本书,我摘抄了一句话,也是最能打动我的话,是这样写的,“偶尔的孤独,在我个人来说,那是最最重视的,我心灵的全部从不对任何人开放,荷西可以进我的心房里看看,坐坐,甚至占据一席,但是,我有我自己的角落,那是‘我的,我一个人的’,结婚也不应该改变这一角,也没有必要非向另外一个人完完全全开放,任他随时随地跑进去捣乱,那是我不愿的。”当我看到这句话时,便立刻产生了共鸣,因为我也是这样一个人,心里永远会为自己留一角,只属于我自己的,在这之前,我曾对这样的自己持怀疑的态度,为什么呢,因为有个人对我说过这样一句话,“和你聊天,我永远不知道你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没有完全袒露。好像在打太极拳。”,就因为这句话,我很怀疑,怀疑自己,是不是我让人觉得很另类了,但我所表现的`恰是我最真实的我,曾一度甚至于觉得好像不被人理解,然而当看到三毛所写的这句话,有种相逢恨久的感觉。

  可能每个人在交流时,会分场合保留一些想法,其实很正常,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本来就是很微妙的。不仅仅是语言上的还有肢体上的,当我们在充当诉说者的角色时,倾听者的一言一行无时不刻不再影响着我们的谈话的内容及内容的深浅。人与人之间从相遇到相知,中间的过程必须通过两人的交流,如果两人在交流的过程中能够产生共鸣,了解很深。当然不排斥在交流中对待某问题的态度意见不统一的,如果双方互相尊重互相信任,那么两人关系有可能发展为挚友的趋势。

  “在这个小小的天地里,也是一个满满的人生,我不会告诉你,在这片深不可测的湖水里,是不是如你表面所见的那么简单。想来你亦不会告诉我,你的那片湖水里又蕴藏着什么,个人的喜怒哀乐,个人担当。”每个人都有其交流可触及的底线,所以在与人交流时,应该注意,谈话的内容和方式要站在倾听者角度。而不是一股脑的把自己想说的说出来,然后把负担在传给你的忠实倾听者。

  对于一些在说话上有特点的人,我们可能听过,快嘴、刀子嘴豆腐心之类的。很有个性或者很有特点的人,往往在表现自己后,留下一些话让那些所谓没特点的人慢慢的消化。所以在交流时要谨言慎行,毕竟我们都是社会人,人与人之间都是有关联的个体,才构成了整体。不排除你的一句话和一个小小的举动从而改变了某个人的一生,这样的事例身边不知道有多少。我也不在赘言一一举例。

  最后用一句话来结尾,读懂生活的人更懂人。

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2

  我喜欢三毛,她是一个任意妄为的旅行家,也是个充满奇思幻想的作家。三毛游历过许多国家,到过许许多多的地方,她的心无时无刻不在流浪,也许因为她的经历比常人丰富得多,我始终对她保持一种崇拜,在我的心目中,三毛是一个有个性,内心丰富的女子。除了游历山山水水,她还是个有才华的作家,早些年,三毛读尽市面上可见的小说,虽说不在学校接受教育,可是她的才华也是一般人不可比拟的。在她的笔下,撒哈拉沙漠成为了读者心目中向往的地方,尽管它的生存条件是那么恶劣,沙漠的一事一物在她的描述下,充满了不可思议的吸引力,深深抓住读者的心。

  三毛是个率性而为的女子,在书中她是这样写道的:自由自在的生活,在我的解释里,就是精神的文明。她还说:高度文明的社会,我住过,看透,也尝够了,我的感动不是没有,我的生活方式,多多少少也受到它的影响。但是我始终没有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将我的心留下来给我居住的城市。

  许多人对三毛这种舍弃现代物质生活的做法可能表示不理解,也有着不同的看法。我从三毛上面的描述中,可以看到她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也许是三毛对自由的`向往让她舍弃了物质上的享受,选择了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沙漠生活吧。

  比较了解三毛的朋友将她对沙漠的向往解释成看破红尘,自我的放逐,一去不返。三毛自己在书中表示她觉得这些看法都不是很正确的看法。也许是因为骨子里三毛热爱撒哈拉沙漠吧。有一次三毛无意间翻到了美国的《国家地理杂志》,刚好在介绍撒哈拉沙漠,三毛当时只看了一遍书中的介绍,就深深爱上了这片沙漠,她说,我不能解释的,属于前世的回忆似的乡愁,就莫名其妙,毫无保留的交给了那一片陌生的大地。我想三毛是热爱撒哈拉的,在书中,她甚至把它比作内心深处的梦里情人,这份对沙漠毫无保留的热爱,促使她踏上了异乡的路,乃至是结婚前夕她也只身前往沙漠。

  三毛也曾表示起初她留在沙漠是因为自己,后来是因为荷西。令我感动的不只是三毛所描绘的异国风土人情,还有她和荷西的一段异国恋。未婚夫离世后,三毛回到西班牙,再次与荷西重逢,荷西对昔日喜欢的人表示了款款深情,六年来对三毛的倾心仰慕和坚守,打动了这个身心疲惫的女子,爱情再次盛开在撒哈拉,当荷西决心为爱情去沙漠里受苦的时候,三毛就在心里决定要跟他天涯海角一辈子流浪下去。这个人不是别人,就是她丈夫——荷西。

  我羡慕荷西与三毛的爱情,不是很唯美,足够令人感动。在荷西看来他支持三毛的各式各样的想法和探险,他和三毛的结合是平淡的结合,三毛也这样说,和一般夫妻一样,在柴米油盐的平淡中度过,不同的是他们的懂得在沙漠的枯燥中找寻乐子。有一次家里寄来中国土特产给三毛,不了解中国菜的荷西问粉丝是什么,三毛说是山上下的雨,人们把它做成现在吃的东西,借此捉弄荷西。一次,三毛做卷饭团,荷西误以为外面的海苔是不能吃的,三毛故意说是复写纸,逗得荷西不敢吃饭团。这段描写笑翻了我。平日里,大漠的物质生活是匮乏的,家人对三毛的关照,感动了我。或许大漠的生活是艰苦的,不过在这对人儿的眼里因为找寻了乐趣和远方家人的关照,不再枯燥。

  与当地人生活在一起,三毛像个孩子一样,她有十足的好奇心窥探当地的风俗。娃娃新娘记述了小女孩姑卡结婚的经过,一个十几岁的女孩早早结了过,在我看来是不可思议的,还有在荒山,三毛和荷西度过的惊险之夜,读到荷西身陷沙漠烂泥中,三毛被撒哈拉威人追赶的部分,这真是让我捏了把汗,好在三毛成功脱离危险,救出了荷西。沙漠观浴记也写得很生动有趣,撒哈拉威女人奇特的洗浴方式真实再显在读者眼中,当许多水灌进肚子里,撒哈拉威妇女,泄出一地脏物,让我顿时觉得撒哈拉真是个奇特的地方,想亲自去看看。

  我羡慕三毛,尽管我无法追随她游历山山水水的脚步,但是我的心在流浪,为着一种无拘无束的生活而追随她。撒哈拉的故事很美妙,而那些异土人情也在感动着我。记得有本书叫《荒原有爱》,读过它,再品味三毛的《撒哈拉沙漠的故事》,我感动了,为的是这一种内心的向往和追求,还有人世间不分国界的人和人真挚的情感。

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3

  《撒哈拉的故事》一书由十几篇精彩动人的散文结合而成,三毛用自己的心去适应、关怀这片大沙漠,用自己的笔记下了自己与荷西的甜蜜生活和撒哈拉这片沙漠里的动人故事。

  三毛,是个传奇的女子,她的一生就像是一张画卷,她的经历就像是一支神奇的画笔,在画卷上描龙绘凤,浓墨重彩地画出精彩的人生。

  在《撒哈拉的故事》一书中,三毛以率真、乐观的手笔记叙了她和丈夫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生活的那一段难忘岁月。在当地,他们一起参加了民族婚礼、观察当地的风俗习惯、用自己的医术救助村民、在沙漠中观浴、与邻居打交道、在沙漠中寻宝……一路下来,三毛与丈夫从刚到沙漠的一无所知、白手起家到最后精神财富源源不断,其中滋味只能慢慢体会了。

  当然,三毛的生活也不都是欢乐:邻家小孩常来调皮、当地男人对女人的'轻视、生活资金的窘迫……但这都无法阻挡三毛那一颗对生活炙热的心,她用自己的热情去融化着生活中的烦闷。

  沙漠中的小挫折当然阻挡不了三毛对它的爱。她用沙漠里淘来的小装饰品装饰简陋的家、用简单普通的蔬菜锁住别人的胃、养小植物打发时间……所有朋友都羡慕三毛的生活、羡慕三毛的家。撒哈拉的生活明明是一锅淡而无味的清汤,在三毛的手下添油加醋,成为人人都魂牵梦绕的浓汤,散发着诱人的香气。这个多姿多彩的女子用自己的热情书写着沙漠中的幻彩世界,怎能不让人心醉于其中?

  这本书中的文字细腻却又不失俏皮,描写着婚后生活的甜蜜与新奇。三毛是个幸福的女子,她自己也乐享其中,与荷西一起抓鱼、一起卖鱼、一起“耍弄”上司、一起去寻宝……三毛若是一人去外面“游荡”,荷西定会一家店一家店地问:“有没有看到echo?”三毛会对荷西说:“我不会死,我还要给你做饺子呢。”三毛和荷西之间的那些小细节总是让我感动,感叹生命的幸福。虽然荷西早三毛而去,但他们的爱情就像一条涓涓流淌着的小河,流得漫长却从不孤单,曲折却从未停息,在小舟上,三毛一直与荷西相爱。

  三毛放弃了大城市里的生活,与荷西来到了魂牵梦绕的撒哈拉,那个神秘且美丽的地方,它的每一寸土地对三毛来说都是渴望的,她用心去感受着每一寸土地,体会它的温存与激情。三毛是梦的使者,跟随着她的思想,顺流而下,抵达开满芬芳的峡谷,深吸一口气,从温暖的文字中呼吸到自由的花香。三毛的每一次旅行都是随性的,不停地在寻找生活的魅力,这样的行走,随时可以拾捡生活的美丽,装饰自己心灵的家。

  三毛曾说:“如果选择了自己结束生命这条路,你们也要想得明白,因为在我,那将是一个幸福的归宿。”我想,三毛是个追求完美化、理想化的人,她容易选择最极致的方式去达到超脱与升华的境界。可无论怎么说,她一生中,无时无刻不在追求完美与幸福,认定目标就付诸行动,正是这份追求使她到达撒哈拉,展现心中炙热的爱。三毛心里一直埋藏一份坚定不移的信念,支撑着她。正如她自己所说:“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

  是的,在撒哈拉,三毛尝到了幸福的滋味,尝到了快乐的滋味,尝到了生命的滋味……而我也在她的作品中体味到了别样的人生。

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4

  《撒哈拉的故事》这一本书是我第一次深入去接触三毛这一个作家,三毛我听说的算是比较多,而真正仔细阅读她的作品的就只有这本。说真的我个人对阅读什么的真的没多大兴趣,我会选这本书,是因为书名而吸引。我喜欢去旅游,喜欢去看各个地方的特色,而撒哈拉沙漠更是引起我对它的好奇心。

  《撒哈拉的故事》讲述的是三毛在偏远沙漠所经历的一系列有趣的生活故事。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一个洒脱随性,有梦想,执着的三毛。

  在酷热难耐,物资匮乏的沙漠中,三毛和荷西依然能够在沙漠中生活得乐趣横生真的是难以想象。三毛刚来沙漠,荷西带领三毛去他们居住的地方,房子中间一块四方形的大洞,一间较大的面向着街,另外一间,小得放下一张大床之外,只有进门的地方,还有手臂那么宽大的一条横的空间。厨房是四张报纸平铺起来那么大,有一个污黄色裂了的水槽,还有一个水泥砌起的平台还有个简陋的浴室,地是水泥地,高低不平,墙是空心砖,没有涂石灰。而对于这一间这个不能再简陋的小屋三毛并没有灰心,而是燃起对生活的信心。三毛和荷西用他们的力量去改造自己的房子。白天荷西在外工作,三毛单独一个人去市场拖回别人扔在路边的木料,每隔几个小时便去守着它们,殊不知这些木材原是装棺材的木箱,得知真相后,她俩哈哈大笑,反而更喜欢自家特别的新桌子。这样的笑话实在弄出不少,但他们在拥有乐趣的背后,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心酸是我们很难体会的。

  在沙漠中少不了的当然是那里的当地人——撒哈拉威人。撒哈拉威人的外表上看上去都是极肮脏而邋遢的,不清洁的衣着和气味,使人产生一种错觉。在《沙漠观浴记》那章中更是看得令人目瞪口呆,那些洗澡的人用一片小石头刮自己的身上,那不知多久没洗澡的身子全身的黑浆都被刮出来了,整个浴堂都充满着令人恶心的东西,不禁让人觉得反胃。三毛和荷西对人和气,不小气这一点,让他们的邻居充分给利用,什么千奇百怪的东西都来借,给了他们不会还,基本上除了三毛的牙刷和三毛的丈夫,家里的东西都借过了。而你不借给他们他们就说伤害了他们的骄傲,真是让人可恨又好笑的撒哈拉威人。同时他们又是无知的人。在《收魂记》中三毛为大漠中的女子拍照,而这家的男子却说三毛收了她们的魂,以为她们快要死去。当三毛拿出镜子,照在老人的面前时,他们看了一眼镜子,大叫得几乎翻下车去。可见他们的无知,处于辽阔的大沙漠中,面对浩瀚的黄土,脑海里有的是那些愚昧的说法,真是令人可怜。

  当地人思想落后且迷信,善良者有之,但更多人往往以自己的利益为重。《哑奴》这一篇就很好得体现出来。这一篇也是我在这本书中最喜爱,最感动的一篇。哑奴这一家一生都要为财主做事。当地的土财主们肆意差遣奴隶为自己挣钱,而三毛看不惯这践踏人权的事,不顾当地人的劝告和哑奴成为了好朋友,她常常给哑奴送去食物,请他来家里做客,偷偷塞给他钱,哑奴非常感激并请三毛和荷西到他家做客。哑奴他是最好的泥水匠,拥有这一身的好本领,本应该有很好的生活,但他是奴隶,注定是贫穷的,但他没有对生活感到绝望,因为他有一个家,尽管他的太太是一个白痴,他做的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家。虽然他做的一切都是因为他身为奴隶所要做的但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的身体虽是不自由的,但我的心是自由的。”一个身体受到约束的.人,能够说出这样的话,他的内心是足够强大的。但是他最终的命运还是逃不过要被财主用来做买卖交易,三毛得知,在哑奴临走之际,三毛哭着把一条彩色大毯披在哑奴的肩头,哑奴却挣脱枷锁把东西都递给妻与孩子们,他竭力地想对太太说话,却发不出一点声音,三毛哭着看着哑奴离开,她只能看着却不能帮哑奴脱离分离的绝境……

  在这本书更为重要的是爱,那一份荷西对三毛真挚的爱。在别人认为三毛这一举动是个笑话时,荷西是唯一不笑话她,不阻止她,更不拖累她的人。当初三毛不顾一切来到撒哈拉,荷西只是默默的收拾行李,在沙漠找到了工作,等着三毛踏上那片土地。荷西对三毛的爱虽然没有轰轰烈烈,却平凡得伟大。三毛是一个一意孤行的倔强女子,但当有一个人愿意为了她去沙漠里受苦时,这个倔强的女子已经决定要跟那个人天涯海角一辈子流浪下去了。这平淡深远的结合,意味着不离不弃。在荒山的那一个惊心动魄的夜晚,三毛没有选择离去,而是想尽办法营救心爱的丈夫;在符咒让三毛痛不欲生的时刻,荷西一直陪在她身边,因担忧而变得慌乱。这就是简单却深刻的爱。如三毛所说:“飞蛾扑火时,一定是极快乐和幸福的。”这样的爱,令人肃然起敬。

  看完整本书让我有种想立马收拾行装,游走天下的感觉,可我没有三毛那么果断。一个女子,仅因为儿时的梦想,仅因为那一半的乡愁,毅然背起行囊,踏上那未知却又向往的神秘大漠。没有犹豫,没有迟疑,不顾众人诧异的眼光。那该是一个多么随性的女子。连她自己也说,“我在这个世界上,向来不觉得是芸芸众生里的一份子,我常常要跑出一般人生活着的轨道,做出解释不出原因的事情来”。三毛是聪明的,她不会让自己被束缚在一片狭小的天地,她由来向往自由,喜欢我行我素,所以才会有《撒哈拉的故事》,所以才会有在她装点下异常美丽的沙漠。要知道,摆脱尘世的束缚,只做自己,没有一颗坚定的心与非凡的勇气,是万万不能做到的,纵使做到了,亦不能坚持下去。但三毛做到了。

  我也想像三毛那样的随性,我行我素。之前看过一本书,书里面有句话我很喜欢,一个人旅行以为自己看得多的是这个世界,可在当中看得最清楚的是自己。一个人不愿意去尝试永远都不知道自己的潜力有多大,在旅行中所遇到的正是未知的,等待自己去探讨的东西也是数不清的,趁着年轻,为什么不出去走走,看看不一样的世界。

  我真的非常想去外面的世界看看,但前提必须要充实自己,有能力去应对未知的世界,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会完成我自己的着一理想。

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5

  今天,外面依旧风大,很冷,但阳光很好。所以在家里关紧门窗,大敞窗帘,让阳光充实的洒进屋里,十分暖和,只能听到窗外呼啸的风声。这样的天气,可以赖在家里真是幸福啊。想想要每日上班辛苦挣钱的老公,心里顿生一股愧意。

  给自己搬了两把舒适的椅子在阳光里,放上靠垫。从书架上翻出一本三毛的书——《撒哈拉的故事》。这是老公的藏书,还是1984年印刷的。书已经很旧了,纸软软的,呈黄褐色,放在手里很舒服的那种绵绵的感觉。这本书是我十几年前就看过的,拿出来就着阳光再温习一遍吧。

  给自己找了很舒适的位置,斜靠坐在带软垫的椅子里,脚跷到另一只带垫的椅子上,手边一杯热腾腾的奶茶,全身沐浴在阳光里,捧着本心仪的书。虽少了背景音乐,但于我来讲,这样比什么都好了。

  不知不觉中,用了将近三个小时的时间把书看完了,很有些意犹未尽,心里想着这几天一定把三毛其他的书再看个遍。

  因为是十多年前看的了,对书的内容几乎忘了个干净,现在看来倒像是看本新书。而且看完后对三毛不禁生出许多敬意,在上次看后是没有这样的心情的。

  三毛是个可爱可敬的女人。可爱在于她在很恶劣的沙漠环境中竟仍然能营造出那么情调怡人的'家,可见她天性中是多么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给与人的一切;她的可敬之处,是为了她渴求的美好生活,从艰苦中学会坚强,用自己的双手,用她善于发掘美好事物的天赋,创造出了沙漠中的美丽花园。还有她的善良,面对沙哈拉威人近乎无知无理的索取,她选择了无休止的付与,之后却能体会这些人的可爱之处。这样的胸襟很令我折服。

  我很神往三毛打造的家,那个她和丈夫荷西在穷人区坟场堆里租来的陋室,并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一点一点动手改变,创造出沙漠奇迹的家。

  很可惜书上没有三毛给自己家拍的照片。对于她这个爱好摄影的人我很奇怪在书中她重墨描绘家的这一章节里,为什么没有配上图片。不过,这样也好,随着她的描写,我的脑子里也一点点勾勒出了她的家的模样,什么样的格局,每个角落是怎样的布置,甚至于那个她自己动手制作的沙发的制作过程及最终效果我都能想象得非常清晰。

  三毛和丈夫荷西的生活非常节俭。为了省钱,又为了自己美丽的家,他们利用一切休息日,买来水泥、油漆,自己粉刷墙壁;家具是可爱的三毛向人家讨来的木包装箱打制而成的,省了许多木料钱,而这些木包装箱是曾用来装棺材的。剩下的布置当然是三毛施展她变废为宝的才能,一点点打造出来的。衣服基本上不买;为了买到更便宜的菜,三毛不惜在沙漠的烈日风沙下步行到很远的“外籍兵团”的福利社去买,因为那里比一般杂货店要便宜三分之一…… 这对于一个一直生活在高度文明社会的女人来讲,生活上如此巨大的落差并没有让她退缩,而依然乐观、快乐,实在佩服之至。我假想换作是我去那里生活哪怕只有一个星期,大概就要逃难跑了。

  书里她对自己的艰苦生活进行了真实的描写,虽然有那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那么多的困难需要克服、那么多的不适需要适应,但字里行间,我看不到一丝丝三毛的不快与失落,她勇敢的走进并融入了沙漠贫瘠的生活,并用她积极的态度带给那里人真正的快乐和无私的帮助。

  被三毛的情绪深深感染之后,合上书,回头凝视自己的小家,每天生活的熟悉的空间,现在看起来也很美、很温馨。因为很满足,而感到了很深厚的幸福,还因为这里有爱,有浓浓的专属于自己的一份爱……

《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编辑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相关文章:

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03-03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06-11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心得03-30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心得03-16

《撒哈拉故事》读后感04-11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11-07

《撒哈拉的故事》的读后感11-16

《撒哈拉的故事》的读书心得范文06-07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08-09

关于《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05-09

文章代写服务

网站编辑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你有什么总结呢?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1

  一直慕名三毛,却老是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没能拜读她的作品,终于今天得一时间,便兴匆匆的直奔三楼,在众多书架中搜索到《撒哈拉的故事》。

  大概花了接近一个小时的时间,很轻松读玩了那本已经破了不能再破的小书,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这应该是我所读过最轻松的一本了,整本书三毛就章节介绍她与丈夫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的一些经历和生活感悟。每一章节都用自己身边发生的小故事,生动活泼,真实贴切,让人自然的就想象着她所生活的细节。虽然自己也有时记一些身边发生的故事,但是和三毛的相比,实在是不堪言,与其说三毛把写作功底很深不如说她很会生活,很会感受生活。这点也是我所羡慕的地方。

  生活中离不开交流,交流离不开谈话的艺术。

  在看这本书,我摘抄了一句话,也是最能打动我的话,是这样写的,“偶尔的孤独,在我个人来说,那是最最重视的,我心灵的全部从不对任何人开放,荷西可以进我的心房里看看,坐坐,甚至占据一席,但是,我有我自己的角落,那是‘我的,我一个人的’,结婚也不应该改变这一角,也没有必要非向另外一个人完完全全开放,任他随时随地跑进去捣乱,那是我不愿的。”当我看到这句话时,便立刻产生了共鸣,因为我也是这样一个人,心里永远会为自己留一角,只属于我自己的,在这之前,我曾对这样的自己持怀疑的态度,为什么呢,因为有个人对我说过这样一句话,“和你聊天,我永远不知道你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没有完全袒露。好像在打太极拳。”,就因为这句话,我很怀疑,怀疑自己,是不是我让人觉得很另类了,但我所表现的`恰是我最真实的我,曾一度甚至于觉得好像不被人理解,然而当看到三毛所写的这句话,有种相逢恨久的感觉。

  可能每个人在交流时,会分场合保留一些想法,其实很正常,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本来就是很微妙的。不仅仅是语言上的还有肢体上的,当我们在充当诉说者的角色时,倾听者的一言一行无时不刻不再影响着我们的谈话的内容及内容的深浅。人与人之间从相遇到相知,中间的过程必须通过两人的交流,如果两人在交流的过程中能够产生共鸣,了解很深。当然不排斥在交流中对待某问题的态度意见不统一的,如果双方互相尊重互相信任,那么两人关系有可能发展为挚友的趋势。

  “在这个小小的天地里,也是一个满满的人生,我不会告诉你,在这片深不可测的湖水里,是不是如你表面所见的那么简单。想来你亦不会告诉我,你的那片湖水里又蕴藏着什么,个人的喜怒哀乐,个人担当。”每个人都有其交流可触及的底线,所以在与人交流时,应该注意,谈话的内容和方式要站在倾听者角度。而不是一股脑的把自己想说的说出来,然后把负担在传给你的忠实倾听者。

  对于一些在说话上有特点的人,我们可能听过,快嘴、刀子嘴豆腐心之类的。很有个性或者很有特点的人,往往在表现自己后,留下一些话让那些所谓没特点的人慢慢的消化。所以在交流时要谨言慎行,毕竟我们都是社会人,人与人之间都是有关联的个体,才构成了整体。不排除你的一句话和一个小小的举动从而改变了某个人的一生,这样的事例身边不知道有多少。我也不在赘言一一举例。

  最后用一句话来结尾,读懂生活的人更懂人。

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2

  我喜欢三毛,她是一个任意妄为的旅行家,也是个充满奇思幻想的作家。三毛游历过许多国家,到过许许多多的地方,她的心无时无刻不在流浪,也许因为她的经历比常人丰富得多,我始终对她保持一种崇拜,在我的心目中,三毛是一个有个性,内心丰富的女子。除了游历山山水水,她还是个有才华的作家,早些年,三毛读尽市面上可见的小说,虽说不在学校接受教育,可是她的才华也是一般人不可比拟的。在她的笔下,撒哈拉沙漠成为了读者心目中向往的地方,尽管它的生存条件是那么恶劣,沙漠的一事一物在她的描述下,充满了不可思议的吸引力,深深抓住读者的心。

  三毛是个率性而为的女子,在书中她是这样写道的:自由自在的生活,在我的解释里,就是精神的文明。她还说:高度文明的社会,我住过,看透,也尝够了,我的感动不是没有,我的生活方式,多多少少也受到它的影响。但是我始终没有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将我的心留下来给我居住的城市。

  许多人对三毛这种舍弃现代物质生活的做法可能表示不理解,也有着不同的看法。我从三毛上面的描述中,可以看到她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也许是三毛对自由的`向往让她舍弃了物质上的享受,选择了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沙漠生活吧。

  比较了解三毛的朋友将她对沙漠的向往解释成看破红尘,自我的放逐,一去不返。三毛自己在书中表示她觉得这些看法都不是很正确的看法。也许是因为骨子里三毛热爱撒哈拉沙漠吧。有一次三毛无意间翻到了美国的《国家地理杂志》,刚好在介绍撒哈拉沙漠,三毛当时只看了一遍书中的介绍,就深深爱上了这片沙漠,她说,我不能解释的,属于前世的回忆似的乡愁,就莫名其妙,毫无保留的交给了那一片陌生的大地。我想三毛是热爱撒哈拉的,在书中,她甚至把它比作内心深处的梦里情人,这份对沙漠毫无保留的热爱,促使她踏上了异乡的路,乃至是结婚前夕她也只身前往沙漠。

  三毛也曾表示起初她留在沙漠是因为自己,后来是因为荷西。令我感动的不只是三毛所描绘的异国风土人情,还有她和荷西的一段异国恋。未婚夫离世后,三毛回到西班牙,再次与荷西重逢,荷西对昔日喜欢的人表示了款款深情,六年来对三毛的倾心仰慕和坚守,打动了这个身心疲惫的女子,爱情再次盛开在撒哈拉,当荷西决心为爱情去沙漠里受苦的时候,三毛就在心里决定要跟他天涯海角一辈子流浪下去。这个人不是别人,就是她丈夫——荷西。

  我羡慕荷西与三毛的爱情,不是很唯美,足够令人感动。在荷西看来他支持三毛的各式各样的想法和探险,他和三毛的结合是平淡的结合,三毛也这样说,和一般夫妻一样,在柴米油盐的平淡中度过,不同的是他们的懂得在沙漠的枯燥中找寻乐子。有一次家里寄来中国土特产给三毛,不了解中国菜的荷西问粉丝是什么,三毛说是山上下的雨,人们把它做成现在吃的东西,借此捉弄荷西。一次,三毛做卷饭团,荷西误以为外面的海苔是不能吃的,三毛故意说是复写纸,逗得荷西不敢吃饭团。这段描写笑翻了我。平日里,大漠的物质生活是匮乏的,家人对三毛的关照,感动了我。或许大漠的生活是艰苦的,不过在这对人儿的眼里因为找寻了乐趣和远方家人的关照,不再枯燥。

  与当地人生活在一起,三毛像个孩子一样,她有十足的好奇心窥探当地的风俗。娃娃新娘记述了小女孩姑卡结婚的经过,一个十几岁的女孩早早结了过,在我看来是不可思议的,还有在荒山,三毛和荷西度过的惊险之夜,读到荷西身陷沙漠烂泥中,三毛被撒哈拉威人追赶的部分,这真是让我捏了把汗,好在三毛成功脱离危险,救出了荷西。沙漠观浴记也写得很生动有趣,撒哈拉威女人奇特的洗浴方式真实再显在读者眼中,当许多水灌进肚子里,撒哈拉威妇女,泄出一地脏物,让我顿时觉得撒哈拉真是个奇特的地方,想亲自去看看。

  我羡慕三毛,尽管我无法追随她游历山山水水的脚步,但是我的心在流浪,为着一种无拘无束的生活而追随她。撒哈拉的故事很美妙,而那些异土人情也在感动着我。记得有本书叫《荒原有爱》,读过它,再品味三毛的《撒哈拉沙漠的故事》,我感动了,为的是这一种内心的向往和追求,还有人世间不分国界的人和人真挚的情感。

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3

  《撒哈拉的故事》一书由十几篇精彩动人的散文结合而成,三毛用自己的心去适应、关怀这片大沙漠,用自己的笔记下了自己与荷西的甜蜜生活和撒哈拉这片沙漠里的动人故事。

  三毛,是个传奇的女子,她的一生就像是一张画卷,她的经历就像是一支神奇的画笔,在画卷上描龙绘凤,浓墨重彩地画出精彩的人生。

  在《撒哈拉的故事》一书中,三毛以率真、乐观的手笔记叙了她和丈夫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生活的那一段难忘岁月。在当地,他们一起参加了民族婚礼、观察当地的风俗习惯、用自己的医术救助村民、在沙漠中观浴、与邻居打交道、在沙漠中寻宝……一路下来,三毛与丈夫从刚到沙漠的一无所知、白手起家到最后精神财富源源不断,其中滋味只能慢慢体会了。

  当然,三毛的生活也不都是欢乐:邻家小孩常来调皮、当地男人对女人的'轻视、生活资金的窘迫……但这都无法阻挡三毛那一颗对生活炙热的心,她用自己的热情去融化着生活中的烦闷。

  沙漠中的小挫折当然阻挡不了三毛对它的爱。她用沙漠里淘来的小装饰品装饰简陋的家、用简单普通的蔬菜锁住别人的胃、养小植物打发时间……所有朋友都羡慕三毛的生活、羡慕三毛的家。撒哈拉的生活明明是一锅淡而无味的清汤,在三毛的手下添油加醋,成为人人都魂牵梦绕的浓汤,散发着诱人的香气。这个多姿多彩的女子用自己的热情书写着沙漠中的幻彩世界,怎能不让人心醉于其中?

  这本书中的文字细腻却又不失俏皮,描写着婚后生活的甜蜜与新奇。三毛是个幸福的女子,她自己也乐享其中,与荷西一起抓鱼、一起卖鱼、一起“耍弄”上司、一起去寻宝……三毛若是一人去外面“游荡”,荷西定会一家店一家店地问:“有没有看到echo?”三毛会对荷西说:“我不会死,我还要给你做饺子呢。”三毛和荷西之间的那些小细节总是让我感动,感叹生命的幸福。虽然荷西早三毛而去,但他们的爱情就像一条涓涓流淌着的小河,流得漫长却从不孤单,曲折却从未停息,在小舟上,三毛一直与荷西相爱。

  三毛放弃了大城市里的生活,与荷西来到了魂牵梦绕的撒哈拉,那个神秘且美丽的地方,它的每一寸土地对三毛来说都是渴望的,她用心去感受着每一寸土地,体会它的温存与激情。三毛是梦的使者,跟随着她的思想,顺流而下,抵达开满芬芳的峡谷,深吸一口气,从温暖的文字中呼吸到自由的花香。三毛的每一次旅行都是随性的,不停地在寻找生活的魅力,这样的行走,随时可以拾捡生活的美丽,装饰自己心灵的家。

  三毛曾说:“如果选择了自己结束生命这条路,你们也要想得明白,因为在我,那将是一个幸福的归宿。”我想,三毛是个追求完美化、理想化的人,她容易选择最极致的方式去达到超脱与升华的境界。可无论怎么说,她一生中,无时无刻不在追求完美与幸福,认定目标就付诸行动,正是这份追求使她到达撒哈拉,展现心中炙热的爱。三毛心里一直埋藏一份坚定不移的信念,支撑着她。正如她自己所说:“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

  是的,在撒哈拉,三毛尝到了幸福的滋味,尝到了快乐的滋味,尝到了生命的滋味……而我也在她的作品中体味到了别样的人生。

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4

  《撒哈拉的故事》这一本书是我第一次深入去接触三毛这一个作家,三毛我听说的算是比较多,而真正仔细阅读她的作品的就只有这本。说真的我个人对阅读什么的真的没多大兴趣,我会选这本书,是因为书名而吸引。我喜欢去旅游,喜欢去看各个地方的特色,而撒哈拉沙漠更是引起我对它的好奇心。

  《撒哈拉的故事》讲述的是三毛在偏远沙漠所经历的一系列有趣的生活故事。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一个洒脱随性,有梦想,执着的三毛。

  在酷热难耐,物资匮乏的沙漠中,三毛和荷西依然能够在沙漠中生活得乐趣横生真的是难以想象。三毛刚来沙漠,荷西带领三毛去他们居住的地方,房子中间一块四方形的大洞,一间较大的面向着街,另外一间,小得放下一张大床之外,只有进门的地方,还有手臂那么宽大的一条横的空间。厨房是四张报纸平铺起来那么大,有一个污黄色裂了的水槽,还有一个水泥砌起的平台还有个简陋的浴室,地是水泥地,高低不平,墙是空心砖,没有涂石灰。而对于这一间这个不能再简陋的小屋三毛并没有灰心,而是燃起对生活的信心。三毛和荷西用他们的力量去改造自己的房子。白天荷西在外工作,三毛单独一个人去市场拖回别人扔在路边的木料,每隔几个小时便去守着它们,殊不知这些木材原是装棺材的木箱,得知真相后,她俩哈哈大笑,反而更喜欢自家特别的新桌子。这样的笑话实在弄出不少,但他们在拥有乐趣的背后,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心酸是我们很难体会的。

  在沙漠中少不了的当然是那里的当地人——撒哈拉威人。撒哈拉威人的外表上看上去都是极肮脏而邋遢的,不清洁的衣着和气味,使人产生一种错觉。在《沙漠观浴记》那章中更是看得令人目瞪口呆,那些洗澡的人用一片小石头刮自己的身上,那不知多久没洗澡的身子全身的黑浆都被刮出来了,整个浴堂都充满着令人恶心的东西,不禁让人觉得反胃。三毛和荷西对人和气,不小气这一点,让他们的邻居充分给利用,什么千奇百怪的东西都来借,给了他们不会还,基本上除了三毛的牙刷和三毛的丈夫,家里的东西都借过了。而你不借给他们他们就说伤害了他们的骄傲,真是让人可恨又好笑的撒哈拉威人。同时他们又是无知的人。在《收魂记》中三毛为大漠中的女子拍照,而这家的男子却说三毛收了她们的魂,以为她们快要死去。当三毛拿出镜子,照在老人的面前时,他们看了一眼镜子,大叫得几乎翻下车去。可见他们的无知,处于辽阔的大沙漠中,面对浩瀚的黄土,脑海里有的是那些愚昧的说法,真是令人可怜。

  当地人思想落后且迷信,善良者有之,但更多人往往以自己的利益为重。《哑奴》这一篇就很好得体现出来。这一篇也是我在这本书中最喜爱,最感动的一篇。哑奴这一家一生都要为财主做事。当地的土财主们肆意差遣奴隶为自己挣钱,而三毛看不惯这践踏人权的事,不顾当地人的劝告和哑奴成为了好朋友,她常常给哑奴送去食物,请他来家里做客,偷偷塞给他钱,哑奴非常感激并请三毛和荷西到他家做客。哑奴他是最好的泥水匠,拥有这一身的好本领,本应该有很好的生活,但他是奴隶,注定是贫穷的,但他没有对生活感到绝望,因为他有一个家,尽管他的太太是一个白痴,他做的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家。虽然他做的一切都是因为他身为奴隶所要做的但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的身体虽是不自由的,但我的心是自由的。”一个身体受到约束的.人,能够说出这样的话,他的内心是足够强大的。但是他最终的命运还是逃不过要被财主用来做买卖交易,三毛得知,在哑奴临走之际,三毛哭着把一条彩色大毯披在哑奴的肩头,哑奴却挣脱枷锁把东西都递给妻与孩子们,他竭力地想对太太说话,却发不出一点声音,三毛哭着看着哑奴离开,她只能看着却不能帮哑奴脱离分离的绝境……

  在这本书更为重要的是爱,那一份荷西对三毛真挚的爱。在别人认为三毛这一举动是个笑话时,荷西是唯一不笑话她,不阻止她,更不拖累她的人。当初三毛不顾一切来到撒哈拉,荷西只是默默的收拾行李,在沙漠找到了工作,等着三毛踏上那片土地。荷西对三毛的爱虽然没有轰轰烈烈,却平凡得伟大。三毛是一个一意孤行的倔强女子,但当有一个人愿意为了她去沙漠里受苦时,这个倔强的女子已经决定要跟那个人天涯海角一辈子流浪下去了。这平淡深远的结合,意味着不离不弃。在荒山的那一个惊心动魄的夜晚,三毛没有选择离去,而是想尽办法营救心爱的丈夫;在符咒让三毛痛不欲生的时刻,荷西一直陪在她身边,因担忧而变得慌乱。这就是简单却深刻的爱。如三毛所说:“飞蛾扑火时,一定是极快乐和幸福的。”这样的爱,令人肃然起敬。

  看完整本书让我有种想立马收拾行装,游走天下的感觉,可我没有三毛那么果断。一个女子,仅因为儿时的梦想,仅因为那一半的乡愁,毅然背起行囊,踏上那未知却又向往的神秘大漠。没有犹豫,没有迟疑,不顾众人诧异的眼光。那该是一个多么随性的女子。连她自己也说,“我在这个世界上,向来不觉得是芸芸众生里的一份子,我常常要跑出一般人生活着的轨道,做出解释不出原因的事情来”。三毛是聪明的,她不会让自己被束缚在一片狭小的天地,她由来向往自由,喜欢我行我素,所以才会有《撒哈拉的故事》,所以才会有在她装点下异常美丽的沙漠。要知道,摆脱尘世的束缚,只做自己,没有一颗坚定的心与非凡的勇气,是万万不能做到的,纵使做到了,亦不能坚持下去。但三毛做到了。

  我也想像三毛那样的随性,我行我素。之前看过一本书,书里面有句话我很喜欢,一个人旅行以为自己看得多的是这个世界,可在当中看得最清楚的是自己。一个人不愿意去尝试永远都不知道自己的潜力有多大,在旅行中所遇到的正是未知的,等待自己去探讨的东西也是数不清的,趁着年轻,为什么不出去走走,看看不一样的世界。

  我真的非常想去外面的世界看看,但前提必须要充实自己,有能力去应对未知的世界,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会完成我自己的着一理想。

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5

  今天,外面依旧风大,很冷,但阳光很好。所以在家里关紧门窗,大敞窗帘,让阳光充实的洒进屋里,十分暖和,只能听到窗外呼啸的风声。这样的天气,可以赖在家里真是幸福啊。想想要每日上班辛苦挣钱的老公,心里顿生一股愧意。

  给自己搬了两把舒适的椅子在阳光里,放上靠垫。从书架上翻出一本三毛的书——《撒哈拉的故事》。这是老公的藏书,还是1984年印刷的。书已经很旧了,纸软软的,呈黄褐色,放在手里很舒服的那种绵绵的感觉。这本书是我十几年前就看过的,拿出来就着阳光再温习一遍吧。

  给自己找了很舒适的位置,斜靠坐在带软垫的椅子里,脚跷到另一只带垫的椅子上,手边一杯热腾腾的奶茶,全身沐浴在阳光里,捧着本心仪的书。虽少了背景音乐,但于我来讲,这样比什么都好了。

  不知不觉中,用了将近三个小时的时间把书看完了,很有些意犹未尽,心里想着这几天一定把三毛其他的书再看个遍。

  因为是十多年前看的了,对书的内容几乎忘了个干净,现在看来倒像是看本新书。而且看完后对三毛不禁生出许多敬意,在上次看后是没有这样的心情的。

  三毛是个可爱可敬的女人。可爱在于她在很恶劣的沙漠环境中竟仍然能营造出那么情调怡人的'家,可见她天性中是多么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给与人的一切;她的可敬之处,是为了她渴求的美好生活,从艰苦中学会坚强,用自己的双手,用她善于发掘美好事物的天赋,创造出了沙漠中的美丽花园。还有她的善良,面对沙哈拉威人近乎无知无理的索取,她选择了无休止的付与,之后却能体会这些人的可爱之处。这样的胸襟很令我折服。

  我很神往三毛打造的家,那个她和丈夫荷西在穷人区坟场堆里租来的陋室,并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一点一点动手改变,创造出沙漠奇迹的家。

  很可惜书上没有三毛给自己家拍的照片。对于她这个爱好摄影的人我很奇怪在书中她重墨描绘家的这一章节里,为什么没有配上图片。不过,这样也好,随着她的描写,我的脑子里也一点点勾勒出了她的家的模样,什么样的格局,每个角落是怎样的布置,甚至于那个她自己动手制作的沙发的制作过程及最终效果我都能想象得非常清晰。

  三毛和丈夫荷西的生活非常节俭。为了省钱,又为了自己美丽的家,他们利用一切休息日,买来水泥、油漆,自己粉刷墙壁;家具是可爱的三毛向人家讨来的木包装箱打制而成的,省了许多木料钱,而这些木包装箱是曾用来装棺材的。剩下的布置当然是三毛施展她变废为宝的才能,一点点打造出来的。衣服基本上不买;为了买到更便宜的菜,三毛不惜在沙漠的烈日风沙下步行到很远的“外籍兵团”的福利社去买,因为那里比一般杂货店要便宜三分之一…… 这对于一个一直生活在高度文明社会的女人来讲,生活上如此巨大的落差并没有让她退缩,而依然乐观、快乐,实在佩服之至。我假想换作是我去那里生活哪怕只有一个星期,大概就要逃难跑了。

  书里她对自己的艰苦生活进行了真实的描写,虽然有那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那么多的困难需要克服、那么多的不适需要适应,但字里行间,我看不到一丝丝三毛的不快与失落,她勇敢的走进并融入了沙漠贫瘠的生活,并用她积极的态度带给那里人真正的快乐和无私的帮助。

  被三毛的情绪深深感染之后,合上书,回头凝视自己的小家,每天生活的熟悉的空间,现在看起来也很美、很温馨。因为很满足,而感到了很深厚的幸福,还因为这里有爱,有浓浓的专属于自己的一份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