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笔记读书心得

时间:2022-05-08 17:10:18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山居笔记读书心得5篇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书笔记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书笔记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山居笔记读书心得,欢迎大家分享。

山居笔记读书心得5篇

山居笔记读书心得1

  余秋雨的《山居笔记》在前两年的书市上可确实火了一把,我也买了一本想领略一下大师的写作风范,不过工作繁忙,最近终于抽出时间读完了这本书,颇有体会。

  可怜的正本

  首先得知《山居笔记》算不得余秋雨的新作,因为《收获》发过,台湾出过,盗版盗过,早已失了新鲜。但书中新增的自序《可怜的正本》却很值得一读。余秋雨在这篇自序里哀而不怨地历数了他的著作被可耻地盗版的经过,并且根据传闻将对他的部分批评宣判为盗版者的鬼域伎俩,另外一些批评则一一指出它们的幼稚可笑,断定为”看不惯”他的”文化生态方式”。精彩极了,必将再次诱发读者的同情和敬意。

  苏东坡突围

  “苏东坡的.作品是中国文人的通用电码,一点就着,哪怕是半山深夜、海峡阻隔、素昧平生。”苏东坡就是这样一个让中国人共享千年的大文豪,是宋人的无上骄傲。然而高处不胜寒,在向文学的顶峰攀越之时,他的仕途却因各种由嫉妒产生的流言坎坷起来,被贬黄州。戏剧性的正是这黄州,让苏轼摆脱纷扰,回归自然,成全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助他登上了文学之巅。

  名为“突围”,再准确不过了。苏东坡带着被搅得一塌糊涂的名声和被贬的官名,来到了与宁古塔、海南一样让众官汗颜的迁谪之地黄州。千辛万苦地梢了几封信给往日的朋友,可有谁还敢和这个被朝廷贬了的人有关系?东坡被遗弃在孤僻的黄州,也使他萌生了突围的欲望。世界遗弃了我,我为什么不能放下念念不忘的国家、地位、朋友,而追求一个更自然的自我空间?突围,实则是一种超越,是一种人格的升华。

  从余秋雨的口中,听到了近几年来他所受到的批评和指责。其中大部分是抨击余秋雨散文中引用的一些史实有误。很佩服他泰然处之的态度,因为“对了解我的人,别人再怎么说他们也不会相信;对不了解我的人。自己再怎么辩解他们也只会将信将疑。”也很赞成余秋雨先生把论文和散文分离开的做法。写散文,为的就是有自由的空间,放飞自己的心灵,如果散文都像论文一样严谨而准确无误,那它还有必要存在于世上吗?那些盲目批评余秋雨的人们,你们想过吗?

  极为精彩的《山居笔记》最后一篇是《历史的暗角》,讲的是历史上的小人,很不错的。看完此篇我正打算歇歇,可后面又有余先生本人按语,并附上卫建民先生的文章《谈“小人”》。卫文的大意是,声名日隆的余先生若不是碰上现实生活中的小人纠缠,是不会花费笔墨冲破山居的清幽,来写历史上的小人的。

  这就是看了余先生《山居笔记》后的一点感受,确实被余先生锐利的文学眼光和犀利的写作笔锋给深深地感染了,这只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长河中的一段小插曲,却着实让人亲身地体会到了文化的源远流长了。

山居笔记读书心得2

  《山居笔记》是当代作家余秋雨先生的一部散文集。作者用一种创新的手法,以散文的创作方式,讲述了大量的历史、文化知识。其内容以文化为主,涉及地理、军事、教育、政治、交通、园林建筑等多个方面,并对此做出一定的阐述以及总结了独特的观点。

  对于现今如我一般的大多数人来说,紧凑的生活节奏使得我们不可能有时间和精力去设身处地地了解更多的历史、文化知识;更不用说,可以亲自感受千姿百态的人文、地理风貌,从而达到提高自我的目的。而余秋雨先生的《山居笔记》恰好弥补了这一不足。

  打开《山居笔记》就好像打开了一幅巨幅的画卷。优美的自然、人文景观中不时点缀穿越时空而来的'翩翩古人。一股浓郁的古老文化气息铺天盖地而来,却又不会让人感觉到丝毫地压抑。厚重却又奇迹般地让人在不知不觉中为其感染。

  《山居笔记》的正文部分从“一个王朝的背影”到“历史的暗角”结束,共计十一章。以地域为分割,为我们演绎着华夏古国两千年来不朽的文化剧。

山居笔记读书心得3

  《山居笔记》是继《文化苦旅》之后我所读余秋雨先生的第二部文集。因为真实喜欢所以看,因为炒作的厉害所以急着看,因为它的人文气息不可不看。

  余秋雨先生的这部书从《一个王朝的背影》开始,以《历史的暗角》结束,这本书是在20xx年1月出版的,他在这本新版的自序中说他写这本书历时两年有余(从92年----94年),而且牺牲是相当大的,他辞去了学院的行政职务,十分纯粹地几乎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仅仅十一篇文章却耗费了两年多的时间。这,并不是他的写作效率低,而是那有股坚韧的探求精神,正是他的那种认真态度和永无止境的追求让人心悦诚服。多年来他通过边走边想,有机地将写作与考察结合在了一起,很多写到的地方,他是一次又一次的拜访求证。曾经就为了核对海南岛某古迹的一副对联上面的两个字,在几度函询都得不到准确回答后,只得亲自再次去海南,很多时候,他就是这样不得不一去再去,在追求真理和对文学的无比热爱方面,他是毫不吝啬的,不管时间还是金钱。

  对他的文章,他真正做到了“得失寸心知”,是不会在乎他的经济和得失的。按照余先生的话说:“全书是我以直接感悟方式探访中华文明的第二阶段记述”。他还说:“写作这本书的最大困难,不在言论之勇,不在跋涉之苦,也不在考证之烦,而在于要把深涩嶙峋的'思考粹炼得平易可感,把玄奥细微的感触释放给更大的人群,这等于用手掌碾碎石块,用体温焐化坚冰,字字句句都要耗费难言的艰辛,而艰辛的结果却是不能让人感受到艰辛。”

  我被他的这种治学精神和严谨的求实作风以及认真的求学态度所折服,我深深地被他的文字和精神打动了。这种境界早已超越了文字本身,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穿梭,在东西南北的古老土地上走过。余先生的文章带给我们的都是精彩纷呈的人文、地理、历史、故事……上下求索,展示出人类人文历史的绚丽诗篇,给我们掀开了精神的家园、文化的粮仓。

山居笔记读书心得4

  《山居笔记》一遍看下来,感觉的确很不错,我觉得可以用“美、奇、柔”三个字来表达我的感想。首先,“美”是余秋雨散文的最主要的特色。中学的我很少看书,也许是中学的课程比较多或说是我还没有看书的习惯吧,所以对余秋雨的文章的“美”了解也就甚少。而今,看了《山居笔记》之后,终于领悟到了余秋雨“美”的所在了。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多么美的一串“成熟”的诠释,诸如此类的语句还很多很多。同样是几个汉字,在他的'笔下竟拼凑出如此美妙的句子,这也是他能受到如此多的人去欣赏他、品味他的原因了。

  其次,余秋雨的语句中还隐约着“奇”的特点。一些看似平常的语句却是很“奇崛”的,像“领略这样逝去以久的人生风采”等等句子。还有,他的“奇”是建立在很平凡的事物上的。在写现在山西的那些小商贩说“在巨商的脚下做着最小的买卖”,形容康熙狩猎时马跑得快时说“耳边生风,群山急退”。小商贩、马快跑是我们生活中很平凡普通的事情,然而余秋雨的这些“描绘”语句却是那么的不平凡不普通,这就是他“奇”的所在了,一般的人是不能望其项背的。

  “柔”是说余秋雨的文章显现出一丝绵、缠之意。有很多句子有这样的特点,细细品味会感到有“柔”意。现今,余秋雨是很受欢迎的一位作家,但批评他的人也不少。我想,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尚且还没有“知识的资格”去评论他,我们也没有“知识的水平”去判断究竟是余秋雨的错“实”还是金文明他们的纠“实”,我们现在只有以一个普通读者的身份去欣赏《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山居笔记》中有这么一句:“大艺术家即便错,也会错出魅力来。

  好像王尔德说过‘在艺术中只有美丑而无所谓对错’”。也许余秋雨就是本着这句话而写文章的吧,我觉得这也是评论余秋雨的最好句子了!

山居笔记读书心得5

  近日翻开在我书橱中沉睡的《山居笔记》又一次细细的品读起来。这次阅读使我受益匪浅。

  在这本书的开始,余秋雨老师简述了他小时候在课堂上的情景,也抒发了他年幼时的爱国之心,但无疑其中夹杂着一些个人情感,我其实并不赞同这个想法。为什么只有汉族才能统治这个国家呢?试想一下,如果在今天这个社会,我们每个人都以这种心态去面对当权者,那这个社会会怎样呢?

  我想,无论是什么人,无论是哪个民族的,只要有这个能力治理好不就可以了么?我们不能怀着像姓氏正统论那类观点来对当权者进行主观的评价,不是么?一个人是否合适做所谓的`人上人并不是取决于他的家世和背景而是看他是否有这能力,在他的统治下人们是否幸福。为什么我们是汉族的,那些统治者就必须是汉族的呢?汉族的人就一定有这能力么?其他民族就一定没有这能力么?比如说,在巨大的社会灾难中迅速开创了“贞观之治”和“康雍乾盛世”的两位历史上最杰出的帝王都不是汉族人。我们要清楚汉族并不等同于中华!所以,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必须在处理事情时根据客观依据去评价而不是主观臆断。思考时候要冷静。

  “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长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能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如古北。喜峰口一带,朕皆巡阅,概多损坏,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且长城褒数千里,养兵几何方能分守?”对于这位不愿修筑长城的皇帝,我十分佩服。生在这样一个朝代,怎能不欢喜呢?康熙他另一个聪明之处就是,对于巩固边境能做到硬软结合。硬:对内修德安民;软:在“木兰围场”进行捕猎,这可对北方边境起到一个威慑作用。所以对待。处理一件事不能只用一种方法,而且,思考时要全面。

  清朝皇帝比明代皇帝更热爱和精通汉族文化!而且,他对西学也有一番研究。那么,我们能从这位皇帝身上学到什么呢?是对一种优秀文化的正确的评价。不因它是一个腐朽的朝代的文化就对它完全否定?是不因自己的国家繁荣昌盛而自以为是而不向其他国家学习?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也应该学会谦虚,虚心求教,虚心纳谏。

  一个人当然不可能完美。比如,那位精明的康熙皇帝不也做过一些人让人一时无法原谅的事,就像文字狱。但是相对于那些明代的“无赖儿郎”(鲁迅曾经说明代皇帝是无赖儿郎)来讲康熙已经很好了。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做错了一件事就对那个人以及曾经的光荣一起否定。我们怎么能用如此消极的态度来评价一个人,一件事呢?作为中华儿女,我们应该以一颗宽容的心来对人对事。人生在世谁能不犯一点错呢?宽容是一种美德,宽容是一种境界,善于宽容利人利己。康熙能以宽容的心对那些主张反清复明的人士,这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把“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作为宽容的基础,想人所想,理解之上。

  1929年6月1日,大学者王国维先生在颐和园投水而死。人们都说,他,是死于一种文化,他不会知道按照世界历史的进程,社会巨变乃属必然。一切皆变,只有变是不变的啊!对于那先知识分子,文化变成了他们的生命,他们只有靠生命来拥抱文化。在这个对外开放成为主流的今天,面对外来文化的入侵,我们应该把中华民族文化为基础,同时吸收国外的优秀文化,并且坚决抵制外来不良文化的入侵。

【山居笔记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山居笔记》读书笔记11-15

《山居笔记》读书笔记05-31

山居岁月读书笔记01-29

山居笔记读书笔记(通用31篇)05-23

《山居笔记》读书心得11-24

山居笔记读书心得05-08

初二山居笔记读书笔记范文最新06-13

山居笔记读书心得范文08-22

山居笔记书评范文05-04

山居岁月读书笔记(通用26篇)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