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扇》的读书笔记

时间:2024-03-28 09:11:11 美云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桃花扇》的读书笔记(精选20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书笔记如何写了哦。那么你会写读书笔记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桃花扇》的读书笔记,欢迎阅读与收藏。

《桃花扇》的读书笔记(精选20篇)

  《桃花扇》的读书笔记 1

  千古叹兴亡,化作酒一壶。谁记血桃花,空牖独望北。

  我读完《桃花扇》后作诗一首,赞明朝奇女子李香君。我生平第一次写诗赞人,赞的还是历史名人,不足的地方太多,实在羞于展出。然而,正因为是第一次,所以才鼓起勇气呈给杨子怡老师过目。

  我小的时候便听过秦淮八艳之一的李香君,但一直没有深入地研究过她的生平。上海文艺出版社一九八二年十月出版的《桃花扇》填补了这个小小遗憾。在这本书中,我被李香君的血溅白绢扇的崇高气节所打动,被柳敬亭、苏昆生的重义、爱国、坚贞所感染,被史可法的忧民爱国、舍生取义所震撼。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我终于知道“桃花扇”原来是由李香君的鲜血点染而成,扇子本身的情深意重加上鲜血染就的坚贞不屈,成就了《桃花扇》的.传奇。

  孔尚任老先生借李香君、侯方域二人的离合,写对明王朝的兴亡之感。全书用李、侯二人的爱情为线索,记叙了明朝末年江南地区的历史,以细腻的笔触把当时的儒士、优妓、爱国将领及奸宦佞臣跃然于纸上。孔老叹兴亡的同时,还借侯方域、史可法、左良玉等人表达出自己对明朝灭亡的思考,给历史剧的创作带来了新的活水,他的勇气、他的胆识、他的创新之才令所有读过他作品的读者倾佩不已。

  依据我个人的观点,全书大致可分为三大部分:听稗—修札;第二部分:投辕——沉江;第三部分:栖真—余韵。我的划分标准是:第一部分主要写李香君、侯方域的爱情和复社文人的日常交往,穿插了很多的行酒令、谚语及风俗习惯的描写,给人以轻松畅快之感。第二部分主要写政局的风云变幻以及人物的飘摇命运,这部分的主题思想是深深的国恨家和凄美的爱憎离别,给人以沉痛之感。第三部分记叙了主人公们逃亡至栖霞山后从此隐逸的经历。我对这一部分有两种感觉:一、孔老未能摆脱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把象征坚贞爱情的桃花扇借张薇之手毁掉并让李、侯二人出家。这一情节让关心二人爱情的我痛惜悲叹。二、以苏昆生、柳敬亭、老赞礼的闲叙兴亡事作结尾,有着悠远清淡的意境,又令我回味无穷。这一部分很复杂,值得进一步研究。

  以上便是我初读《桃花扇》后的感想。我相信在阅读第二次的时候能够对这些人物有更深一层的认识,能够自行解开杨文骢到底是怎样一个人物形象的疑惑,能够真真正正地理解孔尚任的创作意图。

  《桃花扇》的读书笔记 2

  “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或许晏几道在作这首《鹧鸪天》的时候也未曾想到六百多年后会有一部因此词命名的《桃花扇》传奇问世并名声大噪。读《桃花扇》我读出了爱恨别离,读出了家破人亡,读出了历史的悲剧,更读出了作者的悲痛之情。 “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桃花扇》是凄凉的传奇,但更是悲壮的历史,《桃花扇》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它是历史的写照,正如孔尚任所说:“朝政得失,文人聚散,皆确考时地,全无假借”作者生于1648年,刚刚经历明亡清兴的过程,桃花扇底写南明,作者将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爱恨别离贯穿于短暂的南明朝的建立与灭亡之间,以二人的爱情做线索,实写南明历史。

  作者身处清朝却书写了南明灭亡的往事,往事历历在目,处于满清的高压政治的统治下的们看了有如何不伤心,感叹南明的灭亡,作者的历史观很明确,桃花扇一剧形象的刻画出南明朝灭亡前统治阶层腐化堕落的状态,中国各代王朝的灭亡实际和明代是如出一辙,“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康熙皇帝还专门派内侍向孔尚任索要剧本,当看到其中描述南明皇帝耽于声色的情节时,常皱眉顿足说:“弘光弘光,虽欲不亡,其可得乎!”康熙皇帝从中看到了昏君佞臣亡国的历史教训。将这部戏曲作为一本统治者的重要的历史教科书加以推崇。

  我同意作者的历史观,哪怕是放眼21世纪的今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还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孔尚任的《桃花扇》传奇借儿女之情抒兴亡之感,故要总结的是亡国的历史教训,这意味着经过改朝换代的'动乱与变革之后,作者想借男女爱情故事来阐述其从对历史的反思中获得的教训和感慨。就教训而言他力图给清朝统治者提供政治之道。这一点,孔尚任多次强调说明他经世致用的抱负。

  作者在表达自己的历史观时,虽然说作者尊重历史,朝政得失,文人聚散,皆确考时地,全无假借,但作者为了戏剧性更改了部分历史,在这个方面作者有一定的盲区。

  在戏曲中的《沉江》部分是一个十分动人之处,《沉江》主要写的是史可法,一心爱国的史可法因被马士英等人排挤,失势之後自请督师江北,前往扬州统筹刘泽清、刘良佐、高杰、黄得功等江北四镇军务机宜。然而,四镇因定策之功而飞扬跋扈,各据地自雄,史可法与朝廷皆无力管束。四镇尾大不掉、各自为政,致使明军非但无力进取,连抵抗满洲建虏南下皆不得要领。崇祯皇帝煤山自杀后,在立谁为新君的问题上,史可法强烈反对拥立福王,无可奈何势单力薄,统领四镇有名无实,最后福王的登基宣告其命运悲剧的开始。

  福王何许人呢?听听这一段的唱词就知道他是个多么昏庸的皇帝了,弘光帝登位后只是唱:“寡人登极御宇,将近一年,幸亏四镇阻挡,流贼不能南下;虽有叛臣倡议欲立潞藩,昨已捕拿下狱。目今外侮不来,内患不生,正在口选淑女,册立正宫,这也都算小事;只是联独享帝王之尊,无有声色之奉,端居高拱,好不闷也。”一个正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国家和一个整天只知玩乐的皇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南明朝在短短的一年内便灭亡和这位皇帝不无关系吧。

  传奇中,孔尚任将史可法改成是在听闻福王等已经弃城逃亡,正是“气撇下俺断篷船,丢下俺无家犬;叫天呼地千百遍,归无路,进又难前。”,于是投江而死。查阅历史史可法是在南京死守扬州,经过激烈的交战后城破,多铎劝降,可法表示:“城亡与亡,我意已决,即碎尸万段,甘之如饴,但扬城百万生灵不可杀戮﹗”,后壮烈就义。因为攻城的满洲建虏遭到很大伤亡,心里恼恨,下令屠杀扬州百姓。大屠杀延续了十天,死亡八十万人,史称“扬州十日”。可见史可法是何等的慷慨激昂,相比之下剧本中所写似乎稍逊一筹,但是观众联系到剧中多多处所表现的南明小朝廷的君昏臣佞,只会油然在国破家亡的沉痛中兴起幻灭之感,皆因作都透过舞台上的一幕幕早已传达出南明王朝是不得不亡的历史教训和经验总结。“国在哪里?君在哪里?”当知识分子和民族义士的生存支柱倒塌倾颓后,所有人都在哀唱:“使尽残兵血战,跳出重围,故国苦恋,谁知歌罢剩空筵。长江一线,吴头楚尾路三千。尽归别姓,雨翻云变。寒涛东卷,万事付空烟。”。

  除了史可法的结局不一样外,侯方域的结局也大不相同,历史上的侯方域在南明灭亡之后降顺了清朝,入清后参加科举,应河南乡试为副贡生。晚年失悔此举,著《壮悔堂文集》明志,而剧中的侯方域投军史可法麾下则也无此事,事实上侯方域是隐藏于同为复社成员的好友陈贞慧家中,结局更不会是出家了,至于李香君的下落那就众说纷坛了。

  虽然相对历史而言这些都是书写的盲区,但作者旨在表达他的历史观,用南明灭亡的教训来呼吁当下的政治清明,警戒君昏臣佞将会步入亡国的后路,作者这样的更改还是有他得道理的。

  《桃花扇》的读书笔记 3

  白骨青灰长艾萧,桃花扇底送南湖。不因重做兴亡梦,儿女浓情何处消。

  《桃花扇》一书是以李香君和候朝宗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从他们相遇相识,到因战乱和奸臣陷害侯朝宗而导致的分散,再到最后改朝换代后的相逢,他们所遇到的磨难。全书主要体现出明末宦官当道,奸臣主权的黑暗社会。即便国破山亡,还是“隔江犹唱后庭花”。即便是一些谦谦君子,到最后也对自己的国家失望,转而投向能展示他们理想抱负的新时代。只是苦了李香君这样的贞烈女子罢。

  在明末这个时候,尽管涌出来一些东林党派人为社会伸张正义,但是也难以扭转明被灭亡的命运。一开始便是因为魏阉党而使得朝政积贫积弱,到后来虽然把魏阉党推下台了,可是他的“儿子”“孙子”还在。再加上,在如此动乱时期,江南一带还是夜夜欢歌。有钱的商家一点也不把战乱放于心上,只管自己吃喝玩乐。而侯朝宗作为东林党派的核心人物之一,对这样的社会背景感到甚是痛心。他认为身为明朝人,应该要为社会做出点什么。于是,他就带领东林党派的人写下《留都防乱揭帖》来弹劾魏阉党的余党。但同时,这也为他将来的遭遇埋下了祸害。

  李香君,秦淮一带的歌姬。她虽身在酒肉世界,却心系天下。她认为世界自有正道。她爱侯朝宗,是因为他并不嫌弃她的出身,摒弃世人眼光。她敬侯朝宗,是因为他胸怀天下,忧国忧民。然而,她却忽略了一点。那是文人的抱负,伯乐的器重。

  没错,在这个黑暗的社会中,文人雅士的侯朝宗除了被打击就是被压迫。一开始上书侯朝宗弹劾魏阉党是因为年轻气盛,毫不畏惧。而之后的他虽然还是忧国忧民,但是心志已经被现实渐渐磨平了。在被阮大铖陷害,阮称侯朝宗怂恿左良玉南移,使得侯朝宗被迫连夜逃离南京。而这次逃离正是让侯朝宗对明朝真正的失望。投奔史公时看到高杰与刘良佐、刘泽清、黄得功三人竟因自己个人过节而不顾大局在军营里大动干戈,因史公的嘱托而作为高杰的监军但因高杰的刚愎自用而无施展之处,侯朝宗对明朝的军兵们失去了信心,觉得国难之日很快就降临。他已经不再是当初上书的那个侯朝宗,他只想找到“夜夜盼君来”的李香君,与她一同回到故乡,好好过日子。

  不料,当侯朝宗回到南京时,李香君已经被人送进宫里。可怜的'李香君,为守住清白,故意将自己弄得憔悴不堪。她深信,侯朝宗会找到她。屋漏偏逢连夜雨,阮大铖知道侯朝宗回到南京,就立即对他进行迫害,把侯朝宗关进大牢里。侯朝宗本是书香世家,怎会受过如此苦难。在大牢里,他见识到真正的黑暗。他还目睹了曾经跟自己一起上书的东林党人一一受害。昏君在世,奸臣当道,世道如此,他已彻底绝望了。

  后来,辗转多番,侯朝宗才得以见天日。他遇到了多尔衮。多尔衮识他,尊他。经历了这么多的苦难,侯朝宗终于等来了自己的伯乐。从此,他便可以一展才华。他便可以给予李香君理想的生活。可惜,他没想到。在此与曾经如此懂他的李香君,得到并不是想象的重逢,而是一个决绝的背影。

  她怨他,怨他为了荣华富贵而背弃国家。她怨他,怨他丢弃了自己的曾经的理想。可是,她却不给机会他解释。她只是深爱自己心中那个虚幻的一派正气的侯朝宗,假使家破人亡,定会自刎葬国。就是因为观念不用,注定他们从此别过。只是当年那首“夹道朱楼一径斜,王孙初御富平车。青溪尽是辛夷树,不及东风桃李花”如此迷人,如今想来只是徒增悲伤。

  《桃花扇》的读书笔记 4

  初次接触《桃花扇》,看的并非原著,而是欧阳予倩先生的戏剧版本。所以看之前,早已在心底作了建设,因为戏剧和原著毕竟会有差别。不过,所幸还好,两者在内容上除了结局有很大的改变,其他倒是没有什么。

  看戏剧版的《桃花扇》,起初我是怀着好奇的心情来看的。早在高中时期就听说过《桃花扇》了,只因种种事情以及个人惰性一直没有碰过,所以总是有种好奇心性的。虽然对于自己第一次接触此书看的竟然是戏剧有些不满,可看到内容后就不那么认为了。曾经我看过老舍先生的《茶馆》,这是一本话剧,我不知道戏剧和话剧究竟有什么差别,可是共性我是看在眼里的。

  戏剧本《桃花扇》在前面内容与孔尚任先生的原著基本一致,只是语言更质朴些,神态动作更细致些,结局大相径庭了些。原著的《桃花扇》结尾是侯朝宗与李香君双宿双栖、子孙美满,而戏剧版则改成了朝宗在新朝再求功名,香君羞愤而死。不得不说两者各有千秋。孔先生的男女主人公志行高洁,从一而终。侯朝宗虽有一时昏聩,但被香君点醒,随后一直坚守本心,忠贞为国,改朝换代后,无心功名利禄。而香君更是一柔情烈女,誓不向恶势力屈服。两人最终在战争结束后,团圆,可谓是合情合理。而欧阳先生的戏剧便不同了,他让侯朝宗心性并不那么坚定不移,虽然对于香君“磐石无转移”,可是最终为了自己的生活求了那虚浮功名。而香君更是刚性裂心,弃扇,血溅当场。这样一改,显然更加戏剧化了些,不过,正因为如此,才让其更有吸引力,毕竟戏剧究竟是戏剧,有起伏才有精彩。自然的,这是我个人粗浅的看法,对于两种艺术,其实我都很喜欢。

  《桃花扇》是发生在明末清初的故事,因为乱世,所以里面免不了有一些丑恶嘴脸。在乱世中苟且偷生、攀附权贵、藏污纳垢、诬陷忠良、只图享乐、视他人性命如草芥的阮大铖和马士英,丧尽天良,做尽了坏事。将李香君逼的无路可走,将侯朝宗逼的有家不能回、四处奔波。凡此种种,都叫世人所不齿。不过,里面有一个人我倒是很感兴趣,就是杨文骢。这个人在交往上有点本事,用我们现代的环境,就是黑白通吃。不论是侯朝宗一派还是阮大铖一派,他都能混的如鱼得水。我想,这就是所谓的处事圆滑吧。比起阮大铖、马士英乃至侯朝宗、李香君,我觉得这才是个厉害人物,懂得抚弄人心。说他墙头草随风倒,可是他并不偏向于哪一方,他并不针对香君他们,之所以听从权贵的,也是为势力所迫。然而,究竟他还是有谄媚的嫌疑,可是他还是能够得到香君他们的尊敬,不得不说,这可真是一个矛盾的存在,好像哪一方都不会特意针对他,他就是一个中间人,却是两头都讨好。说不上喜欢这样的人,可是仍旧佩服这个人的.社交手段。当然了,说到榜样,大家都会说像李香君这样的人,当是为人的典范,我也是赞同的。做人就该有一个原则,并不能随意改变自己,要坚守本心。

  读《桃花扇》,一方面我感受到的是书中塑造的人文情怀以及对于乱世人心的感慨;另一方面,我体会到的则是艺术的魅力。孔先生塑造人物相当成功,个个形象鲜明,具有特色,于写作方面我收获良多。

  好书自有其千金的价值,学不到什么,只能是自己太不用心。我该庆幸我还能看到些价值。

  《桃花扇》的读书笔记 5

  《桃花扇》是以侯朝宗和李香君坚贞不屈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并把他们爱情生活上的波折与国家兴亡的命运结合起来,实际上是以生花之妙笔,写亡国之痛剧,抒发了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实事实人,有凭有据。

  《桃花扇》创作于清代康熙年间,作者孔尚任虽然是孔子之后,但其为官之初,只是一个深受儒家理想影响的官员,并没有太强烈的遗老遗少情绪。真正开始计划写《桃花扇》,源于他在扬州三年地方官的经历。扬州接近南京,是史可法殉职之处,也是当年南明小朝廷的核心统治区域。孔尚任在这里拜访了大量的南明遗民,还跟与侯方域齐名的冒辟疆做过长时间的深入交流。正是这些探访和交流,奠定了《桃花扇》的写作基础。只要不是太迟钝的人,都能够读出《桃花扇》中强烈的怀念故国的情绪。

  作为一部文学经典作品,《桃花扇》的艺术价值当然不只是给遗民们提供黍离之悲这么简单。从大历史的角度来看,它堪称是以戏曲形式呈现的一部“过明论”。《洪业》等史书中分析的明朝败亡的原因,在《桃花扇》中几乎都有所呈现。首先说党争,复社与阉党之间的争斗是导致南明朝廷严重内耗的重要原因。这部戏中,并没有对阮大铖、马士英等奸臣做脸谱化的刻画,这在阮大铖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他当时其实是有意结交侯方域,跟复社党人结成同盟的,这从他为侯方域带来迎娶李香君的妆奁就可以看出。如果不抱泛道德主义的观念,就应该知道,团结尽可能团结的力量,是残破的南明朝廷最好的选择。然而可惜的是,在李香君的坚持和其他复社党人的影响之下,侯方域最终退掉了阮大铖送来的妆奁。这不只使得自身遭受阮大铖的迫害,也使得南明文官沦为复社和阉党余孽这截然分明的两个阵营,争斗不已,严重内耗。而事实上,标明为正义化身的复社党人自身并不是纯洁无暇。正如魏斐德在《洪业》一书里所言,与其把东林党和复社称为有着共同道义和理念的政党式团体,倒不如说成是基于共同地域和利益取向的缙绅共同体,因为他们几乎都出自江南的士绅阶层,家底殷厚。这样置团体利益于国家利益之上的团体,实为有效中央集权之大敌。复社中的许多人士先后投靠大顺和大清,就是对他们宣扬的正统道德的最好讽刺。

  明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军阀并起,中央弱化,这在《桃花扇》里也有生动的描绘。《桃花扇》里有好几折描写左良玉的清君侧行动和江北四镇军阀的不听号令。无论是左良玉还是江北四镇的将领,都不服从南明福王政权的中央号令,一言不合即行讨伐,左良玉的清君侧叛举,和史可法根本指挥不动江北四镇的现实,都是在农民起义不断的背景下,地方军人势力崛起的明显写照。一个不服从号令的军人团体,加上一个孱弱、昏庸的文人统治集团,这样的组合怎么可能抵挡清军的进攻呢?

  谈了历史,自然不能不谈谈爱情,毕竟,侯方域与李香君的爱情,是这部戏的主线。《桃花扇》在描写这段爱情上的一个巨大的`突破,就是把李香君这样一位红粉女子,塑造成维护民族家国大义的刚烈形象。这出戏之所以在抗战时期会非常火爆,正是因为李香君的这种形象,迎合了大众对于抗战到底的激情与坚持。而在《桃花扇》之前,我们熟悉的兴亡之变中的女子形象,大多是杜牧笔下诗句所言:“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和王安石的“自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当然,李香君的这种刚烈是与侯方域的懦弱呈现在一起展现的。孔尚任之所以把李香君塑造成深明大义的形象,也是从侧面对当时士大夫阶层操守的暗讽,嘲讽他们的气节还比不上一个烟花女子。从当年钱谦益、侯方域和洪承畴等人的真实故事来看,孔尚任的这种剧情安排是事出有因,也是有明确指向的。

  《桃花扇》的读书笔记 6

  《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民间故事集。相传古代印度与中国之间有一萨桑国,国王山鲁亚尔生性残暴嫉妒,因王后行为不端,将其杀死,此后每日娶一少女,翌日晨即杀掉,以示报复。宰相的女儿山鲁佐德为拯救无辜的女子,自愿嫁给国王,用讲述故事方法吸引国王,每夜讲到最精彩处,天刚好亮了,使国王爱不忍杀,允她下一夜继续讲。她的故事一直讲了一千零一夜,国王终于被感动,与她白首偕老。

  相传古时候,在古阿拉伯的海岛上,有一个萨桑王国[1],国王名叫山努亚。有一天,山努亚和他的弟弟萨曼来到一片紧邻大海的草原,当他们正在一棵 书的封面树下休息时,突然海中间冒起一个黑色的水柱,一个女郎来到了他们身边,并告诉他们天下所有的妇女都是不可信赖、不可信任的。

  国王山努亚和弟弟萨曼回到萨桑王国后,他们杀死王后和宫女、奴仆。从此,山努亚深深地厌恶妇女,存心报复,他开始每天娶一个女子来过一夜,次日便杀掉再娶,完全变成了一个暴君。这样年复一年,持续了三个年头,整整杀掉了一千多个女子。

  宰相的大女儿山鲁佐德,对父亲说她要嫁给国王,她要试图拯救千千万万的女子。山鲁佐德进宫后每天晚上都给国王讲一个故事,但是她却每天晚上讲,而且只讲开头和中间,不讲结尾。国王为了听故事的.结尾,就把杀山鲁佐德的日期延迟了一天又一天。就这样,山鲁佐德每天讲一个故事,她的故事无穷无尽,一个比一个精彩,一直讲到第一千零一夜,终于感动了国王。山努亚说:“凭的名义起誓,我决心不杀你了,你的故事让我感动。我将把这些故事记录下来,永远保存。”于是,便有了《一千零一夜》这本书。

  《一千零一夜》多侧面地、广泛地反映了古代阿拉伯及其周围地区国家的社会现实,被称为中古阿拉伯社会的一面“一尘不染的明镜”。其人民性表现为如下四点:

  第一: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尖锐的阶级对立,揭露了统治者的残暴与罪恶。中古时期的哈里发,对内残酷地剥削劳动人民,对外推行扩张侵略政策,使广大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国内阶级矛盾十分激烈。《渔翁的故事》、《死神的故事》、《驼背的故事》等,都表现了劳动人民对封建专制统治和剥削的反抗精神。

  第二:描绘劳动人民的生活,赞美他们的优秀品德、聪明才智和斗争精神。在许多故事中,渔夫、牧民、理发匠、补鞋匠、女仆、樵夫、农民、手工艺工人、脚夫等纷纷登台,成为这部故事集的正面主人公。这类故事常常跟揭露统治阶级为非作歹的内容结合在一起,从而产生了激发人民斗志的强烈效果。《渔翁的故事》、《白侯图的故事》、《巴格达窃贼》、《阿里巴巴和四十个大盗》等,都从不同角度表现了正面主人公的善良、机敏、智慧,体现了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第三:表现劳动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尤其是对忠贞不渝的爱情的向往。《乌木马的故事》、《努伦丁和迪伦丁的故事》、《巴索拉银匠哈桑的故事》等,都程度不同地谴责了社会的邪恶势力,歌颂了忠贞专一的爱情,表现了深刻的反封建意义。

  《桃花扇》的读书笔记 7

  都会囊括其中,现代对诗歌的匮乏, 或对古典诗词的亵渎,都还不可容忍的,忘掉老祖宗的文化魁宝,词不达意,诗不入行,试问:有几个人愿意读呢?再问网络文学,你们一概革新,把以前的朦胧诗作为精品评价,你们读得懂吗?我自己都怀疑,显示网站实力,各个社团群雄争霸,让各个社团不受其累,就因为几点积分,反目成仇,试问:这样的文学宗旨何在?都在争斗中求以生存,何来相互交流之说?

  心痛也有不快,拉山头成山大王,这样有意思吗?江山就是皇帝,让你唯命是从,你就听了,特别是社长,为了争夺积分不惜余力,何苦呢?值得吗?把自己人格都卖了。引起不必要的编辑,作者评论,细说江山,再看精品评选组,绝品评选组,那篇作品能让诗歌刊物所录用?怪不怪作者和编辑无情,这也是社团和系统所作所为,构成了自己不能理解,只能离开。

  还有就是很深刻的'道理,那就是既然尊重文学流向,就要尊重作者选牌,就像在牌桌上,每个人都有选择去向或留的权利,你不能一味控制,也不能自己说了算,这就是文学独有的天空和心灵自身的领域,你不能破坏它。按照你自身原因,你假如破坏自身原因因素,也就破坏了原有的文字游戏规则,这也是站令人很不理解的问题。

  文学细说浅说咱不说重不重要,就个人心态和个人情怀,都参杂其中,你说?这站和自己社团有没有好?明白人一看就能明白,可是,很多网络痴迷者就不懂了,就像郭敬明的电影和小说,评论各异。人家评论问题出在哪儿?这不是当事人和网络领导人值得深思的吗?

  所以说,人清自清,不必要去解释什么,什么都不懂,或者一贯清高,到时候你就知道,面对你的不是人民大众,也不是网络怎么说,最终一句话,那就是把自己的心放正它,那时候你就感觉,人活得都是尊严,别因为是是非非,错失了自己做人的道理。

  《桃花扇》的读书笔记 8

  《桃花扇》是清代孔尚任所著昆曲剧本,所写的是明代末年发生在南京的故事。《桃花扇》一名的由来是香君血溅扇面,杨文骢等人补画成桃花。“一折桃花情满扇,两燕纷飞国家亡”。诉尽了秦淮歌妓李香君和才子侯方域在明清交替乱世中的悲欢离合。而孔之意图显然不局限于此,他自述此书乃是“借离合之事,写兴亡之感”,以李侯爱情为线索,爱情故事镶嵌在国家兴衰变迁当中,详尽记述了南明弘光小朝廷一代兴亡的始末。

  侯朝宗和李香君的`爱情是悲凉的,他们一心想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表达自己对已经不堪一击的南明小朝廷,不料自己却被他们深深热爱的朝廷作践了。本来是想完成衷心,却不料成了这个结果。生活在康熙年间的孔老先生的后人孔尚任也对这种历史转折时的民族大义有另一种诠释。究竟在亡国之际是该怎样选择,也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思考,尽管在当今这已经不重要,但仍然对我们的人生有新的启示。有些人注定就是悲剧,尽管他无法改变,但或许这对于他们来说是最好的结局,岳飞不能退缩,郑成功不能投降,不然也不会成为民族英雄。

  如书中所言,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诗有史诗,剧难得有史剧,相比牡丹亭、西厢记等其他名剧的才子佳人爱情味,桃花扇除此之外,还有更丰富的内容,对于我有更强的感染力。

  《桃花扇》的读书笔记 9

  《桃花扇》应该是几部古典戏曲中,观众最为陌生的一部,然而却是现代戏曲舞台的宠儿,在各种戏曲中变换着身姿,经久不衰,更被那些艺术名伶们反复吟唱。这部写于清初的戏曲著作在我看来很大程度上又像是作者的自述,“国破家亡风飘絮”面对山河动荡,朝廷更迭,几经国破家亡,最终勉强苟活了下来。生在清初的孔尚任与其他从旧时朝廷走出来的人们一样,自己的国已不国,委身外夷脚下,不胜滋味,只能寄情于诗赋。有时人们又不免窃喜,倘若没有这时代的更迭,又那里能得到这样一曲百唱不厌的戏曲佳作呢?国虽不在了,心依存,志犹在,古人们的辛酸成长起来是后人望尘莫及的志向。

  回到书中,即便是在国家风雨飘摇的时候,主人公的侯朝宗依旧踏歌江南,美人在怀,好不风流。却又写得文字,抒得豪情,广结有识之士,深受众人敬仰。奈何新婚的余温还未消散殆尽,遇上奸人陷害,身家唯恐不保,只得仓皇逃走。这一走便是此去经年,归期无望,这一走,只留得闺中美人独自饮泪,幸得盟誓之扇陪伴左右。国家的动荡终于连江南的乐土也被踏破了,本想偏居江南一隅的南明也在外敌的金戈铁马下渐渐倒下了。美人在命运的面前挣扎的抬起头,痴候良人归来,却有小人想得渔翁之利,将其推到那些徒有家财万贯的.贼人之手。为表忠贞,美人自刎表之,血溅盟誓之扇,后有贤士顺着血滴画出一折桃花,至此《桃花扇》成忠贞之帅,流传后人,在夹缝中苟活下来的美人从此隐于山林。又是多少年的动荡,南明再也没有残存的余力,清兵的旗帜已经横扫中原,国终究是灭了,国也终究是另有了,只是,人事无常,昔日已不再。也不只是命运的捉弄,或是缘分尚存,男女主人公最后竟在出家的寺中重逢,纵使千言万语,竟也无语凝噎,只一折《桃花扇》能解衷肠。

  戏的结尾带着悲剧的音韵,却也算的是最好的结局了。古人们在追寻爱情的时候总能表现出后人所不能想象的坚韧,换在今日,或许,命都将没有了,何谈追寻。往日的贞节烈妇之词早在鲁迅的时候就被人们所摒弃了,我们的国家衰亡从来都不是靠着这一档借妇人之说来战斗的,那不过是男人们在国将不国的时候为自己找寻的借口罢了。但当我们坐下来冷静地思考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并非全然如此。国将不过之时,除了一派悲天悯人的氤氲之词,人们再也听不去其他,也看不得其他。因为国终究是灭了,纵有肝胆豪云,依旧不能修补这破碎的山河,世人总是看不见战败时的忠心义气,不是没有,而是人们不愿顾及了,因为国已经不国了。此时唯一能让人们聊以慰藉一下的恐怕也就是那些妇人们在面对侮辱面前所变现出来的贞洁情操罢了,或许也只是闲谈罢了。

  《桃花扇》写的是国难家愁,唱的是情难腹水,表的是一己之志。或许有一句诗正恰如其分: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桃花扇》的读书笔记 10

  恰巧今年游金陵去过媚香楼,今日翻读《桃花扇》,别一番滋味。

  桃花扇的好处不用多说,只几个人物,清晰丰富的精炼之笔,把天翻地覆的历史演绎得淋漓尽致,惹人怜惜惹人哭泣,一遭残梦的世事凄凉。

  打开相册,重观媚香楼,深幽静雅,早藤蔓满园,条条垂绿遮住另一时空的血泪。书中守楼情节历历在目,树影摩挲,月黑风高,想一弱小女子如何慷慨激昂,怒斥奸权,以死守得清白,守得气节。面对强权是金刚铁面,内心又是怎样的飘零无助,“侯郎侯郎,你此时在何处,可知我血溅扇底,可知三载望眼欲穿。我不知道自己能否守得住这楼,守得你的归来,只盼你知我心,也不枉我在世一场。”

  香君从此飘零,进宫,逃难,却从来不曾放弃等待。然而,当侯方域返金陵赶考及第,欲携香君归故乡衣锦荣华,却被香君拒之门外,从此青灯古佛,形同陌路。此刻,顿悟,香君是独立的,她不仅仅是为侯方域而守楼,

  守得是国家,守得是尊严。等待半世,等得江山已改,等得独守青灯。侯郎让他失望了,唯有整个民族的屈辱和血泪,陪着她,空老深山。

  这样的故事有很多,尤其是在泱泱五千年历史的'大国。乱世出英雄,乱世出佳人,乱世,乱世。这个故事,完全可以写到守楼而结尾,香君明志,留人遐想;这个故事也可以写到侯方域归来而大团圆,然而,这样又落入俗套。真实的结局是好的,香君就是香君,志气不败;历史就是历史,一朝换一代,而侯方域,文人墨客,浮沉之间随波逐流,这是人类及历史的必然。

  孔尚任却在结尾让侯方域与香君双双遁入空门,国无国,家无家,情可断,红尘不与。这种了然,了得痛快,了得干净,了得无牵挂。成全了香君,成全了侯方域及一帮东林复社的矢志不渝,成全了清朝廷的面子。

  如果人心真的单纯不改变,也就没有那么多痴、嗔、怒、怪,割不断,留不住,放不下了。

  三毛在《滚滚红尘》里,沈韶华爱上张能才,而能才却是为工作的官员。所以在战争中一直受到追捕。最后,韶华用唯一的一张船票送走能才,从此音信渺渺,直到全国解放,能才回来,韶华已去。

  张爱玲爱上汉奸胡兰成,后者几次背信弃义,张爱玲却始终不弃,连梦到他还欢喜几天,因为爱,她落到尘埃里,却开出花来。

  我想,如果就在明末金陵,生出香君,可敬;又有韶华,可叹;爱玲,可怜。该演绎出怎样一幅乱世佳人啊!

  “BB,如果我是香君,你猜我会怎么选择?”

  “最后,谁也没见到谁。”

  我使劲推了他一下,人生一世,何必太悲观。

  “如果我是香君,会跟着侯郎远走,要是在孔尚任的小说里,就和侯郎白头偕老。如果在历史中,侯郎愿意,我们就隐居山林,男耕女织。如果不愿意跟我去……哼哼,女人,真的很难说。”

  人情随风改,对错是几何?

  皓首心不悔,与月共玉辉。

  《桃花扇》的读书笔记 11

  《桃花扇》是凄凉的传奇,也是悲壮的史诗。“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它的主题的两个层面是如此浑然融为一体——个人的命运和民族的命运、爱情的命运和文化的命运在此剧中就像血泪融合在一起了。侯方域、李香君的悲欢离合与民族的生死存亡如同两串缨络,以一白纱宫扇为结,难分难解;爱情的忠贞和民族的`大义就像扇上的桃花,是血,亦是画,纠缠出幻灭的悲剧命运。

  明王朝三百年基业,于旦夕之间倾颓覆灭,留下整整一代知识分子的人生悲剧。典型的如吴梅村:“草间偷活”的悲慨,亦以墓碑上“诗人”二作结。即使剧中的男主人公侯方域,亦被迫参加河北乡试,虽然高中副榜后并未出仕,但是留人诟病,为当时义士所不齿。《桃花扇》传奇是在清廷的高压政治环境下为人宣泄家国巨变中的悲凉和幻灭所作,相信没有人在读完或者看完这一传奇后会只为侯李的爱情悲剧所感,最浓重的情绪当依然寄托在剧终时道士撕扇时的棒喝:“国在哪里?家在哪里?君在哪里?父在哪里?”于是侯李的分入南北中修道,再不是奇变突出,而是命运使然,不得不如此。

  可以说戏到此出,所有当时的观众,心中都充满故国之思。所有人都在思索,这样一个有忠臣义士死死护持的国家如何败亡的呢?而他们所尽忠的那样的统治者是如此不堪,像弘光帝登位后只是唱:“寡人登极御宇,将近一年,幸亏四镇阻挡,流贼不能南下;虽有叛臣倡议欲立潞藩,昨已捕拿下狱。目今外侮不来,内患不生,正在口选淑女,册立正宫,这也都算小事;只是联独享帝王之尊,无有声色之奉,端居高拱,好不闷也。”所以大家苦苦坚持的君国大义又有什么意义呢?尤其那些明朝遗民,或者汉民族的正统文化观念根深蒂固的人,更在正反人物形象的对比中,看出了明王朝“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当明了这一“江山沦亡”、“舆图换稿”的历史悲剧的必然性之后,更加深了他们的人生幻灭之感。

  最后《入道》一出中开始是道场致祭:“正坛设故明思宗烈皇帝之位;左坛设故明甲申殉难文臣之位;右坛设故明甲殉难武臣之位。”致祭篇幅之长占去此出大半,除去抒发神州陆沉之悲外,更要为侯李的爱情结局充分渲染国破家亡的悲凉气氛,所以张道士撕扇掷地,厉声喝断两人的互诉衷情时才有石破天惊。

  《桃花扇》的读书笔记 12

  读《桃花扇底送南朝》有感一部《桃花扇》涉及到有名有姓的人物多达三十九人之多,他们都以独特的个性活跃在艺术舞台上:无道德昏君,专横的奸相;乱世的奸雄;跋扈的武将,儒雅的文士;风流的歌妓,诙谐的艺人;悲壮的英雄,圆滑的市侩,正值的法官,脱俗的道士,就是那些无名无姓的军兵杂役,各色人等,也都带有鲜活的个性,出现在艺术舞台上。这些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人物,演出了令人难以卒读的南名痛史。

  矛盾说:“《桃花扇》是我国古典历史剧中在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方面取得最大成功的作品。”《桃花扇》人物众多,地域广阔,关系复杂,清洁激烈,冲突不断。

  《桃花扇底送南朝》以桃花扇为开端,小小的桃花扇是侯、李爱情的见证,是正义与邪恶斗争的产物。也以桃花扇完结全剧,全剧借侯、李的.悲欢离合,抒写兴亡之感。

  《桃花扇》以富有个性化的词曲和说白刻画正面人物,是人物性格呼之欲出,栩栩如生,而对反面人物的描写也是穷形尽相。曲尽情态。《桃花扇》中《双劝酒》这支词曲形象的勾画出阮大成当时的尴尬的处境,狼狈的心境和遭到名士们谩骂之后的可怜兮兮像非常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

  本书以阮大钺为主角,揭露出南明统治集团的腐朽本质,使之得到艺术升华。

  《桃花扇》的读书笔记 13

  “伤往事。写新词、容愁乡梦乱如丝”。因了《桃花扇》的缘故,又一次梦回那段混乱的时光,竟也生出些许兴亡之叹。

  历史上的明末清初,是一个悲伤的时代。明王朝三百年基业旦夕之间化作尘烟,留下的却是一代人的悲剧,无论是守义而死的扬州史可法,终以“诗人”自终的吴梅村,两朝应试的“侯公子”,还是“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吴三桂,“若父不为忠臣,子亦不为孝子”的国姓爷,无一不带着一丝无奈的气氛。多铎大军逼近扬州,南明军队已作土崩瓦解,以弘光至永历,南明一败再败,可直到永历缢死昆明,南明未曾有一日放弃抵抗,江南人民终于是了解了“忘天下”的意味,才会这样坚决的吧。

  孔尚任身处异代,又是在清廷重压只下,自然了解这些往事,才会有道士撕扇的棒喝“国在哪里?家在哪里?君在哪里?父在哪里?”。纵然百年之后,犹然使人不胜嘘唏。

  以前文来看,《沉江》标志着南明弘光的最后覆灭,也写尽了忠臣的悲壮。史可法本是死守扬州,城破后为多铎所杀,但孔尚任改成在听闻弘光弃城逃亡,正是“气撇下俺断篷船,丢下俺无家犬,叫天呼地千百遍,归无路,进又难前”,投江而死。虽没有史书中壮烈,但联系到居帅多处表现的南明上下“君昏当朝、权奸掌柄,文争于内,武哄内外”的种种,只会油然在国破家亡的`沉重中兴起幻灭之感,皆因作者透过一幕幕早已表达出南明不得不忘的历史教训和经验教训。“国在哪里?家在哪里?”当士人义士的生存支柱倒塌以后,所有人都在哀唱“使尽残兵血战、跳出重围、故国苦练、谁知歌罢剩空筳,长江一线,吴头楚尾路三千,尽归别姓,雨翻云变,寒涛东卷、万事付空烟。”

  《入道》则标志着爱情的幻灭。一开始道场致祭“正坛设故明思宇烈皇帝之位,左坛设故明甲申殉难文臣之位,右坛设故明甲申殉难武臣之位”致祭竟占去此出大半,除去神州陆沉之悲,更要为侯李爱情结局充分渲染国破家亡的悲凉气氛。张道士撕扇掷地,厉声喝断两人互诉哀情之时,竟有石破惊天概。

  “白骨青灰长艾萧,桃花扇底送南明,不固重做兴亡梦,儿女浓情何处消”。桃花扇不仅仅只是侯李爱情的哀歌,更是一曲家园兴亡的挽歌。明清异代,山河土崩,孔尚任于风雨飘摇之后,历时十余载创作于寻访,本看历史原则,不虚些胡饰,反而能设身处地,不加曲笔,真实地还原历史,不能不说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而“借离合之遇,写兴亡之感,”其间蕴含的离之悲于国家兴叹,十年之后,犹然震耳发馈,值得我们深思。

  重读《桃花扇》,收获的,却不仅仅是文字的感慨“兴亡千古悠悠事,家园万里忆南朝。孤帆一片天涯影,漫画桃李说景桥。”

  《桃花扇》的读书笔记 14

  读毕《桃花扇》,掩卷深思。孔尚任著此剧为何,吊明乎?颂清乎?人言纷纷。然吊明抑或颂清,又有多大干系,只觉孔尚任竟与后世曹雪芹形成妙对,四卷《桃花扇》,竟是一部《红楼梦》,一曲《好了歌》。

  其一,人归为空。阮大铖,天启年间投错门,便为东林群矛所指,只能慨叹“前局尽翻,旧人皆散,飘零鬓斑,牢骚歌懒”。待到马士英用权,一时间大有“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之势。弘光溃散,权势皆空,落得仙霞岭跌死。奸臣若此,忠臣亦空。史可法孤忠救国,无力回天;左良玉兵谏弘光,志在除奸,却兵败身死;黄得功一生护国,但也因此逼死左良玉,待到弘光末日,救主无能。纷纷扰扰,世间众人,皆如最后一出《馀韵》,公子王孙,落到皂隶下场,金枝玉叶,反为人驱驰,不如渔樵,谈笑空山。

  其二,情归于空。《桃花扇》开头有多热闹,结局就有多凄凉。旧院传歌,秦淮名妓,复社公子,世间再无此盛事。侯方域,李香君,才子佳人,姻缘羡煞旁人,然而,最终依然落得“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张瑶星一喝,“你看国在那里,家在那里,君在那里,父在那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割他不断么?”这句话,与其说是归道之人的顿悟,不如说是历尽沧桑劫难之人的'沉痛。侯方域,恰似贾宝玉,看破红尘。到头来,一切情,竟不如渔樵淡如水。

  其三,世事一切皆空。这是《桃花扇》的沉痛的最高层次。“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楼枭鸟”。旧日繁华,今时瓦砾,往来时光皆空。

  《桃花扇》的读书笔记 15

  《桃花扇》是清朝孔尚任写的一部接近历史真实的历史剧。全剧以清流文人侯方域和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离合之情为线索,显示了明末弘光小朝廷的兴亡变迁。全局情节跌宕起伏,剧中人物性格不一,大都人各一面。我非常喜欢这部戏剧。

  在《桃花扇》这部剧中,秦淮名妓李香君是最耀眼的人物,也是我最喜欢的人物。李香君身为妓女,身处当时社会的下层,可是她的高尚品格在剧中可以说是无人能及。当她得知侯方域送自己的妆奁是阮大铖资助的,她毅然却奁,以一句“他人攻之,官人救之,官人自处于何等也?”斥醒侯方域,使阮大铖的卑劣用心落空。从中牵线搭桥的杨文骢说香君气性忒也刚烈,我却认为香君是气节颇高,堪比东林党人,就像侯方域的好友吴应箕说的,“只怕复社朋友还让一筹哩”,真是正气凛然、义薄云天。阮大铖不满于侯方域和李香君的.却奁行为,认为这是奇耻大辱,于是不失时机地陷害侯方域,在清议堂议事时说侯方域要联合左良玉里应外合攻占南京。杨文骢报信让侯方域快快躲避灾祸时,侯方域犹自犹豫不决,香君明知“生离苦”、“后会期无凭准”,却仍是力劝夫君快些离开去避难,不要踌躇舍不得自己。

  侯方域走后,香君立志为侯方域守节,决不再嫁。香君是那么不畏强权,敢于当着马士英和阮大铖的面怒斥他们害民误国;面对一切迫害,她又那么坚忍不屈,被选入内廷作歌姬,她仍抱着一腔痴情,盼望有朝一日能出宫再会侯郎一面。这样集正气与痴情于一身的女子,怎能不叫人心生佩服呢!她那样深明大义,又那样执着于自己对侯方域的感情。她将离别之苦压在心底,将思念之情系于心间,矢志不渝,誓不屈节,甚至不惜以死来抗拒再嫁的命运,不愧是一个至情至性的好女子!

  在我眼里,李香君是极其完美的。在动荡的社会中,权势的爪牙下,她依然抱定自己的信念,她不与魏党余孽同流合污,毅却妆奁;她不向奸臣贼子献媚,大胆骂筵;她不弃自己与侯方域的夫妻之情,撞破桃花面……说起来容易,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几人呢?何况她只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弱女子。

  从香君那里,我学到了许多东西。一个人,再重的名利摆在眼前,也要坚守自己做人的原则;再大的困难挡住我们的路,也不能轻言放弃。只要做到这些,当我们在生命旅途上停下来回头看时,我们看到的将不仅仅是我们为别人而感动,还会有我们发自内心的为自己而感动。

  《桃花扇》的读书笔记 16

  在浩瀚的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桃花扇》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这部由清代文学家孔尚任创作的传奇剧本,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考,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人性的复杂。

  《桃花扇》以侯方域、李香君的悲欢离合为主线,展现了明末南京的社会现实。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剧,更是一部深入人心的情感剧。在剧中,我仿佛看到了那些曾经鲜活的人物,在历史的舞台上演绎着他们的喜怒哀乐。

  作者孔尚任通过对侯方域和李香君的.描写,让我看到了爱情的伟大和崇高。他们在乱世之中,坚守着对彼此的承诺,即使面对生离死别,也从未动摇过。这种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精神,让我深受感动。

  同时,《桃花扇》也揭示了弘光政权衰亡的原因。通过历史的细节和人物的命运,我看到了一个王朝的兴衰更迭,也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面。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也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不禁思考起了自己的生活和处境。与剧中的人物相比,我们或许面临着不同的困境和挑战,但同样需要坚守信念、追求真理。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或许会遇到种种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光明未来。

  此外,《桃花扇》还让我看到了作者对国家忠贞不渝的民族英雄和底层百姓的赞美。这种崇高的精神和坚定的信念,让我深感敬佩。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应该学习这种精神,积极投身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中,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桃花扇》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和感人情感的历史剧。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不仅了解到了历史的真实面貌和人性的复杂多面,还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精神营养和人生智慧。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桃花扇》将继续陪伴着我成长、启迪着我前行。

  《桃花扇》的读书笔记 17

  有人说中国传统文学当中缺少悲剧意识,大多是以大团圆结局收场的,但其实也未必。除了耳熟能详的《红楼梦》,孔尚任的《桃花扇》也是古典文学当中极为杰出的悲剧。

  《桃花扇》一书当中的故事发生在明末,书生侯方域在南京结识了秦淮名妓李香君,二人相恋。但是,明末的动荡局势与阉党文人的暗算让他们的爱情显得分外辛酸。南明朝廷迫害复社文人,侯方域被捕入狱。李香君为了表达自己的坚贞,以头撞地,鲜血染红了他们定情的扇子,点染成了一柄桃花扇。后来,清兵南下,候方域出狱后与李香君相遇于白云庵,但是此时已经国破家亡,他们曾经的强国梦想破灭。在张道士的点拨下,这一对曾经的恋人选择了出家,在青灯黄卷前度过后半生。

  还记得,《红楼梦》里花袭人嫁给蒋玉菡的时候,发现那条更换过的汗巾正系在对方腰间,不由得感叹缘分天定。玄学当中也有许许多多的理论,但是有太多都显得牵强,仿佛像是那些不可证伪的谬论一样,所以关于缘分,到现在我都觉得冥冥之中操控着缘分的是某种神秘的力量。倘若每个人都是一粒沙,那么人与人的遇合,因为这世界太大如黄沙千里的荒漠,而显得仿佛像是无数奇迹的集合。

  缘分是无法用来丈量的,却可以真实地让人感受到。看不见摸不着,却切实存在的东西,那不就像上帝和信仰吗?若无缘,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相遇,那么多缠绵守候?就像海螺与寄居蟹总是共生,背阴的山石上总会有着点点的青苔,阳光给乌云镶上耀眼的边线。曾经被人嫌弃,被人讨厌,也有人只是单纯的渐行渐远,兜兜转转终于有人把自己捧在手心里呵护。

  真正的爱,不需要甜言蜜语加持,不需要风霜雨雪考验,彼此之间的默契就已经足够。那是两个人的地老天荒,曾经走过淼淼云水,曾经看过星辰大海,重要的是在漫长的岁月里依旧相随。凝望彼此,眼睛里是化不开的温柔。真正的爱,不需要山盟海誓。无论有没有所谓的上天安排,都会继续守护彼此。

  可是这一对历经了波折的恋人却没有得到美好的结局,他们明明相爱最终却选择了出家。

  可以说我是有些怨恨这个结局的。一对有情也有缘的人最终却只有这样的'结局,难道作者真的认为没有了国也就没有了家吗?倾巢之下,一对恋人小小的愿望都无法实现。

  情与义,忠与孝,总是难全,今天的我们来看明朝到清朝不过换了个朝代,但是对于当时的人来说,那就和国破家亡没有什么差异吧。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他们无法淡看人间。

  或许,这就是悲剧的意义吧,《桃花扇》不像《西厢记》那样讲述了一个美好的爱情故事,让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本书中更多的是一种家国的思想。

  《桃花扇》的读书笔记 18

  这本书主要是讲了侯方域和李香君,一个是落魄的书生,一个是青楼的歌姬,两个人的爱情故事,并与桃花扇为线索,描述了在国难当头的危局下,一对恋人的沧桑岁月。

  时起将军左良玉在手下士兵埋怨粮草不足,左良玉欲驻军南京,儒士们认为此举不适,让左良玉的旧上师之子侯方域起草书信阻止左良玉进军,结果此举被奸臣阮大铖所诬陷,侯方域被迫离乡远走逃难。

  而且阮大铖因捧架有功,被明朝的末代皇帝,弘光皇帝朱由菘赐拜丞相,而阮大铖又怀恨侯方域,于是为了讨好圣上,满足圣上的声色之乐,强征艺人、歌女李香君等为自己献给朕的《燕子笺》歌剧演出。

  最后是两人历尽艰辛,纵与有幸相遇。

  我又要吐槽了,我个人觉得这部小说根本不值得一读,书中的很多故事情节都是泛泛而谈,细节描写更是寥寥无几,语言鼓噪无味,情节突转衔接不紧密……

  下面举一例来说明:

  奸臣马士英在众目睽睽之下,感叹说:“残破的江山却像新的'图画一般。说什么祭祀先帝殉难一周年,对我们来说只不过是春日一游罢了!”

  我只想说一句,“哥,你知道皇帝就在你旁边的么?”

  这样的故事情节也能写得出来?

  再举一例,……左良玉发怒道:“岂有此理!不用怀疑,定是我儿左梦庚做的此事,他此举会陷我不仁不义。罢了,罢了!有何面目,再见江东父老。“说完,拔剑自刎。袁继咸保住左良玉,左良玉拉住他的手说:

  “临侯,临侯,我负你了!”接着口中喷出一口鲜血倒在了椅子上。

  苏昆生大声呼唤:“元帅快快醒来,元帅快快醒来!”

  黄澍焦急地说:“叫不醒,怎么办呢?”

  “估计是中风了,快取辰砂灌下。”

  苏昆生取碗灌左良玉,发现他已经牙关闭紧,灌不进了。众人大哭了起来。

  我又想问一句了,难道自刎之后是靠灌汤来救活的?我倒想问一下,不是自刎了吗?汤水从哪里下喉?

  《桃花扇》的读书笔记 19

  《桃花扇》是中国首部反映南明消亡的历史剧。作者孔尚任说它“皆南朝新事”,又进一步说明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言下之意,即已点明此剧的主旨:借侯方域与李香君的爱情故事,写南明兴亡,借而抒发情怀。

  在此剧中,作者从俯瞰的角度充分展示了南明王朝的社会图景:明末时期,朝纲混乱,社会上充斥着各种不可调和的矛盾,进而激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最终明朝消亡,清兵入关,天下尽归他人之手。阮大铖、马士英等人无视国难,狼狈为奸,宣称:“幸遇国家多故,正我辈得意之秋”,拥立福王为弘光帝,建立南明王朝。弘光帝更是偏安一隅,任由阮大铖等操纵朝政,残害忠良。作品所构建的背景贴近历史,并通过阮大铖、弘光帝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充分地暴露出了南明王朝的黑暗与腐朽。他们在作者的笔下是被贬斥的.对象,也是祸国殃民的元凶。史可法在剧中是一个爱国良将的形象,同时也被塑造成了一个民族英雄。他是作者歌颂的对象,他的悲剧人生不仅是国破家亡的写照,同时也与阮大铖、弘光帝等猥琐无能、奸诈卑劣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我认为《桃花扇》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最大的原因就是作者所塑造的李香君、柳敬亭等下层人民形象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认可。作者通过这些人物的塑造,对下层人民的优秀品质大加赞赏,充分展示了他们美好的灵魂。我想这才是《桃花扇》的魂所在。

  《桃花扇》的读书笔记 20

  历史总是昭示:得人心者得天下。

  五代时的大梁皇帝朱温以及明太宗朱棣,两人同属阴谋篡位,然许石林先生称“朱温称帝,行盗贼之法,以至于国灭惨死……百代以下,仍称其为贼寇;朱棣以反叛起兵,夺位登基,大行王道……百代以下,犹追誉其功德,越宗而祖。”同样的开端,同样的成事,千差万别的人生终局。纵观这两位帝王,他们帝业的巩固和发展壮大,皆与人心向背有着莫大的关系!——读着许石林先生对“成王败寇的真正含义”的评论时,不由得让人心生凛然!

  许石林先生乃高人也!读《桃花扇底看前朝》这本书,见他游刃于历史人物掌故之中,上到赫赫有名的帝王、名臣武将,下至默默无闻的黎民百姓。遍及各个历史朝代,仿佛穿越到过去作为一名目睹者那般,如此轻松自然,这样信手拈来,便让我们了解到一个历史时代的三纲五常、社会情状。他说这些的时候,并不局限于如此说事。他博古通今,说前朝历史诸事,论当今社会各种情状,端了一颗悲悯之心写就这些历史小评论。又见其文字多有辛辣、幽默,让人读时忍不住大笑了起来,把一本正经的历史文化评论小书写出了诸般趣味。

  访古通今——读《桃花扇底看前朝》

  访古通今——读《桃花扇底看前朝》

  许石林先生说到古代医患关系,举有明一朝皇帝来评论。明朝皇帝普遍性格暴躁,如此太医们给他们看病如履薄冰,造成医患紧张,于是开的都是一些四平八稳的药——但求无险,不求治愈。最终朱元璋看出端倪,下令充分信任太医,由此,太医都端起责任之心给他们看病!古今同源!看现代医患的紧张关系,亦非一日之寒。病人需要医生的'宅心仁厚,医生更需要病人的尊重理解。若医患之间都能够做到多相互理解,多包容,彼此多信任一些,那么患者对医生恶语相向,无礼行凶的可怕现象一定会减少很多!其实何止是患者和医生之间,就是普通人和人之间,都是要多些理解尊重和信任,那么这人间才会更加美好,更加清明!

  本书说及到的还很多,诸如:帝王的为政之道。朝臣的为官之理。世道人心。仁义道德。社会情状……

  这是一些添加了评论的历史往事“大杂烩”,无论怎么说,它都是点化人心向正,人心向善!

【《桃花扇》的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桃花扇》诗歌10-09

血溅桃花扇散文04-25

读书笔记读书笔记03-09

春水读书笔记范文_读书笔记04-20

经典读书笔记11-23

读书笔记03-02

童年读书笔记优选读童年的读书笔记10-09

《在人间》读书笔记06-22

简爱的读书笔记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