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

时间:2024-09-30 10:58:52 诗琳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通用21篇)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体会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书笔记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通用21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 1

  读了先生《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一本书,读书中我深深感受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是多么的匮乏,的确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了。再联系二十年来的教学实践,收获良多。

  一、“立德树人”

  “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强调了“德”的重要性。陶先生也非常强调“德”的重要性。从陶先生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他对教师的殷切期望。“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陶先生众多名言中流传最广的两句。陶先生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作为教师,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陶先生的“每天四问”为人们提供了进德修业的参考,当作一面镜子,时刻对照自己,必然可以见出每一个人身体健康上有着大的进步,学问上有着大的进步,工作效能上有着大的进步,道德品格上有着大的'进步,显出水到渠成的进步。 作为教师,教书育人,以德为首。师德的好坏影响学生的发展。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生活态度、一言一行,一笑一颦等都必然会影响到学生。一个教师的师德决定着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的思想教育、政治方向和教师在教书育人中所起作用的大小。因此,教师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务必充分认识到立德树人的重要性、时代性、思想性和高尚性。

  二、“处处有教育”

  教育不单指课堂上,更不能局限于班主任的班会课上。教育应是全方位的,处处有教育。陶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这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 “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陶先生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我们现在的教育也要注意,不能唯分数,虽然现在强调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的氛围还很浓郁。我们在提高学生考试能力的同时也不忘初心,育人为本,牢记陶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念,要知课堂内外,处处有教育,处处是教育。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 2

  最近读了《陶行知名篇精选》,受到很大触动,其中感触最深的是陶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法。

  “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法是陶先生在1927年在创办南京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的校训。他强调:“‘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亦即教育法”,是“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原理之一(其中三大原理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是指导整个学校的教学活动的方针。

  “教学做合一”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做;二是教法、学法和做法应当合一,教师既教又学,学生则是学;三是教学不只教人学,而更为重要的是教人做事。以上三个方面,“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什么是“做”呢?“盲目盲动”是做吗?不是,胡思乱想是做吗?不是,只有手到心到才是真正的做。后来他又指出:“所谓‘做’是包涵广泛意味的实践的意思”。

  不难看出:“教学做合一”,实际上是知行合一,行是做,即实践,做是第一,知是第二,它是改变旧的传统教学中脱离生活、脱离社会、脱离实际的三脱离的敝端,把单纯传授知识、死教书、死读书的教学转移到培养学生的.生活力和创造力的轨道上来,培养创造型、开拓型人才。要求学用一致,在实践中加强理解,推行手脑并用,在劳力上劳心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将指导学生学习的工作做好,不只学会、能应用知识,且能会学,终身受益。这就要求教师采取“自动”的方法、“启发式”方法,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联想到了我们学校的办学理念——宽和问学、校训——向着大海起航、校风——行思合一、教风——做学教合一、学风——问学合一。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的校领导已深刻领悟了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并付诸于我们的实际教育教学中。

  作为一名老教师,“要教人求真,首先要教己求真,求真的知识,真的本领,真的道德。”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现在的社会日新月异,我们周围时刻充满着变化。一个有强烈使命感的人,应有一种危机感。怎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被社会所淘汰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心怀进取心,下苦功夫学。正如陶先生说的那样:“学习,学习,学习,学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们要虚心的跟一切人学,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学,跟朋友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要学的专,也要学的博。”人类发展永无止境,科学永无止境,肩负着生产新知识,传递新知识的教师队伍建设永无止境。教师要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就要时时更新自己的观念,及时获取相关的信息,不断进取,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每一次读陶行知先生的文章,对教育的认识思想都会得到升华。“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先生的一生正是这十二个字的写照,先生永远是我们教育者的榜样。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 3

  暑假里,学校送给我们每位老师一本《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读后,顿觉获益匪浅。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实现教育民主化,教师必须树立民主平等的思想。书中谈到民主的教师必须要有(一)虚心;(二)宽容;(三)与学生同甘共(四)跟民众学习(五)跟小孩子学习(六)肃清形式、先生架子、师生的严格界限。结合我的15年的教学经历,有以下几点感受。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总是竭力使教师们确信,如果你只限于从讲台上看见学生,如果知识由于你叫他来,他才走近你,如果他跟你的交谈只是回答你的提问,那么,任何心理学知识都帮不了你的忙。因此我们要走近学生,了解学生,才能建立共同的兴趣,才能发现他们心中能响应我们召唤的那一隅,从而打开教育的突破口。

  1、用心观察学生

  教师想要全面掌握学生的信息就必须准确观察并分析学生行为特点,找出各种教育现象间的相互联系,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上课时,我们要时刻观察学生,看哪些学生在做小动作,哪些同学说小话,哪些同学思想抛锚,哪些同学专心听讲,从而有的放矢对待他们。在讲课中及时用眼神与他们交流,眼神中流露的可以是微笑,可以是激励,可以是严厉,也可以用提问方式使他们停止不符合课堂秩序的行为,从而跟上课堂步伐,继续学习。

  下课和课外活动时,我们可多到走廊或操场上转转,观察学生们,和学生们一起做游戏。你会看到许多课堂上看不到的东西,久而久之,我们渐渐了解了学生的不同侧面。有的学生课堂上很沉默,课下却很活泼;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很好,但课下却经常一人待着;有的班干对待老师恭恭敬敬,对待同学却呼来喝去……

  2、用心与学生谈心

  谈心是了解学生的一种很好的方式,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亲切地交谈,能消除心理的紧张情绪缩短两者之间的距离。十几年下来,我觉得谈心也是有技巧的。

  ①平等待生,不“居高临下”。教师和学生谈心不能摆师长架子,不可厚此薄彼,而要一视同仁。我与学生谈心时常进行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才能真正了解其内心世界,从而及时准确地教育和引导他们。

  ②要讲知心话,不“空洞说教”,与学生谈心要讲真话、实话。每个学生都有其学习和生活的圈子,有喜、怒、哀、乐。因此,要从学习和生活地每件实实在在在的小事上去理解关心学生,与学生真心实意的融通,这样学生才易于接受,乐于接受。

  ③要有耐心,不“计较抱怨”。任何事物都有个转变的过程,学生的认识也是如此的,因此谈心时,老师要有足够的耐心,碰到“钉子”时,不要恢心,或听之任之,撒手不问,要不能计较而抱怨学生。

  ④要选择时机,不“急于求成”。对一些性格倔强或问题比较偏激的学生,与其谈心往往在“火头”上谈不成,对此不必操之过急,而采取“冷处理”的办法,等待时机成熟时再谈。

  ⑤要善于倾听,不“先入为主”当某个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难题或不顺心的事时,总想找信赖的人,特别是其心目中尊敬的老师一吐为快,指点迷津,哪怕是静静地听完诉说,他也会觉得心情舒畅得多了。如果教师对情况不明,又不听学生诉说,就先入为主,自以为是,说三道四,甚至捕风捉影,横加训斥,那么定会对学生有百害而无一利。

  ⑥要以德感生,不“以势压生”。教师为人师表,要以自己的洁言洁行和高尚品德去感化学生,逐步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自己的感信,赢得学生的依赖和尊重。这样在与学生谈心时,学生才会听得进。谈心时如使用高压手段,就会增加学生的逆反心理,不仅会让谈心一无所获,还会适得其反。

  3、用心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与家长沟通

  光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十不全面的,学生大部分的时间还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因此了解其家庭情况与家长沟通显得尤为重要。每学期我都开展“双走入”活动——走入学生的家庭,走入学生的心灵。平地我还时常通地电话与家长沟通,我把学生的联系电话学校放一份,包里放一份以便随时与家长联系,另外,学校的校训通也为我与家长沟通提供了很好的平台。通过对一些家庭的走访,我深切地感受到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只有多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才能做好学生工作。

  王安珏是个特别可爱的孩子,小小的个儿,经常会仰着头眨着大眼问我一些好笑的问题,课下总想把他的小手塞到我的'手里让我拉着,会偶尔喊我妈妈,会经常塞一张他画的画给我。我们老师总感觉她就像还是个幼儿园的孩子,所以在课堂表现上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课堂上注意力容易分散,自制力较弱,课堂上经常做小动作,常常左顾右盼,影响别人听课,时刻需要老师监督。有时老师上课时,他会把他的小水杯拿出来喝水,那声音就像喝汤一样的夸张;有时上课时,他的橡皮丢了,他会一节课都在找那块橡皮,找不到是不会听课的。课间和小朋友们玩耍时,只要别人碰了他一下,他就会大哭。这样的听课效率导致他数学上很多题目不会做,成绩不理想。他的妈妈很茫然,有天下午来找我时,双眼哭得通红。这次家访我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孩子的家庭成长环境和性格爱好,拉近与孩子及家长的距离,共同为孩子的成长铺设一条阳光之路。

  20xx年1月16日下午放学后,我和数学骆老师一起走进了王安珏的家,一百多平方刚装修的房子中就只住着他们娘俩。爸爸和爷爷都在外地工作。在与妈妈的交谈中,我们得知王安珏是提前入学的,他们也是在孩子上学时才刚搬来这儿的,妈妈对这儿的生活也是刚适应。爸爸和爷爷都在外地工作,所以照顾王安珏的生活和学习的重担都是妈妈一人挑起的,而妈妈说她文化水平不高,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有力却不知道怎么使,非常着急。交谈中还流露出后悔让孩子提前上学的念头。

  看到他妈妈焦急又后悔的样子,我先告诉他妈妈,现在既然上了就不要后悔,出现了问题我们要共同想办法去面对。然后告诉妈妈一些他在校的表现,此时我更强调的是他的优点:王安珏虽然人小,手小,但他写出的字却很工整、大气,在语文方面,他的能力较强,认的字多,认真听课时,能积极回答问题。此时妈妈的脸上露出了一丝安慰的笑容。他妈妈告诉我,每天晚上都会陪儿子看课外书,母子俩互相讲故事。我大力地肯定了她的这种做法,并告诉她对于王安珏自控能力差的问题我们要有耐心,从每次写作业,每次看书抓起,一点点训练他的专注力。不要总是那孩子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比,要多夸孩子,只要孩子一有进步就大力表扬他,让孩子树立自信心,这样孩子才会有劲头,有动力。在课堂上老师们也会多关注他,我们合力帮孩子渡过暂时的难关。数学骆老师也就王安珏的一张试卷和他妈妈分析了他数学知识掌握情况,并告诉了她一些辅导孩子数学的方法。此时,王安珏的妈妈舒展了眉头,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在和谐的气氛中,30多分钟很快过去了,我和骆老师在挥别了这对母子后,又匆匆赶往下一家。家访让我走近了学生,走近了家长,彼此缩短了距离。我想:老师尊重家长,给孩子成功的感觉,孩子高兴,家长也高兴。毕竟每个学生都是家庭的骄傲和希望。特别是对缺点和优点一样突出的孩子更需要如此。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 4

  曾有人说:“一个没有读过陶行知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国做教师呢?”

  今天拜读了陶公的教育名篇,激发了本人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与实践的更大的热情,现把所读、所想、所悟记录下来。

  陶行知,毛泽东赞扬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赞颂他是“万师表。”他在1943年,创办了《生活教育》周刊。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在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出了“教学做合一”教学理论的提出,在宏观上阐明怎样教,怎样做,怎样学,教、学、做、应交互运用合三为一,本文所要阐述的是在“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论下,如何实施启发式教学,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论与当代的教学思想相融合,为进一步提高我国的教育质量,发展教育途径提供有利的依据。

  陶行知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做是中心,在做上教,在教上学,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的方法。他说:“是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做,教而不做,不能算教,学而不做,不能算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他以为,做是教学的中心,任何事情脱离了实际不去操作实践,也就失去了学习的真正意义。这种理论的提出,在宏观上给我们指出了教育发展的道路,明确了才是教学的根本,也是唯一的出发点。

  “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论提出了把教学当做一件事,在总体方面提出了怎样教、怎样学、怎样做,提出了总的教学方向,却没有提出在什么时机,什么状态下去教去做去学。陶行知之所以能够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论与其他长期和研究及教育是不可分割的。陶行知先生一生受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影响很大。约翰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与教育家、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实用主义教育的创始人,美国人也称他为:“创立美国教育学的重要人物。”杜威在自己的教育理论中,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多方面描述了教育本质问题。他关于教育本质的论点,基本上用三句来概括,这就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继续不断改造。”根据“教育即生活”,杜威提出了“学校即社会”。陶行知先生借鉴此种理论,经过自己的不断探索,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启发式教学思想与方法在21世纪的作用是巨大的。孔子在30岁的时候,开始创办私学,开始了他的教育生涯。一生从未间断,任教40年,虽做了几任官,可从来没停止过教学,一生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从事着教育工作,这是他获得教育成功的根本条件,正是因为对教学不断探索,不断追求,才为后世留下了举世闻名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①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不把生活教育当作衡量教育、学校、书本甚至一切的标准。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

  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尊重学生还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当你面对“恨铁不成钢”的学生时,当你面对家庭和社会的烦恼时,一定要冷静。如果我们把指责、批评、抱怨,换成启发、表扬、激励会是另一种情景。

  尊重学生,就要学会宽容与接纳学生。宽容即理解,是对学生人格自尊心的一种特殊尊重。有人这样透视教师的宽容,很值得思考:教师对学生的内心深入的宽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和空间,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启顿悟,进行有效的教育,并培养他们的判断是非的能力;教师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宽容,可以激发学生的个性思想火花,培养创造精神;教师对学生特殊行为方式的宽容,是尊重个性发展特点,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展示自我,发展自我;教师对学生情感的宽容,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对教师而言,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在非原则问题上以大局为重,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时,就是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更不是教学做合一。它不仅在理论上超越了历史上的“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而且在实践上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所谓交往就是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教学做合一”强调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而这种关系最基本的形式和途径就是交往,离开交往,师生关系便不能成为教育力量的真正源泉。师生互教互学,就能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大家知道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可概括为“一个根本,两个转变”。“一个根本”,就是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两个转变”,就是转变教师的教学材料呈现方式,倡导整体呈现,转变“自主、合作、探究、拓展”的学习方式。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首先教师必须努力学习教育理论,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新理念,其次必须从学科特点出发,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改变原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和教学手段,重新认识和确立自己的角色,努力做课程的建构者、教育的引导者和学生成长的促进者,做好现代的陶行知。

  (1)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生本观。“教师生活是艺术生活,其职务也是一种工艺,应当手到心到躬亲实行者。彼惟高谈阔论,不屑与三百六十行为伍者,岂能当二十世纪教师之名?”陶先生的这段话明确告诉我们教师不应是课堂上的主宰者,对学生进行“一言堂”和“满堂灌”,而应该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服务者和仆人,应该由课堂的主宰者变为教学的参与者、合作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教师只有树立起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转变以教师为主的师本观,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生本观,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在教学上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2)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课堂教学必须体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平等和谐关系,提倡师生互尊互爱、互助合作、互相促进,强调人格之间的融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尽量给学生留有支配、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把学习、探究和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3)师生合作创新,营造学生主动参与的氛围。“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陶先生这段话深刻地揭示出教育过程就是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和主体作用的学生的共同合作创造过程。师生合作创新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价值体现,这个价值不全在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是“蓝”在生产“青”的过程中,在“青”的作用下,本身也获得新的生机。显然,教师如果失去主导作用而成了照本宣科的教书匠,或者学生失去主体作用而成了被动接受的容器,就谈不上什么创新教育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创造备件,比如创设问题情境、开展小组合作、活动探究等,营造创新氛围,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一要变教师中心为学生中心,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教师不再是权威的代表,而是保护激发创造力的支持者,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与创新;二要尊重学生个性,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身的最大潜能;三要信任学生并使学生相信,教师并不是具有最高创新力的人,即学生有可能超过老师;四还必须要。向学生学习,“不愿向小孩子学习的人,不配做小孩的先生。”

  校体育教育的最主要形式是体育教学,体育教学也是形成学生体育实践能力的最主要途径。在目前,作为体育课程中的体育教学目标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习掌握体育知识技能与发展体育能力的关系,正确认识与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积极地发展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是体育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努力建立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有了这样的师生关系,学生会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能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和指导。这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我们提倡交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构建,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在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有着丰富的内涵,作为一种教学理论,陶行知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他告诉我们,教学做是一个整体,是教学做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三者密不可分。联系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我们发现陶行知先生不愧是伟大的教育家,他抓住了教育的精髓,具有先见之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陶行知先生的理论和当前课改理念异曲同工,相互辉映,给我们极大的启发,使我们无尽的思索。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 5

  作为一名与时俱进的教育者,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拥有坚定的教育理念。为了贯彻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北师大历史教研组展开了对《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的读后感分享。通过阅读与分享,我们感受到,环境改变仍未使经典文章褪去鲜艳色彩,掩卷沉思,受益颇多。

  首先,李卓敏老师就“教育者之机会与责任”这一章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要做一名有担当有责任的教育者,一名优秀的教育者需要做到知行合一。知行合一,即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一件事。知是指内心的觉知,对事物的认识,行是指人的实际行为。知与行的合一,内有良知则外有良行,如果没有致良知,就不会实际的善行”。

  薛甜老师也发表了对知行合一的看法,她分享到:“教育的出发点是人,是关爱人、尊重人、帮助人、启发人,教人独立、向善、质疑、求索。生活即教育,真正的教育是使生活与生活摩擦,解放人的潜力,让人拥有改良生活、改造世界的力量。教育者要能平等,不可轻视学生,凡事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要有科学的精神和表达的艺术,对教育事业要有信仰和敬畏之心。

  许雨婷老师分享到,陶行知先生给她带来最大的启发是:“教育者的责任就是不辜负机会;利用机会;能用千里镜去找机会;会拿灵敏的手去抓机会。要用细心和爱心观察学生在课内外的灵感,来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马名艳老师在读“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这篇感受颇深,她分享到:“陶行知认为中国教育的'弊端来源于传统的社会结构把人分为劳心者和劳力者。并且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念深入人心。于是,社会的风气是人人都想成为劳心者,看不起劳力者。于是农民和体力劳动者沦为二等公民,失去工作的自豪感。于是孩子们为了通过成为劳心者的层层考试,成了读死书的没有创造力的书虫,从这一点切入,陶行知发展出一套较行做合一的教育理论,教育应当是有教无类的,每一个教育者对教育要充满爱与情怀。"

  最后,王亚宁老师总结到“陶先生很多故事,我们虽了解的有限,但我们仍可以在他的书信中体会到他心底的善良,焦虑和无奈。我们要在点滴中呈现陶行知先生大写的人格,正本清源,让他回到受敬仰的位置。陶行知先生的背影,是一个教育者的正面"。

  通过这次阅读分享,初中历史组认识到读书对于日常教学的重要性。通过多读书,读好书可以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通过阅读大师们的著作,学习大师们的思想,继承大师们对教育的热爱。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陶行知,陈寅恪、胡适、张伯苓、晏阳初、梅贻琦、梁漱溟、蔡元培……这些闪耀民国的大师们,最让人感动的不仅仅是他们的学术造诣,更是他们明知是飞蛾扑火,却仍然拼尽全力救国救民的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面对强权,铁骨铮铮!

  虽千万人,而吾往矣!

  往事越百年,大师已不再。

  仰望苍穹,这些知行合一的教育家,是最闪亮的的星。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 6

  暑假里,我品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书中内容论述精当,陶先生的很多教育思想值得我们细细咀嚼。

  陶先生提出教学合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必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学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把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別的方法,解決別的可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

  同时,教师要一面教一面学,正如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真是过来人阅历之谈。因为必定要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

  教学做合一: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老师对学生的关系来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老师的关系来说,做便是学。老师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是我们不知不觉中天天有的现象。因此教学做是合一的。因为一个活动对事说是做,对己说是学,对人说是教。所以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我们也可以说:“教学做合一便是生活。”

  陶先生提出行是知之始:我们先从小孩子说起,他起初必定是烫了手才知道火是热的,冰了手才知道雪是冷的,吃过糖才知道糖是甜的,碰过石头才知道石头是硬的。太阳地里晒过几回,厨房里烧饭吃去过几回,夏天的`生活尝过几回,才知道抽象的热。雪菩萨做过几回次,霜风吹打过几次,冰淇淋吃过了几杯,才知道抽象的冷。白糖、红糖、芝麻糖、甘蔗、甘草吃过几回,才知道抽象的甜。碰着铁,碰着铜,碰着木头,经过好几回,才知道抽象的硬。才烫了手又冰了脸,那么冷与热更能知道明白了。尝过甘草接着吃了黄连,那么甜与苦更能知道明白了。碰着石头之后又去拍棉花球,那么硬与软更能知道明白了。所以我们可以看得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陶先生对自身的成长提出四个问题,叫做“每天四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就是道德。一个集体的组成分子,人人以公德为前提,注意着每一个行动,则这个集体,必然是日益稳固,日益兴盛起来。陶先生的“每天四问”,为大家提供了进德修业的参考,时刻对照自己。必然可以见出每一个人身体健康上有着大的进步,学问进修上有着大的进步,工作效能上有着大的进步,道德品格上有着大的进步,显出水到渠成的进步。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应该多学习陶行知先生的理念,并努力把这种理念贯穿在自己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体现在自己的每一天的教育生涯中。教育之路漫漫而修远,让我们怀揣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解读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 7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一生,是在人民涂炭,国家多难、民族危急之秋度过的,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枕,与劳苦大众休戚与共,与共产党人亲密无间,为人民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鞠躬尽瘁,奋斗终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陶先生著作宏富,论述精当,与当前的社会主义教育学息息相通,堪称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对于我们教育类专业的大学生的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他的教育思想,更好为我们理论和实践学习,提供方向。我有幸拜读了《陶行知教育名著》这本书,收获颇多。

  首先,在学习《学生的精神》之后,了解到先生对学生的期望:(一)学生求学必须具有科学的精神;(二)要改造社会必须具有委婉的精神。(三)应付环境必须具有坚强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读完后,我联想到现在的我们,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常常受到父辈过多的照顾,对社会认识不够深刻,在大的教育环境下,主要是对知识的'掌握,但真正实践做题时,却常常不知所措。并且,在学业上取得一点成绩时,容易“自满”,有一点小收获就沾沾自喜。学生对学习缺少一定的目标,很多学生不知道自己到学校来接受教育是为了什么。每当找学生谈话时,我便会问“你准备读完干什么?”学生的回答:“不知道。”甚至,读到研究生,对自己的未来还是没有很好的规划,还是得过且过。那么作为教育者呢,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只是一味地追求学生成绩的提高而教学。虽然嘴里念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却不予以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让他们找出规律,学会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在读到《教学合一》这节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学要合一的观点,有三个理由。第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第二,新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系起来。也就是说,教师教书,不应该是,拿着教科书,照本宣科,这样就能把书教好的,而应该以学生为教育的重心,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并且,应结合学生的知识背景和自身的身心特点,找到最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模式。细细品味先生的话,并联系我的教学实习,我感觉先生所提出的“教学合一”的观点意味深长。

  在《教育名著》这本书中,还提到“生活即教育”,这也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生活教育”可以找到现实需要的根基,“生活教育”也是学生需要的教育。在每年对学生的教师教学情况的调查中发现,学生喜欢同现实生活、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知识;学生喜欢能用生活的事件来解释学科知识的老师。

  在学习完本书后,给我印象较深的是,学做一个人这一章,这时这我想起我们主任,常教育我们“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做学问”,这不是英雄所见略同。那么在先生这篇文章里,“学做一个人”有三个条件,(一)要有健康的身体——身体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啊,要做一个八十岁的青年,可以担负很重的责任。(二)要有独立的思想——要能虚心,要思想透彻,有判断是非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和学习中,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不能人云亦云,不能在讨论问题时,与对方争辩不过就放弃自己的见解。(三)要有独立的职业——要有独立的职业,为的是要生利,生利的人,自然可以得到社会的报酬。择业时要根据个人的才干和兴趣。做事要有快乐,所以我们要根据个人的兴趣来择业。但是我们若要做事成功,我们必要有那样的才干。

  读完本书,犹如与先生进行了一次思想对话,使迷茫的我,看到渐渐清晰的路。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 8

  最早接触陶行知先生,是在学生时代读到了先生的两句教育格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当时对陶行知先生的思想已极为神往,现在有机会读到集合先生教育理论的《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逾觉获益匪浅。《陶行知教育名篇》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从“教学做合一”、“学生自治”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生活即教育”虽然是距今几十年前的教育理论,但对当前的教育现实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当今新课程改革也强调,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参与学习活动外,还要根据本课程的特征,放飞学生,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实践,在生活中学习。让教育与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形成合力,让品质在老师、学生、家长的互动中形成。这即是陶行知先生教育理念的现实意义。

  陶先生提出“教学做合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学。”,陶先生说得多好。如今学生的生活圈子比较狭小,但是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他们对信息的接收能力是非常强的,课外知识非常丰富。由于他们年龄小,还不能把所知的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这就要求教师在“做”上教,促使学生在“做”中学,广泛地在课堂内外开展动手操作和实践活动,正是从“做”入手促进“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新课程改革的某些要求也同样契合了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理念的精神内涵。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大胆改革课堂教学,真正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不只满足于学生“学会”,而且要下更大的功夫指导培养学生“会学”。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让学生学会学习,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终身受益。因为现在的学习方式,就是未来的生活方式。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确,选择了教育,就选择了奉献。有人将教师比作园丁,“园丁的梦境,常常是花的芳香,叶的浓荫,教师的梦境,常常是雅甜的笑脸,朗朗的书声。”“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把你和你的学生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这才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要教人求真,首先要教己求真,求真的知识,真的本领,真的.道德。”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现在的社会日新月异,我们周围时刻充满着变化。一个有强烈使命感的人,应有一种危机感。怎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被社会所淘汰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心怀进取心,下苦功夫学。正如陶先生说的那样:“学习,学习,学习,学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们要虚心的跟一切人学,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学,跟朋友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要学的专,也要学的博。”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经历数十年的历史检验,历久弥新,更加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对当今乃至以后的教育教学都将产生深远影响。我们唯有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 9

  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他的许多教育著作值得我们去学习。《陶行知教育名篇》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教育”、“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合一”、“创造的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他丰富的教育思想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和教益。我对其中印象比较深的部分做出简要介绍:

  一、教育最终目标

  在《学生的精神》一文中,陶先生将学生的精神大致分为三种:学生求学需具有科学的精神;改造社会必具有委婉的精神;应付环境必具有坚强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这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应该培养具有什么品质的学生,即我们的教育最终目标。就如同我校教学楼上悬挂的陶行知先生的名言:“教人求真,学做真人。”教育的宗旨不是教出一批做题的机器,而是真实的社会的人。现在的学生以独身子女为多,在家中已然形成“惟我独尊”的架势,他们缺乏吃苦耐劳以及应对挫折的精神。这些孩子的想法往往比较偏激叛逆,我们老师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养,的确任重道远。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如果不能做到乐学,学生对上课缺乏兴趣,学习就会变得很被动,教师固然能用强硬的手段甚至用填鸭式的方法逼学生学,但这样只会造成学生厌学,对掌握知识,提高成绩没有任何帮助。同时教师自己也会不快乐,整天为了学生而苦恼,脸上总是紧绷的,没有了亲切的笑容,或许回到家,还会将这种不愉快转移到家人身上。但是如果老师稍微改变教学的方法,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方法,联系生活实际,而不是单纯地使用枯燥的方法来教学,这样就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学得快乐,教师教得轻松,教学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师生互动,其乐无穷。

  二、学做一个人

  “要做一个整个的人,别做一个不完全、命分式的人。”初读到这句话,有种吃惊和羞愧的感觉。随着陶行知的思想我试想:“我自己是不是一个整个的人。”做一个整个的人,有三种要素,即要有健康的身体、要有独立的思想、要有独立的职业。表面上,这三种要素似乎很容易就做到了,但是,扪心自问,真的做到了吗?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先,都不算好汉。真实正常的道理,搁现在如果一个人是因为这样而优秀并出现在众人视线中,便会被歌颂、被崇拜,因为现在这样的人太少了。我羞愧,虽然努力生活,但是也经常做梦生活中能有馅饼掉到我手中。陶行知劝我们常想:“中国有几个整个的人,我是不是一个整个的人?”这样的思考是十分必要的。

  三、生活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把生活教育当作衡量教育、学校、书本甚至一切的标准。陶行知指

  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

  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社会即教育”,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大自然里,使它们任意飞翔。把学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里,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陶先生主张远离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脱离实践的知识是虚的,不实用的。今天我们的教学提倡生活化、人文化,也正是陶老先生的理念,学习离不开生活,学习就在生活之中。生活是教育的海洋。陶行知先生认为“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即教育之场所。”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让我们感受到了在教育教学中让学生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在传统的教育中我们让学生读死书,让他们以考试分数为目的,以分数来分学生的好坏。陶行知形象的把传统教育比喻为吃人的教育。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第一就注重健康,反对杀人的各种考试。我们现在所追求的教育就是让学生活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自主。现代的教育必须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上取得和谐发展。

  四、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做是中心,在做上教,在教上学,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他说:“是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做,教而不做,不能算教,学而不做,不能算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他以为,做是教学的中心,任何事情脱离了实际不去操作实践,也就失去了学习的真正意义。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这种理论的提出,在宏观上给我们指出了教育发展的道路,明确了做才是教学的根本,也是唯一的出发点。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论提出了把教学作为一件事,在总体方面提出了怎样教、怎样学、怎样做,提出了总的教学方向,却没有提出在什么时机,什么状态下去教去做去学。陶行知之所以能够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论与其他长期和研究及教育是不可分割的。陶行知一生受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影响很大。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与教育家、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实用主义教育的创始人,美国人也称他为:“创立美国教育学的重要人物。”杜威在自己的教育理论中,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多方面描述了教育本质问题。他关于教育本质的论点,基本上用三句来概括,即“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陶行知借鉴这种理论,经过自己的不断探索,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

  五、爱的教育

  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教师没有爱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

  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没有对学生爱,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教师有“不偏爱学生的义务”。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爱还应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父母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师也想到了。由此,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当然,爱不是放纵,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行知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又嘱之以俭朴为美德,绝不可浪费,特别是看到学生出现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就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中找到前进的路。

  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当我们对学生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思想感情而一时不理智地做出有伤学生人格的事,是否想到这学生也许是一块特殊的钢坯,需要更多的爱去熔炼锻造呢?教师爱学生,就不能没有自我克制,“怒”是必须要“制”的,否则既无补于事又伤神伤身,久之反倒说明自身无能。教师要“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乐其所乐,忧其所忧,用师爱引导他们走向光明、走向未来。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 10

  读了先生《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一本书,读书中我深深感受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是多么的匮乏,的确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了。再联系自己二十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收获良多。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先生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一个人的道德、品行好了,做人做事才会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才会成为有用之才。作为一个教师,要想教学生求真,做真人,那么自己先要求真,学做真人,求真的知识,求真的本领,有真的道德。做教师,必须有强烈的责任感,要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理念,不断进取,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正如陶先生说的那样:“学习,学习,学习,学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们要虚心的跟一切人学,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学,跟朋友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要学得专,也要学得博。”我们讲育人第一,就是要让学生首先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做一个真人。

  陶先生的“生活教育”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他说:“教育可以是书本的,是与生活隔绝的,其力量极小。拿全部生活去做教育的对象,然后教育的力量才能伟大,方不至于偏狭”。以社会做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是教育的场所。生活教育教学生做人。“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是啊,教育最最重要的是教学生做人。教学生做一个身强体健、品行端正、学识丰富、能力高强、兴趣高雅的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身教为主,言教为辅。还可以学习名人伟人,教育学生做人。让他们从榜样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

  陶行知先生提出要对学生进行生活教育,他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社会即学校,就像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去,使它能任意翱翔,是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这种教育的理念是让学生把学校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社会责任感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接受有计划的、健康的、劳动的、科学的、艺术的、改造社会的教育。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用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理念,指导我们的教学工作,让学生走到社区去,参加社区活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体验生活,开展感恩教育,让学生学会感恩,懂得感恩,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感恩帮助过他的每一个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品行教育、爱心教育等系列教育,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升华知识。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教学做合一”的理念首先是由教书,到教学生,再到教学生学(更主动),用自己的知识联系起来,贯彻在实践中去。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正是陶行知先生关于“教学做合一”理论的实践课程之一。其基本理念就是以学生的数学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为主要途径,以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为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尽可能让学生产生“做”的欲望,继而真正地“做”起来。依托不同的学习内容,从思维、感官、行为、语言等各方面培养学生“做”的兴趣和能力。许多成功的数学课例表明,只要教师能在“做”中教,学生就能够快乐地在“做”中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创造性就能得到真正的提高和发展。

  让我们以“生活教育”为本,注重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修养;在尊重理解的基础上,创设融融的师爱氛围;让学生在“做”中学,凭着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去解读陶行知先生的伟大教育思想。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 11

  未认真读陶老作品之前,就已久闻其“生活教育”大名。

  “生活教育”应该是“生”的。学生是有生命的,绝不是我们手中的复读机,不能以其对标准答案复述的准确程度来做唯一评价标准;教师也是有生命的,绝不是车间流水线上的一台台机械,不能单纯用工业化的数据来评定其“绩效”。所以,教育也应该是有生命温度的,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摇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利用课余时间,我阅读了《陶行知文集》,从中受益匪浅。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所创建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中最富有建设性、最具有可操作性的'分支理论。“教学做合一”含义是“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是先生,在做上学是学生。”在陶行知先生意中,“教学做合一”实际包括三层意思:一是指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二是指关系,对事说是做,对已说是学,对人说是教;三是指目标,教育不是教人学,而是教人学做事。他同时强调,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而“做”是根本,是中心。“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改造旧教育、创造新教育的锐利武器。在长期实践中摸索出了“教学做合一”从义到特质到具体方法一整套教学理论,建立和逐步完善了包括“教学做合一”在内的“生活教育”,并使其达到最高水平。

  由“从做中学”到“教学做合一”,我们不难看到陶行知先生改造旧教育、创造新教育所走过的艰难历程,不难受到陶行知先生敢探新理敢闯新道的开拓精神、勇于实践求真务实的研究作风的教育和感染。虽然“教学做合一”及其“生活教育”理论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就是对我们今天“科教兴国”、“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群众运动以及活动课程与活动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研究也有许多重要的启迪和指导作用。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 12

  作为一名教师,我多次阅读《陶行知文集》这本书,每读一次,都会有新的体会和感受,在简简单单的字里行间中,我看到了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教育的解读和感悟。

  其一: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所以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有渊博的知识、学识,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不仅要有一桶水,还要有源源不断的活水。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我们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展自己的文化素质和业务水平,在教学中要不断的总结经验,不断创新,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认真学习,努力钻研,积极探索,一点一滴地积累知识与经验,循序渐进地提高自己,做一名合格的老师。当然作为一名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任务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给学生树立一个好的人生学习榜样。孔子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出榜样,凡是教师要求学生要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严于律已,以身作则,才能让学生心服囗服,把你当成良师益友。教师好比海上的灯塔,百花园中的园丁,人生道路上引人向上的人梯。教师,永远是一种崇高的职业。作为教师,既然已经站上了人民教师的这个讲台上,就要热爱教师职业,尊重自己的职业,真正做到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其二: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告诉我们教育的初心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而不是单纯性的知识性的教育。生活中处处充满了教育,从微不足道的小事说起,一片树叶、一条小溪、一束阳光、都是拿来做学问的的依据。处处依据实情,依据大自然和独个人物某个年龄段所特有的现象与特质来给我们读者举一反三,从而达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如果我们平时在教学中都能使用上像陶先生的生动活泼的举例,那么我们的课堂就会生动有趣,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氛围也会生动有趣许多,这便在无形中使生活成为教育。

  其三:教学合一

  陶行知先生告诉我们,教师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拿自己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起来,还要把教的法子和自己的学问联系起来。这一点,我非常认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老师不能将现成的解决方法或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或知识的生成过程教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教师如果只“教”或只“教学”,这是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也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教师只有“教学生学”,交给学生的学习方法和钥匙,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主观地“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而应该主动地去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值得我继续研读。在以后的工作中将先生的教育精髓运用到实践中去,同时不断向前辈们多学习,多积累知识,多和孩子们相处,和他们做好朋友,而不再只是他们的老师,靠着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去解读陶行知先生的伟大教育思想。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 13

  《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通过一段段短小却精辟的文字体现了陶老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论。不禁深深地佩服这位教育大家的远见与深刻。书中第一篇就是“教学合一”。陶行知认为教学应该合一的第一个理由是:“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乃是指导他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这样学生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这不仅为我们指出了教师教的方法,还为我们指出了学生该如何去学,同时也告知我们学生到底要学什么。

  的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索,自主实践,生动活泼地发展。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体现教中有学,学中有教,教与学相互作用,即所谓“教学相长”。在教育活动中,要引导学生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其中,把它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式,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自我,促使受教育者成为教育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个理论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对于学生要做到“因材施教”,对待不同的学生要“个别对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学生的能力进行细致的了解,诸如其性格脾气、运动能力、学习能力、思维特点等等加以熟知,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学习目标,都能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从而避免学生因为经常不能获得成功而失去兴趣,产生厌烦心理。

  最后,陶先生用“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这句话给了我们一个忠告,我们现在处于一个网络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非常快,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许多的知识,作为老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内涵,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一个有着广博知识的老师,可以让教材上的内容变得更精彩,更有趣。而一个故步自封,不思进取的教师,他的课堂会日渐单调、陈旧,这样的教师又如何能让学生获得快乐与帮助呢?

  就如陶老所说教育的确是一门深而活的学问,《陶行知教育名篇》是一本很值得看和学习的一本书,我也将于它置于案头,让它指引我们在这条学习之路走得更远。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 14

  暑假期间我读了《陶行知名篇》这个书感触很深陶行知提出的教育学生既强调了教育的现实功能又关注了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人。"即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之一只要学生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不要做那种虚假的不切实际的人。不希望学生进入学校就好象进入了一个舞台把自己伪造成一个老师喜欢的孩子。没有错误没有缺点就好象在舞台上表演的演员只会背台词不能抒发自己内心的思想情感。可想而知这样的学生出来思想束缚没有创造性怎能为人类造福呢

  陶行知说教育生活即"做合一"也就是说教学不能脱离实际生活要"知行合一"。的确这样做才能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做一个社会有用的人。

  可是如今孩子个个是家里的宠子是家长的掌上明珠家长误认为只要我的孩子一心读好圣贤书就什么都强。比如我班一年级学生放学后要求值日生留下来扫地就有年轻家长觉得不可思议认为在学校来只读书识字接受知识才是教育让他的孩子放学后扫地就想不通了。

  因此导致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什么家务活理书包理自己的.房间一切生活都有家长代替包办。久而久之使孩子逐渐养成了懒的习惯失去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意识劳动观念单薄助人为乐的思想缺乏。如我女儿原先单位的同事他们去西藏旅游他姓韩在旅途中大包小包全是父亲一个人背18岁的儿子两手空空不知道帮父亲分担一下更不知道帮助别人。后来是他老爸叫了他快帮叶阿姨拎一包才知道去帮助别人。

  你说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存在问题 还有的孩子只会读书不会做事如去年我和同学聚会我的同学讲到了他的朋友有个儿子就喜欢读书大学毕业了让他参加工作他说:"工作太怕了我还是继续读研究生吧!"家长问他为什么 儿子回答:"怎么与别人说话交流这个人际工作太难了还是读书好读书只有我一个人。"那不就成了书呆子了吗 读了不用不就等于废品吗还有一位土木系毕业的研究生在某设计院工作有一天他的朋友想请教他有关房子设计方面的问题你知道他怎么回答吗 他说:"这方面我不太清楚。"那朋友说:"这样吧!你帮我问问你们设计院的同事。"他苦笑一声说:"不瞒你说我们设计院的同事名字我一个也叫不出来从不和他们来往我就搞我的一块设计图。"

  是不是我们的教育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说得好"教学做合一"这是非常正确的教育理念。他早年在1927在晓庄师范宴会上指出的。他是培养造就人的主要实施。我们的教师我们的家长都要以教学做合一为理念努力培养我们的下一代。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 15

  原文一:“儿童是有创造力的,这是千千万万祖先,至少经过五十万年与环境适应斗争所获得而传下来之才能之精华。”

  感悟:作为教师,我们只有承认儿童创造力,才能谈得解放儿童的创造力。所以,教育者要启发培养儿童的创造力,首先真诚地与孩子生活在一起,了解儿童,发现儿童的创造力,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创造力,是为了培养发挥儿童的创造力。如何培养?陶行知提到了充分的营养、良好的习惯及因材施教三点:首先要为儿童创造力的发展提供体力的与心理的充分的营养,包括健康的体魄,清醒的头脑,渊博的知识,创造的欲望,事业心以及意志、求知欲、自我批评精神等个性特征,因为创造力是架在个性与才能之间的桥梁。其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有助于学习和思维,以利于发挥创造力。再次要注意“因材施教”,这犹如“松树和牡丹所需的肥料不同。”他重视儿童个性的发展,指出“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处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从而使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兴趣特长发展。作为教师,我们要有与学生打成一片的态度,师生生活同受教育,教师要用心向学生学习,不仅是为了教育的需要,也是从学生身上所隐藏的无穷的创造力中汲取和丰富自身的创造力,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因材施教,有信心有耐心将每个学生培养成才。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 16

  盖尾中心小学林航 陶行知说:“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情,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学校里先生都有笑容,学生也有笑容,有些学校先生板了面孔,学生都畏惧,那是难免有逃学的事了。所以,设法引起学生的兴味,是很要紧的事。”无论什么时候,通过各种例子或活动达到教学目标,融入学生觉得有趣的内容或令人愉快的活动,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很有帮助的,活动与学生心理、思维特征相吻合,充分激发他们的兴趣,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就学习内容发表意见,是将学生兴趣融入活动的另一种途径。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开展活动时,教师必须选择适合学生水平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内容,正如我们的数学课一样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找出学生的兴趣所在,要针对学生,巧妙设疑,使学生通过演示、实验、讨论、动手操作等形式,直接感知和体验促使学生积极探究。在培养学习兴趣的同时完成了全部过程。该让学生做的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做,这样才能让学习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我把我所学的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于我的教育中。在教学中我也用爱进行感化教育,给学生一分关爱,一分宽容,一分期待,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欣赏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在引导中达到对症下药的效果。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 17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我们早已熟知的陶行知老先生的经典名言。在这个假期读着《陶行知教育思想》,希望自己能更深入的学习他教育思想的博大精深,理解“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思想理念。

  “教育是什么?教人变!教人变好的是好教育。教人变坏的是坏教育。活教育教人变活。死教育教人变死。不教人变、教人不变的不是教育。” 陶行知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他对教育的观点。

  陶行知先生在“生活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引导学生向着创造生活的方向前进。提出了育人的基本方针——迷、悟、爱。

  迷:“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这个字强调了我们的课堂应该是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的,让学生在“迷”中学,从而由“迷”引出许许多多的“谜”。

  悟:体现出了启发式教育的真谛。教师应该思考在教学中如何去启发学生,让学生在活动中“悟”出知识,“悟”出真理。

  爱:对学生的爱首先是尊重,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作为教师,我们要谨记:“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力不是武力。”

  这三个字可谓是浓缩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读来细细品味,慢慢消化,就能深刻体会到陶行知求真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他用最简单,最准确,最深刻的教育思想揭示了教育的本质和育人的规律,用简明而生动的语言表达了丰富的教育思想内涵,让人易学,易懂。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 18

  读罢《陶行知教育学》,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爱是最伟大的信念,爱是教育的至宝。只有心中有爱,爱你的事业,爱你的学生,爱你的同事,你的工作和生活才会有热情,也才会有意义。可以说没有爱就有教育;没有爱就没有真诚;没有爱,品格和智慧就不能得到充分的、自由的发展。深厚的爱生之情,会促使教师去尊重学生,愉快地去接近和理解学生,积极寻找与学生对话的机会,以真诚的目光去关怀学生的每一点进步,给他们以及时的支持和鼓励,做学生成长路上的知心朋友和领路人,这样,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教育教学才会顺利进行。只要凸现出爱,爱也永远伴随着你。

  当然,爱不是放纵,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行知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又嘱之以俭朴为美德,绝不可浪费,特别是看到学生出现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就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中找到前进的路。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如此。

  老师们,热爱自己的学生吧!当我们对学生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思想感情而一时不理智地做出有伤学生人格的事,是否想到这学生也许是一块特殊的'钢坯,需要更多的爱去熔炼锻造呢?教师爱学生,就不能没有自我克制,怒是必须要制的,否则既无补于事又伤神伤身,久之反倒说明自身无能。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点,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乐其所乐,忧其所忧,用师爱引导他们走向光明、走向未来。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 19

  陶行知的理论的确博大精深,他的有些精辟的论述仿佛就是针对今天我们学校我的教育说的。陶行知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的,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理论的精髓体现在“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和“爱满天下”这几句名言中。陶行知被毛泽东评价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我想应该是当之无愧的。毛泽东主席一生只对三个人称为“伟大”。因为陶行知的教育理论是与时俱进的,是具有创新精神的理论,也是最早的素质教育理论,是我们要学习的理论,也是我们需要的理论。

  学习陶行知的教育理论在我们学校现实意义:陶先生说过: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为生活需要生活的教育,教育与生活是分不开的。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先生是先死,学生是学死,先死与学死所造成的国是死国,所造成的世界是死世界。最近陶研专家们研究成果进一步表明:陶行知教育理论,就是当今提出的素质教育理论。陶先生所办的学校就是最早的具有素质教育特色的学校。因此,我们需要陶行知的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工作。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 20

  这段时间在读陶行知名篇,我把这本书时时放在桌面,放在床头,放在随手可即的地方。我不是一定要去读,只是随时,随手翻翻看看。这些名篇就像一杯名茶,你要一小口,一小口慢慢咀嚼,需要你细细品尝,方可领悟其中的芳香。吸取其精华。陶行知名篇是教育理论的精髓,每篇篇幅短小精悍,阐述着教育的真理,真不愧是浓缩的精华。他讲的“生活即教育”,令我观为叹止。是生活就是教育;是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是坏的生活就是坏的教育;是认真的生活,就是认真的教育,是马虎的生活,就是马虎的`教育;是合理的生活,就是合理的教育,是不合理的生活,就是不合理的教育。阐述了是生活决定了教育,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育又改造生活。

  陶先生倡导“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大自然里,使它们任意飞翔。把学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里,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陶先生主张远离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脱离实践的知识是虚的,不实用的。今天我们的教学提倡数学生活化、人文化也正是陶老先生的理念,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就在生活之中,学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已成为我们每一个教师所努力做到的。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 21

  读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篇》,我受益匪浅,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创造的教育 ”、“创造的儿童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合一”以及“创造的教育”的独特教育思想。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也,还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也就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只有在生活中,我们的教育才具有鲜明性,脱离了实际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说教。

  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每一位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在实际教学中,我将从书上学到的做起,从自己的本职工作做起,认真对待每一名学生,认真上好每一堂课,以真正的创新理念去开拓自己的新天地。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03-09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精选03-28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03-22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03-30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精选12篇)06-19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范例【14篇】07-28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教师04-10

读完《陶行知教育名篇》感受作文11-10

陶行知的教育名篇心得体会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