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时间:2024-05-11 10:25:17 读书感悟 我要投稿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1

  读这本书的感受:有些难以理解,需要反复阅读,《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刚拿到这本书时,发现它是一本关于教育教学理论的书籍,让我有点望而生畏,因为我从来不喜欢阅读理论类的书籍。再看作者的名字,原来是帕克帕尔默,这更让我有些困惑了!因为我不仅不喜欢阅读理论书籍,更没有读过外国人写的著作。说实话,帕克帕尔默的这本书确实很理论性,很难懂,有些部分我不得不跳过去,但也有一些地方让我不断重读,细细品味,慢慢领会他深刻的见解,让我有了很多感悟,从中也受益匪浅,同时也让我对优秀的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一、好的教学源自于心灵的呵护和抚慰

  有人说,教师是孩子们内心世界的建筑师,而教学过程则是一种复杂的心灵启迪和塑造的过程。正如帕尔默在他的书中所说:“教育是引领学生走向理解和适应世界的真实之路,如果我们不能鼓励他们探索内心的领域,学校又如何能够实现自己的使命呢?”帕尔默这番话深入人心。这也让我想起了其他两位教育家的名言,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技能,而在于激发和鼓舞。”雅斯贝尔斯也说过:“教育就像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大树撼动另一棵大树,是一种心灵的碰撞。”

  二、好的教学源自于教师自身的认同与完整

  当下,在当今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生活与工作压力不断增大的时代,作为一名教师,对于自身的认同与完整显得尤为重要。在许多教师中,很容易有意或无意地将自己定位为一名教书匠,将教师角色仅仅视为一种谋生的职业,而非真正把教育视为事业。因此,这些教师往往满足于掌握教学技巧。但是,帕尔尔(P?r Ahlstr?m)在他的.著作中强调:“真正优秀的教学不能仅止于技术层面,它源自于教师个体的认同和完整。”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更应该通过“我对自身的认同、我个人的特质,以及身为教育者的自我意识”来影响学生。我们需要以健康的心理和完善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学生。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处,并不断完善自己,努力提升自身素养。只有这样,作为教师的我们才能真正认识自我、尊重自我,也只有这样,我们作为教师才能尊重那些处于学习者地位的“你”。阅读完帕尔尔的著作后,我深感只有这样,优秀的教学才能充分展现出来。

  三、好的教学来自于以主体为中心的共同体中

  “教学于共同体中──以主体为中心的教育。”这是帕尔默在书中提出的观点,这个观点对我来说真的很新鲜,第一次听说过的,尽管如此,但我认为他说的很有道理。我们知道,传统的课堂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只是被动的学,学生被教师当成盛知识的容器。而教学的方式只要是“填鸭式”,教学的 评价 标准以教师定的分数为算,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教育教学事倍功半。因此,为了彻底改变这一现状,一种反传统的教学方法腾空出世:以学生为中心的全新课堂模式,这种模式体现了学生和学习的过程比教师和教学过程更为重要。然而这种模式往往也被滥用,具体体现在:教师在课堂上不敢讲,教师的主导的作用被很大程度地放弃,教师成为课堂的“甩手掌柜”;而学生学习很热闹,但没有序列,没有深入,往往浅尝辄止,有的认知还有偏颇,所以帕尔默说:“在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环境中,有时产生不经思考的相对主义倾向……当学生被放在中心位置时,教师可能会放弃太多的领导权;当什么都以学生为标准,就很难再去正视个人或团体的无知和偏见了。”所以课堂效果并不太理想。这样让我们感到似乎课堂改革进入一个怪圈,像玩翘翘板似的: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让人无所适从,让人困惑、疑虑。而帕尔默却在本书中为我们拨开云雾,指点迷津。帕尔默指出;我们的教学经历了“学科中心说”“教师中心说”,乃至现今的“学生中心说”,这几种方式均有启发性和优点,但又未能完全解决问题,要么教师成为权威,要么学生永远不会犯错。所以他在书中提出:“也许课堂既不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应以学生为中心,而应以主体为中心。”那么什么是“主体”呢?帕尔默认为这个主体是由学生、教师以及作为沟通师生关系充当媒介工具的伟大的“第三事物”组成。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共同专注这一“伟大事物”,构建复杂互动的真正学习“共同体”。在“共同体”中,没有单方面的教学者,也没有单方面的接受者,更没有单方面的成长者,课堂不仅是学生舞台,也是教师的舞台,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上和谐、融洽、共同成长,正如《学记》所言:“教学相长”。我很赞同他这样的观点。当下,我们正在进行高效课堂建设,在学生为本的课堂理念的同时,也不能忘记教师在课堂上的重要组织、引导、启发作用,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理想天地,让真正好的教学源自以主体为中心的共同体中,我期待着,努力着。

  帕尔默那一句句真知灼言,犹如深埋在沙坑里的美丽贝壳,需要我们一点点,慢慢地去深入挖掘……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2

  “我是用心的教师。有时在教室里我忍不住欢喜。真的,当我和我的学生发现可探索的未知领域,当我们面前展现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一幕,当我们的体验被源自心灵的生命启迪所照亮,那时,教学真是我所知的天下最美好的工作。然而在另一些时候,教室却如此毫无生气、充满痛苦和混乱——而我却如此无能为力——此刻的所谓教师就像无处藏身的冒牌货。于是敌人无处不在——那些格格不入的学生,那些我自以为熟知的学科,还有那有赖此业谋生的个人苦衷,都与我作对了”。

  读到这些文字,我感慨万千,这不是我自己吗?

  20xx年,我迈进了教学工作的五个年头,回首日复一日的课堂教学,曾经激情澎湃,也曾困惑迷茫。一路上满怀激情、也满怀希望,然而有时面对学生纯真的双眼时,一种莫名的恐惧悄然袭来。恐惧什么?就像书中所说恐惧自己久而久之会产生职业倦怠,恐惧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恐惧自己达不到家长、社会的高要求,恐惧教育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我的内心暗涌起伏,我无法揣摩作者是何等细腻的人,能如此体谅到我内心的不安并给予答案,让我们这些在成长路上的“新人”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相信这对于任何一位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来说,都是一次激动人心的、深刻的精神之旅。而我在其中收获的不仅是经验和勇气,更是一份对教学事业日益坚定的决心。现将读后心得梳理如下,可能对像我一样还在成长中的“新人”有一些启示。

  一、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建立自己的教学风格

  书中有句很有哲理,也很经典的话是这样说的: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这句话让我久久不能平静,我第一次静下心来,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审视和重新认识作为教师的自己。

  如作者的观点——当我们不了解自我时,就不能深入的了解所教的学科,也不能教好我们的学生。相信很多教师的第一节课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总是试图模仿他人,却把自己迷失在一种不属于自己的自身认同中。就像刚刚工作的我,只是一味的崇拜和模仿前辈,或者觉得这个环节好用一下,那个环节好用一下,完全丢失了自我,结果拼凑成一节花哨而又不实际的课,我的'不是我的了,别人的我也没做好。

  所以说,我总结出来不要刻意的模仿别人,要寻找一种与自己的个性更契合的教学方式,建立自己的教学风格,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用你的个性魅力吸引学生,为学生打造一片别样的天地。X教授的导师之所以有魅力,也是因为他的教学方式和他自身之间找到了一致性。我们应该去理解作为一个教师我所拥有的个性,并展示而非掩饰自我的个性。将自己、所学学科和我们的学生编织成相互联系的网,以便学生能够学会去编织一个他们自己的世界。

  二、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内心

  相信每位老师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就像“有问题背景的学生”中那个被称作“来自地狱”的学生,让我们手足无措,甚至愤怒。让我们来看看作者是如何做的——

  “这尽管不容易做到,但却是值得的。当我开始渐渐地理解学生的恐惧时,我能让我的教学朝着一个新的方向发展。我不再把学生看作是无知的,我不再那样不准确、自私地评价学生。相反,我体谅他们恐惧的心灵而倾心教学。而且,当我能这样做时,学生的心灵能健康的成长。”

  沉默、退缩、玩世不恭都是恐惧产生的行为,而这些行为背后是想去发现他们自己的声音,想让人们听见他们的声音。而一个好老师是要能够倾听学生甚至尚未发出的声音。就像幼儿园的小朋友,当你说“安静!坐好!”时,总有一个不安分的声音和一个调皮的小脸蛋,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给他宽容一定要宽容到让他自己故意破坏一下,去感知对错,这时我们一笑了之就行了,或将其抱入怀中说:“你知道的,那样对不对?”孩子就笑了,他知道你理解他。

  真正的倾听学生,不要匆忙的用可怕的语言去填塞学生的沉默,也不要迫使他们说我们想听的话,走进和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就像有首诗写到“要看到一粒沙中的世界,要看到一朵野花中的天堂,将无限紧握于你的掌心,将永恒捉住在片刻之际” ,与学生默契地共享心灵之旅,成为学生的心灵导师,引领他们编织起心灵世界。

  同时,我认为不了解学生的成长历程,便不能很好的走进学生的内心,有关幼儿成长历程的书籍,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学生的现在。比如《爱和自由》、《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如何听,孩子才肯说》等,读懂学生,才能更好地走进学生的内心。

  三、爱学生,心怀希望的教学

  刚工作时,曾经有位前辈跟我说,学生没有好、坏之分,在家长的眼里他们都是最好的,教育是个良心活,选择教育,就意味着选择了奉献。这句话一直激励着我,即使力不从心也仍然能够坚持,不光是教学的勇气,更多的是因为心中有爱,心怀希望。“教师这个职业需要心灵、意志,精神要不断地更新,以获得力量和勇气。尽管这个工作经常给教师带来疲惫、无助甚至伤害,但优秀的教师不会放弃……”我相信每一个想成为优秀教师的人,都不会放弃,我们会用心中的爱点亮孩子们的世界。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3

  如今每年暑假都有一本教师必读的书籍,今年也不例外。学校推荐了一本由美国教师帕克帕尔默所著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

  一开始看到这本书的题目,就感觉非常高大上!教学需要勇气,作为一名教师,每次走进讲台都需要一定的勇气。即使我已经站在这三尺讲台上十年了,每当我看到那些陌生而又熟悉的面孔,都能感受到新鲜感。更不用说每次教室里的学生都不同,每节课所教授的知识也不尽相同。不同的学生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而不同的知识也需要我们想出不同的学习方法。

  可是很遗憾,不知道是我这个理科生阅读能力太差,还是美国教师的课堂观念与我跨度太大,《教学勇气》这本书,我读到后来越来越迷糊。虽然字我认得清楚,但是如何将书中的内容与现在自己的教学生活联系起来,我实在是无法理解。唯一让我有点印象的是第一章《教师的心灵——教学中的自我认同和完整》,以及第二章《一种恐惧的文化——教育和分离的生活》。帕尔默在这两章中通过艾伦和埃里克的不同经历,以及自身如何面对一个“地狱学生”的教学实例来论证,即在课堂中,教师不仅需要智慧,更需要强大的自信,并且要毫不畏惧地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只关注个别学困生或个别事件。而所有这些的基础是教师必须有一个完整的自我,我认为这源于师生之间的相互诚信。

  教师,作为一门备受尊敬和崇高的职业,教师是园丁般地呵护学生的心田,是蜡烛般为人类灵魂点亮前行的引路者。他们被赋予最高评价和温馨的爱称,他们的影响无处不在。在我学生时代,每一位老师都在我的内心深处留下了一道"师"的烙印,激发了我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浓厚兴趣和向往。因此,我在中学生涯的最后一次班级聚会上郑重宣布,在全班同学面前宣称,将来必定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回想自己的教学生涯,也有很多的无奈、恐惧。

  一、信心源自于一个很多“第一”的班级

  我教书生涯中第一次担任班主任是接手一个初二班级,当时刚开始就有不少初二老师提醒我:这个(6)班的学情很薄弱,要好好努力。我知道我所带的班级成绩不好,但绝没有想到会差到如此程度。这个班给我带来了很多“第一”——倒数的第一!一次月考,四门主课,三门倒数第一,数学倒数第二。每次想起这些,起初我只能保持沉默,寻找理由和借口,逼迫自己说压力就是动力,只有面对挑战才能展现自己的能力,这是我对自己的安慰。调整心态,总结经验,反思问题,进行批评和谈话,进行教育,我在疲惫中充满了期待。然而,在随后的考试中,五门课,三门倒数第一,现实总是残酷的。但让我心安的是,我所教的科学这次总算没有垫底,尽管成绩还是很差。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对学生有信心,即使情况再糟糕,如果连我自己都失去了信心,那么我的学生们更加找不到学习的目标,也无法到达他们学海的“彼岸”。

  二、耐心磨练自“懒”人遍布的`班级

  我对那一届的学生印象深刻,一个字就是懒。卫生方面懒散不整洁,开学初进教室总能看到到处丢弃的纸屑,后排的垃圾桶总是空荡荡的,而旁边却堆满了零食袋等垃圾。虽然多次教育,但很少能找到扔垃圾的学生。在体育方面也表现得懒散,开学后几节体育课都没上,体育老师抱怨我们班学生太懒了,做操时手脚都伸展不开,跑步也跑不动,连排队都东倒西歪的。因此,我“光荣”地成为了体育老师,每节体育课前总要进行训话。此外,他们在完成作业方面也非常懒散,经常抄作业、不交作业,作业中存在空白或者不认真完成等问题,各科任课老师也都有过苦衷。而对于我来说,作为班主任,作业是我负责监督的,这让我非常烦恼,每天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督促学生订正和补写作业。就像帕尔默遇到的是一个“来自地狱的学生”,我则面对着一群懒散的学生。家校联系让我感到更加沮丧,因为在家里,父母根本无法管住他们的孩子。有时候我会感到非常恼火,因为我在学校所付出的努力和浪费的口水都白费了,所有的努力都因为家长的缺乏约束而付诸东流。然而,尽管有怨言,工作还是要继续做下去,谁让我是老师呢?就像对待小孩子一样,我需要保持耐心,继续教导他们。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抗战胜利也需要八年的时间。

  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从未认为自己是所谓的园丁或者蜡烛,更不是什么工程师。我只是希望尽我所能将我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们;我只是希望自己能像当年的启蒙老师们一样,让更多的学生能记住我;我只是希望我的学生能实现那些我未能完成的梦想。这些就是我在教学前线坚持下去的勇气。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4

  读这本书的感觉:比较难懂,需要反复看,《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刚拿到书时,发现这是一部关于教育教学的理论书籍,我的头脑顿时有点儿大了,因为我向来不喜欢看理论书籍。再看看作者,原来还是一个外国人:帕克帕尔默,我头脑更是大了!因为我不仅不喜欢看理论书籍,更不喜欢看外国人的著作。说实在的,帕克帕尔默这本书理论性的确很强,很难懂,有的地方我不得不跳过去读,但也有的地方让我反复读,细细品味,慢慢咀嚼他的真知灼见,让我感受良多,从中也受益匪,也使我对好的教学有了一定的认识。

  一、好的教学源自于心灵的呵护和抚慰

  有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么,教学(育)的过程又何尝不是一个心灵的抚慰和救赎的复杂的过程呢?帕尔默在书中说:“教育是引导学生迈向理解和生存于世界的更真实途经的精神之旅,如果不鼓励察内心领域,学校怎样能够实现它们的使命呢?”帕尔默这句话可谓掷地有声。他的这一席话,又使我想到另外两位教学家的名言,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和鼓舞。”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是一棵大树撼动另一大树,是一个心灵碰撞另一个心灵。”

  二、好的教学源自于教师自身的认同与完整

  当下,在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在生活与工作压力日益增大的今天,作为一名教师,对自身的认同与完整很重要。我们不少老师常常容易有意或无意把自己定位为一名教书匠,将教师当成谋生的一个行当,而不是当成事业来做,所以,往往满足于教学的技能。帕尔默认为,作为一名教师,掌握了教学技巧虽能应付,但仅仅靠技巧还是不够的。所以他在书中强调:“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自身的认同与自身的完整。”作为教师不仅要引领孩子学习知识,还要以“我的自身认同,我的自我的个性,还有身为人师的‘我’的意识”带给学生,要以自己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魅力去浅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学生,所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认识不足,不断地完善自己,努力地提升自己的素养,只要这样,作为教师的我们才能认识自我,尊重自我,也只有这样,作为教师的我们才能去尊重处于学习者地位的“你”,读后感《《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也只有这样,好的教学才能基本上得以彰显。

  三、好的教学来自于以主体为中心的共同体中

  “教学于共同体中──以主体为中心的教育。”这是帕尔默在书中提出的观点,这个观点对我来说真的很新鲜,第一次听说过的,尽管如此,但我认为他说的很有道理。我们知道,传统的课堂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只是被动的学,学生被教师当成盛知识的容器。而教学的方式只要是“填鸭式”,教学的评价标准以教师定的分数为算,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教育教学事倍功半。因此,为了彻底改变这一现状,一种反传统的教学方法腾空出世:以学生为中心的全新课堂模式,这种模式体现了学生和学习的过程比教师和教学过程更为重要。然而这种模式往往也被滥用,具体体现在:教师在课堂上不敢讲,教师的主导的作用被很大程度地放弃,教师成为课堂的“甩手掌柜”;而学生学习很热闹,但没有序列,没有深入,往往浅尝辄止,有的认知还有偏颇,所以帕尔默说:“在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环境中,有时产生不经思考的相对主义倾向……当学生被放在中心位置时,教师可能会放弃太多的领导权;当什么都以学生为标准,就很难再去正视个人或团体的无知和偏见了。”所以课堂效果并不太理想。这样让我们感到似乎课堂改革进入一个怪圈,像玩翘翘板似的: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让人无所适从,让人困惑、疑虑。而帕尔默却在本书中为我们拨开云雾,指点迷津。帕尔默指出;我们的教学经历了“学科中心说”“教师中心说”,乃至现今的“学生中心说”,这几种方式均有启发性和优点,但又未能完全解决问题,要么教师成为权威,要么学生永远不会犯错。所以他在书中提出:“也许课堂既不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应以学生为中心,而应以主体为中心。”那么什么是“主体”呢?帕尔默认为这个主体是由学生、教师以及作为沟通师生关系充当媒介工具的伟大的“第三事物”组成。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共同专注这一“伟大事物”,构建复杂互动的真正学习“共同体”。在“共同体”中,没有单方面的教学者,也没有单方面的接受者,更没有单方面的成长者,课堂不仅是学生舞台,也是教师的舞台,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上和谐、融洽、共同成长,正如《学记》所言:“教学相长”。我很赞同他这样的观点。当下,我们正在进行高效课堂建设,在学生为本的课堂理念的同时,也不能忘记教师在课堂上的重要组织、引导、启发作用,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理想天地,让真正好的教学源自以主体为中心的共同体中,我期待着,努力着。

  帕尔默那一句句真知灼言,犹如深埋在沙坑里的美丽贝壳,需要我们一点点,慢慢地去深入挖掘……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相关文章: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08-26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12-27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12-26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12-26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12-26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12-26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12-30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12-27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12-28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