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教师的教育理念必须更新(英语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6-8-20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州市甪直中学 方周明

摘 要:长期以来,在我国中小学教育领域中奉行以知识传递为价值取向的教学观,致使课堂中教师的讲授成为主要的教学形式,轻视甚至否认主体活动给予学生素质发展的真正价值。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到来,必须要实施课程改革。正如叶圣陶所说,“教育和社会本当互相适应,脱离了社会,教育便失去根据。”为适应新的课程改革教师必须要形成新的教育理念。

关键词:新课程、学习方式、自评、合作、信息技术

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新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最根本认识。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二、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致力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然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学习方式较之于学习方法是更为上位的东西,二者类似战略与战术的关系:学习方式相对稳定,学习方法相对灵活,学习方式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所以,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促进学生发展更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传统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这是学习观的根本变革,学习不是一种异己的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在的精神解放运动。基于此,本次课程改革提倡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

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与掌握,冷落和忽视发现与探究,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接受书本知识(死记硬背书本知识即为典型),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因此成为本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

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换句话说,要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及其对应的教学方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三、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要不断进行自我评价

《纲要》明确提出,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倡导教师评价以自评为主。近年来,教师自我反思能力成为世界各国备受关注的影响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因素。首先,自评是促进教师反思能力发展的最佳途径。评价通常会带来压力,压力会促使被评价者进行反思,当评价的权利掌握在自己手里,自评带给被评价者的压力则变得具有建设性。这将有助于教师增强其内省的自觉性,促进其反思能力的提高。其次,自评改变了教师原来消极被动的被评价地位,成为评价主体的一员,这一转变将极大地激发教师的主体意识,从而以一种主人翁的方式主动、自觉地研究自己的教育教学,重视自己行为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活动、学习行为之间的关系,变得注重教育教学观念和技巧的内化,促进自己向专业化发展。此外,通过自评,教师对照评价标准,对自己的工作表现、进步和努力状况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评价,不仅是一次自我提醒、自我反思、自我教育和促进成长的过程。

但教师自评在实施中也存在一些限制。例如,教师自评的客观性如何,毕竟那是教师个人的主观评价与报告;人都有追求社会期许的本能,如何避免教师自评步入“报喜不报忧”的误区等等。因此,教师必须掌握科学自评的方法。包括如何理解自评的原则、内容、程序和方式并进行有效执行等,同时注意帮助教师避免在自评中的两种错误倾向。一是无法正确评价自己的不足,因担心评价的后果而弱化或粉饰自己不足的方面。这是教师自评的大忌。教师自评主要是使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和全面发展状况进行反思,包括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其目的不在于评优评劣,而是在于由此形成改进计划,促进教师自身的提高。因此,教师应胸襟坦荡、勇于面对不足,以公正、客观的态度进行评价,并通过认真思考提出改进意见。二是不能客观评价自己的优点和成绩。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一些教师在面对自己的优点和成绩时,因谦虚而给了自己较低的评价,造成不公正的结果。这时需要帮助教师学会肯定自己,正确评价自己的优点和成绩,这同样需要坦荡的胸襟。同时,建议评价标准尽可能用清晰、客观、可测量的目标术语来描述,将有助于减少上述两种错误倾向的发生。可见,评价作为一种技术,本身也是一门学问。

四、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与其他教育者应加强合作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面对学生外,还要与周围其他教师发生联系,要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与配合。课程的综合化趋势特别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要相互配合,齐心协力地培养学生。每个教师不仅要教好自己的学科,还要主动关心和积极配合其他教师的教学,从而使各学科、各年级的教学有机融合、相互促进。教师之间一定要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团结互助,这不仅具有教学的意义,而且还具有教育的功能。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教师必须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首先,要尊重学生家长,虚心倾听学生家长的教育意见;其次,要与学生家长保持经常的、密切的联系;再次,要在教育要求与方法上与家长保持一致。

五、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

《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因此,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也是本次课程改革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当前,世界各国都在研究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的问题,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成为各国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现在,各个学校都在加强硬件建设,如我校现在有若干台学生电脑,每位教师几乎都配备手提电脑,教室配备“三机一幕”,学校建有校园网,但这些都没有得到我校教师的充分利用,造成资源上的很大浪费。我经过统计分析,许多青年教师接受并运用信息技术来提高课堂效率,但有少部分中年以下的教师仍然信奉自己手中一支粉笔。

参考文献:1.《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试行)》

2.《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

3.周瑛 金瑞欣《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