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 新理念 新教师 新教学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6-4-19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一.新课程

新《英语课程标准》对英语这一课程的性质作如下阐述:“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标准》规定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像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新课程标准下的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实现这一目标是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这五个方面共同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二.新理念

《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六大基本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这六个方面涉及教育观念、教学思想、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排、教学模式、评估模式和管理模式等全方位的改革。

《英语课程标准》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的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三.新教师

在新课程环境下,在新理念指导下的教学必然是新教学,教学面临着巨大的改革,完成这一改革的执行者是教师。教师的教学行为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发展。教师的一种新型角色--“促进者”也就应运而生,这个角色的特点是“积极地旁观;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为此,教师应完成下列五个方面的自我超越:以催化者代替领导者;以学习者代替无所不能者;以引导者代替指导者;以情绪教育代替惟智教学;以个别创造性代替团体一致性。

在这样的新课程新形势下,教师素质的提高已迫在眉睫,它直接关系到《课程标准》的落实与否。

不妨先回顾一下旧观念:一些教师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认为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他们就以教会学生一套语法规则和零碎的词语用法为完成教学目标,在这一指导思想影响下他们认为语言知识应详尽地给学生讲解,语法知识应系统全面。因此课堂是教师的一言堂或留于形式的一点操练,课后学生又成了作笔记和做题目的机器人。他们只重视语言知识的积累,忽视了语言实践;只强调教师的教,忽视了学生的学。他们认为语言技能的掌握即能听得懂、说得出、读得懂、写得出词汇使用和语法结构正确的句子,以“使学生获得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为实现了最终目标,殊不知这只是完成了目标的40%。

再来回味一下传统的英语教学:七、八十年代的教师的作用只是充当一名讲师(lecturer)讲述课文和语法。九十年代的教材内容较丰富多彩,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也就要求教师除应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外,还应具有广博的知识,尤其是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应具备英美等国家的民族、文化、历史以及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集各种角色于一身:在复习--Revision时是记忆激活者(activator);在呈现--Presentation时是示范者(demonstrator);在操练 --Practicing时是组织者或指导者 (organizer or conductor);在学生自己练习--Drill 时是管理者(supervisor);在巩固-- Consolidation时是帮助者(helper)。教师在这五个环节的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一样的。英语教学在这一阶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然而这还是不能适应时代的飞速发展。

关于英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英国爱丁堡大学应用语言学家Peter Stevens认为有三个方面:

第一,个性品质。内在的品质特征应是身体健康无缺陷,有教高的智力,有坚强的性格,感情上成熟;通过教育培养而形成的品质特征是受教育程度高,有比较广泛的知识,精通掌握所教的语言。

第二,教学能力。对教材要有创造性使用的能力,会根据情况进行改编与设计,有控制课堂教学的能力,能识别所教学生的成绩和问题,使学生的学习速度达到最大限度。

第三,事业心。能把自己的工作看作是教育事业的一部分,并为之奋斗;能正确理解语言教学形势和发展趋势,并有正确的观点。

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对教学模式和教师本人提出了新的挑战,也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为了实施新课程标准,我们教师必须进行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同时还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专业素质和业务素质。其中包括了对教材的评估、选编和增补能力,对教学的自我评估能力,对教学的研究能力以及自我终身学习的能力等等。

教师素质的提高当然首先是教师观念的更新,其次是教师自身知识和能力的提高。作为一名英语教师,从自身出发应做到以下几点:

1. 保持优秀的品质,高尚的情操,健康的心态。

2. 坚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彻底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采用互动的课堂模式、开放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教师必须及时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

3. 通过阅读各种英文报刊,收听收看各种英语广播和电视节目等方法提高自己的英语语言水平,把握一切进修的机会,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技能。

4. 尽快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扩大课容量、提高课效率。捕捉各种信息,培养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

同时,学校也应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尽可能多开展一些能提高教师

素质的教研活动,如观看有关的教学录象,新教材培训录象,全国英语优质

课竞赛录象等;开展教学基本功竞赛;组织听课、评课、说课活动;开展多

媒体课件评优活动;开展课题研究活动。学校还应尽可能为教师创造再学习

的机会。这些措施都能极大地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不断开发教师的创

新意识,从而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为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奠定扎实的基

础。

四.新教学

完成这一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课堂教学的改革带来的是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化结果为过程的教学,以综合为导向的教学,研究性教学和追逐知识前沿的教学。课堂教学要真正实现师生“交流互动”。

笔者在这里首先着重解释一下“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创造力是人人具有的天然禀赋。创造性源于求异思维的冲动和能力,创新在于有创造性的成果,更在于创新意识、创新个性的培养。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性教学。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有问题虽然不一定有创造,但没有问题是一定没有创造。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这就是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教师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问题的解决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问题能力在于学生,能不能以问题贯穿教学在于教师。

那么又如何实现“交流互动”呢?“交流互动”是两个或更多的人进行思想、感情及观念的沟通,并对彼此产生影响的过程。简单地说,“交流互动”是把自己头脑中的信息传递给另一个人的过程,反之亦然。我们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的“交流互动”必须符合创造有意义的语言操练活动这个根本原则,使教学过程从传统的以“教”为中心转为以“学练”为中心的新型教学过程,通过启发诱导式的语言输入活动以及大量的语言表达实践,实现学生可以不假思索地交流思想的教学目标。实现“交流互动”须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交流互动”活动的内容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目标。

第二,在“交流互动”教学过程中新导入的内容必须要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等相关,从而产生必要的联想,使新旧知识能够结合起来,促进课堂教学。

第三,“交流互动”活动的内容还必须要能够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内在动力,使学生在参与活动中能够感到趣味性、实用性和挑战性,当学语言成为传递学习者感兴趣或相关信息的中介时会刺激学习者的内在学习动机。

第四,“交流互动”活动的内容要情景化、交际化和综合化,“交流互动”活动的语言实践不仅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还应在学生中进行;不单是口头交际还包括笔头交际,要通过笔头练习来检查语言的正确性。

归根到底,《标准》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提倡采用“任务型”的

教学模式,强调以意义为中心。“任务型”的语言教学模式即Pre-task(教师先介绍、探讨新的话题,并引导学生回忆完成本任务所需要的词汇和短语,也可以学习一些新单词和短语,然后给学生布置任务。),While-task/task cycle(学生一对一或分成小组完成任务,教师则在一旁协助。最后他们以口头或书面形式向全班汇报他们是如何完成任务的)和 Post-task(首先对学生在完成任务中的行为表现进行评价,然后把重点放在语言上,强调任务中的一些重要的语言点并进行操练。)使用“任务型”的教学,能让学生在实施任务的过程中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有更多的机会以口头或笔头的形式去进行语言交际,由此产生更多的语言互动或磋商性的活动,最终将促进他们更好更快地学习语言。

新课程 、新理念呼唤新型的教师带来崭新的英语教学!

参考书目:1、新《英语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走进新课程》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袁振国著 《教育新理念》 教育科学出版社

4、《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 教育科学出版社

5、何安平主编 《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英语课程改革》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