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英语教学中应重视文化背景教学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6-7-3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 How old are you?

── I'm twenty.”

这句简短的对话,在语法上无可挑剔,但却犯了英美文化的大忌,在英美国家一般情况下是不喜欢别人询问他(她)的年龄的。正如美国著名人类学家萨丕尔指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Sapir,1921)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承载着文化信息,折射出一个民族的思维特征;语言又受文化的制约,因为文化深植于语言,人们使用语言时要受到其民族文化的限制和影响。而在中学阶段英语语言教学的对象是对社会刚有初步了解未成年人,对母语文化的感性认识较深,而对英美文化的历史渊源,人文背景等更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在英语语言交流中,自然而然的体现出母语的特征,也就不足为奇了。正因如此,英语文化知识不再是中学英语教学中可有可无的部分。相反的,它的传授,不仅将正确引导学生如何用英语进行大方、得体的交际,而且将对中学英语教学起相当的推动作用。

作为一名英语教育者,愿结合自身的浅薄经验,谈谈英语教学与文化背景知识的关系,现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 文化知识背景知识掌握的重要性

(1)国际化发展要求克服文化差异

林大津先生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指出:从文化的发生和发展看,从人类分布的实际情形看,可将文化限定为“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综合特征!”文化的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改革开放,现代化进程加速了精神和物质产品的流通,将各个民族纳入到一个共同的“地球村”中,跨文化交际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不了解英美人的文化习俗,用中国人的待人处事方式和外国人交往,会闹出很多笑话,甚至会伤害对方的感情、自尊心而产生误解。由此可见,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经成为整个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

(2)学好语言就必须了解文化背景知识

了解文化知识是学习语言知识的关键,“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习语言,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能教好语言(宋飞,1998)”。“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语言受文化的深刻影响,又反映了某种文化的独特之处”(杨平,1994)。离开了特定文化背景的语言是不存在的,如果不了解目的语的文化(target culture),我们就很难理解某些词语项目的意义。如:我国现行初中英语教材中, 要求学生掌握星期的用法。有这么一道题: Which is the first day of the week ? It is ____________. A. Tuesday B. Monday C. Sunday D. Friday. 如果在教学中不加以说明,则大部分学生都会选B,因为按我们的习惯,星期一是每周的第一天,但在讲英语的国家,却将星期天,耶酥复活日, 作为一周的第一天,答案是C。又如:英语中的“Thanksgiving”,“Sandwich”等,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下产生的,仅仅知道表面意思是远远不够的。再如“You are, indeed, a lucky dog”,按字面意思直译就是“你是一条幸运的狗”。这在汉语中是一句讽刺人的话,因为,在中国人眼里“狗”是贬义词,如用来指人时,一般指自己讨厌的人。可在英语中它的意思是“你真是一个幸运儿”。在西方社会,“dog”是家庭成员之一,人狗之间相处和睦。“dog”在这儿指人,非但没有骂人的意思,而且还是一种亲昵的表示。

(3) 文化知识的教学是达到语言教学目标的关键

培养和发展交际能力是语言教学的主要目标,而文化知识的教学,可以增加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是达到语言教学目标的重要教学内容。例如:在美国社会中赞美、恭维语是常用来作为交谈的引子。恭维的内容主要有个人的外貌、外表、新买的东西、个人的财物、个人在某方面出色的工作等。通常称赞别人的外表时只称赞她努力(打扮)的结果,而不是她的天生丽质。美国人一般避免恭维后者。因此恭维别人的发型很多,恭维别人漂亮的头发很少。这与中国人的生活习性有着明显的差别,因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由于起历史发展的渊源不同,形成不同的人文环境,不同的生活习性和不同的语言行为表达方式,而作为一种语言的学习者,不能从思想上“身入其社会语言环境,感同身受”是难以达到语言学习的目标的,完成语言教学的目标便无从谈起。

(二) 文化知识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文化背景知识在英语交际过程中的应用

Edward Tylor指出:“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它的能力和习惯。”(Edward Tylor《原始社会》,1871)文化上的差异,导致了人们对同一事物或概念的不同理解,有时甚至引起误解。所以,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使用正确的思维方式,采取换位思考,适应对方的语言文化环境等,以必要的手段弥合文化沟壑,进一步提高外语口语水平,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下面的例子就充分说明了文化背景知识在与外国人的交际中的重要性。有一次,有一个中国学生陪一个美国人去长城,在长城上,老外突然问那个学生说:Excuse me, may I go someway(请问洗手间在哪儿)。中国学生在学校里英语的句法学得相当不错,听力也挺棒的,马上听明白了老外的话,心想,长城都来了,哪儿不能去啊!于是说:Yes, you can go anyway(请随意)。这一句话,差点把老外吓晕了。其实在这个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老外的“someway”指的是厕所,而英语“娴熟”的中国学生却让老外随地大小便。这是典型的用中文思维来理解套用英语,从而造成了交际障碍。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要努力避免类似的“Chinglish’’.

(2)文化背景知识在英语听力过程中的渗透

在英语听力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有些听力材料并不是很复杂,生词也不多,语言结构也颇为简单,但学生仍然听不明白。即使听懂了,也只是获得字面意不能从深刻层次理解其中的真正含义。我们以下面这这个对话为例:

A little girl at her first church wedding suddenly whispered loudly to her mother:

------- “Mummy, has the lady changed her mind?”

------- “Why, dear, whatever do you mean? ” her mother asked.

------- “Well, Mummy, she went up the aisle with one man and came back with another!”

最后一个句子“同一个男人上礼坛,却同另一个男人下来”,是理解的关键所在,它蕴涵着英美文化知识中的婚礼习俗,新娘由父亲带着走上婚礼的神坛,然后交给新郎。但是中国的婚礼却不是这样。如果听者还是用中国的思维方式去理解西方的这种婚礼习俗,就会产生误解而无法欣赏到其中的幽默。出现这样的情况,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缺乏英美人的文化背景知识。中国和英美等西方国家有着迥然不同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中国学生由于深受母语和本国文化的影响,在听力理解过程中,往往用中国式的思维去分析和理解英语句子。结果,由于对英汉文化差异缺乏敏感性,不能够迅速而准确地理解英语语言信息中所包含的实际意思和说话人的真实意图。学生如果不了解西方的社会制度、风土人情、民俗习惯、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这些文化背景知识,那无疑是在英语听力理解中设置了重重障碍。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在听力理解过程中设置的障碍就像是英语学习过程中的拦路虎一样,要想提高听力理解能力,学生必须成为“打虎英雄”,把拦路虎赶得远远的,清除掉这些障碍。

(3)文化背景知识在阅读理解过程中的应用

在阅读过程中,仅具备一定的词汇量及猜词技巧是不够的,学生的知识面和西方的文化背景亦是影响阅读理解效能的一个重要因素。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结晶,因此它必然会烙上民族政治、历史、文化、习俗的印痕,使得不同民族间的文化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差异。中、西方文化差异带来的英语学习的障碍是多方面的,突出地表现在学生的阅读理解中。阅读材料取材广泛,形式多样,涉及面大,要做到理解透彻就必须有足够的英语国情知识,因此必要的背景与文化知识对阅读理解有很大的辅助作用。如果忽视英语文化性,缺乏背景知识,就会无法理解或完全误解一些典故和熟语,造成文化休克,阻碍学生阅读理解与阅读能力的提高。

文化背景知识包罗万象,从广义上讲,它包括所学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艺、宗教、习俗、礼仪、道德、伦理、心理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狭义上讲,包括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如:日常用语、专有名词、成语典故、民间谚语等和形体表情等无声语言。这些都能够反映出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识。

(三) 英语教学中传授文化背景知识的途径

经过几年来的教学经验,可以看出学生在应用理解语言时所出现的问题并不是由语言本身造成,而是对英美等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了解不够造成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文化的导入。美国著名外语教学专家Winston Brembeck说过:“采取只知语言不懂其文化的教法,是培养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办法。”(朱俊爽,2000)

(1)重视学习兴趣的培养

美国社会学家G. R. Tucker和W. E. Lambert对于只教语言不教文化的现象也曾发表自己的见解:“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 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周如松,2000)正如美国教育家斯宾塞提倡的“快乐教育”那样,教育要尽量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带着快乐的情绪去学习知识,变求知为一件快乐的事。也有人说:“在英语教学中,情感是实现英语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师生情感的融洽,就能激励学生对英语的浓厚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学生会获得情感的满足,从而更好的完成学习目标。①因此,适时适量地介绍英美文化知识,尤其是跨文化交际中需要注意的知识,恰是调动气氛的良好工具。而学生更应该认识到文化知识在学习语言中的重要性,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要多注意文化背景知识,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为真正能够流利应用语言打下基础。

例如,可以对比中国的婚礼和西方婚礼,春节和圣诞节,中国的称呼语和西方的称呼语等,把遇到的文化现象讲活讲生动,既增强了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趣味性,又掌握了西方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英语学习的提高和学习英语兴趣的增强。

(2) 课堂交流或专题介绍

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有关国外文化方面的资料,如画报、杂志、图片等,研究不同国家人民的服饰、装饰、发型等,使他们在这一过程中了解不同的文化、风俗习惯、审美标准,较直观地了解外国艺术、雕刻、建筑风格和风土人情。利用电影和电视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情况,各阶层人们吃什么、穿什么、住什么房子,如何与朋友交往,进行什么娱乐活动,有什么节日,怎样庆祝节日,以及说话的表情、手势等,然后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并讲出自己的观点。有时可以邀请中外有关专家以及曾经留学或访问过英语国家的人士作这方面的专题报告、系列讲座等。也可以建议学生多读国外有关游记、人口统计、民意调查、官方思想研究、时事评论等方面的书,从中了解文化。

(3) 阅读文学作品

由于文学作品反映不同的文化背景,而文化背景导致了不同的文学现象的发生,因此,要想了解新学语言国家的文化,阅读一定量的文学作品会有很大帮助,从中可以找到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和信息。教师应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培养,使他们能主动地、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以增强阅读理解能力。

结束语

B.W. Robinett在Teaching English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一书中指出:“语言是社会的工具,语言的使用反映着一个社会的文化。”由于语言和文化不同,不同的民族在跨文化交际中,即使语言准确无误,也会因文化蕴涵的不同而产生误解。作为一名英语教学工作者,不但要自己学好,要把学生教好,更要教学生如何学好。因此,对英美文化知识的了解过程是终身学习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2.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 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第17页,福建人民出版社;

4. 周如松. 重视西方文化的导入 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0.

5. Sapir, E. T. 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M].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 Company, 1921.

姓名: 苏 丽 娟

单位: 茂 名 市 第 十 六 中 学

联系电话: 0668 – 2877323 / 13828633236

邮编: 52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