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诸暨市学勉中学 傅燕飞
英语新课程与教师观念的更新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依据《新课程标准》,200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Senior English for China),并于2003年9月开始试用。新教材在增加内容的同时,难度上也有很大的提升,与此同时每周的英语课课时又没有增加,于是拿到新教材的教师普遍感到“没法教”。因此,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新教材的使用就要求教师能突破框架,抛弃落后的、违背教育规律的传统理念,尽快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现代教育观。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 新教材 现代教育观 新型的教师
一、引言
进入新世纪,我国的基础英语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大好的发展时期,它的鲜明标志是新课改、新课程和新教材。新课程改革的重点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核心”,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是发展的主题,这是素质教育向内涵性质的发展迈出的重大一步。为了实现这一跨越,新课改倡导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则为我们的英语教学勾画出一幅新的发展蓝图:“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一总目标取代了这些年来大纲规定的“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这一提法;对学生进行“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大基础训练取代了原来提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两大基础训练;推出了9级英语教学目标和高中英语学分制评价体系;倡导“任务型”的英语教学途径。与课改、课标相呼应,人教版高一英语新教材也相应于2003年秋季开始正式使用。尽管我们对《新课程标准》已有了解,但真正使用新教材仍然感到问题颇多:教材的内容不断增加,词汇量不断加大,教学方式主要是根据“任务型”教学设计学生的活动,课时又不增加,教材怎么能教得完?形成这个想法的原因是教师一直把教材奉为圣经,总是想学透教材、教透教材,把课文当作是课堂上的法定文化,甚至高于课程,高于大纲。因此,要能真正得心应手地运用新教材,笔者认为首要的是教师们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努力创建新《课程标准》下的新型师生关系。
二、转变传统观念,落实新的教育观念
教育思想观念是教育教学行为的先导。教育的不适应,首先是教育观念的不适应;收效不大,首先是教育观念转变不够。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新一轮课程改革决不仅仅是换一套教科书,而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在这种大变革的背景下,要求教师必须抛弃落后的、陈旧的传统观念,树立先进的、现代的教育观念。
1. 新课程英语教师观念转变之一 --- 树立正确的教材观
在不少教师观念中,认为教材、计划、大纲就是课程,是既定的和封闭的,其实不然。课程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新课程启动的同时,英语又换了教材,许多英语教师都反映教材内容增加,难度加大,教法出新,对新教材的把握有很大的困难,甚至极可能完不成教学内容。这是因为过去在我国实施单一的课程和单一的教材的时期,教师把教材当成“控制”和“规范”教学的“法定文化”。不少外语教师把“统编教材”当成“圣经”,不敢增删,盲目遵循其规定的教法,不敢越雷池一步。由此可见,课程改革中,教师教材观的转变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因为我们知道:哪怕由最新理念指导编写的教材,如果由理念陈旧的教师来上,就不能或很少会体现这种新的理念。
的确,教材的更新会使我们一时难以适应,但是我们应认识到:教材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的,但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教材是服务于教学的材料和工具。因此,教师不应该再是教材忠实的阐述者和传授者,而是根据学生的需要和教学的实际,灵活地、创造性地研究教的内容和方法,对教材作革新性和批判性的使用;不是“带着教材走向学生”,而是“带着学生(或是在师生互动中)走向教材”。
首先,要善于灵活地运用教材(即LARA原则)。恰如《英语课程标准》中所言,对教材要进行适当的、有科学性的补充和删减,或者替换教学内容和活动,或是扩展教学内容或活动步骤及调整教学顺序等。正如新教材的编者龚亚夫先生所说,“教材上有的并不一定要全部教;教的并不要求全教会;会的并不要求全部考”。
其次,善于以教材为基础,积累课程资源。新教材以单元为单位,以话题为主线,因此,教师完全可以结合话题进行教学资源的积累,甚至还包括与之相关的学生生活经历调查资料的积累,并进行加工,从而为更高效地使用教材打下良好基础。
再次,以教材为载体,加强各学科整合。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交流的工具。学生学习外语最终是为了用语言吸取和处理信息。因此,英语教材具有较强的跨学科的性质。目前,新版的人教版英语教材已突破了日常交际活动的范畴,渗透着其他学科,如思想品德、社会、自然、体育、音乐、医学、历史、地理、人口教育、环境保护、法制教育、信息技术、航天技术、天文气象等。具有学科融合特点的教材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满足他们求知的欲望,而且能够引导学生面向社会、了解世界、增强国际意识。因此,教师可以在与其它学科教师讨论后,再决定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以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融合。
最后,以教材为基础,开发教材。教师和学生要做教材的主人,而不是教材的奴隶。开发教材,是在教师及学生的实践、反思中进行的。教师应积极激发学生的联想与创新思维,在师生互动,共同开发教材,为更好地利用本教材进行有益的探索。
由上可见,教师只有从原来的教材观中迈出来,要清楚教材仅仅是提供了平台,如何充分而合理地利用教材是要靠自己去探索、研究和创造的。
2.新课程英语教师观念转变之二 --- 树立正确的教师观
1)由昔日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教师看作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认为教师首要和基本的职能就是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对于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的宝库,是活的教科书,因而,在学校教学中就造成了“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教师俨然成为“知识”的天使而存在着。然而,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人们的这种看法已经开始改变,“教师在学生的学习经验中渐渐失去了第一主角的地位。”对此,《学会生存》一书作了精辟的论述:“教师的职责现在已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得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因此,现代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指导学生有效地学习,把学生作为中心,围绕学生的特点和需要,以帮助学生不断进步为目的,与学会商讨问题、解决问题。只有民主的教育才会有学生个性的觉醒,才能释放学生的潜能。教师要重视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把“给学生压力”变为“给学生动力”,由“牵着孩子走”变为“推着孩子走”。美国学者罗伯特麦瑞克认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因素有六种:关怀、理解、认同、尊重、友情、信任。教师要在人的潜能向现实素质的生成过程中,充分发挥促进者的作用,才能有效推动学生生动活泼、快乐自由地发展。
2)由课程计划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体系的建构者
在原有的课程理念和课程环境下,教师的功能往往被局限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所修筑的围城里,教师只会“照本宣科”,而任何超越教学大纲和教材则被视为“大逆不道”。然而,新课程已经不只是“文本课程”(大纲、计划、课本),而更是“体验课程”(被师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它意味着在特定的教育环境中,每一位师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自身的解读,使给定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课程”,把教学过程变为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以前“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现在我们要努力营造“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我们的课程建设要努力做到“面向日新月异的社会”,“面向瞬息万变的世界”,“面向迅速发展的高新科技领域”。因此,新课程体系要求教师成为课程的建构者,成为教育资源的开发者,教学过程不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将变成一种动态的、生动的、发展的、富有个性的创造过程和建构过程。
3)由教学的管理者转变为平等的参与者
我国传统教育中长期以来形成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常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认为他们是被动接受知识和教育的对象;强调标准化的培养模式。以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其个性发展得如何,是不言而喻的。而新课程提倡树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组织者、引导者的教师观,由师道尊严、居高临下的教师权威向平等融洽的朋友转变。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传统意义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应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3.新课程英语教师观念转变之三 ---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课堂教学由学科本位转向人的发展本位:“以学科为本”的教育理念,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忽略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社会需求,使人成为知识的奴隶;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一切教学活动以人为中心,注重人的个性及差异性,这符合、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和时代发展的需求。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形成一定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就要求高中英语教学要面对每一个学生,注意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态度的变化,采取不同的措施。现在的班级规模一般都比较大,人数多且学习水平参差不齐,而每一个学生对英语的需求不同,在学习成绩的体现上也不同。为了使不同的学生在同一班级中学习达到同一基本目标,教师要组织好课堂的各个环节,要设计好各种活动,要进行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4.新课程英语教师观念转变之四 --- 树立正确的评价观
1)评价目的
《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英语课程的评价应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实施对教学全过程和结果的有效监控。通过评价促使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对教师来说,评价不仅仅要促进教师业务水平、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更要调动教师自评的积极性,发展其自我反思能力。
2)评价现状
目前,在英语教学中大都采取终结性评价方式,评价重视结果不重视学习的过程。这种以分数、结果来判断学生优劣的做法存在不少弊端,是很不科学的,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是高分低能的,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全面素质要求有很大的差距;也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容易在评价过程中打击一大批虽成绩不好,但在其他方面有潜能的学生,同时还限制了学生在其他多方面的发展;不利于现代教育目标的实施,阻碍了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及合作精神的形成。
3)评价原则
评价应关注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学习的效果,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使对学习过程和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因此,在评价过程中,我们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多元性。要充分调动不同的评价主体开展评价活动,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意见,鼓励学生有创见的思想,特别是在有争议的问题上更要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能力,促进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整体性。评价要关注学生整体、全面的发展,不能仅仅关注学生学业成绩。每个学生都有其优势和弱势品质,教学就要长其长、短其短。
过程性。评价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教师和学生要形成过程性和动态性评价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学活动中自觉地开展评价,发挥评价的作用。
灵活性。“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不以单一的考试来评价,而是课堂学习活动评比、学习效果自评、学习档案、问卷调查、访问等多种形式相结合。
重视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改变单一由教师来评价学生的状况,提倡学生自评与他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相结合,使评价成为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而教师则是学生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家长评价的指导者。
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积极的评价,激活课堂,启动学习的发生。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 、学习方法、学习潜能、学科特长等,教师给予即时、真诚、有效的评价,以形成和谐的学习氛围。如在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中,我们总是很重视任务的汇报环节,在汇报中,学生展现各自的成果,而汇报后教师进行的即时评价,更是每个学生汲取成就感的源泉。
4)评价方法
英语课程的评价体系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原则的整体性,也就决定了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因此,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简便易行的评价方法已成为教师面临的新课题。目前,常用的评价方法有:
①档案袋法。通过收集学生个人的学习成果,建立学习档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个人纵向评价,就能很好地激励学生的自我发展。
②观察法。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表现并加以记录,就能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较为全面的评价。
③活动法。通过活动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习内容、学习特点和教学条件等,以学生自主活动直接体验为基本形式,如开展社会调查、现场实验、口头答辩等方法进行评价。
三、改变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1、 更新观念,积极进行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
先进的教育观念是通过先进的教育方式体现出来的,教育观念转变的本身也要在教育方式的转变中进行,前者是方向和基础,后者是落角点和归宿,二者相辅相成。因此,我们必须想方设法改变我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而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与否,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落实到学生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乃至生存方式的转变上。而《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倡导新的教学、学习方式,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强调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教师也就更多地成为学习情境的创设者、组织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因而,我们在新课程指导下的集体备课,要求教师在吃透大纲和教材的基础上,精讲精练,充实课堂教学容量,从发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点出发,讲究课堂教学的层进性[实行分层目标教学。对教学目标要求教师进行多层面动态分解,变教学目标为教学目标体系,由浅入深地对目标予以网络构建。创立“纵向连环递进,横向螺旋推进”的课堂教学流程。纵向以分层教学目标为链条,其环节的顺序为“基础--迁移--延伸”;每一环节又以学生学习活动为横断面,回环逐层深入,其层面的程序为:“提出问题--讲解点拨--合作、讨论--小结规律”。这样,教学就形成了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的链条式螺旋式交织集成线路]、探究性,注重基础练习、拓展练习和提高练习的有机结合,从而充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积极贯彻新课程的精神。
2、着力改变自己的备课方式,加强科学性和针对性。
在传统观念中,传授知识是学校教育的中心任务。在学校教学中,“以书本为中心”就进一步造成了“以教师为中心”。新课程坚持实践的观点,认为知识的获得和掌握,都离不开认识主体的活动。因而,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一种探究、选择、创造、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造精神乃至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终身学习能力的过程。教师的备课就意味着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把学生需求的话题作为具体的载体,把社会实践的真实内容作为附着物,进行重组教材、有自我个性地把握教材、面向学生工作。由此,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也已经从“只见教材不见学生”的桎枯下摆脱出来。基于这种观念,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准备当中就应当进行有针对性的、科学的备课:教师在课前必须充分地设想出学生在课堂上的可能反应,并拟定多种可能有的相应对策;要注重花时间去认真琢磨学生、琢磨活的课堂,不仅仅满足于对教材的通透和对教材的重视,而更多地需要走到学生中间,了解他们对教材的认识和需要、了解他们的兴趣、知识储备状况和他们特别关注的一些话题、社会现象等,并把大纲的知识点有机地融入到这些学生的真正需要中。
四、结束语
总之,新课程改革将给教师带来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鉴于2 1世纪教材的渐进性,我们只能从如何认识新课程标准的角度,努力从思想上首先向21世纪教材的内涵靠拢。不管你正在使用什么教材,教师要迅速更新教育观念,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充实完善自我,以人为本,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于学生”的意识,努力创建平等、民主、和谐、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实现人的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让学生“自由活动、自主探索、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自我提升”,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保障新《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推动素质教育与和谐教育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主要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 龚亚夫 “新教材课程标准与修订高中教材”,《任务型教学新教案》(高一上),甘肃文化出版社,2003年9月
3. 刘道义 “英语:新课程所引起的教材变革”,《人教期刊》,2003年1月
4. 陶国平 “如何解决高中英语新教材‘课时不够’的问题”,《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3期
5. 罗敏江 “新课程英语教师观念的转变”,《中国教师报》,2003年8、9月
6. 周春欣 “改变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武进教育》,2004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