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新课标的改革,在现在的教学中要求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伴随其而出现的就是“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为形式,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共同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策略。小组合作学习是与“个体学习”相对应的一种教学策略和学习组织形式,是一种学生在小组中通过明确的责任分工,完成共同任务的互助性学习。在课堂中教师如能适当的分配任务加上学生能积极配合,那么这将是一种非常成功的教学方法,反之,则会带来不良的影响。本篇论文主要论述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之利弊。
关键词:课堂, 小组合作, 利弊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优点
1、培养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合作学习中,师生间的关系不再是教师一味传授,学生只管倾听的传统模式,而是师生间平等交流与互动的新模式,教师扮演的是一个顾问和指导者的角色。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活动与学生的活动及学生之间的活动有机地融为一体,提供了一种师生互动的新形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师生间能够平等对话与交流,真正体现教学的民主,同时也符合了新课标的要求“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营造了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
2、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现在我所任教的地方是临沧边四县之一的沧源县,这儿大多数学生在小学时都是受到双语教学的。大多数学生对汉语及英语的了解都不如内县的,在课堂中让他们用汉语交流还可以,但是对于英语课堂来说这是难上加难。并且他们的家庭环境过多地促成了其不善与人合作、不愿与人分享成功的心理,从而在课堂上表现得不原意开口交流,与同伴之间的交流更多的也是用他们自己的瓦语。合作学习所必备的"互相包容"、"不嘲笑别人"以及强烈的集体荣誉感等没有真正树立,实际意义上的"合作学习"也就无从谈起。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通过设计各种合作学习任务,使同学们在交流中不仅学会了知识,而且看到许多问题在短时间内单靠个人的努力是不能解决的,必须依靠大家的力量,使他们感受到合作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组织能力
传统的应试教育忽视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合作学习把学生由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它主张那些已经掌握某种知识和技能的学生把知识和技能教给其它成员。作为讲授者的学生,为了能够教得更清楚、透彻,必须对所学的材料进行认真的阅读和分析。其它学生也希望在课堂上表现出色,因此他们要做好充分的预习工作。认真预习课文,遇到不会的单词主动查字典,并查找资料中的有关注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自学能力也提高了。而在组织对话和操练中,小组长要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谁先谁后、谁问谁答,充分考虑对话的难易度和学生的水平。特别是在英语短剧的自编自演过程中,学生除了要选择、组织对话内容,认真准备道具,进行角色安排,还要在排练中对效果和出现的问题进行修改,并不断地总结,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组织能力。
4、拓宽了学生学习的空间。
在传统教学中,教科书和教师的教案成为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这种状况使学生知识面狭窄,易对教材产生依赖心理,不能适应信息社会的“知识爆炸”局面。因而,通过合作学习,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围绕一个主题,去图书室广泛查阅书籍等,拓宽了知识来源,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各种信息进行选择、加工的能力。 并且将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还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而且还将学生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二、小组合作存在的问题
通过一年的观察和教学实践,我发现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仍存在一些“合而不作” ﹑“合而滥作”的低效现象:
1、学生的主动合作意识不强,合作参与不足
小组活动时,由于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造成了“优秀学生讲,学困生听”的局面,表面上热闹、民主、活泼的合作学习气氛实则隐含着种种阴影。能力强的学生参与机会明显较多,在小组活动中起着支配的作用,而能力较弱的学生则显得消极被动,不去积极参与、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只等坐享别人的劳动成果。
2、课堂喧哗
小组合作学习会带来比传统教学更大的噪音,这个问题在很多课堂上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斯莱文等人认为:“合作学习的课堂看起来应像一个蜂巢,而不应像田径场。”在课堂上有时可以看到,教师还没有交代完合作的事项和内容,学生就迫不及待的开始自由讨论。例如,在英语课上,教师的任务是“How to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教师将学生分小组制作香蕉奶昔,并观看诵读奶昔的制作片段和英文解释,但学生的注意力早就被香蕉、牛奶、冰激凌所吸引,根本无暇顾及教师的提示,到最后是一群学生说着中文,吃着冰激凌,到是成了一堂英语课里的食品制作与品尝课。这堂课表面上看似热闹,而学生却没有真正掌握和巩固已学知识,没有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3、小组发言人固定,忽视个体独立思考
如果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得不好,会出现小组中个别成员承担大部分甚至所有的作业,而某些小组成员则无所事事的现象,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搭车”(free-rider)。当小组只有一项作业、只交一份报告、只完成一份作业单和只提交一个设计方案的时候,这种现象往往会发生。在小组英语课堂上则更多的表现为,小组合作表演对话,部分成绩较差,或不善于表达的学生,在对话表演中,只说几句礼节性的口语,甚至不参与对话,而活跃的学生则是滔滔不绝,小组合作完全变成了他个人的表演。当然一些需要学生共同表演的对话,也往往是小组成员中学习较好的学生给事先编排好的,部分学困生则依赖于这些同学,没有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
4.分组活动时间有限,学生合作不充分
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有时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赶时间,往往是学生才开始合作几分钟,刚进入状态,或是个别小组先完成了,教师就急着让各小组汇报成果,然后匆匆结束进入下一环节,把合作学习变成走过场,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
三、解决对策
那么怎样才能克服以上问题,优化英语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小组合作的实效性呢?通过学习其他优秀教师的理论经验知识,以及结合我一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点:
1、 分好小组。
分组是合作学习的基础。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及学习小组的优势,在组建小组时尽量使成员在性格、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突出它的异质性。在我们学校每小组由8人组成,每人在组内有不同的角色,如组长,记录员等。而且不定期的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强调小组间的稳定,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小组作业上,而不是摆脱小组。当然,也有个别学生是需要教师不断提醒他们,使他们明白,藐视合作,取笑他人,拒绝帮助别人是不可取的,也不是有效的学习方法,这种意识建立,在学困生中尤为重要。对于合作优胜的小组给予一定的额外奖励,这样学生的反应也就不同了,如果个别小组确实不能合作,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调整。
2、 建立有序的合作常规
小组合作学习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就要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从教师方面出发,在课堂秩序混乱的情况下,教师可以使班级的所有活动都停下来,提示学生要小声说话,或者给予纪律好的小组一定的奖励。 从学生方面出发,小组内分工明确,设立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组长由组织能力强的人担任,负责分工,组织成员间进行有序的讨论。记录员则是记录小组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汇报员则是将本小组的合作情况归纳总结,在班级中交流汇报。通过设立不同的角色,要求小组成员既承担个人职责,又要相互配合支持,发扬团队精神,有效完成任务。
所以,教师在平时合作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独立思考,积极参与,认真倾听,遵守课堂纪律的合作习惯,这样在上课时就会井然有序,避免混乱现象的发生。
3、合理评价,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评价应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依据,系统调查探究教学过程中各个动态因素间的关系,促使学生尽一切可能努力达到共同学习目标。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本领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在教学中教师应坚持使评价贯穿于整个合作学习活动中。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激励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为主要目的。通过多种鼓励性语言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积极性。如在小组展示结束时,其他各组通过举手讨论评价,然后老师点评,分析其优点和不足之处。被点评的小组记录员要做好情况记录工作。根据各组记录情况,教师参考小组互评的结果评出:最佳默契小组、最佳潜力小组、最佳表演小组等等。努力做到各组都有奖,保持小组合作的积极性,同时使他们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方式,需要我们教师适时适度的应用,挖掘和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让学生在参与、实践和体验中学习、运用英语,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旨在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使学生与新知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教师不再把自己视作为工作者,而是合作者。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原有的“权威一服从”关系逐渐变成了“指导一参与”的关系。全面把握合作学习的实质,掌握规律,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刘玲玲:“对学生小组活动的几点思考”,《中小学外语教学》,2002年第2期
郭砚冰:“英语课堂合作学习的实施与评价 ”,《中小学外语教学》,2002年第9期;
蒋晓玲:“初中英语小组合作学习” 《中小学外语教学》2002年第11期;
陈方贵:“课前合作的思考与实践” 《学英语》2002年3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