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逆向法,把英语学习的压力准确化、实践化、适当难度化

发布时间:2016-1-12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贵高谭老师

我们在中央教育台和因特网上看到钟道隆教授的逆向英语教学法介绍之后,受到很大的启发。逆向法与传统的只靠课本和习题去压教师讲课,压学生学习的方法不同,它靠听写录音带为压力去压学习者学习。听写之后再跟着录音带朗读,然后是把学习的内容背下来,“听写说背想”五法并举。结果运用此法学习的人都学得基础扎实,英语知识技能达到深透熟化,不但能应付高考标准化考试,还能应付口语翻译,他们学的英语成为象汉语一样终生实用难忘的知识技能。

钟教授学习和工作的专业都不是英语,他是搞通讯的,但时代的发展却造就了他学英语的奇特经历。以前多年的传统英语课本学习使他学到的只是“哑巴英语”。在79年出国访问感到“哑巴英语”的尴尬后,是对外开放这个时代的需要迫使他自发地走上了“以听写录音带”来压自己学英语的新路子。结果是“有意栽花花不发,无意着柳柳成荫”,本不是搞英语教学的人却成了国内英语教学法一个著名流派的创始人。我们认为,逆向法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把英语学习的具体压力准确化、实践化、适当难度化。我们借鉴逆向法成功的经验,结合我们的实际开始了初步的教改试验,也取得了初步的效果。现谈一下我们的感想体会。

犁田必须加压才能深耕,水必须加压才能抽高。英语学习也必须加压,才能使学生肯学、会学、学到点子上。但英语学习的压力又不象犁田、抽水的压力一样客观、准确、具体,直接可量化。英语学习中的压力是主观抽象的,人为可变的,压力与行动的关系极易偏差脱节。手里拿着一把犁,具体直观的泥土对犁头的压力会迫使你正确有效地把力用到点子上去深耕;但手里拿着一本英语书,拿书的人却未必能清楚地知道:到底要从这本书中学些什么?怎样才能学到点子上?单靠“英语重要”“要努力学好英语”的动员号召也解决不了这些具体实际问题。如果我们能把英语学习的具体压力变得象犁田、抽水的压力一样准确、具体直接而又有力度,那我们就能有效地利用压力去驱动英语学习。

逆向英语的“听写说背想”五法并举,就是把英语学习的具体压力准确化、实践化、适当难度化的过程。

所谓压力准确化,就是要“压”学生去学什么的问题。时代需要的是会听会说会读会写的外语人才,我们的教学大纲里早就有“四会”的口号。但口号是一回事,具体的压力形式又是另一回事。我们以前英语高考不考听力,英语教学忙于对付课本和习题,当然就不会分出时间和精力去“压”学生会听会说。即使现在高考要考英语听力了,人们也未必就能立即清楚地知道该怎样去“压”学生去听去说。“哑巴英语”是整个社会至今还普遍存在的时代产物。如果我们不想些具体的办法准确地去压学生“会听会说”,“哑巴英语”仍然会继续产生,继续存在。

压力的准确性还与事物的整体有机联系有关联。由于“哑巴英语”割裂了语言结构本身的“音形义”的整体有机结合,只用视觉,不充分调动听觉去学英语,结果就象只用一条腿走路一样,学英语的艰苦程度非常高,但学英语的效率却非常低。就象用“拼积木”的方法用孤立的一个个字母去拼凑记忆英语单词一样,记得辛辛苦苦,但单词却不会记得牢,学到的语言知识也不会深透实用。改革开放以来整个社会就已开始重视学英语,全国学过英语的人数以亿计,但其中能真正听得懂英语,能与外国人交流的并不多。许多人在学校学习时为考试所迫而辛辛苦苦去学了十几年的“哑巴英语”,学习量大,但功力却不深。由于没有达到“音形义”整体有机结合的深透实用的高度,因此毕业离校后他们便和英语永远bye-bye了,多年的英语苦读便成了毫无意义的无效劳动。高考的压力,具体的学习压力如果不与社会对外开放的实际需要相吻合,不与语言本身的结构规律相吻合,就会形成整个国家的英语教学效益低下,很不令人满意的结果。

钟道隆教授学英语的经历就是个很突出的例子。他是个很聪明好学的人,79年出国前就已学过多年的传统英语,已能看懂外文资料,他当时是个高级总工程师,文化水平在出国代表团中是较高的。但到了国外,却听不懂、说不出英语,被人家当做低能的文盲来对待:国外宾馆为了防止他们在外出时走失迷路,因此让他们在口袋里都装着一张纸条,上面用英语写着:“我住在某某宾馆,现在迷路了,请把我送回去。”钟教授看到此字条心里很不是味道,但你不会听不会说英语就存在要这个字条帮忙的可能。

为什么这么聪明好学的人经过多年的英语学习仍会出现这样的结果?那肯定不是愚笨和懒惰所造成的,而是与以前的英语学习的压力不够准确有关:从课本和习题中只有“会读会写”的压力,没有“会听会说”的压力,这当然会造成很艰苦但又低效的“哑巴英语”的结果。

钟教授出国回来后,以45岁的大年龄开始了新方法的学习。他以“要把Special English 录音听写下来”为自己的具体的学习压力。没有课本,没有高考习题,但“听写录音带”的压力却与“会听会说英语”的时代需要直接吻合。这个学习压力就非常准确、实用,既压到点子上而又具体直接可操作。结果在这个压力的指引下,他才深透熟化而又实用地学会了英语。一年后他就成了口语翻译。能对付高考习题的人不一定能对付录音带听写,但能对付录音带听写的人却必定能会听会说会读会写英语,与外国人交流就能真正派上用场。这就是压力准确性的功效!

所谓压力的实践化,就是要在具体实践运用中去学习语言,不要用“填鸭式”的讲课去学习语言。人的大脑总是易于为形象生动,主动具体实践性强的、易于理解的外来刺激所激活,而对抽象难懂的“填鸭式”讲课则容易听课走神,甚至打瞌睡。逆向法的“听写说背想”都是个人具体主动操作的语言实践。面对不停转动的录音机或复读机,个个学生都会竖起耳朵集中注意力去听,去写,去想。听写及背书的成果也会直接量化立即展现在自己的眼前,学生能立即感受到进步及成功的喜悦。就象立即看见自己犁了多少地,犁了多深一样可操作感受。我们开始试验后,有些学生就已能在假日中自己坐在复读机前一连三、四个小时津津有味地听写英语,听写英语已成为他们的一种乐趣。学生能达到这种学习兴趣境界,就表明他们肯定会在不远的将来能成为国家的口语翻译人才。

有些人认为只有生活在国外才会真正形成语言实践的外部环境,只有请“外教”才能提高学生的口语听力。其实录音带的英语就完全是标准地道的现实英语,能听懂会说出象录音带一样的英语,就肯定能完成现实语言交际的任务。录音带甚至是比真正的外国人更耐心、更便利的英语教师:听不懂外国人叽哩呱啦连续不断的讲话,你不可能让他向你表达清楚他刚才都讲了些什么,但听录音带你则可以听一句停顿一下,可反复听多遍,可根据读音去查字典,可慢慢去思索讨论探究,循序渐进一步一步来弄懂它。

所谓压力的适当难度化,这是压力的强度和有效性统一对立的本质要求。压力不强地不会被深耕,水不会被抽高,压力不强大脑的学习机能,创造机能就不会被激活。传统英语学习的方法都是从读课本、听讲解开始,而风平浪静、平平顺顺地读课文、听讲解往往让人感受不到什么令大脑兴奋的压力。肤浅地读起来、听起来似乎都懂了,其实在许多深层次的地方你是以懂非懂,有些地方隐藏着你的知识技能缺陷,但你自己无法检查出来。人主观上又都希望能学得快一些,多一些。因此急躁的心理会使你自觉不自觉地学得快起来,漂浮起来,这样英语学习便留下了许许多多不扎实的缺陷漏洞。学习太平顺,太肤浅漂浮。太急功近利快速,就是具体的学习环节压力不强的缘故。就象犁耙不是在深层次的泥土中运作,而是在地表上快速浮掠而过一样。许多学生到高三了还是单词漏写-ED,漏写-S,难道是老师没讲过吗?老师肯定讲过,只不过对学生思考操作的压力强度不够,印象不深的缘故。

逆向英语从听写开始,不看课本,不老是依赖课本就是一个曲折和障碍的压力。录音机一响就是个很强的压力。你不集中注意力不行,你平时单词记不牢,理解不透,语感不好也不行。听写就象是显微镜,你学习中薄弱的地方都会立刻原形毕露。你听写不出来的单词就是你不懂不熟不深透或是语感末适应的单词。听写又象是打夯机,听写空白的地方会迫使你去思考探究,及时补漏,一点`一点去打好基础。

除了听写之外,我们也根据我们的实际创造了一些有压力强度的做法。例如把课文语言点的中文译文打印给学生,让学生看着中文念英语,这种方法比平顺的看着英语读英语压力大。又例如不让学生看课文,让他们看课文的VCD或录象带,看一句停顿一下,让他们跟着读。

压力是人前进的动力,是效益的源泉。只有想方设法让英语学习的压力以具体可操作、可感受的形式出现,只有让英语学习的压力符合准确性、实践性、适当难度性的原则要求时,它才能产生出好的教学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