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互动教学方式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

发布时间:2016-2-10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孙浩

英语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也是在第一语言环境中学习第二语言与获取国外信息的主要途径。因此,除了专业外语外,在不少国家的大中学外语教学大纲中,阅读都被列为最需掌握的外语技能。

传统英语阅读教学法的特点是以教师和课本为中心,达到传授语言知识的目的。教师重在传授教材中的知识,学生被动当作接受信息的“容器”。阅读课上的训练活动以学习语言知识为主。阅读的目的似乎仅仅是借助所读课文的语言材料来学习语音,语法,词汇,结果是教师重点讲授语言点,句法结构,而学生则以为阅读就是熟记单词,语言点,弄清每句话的句法结构。这种将词汇和语言点从上下文中分离出来进行孤立记忆,而忽视培养语篇分析能力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变得“见木不见林”,不利于拓展学生的文化知识面,培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许多教师仍采用师生一问一答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回答的问题大多是教师事先确定的,学生仍处于被动应付的局面,它是一种教师与学生的单向交往模式。因此在这种交往中学生是被动的。它实质上是一种“独白”式教育,表现为:①忠诚于学科,却背弃了学生;②进行着表演,却没有观众;③体现了权力,却忘记了民主;④追求着效率,却忽视了意义。

阅读不应只是为了学习语法词汇,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获取新的知识,提高认知水平,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阅读教学必须以阅读技能的培养和提高为重点,使得学生能在不同的阅读活动中,根据阅读对象及时调整自己的阅读方法。另外阅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读者利用已有的知识去感知文字并理解语言的过程。由教师确定任务的一问一答模式限制了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在阅读中的运用。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有效的阅读策略去体会和感知文字传递的信息,去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采用师生平等互动和生生互动的阅读教学方法,更有利于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也有利于提高其分析和推理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出台以后,迫使英语课堂教学进行改革。现代课堂必须具备多向交往与互动。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交往与互动,“交互”式(“交往与互动”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全面、深层次的积极交往与互动。它认为: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不仅仅是一种认识关系,更是一种交往关系,是一种共同创造意义的关系。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必须优化课堂教学的环境,转变教师角色,充分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与互动。探讨它的动向与发展特点,有利于我们把握现代英语课堂教学,有效地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

语言习得与学习的研究有两大领域:第一与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的理论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在20世纪初至60年代行为主义占主导地位,代表人物是沃森和斯金纳,基本观点是:语言习得与学习都是通过模仿,巩固与重复对刺激的反应而形成的习惯,并提出了著名的“对比分析”理论。20世纪50年代末兴起的生成转换语法和同一时期形成的心理语言学在语言习得与学习的理论是“先天论”,基本观点是:语言习得是人脑创造性的活动,语言习得机制中含有普遍语法规律能适用于任何形式的语言习得,并提出了著名的“错误分析”理论。

20世纪后半期,心理学领域内的认知学派逐渐强大,他们从认知能力发展的角度研究语言习得与学习,形成了“发展论”,他们强调语言习得是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后天习得的。很多发展论的学者后来成为“互动论”的支持者。互动论学派强调环境和交际对象与语言习得者互相交流的重要性。第二语言习得者的语言质量和心理因素,如兴趣,焦虑和反感等都直接与交际环境和对象有关,社会环境能改变习得者的心理状况,交际对象的态度和语言也影响第二语言习得者的心情态度和学习效果。

对外语阅读的认识主要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译码论”阶段,也就是是感知到的单词,短语和句子在听者的语言体系中“对号入座”。“微观法”,这一方法认为,只要学生具有外语语音,词汇和语法的基本知识,就能运用这些知识去识别和理解所阅读的文章。20世纪70年代诞生了“宏观法”。以古德曼和史密斯为代表的倡导者指出,阅读是从宏观上不断推测与理解成段和整篇材料内容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对看到的书面信息不断进行假设,预测即将读到的内容,并根据已有的背景知识进行推理和推断,才达到理解的目的。阅读是一个主动思考的过程,是“一场心理语言的猜测游戏”。赫德森和卡雷尔等人吸取各家之长,提出了“互动论”,主张阅读是读者与所读语言材料互相沟通以及微观阅读与宏观阅读互相作用的结果。

在外语教学中,课堂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交际的场所,教学也是他们之间“意义的谈判”,因此,它是一个互相影响与双向交流的过程。本文将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尝试新的教学法,目的是对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师生互动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的教学活动作一些探索。

本课题的目的在于,探讨中学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从而找出新的以培养学生阅读技能为目的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促进中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发展。

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在于:(1)在总结前人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通过调查和测验研究,分析确定中学生阅读能力的障碍。(2)通过分析,对于有针对性制定教学策略将起到指导作用。

本课题的实践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得他们在校时通过阅读获得大量知识,而且当他们离开学校以后可以坦然面对新的环境和新的知识。同时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可以促进英语教学的改革,丰富英语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本课题力图在找到行之有效的提高学生阅读技能的教学方法上有所突破

把训练的重点放在四种理解策略上:总结、提问、阐释(澄清短语或字词的意思)以及预测(预测下文的内容)。在教学之始,教师在更大程度上控制着教学活动。首先,教师要大家默读一段课文,然后结合这段课文,向大家明确地示范如何抓住课文的主题做总结,如何围绕课文的中心意思提出问题,指出需要注意的词组和句型,以及如何预测下文的内容。在教师示范之后,学生就下一段课文来练习使用这些理解策略。教师安排学生轮流做“小老师”,在大家默读完一段课文后,这个“小老师”要象教师那样带着大家讨论和分析课文的内容,包括就课文内容提出合适的问题要大家回答,总结此段课文的主要内容,澄清难词、难句的意思,以及预测下文内容等。其他学习者以各种形式参与到讨论中来,包括:(1)对其他学生的总结做详细的解释或评价;(2)回答问题并就课文内容提出其它问题;(3)评价别人对课文内容所做的预测;(4)就自己不清楚的内容请教别人,要求他们给予明确的解释;(5)帮助他人解除对课文的误解,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在学习

主要参考文献:

1. 钟启泉主编: 《外语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 《中小学外语教学》2004年5-8期

3. 程晓堂,郑敏:《英语学习策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4. 胡春洞,戴忠信:《英语阅读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5. Jeremy Harmer:How to teach English,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6. Francoise Grellet: Developing Reading Skills,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7. Wilga M.Rivers: Interactive Language Teach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