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溧阳市埭头中学 王建明
生活是教育和教学的“母机”,生活的故事常常激发教育和教学的反思。生活总是指示、启迪着学生成长的方向、样式和真谛。美国教育哲学家杜威指出: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过程,学校便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认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因此,知识的课堂需要向生活世界回归,因为“学生”这一概念的根本内涵在于学习人生和学会生活,即学习和学会过有本领、有意义、有品位、丰富多彩的生活。
在目前初中英语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书声琅琅”、“秩序井然”的喜人景象,但这些表象却掩盖不了学生思维的贫乏、思想的贫困以及才智的消磨。很多时候英语课堂是语言、文字、语法、句型等搭建起来的知识场景,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有很大距离,疏远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认同,英语学习大多机械重复,疲于记忆,随着学生学习英语时间的推移,大多数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正日渐消失。所以,英语课堂需要面向、联络、亲近、回归生活,因为生活是课堂行为和事件发生的“孵化器”,是使课堂场景得以保持实践意蕴和生命格调的动力和源泉。
课堂知识需要回归生活经验,课堂理性需要达成实践智慧,课堂情感需要贯穿生活感悟。
英语课堂并不能游离、超然于生活之上,它只是一种特定的、特殊的生活场景或者生活样式。“教育即生活”,意味着教育即时即刻地保持着生活的素材、样态,弥漫着生活的气息,彰显着生活的色彩。课堂里的日常事件固然是简洁和简约的,但这简洁和简约不等于简单和单调,更不等于机械和僵化。
英语教学如何真正做到素质教育,防止满堂灌,或套用对话课,阅读课等陈旧模式,如何把握好培养学生运用语言与应试教育这个度,如何搞好备课与辅垫工作,让学生自主学习,真正做到课堂互动,这些难点集中在一起,这就要求我们身为英美文化的传播者――英语教师,必须在这个主题上为学生创设一个语境,一个具有异国风情的环境,分别做好策划、导演、总监,学生的帮手、管理员、监督员等多面角色,全方面管理好学生,帮助学生,为学生服务。我个人认为英语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兴趣为支点,以交际为目的,创设生活化的课堂,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学生的体验,引起学生的共鸣,享受学习的乐趣。下面的教学案例在这方面进行了尝试。
案例描述:本课活动的主题是初二英语(上)第51课Birthday Party。这一主题具有鲜明的异国文化特点,它涉及了英美人民过生日的风俗习惯与文化特点,与中国人的传统习俗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它是初中生乃至每个英语学习者都必须了解掌握的。例如:英美人开生日晚会的时间、地点、请哪些人,活动的具体经过,怎么做主人,怎么做客人,送什么礼,西餐礼仪,会出现哪些肢体语言等等。是和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创设一个简约、生活化的课堂情景,将更能有助于学生掌握语言知识,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一)教学辅垫工作
1安排好时间(星期三上午第四节课,第三节为体育课,可利用一部分自由活动时间),地点(初二4班教室内)。
2.安排好主持人(课代表史彩菊),美工(史凯华)。
3.采购好庆祝物资(蛋糕,蜡烛等)。
4.布置好学生预习工作。
(二)活动过程叙述
1、导入活动主题
通过播放录像或实情导入:Birthday Party.让学生思考中国人是如何过生日的,那么外国人Ann又是如何过生日的,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第二环节。
2、听教材录音导入Ann’s Birthday Party. 在幻灯片上打下如下判断信息:
(T) 1. When it was half past four, Ann and her mother got ready for her party.
(T) 2. Li Lei bought a CD for Ann.
(F) 3. Ann has no time to open Jim’s present box.
(T) 4. The twins gave Ann a big red box.
(T) 5. Ann felt very happy.
(三)通朗读、操练,再让学生讨论一下细节问题。
1. What did Ann’s friends say when they saw her?
2. Did the twins give Ann a big red box?
3. What did Ann say about Li Lei’s present?
4. How did Ann feel when she saw Jim’s present?
5. What do you think of Ann’s birthday Party?
(四)突出活动主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中国人与外国人过生日的不同点,把他们的讨论结果记录在如下表格内: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birthday
England
China
吃蛋糕
吃长寿面、寿桃
准时参加聚会
不够准时,略晚以示客气
当面打开礼物、称赞、致谢
不打开,有时作推让状
聚会中很随意
不够随意,以寿星为中心
西餐
中餐
结束后隔天打电话致谢
当天临走时致谢
(五)庆祝史顺平的生日活动
总结完后,我特意渲染了一下气氛,刚才我们学了看了许多,明天就是我们班史顺平同学的生日,下面让我们一起以西方的庆祝方式提前庆祝史顺平同学的生日,好吗?
“Yeah!”同学们欢呼起来。
活动流程:
A、庆祝生日
1. 主持人请出史顺平,代表全班送上生日蛋糕。
(Here’s your birthday cake. Happy birthday to you!)
2. 史顺平致谢,(Wow! What a nice cake! Thank you! Can I open it now?)
3. There’s no time .我在一旁解释。
4.好友叶青、梁贤、蒋斌、周东等送生日礼物。
5.史顺平在主持人的协助下一起打开蛋糕盒、插蜡烛、点蜡烛、唱生日歌、许愿、吹蜡烛,最后把蛋糕分成小块,作为奖品分发。
B. 通过表演,形象直观,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外国文化的了解
找出下列小品中不符合西方人风俗习惯的行为(表演者:朱琴、史丽芳、蒋斌)
1. 客人不按门铃冲了进来。
2. 主人收礼时说:“让你破费了”推推拉拉的往桌上一放也不看。
3. 客人说:你这这幅画真好看!多少钱?在哪儿买的?涉及了个人隐私。
4. 主人把客人一扔,自己到厨房间忙去了。
5. 客人无所事事,随便乱吃桌上的东西。
这节课是成功的,以至于下课铃响了学生都不知道,当我宣布下课时,学生都恋恋不舍,仍然沉湎于欢快的课堂气氛中。这次教学活动的三个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被我处理得相得益彰,既没有丢掉语言的骨架,单词与句子,又把语言口语放到了真实生活语言环境中,如鱼得水,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的结合塑造了一个个有个性的,有创新思维的,敢用英语交流的充满自信的学生,它们学习后的成就感、快乐感是我这么多年英语教学生涯中所难见的,令我至今难以忘怀。
教学分析及反思:教学设计仅是理性设想,它是否完善?是否切合实际?一定要在教学实践中予以检验。况且理性的思考也必须在不断实践中才能逐步转化为行为。为此我们把教学设计通过“上课”付之于实践,然后再总结,校正,再实践,再研究,使课堂教学达到理想的境界。课我已经上过两遍了,比较成功,之所以能够成功,我想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 内容的生活化,庆祝生日是每个学生都期盼的活动它来源于学生的生活,放在英语课上进行,它改变了以往英语课固定的对话课模式、阅读课模式,使学生感到新奇,有趣。这是本课成功的源动力。
2. 为学生营造了简约但真实的生活化语言环境,把教室布置成了一个生日聚会的场所,蛋糕、音乐、拉花、汽球等生日聚会的有关物资一应俱全,黑板上的美工,处处喜气洋洋,加上英文,显示了一种异国情调,告诉人们这是一个英国式的生日庆祝活动。
3. 这次活动的辅垫工作做得到位,备课时查阅了《英语沙龙》、《英语广场》、《中学外语教与学》,访问了google网,英语辅导报网,英语麦当劳等网站,了解与生日聚会有关的知识:如餐桌礼仪,如何使用勺、刀、叉传统习俗,进门的礼节,打电话的礼节等等。学生的预习工作也相当到位,工作的热情空前高涨,单词,课文几乎没怎么教就读得相当熟练,所以这一课的课堂效果非常好。其次人物选得好,全班一致要为家境贫穷的史顺平过生日,立即学生们的爱心相连到了一起。
4.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新课程理念得到了实施,通过这次活动,课代表史彩菊的领导工作能力得到了锻炼,该同学在初三后阶段已能够替我上某些英语课了。培养了全体学生利用集体智慧的合作能力,同时学生的个体能力,即学生的“个性化”在这项活动中得以充分展现。我看到的不再是单调、毫无灵气而言的一组组、一排排在固定教学模式下教出来的教学产品。而是个个学生充满着朝气,洋溢着青春的活力,我看到了他们的优点,蒋斌的风趣幽默,郑敏的豁达开朗,史凯华的反应敏锐,史啸峰的儒者风范。而我自身也从一个日渐呆板的教书匠转变成了一个富有灵气的、诗情画意的有创造性的,极具亲和力的新时代老师,在这次活动中我扮演了多重角色,从策划到导演到总监。使我在该项活动后,人气指数大大上升,感到自身价值的实现,让我很有成就感。
5. 这节课的流程比较顺畅,从导入到呈现到运用,直至最后知识的巩固与能力的培养,使每位参加活动的人都像是在生活,在共同演绎人生中的一个爱的故事,它充满了快乐,具有异国风情,给每个人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英语教学需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打破学生书本和生活之间的界限。英语书是语言符号的世界,是由一系列单色调的抽象的英语单词堆砌起来的世界。书本世界缺乏色彩,缺少变化,是以一种冷冰冰的形式和姿态呈现出来的。而生活世界是真真切切存在的世界,是一种活生生的、火辣辣的形式和姿态迎面而来的。对学生来说,这两个世界并不见得是统一的,是相互为用、相互佐证的。他们很有可能在课堂上是生存于书本世界,倘徉于书本,远离于现实,而在课下是生存于现实生活世界,吸取着生活的真知,接受着生活的淬练。学生之所以在学校中感到学习纯粹是一种负担,而不是自己应尽的责任;课堂之所以没有生机活力,变得如同一潭死水、波澜不惊,应该说书本知识与日常生活相割裂不无关联。
生活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教育教学资源,生活中有英语,生活中有语文,生活中有数学,生活中有物理、化学。一旦教师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融合起来,学生就有可能会感受到书本知识学习的意义与作用,就有可能会深深意识到自己学习的责任与价值,就有可能会增强自己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学习就有可能不再是一项枯燥无味必须要完成的义务,而是一种乐在其中的有趣的活动了。假如英语老师在平时备课活动中能仔细地去思考一下学生在有关本节课的知识点方面已经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现实生活中哪些经验可以作为本次教学的铺垫, 创设一个简约的生活化课堂,让学习真正回归生活,那么,我们的课堂将会是一个生机勃勃,激情四射,有血有肉的课堂,我们的课堂将会涌动更多生命的灵性,成为学生向往的精神家园!
参考书目:
1.吴志宏:《呼唤有智慧的教育》,载《教育参考》,2001(4)
2.叶澜:《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上海:三联书店,1999。
3.《让课堂充满智慧探险》《中国教育报》2004年6月5日第3版
4.黄一萍:《爱的故事》2004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