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勤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际交流日趋频繁,英语的重要性已被世人所公认。甚至会不会英语成为衡量一个人的素质的重要标准。但在中学阶段,仅靠课堂上按部就班地学习统编教材、课后完成书面作业和少量的口语练习,只能应付一般性的考试,而不一定能派上实际用场。甚至连高考复试也难以过关。要在中学六年时间里,奠定坚实的英语基础,保证高中毕业时能较好地发挥英语的作用,就要打破现有常规,使每个学生都得到足够的英语训练和熏陶,这就是营造一个颇具规模的英语环境。
一、 营造英语环境的必要性 学习英语的目的不是研究一门学问,而是学会与外国人交流的实际本领。包括口头交流和书面交流。研究表明,环境和教育是影响人的发展的两大因素。学习母语和外语,环境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根据交际法思想,只有通过交际手段才能学会交际。语言习得论认为:语言的学习是一种习惯的养成(Language learning is a habit forming)。要养成习惯,必须有足量的合乎情景的操练,这只有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实现。而认知论则进一步提出,仅靠潜移默化的自然习得还不够,还应开动脑筋,不断总结规律,模仿、总结、运用相结合,从而构造出无数个合乎语法的句子,以表达思想。 疯狂英语快速突破法的提出者李阳先生曾经说过:一个人想跑步,但却不去跑,而是整天坐在家里研究如何跑步,结果研究了十年,还是不会跑步,同样道理,一个人研究了十年语法,但却从来没有真正开口说过,所学的只是哑巴英语!
营造英语环境,就象给跑步的人修筑跑道,给游泳的人修建游泳池一样,是非常必要的。
二、 营造英语环境的意义
1、 优雅的英语视听环境,大量的信息输入,对人产生同化作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同时能充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每个学习者都在装点这个环境,又反过来受益于它,强化学习动机,就会促进这门语言的快速掌握。
2、 为学习者提供实践基地,增加信息的输出机会。学以致用,学然后知不足,用然后知其乐。
3、 强化英语意识,训练英语思维,促进英语语感的尽早形成。这是学习英语的根本。
4、 促进素质教育,提高中学生的英语素质和交际能力。
三、 营造英语环境的可行性:
1、 人才资源:英语教师的口语水平自不待言,而许多非英语教师的学习热情也很高,很多人已经能应付日常需要。营造英语环境与他们准备评职称英语考试,二者相得益彰。
2、 电教资源:各班电视机、录音机、视听阅览室、电化教学室、语音室、多媒体室,有潜力提供丰富多彩的视听资料和半真实环境,供学生们选择学习,以便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作用。 3、 时间资源:见下文
4、 空间资源:见下文
5、 外部资源:全国很多地方,尤其是珠江三角洲上,不少的学校都十分重视英语口语的培养,有的学生不论上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尽力用英语交谈,用英语写信、发电子邮件;同时,涉外企业遍布珠江三角洲,学生与外国人见面或打交道并不罕见,有很多直接交流的机会。他们可以亲身体验到说英语的乐趣和重要性。这样的外部环境,既带来了机遇,又提出了挑战。
四、 营造英语环境的基本原则
1、 循序渐进的原则:既然是模拟英语环境,就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首先从小范围入手,再到较大的范围(见图3),并逐渐缩小汉语的比例。使用英语是一个从紧张、害怕到逐渐习惯,从说得少到说得多,从错误较多到错误较少,从英汉心译到直接理解表达的渐进过程。
2、 课本相关原则: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技能,适当加宽,以求实用。
3、 听说读写,阶段侧重原则:低年级人听说入手,适当进行读写训练;高年级从笔头口头结合到口头流利表达,同时通过大量阅读,深化内容,提高水平,增长见识。
4、 输入大于输出原则:只有大量的可理解性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经过加工吸收,才能转化为一定的输出。必要时不排斥中文。
5、 趣味性、实用性原则:在各种活动中,应让学生感到乐在其中,同时体会到英语的实用性,还得到人际关系、文化背景,以及话语的得体性等方面的实用知识。
6、 激励性原则:以肯定和赞赏为主。对待语言错误,要分阶段按对象慎重处理,不可一味地纠正。纠正方式也要适当。
五、营造英语环境的基本步骤:
1、 建立英语城(见布局示意表)。
Dress Shop Snack Shop Newsstand Clinic computer room
Coffee Bar Exhibition Hall Hotel Post office Library
注:我校将现代教育中心的六楼开辟出近400平方米的"英语城",按交际功能的需要,划分模拟社区,让学生分区负责组织活动。
2、 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让一部分学生先活跃起来。可按个人兴趣、优势,进行阶段性口笔头分流,适时合并互补;
3、 训练学生从练习和表演课本上的对话、戏剧、故事开始;
4、 自编对话,笔友通信及其他训练,形成惯例 。
5、 教师带领学生分片布置全校的图、文环境;
6、 分年级设立必读英语图书、报刊的目录。逐步添置、丰富;
7、 设立英语广播、电视站;
六、英语环境面貌:
英语环境,按视听方式分为:可视环境与可听环境两类(见图1);按系统方式分为:硬环境与软环境(见图2);按范围大小分为:整体环境与局部环境(见图3)。
其基本内容可描述为:
可视环境 可听环境 视听环境
硬环境 环境布置、电子屏、阅读书籍、报刊 广播 多媒体
软环境 习作展览、小报、笔友通信 口语交流演讲报告 表演活动
说明:
可视环境(visible environment): 环境布置双语化,包括墙报、橱窗及张贴的各类通知、报告;各处室、场馆、各路线、各幢楼的招牌与布置
可听环境(audible environment): 英语广播、口头交流、演讲报告
视听环境(audio-visual environment):包括视听兼备(多媒体运用、表演活动等)和视听转化(即图文形式与口头形式的相互转化)
硬环境(hard environment):指看得见、听得着的具体设置、资料;
软环境(soft environment):指师生开展的活动;
效果转化(effect transference):指在硬件环境作用下产生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软环境中得以保存的听说读写成果。
整体环境(general environment):校园大环境;
局部环境(specific environment):英语课堂及英语活动区(如英语城)
七、营造英语环境的运作方式
时间利用:(1)周一升旗仪式;(2)起床、就寝;(3)早操;(4)课前课后:(5)课外活动;等等;
空间利用:(1)课室内外;(2)英语城(专门的英语活动场所);(3)各处室、各场馆;(4)各路线、各幢楼;等等,装点上中英文标识、招牌。
具体做法是:
1、 双语并行:让高中学生参与部分翻译工作,最后由教师定稿;
2、日常英语;(校园英语100句)
3、教师分工协作,发挥各自优势;
4、引进外籍教师,提供示范,增加真实感;
5、期中、期末增设口试;
6、增加英语课外活动的密度和形式
(1)课外读书比赛。
(2)课外听力训练。
(3)设立校内笔友信箱。
(4)模拟对话。
(5)讲故事、报告新闻。
(6)英语口语比赛。
(7)戏剧表演,并择优录像、录音。
(8)采访。
(9)作文交流。举办学生习作展览;编印习作小报;鼓励笔友通信。
(10)英文歌曲、游戏。
(11)与外界开展多种形式的口笔头交流。
a. 笔友通信---与不同班级、不同年级、不同学校、不同国家的各年龄、各层次的笔友通信;
b. 到校外各场所,留心收集英语的广泛应用。只要可能,直接在现场相互练习口语,谈论所见所闻,或在街头指路,描述街景等。能碰见外国人更为理想。
c. 与本地区的大、中学生直接对话交流;
d. 与港澳地区甚至英美等国的中小学生交流
八、需要特别注意几个问题
1、 时空密度适宜。覆盖面循序渐进,保持经常的新鲜感。防止对已经建立起来的硬环境产生麻木,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形同虚设。
2、 力求口语情景生活化,视听读写材料多样化
3、 要持之以恒,防止一曝十寒,也要防止形式主义,应付检查,敷衍了事。另外,对于口头笔头练习,不可厚此薄彼。只求能说会道,却不能读写,无异于文盲;只善于书面语,却听不懂说不出,无异于聋哑人。
4、 防止中文式的洋腔洋调(Chinglish),在低水平、甚至错误英语的层面上重复。遇到典型错误,也要即使总结,避免以讹传讹。这就需要英语教师尤其是外籍教师经常跟踪、发现并巧妙地纠正。还有说话的得体性问题,则更需要慢慢领悟接受。 九、结语
外语学习的决定性因素乃是言语实际训练。营造英语环境便是最好的训练。这个创造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师生付出持久的努力,才能成功。
只有更新观念,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师生协作,遵循外语学习的规律,把英语真正作为交际工具学以致用,才能使英语水平迈上一个崭新的台阶。更可贵的是掌握有效方法,培养英语思维,以便具备进一步学习的巨大潜力。
参考文献: 《中学英语教学心理研究》贾冠杰等 编著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