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应寓德育与美育于其中---阅高考“开放作文”引起的思考 教案教学设计(新课标版英语高三)

发布时间:2016-3-23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英语教学,应寓德育与美育于其中!

---阅高考“开放作文”引起的思考

北京师大二附中外语组:董海丽

内容提要:

随着开放作文的产生和发展,创新思维日益得到关注。然而与此同时,当代中学生缺乏积极健康的思维方式,以及极度匮乏审美情趣的问题也在开放作文中日益彰显。本文试图结合日常教学,根据笔者在实际工作中的体会和做法,探讨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寓德育和美育于其中,培养身心健康,善于发现美,懂得欣赏美的一代新人,从而为他们奠定英语写作的心理和思想基础。

关键词:开放作文,英语教学,德育,美育

正文:

开放性写作是北京卷近几年增加的第二篇作文。它所给提示比较简单,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自己拓展主题,组织篇章结构,既能体现出学生活跃的思维,又能表现出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灵活运用英语的能力。几年以来,开放性作文经历了几个阶段: 从最开始的偏重于考察学生逻辑性思维的“续写故事型”, 到偏重考察聚集性思维的“实际应用型”,一直到近两年鼓励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读图议论型”.这种开放型写作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学生想象的空间,使他们根据一定的主题放开思路,展开联想,体现了教育走向创新的新方向。于是,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成为近几年英语教学上广为探讨的问题.关注创新,这当然无可非议。然而,与此同时,是不是还带给我们一些其它的启示呢?

今年我有幸参加了北京高考“开放作文” 的阅卷工作,大大领略了孩子们对于同一个事物产生的各种各样的理解方式,为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折服。然而与此同时也让我看到了令人担忧的一面,不由得引起我的一些思考.

题目要求学生根据一幅图画,在描述图画信息之余,发挥自己的想象,展开简单的议论。试题配有一幅图片,我用文字简单描述如下:树上的一个鸟巢,巢中一只大鸟儿,望着巢外的一群小鸟飞向远方。

  有同学认为这幅图画表现了母亲对外出子女的关切,正所谓“儿行千里母担忧”;有同学认为这幅图表现了母亲看到子女独立生存时的幸福与骄傲;还有的认为孩子不能总呆在家里,而应出远门,看看外面的世界、去外面闯一闯,这样才能广结善缘,拥抱五彩的人生。于是,主题为“母爱”“空巢”“回报”“放飞”等的文章应有尽有。

然而在这样一幅和谐的画面中,有的孩子读出的不是“爱”与“回报”,从大鸟充满期盼和忧虑的眼神中,却有人看到了“嫉妒”和“仇恨”!类似的文章大意大体归纳如下:小鸟象征不安份的子女,非要离家出走,大鸟无奈;受伤的大鸟在乞求帮助,却无人理睬;大鸟懒惰,侵占别人的家;大鸟受伤后得到别人的帮助,却忘恩复义,赶走救助它的主人;鸭子(大鸟)空羡会飞的鸟,象征应该脚踏实地,莫空想;大鸟想飞飞不动,因为太胖,所以减肥很重要;大鸟不飞因为要看家,因此要保护动物;大鸟不飞因为天不蓝,所以要保护环境;笨鸟先飞;要保持健康迎接奥运;小鸟飞向美好的生活,而我们就向巢中的大鸟一样不得不憋在屋里学习学习再学习,生活艰苦,无聊。。。

面对着这一系列千奇百怪的想法,我点动鼠标的手指不止一次的停顿许久,不由得重新审视评分标准,那里面有明确的一条:“内容要新颖、健康、乐观向上”。 诚然,“新颖”的思路能够充分表现学生的创造力和活跃的思维,但“健康,向上”就是要求学生所表述的内容、观点是主动、积极向上的。求新并不等于求怪,并不是说越希奇古怪、越离谱越好。而这些怪异消极的观点即使运用了多么好的语言,又怎么能够获取高分呢?

由此,我也不由得感慨:能够在“期盼”的眼神中读出“仇恨”的孩子们啊,他们太缺乏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了;而他们消极的生活态度,悲观孤独的心理世界,不太健康的思维方式也许就是问题的根源所在吧?

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过:“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必先有良好的教育。”因此,我们的教育不能够仅仅强调创新思维,逻辑能力的培养,更应该注重受教育者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以及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良好的沟通技巧的培养。根据调查研究发现,目前我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怯弱、思想狭隘、自卑、抑郁、破坏行为、孤僻、情绪对立等。这些不健康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着他们对生活的态度,使他们面对美好的事物难以产生美好的感觉,更谈不上具备鉴赏美和欣赏美的能力了。英语学科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们有责任通过我们的学科教育,努力挖掘学科中的潜在心理教育因素,适时适度的将德育和美育渗透在英语教学中,不仅教会学生知识,更让他们成为身心健康,善于发现美,懂得欣赏美的一代新人。

那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和美育呢?我在这个问题上做了一些思考,并结合自己的实践探讨如下:

首先,在德育方面:

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规定:“遵循英语教学规律,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和培养良好的品德”。英语学科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联系我国的国情和学生的实际,潜移默化地将思想素质教育渗透于课堂教学中的各个环节,要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和特点,挖掘教材中思想性强的材料,抓住课堂教学的契机,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渗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总体说来,应在如下方面做出努力:

1. 重视情感因素,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心理体验。它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的本身,而是具有一定需要或愿望、观点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凡能满足人的需要或符合人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就使人产生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情感体验,反之,就使人产生烦闷、厌恶等否定的情感体验。

由此看来,积极向上的情感,活泼开朗的个性有助于学生积极参加语言学习活动,强烈的学习动机,丰富的情感体验,是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心理基础。教师要教育学生热爱生活,指导学生投身生活,不仅要观察生活,积累生活,更主要的是体验生活,感受生活。“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指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感人之处,并深切体味,积累情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生活感受力。

教材是情感因素的载体,处理教材中情感性内容是教师备课必备的内容。要发现教材内容背后的情感素材,仔细品味琢磨教材,发现蕴含于课文深处的情感。恰当地把握语言材料中的感情意义,引导学生发现和感受情感,将有助于发挥教材的情感资源,提高学生的情感水平。教学中充分挖掘,会发现课本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资源。

例如,我在教学The Merchant of Venice一文时,要求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学生加入了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在表演时惟妙惟肖。其次,教师在处理阅读课文时,对所授的内容进行情感化的处理,比如进行情感分析,让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形成对真、善、美不懈追求的高尚情操。例如高一Friendship体现了与会也人合作交流,相互沟通,共同发展的情感,English Around the world通过展示英语语言文化,培养学生理解和尊重异国文化的美德;Travel Journal阐述了人与自然的融合,能帮助学生提高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和保护环境的意识。第三,让学生深入体验教材内容中的情感,让他们进入角色,想作者之所想,爱作者之所爱,憎作者之所憎,把作者之情化为自己之情,用自然真实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打动学生,使学生受到正面的思想教育。例如,在The necklace一文中学生深入角色表演后,体会到了主人公Mathilde 的勤劳与善良,被其不幸的经历所感动。

另外,在教材中,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剧本,应有尽有,都蕴涵着浓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崇高的人格。同时,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青年学生的内心是一片汹涌的大海从未平静过,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感情共鸣,适时的情感发泄,因此英语教师要善于利用英语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采用朗读引发,研读体味,情景再现,情景体验,背景穿插,烘托渲染等多种方法,以情导情,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引起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理解课文,发展情感。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情感因素是不容忽视的。我们英语教师必须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一非智力因素,针对学科特点进行情感渗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为英语阅读和写作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

2.培养合作精神,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是新的时代对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因为缺少同伴、缺少群体生活,有些同学养成自私、孤独的性格,所以在教学中要鼓励和支持学生与其他同学多进行交往活动。通过合作性学习,促使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在合作内容上,多给他们自己创造的空间;在合作形式上,讲求变化;在合作的过程中,建立融洽、民主的互动关系。

在英语教学中,从造句到看图说写,从讲故事、情景对话到角色扮演、即兴发表见解等都具有大量的需要学生积极合作的言语交流活动。教师在备课时要善于利用这些授课形式,捕捉一些有利于合作的题材。如:在对话课教学中,可让学生根据所学对话新编对话;在阅读课教学中,教师可提出一些有关课文的中心思想,作者的观点与态度,人物的性格,文中暗含的意义等问题,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每学完一个单元,可围绕课文进行辐射式训练,用其语言知识表达相关的或类似的、特别是与学生的情趣相连的内容,做到能举一反三。这样,学生才能拥有表达思想感情的广阔天地,他们手中的英语才会具有生命力。

另外,还需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上的积极因素,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渗透合作的重要性。比如:在上Unit 1 Chuck's Friend一课时,我利用Chuck因飞机失事受困于荒岛时的一段感悟“Chuck learns a lot about himself. He realize that he hasn't been a very good friend because he has always been thinking about himself….Chuck learns that we need friends to share happiness and sorrow… ,…He also learns that he should have cared more about his friends.”让学生反省一下自身平时言行举止对集体的影响,通过这样学生明白了友爱团结的重要性,善待别人便是善待自己,渐渐地改善了各自的态度,对形成和谐,融洽,友好,团结的人际关系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再如:SEFC Book3 Unit11 Key to Success 涉及团队精神的话题,该单元的 Reading 部分为 Making the Team Work,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整篇文章,让他们明白培养自己团队精神的重要性,此时,还可向学生介绍联合国教文组织提出的21世纪的教育目标:learn to be, learn to know, learn to do, learn to live together,并用英语简要解释其内涵。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这种互帮、互教、互学的形式,促使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学会珍惜友情,倡导协作,学会协作,教师要创设条件给学生多些共同协作的机会,多一些共享快乐的机会,以开拓思路,养成良好的性格,并能够恰当地认识和处理自己与周围人际间的关系,保持个人与环境的协调,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学会人与人交往的能力,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3. 培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乐观是对生活的积极态度,是积极向上的情绪状态。一个乐观的人,往往对生活充满热情,即使遇到挫折,也不悲观失望,怨天尤人,而是能够谅解环境,宽容别人,不懈努力。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不仅是成就学生学业的根本保证,更是成就他们事业,成就他们人生的基础。乐于进取,永不放弃,追求卓越的人生态度是人追求成功人生的一种内在的精神动力,人一旦有了这种动力,他的一生无论在什么环境下,从事什么工作不会惧怕困难和挫折,不会陶醉于成功之中而不思进取,会不断地为自己确立新的奋斗方向和目标,用勤奋和智慧创造精彩的人生。

英语教学中同样可以挖掘到很多这方面的素材:

例如,在教授 Great women 时,利用描述60岁的女性老人独闯南极洲的经历“At 50 I was the first woman to travel alone to the North Pole. But what should I do to celebrate my 60th birthday? What else ,but a journey at the opposite end of the world, Antarctica?” “I had to make a decision. Wait to get better or give up?”激励学生形成“遇到困难不退却,知难而进,独立解决,勇于冒险,探索大自然”等乐观的人生态度。

又如 Making a difference 这一单元中,让学生认真分析Stephen Hawking成功的原因,提出:“为什么霍金在身体极度残疾的情况下能保持积极健康,乐观勇敢的心态”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学习他不畏生活的艰难,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总之,英语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素材,只要教师善于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适时恰当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就自然而然地融德育于英语教学中,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其次,在美育方面:

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现代社会由于生活的多样化、知识信息的广泛化,审美活动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美育也成为时代的客观要求。何谓美育,它是通过现实美和艺术美打动学生感情,使学生在心灵深处受到感染和感化,从而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作为知识性、思想性和审美性兼有的基础学科外语,其教学的首要原则应是“外语教育与思想教育、审美教育相结合”,即“文道美”的高度统一。因此,在英语教学中除了要始终坚持有机地渗透并积极地进行思想教育外,还应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切实的审美教育。这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具有重要的意义。

美是创新意识不竭的源泉,美无处不在。我们英语教师只要树立了正确的审美观,具备了浓厚的美育意识,创设多姿多彩的美育情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得心应手,把大自然中的美、生活中的美、语言中的美、教材教法中的美化作阳光,变成雨露,深深地渗透到学生心里。让孩子们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感悟美、赏析美、体验美。同时,也让美激发孩子们的热情和创造力,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得以有效地促进和提高。

一、在教材中感悟美

中学英语新教材所选的课文或作品都是文质俱美的文章,其中有的是世界名著。这些文章不仅思想性很强 ,而且艺术性也很强。它们蕴含了各种各样的美。如Abraham Lincoln中林肯为实现祖国南北统一而献身和课文Madam Curie中,居里夫人在异国他乡从事科研,将她所发现的第一批新的放射性元素命名为“钋”以表示她对自己祖国波兰的怀念和敬意。这些文章充分表现了林肯和居里夫人爱国情感的崇高美,同时也体现了他们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伟大的人格力量。他们这种高尚优美的情操和精神品质,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教育鼓舞作用,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同时使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华,提高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对是非、美丑的审美评价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另外,引导学生对课文中人物艺术形象美的欣赏,是进行审美教育不可缺少的。如课文Martin Luther King,JR.中对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 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马丁路德金为废除种族隔离、实现种族平等而顽强不息地斗争直至献出宝贵生命的描述;在The Merchant of Venice一文中对夏洛克贪婪、凶残成性的丑恶面貌的淋漓尽致的描写;……这些艺术形象充分体现了作者的人生观、生活体验以及审美观。指导学生读这样的文章,可以让他们从正面或反面的艺术形象中体会到作者所寄托的美学理想和审美价值,也能使学生粗疏的审美观转化为比较高尚、敏锐、真实的审美观,把他们“非音乐的耳朵”转化为“音乐的耳朵”。

总之,从多方面充分发掘新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启发、引导学生去感受课文中蕴含的各种各样的美,是中学外语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和内容。

  二,在情景中感受美

利用投影、录像、多媒体等电化教育手段创设真实的语言情景,使学生在情景中迅速排除难点,把握重点,掌握英语知识,这种手段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中学英语教学中。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色彩、背景、音响效果等,通过学生的表演,真实地表现人物活动场景。表演者和观赏者都是审美的主体,都能从中感受和鉴赏美,学会创造美。教学中我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充分利用教具、体态语言、动画等,把学生带入一个生动形象、富有感染的情境界中去,让学生直观感受美。同时充分利用和发挥教材中美和趣味性的因素,将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结合起来,使美育融于英语知识学习之中。

三,在朗读教学中体验美、领悟美。

首先,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它具有语言的美感,在教学中应充分让学生感受到美,让他们在跟读时模仿抑扬顿挫折的语调,在对话时用清晰、准确的语言,朗读时注重轻重缓急的节奏。朗读,是一门艺术。通过朗读,准确传神地读出课文的思想内容,使课文形象化、生动化。这除了要有准确的语音、语调的基本功之外,还必须掌握一定的技巧。朗读时,语调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都要统一在一定的感情基调上,即统一在作者贯穿全文的思想感情这一基调上。如Martin Luther King,JR.一文,作者的思想就一直沉浸在悲痛、庄严、愤怒的感情中。因而朗读这篇课文时,就应把握住这种感情而确定一种深沉、悲愤、激昂的语调朗读。读到文中感情较平静处,可读得流畅明快些;读到文中感情激动处,则朗读时可加强语气,加大音量,读出内涵,引起学生的共鸣,以创造出一个动人心魄的艺术效果。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可有教师有表情地范读、领读或配乐朗读;也可有学生仿读、齐读、轮读或分角色读。朗读的方式不能千篇一律,而应依据教学内容进行总体设计。如The Necklace这篇文章就适合分角色朗读。而A Garden of Poems一文就适宜配乐朗读。一句话 ,无论何种形式的朗读,都应以情带声,以声传情,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在琅琅的读书声中体验美,领悟美。

总之,让学生在学英语的同时,不断地提高思想修养,增强审美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得到感情的升华,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创造一个完美的自我。

综上所述,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和美育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当然这不是一蹙而就的事情,而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我们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接受德育的教育和美育的熏陶,我想他们在开放作文中体现出的不仅仅是他们独特创新的思维,还会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他们的真情实感,当他们面对美丽和谐的画面时,会尽情地抒写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使他们笔下的英语文章更加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

参考文献:

王建宗《架设心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 北京教育出版社,1998年

孙云晓 郑新蓉 《走进学习时代-21世纪教师与父母必读》 北京出版社,2000年

《心理健康教育读本》(高中卷)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程晓堂、郑敏.《英语学习策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3.

吕燕《起始年级英语交际教学法情感因素的探讨》 2005.5.21

钟雯 《英语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2005.3.26

《英语课程标准》解读

〈中小学英语教学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