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新理念下英语教师的转变
1、教育教学观的转变
1)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
传统教学重视对“经”的传授,忽视了“人”的发展。课堂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使学生掌握知识,又要让学生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同时又可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一个身心发展、潜能开发的过程。
2)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一刀切、齐步走、统一规格、统一要求,这是应试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要让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要让每个学生、每个学生的每个方面都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怀每一个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不同程度的发展,承认个体差异,实施有差异的教学。关照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同时,给吃不饱的学生另外提供补充性挑战,根据不同学生的能力、水平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
3)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
“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不过是“授人以鱼”;“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才是“授人以渔”。我们在教学中要以这种思想来处理教学: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会;给孩子一些困难,让他自己解决;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给孩子一种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去。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还学到了涉猎知识的方法,尝到了学习的快乐。
4)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
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处于“我教你学”的地位,学生完全任教师摆布,被教师灌输,教师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在新教材的实施过程中,为了融洽师生关系,我们要尝试着把“三尺讲台”让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我表现中体验成功的快乐。这样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培养、锻炼了自主学习能力、表达能力、自我表现能力。英语课堂不再是空洞的“听说读写”,玩具和开心在教室里传递,融洽的氛围使学生丢弃了以前的紧张与拘束,学生们乐于学英语,乐于说英语,大胆讲英语。
3、教师角色的转变
1)由“权威”向“非权威”转变
我们应该允许教师在某些知识领域有不懂的问题而不是绝对的权威。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可以向学生承认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请学生帮助老师解决教学中的疑难,让学生消除学习的“神秘感”。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生命的呼唤。
2)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3)由“导师”向“学友”转变
我们倡导专家型教师,但不提倡教师站在专家的高度去要求学生。教师要有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分享、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学友。
4)由“灵魂工程师”向“精神教练”转变
长期以来,人们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实教师不应该作学生灵魂的设计者,而应该作学生灵魂的铸造者、净化者。教师要成为学生“心智的激励唤醒者”而不是“灵魂的预设者”,要成为学生的“精神教练”。
5)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成为了学生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缺乏师生互动,更缺乏生生互动。在新课程中,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而且要交换信息,更要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教师要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因而教师要成为课堂中信息交换的平台。
6)由“一桶水”向“生生不息的奔河”转变
我们曾经认可教师要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要有一桶水的观点。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教师原来的一桶水可能已经过时,这就需要教师的知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的更新,需要教师成为“生生不息的奔河”,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挖泉”即挖掘探寻,以寻到知识的甘泉。
7)由“挑战者”向“应战者”转变
新的课堂中不能仅仅是教师向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解决问题。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便是对教师的挑战。开放的课堂中教师随时可能接受学生的挑战,而成为应战者。
8)由“蜡烛”向“果树”转变
中国的传统文化把教师比作“春蚕”、“蜡烛”,不管是春蚕还是蜡烛总是在奉献给客体的同时而毁灭掉主体。新时代的教师不能再作“春蚕”或“蜡烛”而应该在向社会奉献的同时不断的补充营养,成为常青的“果树”,而不是在照亮了世界或吐尽了芳丝后就毁灭掉自己。
9)由“统治者”向“平等中的首席”转变
教师不能把课堂视为自己的课堂,而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不能作课堂的统治者,因为统治者总免不了令人“惧怕”。教师应该从统治的“神坛”上走下来,与学生融为一体。在新课程中教师不能再是居高临下的,而是与学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在平等的交流中作“裁判”,在激烈的争论中做“首席”。
10)由“园丁”向“人生的引路人”转变
“园丁”是令人尊敬的。但“园丁”又是令人遗憾的,因为园丁把花木视作“另类生命”。园丁在给花木“浇水、施肥”的同时,还要给它们“修枝”、“造型”,他们是按照园丁自己的审美标准把花木塑造出来供人们欣赏。在园丁看来不合自己情趣的“歪枝”、“残枝”是可以“判死刑”的,他们可以随意“修剪”,可以培育出以曲为美的“病梅”。然而教师与学生的生命同源。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的缺点存在,应该允许奇才、偏才、怪才、狂才的发展。教师应该给学生的成长引路,给学生的人生导向,而不是限制学生的发展空间,更不能给不服自己管教的学生或有某种缺陷的学生“判死刑”。教师应该多一些爱心,多一些对“问题学生”的理解与关怀,将学生的缺点当作财富而施教,因为它可能使你成为教育家--没有任何一个教育家不是因为对“问题学生”的教育获得成功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家的。
4、教学目标的转变
由单一的知识目标向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转变(即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由重视少数优秀学生发展向重视多数学生发展转变;由片面的书本知识教学要求向全面的书本知识、实践技能、体验感悟、创新探索教学要求转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实现全体发展,全面发展和特长发展、个性发展。
5、教学环境的转变(如下表)
英语《新课标》与传统的课程环境的明显的区别
表现方面 传统课程环境 新课程环境
教师与学生 教师中心 学生中心
学生的发展 单方向发展 多方向发展
学生的学习方式 独立学习 合作学习
学生的学习状态 接受学习 探究式学习
学生的学习反应 被动学习 有计划的行动
学习活动的内容 基于事实基础的学习 批判思想和基于选择决策的学习
教学情景 独立的人工情景 仿真的、现实生活的情景
教学媒体 单一教学媒体 多媒体
信息传递 单向传递 双向或多向交换
总之,教学的本质是“对话与交流”,教学的关键是“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和对问题解决的追求”;教师应当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和机会留给学生;教师应该“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课本是教师教学的载体,但绝不是教课本。教师不再是权威,不再是课堂的主人,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合作伙伴;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