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文化琐忆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7-11-27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加拿大文化琐忆

江苏省响水中学 王东方

2003年暮秋,由江苏省教育厅选派,笔者前往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哈密尔顿市教育局(the Hamilton-Wentworth District School Board)接受为期六周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技能培训。六个星期时间虽短,可枫叶之国的人文风情及文化,却使笔者受益匪浅。回国已有两年多,但在加国的一切似一缕惠风常常在我心田吹拂,令人神清气爽,难以释怀。

没有门锁的房门

经过近二十个小时的飞行,当我到达寄宿家庭(host family)时已是午夜时分。一顿简餐之后,笑意盈盈的女主人领着我去我的房间:单人床、衣橱、书桌、椅子,陈设虽然简约,但颇为实用。向主人表示谢意并道晚安后,我疲倦而认真地收拾着自己的思绪准备早点休息,以消除旅途的困顿。可当我关门时却发现房门没门锁,心中感到非常纳闷:难道主人为防备我故意而为之吗?当我怀着忐忑的心情询问房东太太时,她不解地看着我,仿佛我给她出了道难题。得知原委后,她笑道:我们的房门都是没有门锁的。“那主人卧室呢?”“也一样啊!”我仔细一看,她家所有的房门真的都没有装锁。第二天,当向其他同学讲述此事时,不少同学说她们也遇到了同样的困惑。老师知道后说:加拿大室内的房间通常都是不装门锁的,平时房门或者开着,或者虚掩着,家庭成员不会随意闯进去。如果有事,也会先敲门,得到同意后才进去。我想,在加拿大这样一个非常注重个人隐私(privacy)的国家里,人与人之间是相互尊重的,个人的隐私不是靠锁着的门来保护的,而是靠高度的信任与相互尊重来维系的。正是一扇扇开着的门打开了一颗颗封闭的心扉。

没有围墙的学校

在去加拿大之前,我想象中的加拿大学校应该跟国内的学校大同小异,但是身临其中,感觉差别颇大。在国内,我们习惯了五、六十名学生循规蹈矩、安分守己地坐在教室里听课;习惯了教室的窗明几净和桌椅的横齐竖直;习惯了将学校和课堂作为传授知识的工具和场所;习惯了用一个标准去判断学生的答题;习惯了用考试作为唯一标准来衡量学生的优劣……但是如果你到了加拿大,走进学校,深入课堂,你会惊讶地发现加拿大的学校就像一个五花八门的加工厂,加拿大的教室就像是一块块五颜六色的公告牌。你会诧异加拿大的课堂喧闹、放肆,你会感慨加拿大的学生学习畅快、惬意,天马行空般的胡思乱想。你会像我一样感到自己多年来头脑中根深蒂固的教育观念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你会深刻地思考中加两国对教育的理解、对人才的培养为何会如此不同。

在国内,不论是幼儿园、小学、中学还是综合性大学,学校基本上都是有围墙的,而且门庭气派、醒目,而加拿大的学校基本上都没有围墙,也没有大门,校牌像门牌一样挂在入口处或墙上。加拿大的中小学学校规模通常都不大,一般只有一幢两层楼。班级的人数很少,一般只有十几个学生,最多的班不超过35人。大学的建筑基本上是分散的,虽然大部分的学校相对独立,但基本上跟城市是融合在一起的,像多伦多大学,初访者根本分不清哪里是学校,哪里是社区。这样,可能学生不会过多地脱离社会。我欣赏这种氛围,有了一定的自由度才会更有创新能力。另外,同在一个城市的学校共享各种设施和资源,使得各种资源得到了最大的利用和整合。学校不分类型,都能友好相处。当我徜徉在美丽的校园里,望着一张张青春飞扬的面孔时,我感到,这个国家的教育和她的校园一样永远敞开怀抱,接纳每一个有意者。

乘车问路趣事

哈密尔顿市是加拿大第九大城市,可人口却只有30多万,算是个典型的地广人稀的城市。在哈密尔顿,道路很相似,而路的两边都是两、三层的独立住宅,房子外表几乎都是红砖或白砖,其结构、风格也大同小异,很难找到标志性建筑物。公交车实行无人售票,没有显示站名的滚动字幕,也没有报站名的扩音器。如要下车,乘客必须在前一站按铃提示司机。加拿大的路牌和国内的不一样,不标方向,感觉就像随意挂在电线杆上的。我们这些初访者很不适应,很容易坐过站。

我的住处离培训中心较远,每天往返都要坐近三个小时的公交车。因此,与汽车结下了不解之缘,也增加了许多难忘的乘车经历。从开学第一天起,老师就不断地提醒我们乘车须知和路线。刚开始,我很忐忑,初来乍到,人地两生,唯恐坐过了站。幸好司机都非常友善。所以,每次一上车,我都先告诉司机我的目的地,请他到站时通知,而我便安心地欣赏窗外的风景了。

几天下来,有了感觉和自信后,我也入乡随俗,上车坐定后就拿出书本或报纸阅读。可有一次太专注了,竟然真的坐过了站,窗外是从未见过的景物。我立即按铃在下一站下了车,按国内习惯,只要在马路对面等反方向车便可。但等了十多分钟,偌大的街区,除了来来往往的私家车疾驰而过,路上行人稀疏,焦虑之情不禁油然而生。好不容易望见远处有位遛狗的老太太,一问才知道我要乘的车根本不在这条路上。眼看着要迟到了,我一直没有忍住探询的目光。看到我一脸急躁的样子,老太太主动提出送我到学校。路上,她给我道出了原委:原来,在哈密尔顿,公交车有的是环城路线,有的是单行线,所以,乘车时千万不能想当然。邂逅的老人直到把我送至目的地才挥手作别。

另有一次,放学时我和同学一起走,乘的另一班车,因而,下车地点和平日的两样。走着走着,我迷路了。这时,天色已暗,路上看不见行人。正在着急之际,一位女士从她家里出来,准备开车出去。我如获救星,疾跑追上请求帮助。她听我报出门牌号码后,马上下车带我过去。天哪,我的住处竟然就在她家的隔壁!换个方向就找不到“家门”了,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其实,在异地乘车也是对一个人生活能力的考验。如果一个人观察细致、方向感强、善于了解信息,就能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在异国他乡,最重要的是要多开口问,问司机、问乘客、问路人。只要彬彬有礼、大胆开口,定能得到热情回答。

国民环保意识强

在加拿大,家庭、学校、公共场所……几乎处处都能看到两种不同标志、不同颜色的垃圾桶,看不到有人随手乱丢垃圾的现象。玻璃瓶、塑料瓶、金属罐、废旧报纸和其它生活垃圾,人们会按照政府规定分类装进一种黑色的塑料袋子里,夜间整齐地堆放在路边,等候政府的垃圾车清晨的到来。

加拿大人的环保意识还体现在每个人的日常举止之中。一次,我乘坐公交车,与两个女孩子邻座。一路上,她们笑yan如花,其中的一个女孩好像患了感冒。不一会,她从裤袋里掏出一张纸巾来擦鼻子。出乎我意料的是,她并没有把擦过鼻涕的“脏”纸巾随手扔出敞开的车窗,而是把它放回到裤袋,一切自然而蹴。除了我这个“老外”, 没人注意到她。我内心里不由得暗呼惭愧,就此明白为什么加拿大会拥有这样的蓝天、碧水、绿草、新鲜的空气和洁净的街道。

残疾人倍受关爱

加拿大政府和社会给予残疾人的关怀和照顾是无微不至的。在加国,社会对残疾人的关爱与残疾人所享有的社会权利、地位不仅仅表现在法律的明文规定,而且已成为人们共同遵守的社会道德规范。各种公共场所都用供残疾人专用的通道和专供轮椅上下的楼梯;所有的厕所里都有专供残疾人使用的厕位;在街头,你经常可以目睹残疾人乘坐一辆辆造型别致的电动小车穿梭不停,他们面容与正常人一样充满了自信与友善;在学校,残疾儿童或有智力障碍的孩子可以和正常孩子一起上学,当地政府会派出专门教师(assistant teacher)负责其学习和生活,让他们分享共同的学习经历,不让他们的心灵受到伤害。因此,特殊教育在加拿大教育体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初始,觉得加拿大的残疾人好象比国内多得多,后来才明白,并不是国内残疾人少,而实在是因为在加拿大能够为残疾人提供方便的场所比国内多得多,残疾人完全可以如正常人一样走出家门、享受生活。因而在加国让你感觉处处闪耀着社会人文关爱的光彩。

旅居加国四十天,嗟叹感慨一箩筐。我们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只有认识到差距,看清我们发展的方向,努力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素养和现代化意识,全民共同努力,才能把神州大地也建设成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一片乐土。